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流供应来自二个动脉系统
脑血管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二)》第十一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二)》第十一章第二节讲义脑血管病概述识记:病因及危险因素。
领会: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
【脑血管病的分类】按病理改变,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更多见,尤其以脑血栓形成最常见。
按发病急缓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病。
临床以急性脑血管病更多见。
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发病后24小时症状逐渐加重)、完全性卒中(发病6小时内症状达高峰)。
【脑的血液供应】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经颈动脉管入颅,依次发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供应眼部和大脑前3/5的血液,包括额叶、顶叶、颞上回和基底节等。
两侧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经枕骨大孔入颅后,至脑桥下缘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椎动脉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基底动脉分支有小脑前下动脉、旁正中动脉、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后2/5(颞叶的基底面、枕叶)、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脑部血管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其中Willis 环最为重要。
前交通动脉使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后交通动脉使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沟通,共同构成Willis 环。
该环对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尤其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
脑的动脉名词解释
脑的动脉名词解释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不断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这些重要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脑细胞当中,而脑的动脉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脑的动脉进行名词解释,介绍其结构和功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器官的运作机制。
脑的动脉是指从心脏输送血液到脑部的血管系统。
它包括了两个主要分支:大脑动脉和小脑动脉。
大脑动脉主要负责供应大脑的各个区域,而小脑动脉则主要负责供应小脑。
这些动脉在颅内分布广泛,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布网络,确保整个脑部得以充分供血。
脑的动脉结构复杂,由多个分支组成。
最重要的分支是颈动脉和椎动脉。
颈动脉分为左右两支,是大脑动脉的主要供应源之一。
而椎动脉则是通过脊柱骨孔进入颅内,为脑干和小脑提供血液。
这两个动脉系统的重要分支相互交通,如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确保了脑的各个区域获得充足的血供。
脑的动脉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即脑的动脉自主调节。
这种自主调节是指动脉壁内部存在的感受器能够感知血管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并通过调节血管内的直径来控制血流量。
当脑细胞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时,动脉会自动扩张,增加血流量以满足需求。
而当血液供应过剩时,动脉则会自动收缩,减少血流量,以维持血流的稳定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脑动脉都是健康的。
患有动脉硬化的人可能会出现脑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壁发生堆积,血管腔变窄的情况,使血液流动受阻。
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动脉健康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保持脑动脉的健康,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氧运动、均衡饮食和适量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均衡饮食则是供给身体各种营养物质,包括保持动脉健康所需的抗氧化物质。
此外,防止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在保护脑动脉健康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脑的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重要血管系统。
其结构复杂,包括大脑动脉和小脑动脉,通过自主调节保持血流的稳定性。
脑动脉的解读
脑动脉有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1、脑前循环:垂直上升至颅底,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
2、脑后循环: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双侧椎间孔,在寰枕关节后方成环状,经枕骨大孔入颅后,逐渐向中线靠近,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
3、侧支循环:Willi's环和脑动脉吻合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由一短的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两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由一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共同组成脑底动脉环。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常见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血管神经官能症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疾病,它的症状表现在心血管、呼吸系统方面,但检查结果又表明一切正常;明明患者感觉很不舒服,却就是检查不出疾病。
虽然大多数医生认为既然身体没有问题,就不必理它,但患者却感觉很不舒服,有时还会引起抑郁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和工作。
这种疾病又称为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组以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为特点的神经功能性障碍。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脑卒中及其康复
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一.定义: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或脑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部血管疾患,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起病急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二.解剖与生理(详见作业疗法83):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脑组织的氧、葡萄糖和糖原储备甚微,一旦完全阻断血流,6秒钟内神经元代谢将会受到影响,10-15秒钟内意识丧失,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所以,脑血流供应正常是保持脑功能正常和结构完整的首要条件。
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为前循环。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及部分间脑,故又称为后循环。
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好发部位。
两个动脉系统虽是独立的供血系统,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广泛的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动脉环(Willi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
详见系解410)三. 病因和发病机制(详见临床康复11):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炎症、血液病、吸烟、酗酒、其他四.临床表现(详见临床康复13):1.全脑症状:多发生于大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可分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层次;头痛多伴有脑膜刺激症状,查体可发现颈项强直、布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
2.局灶症状:缺损性病: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刺激性病:癫痫发作。
3.其他症状:有的脑卒中时特殊病因引起的,所以还可以表现出原发病的症状,如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血管炎的临床表现等。
五.临床常见脑卒中的类型(详见作业疗法83):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栓塞;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无症状性梗死、其他、原因不明。
【图解】脑供血系统之脑动脉
【图解】脑供血系统之脑动脉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氧需求量最大。
脑的血流供应非常丰富,主要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双重供血。
颈内动脉系统供血约占全脑供血的80%左右,余下由椎—基底动脉系统完成。
(一)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经破裂孔入颅,于后床突侧方入海绵窦,沿颈内动脉沟前行,在前床突处出海绵窦,转向后方并发出分支。
颈内动脉侧位(左图)正位(右图),起始部ICA 在ECA 的后外侧,上升后(小箭)转到ECA 的前内方。
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等主要分支。
1.颈内动脉概述颈内动脉分为七段,见下图。
第一段(C1)称为颈段,C1段又分为颈动脉球部和颈升段。
•颈动脉球又名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呈局部扩张,正常时比颈总动脉直径略粗。
•颈升段延续于颈动脉窦,向上延伸到颅底。
第二段(C2)称为岩段,C2段是颈内动脉走行于颈动脉管内的一段,分为两个亚段,即垂直段(或称升段)和水平段,两段交界处称作膝部。
•位于颈动脉管内,自颈动脉管颅外口到破裂孔后缘。
•在颈内V前方、茎突内侧入颞骨,在耳蜗及鼓室下稍前向前内弯曲成角•分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向内走行)。
•分支:翼管动脉和颈鼓动脉,小且不常存在,但很重要第三段(C3)称为破裂孔段,C3段很短,起自颈动脉管颅内端,止于岩舌韧带第四段(C4)称为海绵窦段,C4段起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硬脑膜环。
分为三个亚段,后升部(垂直部)、水平部和前垂直部。
两个交接部称作后膝部和前膝部第五段(C5)称为床突段,C5段是颈内动脉各段中最短的一段。
起自近侧硬脑膜环,止于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的远侧硬脑膜环第六段(C6)称为眼动脉段。
•自远侧硬膜环到PCoA起点近侧,向后及上弯曲构成ICA前膝(远侧硬膜环是颈内动脉硬膜内、外部分的分界线)•有一疏松依附的硬膜凹陷(颈动脉陷窝)(在颈内动脉穿过远侧硬膜环的内侧,有时硬膜冗长,形成一个小的硬膜囊或隐窝,为硬膜内间隙的扩展,其尖端指向海绵窦,这个硬膜隐窝称之为颈动脉窝(Carotid cave))•眼神经在其上方内侧,其周围为CSF•分支: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第七段,交通段(C7),后交通动脉起始近端到分为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大脑的血液供应
大脑的血液供应
脑通过四根主要的动脉主干接受血液供应:左、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分出眼动脉、前脉络膜动脉、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供应的皮层区包括下肢的运动和感觉皮质,补充的运动皮质和位于旁中央小叶的排尿中枢,同时还有一些穿透动脉。
大脑中动脉为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提供血流,包括主要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视放射、听觉皮质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区,大脑中动脉还发出豆纹动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至环椎,通过枕大孔并穿过硬脑膜进入颅内,两侧椎动脉在延髓桥脑交界处形成基底动脉,到桥脑和中脑交界处分成左、右大脑后动脉,为颞叶下方和枕叶提供血供。
由椎动脉分出小脑后下动脉为小脑半球后下部分供血,基底动脉分支有内听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对小脑上半部分供血。
两侧大脑前动脉经过前交通动脉和每侧大脑中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在脑底形成Willis环,使脑的主要动脉相互连通,形成充分的侧枝循环。
脑动脉解剖图
颞上回后部损伤: 感觉性失语症。
大脑中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前后DSA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前后DSA
小结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大脑动脉环
脑血循的下面观
谢谢大家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动脉 迷路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
脉,经枕骨大
孔入颅后,左
右椎动脉渐靠
近,多在脑桥
椎动脉
下缘会合成基
底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行至脑桥上缘,分成左 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末 支。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部 双侧后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顶端
相关临床
大脑中动脉狭窄
65岁女性患者, DSA示左侧大 脑中动脉狭窄 达90%,病变 长约6mm。
书写中枢
大脑中动脉闭塞表现
主干阻塞:对侧中枢 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及偏盲(三偏);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脉, 沿胼胝体沟直 达胼胝体压部 的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稍 吻合。
大脑前动脉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大脑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进入大 脑外侧沟, 在岛叶与颞 叶之间斜向 后上。
大脑中动脉 脑血循的外侧面观
椎-基底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其它主要分支:小脑前 下动脉、小脑上动脉、 脑桥动脉、迷路末支。
供血区:枕叶 底面、颞叶内 侧面为主。
脑动脉
脑动脉脊椎动物的脑血流来自两对动脉,包括椎动脉和颈内动脉各1对。
左、右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汇成基底动脉,然后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会合形成大脑动脉环,由此环发出6条大脑动脉供血给大脑、脑干,从基底动脉发出1对到小脑的动脉,另外在椎动脉汇成基底动脉以前发出脊髓前动脉。
颈内动脉供血到大脑半球两侧的前部和中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到小脑及大脑的枕叶和后窝。
注入颈内动脉的血只供同侧的大脑半球。
两大脑半球之间没有血管交叉。
因此当一侧颈内动脉阻塞时,常只引起同侧的脑缺血症状,特别在老人是如此。
脑实质的动脉与身体其他部位类似大小的动脉相比,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肌层较薄,但弹性纤维较多,并有不同的排列形式。
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其他组织毛细血管那样的孔或窗。
大约有80%左右脑毛细血管表面被周足所包围。
这些结构形成层层壁垒,使得脑毛细血管中血液的很多物质特别是脂溶性较低的大分子量物质如蛋白质、抗菌素、某些大分子染料等难以通过,而只允许大多数离子和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通过,从而形成所谓的血脑屏障。
脑静脉与脑动脉相比,脑静脉管壁较薄。
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不同,脑静脉管壁中没有静脉瓣,静脉血的回流依赖高位的势能。
脑静脉血的回流路径可以归纳为:大部脑静脉血经脑深部静脉和脑血窦流入颈内静脉;小部脑静脉血经眼部翼状静脉丛,进入静脉导血管再到头皮,最后流入椎管中的椎旁静脉系统。
脑静脉系统有大量交通枝静脉丛,即使两侧颈内静脉都被阻塞,大脑静脉血仍可经椎静脉和颈外静脉系统完成其回流。
特征 编辑脑循环处于坚硬颅骨腔室之内,颅腔容积是固定的,其中所含的各种组织的容积也基本固定,几乎是不可压缩的,例如脑组织、脑脊液和颅内血液的容积总和是接近恒定的。
由于颅腔容积基本恒定,脑中动静脉血管经常处于受压状态,因此脑血管的容积没有搏动性变化。
脑动脉没有脉搏,血液在脑血管平稳均匀地流动着。
椎动脉在进入颅腔之前发生多次的弯曲,以及脑动脉管壁与其他动脉管壁相比具有更发达的弹性纤维,也有助于脑动脉搏动的消除,其中颅腔压迫限制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流供应来自二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一、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
每侧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后者在颈部没有分支,垂直上升至颅底,穿颞骨岩部经颈动脉管抵岩骨尖,通过破裂孔入颅内,穿硬脑膜经海绵窦,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视交叉两旁分为两个终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
(一)脉络膜前动脉为颈内动脉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前或从大脑中动脉近端发出的大穿通支。
它先发出些小穿通支供应尾状核、内囊一部分及大脑脚、外侧膝状体的一半。
(二)大脑前动脉有人称为大脑内动脉。
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在额叶眶面向内前方行走。
有
前交通动脉吻合两侧大脑前动脉。
沿途发出的穿通支主要供应下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前部以及内囊前肢。
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顶枕裂以前的全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额
上回、额中回上半、中央前后回的上1/4、旁中央小叶等。
(三)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大脑外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出后进入外侧裂,发出
很多细小穿通支,供应壳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后支前3/5 (相当锥体束通过处),这些分支
称为外侧豆纹动脉,是高血压、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
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出许多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
二、椎基低动脉系统(脑后循环)折
(一)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上部六个颈椎横突孔,在寰枕关节后方成环状,经枕
骨大孔入颅后,两侧椎动脉立即发出分支组成脊髓前动脉。
椎动脉发出长旋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延髓后外侧和小脑半球下部。
其短旋支和旁中央支供应延髓其余部分。
(二)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逐渐向中线靠近,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多支旁中央支,供应中脑、桥脑、主干延伸至脑桥上缘水平,分叉成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三)大脑后动脉围绕大脑脚和小脑幕切迹水平的中脑,两侧大脑后动脉向上呈环状,并
发出多支丘脑穿通支、丘脑膝状体穿通支和脉络膜后、内动脉。
其他穿通支供应丘脑结节、前乳头体和邻近的间脑结构。
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
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
两大动脉系统分支大体分为两类:
(1)穿通支又称深支或中央支、旁中央支,主要由脑底动脉环,大脑中动脉近侧段及基底
动脉等大分支直接发出,随即垂直穿入脑实际,供应间脑、纹状体、内囊和脑干基底部的中
线两侧结构。
(2)皮质支或旋支。
这类分支在脑的腹面绕过外侧至背面,行程较长,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与脑干的背外侧。
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
三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一)脑底动脉环(Willi's环)虽然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两个独立的供血系统,但彼此还存在广泛的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的是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
由一短的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两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由一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共同组成脑底动脉环。
在正常情况下,组成环的各动脉内血流方向一定,相互并不混和,只是
在某动脉近端血流受阻,环内各动脉间出现压力差时,脑底动脉环才发挥其侧支循环作用。
因此要认识单支脑动脉闭塞可能出现什么症状,就必须了解脑底动脉环的状况。
脑底动脉环
可发生多种先天变异,有可能使侧支循环不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是脑梗塞发生的重
要影响因素之一。
据统计该环完整者仅50 %。
有报道,死于非脑梗塞疾病的病人,正常环
为52 %,而脑梗塞病人只有33 %。
另有人报道,此环的异常发生率达79 %。
此环最异常
的为颈内动脉发出的后交通动脉细小及大脑后动脉由颈内动脉分出。
在一组未经选择的尸检中,后交通动脉直径小于1mm的为32 %;大脑后动脉的一侧或二侧由颈内动脉发出的为
30 %,其它常见的异常有前交通动脉发育不全,占29%,前交通动脉增为二支的占33 %。
颈内动脉与前交通动脉间的大脑前动脉仅为一细支的为13 %。
在一组脑梗塞病人中,后交
通动脉直径小于1mm的占38 %,而没有梗塞的占22 %,大脑后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占29 %,而正常的为15 %。
在另一组报道中,脑梗塞细小后交通动脉的为59 %,较非脑梗塞
病人(39%)多得多,无一侧或两侧后交通动脉或仅留残迹者,高达15 %;大脑前动脉融
为单支或分成3支达12 %;有15 %人的大脑后动脉来自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而非来自后循环。
(二)其他侧枝循环除脑底动脉环外,还存在其他部位的脑动脉吻合,可以起侧支循环作用。
(1)在大脑表面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之间彼此交通,密如蛛网;
(2)颈内、外动脉围绕眼、耳、鼻的深浅分支互相吻合;
(3)大脑动脉皮质支与脑膜动脉(颈外动脉分支)分支也存在丰富的侧支吻合,当颈内动脉狭窄
或闭塞时可起重要作用。
(4)中面支常被认为是终末动脉,实际上,相邻中央支间也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只是吻合支细小,不能完成有效的侧支循环。
前、后循环分水岭在皮质位于顶、颞、枕交界处,在深部则在丘脑水平。
侧支循环开放的有效性还决定于主血管闭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