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生物统计学-王振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Biostatistics

课程编码:

总学时:48实验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

大纲主撰人:王振龙大纲审核人:赵慧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试验中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它涉及生物科学试验的设计、试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是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生物统计学》以数学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涉及到数列、排列、组合、矩阵、微积分等知识,但本课程并不将这些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过多的讨论,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和解决试验资料所提供信息的能力。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试验的任务、要求,掌握生物科学试验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能熟练制定试验方案,进行生物科学试验的设计,并能根据生物统计学原理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模型,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

课程任务:学完本课程后在教学内容上达到“基本概念清晰,基本方法熟练,基本原理了解,基本运算正确”,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正确进行试验设计;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基本的生物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函数型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独立进行畜牧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达到:1)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思维方法“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要培养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2)培养学生科学的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本门课程的概念多、公式多、表格多,许多判断和推理过程都是在经过仔细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果的表达也是非常简洁和严密的。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该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到的数据、表格很多,在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严谨精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生物信息搜集、处理、分析,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的过程。教学重点是通过生物现象的数量观察、对比、归纳和分析,揭示那些困惑费解的生物学问题,从偶然性的剖析中,发现事物的必然性,指导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本课程的难点是概念较多、理论抽象、系统严密、实践性强、公式复杂、符号繁多、计算量大,因此,教学安排上除精讲32学时外,有针对性的安排上机操作10学时,统计学实践论文2次6学时。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32学时)

绪论

授课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本学科研究对象、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

学习的特点与要求。

重点:统计、统计学含义

难点:统计数据的规律,统计方法的分类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 1.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2.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分科 1.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2.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第三节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2.概率论—数理统计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授课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掌握

描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数计算及应用。

重点: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数计算

难点:数据的计量、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数应用

第一节总体与样本 1.统计数据的不齐性;2.总体与样本;3.抽样

第二节数据类型及频数(率)1.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2.频数(率)表和频数(率)图的编绘;3.研究频数(率)分布的意义;4.研究频数(率)分布的不恒定性

第三节样本的几个特征数1.平均数;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标准差;4.标准差的计算方法;5.偏斜度和峭度;6.变异系数

第二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授课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随机事件、统计概率及其运算,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了解正态分布、二项分布和波松分布的概念、基本性质和概率计算;掌握抽样分布的概念以及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

重点:概率的统计定义

难点: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1.问题的提出;2.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3.概率的统计定义;

4.概率的古典定义;

5.概率的一般运算

第二节概率分布1.随机变量;2.离散型概率分布;3.连续型概率分布;4.概率分布与频率分布的关系

第三节总体特征数

第三章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授课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其中重点是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掌握抽样分布的概念、基本性质,掌握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计算;掌握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内容,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重点:中心极限定理和小概率原理;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概率计算。

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概率计算,统计数的抽样分布规律。

第一节二项分布1.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2.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3.二项分布应用实例

第二节泊松分布1.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2.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3.泊松分布应用实例

第三节另外几种离散型概率分布 1.超几何分布;2.负二项分布

第四节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2.标准正态分布;

3.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4.正态分布表的单侧临界值

第五节另外几种连续型概率分布 1.指数分布;2.Γ分布

第六节中心极限定理 1.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内容;2.中心极限定理推理的两

个例子;3中心极限定理的抽样实验

第四章抽样分布

授课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时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分布;理解两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时样本统计量和与差的分布;了解标准差已知和未知的分布差异;了解卡方和F分布。

重点: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难点: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第一节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2.样本方差的分布;3.样本标准差的分布

第二节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1.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2.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3.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第五章统计推断

授课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单测验与双尾测验的区别以及统计假设测验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两类错误降低概率的措施;掌握平均数、百分数假设测验的方法。重点:假设检验的一般方法,平均数、百分数假设测验方法,降低两类错误概率的措施。难点:两类错误的含义及β错误发生的概率计算

第一节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

检验1.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2.单个样本显著性检验的程序;3.在δ已知的情况下单个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u检验(u-test);4.δ未知时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t-test);

5.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检验(─test);

6.正态性的判断

第二节两个样本的统计假设

检验1.两个方差的检验─F检验;2.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3.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成组数据t检验;4.标准差(δi)未知且可能不等时,两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5.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配对数据的t检验;6.二项分布数据的显著性检验;7.关于连续性矫正

第六章参数估计

授课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点估计的基本概念与优良性准则;掌握区间估计的概念、置信水平的含义、以及影响区间宽度的因素;学会使用区间估计的统计学方法;掌握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重点:特定置信水平下的区间估计、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难点:深入理解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提高样本正确性的方法;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第一节点估计 1.点估计的概念;2.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

第二节区间估计 1.区间估计的概念;2.区间与置信水平;3.影响区间宽度的因

第三节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

的区间估计1.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2.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