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语言和思维的运作机制。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认为它可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未解之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再思考,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认为语言和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基于隐喻的。
换言之,人们通过将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与另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进行类比,来理解和解释所涉及的领域。
我们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以及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忽略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拥有不同的隐喻体系,人们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生气”常常与“气体”相关联,但在汉语中,“生气”与“肝脏”相关联,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隐喻体系是多样和复杂的。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释和理解各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时,可能存在失真和片面的情况。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隐喻的,有时人们采用的是直接的象征性思维。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大脑的语言中枢并不完全活跃于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中,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字面意义的加工。
这些研究结果挑战了概念隐喻理论对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解释,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我们并不应该将其一概否定,而是应该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再思考。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一、什么是隐喻从古希腊起2000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展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
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
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英勇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英勇和勇猛的特质。
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
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按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
比方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那么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根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
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英勇的代表和象征。
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考虑或表述某种概念。
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议论时间〔TIME〕。
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降临了。
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
事实上,假如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绘时间概念的方法。
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根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
比方,我们按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展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局限性和有待完善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
隐喻帮助人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为具象的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将时间的概念与金钱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适用性有待探讨。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隐喻时间的价值,但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隐喻来表达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隐喻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隐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概念的映射和转化等多个层面。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和应用仍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深入研究隐喻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还可以与其他认知理论进行结合,以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关的构建主义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性的过程,通过与经验和感知的互动来形成。
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理论假设。
目前,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认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来传递、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感知的信息。
隐喻不仅存在于日常交流中,也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对隐喻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致力于深入探讨隐喻如何通过概念层面的理解来影响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文献中总结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是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在《隐喻我们生活中的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随后的研究中,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语言和认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隐喻的观点和假设,如“理解是通过隐喻完成的”、“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构建的”等,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此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逐渐涵盖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的影响日益显现。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隐喻与认知的关系、隐喻与语言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于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对抽象和复杂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一个概念(例如“时间”、“生活”等)看作是另一个更加具体的概念(例如“金钱”、“旅行”等)来进行理解和表达。
这种通过隐喻构建概念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关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一、前言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结合,是近年来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议题。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联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物理空间的经验模式所形成的隐喻。
本文将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概述概念隐喻理论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一个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人类对理念的认知与表达。
该理论认为,我们所能感知的不仅是物理世界,也包括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的概念世界。
因此,我们对于概念世界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实现的,这种映射就被称为“隐喻”。
隐喻在语言中的应用经常是自然而然的。
如英语中的“argument”(论点)经常被隐喻为“战争”或“竞赛”,这个概念用战争和竞赛的词语来描述,暗示了一个计谋、一个胜利的概念结构。
隐喻的应用不仅在语言层面上起作用,还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1. 完善表达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表达此消彼长的复杂概念,使学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2. 增强阅读理解学习隐喻的特点和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阅读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3. 拓展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学习隐喻功效,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将年复一年增长的信息点巧妙地组合起来,拓展思维空间,并提高整体思考能力。
4. 精准论证学生学会了应用隐喻来支持自己的论证思路,可以更科学、更严谨地论证主管,使文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5. 增加趣味性学习隐喻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写作、阅读过程中增加思考深度,提高收获满满的写作体验。
四、结论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是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源领域)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新事物或新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但其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意象、形式与事物》(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
他们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借助空间、身体和感知经验中的概念和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这种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领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领域,而目标领域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领域。
通过将源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形象映射到目标领域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领域的概念和事物。
人们常常用“生命是一段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隐喻,人们将生命的过程比喻成为旅程,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新认识和理解。
3. 概念隐喻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文学、艺术、教育、管理等不同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情感、欲望和思想。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也常常借助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隐喻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教育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也被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概念隐喻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过程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思维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总结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人们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来理解和构建复杂的概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1. 源域与目标域:概念隐喻的源域通常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抽象、复杂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映射到“空间”领域,将“社会”映射到“生命体系”领域。
2. 跨域映射:概念隐喻的实质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认知结构。
3. 概念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人生是旅途、社会是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等内在的概念隐喻体系。
4.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存在着类似的隐喻思维。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1. 语言教学: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利用概念隐喻教学词汇、语法等。
2. 修辞学: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解释修辞手法中的隐喻现象,如比喻、拟人等。
3. 文化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思维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四、未来研究方向1.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探讨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2. 概念隐喻与文化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概念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
3. 概念隐喻与心理疾病:探讨概念隐喻在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4. 概念隐喻与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提高机器的认知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介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乔治·莱克夫特(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时间就是金钱”、“生命是一场旅程”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我们对身体经验的理解,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我们熟悉的身体经验中来加深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课文。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身体经验相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入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未来展望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2 说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英语阅读教学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英语阅读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英语文章,学生可以积累词汇,提高语法水平,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鲍瑟(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将抽象的、理论性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感性的概念上,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认知抽象事物。
人们经常会用“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珍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为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批评和质疑。
概念隐喻理论过于强调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忽视了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的隐喻表达方式和认知方式,这就导致了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偏向性。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隐喻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对于隐喻的统一化解释和理解,忽视了隐喻的多义性和多变性。
四、如何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要想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首先需要对于隐喻的文化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表达方式和认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来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对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隐喻的多义性和多变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不同个体对于同一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隐喻的变化和演变。
我们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涉及到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充分发挥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来全面理解和解释概念隐喻的内涵和现象。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研究实践中,概念隐喻理论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思考和深入探讨。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了思维中把一个概念(被表达的概念)通过隐喻与另一个概念(隐喻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
本文综述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语言哲学家理查德·雷克提出的“概念间隐喻”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较为简单的概念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他的论文《概念隐喻论》(Metaphors We Live By)于1980年出版,为后来的概念隐喻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早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中的隐喻表达。
现在的研究则更加关注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脑成像等。
语料库分析用于发现和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实验研究通过心理学实验验证隐喻的认知机制,脑成像则用于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关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如“时间是空间”、“情感是温度”等。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探索隐喻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影响,如隐喻对决策、判断和思考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则揭示了隐喻在大脑中的加工机制,如隐喻的脑成像和大脑区域的活动。
概念隐喻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有广泛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隐喻理论被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育策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政治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隐喻理论被用于研究政治演讲和社会认知,揭示语言在塑造社会观念和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研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和思维中的隐喻作用,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在多个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以及隐喻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理论源自于拉克杜华(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代的研究。
隐喻是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概念隐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诠释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
概念隐喻的理论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下面将从其相关的文献综述阐述其理论。
首先,概念隐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语言存在的一定历史时期。
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人们会将已有的概念和经验与未知的领域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概念和认知方式。
这个过程是基于“概念映射”的机制,即将一个已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
第二,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由于隐喻涉及到语言、认知、文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的研究。
例如,Fauconnier和Turner (2002)将隐喻应用于语言的意义和推理中,并提出了“认知隐喻”和“语言隐喻”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第三,概念隐喻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
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通过探究大量现实语言数据中的隐喻使用,来揭示隐喻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机制。
例如,Steen(2011)提出了“批评与理解的多维隐喻分析”方法,探究不同领域的隐喻,如政治、商业和艺术等。
而分析研究则主要考虑隐喻的构建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通过对英语中的“生命”隐喻的分析,发现“生命”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隐喻。
第四,概念隐喻的研究也涉及到具体的领域或主题。
例如,政治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角色在公共领域的表述中,可以通过隐喻与非隐喻的方式进行呈现(Musolff,2016)。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
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
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
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
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
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
“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
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
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
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一个陌生概念与一个已知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的概念。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英语阅读中常常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如“自由”、“爱情”等。
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难以理解。
通过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概念进行比较,如将“自由”比作一只鸟飞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含义。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以观察的现象。
有些英语阅读材料中会描述一些难以观察的现象,如描述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或者一个景观的美丽等。
通过将这些难以观察的现象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
英语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句子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等。
这些句子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晦涩难懂。
通过将这些复杂的句子结构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句子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复杂的句子结构。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陌生的概念与已知概念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及生词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隐喻是一种概念比喻,是一种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说明的修辞手法。
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并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比喻的,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类比和比喻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作客观存在的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形象和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表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材料。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当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形象的比较和类比,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一、相关理论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理论主要源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合著《隐喻我们生活的方式》(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理解为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认知和思维。
我们常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以及未知的前途。
在隐喻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概念隐喻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指出概念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之中,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他们的理论架构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上所述的相关理论为概念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
概念隐喻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言中的隐喻使用进行分析,学者们可以发现隐喻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有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也成为了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学者们可以验证概念隐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有研究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时,他们会产生与旅程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影响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实验方法为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引言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特征,通过隐喻可以将拟喻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概念隐喻理论是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明德发表了《思维的语言》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
随后,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其著作《《隐喻对比》中深入探讨了隐喻的语言学性质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概念》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
之后,以乔治·莱科夫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概念间的隐喻关系,它包括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两个基本要素。
源概念是用来描述目标概念的概念,目标概念则是由源概念所描绘出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实现对目标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并非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深层的概念联系,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
在语言结构方面,隐喻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英语中“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喻,使得时间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语言使用方面,隐喻为人们的言语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增强了信息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通过隐喻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特征和关系,使得交流更加生动和形象。
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
隐喻理解,概念隐喻理论还是范畴包容模型
隐喻理解,概念隐喻理论还是范畴包容模型?唐世民摘要: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系统的一个固定部分。
人们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
以此为基础的概念隐喻理解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的概念隐喻对隐喻理解起重要作用。
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的范畴包容模型认为,X is a Y形式的隐喻是直接被理解为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X被归于一个以喻体Y为典型成员的临时范畴。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模型的实验证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隐喻解释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隐喻的系统性,而范畴包容模型是一个隐喻理解模型,反映了隐喻理解的过程。
关键词: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隐喻理解;临时范畴-%引言隐喻理解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理解过程,探讨隐喻理解有助于认识人类一般的语言理解机制&因此得到认知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杨小虎、郑树堂,2005)综观隐喻研究,当代认知科学有三大理论正从不同侧面接近隐喻问题。
一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实质上是隐性比较,理解是搜索被比较两概念的共同特性,以Gentner (1983)、Gentner&Wolff(1997)、Powdle&Gentner(2005)等人的结构映射模型为代表。
第二是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思维的机制是概念系统之间的对应,即概念映射,隐喻是概念映射的体现,以Lakoff&Johnson(1980)、Lakoff(1996)、Gibbs(1992)等为代表。
第三种是范畴包容理论,认为隐喻是把本体归于一个以喻体命名的上级范畴,并从上级范畴继承特性的过程,以Glucksberg&Keysar(1997),Glucksberg,McGlone&Manfredi(1997)等的范畴包容模型为代表。
这个模型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自哲学家Black(1962)的相互作用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包括隐喻的研究范畴,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拥有基于
认知心理学测量下所计算出的结论所做出的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者一个可以用于研究教学
和诊断过程中学习者概念学习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层面的记忆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构成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认知和物理隐喻,它
们两者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来描绘被学习的概念。
认知隐喻是以抽象的概念来比喻物理概念,而物理隐喻则是以物理概念来比喻抽象概念。
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把抽象概念映射到
有意义的物象之上,从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
另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分析了如何把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并有意义的联系。
在认知过程中,隐喻分析过程不仅会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也会把本身抽象的概念变得具
体和实际。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视觉化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
帮助学习者将逻辑结构转化为具象图像,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概念。
最后,这项理论还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用于进行针对
知识弱点的补救教学,以及用于介绍一种协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囊括性地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概念背后所涉及的技能和
连接,以及他们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让教师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用以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