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大学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学之自我意识ppt课件

• 某高校中文系一个大二女生,长期营养不良显得非常 瘦弱,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与 该女生详细谈话后得知,该生家庭十分贫困,无钱供 她读书,她靠做家教挣来的工资为生活费,还要养活 一个读高中的弟弟。因此,她很自卑,总觉得同学都 瞧不起她,感觉很痛苦。其实,该生成绩不错,大一 时曾获二等奖学金,同学对她评价还可以。可她却固 执地认为同学都因她家庭困难而“鄙视”她,最令她 苦恼的是没有男生追求她。为了改变现状,她常常连 续一个月不吃肉,节约伙食开支,去购买漂亮衣服, 甚至买新上市的水果,在寝室吃给别的同学看,以期 获得同学的“羡慕”与“尊重”。可是这样的“牺牲” 并没有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处境有任何好转,反而发现 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因此心情越来越糟。由于长期 缩食,她换上了严重贫血,常常头昏目眩,上课注意 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大滑坡,以致多 门课程补考而成为班上的“困难生”。烦恼、自卑、 懊恼时刻在吞噬着她不甘人后的自尊心,但此时的她 已力不从心。
自卑特征
• 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胆小怕事,把自己封闭 起来。这种人由于瞧不起自己,也必然会引起别 人的轻视,让人瞧不起。自认为条件比不上别人, 对自我的能力与作用评价偏低,对个人未来发展 缺乏信心,觉得一切都不如意。做什么事情都不 顺心,觉得周围充满暗淡、沉闷的气氛;对自我 过分怀疑,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 突。心理体验常伴随较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 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 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自我描述
悦纳自己
•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 贝。”——西方谚语 • “不要浪费时间担忧自己与 众不同,你在这个世界上完 全是崭新的,前无古人,也 将后无来者”——卡耐基
• 春秋时代,齐国大夫晏婴,因在诸侯国 中完成了许多外交任务而名垂史册。无 礼的诸侯常因为晏婴五短身材刻意屈辱、 贬义他,但晏婴不以为忤,反而不卑不 亢,从容应答。晏婴机智的语峰,让无 礼的诸侯自感惭愧。在晏婴智慧的头脑 和机智反应的背后,有的正是一颗自我 肯定的心。正因为他能积极肯定自我 (接受五短身材的事实,但也不忽略自 己拥有的其它能力),所以他才能成功 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展现自己的才华。
自我意识概述

⾃我意识概述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意识的涵义⾃我意识也称⾃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级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的⼝号,这标志着⼈类⾃我意识的觉醒,⼈类开始关注现实⼈⽣,开始将⽬光从神的光彩投⾝⼈类⾃⾝。
⼈类对⾃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艺复兴运动,⼈⽂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性的扼杀、对个性⾃我的否定进⾏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我有凡⼈的要求”的⼈性解放之声。
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了“⾃我意识”这⼀概念,提出了“⽤⼼灵的眼睛去注意⾃⾝”的精辟论断,揭⽰了对⾃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笛卡尔之后,有关⾃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意识的定义⾃我是⼼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弗洛伊德提出了“⾃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我的发展。
意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冰⼭⽐喻。
意识只是冰⼭浮出⽔⾯的尖峰,⽽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我的内容如⾝体、品质、能⼒、愿望、家庭等,⾃我从物质⾃我、精神⾃我和社会⾃我三个层次起作⽤。
社会⼼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我是⼀⾯镜⼦,它从别⼈那⾥反映⾃⼰的⾏为,⾃我是经历⽆数次他⼈评价⽽形成的社会产物。
⽽⽶德(G.H.Mead)则认为:⾃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的⾃然特性⽽客体我代表⾃我社会的⼀⾯;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部分,就是对“⾃我的认知”,或者说⾃⼰对⾃⼰的认知。
它包含⾃我认知、⾃我评价和⾃我控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一)自我意识决定心理健康水平(1)潜意识理论(2)人格三分论(本我,自我,超我)(3)性本能理论(4)早期经验论(5)释梦理论日本心理学家前田重治提出的从三种水平的自我看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2000年樊富珉等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
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容易诱发忧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不健康心理(二)自我意识影响人的成就水平导向激励作用自知能从自我实际出发,确定成才目标;自信能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动力,迈向成功。
自我控制作用有效控制自我,能把握成功;易于情绪化、缺乏毅力,难以成功。
内省调节作用遇到问题进行反省,找到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积极行动。
即起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作用,走向成功。
二、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罗杰斯自我的概念:现实的我、未来的我•心理学中重要的自我的概念•主观我(I)、客观我(Me)•理想我、现实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和体验•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
•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
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会生活有信心及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
[心理学]第二章自我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fa2838ff00bed5b9f31d46.png)
2、消极自我的建立:
• 消极的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自我贬损型与 自我夸大型。自我贬损型的人由于总在积累失 败与挫折的经历,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较低,并 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 表现为没有朝气、随波逐流、缺少激情,生活 没有目标,其结果则更加自卑,从而失去进取 的动力。自我夸大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自 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 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 心理防御意识强。其行为结果要么表现为缺乏 理智,情绪冲动,忘记现实自我而沉浸于虚无 缥缈的自我设计中;要么自吹自擂、自我陶醉, 却不去为实现自我做出努力。
(四)社会比较
• 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 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 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 做比较。 • 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 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 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 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可以归为以下 三点:一是由于身体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关 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由于 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 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 进行关心;三是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 始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 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明显的分化,意 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便造成在新 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 一、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 • 成年时期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 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 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个 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 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 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开始 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 现、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 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心理学]第二章自我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fa2838ff00bed5b9f31d46.png)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 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 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 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 验、自我控制”; • 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与心理自我” 。
6、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 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 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 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 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 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 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 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3、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 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 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 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 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 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 •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 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 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 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 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 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解决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 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 生的。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 我是否满意”等方面。 •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 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
2、消极自我的建立:
自我意识心理学

自我意识心理学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从事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活动,乃是以其自我意识为中介因素而实现的。
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形成与发展了的自我意识则进一步推动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一,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联结个体,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的概念,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
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构成,并指出客观的我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和精神的客我。
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方面。
三种客观的自我,都受到主观我的好或不好的认识,评价,然后产生自我体验,满意或不满意自己,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我要求客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赞赏。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我意识的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极性,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消沉者或受压抑者变得的很被动,是因为他们相信努力是无效的,他们会放弃任何努力,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消沉的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加抑郁,佩什金斯基和格林纳指出,抑郁是由于个体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对象,这种丧失对本来就缺乏思考力量的个体来说,必然会引起强烈消极情绪与否定的自我认识,从而使自我愈为消沉,以致对社会进一步作出消极反应。
自我意识对学习和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自我意识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
羞耻心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人侮辱而感到愤懑。
自尊心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1. 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2. 自我注意:对自己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称为自我注意。
3.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较多地依存于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的一个人格维度,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依存性者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部参照。
4.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5. 特征检测:6.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7.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8.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9.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0. 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的分数来表示智商。
是指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个人分数,偏离团体平均数的相对数量。
即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年龄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纳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龄的人相比。
11. 感应性与感受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受性是指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12. 错觉和幻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
13.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
14. 注意起伏与注意分散: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大学生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每个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作为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特别是在大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交接,他们面临的身心变化相较于中学阶段更为复杂。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情感、认知和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学业成绩,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一些大学生过于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物质条件,忽视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成长。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阻碍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参加社会实践、与他人交流心得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大学生可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成长。
大学生应该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通过反思和思考,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服务和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环境来支持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丰富知识储备、培养积极心态、内在精神世界等方式来提升自我意识水平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自我意识

积极悦纳自我,恰当展示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否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
键和核心。悦纳自我首先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客观分
析优缺点,不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扬长避短,正确 对待挫折和失败,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喜欢自己、尊重自 己、爱惜自己,对自我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再次,要恰当展示自我。自我展示是表达情感和才华的一种方 式,大学生应按照自己本来面目展示自己,不有意掩饰自我, 并主动征求他人的意见。这样,自我认识愈正确,自我评价愈 全面,就愈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于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 现出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 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和自我肯定,而抵抗和排 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己的外在力量。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正面宣 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对老师、家长和周围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抗拒的态度。在内容 上不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抗拒, 情绪成分大,为反抗而反抗;在行为上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越是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
1. 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2. 过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3. 逆反心理
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大学生强烈关注自我,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总是从自我的角 度、标准去认识、评价和行动,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者考 虑问题和做事都从“我”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对人盛气 凌人,常常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好感,人际关系多数不和谐,行为做事 较难得到他人帮助,易遭挫折。 大学生的与自我中心相反的另一心理是从众。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Self-consciousness
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笛卡尔
案例导入
• 课本P79
想一想:
• 我是谁?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 我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 我能够接受自己么? • 我能够控制自己么? • 我怎样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
一、自我意识概述
镜子,都能照折射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三)根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 贝姆(D.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 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内 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 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 们的外显行为。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 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自我的认知”,也 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其内容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 (生理自我)、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及自己与他人 的关系(社会自我)。
• 自我意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 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 系统。
• 2、自我调控的矛盾性(独立于依附的矛盾、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矛盾)
六、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 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 1、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 自我和自我发展。 • 2、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 • 3、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 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 • 4、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 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认识你自己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2.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这种理想在头脑中的形象化即构成了大学生的理 想自我,而其自身的现实经历又构成了现实的自我。大学生作为同辈人 中的佼佼者,步入大学殿堂后,在脑海里设计出自己的完美未来(包括 学习、爱情、就业),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障碍会阻碍“理想自我” 的实现,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新生刚进入大学 时容易出现“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 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学生自 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往往在对现 实自我不满的情况下否定自己。 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 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 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无所事事,没有 动力。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多有浓厚的优越感和很强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才 华和未来充满信心。当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有些 大学生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在他们的内 心深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 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当取得小小的成就时,很容易表现出 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有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 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 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自我否定、自 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 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心理学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4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6液体智力:也称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7晶体智力:也称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关系。
8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9试-误说: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7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8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9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个心理学概念,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积极乐观的自我体验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就,消极悲观的自我感受则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我意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规避和遏制其内心消极负面的自我体验。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顶峰,思维活跃,智力和情感都达到较高水平,敏感和情感的不稳定性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对于身处的群体,以及自我,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体验,同其他年龄段相比,更加会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
有位日本学者曾做过一项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他发现,在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这四个群体中,其中大学生的主我和客我差距最大(主我,即主观.的我,自己作为自己的观察者所看到或者所希望的理想自我,客我,即客观的我,我作为被观察者,被别人感知的现实中的我),也就是自我意识内部的冲突与矛盾最大。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极快,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对于自己人生和未来的探索也逐渐开始,开始对未来有了更多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头脑中不断地塑造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甚至意图引领潮流,满足大众预期的一个十分完美的“理想自我”,也就是“主我”。
而实际上,以学业为主的大学生现实中的我离理想中的我,常差距较大,这样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也就产生了,焦虑与不安也随之而来,个体在潜意识里,又会不断地设法摆脱这种焦虑与不安的自我体验,那么心理上便会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新平衡的建立主要通过缩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实现一种主我与客我间的协调与统一。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研究新动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研究新动向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一直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自我意识的研究,心理学学者们探讨了自我认知、自尊感和自我形象等相关问题。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动向。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自我意识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一、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仪器的广泛运用,研究者们得以深入探索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到大脑在自我意识任务中的激活情况,从而揭示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在自我意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自我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的研究自我意识在社交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与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相关。
例如,自我意识水平高的人在社交互动中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更注重他人的反馈。
这一研究动向揭示了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理解个体的社交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自我意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寻找心理干预的方法。
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这一研究动向为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自我意识的文化差异研究自我意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呈现出差异。
随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文化差异。
他们发现,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更强调个人独特性,而东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更注重社会关系。
这一研究动向揭示了自我意识的文化依赖性,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文化角度理解自我意识的新视角。
心理学与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和培养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心理学与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和培养自我觉察的重要性心理学与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和培养自我觉察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对自己的存在、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认识。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并介绍认识自我和培养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研究自我意识,心理学可以深入探讨人类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认同、自尊和自我调节等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以及自我认识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体的成长密切相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交流和社会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自我意识也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和对自己的评价来建立和维护自我概念。
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个体通常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和情感需求。
这种对自己的准确认识能够帮助个体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认识自我还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一个对自己有准确认识的个体通常能够接纳和认可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保持健康的自尊心。
相反,缺乏自我意识的个体常常对自己过分苛求,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
此外,认识自我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追求。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个体通常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抱负,并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这种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助于个体在学业、事业和人际关系方面取得成功。
因此,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展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4章

〔二〕性格
〔1〕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按照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3〕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与气质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互相渗透,彼此制约。气质影响性 格特征的表现方式;性格也对气质发生作用,它能影响气质的改变。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安康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特点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被称 为“第二次诞生〞“自我的发现〞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自 我意识突出开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性 意识的觉醒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改变,对自己 的认识 不断加深,甚至出现自我意识的迷惘和困惑。大学生只有 积极做好自我调适,通过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会认识自己, 才能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1〕胆汁质〔兴奋型〕
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外向性、行动性 和直觉性。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冲动,反响迅 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 速的情感表现。这种人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埋头于事业,也准备 去抑制通向目标的重重困难和障碍,胆汁质人一旦就业,往往对本职工作不 那么专注,喜欢跳槽,经常更换工作单位,渴望成为自由职业者。比方作曲 家贝多芬和亨德尔就是此类气质型,这种气质反映在音乐风格中,多有大方 激昂的激情,有崇高的英雄主义情绪,有突发的强音迸发出强烈的感情。这 类型的人缺乏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冲动,因此要注意在 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二、自我意识的构造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 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 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 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 问题。进展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 一个复杂、毕生的过程,人的自我开 展也是在一个连续的终生的过程中, 对自我的认识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认识以自己〞也将是一个终生课题。
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状态,它是我们对自身存在和特征的意识和认知。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致力于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自然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特征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感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它包括主观意识的构成和主观意识对自己的反映。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始于婴儿期,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自我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认识和认知自己的存在、特点和行为,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2. 反身性:自我意识使人们具有对自己进行观察和评价的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视角看待自己。
3. 镜子效应:自我意识可以使个体把自我投射到外界环境中,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感知和了解自己。
4. 自我标签: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给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和身份认同,构建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
二、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心理学中存在多个分支领域与自我意识研究相关,其中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1.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自我意识研究中,社会心理学探讨了个体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现、自尊心和自我评价的形成,以及通过社会比较和群体认同感来构建自我概念。
2.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和思维发展,探索了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揭示了自我意识与注意力、记忆、意识等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认知的错误和偏差。
三、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意识作为人类基本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大学心理学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主观认
知和体验。
在大学心理学领域,自我意识是一个深入研究的领域,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紧密相关。
首先,自我意识包含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等过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我意识的实现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观察和自我认知等方式。
例如,当我们站在镜子前,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从中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自我意识也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
属群体或社会角色的认同感。
大学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面临着从家庭到大学的过渡,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身份。
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和所属群体的身份,同时也帮助个体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身份。
除了身份认同,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自尊有关。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
力的主观评价。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积极情绪、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密切相关。
大学生活中,自尊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来自家庭、同伴和社会的评价,以及个体自身的成就和经验。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利于积极评价自己,增强自尊感。
此外,自我意识还涉及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和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大学时代,许多学生都面临着身体和形象的变化,例如体重、发型等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意识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外貌,并对其进行评价。
这种认知和评价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信和自我形象,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自我意识是大学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主观认知和体验。
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大学时代,个体面临着许多身份认同和自尊的挑战,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因此,了解和研究自我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