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韩愈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①师:②说:③师说,5.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蟠.( ) 六艺经传.( ) (二)初读感悟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学者:②所以:③受:④其为惑.:⑤其闻.道也:⑥固:⑦吾从而师.之:⑧吾师.道也:⑨夫庸.:⑩无.贵无贱: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思考2】解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师道:②其出.人也远矣:③犹且:④问焉.:⑤众人:⑥而耻.学于师:⑦圣益.圣:⑧所以:⑨其.皆出于此乎:⑩于.其身.也:⑪则.耻师焉:⑫惑.矣:⑬句读:⑭或.师焉:代⑮或不.焉:⑯小学:⑰遗:⑱士大夫之族.:⑲不齿:⑳乃.反不能及:2.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2)爱其子——于其身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总结:“呜呼!——其可怪也欤!”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意动 以……为师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1)判断句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状语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理顺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大意。
2.通过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把握这两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作品主要有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歌《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二、背景透视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文学常识1.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师说》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学习任务:1.根据课下注释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2.积累重点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点燃学生树立尊师重教思想的热情,古为今用,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阅读下面的文段,编写一段文字,印在韩愈的名片上,不超过100字。
文段1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文段2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段3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文段4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
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
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班级:姓名:【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3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基础知识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基础上思考文本解读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导学案
(56)术业有专攻()(57)如是(这)而已()()(58)好古文()(59)不拘/于时()()(60)学于余()(61)余/嘉/其能行古道()()()()(62)作《师说》以/贻/之()()()(三)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6)今之众人古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五)一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d吾师道也()(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道相似也()(4)惑:a惑之不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而不从师()(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 择师而教之()(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小学而大遗()(7)则群聚而笑之()3.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圣人之所以为圣()(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1)郯子之徒()(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八)判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不拘于时(九)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
”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
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Xsb)【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作者简介: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论证方法。
3、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本学案,注意对自己存在问题和疑惑的记录和总结。
2、各组组长督促落实,争取全部达标。
3、课时预设:3课时【导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补充: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补充导入:《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预习自测:自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 ( ) 经传 ( ) 李蟠( ) 或不焉()贻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给有标注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师说》(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23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韩愈:字___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一直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__________”,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赞韩愈为“__________”。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郯()子苌()弘老聃()子蟠()(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②()传授学业,解除疑惑。
③()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四、整体感知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字。
师说 导学案(学生稿)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道、传”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乎、于、所以、也、则”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体会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借鉴论证艺术。
课前自习学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官盛则近谀.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⑥李氏子蟠.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⑧作《师说》以贻.之2、归纳整理师在文中出现26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道在文中出现11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4、质疑问难请在此处写下你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相关链接】●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关于作者韩愈(?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的散文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辑:审核人:课题:《师说》【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李蟠(pán) 巫(wū)医针砭(biān)阿谀(yǘ)郯子(tán)苌弘(cháng) 师襄(xiāng)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2.古今义对比整理古之学者古:今:小学而大遗古: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古:今:吾从而师之古: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2)之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3)其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5.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1)判断句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我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和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小组疑问】将小组的疑问写下来,和别的小组一起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1、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怎样从理论上作初步论证?2、第二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3、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4、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赞扬李蟠?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5、总结本文在语言、论证结构上的特色作业:【学习任务一】《师说》对比论证整理【学习任务二】对比论证小练习请尝试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措施怎样认识韩愈在文中所讲的从师的道理?讨论后提取文章的精华及糟粕。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辑:龚名源审核人:课题:《师说》【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李蟠(pán) 巫(wū)医针砭(biān)阿谀(yǘ)郯子(tán)苌弘(cháng) 师襄(xiāng)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假字:受,同“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同“否”,表示否定2.古今义对比整理古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之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