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8单元 能通过吗》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认识小数单元|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认识小数单元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读写小数,理解小数的位数和大小,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小数概念和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小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的含义,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小数的读写: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读写小数,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判断小数的大小。
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强调小数点的对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加减运算。
难点:小数的概念理解和小数点的正确使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数卡片、小数点标识、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具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3. 讲解:讲解小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小数点的使用,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加减运算的练习。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板书设计认识小数子小数的概念、读写、大小比较、简单加减运算关键点: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作业设计书面作业:布置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加减运算的练习题。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含有小数的物品,记录并解释其含义。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小数概念:使用教具(如小数卡片)展示小数,让学生直观感受小数点的存在和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从而掌握立方体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比较立方体的大小,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有了认识,但立体图形的知识相对较薄弱。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逐步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掌握立方体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比较立方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比较立方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方体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立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魔方、骰子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立方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立方体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立方体的外观特征。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8单元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5 能通过吗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基础上,主要借助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继续认识小数。
日常生活中的“米、分米、厘米”也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
教科书选择“能通过吗”这一学生熟悉的情景,其中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就是用小数表示的,教材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如用小数表示温度,用小数表示体重,用小数表示时间等,通过拓展小数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
1.结合具体情景,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几点几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有好奇心,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重点】知道“几点几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难点】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准备】PPT课件、有关本节的图片素材。
【学生准备】课件、1角硬币、米尺等。
教师导语: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学得怎么样?(生:……)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填一填:8元7角6分=( )元6元4角=( )元3角9分=( )元28元4分=( )元【参考答案】8.76 6.40 0.39 28.04方法一师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我们来解决,一天运输队的叔叔在通过一段路时远远地就看见前方道路限高的栏杆。
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出示教材第88页最上面的主题图)师:从情景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生1:我知道大卡车高3.25米。
生2:我知道道路限高3.50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大家猜想这位叔叔遇到了什么困难?预设生:不知道这辆车能不能通过。
看来同学们非常想知道这辆车能不能通过,谁有好的办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能通过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课,是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能通过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括号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例子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括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能通过吗”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3.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括号的作用:1.解决实际问题2.运用小括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来进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面积”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估算和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和感知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的能力,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面积单位的意义及换算。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面积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直尺、圆规、面积计算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面积实例,引发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面积大小的直观感受。
第二环节:探究分组进行面积模型操作,让学生亲手感受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例,让学生尝试解决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强调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应清晰展示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可以通过图表、公式等形式,直观地呈现面积知识。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面积的概念、计算和单位换算。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面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学生能否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环节: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能通过吗》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能通过吗》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吨”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观察能力,他们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够系统和深入。
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吨”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吨”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蔬菜等,以及相应的质量单位标签。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质量单位的学习资料,以及一支笔和一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重量的单位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吨”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进行物品的重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独立解决,从而巩固所学的质量单位换算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第5课《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第5课《能通过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能通过吗”的具体情境,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体会和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并应用小数解决问题【学习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学习流程】一、导入1.出示主题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2.出示问题:说一说3.25米有多高,3.5米呢?3.组织学生交流:说清楚思考过程.4.再出示两个小数:1.78米、10.6米,说一说这两个小数表示多少?设计意图: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继续认识小数。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认一认生活中的小数,看一看,读一读1.自学(1)观察课本中的四幅图,读一读,看一看。
(2)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互学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3.展学组内成员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预设答案: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有:短跑、体温、成绩等。
设计意图:为了丰富对小数的认识,课本选取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如短跑成绩、体温等,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摆一摆,说一说(1)摆一个硬币,说一说是几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2)摆两个硬币,说一说是几个1角,是几个0.1元,是几元。
(3)像上面一样一直摆到9个硬币,每摆一次,都要让学生说一说。
(4)说一说摆10个硬币。
(5)在1米长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说一说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然后找到2分米,说一说是几个1分米,是几个0.1米,是几米,一直找到1米。
1.自学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2.互学组内每个成员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3.展学组内每个成员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
预设答案:1元等于10角 1角等于0.1元1米等于10分米 1分米等于0.1米设计意图:借助元与角之间和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通过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2. 通过问题的类型及其解决方法3.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详细讲解通过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板书能通过吗?2. 板书内容:通过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做一些基本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 提高作业: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作业: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能通过吗”相关的生活场景,例如,通过一个动画短片展示一个小男孩想要通过一个狭窄的门缝,但他的书包太大了,无法通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的书包能通过门缝吗?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3. 练习在学生理解了通过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一、教学内容1. 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2. 小数点的意义:小数点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3. 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写法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数字的读写法读写;4. 小数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数就大,十分位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数就大,以此类推;5. 小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组成,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了解小数点的作用,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数的组成,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比较。
难点:小数的比较,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组成和意义。
2. 讲解小数的组成: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组成,让学生理解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关系。
3. 讲解小数点的意义: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点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
4. 讲解小数的读写: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规则。
5. 讲解小数的比较: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6. 应用练习:教师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 .十位十分位百分位七、作业设计1.22.33.454.5671.22.33.454.5671.22.33.454.5674. 请在购物场景中,运用小数解决找零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小数的组成、小数点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小数的比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能通过吗》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收集、整理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物体能否通过某一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几何图形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单位换算和几何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教具,亲身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其次,几何图形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发现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们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容易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几何图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小组中不够活跃。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能通过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能通过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在这一节,我们希望通过实际的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大小比较。
2.新课导入:介绍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这一节课中,我会设计以下板书: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如果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
•如果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值越大。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过桥的游戏为背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小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过桥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过桥游戏道具、小卡片、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过桥游戏道具和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过桥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小数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过桥游戏,让学生观察游戏中小数的大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通过操作过桥游戏,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对小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小数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小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小数卡片2.实物教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称重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称重时计算等,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存在,并解释小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称重等,检验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了在购物,称重等方面有应用,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小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1课时文具店【教学内容】教材第80 、81 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文具店"这一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看价格牌的价格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来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数与元、角、分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写小数。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的价钱。
仔细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再看你们的数学书,后面有一个定价,数学书的定价是多少?(6.76 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
(板书∶文具店)二、探究新知1. 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文具店的橱柜里摆放着 4 件商品,你能分别向同学介绍一下它们的价格吗?师∶请同学们先把每件商品的价格填写在书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每本笔记本3.15 元,是3 元1角5分。
一支铅笔0.50 元,是0元5角0分。
一把尺子1.06 元,是1元0角6分。
一支钢笔 6.66 元,是6元6角6分。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你们所看到的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有什么不一样?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看书后汇报∶今天学习的数的中间有一个小圆点,而前面学习过的数没有。
师∶你们所看到的这些不同于前面的整数的数,我们给它们一个新的名称——小数。
像 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2.小数的读法和组成。
师∶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小数,小数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怎样去读、写小数。
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 读作∶零点五零。
师∶你们把剩下的小数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能通过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一个过桥的游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并学会如何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节课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对于新的知识,他们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分数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并学会如何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
对于这一难点,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过桥的游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过桥的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能通过吗
小数的意义。
(教材第88页)
1.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2.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难点:利用小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时要乘坐大客车,大客车的高度是3.25米,但在公路上行驶时遇到了一个限高杆,限高杆的高度是3.50米,我们的大客车能通过吗?
二、学习新课
(1)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PPT 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及问题1)
提示:要求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就是比较3.25米与3.50米的大小。
明确:①3.25元是3元2角5分,那么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②3.5米应该是3米5分米。
③3米2分米5厘米比3米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2)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PPT出示教材第88页问题2)
从第一幅图“这些瘦肉馅7.9元”中,可以知道瘦肉馅的价格是7元9角。
从第二幅图“我的50米跑成绩是7.98秒”中,可以知道这个小朋友50米跑用了不到8秒的时间。
从第三幅图“我的身高是1.41米”中,可以知道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4分米1厘米。
从第四幅图“你的体温是38.2℃,发烧了”中,可以知道这个小朋友的体温比38℃还要高,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37℃,的确是发烧生病了。
(3)摆一摆,说一说。
(课件PPT出示教材第88页问题3)
学生自主总结“角”与“元”,“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①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可以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米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分米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以此类推。
②1角=0.1元1分米=0.1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1)4.3米就是4米3分米。
4.8米就是4米8分米。
(2)4.3米<4.8米,小袋鼠能一步跳过去。
第3题:(1)0.1 0.5 0.1 1
(2)0.1 0.6 0.1 1
四、课堂小结
你能用小数说明“角”与“元”,“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吗?
能通过吗
3.25米<3.50米能通过。
1.让学生去感受长度、钱数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2.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长度的小数。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在学校举行的100米赛跑中,李军用了18.92秒,王明用了20秒,张兵用了17.05秒,孙力用了18秒.你能根据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分析:判断出4人所用时间的长短,然后根据路程一定时,谁用的时间越短,谁就跑得越快,给他们排出名次即可。
解答:因为17.05<18<18.92<20,所以同样的路程,张兵用的时间最短,其次是孙力,再次是李军,王明用的时间最长,所以第一名:张兵;第二名:孙力;第三名:李军;第四名:王明。
解法归纳:此题主要考查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应用,解答此题还要明确:路程一定时,谁用的时间越短,谁就跑得越快。
忽略的小数点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
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
他面带微笑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
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