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

合集下载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著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精品论文】

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精品论文】

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摘要 :古老东方的与众不同一直为世人所关注,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与近代历史的挫败?国学大师梁漱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这一结论。

从“家族观念”到“道德统治”中国在其独特的文化思维里形成了一种发展惯性,而这一惯性最终被西方人打破。

但中华文化并不因此就逊西方一等,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文化的可取之处,走出一条更加本土化的文化之路。

关键词:文化道德早熟理性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极强,在书中几乎随时可见她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这种不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或结果不同,而是其本质与出发点就与一般国家不同。

为何会有这些差别?这对于那些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他们截然不同的原因。

近代中国所受的打击使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中国的落后,但是究其根本,不是落后,反而是“太先进”了。

但这种先进又好像是空中楼阁,不上不下,所以也就徘徊不前了.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最需要的是补课,而不是改头换面。

那么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在结论中说:“一切一切,总不外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个问题而已。

” “早熟”不是一个褒义词。

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该经历的过程,该做的工作都没有经历过。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常的发展过程,而是直接走到最后,那他一定是不知所措的。

中国在这一桎梏中已经徘徊了很久。

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近代的一切将这种局势打破,那么中国将以此而终。

这和那些认为中国可以慢慢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

一、从中国人的家说起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关系非常重要,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是从这一点上走起的。

应该说先秦时候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西方人的差不了多少,家庭是农业经济的单位,东西方那时都没有脱离出以家庭这个组织来生产,但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是从战国时代开始逐渐变化加重的,秦最先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开始打破家庭家族的牢笼,尽量把人纳入到一个新的体系中,但是很快秦的覆灭让人们对秦的制度失去了信心,统治者开始注重的是“无为”“仁政”,周孔的经典学说终于踏上历史的高峰。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已夭折,或者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泛博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先后摆布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 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 为何 (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居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P10-11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馒侵形成,非从他受。

反之,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类同。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三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天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入之力最为大。

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入口之极大数字)。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延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北至西。

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

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逞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

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

近代明肇始于七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于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术等,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

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㈨。

P15中国文化的特征一、广土众民,为一大特征;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一大特征;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

恰相反地,若就知识、经价、军事、政治,一一数来,不独非其所长,且毋宁都是他的短处。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内容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集团宗教儒家文化论文摘要: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这是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特点梁漱溟先生做的基本。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呢?梁先生从西方社会冲突强,政教一体同中国以道德代宗、中国文化的理性早启这一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在19世纪国门洞开之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几乎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OTnews_ads('ot017'); 关键词:传统文化集团宗教儒家文化论文摘要: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这是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特点梁漱溟先生做的基本。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呢?梁先生从西方社会冲突强,政教一体同中国以道德代宗、中国文化的理性早启这一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在19世纪国门洞开之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几乎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民族性传统依然;西方人一进来,也有了对比的对象。

应该说,这个时候,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所以这个看法也应该是很中肯的。

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 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鸿《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他提出要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出发, 探索中国 文化的出路及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 等等, 均 闪烁着一个杰出的文化思想家的智慧之光。 他关于理需要以力、利的发达为基础的说法, 在某种意义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有相合点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和民主”之用与中国 理性文化之体的结合点在那里?
目录
自序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第十四章 结论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 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 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 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 代思想家、教授家、社会活动家、现 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 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 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 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 义》、《人心与人生》实是一成熟了的文化, 然而形态间又时或显露幼稚。
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为封建社会之象征 者,在中国社会中即未能免除。 再有不少幼稚可笑的迷信流行在民间,似亦 为文化幼稚之征。
(二)老衰-----中国文化本来极富生趣,比任 何社会有过之无不及,但无奈历史太久,传 到来,生趣渐薄,此即所谓老衰了。
(五)讲理与斗力,二者互不相容。 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 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 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不讲理, 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西洋人在团体与个人的问题上面所受教训及锻炼非常多,自然有许多长处团体一面见解的长处 公共观念是一切公德之本 是指国民之于其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这类的观念。

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向来皆缺乏于此。

特别是国家观念非常之薄弱 上海一二八事变巴黎记者行经上海不甚远的地方看见一切无其事然1934德国恢复征兵一位女房东欢喜过度,倒地而死 对比可见,不是天生不同,也不是学校教育不同,而是社会构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情操习惯两样纪律习惯多人聚集场面,不用一条一条宣布,而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纪律消极积极即指不应该做的和应该做的 无论消极积极,必求集体行动起来,敏捷顺利,效率要高 从排队和开会两个小事情中看出西洋人和中国人纪律习惯上的差距探究有差距的原因 不是受教育有无或程度的问题 这些多半不是意识之 事,而是习惯之事 习惯为身体与环境间的产物,而养成于实际生活 中国人生活在倚仗家庭生活之社会,即使他受过大学教育,一样犯这些毛病 西洋人的纪律习惯,不是处于他的文化,而是处于他的武化,即仍然为其集团斗争所锻炼出来的东西 当今学校借种种体育竞赛来训练集体行动组织能力 如何做团体一份子的能力,要素在于团体之牢韧的向心力和耐烦商量着向前的精神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民国七八年以来的学生会乡镇地方之事原因 缺乏对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的合作的训练关起门来对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以其和平的天性,以及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 胡石青先生游历华侨聚居地的见闻华侨无论干哪一项事业都能有表见但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本领,而非成功于群策群力的组织组织能力缺乏,即政治能力缺乏梁任公先生反诘中国人无政治能力并不是困于专制政体 专制政体不能及的东西比如:鼎革之交、工商业、教育、殖民海外等,均无所表见梁任公《新大陆游记》 中国有族民而无西洋之市民,西洋之市自治为西洋政治能力之滥觞 中国人或受人支配做一个顺民,或者让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独有彼此大家商量合作,他却不会 因在团体组织上不如人,又得不到国家保护,最终还是日本侨民胜利,为当地人所欺 中国人在世界竞争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法治精神西洋人之执法,中国人之徇情在大团体一办公机关中,法治非常重要家庭之间无法用法治,与徇情也情致不同徇情在较大范围内发生,遇事总喜欢托人情,这就是民族品性上的一大缺陷 四点亦可总括与“公德”一词称之。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例如,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思想的深刻 性上。中国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科 学等领域,而且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都具 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业创新
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创 意、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技 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
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 化走向世界。
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文化人才培养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创新型的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目 录
• 中国文化的特点 •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的特点
历史悠久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数千年的连续发展史,从夏商周 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性,使得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核心内容。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协调统一。它 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的相处中。和谐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应该以和为贵,相互尊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稳 定。同时,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和谐的理念强调天 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人 与社会的关系中,和谐则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 关系的协调。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PPT课件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PPT课件
18
读了梁漱溟先生笔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之相与 之情厚,不由让我想到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 的“熟人社会”,这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古往今来,不仅前人对门第族系关系看的 很重,而在今日的社会中仍是很讲究“相与 之情厚”“熟人社会”的,熟人好办事,生 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不由想问 ,这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又如何扬长避短?
左 右 推 阐 印 证 , 愈 引 愈 深 ; 更
为 研 究 入 手 , 解 释 其 来 由 , 前
四 特 征 , 继 而 某 一 拈 取 其 中 特
异 之 处 一 一 罗 列 , 而 后 归 并 为
首 先 将 中 国 文 化 常 被 人 指 说 的
在 《 中 国 文 化 要 义 》 中 思 路 是
评价
一个真正的“不畏者 “—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 梁漱溟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是二十世纪数一数
二的,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思想家。—美国汉 学家艾凯 ……“我认为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 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著名学者林毓yu生
19
20
4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 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 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本书首 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 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 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 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 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 民族精神的要旨。
•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

中国文化要义(总)

中国文化要义(总)

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
循序渐进观。
按作者的观点,人类文化史的全部 历程,应是:
最早一段,受自然限制极大,在各 处不期而有些类似,乃至有某些类同, 随后就个性渐显,各走各的路。期间又 从接触融合与锐进领导,而出现几条干 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 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在世 界文化内,各处仍有其情调风格不同。 其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倒可能次第几个阶段来。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本书观点: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 相远。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 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礼教化 为中心。“宗法社会的生活无所骤变(所改不骤 ),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中国遂逐渐以 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西洋 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 以裂,此其大较也。” • 综述,西洋自有基督教以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 争的生活;而中国自受周礼教化以后,大体过着 散漫而和平的生活。
致力于优生学的潘光旦,著有《民族特性与民族卫 生》、《人文史观》等 致力于教育学的庄泽宜,著有《民族性与教育》 巨册 五、知足自得 九、韧性及弹性 六、守旧 十、圆熟老到 七、马虎 八、坚忍及残忍
比较公认的中国人的特点:
一、自私自利 二、勤俭 三、爱讲礼貌 四、和平文弱
以上十点,即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论究 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要 于其本末因果之间没有不洽不贯之处才行。
使大家洞然了悟中国文化的意义(或说精神)。
抗战期间,中国未被灭的原因:
国大(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国大,不易亡在亍此,不易兴亦在亍此
国 大 的 劣 个人的责任感觉轻微 势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乔军玲201041110《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

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

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

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王倩材料化学13级1班学号:2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感触颇深。

东方与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集体生活就是一项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心;反观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自19世纪国门打开以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与进来的西方人有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这也促使梁先生写成此书,旨在“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关于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同时,中国人又是矛盾的,他们原来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亦个个都是皇帝。

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

出得门来,秉其“吃亏哲学”,他便是一顺民。

中国人何以至此?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

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而所谓集团,无非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为合作而组成的群体。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

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

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

”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理性的特点、优缺点
理性为偏于情的思想; 特点 :理性为偏于情的思想;理性为无私之情 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 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 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 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求相安无 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 事,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 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 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 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 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 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 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而社会基 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 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一治 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 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 • 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因为中国人思想长于理性而短于 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 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 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假设这些纯 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 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故其克服 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 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因其与他人力 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 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故应致力团体的法律 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 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 •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

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

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於其所能,是有限的。

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

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

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

其彻底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促进作用愈弱,沿理智之途跑得最北者,就是人类。

其彻底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促进作用愈弱,沿理智之途跑得最北者,就是人类。

当理智造乎最终“并无所为”的淡定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就是理性。

当理智造乎最终“并无所为”的淡定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就是理性。

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促进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并作主张的就是理性。

” 理智实乃静态的、客观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存有向上一读,谋生活之更合理也。

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

”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

在犯罪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犯罪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替代之,而人正靠心思促进作用彻底摆脱本能掌控最甚,以理智抬起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Treignac理智,更产生了独特的理性。

在犯罪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犯罪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替代之,而人正靠心思促进作用彻底摆脱本能掌控最甚,以理智抬起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Treignac理智,更产生了独特的理性。

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彰显。

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彰显。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

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於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

根据上段表述,梁普遍认为为理性就是一建议生活向上合理之崇尚,自建对与于无对,凡事向内谋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谈东方文化“再分”对自然本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

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促进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建议位元阶更高,重新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

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

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

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

但中国早早便转为崇尚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

但中国早早便转为崇尚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

至於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在书中探讨,惜其对此并并无态度。

至于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在书中探讨,惜其对此并并无态度。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

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盲从、独断,挑其汇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有之时创建秩序。

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盲从、独断,挑其汇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有之时创建秩序。

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推论乃因对宗教的相同态度见到差异。

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

西洋强于理智而弱於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

西洋强于理智而弱于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

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滚滚,自创世纪至末世无所不包而离送出人类科学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与人心智莫大宽慰,修成大统。

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滚滚,自创世纪至末世无所不包而离送出人类科学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与人心智莫大宽慰,修成大统。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於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于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

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

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

宗教喜谈命运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於产生宗教的科学知识与情志建议,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份信仰,而贬抑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论“怪力乱神”而充份坚信人都存有理性,全然信赖人类自己,建议人向内加码,此其一。

宗教喜谈命运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于产生宗教的科学知识与情志建议,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份信仰,而贬抑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论“怪力乱神”而充份坚信人都存有理性,全然信赖人类自己,建议人向内加码,此其一。

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注重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建,中国文化中虽仍能保持完整宗教的部分元素,例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不为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完整元素已转变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写的惟一功夫,就是教导人反省何攀而已。

儒家在学术上所写的惟一功夫,就是教导人反省何攀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并无它谋。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并无它谋。

这真的就是道德,远非宗教。

这真的就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就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这就为宗教本就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租借力求仁义,但这外力真的就是自己,而道德穿鞘这个弯角,径向内部发力挖掘自己的善。

宗教向租借力求仁义,但这外力真的就是自己,而道德穿鞘这个弯角,径向内部发力挖掘自己的善。

如此认为道德本应当就是一快速迈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

如此认为道德本应当就是一快速迈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是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故“道德气氛Amravati”与“几乎没宗教的人生”两特徵实乃一件事之两种抒发,毫无二致。

故“道德气氛Amravati”与“几乎没宗教的人生”两特征实乃一件事之两种抒发,毫无二致。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二、伦理本位二、伦理本位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就是针对将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就是针对将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据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终了於此,离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关键。

至于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于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模棱两可,只大致称作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展开比较研究,只说道必须大致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