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历史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考语文历史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古代文化之道教与佛教道教与佛教都是中华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思想体系。
道教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观念,提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佛教强调“修行四谛”,主张以舍离世俗欲望来达到解脱。
这两种宗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中国古代文化之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强调君子的修养与德行,以培养社会中的各类人才,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化之礼制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就是礼制文化,它包含了对社会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
礼制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通过合理的礼仪和规范来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四、中国古代文化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教育和学习,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文化之诗词歌赋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歌赋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吟咏诗词歌赋,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诗词歌赋的传统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文化之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同时也传递了各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七、中国古代文化之书法艺术书法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文字艺术的一种。
通过书法的表现,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的形式,更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家思想与情感的传递。
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分。
八、中国古代文化之乐器音乐乐器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音乐通过音律、节奏等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ppt
时期
发展历程
魏晋至隋 吸收与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
唐时期
改造 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
转型与
宋明时期
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陆王心
导向 度看法家派别思想主张
价值引领2 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代理学的兴起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
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
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读JD
知识 为基
唐中后期的文化风格;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 能力
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 为重
安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风尚与社会局势之间的关系;从唯物
知识 为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关键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
能力 不祥”可以看出,田齐法家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法家派别特点,
为重 可以得出其“尚法存礼”。考查获取、解读和调动信息的能力及
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看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特点;从历史理解角
4.基于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解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 (2023·全国甲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 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 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 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 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 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据《史记》等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练习卷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2023·新课标全国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3.[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4.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
”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5.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6.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7.[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
课时作业3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3文以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宣城市二模]古代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各地区、各民族因自然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状况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得到极好的体现。
材料表明,百家争鸣()A.凸显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B.结束了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C.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D.开创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2.[2022·韶关市二模]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成功,舞于堂下。
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
乐悬规制的推行()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3.[2022·临沂市高三二模]《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
这反映了西周()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4.[2022·达州市二模]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
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5.[2022·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
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
这一叙史方式()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6.[2022·唐山市高三三模]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冲刺2023年高考二轮文以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导学案(原卷+答案)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之后,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学派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不断发展演变。
线索二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实用科技的代表,服务于农耕经济的需要,在医学、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线索三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世俗艺术是三种主要的类别,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
线索四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灿烂辉煌,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主题一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发展的历程(1)勃兴与奠基——先秦时期①起源: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①秦汉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
②魏晋南北朝:道教与佛教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③隋唐时期:佛教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④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3)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明清之际,个性解放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必考科目。
而历史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为历史的知识点庞杂且复杂,需要考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本文将对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讲究的以仁义为核心的人伦道德,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思想,佛家所弘扬的敦厚善良等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与国家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国家制度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从封建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到唐朝的盛世,从元朝的统治到明朝的中兴,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
这些变革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和发展。
三、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一直都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态演变,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传播对世界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东亚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日益紧密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每一个事件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练习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2023·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
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岀的结论是( )杨万里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C.农业生产技术有重大革新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2023·西安市临潼区高三二模]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书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
这种书体他自己称为“破格书”。
这种“破格书”( )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3.[2023·湖南高三3月联考]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
据此可知( )石家河文化玉凤西周玉龙战国玉龙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4.[2023·河南郑州二模]商代受中原以外文明的影响,在农业作物中,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在建筑方法上,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这体现了( )A.集权促进文明交流 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C.商代文明影响广泛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5.[2023·湖南长沙一模]如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
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以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
这( )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C.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成熟D.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6.[2023·山东枣庄高三一模]如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
高三古代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古代文化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内容涉及到文学、哲学、艺术、宗教、制度等众多方面。
在高三学习中,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点对于历史类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古代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逐一介绍其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这些重要考点。
一、中国古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文学与诗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词。
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经典的古文诗词,如《论语》、《诗经》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哲学思想: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独具特色,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代表。
高三学习中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儒家思想,掌握《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3. 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独树一帜,擅长以简约的手法表现自然山水和人物形象。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著名画家以及其创作特点。
4. 建筑与雕塑: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建筑的类型、特点,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和雕塑作品。
5. 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古代文化的影响与意义了解古代文化知识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影响与意义:1. 价值观念的传承: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包括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慈悲。
这些价值观念对我们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制度的演变:古代文化知识点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了解这些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3. 艺术创作的启示:古代文化对于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能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高中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
高中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的定义、特点、意义以及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化交流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2.特点:–相互性: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仅是文化的输出,也是文化的输入。
–多样性:文化交流涵盖了各个层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
–动态性:文化交流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不平衡性:文化交流不是均衡的,由于各种原因,某些文化在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某些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
二、文化承传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文化承传是指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2.特点:–延续性:文化承传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承传就没有发展。
–选择性:文化承传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部分文化被传承下来,而其他文化则可能被淘汰。
–创新性:文化承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地域性:文化承传受到地域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承传方式和文化成果也有所不同。
三、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的意义1.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2.增进相互了解:文化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
3.丰富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使各种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承传使得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5.培养文化人才:文化承传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来推动,因此在文化承传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大量的文化人才。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承传为例,可以分析出许多具体的案例。
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质文化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精神文化也传入了中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全知识点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3)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5)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历史高考重点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高考重点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了解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比如《山海经》中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想象力的丰富。
而古代的哲学家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的积极进步。
在传承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汉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为代表,倡导仁爱、礼仪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而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融合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化。
在唐朝,杜甫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而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宋词则注重描绘内心情感,表达个人感受,辛弃疾和苏轼等词人的作品至今仍广为传颂。
传承方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如京剧、评剧等,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元素,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艺术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
三、科技与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与制度的发展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发明了世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古代的科技思想如《天工开物》等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传承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制度在不同朝代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如秦朝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等,都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传承的资源。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板块一
历史
内容索引
核心要点聚焦 热考专项突破
知识结构
主题线索
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创造出灿烂的中华传统 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优秀文化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后,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 要,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其内涵不断发展演变。 线索二 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是实用科技的代表,服务于农耕经济,在医学、天文、历法、 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机构 法律 汉武帝以后,儒学深刻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呈现出“援儒入法”的发展趋 制度 势,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君主 汉武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以“仁政”自诩,用儒学包裹君主专制的本 专制 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暴君的出现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教育 为推广儒学,西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 体系 容,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体系逐渐被社会所接受,深刻影响 观念 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基层教化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命题角度
角度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典例】 (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 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 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微点1
微点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家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深化提升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使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发展(1)儒学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与儒学相互交融,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3.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成员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历史概念——“仁”与“礼”、致良知“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
致良知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致良知”的提出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儒学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科技、医疗与文学艺术时期概况先秦至秦汉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史书:《史记》《汉书》文学:春秋末年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赋、乐府诗魏晋至隋唐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唐朝雕版印刷《金刚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僧一行“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政府的《唐本草》文学: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唐诗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魏晋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文人画兴起;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辽宋夏金元科技: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和简仪、元朝王祯的《农书》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
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少数民族文化: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明清科技:传统科技继续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文学艺术: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2.市民阶层壮大对中国文化走势的影响(1)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主要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
但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2)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3)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
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
(4)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
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统一性从秦汉时期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保守性中华文化具有稳定性,如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或称之为保守性开放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3)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①政治、经济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是国家政治稳定、民族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②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④其他原因: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
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历史概念——魏晋文化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个性极其解放的时期,它对以往的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逐渐脱离了世俗生活,摒弃了儒家的道德准则,转而追求道家的无为而治,形成了魏晋时期特有的魏晋风度。
考点三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