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T波电交替与心脏猝死(全文)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心脏电交替现象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振幅、极性呈交替性变化,任何导联波幅相差≥0.1mV即可诊断电交替,常见2:1交替。
心脏电交替现象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机械交替。
1872年Traube观察到心律规则时心搏强弱交替,称为“脉搏交替”。
1909年Herring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肉眼可见的电交替。
1910年Lewis 报道了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QRS波群振幅呈现交替现象,首次描述和命名了电交替现象。
根据累及的波、段范围,心脏电交替可分为单纯性电交替(P波、QRS 波群、ST段、T波、U波中单个波形交替)和完全性电交替(2个或2个以上波形同时出现交替)。
根据时间分为除极交替(QRS波群交替)和复极交替(ST段、T-U波交替)。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传导电交替,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房室间期交替,心房、心室内传导异常也可引起P波、QRS 波群交替。
电交替类型1. P波交替单纯P波交替(图1A)在动物实验中并不少见,但临床罕见。
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心房内2:1传导阻滞有关,也可能系心房肌病变引起不应期改变所致,还有推测与心房肌缺血性病变影响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转运速度,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发生交替改变有关。
心电图诊断标准中,除了P波形态交替改变,还要求P-P间期必须固定,两种P 波必须都是窦性的,额面P波心电轴均指向左下,两种P波的P-R间期也必须固定。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心房梗死、心房压力增高或扩张引起心房肌缺血缺氧时。
2. QRS波群交替QRS波群时程交替常见于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和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均呈宽QRS波群与窄QRS波群交替,本质上属于传导交替。
QRS波群振幅交替是完全性电交替和心动过速性电交替(图1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图1 不同类型电交替A.患者69岁,急性肺栓塞,II显示P波振幅、形态交替,振幅高者波形更尖,P波额面心电轴均为+80°,胸导联交替现象不明显。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心脏电交替现象(The electrical alternasn phenenon, JEAP)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异常表现,系指心电图上任何波、段及波群,其波形和/或振幅呈规律的交替性变化,也包括其波形和振幅呈阶梯型渐变的周期性变化,交替与阶段并存型变化的三种形式。
凡任何同一导联上振幅相差≥1mm,即可诊断,但必须除外呼吸性改变,电源不稳定和基线移动等心外因素所致的振幅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如早搏二联律所形成的假性电交替。
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和复极改变过程,与临床上某些心脏关系密切,尤其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性指标,已称为关注的热点。
1. 溯源与发展近年来对复极化T波电交替(T wave alfernaus, TWA)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最早关于电交替与电活动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119次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立即增加,再灌注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亦增加,伴随室颤阈(VFT)降低。
Adam DR, Smith JM等进行27次重复实验,实验动物选用犬,以室颤阈作为评定发生室颤危险性指标,以频谱分析经计算机处理的T波电交替指数(TWAI)作为检测T波电交替的定量指标,研究实验动物T波电交替与室颤之间的关系,其结论为T波电交替是预测室颤发生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Nearing BD等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T波电交替与自发的室速和室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提出T波电交替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能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ST段变化仅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室颤发生无相关性。
Rosenbaum DS等对83例行诊断性电生理检查,其研究显示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预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心脏猝死
本世纪以来,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欧美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中,猝死的每年新发生率约1%~2%[1];美国SCD的年发生率约50万,儿童和青年中发生率达每年1.3~8.5/10万[2];我国SCD发生率不太清楚,经推算大约50~60万[3],位居全球之首。
SCD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在180例SCD的心脏病检中冠心病占65%[2]。
在158例猝死的运动员病检中,肥厚性心肌病占36%、冠心病占13%、尸检阴性者仅占3%[4]。
10%SCD是由于非器质性心血管病,包括长QT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等离子通道病,以及急性肺梗塞等疾病[5]。
这些研究提示SCD患多有基本病因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有猝死预警表现出现,只是经常被忽略。
近年来,关于猝死前预警信号的研究成为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2008年末AHA/ ACC/HRS等美国三大权威学术组织颁布了关于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对多种无创性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做出评价,对临床上识别和判断心脏猝死的预警信号和危险分层具有指导意义[7]。
12导联心电图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应用普遍、便于随访等优势,尤其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猝死预警心电现象,应该成为最重要的检测、发现和随访的可疑猝死者的重要手段。
作为心电工作者和心血管临床医生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信息,并应用于心脏猝死的防治中去。
一.心律失常:1.高危性心律失常(high risk ventricular arrhythmias,HRVA),又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恶化为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心脏停搏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一类心律失常,是引发SCD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包括:频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的室速;发作时心室率逐渐加快,有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室颤趋势的室速;发作时常伴晕厥的多形性室速;特发性室扑、室颤等[6,7,8]。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心脏电交替现象(Theelectricalalternasn phenenon,JEAP)就是一种少见得心电异常表现,系指心电图上任何波、段及波群,其波形与/或振幅呈规律得交替性变化,也包括其波形与振幅呈阶梯型渐变得周期性变化,交替与阶段并存型变化得三种形式。
凡任何同一导联上振幅相差≥1mm,即可诊断,但必须除外呼吸性改变,电源不稳定与基线移动等心外因素所致得振幅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如早搏二联律所形成得假性电交替、ﻫﻫ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就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与复极改变过程,与临床上某些心脏关系密切,尤其就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得独立性指标,已称为关注得热点、ﻫ1。
溯源与发展近年来对复极化T波电交替(T wave alfernaus, TWA)得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最早关于电交替与电活动不稳定性关系得研究就是建立在犬得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119次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立即增加,再灌注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亦增加,伴随室颤阈(VFT)降低。
AdamDR,SmithJM等进行27次重复实验,实验动物选用犬,以室颤阈作为评定发生室颤危险性指标,以频谱分析经计算机处理得T波电交替指数(TWAI)作为检测T波电交替得定量指标,研究实验动物T波电交替与室颤之间得关系,其结论为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室颤发生得一个很有意义得指标。
NearingBD等在犬得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T波电交替与自发得室速与室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提出T波电交替就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得标志,能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得发生,而ST段变化仅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室颤发生无相关性、Rosenbaum DS等对83例行诊断性电生理检查,其研究显示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得具有统计学意义得指标,在预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得预测价值。
T波电交替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机制和临床价值
化 联 系 在 一 起 。 心 电 图上 T WA源 于 心 肌 细 胞 水 平 的 膜 复极 时 程 的 膜 电 压 逐 搏 交 替 ( mbae vlg hra , m me rn oae a e n V — t n
在我 国,C S D的发生率约为 0 4 % , .2 v每年死 于 S D的总人数 C
・
6 6・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杂志 2 1 00年第 2 第 1期 4卷
■圜
T波 电交替预测 心肌梗死患者 并发心源 性猝死 的电生理机制和 临床价值
任 淑静 综述 金奇 吴 立群 审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要] T波 电交替( WA) T 与心源性猝死 ( C 有着极为密切 的联系 。形成 T S D) WA的复极 时空离散度增加是发 生 S D潜在 的电生理基础。心肌梗死患者是发生 S D的高危人群 。T C C WA作 为预测 MI 后伴 或不伴左 室射 血分数 降
11 关于复极的 时间离散一 作 电位 时程 ( P 的逐搏 交 . 动 A D)
替
目前有两个假说 : A D整复假说和钙离子循 环假说 。 即 P
1 11 A D 整 复 假 说 . . P A D整 复 性 ( 有 的 称 为 恢 复 性 ) P 也
即随着心率增加 , P A D缩短 , 该现象 是在心 率较快时 的适 应 机制 , 为了保 障舒 张灌 注时 间。整复是 一次心搏 的 A D和 P 前一次心搏的舒 张问期 时问 ( i ti it vlD ) d s l n ra, I 的直接 关 a oc e 系 。每一次心搏 的 A D与前面 一次心搏 D 在 一定 范 围内 P I 呈正相关关系。以 D 为横坐标 ,P I A D为纵坐标绘制 A D整 P 复 曲线 , 曲线 的斜率反映 了心肌的内在特性 。在心率 问期 该
T波电交替
测定方法: 有不少 T 波电交替在 常 规 心 电 图 上 不 能 被 观 察 到, 目前采用特殊的 低频频谱分析技术, 能从噪声及呼吸 波 中 高 选 择 性 地 分 辨 出 电 交 替 波 动, 用 T 波交 替指数 和交替比作为定量指标, 交 替 比 >3 为 T 波 电 交 替 阳 性 .TWA 可 分 为 毫 伏 级 和 微伏级, 前者在常规心电图上可通过 肉 眼 识 别, 而后者因 T 波交替幅度仅为微伏级 ( ) , 需 借 助 特 殊 仪 器 和 方 法 才能识别. V μ ( 常规心电图.患者安静平卧状态下做常规心电图, 描记心电图特征. 1) ( 动态心电图: 采用踏 车 或 活 动 平 板 运 动 试 验 使 患 者 心 率 增 快 至 1 2) 0 5 次/ m i n . 检测 T 波电交替的机会增多, 需要3 0~4 5 m i n ( ) : , 微 伏 级 临 床 上 较 常 见 的 为 微 伏 级 由 于 其 无 法 在 常 规 心 电 图 上 3 TWA TWA 显示, 目前常应用频谱法来进行检测.频谱法采用特殊电极, 可有效降低肌肉干扰及 基线漂移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通过将心电图上 S 来 T-T 波 形 的 变 化 转 变 为 能 量 谱 , 检 测 出 这 种 细 微 的 TWA. 微 伏 级 TWA 在 频 谱 图 上 可 表 现 为 以 下 3 种 类 型 : : , ( ) / , 阳 性 运 动 过 程 中 当 心 率 次 分 时 任 一 正 交 导 联 或 任 意 个 ● HR <1 1 0 2 连 ) . 续 的 胸 前 导 联 出 现 交 替 压( 交 替 率( V a l t ≥1. 9 V, K) ≥3 且 持 续 ≥1 m i n μ . 未满足上述阳性标准, 无 伪 影 数 据 显 示 HR>1 ●阴性: 0 5 次/分 且 持 续 ≥1 m i n ●未满足上述阳性或阴性标准者为不确定型. 临 床 意 义 4. 在许多临床情况下如缺血性心脏 病、 限 制 性 心 肌 病、 先 天 性 长 Q-T 间 期 综 合 征、 电解质紊乱患者 T 波电交替发生率 较 高.研 究 资 料 表 明, T 波电交替和 T 波切 迹在该综合征中出现率较高是特征性诊断指标之一, 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 但更多 ) 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且 常 在 尖 端 扭 转 型 室 速( 发 生 前 出 现, 因此 T 波电交替 T d p 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 观 的指征. 目前公认 T 波电交替是人类缺血心肌的内在特征, 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及猝死危险性独立的、 有意义的指标, 在预测无心律失常生存率方面, 具有与电生 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并可用于评价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心 / / 律 失 常 的 发 生 机 制 .A 预防指南提出: 室性 C C AHA E S C 2 0 0 6年心脏性猝死( S C D) 心 律 失 常 或 有 致 命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风 险 的 患 者 均 需 进 行 TWA 协 助 诊 断 和 危 险 分 层 ( ) ; 、 证据级别: 是 识 别 心 肌 梗 死 后 缺 血 或 非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发 生 高 A TWA S C D 危患 者的有效方法. 评价与展望 5. 综上所述, 恶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 患 之 一.无 创 性 心电学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不同时期取得了 突破性成绩.本世纪初发明了心电图, 现已成为某些心脏疾病如恶性心律 失 常 的 独 立 诊 断 指 标 .1 9 5 7 年 发 明 了 动 态 心 电 图 提 高 了 心 电 图 的 诊 断 范 围 .8 0年代开创的 6] .从9 晚电位, 为 心 律 失 常 的 病 理 生 理 研 究 提 出 新 认 识[ 人们对复极有极 0年代后, 7] 、 、 , .正是 大关注, 如Q 离 散 度 波 电 交 替 波 已 成 为 心 电 学 研 究 的 新 热 门 题 目[ T T J 这些检测手段, 为我们提供研 究 和 解 决 心 律 失 常 方 法, 相信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 展, 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利用更多的诊断手段能达到对恶性心律失常 的 早 发 现、 早预防, 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 卢喜烈. 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 1 9 9 9, 5 3 9-5 4 0. [ , 心脏猝 死 的 危 险 分 级 在 预 防 应 用 埋 藏 式 心 脏 复 律 2] N a b i l E I -S h e r i f H i o i a T u r i t t o . : 除颤器时代的必要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 9 9 9, 1 3( 1) 8-1 0. [ 张开滋, 刘海祥, 吴杰. 心电信息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 1 9 9 8, 2 0 0-2 1 3. [ 郭继鸿. 心电图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 2 0 0 2, 1 2 2 4-1 2 2 7. [ 王萍, 贾红 T 波电交替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5] 2 0 0 5年第5卷第1 0期 [ 张丽媛, 陈英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电图 Q 6] R S电交替的分析中 国 慢 性 病 预 防 与 控制2 0 1 1年8月1 9卷4期, 4 1 0-4 1 1. [ 叶先才, 徐涛心脏性猝死的 E 7] C G 预警指标医学信息2 0 1 1年9月2 4卷9期, 5 9 5 8 -5 9 5 9.
T波电交替及心率变异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21 0 2年 3月
天 津 医科 大 学 学 报
Ju a o Taj e i l nvri o r l f i i M dc i sy n nn aU e t
Vo .1 .No 1 8 .1
Ma. 0 2 r2 1
5 9
文章编号 10 — 17 2 1 ) 10 5 — 4 0 6 84 (0 2 0 — 0 9 0
(Ocssb s g nw a e e a pr ne nei d nr ua cyada (r o etcl b l t n ( d r g hi 8 ae) ai et rh y de e ecda ps e f etc l t hcri VI r nr ua f rl i V u n e no h t h x i o ov i ra ' v i r i ao ) i i t r
l nn ry ma u n opt i t ni pt ns i ue y cri f c o (MI M eh d :At ao 1 MI ae t【ae i atr t id r g si lai ai twt a tm oada i a t n A ) g ah h i h az o n e hc ln r i . tos t 17A t nsm l o l f pi
的发 生有 预 测 价值 , 用 于 A I 者 的危 险 分 层 。 可 M 患
关键词
微伏级 T波 电交替; 心率变异性 ; 急性心肌梗死 ; 恶性心律失常
R 4 .2 5 22 " 文 献标 志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Va u fT v le na san he r at rab lt n e i tngm a i na r yt l e o wa e at r n d a tr eva i iiy i pr d c i lg ntar h hmi a
注意: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
注意: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猝死是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人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讲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是冠心病,猝死备受医学界重视。
大多数猝死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
患者猝死前,其心电图一般会表现出异常改变。
那么哪些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标志着猝死的发生?1949 年,Smirk 最早提出了R on T 型室早的概念(R Waves Interrupting T Waves),并认为,一定情况时,R on T 型室早可诱发室速/ 室颤(VT/VF)。
其后,不少学者将R on T 型室早视为VT/VF 的预警指标。
R-on-T心电图:提前出现的室性早搏,发生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 波上(波峰、前支、后支)。
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意味着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故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刺激,易导致室速、室颤的发生。
R-on-T心电图R on T现象及触发T dP早复极心电图一例:可见下壁导联ST段轻度弓背向下抬高早复极是指外观健康无心脏形态异常人群出现ST段抬高等表现的心电现象,伴有相关症状者称为早复极综合征。
早复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是指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 V。
早复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变异,大多数无病理意义,不用治疗,但一定要首先将它和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相区别,以防漏诊的发生。
但近年来发现,一部分存在过早复极心电图异常表现的患者,也易于发生室速、室颤。
早复极心电图表现QRS波终末顿挫(A)和切迹(B)≥0.1mV,ST段凹面向上型抬高,T波对称心室不同部位电位差形成J波的示意图三种不同类型的Brugada波的心电图改变Brugada综合征最初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兄弟于1992年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报道的8个病例而衍生出的一个新综合征。
AHAACCHRS无创技术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专家共识的解读(全文)
解读“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进行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无创技术SCD 专家共识美国AHA/ACC/HRS三大学会的“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SCD)进行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已在网上发表,该共识将在9月Circulation和10月的Heart Rhythan两个杂志正式发表。
无疑,这一共识对几十年来方兴未艾的心脏无创技术对SCD危险分层的研究领域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使正确解读该共识变的更为重要。
一.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资料弗拉明翰(Framinphan)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75%的猝死系心脏病引起,称为SCD。
SCD的发生率不但居高不下,反而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这与全社会人口年龄的老化,大量的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经有效的治疗而得以存活,以及现代心血管病检测方法与心电技术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有增高趋势的SCD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是本世纪临床医学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面对SCD这一挑战,全社会与临床医学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希望推出理想的危险分层的技术,其方法能够识别出将来可能发生室速、室颤的患者,并给予行之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改善存活率的目的地。
与此同时,这些技术还能有效地排除将来不发生室速、室颤的患者。
在这一领域中,无创性心脏技术检查易行而费用低,无创而普及性高,易被社会人群所接受。
对某一疾病进行人群的危险分层是当代医学领域被广泛接受并被临床常用即应用一些检测技术和相应的指标将入围人群分成高危与低危两组,再分别给予不同的对待和处理。
但应当了解,包括SCD的风险是一个连续体,低危与高危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晚近Zipes等发表的一项SCD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SCD者中,1/3属于当今概念中猝死的高危人群,1/3属于低危人群,1/3根本无任何危险因素。
该资料说明,当今流行的猝死概念尚有重大缺陷而不完备,同时SCD危险分层的技术尚不敏感。
围术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二例
㊃病例报道㊃围术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二例孙嘉诚㊀魏国华㊀陈静㊀刘世江㊀丁正年㊀㊀DOI:10.12089/jca.2021.03.026作者单位:210029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通信作者:丁正年,Email:dingzhengnian@qq.com㊀㊀例1,女,48岁,162cm,45kg,因 体检发现胰头部占位2d 入院㊂患者平素偶有胸闷;焦虑症病史20余年,口服帕罗西汀片40mg,每日1次;否认糖尿病㊁高血压病史㊂体格检查无特殊㊂术前ECG示窦性心律,HR77次/分,PR间期144ms,QT间期473ms,QTc间期521ms,QT间期延长㊂肝肾功能及三大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㊂初步诊断:胰头部占位,焦虑症㊂拟择期在全麻下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㊂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ECG㊁SpO2和IBP,开放上肢静脉通路㊁左侧桡动脉穿刺测压,IBP130/52mmHg,HR92次/分㊂动脉血气分析:K+3 4mmol/L,BE5 6mmol/L㊂麻醉诱导在面罩去氮给氧后使用咪唑安定2 5mg㊁丙泊酚80mg㊁芬太尼0 15mg㊁顺式阿曲库铵10mg㊁地塞米松10mg,经口气管插管㊁机械通气(VT350ml,RR10 12次/分,IʒE1ʒ1 5,FiO260%)㊂麻醉诱导期间患者出现3 5次室性早搏,予利多卡因60mg后消失㊂手术开始前8min及开始后3h各追加芬太尼0 15mg㊂术中使用静-吸复合麻醉,丙泊酚4 6mg㊃kg-1㊃h-1㊁瑞芬太尼0 08 0 12μg㊃kg-1㊃min-1㊁右美托咪定0 25μg㊃kg-1㊃h-1持续泵注,吸入0 5% 1 0%七氟醚,肌松以阿曲库铵8μg㊃kg-1㊃min-1泵注维持㊂术中生命体征:PETCO230 35mmHg,IBP140 100/85 60mmHg,HR65 95次/分,体温36 36 5ħ㊂手术历时4h20min,失血约300ml,尿量850ml,术中输入晶体液1600ml㊁胶体液500ml㊂手术结束前10min予地佐辛5mg㊁氟比洛酚酯50mg镇痛㊂手术结束前血气示K+仍为3 4mmol/L,余指标在正常范围㊂术毕患者入麻醉恢复室,生命体征正常,未行肌松拮抗,约40min顺利拔除气管导管㊂拔管后数分钟,患者ECG出现异常波形,表现为T波直立与倒置交替(图1A),在更换其它监护导联排除干扰后,确认为T波电交替,是危险心律失常的前奏㊂立即给予短效β受体阻断药艾司洛尔10mg并密切观察,间断追加至总量90mg,正负交替的T波逐渐趋于平坦,最后呈低振幅直立,电交替现象消失(图1B),前后历时约25min㊂随即补充氯化钾1g纠正低钾血症,并使用美托洛尔2 5mg维持效果,30min后追加2 5mg㊂在此期间患者HR由90次/分降至80次/分,IBP㊁SpO2变化不大㊂术后第1天ECG:QT间期446ms,QTc间期518ms㊂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一过性房颤,术后14d康复出院㊂㊀㊀注:A,拔管后不久T波电交替的ECG表现;B,使用β受体阻断药T波电交替基本恢复后的ECG表现图1㊀患者1围术期拔管后ECG例2,女,65岁,因 晕厥后左下肢发凉无力12h 急诊入院㊂患者病史不详,体重估计65kg㊂入院后反复意识消失,ECG示室速发作,多次予电复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㊂冠脉造影提示狭窄不明显,排除心梗,同时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㊂下肢动脉超声示左下肢动脉血栓㊂初步诊断: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术后㊂拟急诊行 左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㊂入室后患者意识清醒,气管插管状态,四肢厥冷,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右侧桡动脉穿刺测压㊂动脉血气分析:K+3 3mmol/L,Lac2 8mmol/L,轻度过度通气㊂患者ECG疑似为T波电交替(图2A)㊂麻醉开始前,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予利多卡因60mg,约2 3次室速发作后出现疑似尖端扭转性室速(图2B)并随即自行缓解㊂上述发作期间IBP由127/48mmHg左右降至80/41mmHg左右,转窦律后自行回升㊂考虑到患者情况紧急,立即试探性予艾司洛尔10mg,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于1min㊁2min后分别追加艾司洛尔10mg㊁20mg,T波异常现象明显好转㊂予美托洛尔至总量3mg以维持效果,补充氯化钾1g㊂患者入室后约35min,T波电交替现象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图2C)㊂其后麻醉手术过程顺利,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㊂术后患者入ICU,ECG示窦性心律,HR58次/分,QTc间期828ms㊂患者术后第5天发生一过性房颤,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㊂术后36d患者因感染性休克㊁心跳呼吸骤停死亡㊂讨论㊀上述病例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T波电交替现象,二是QT间期延长及其麻醉相关注意事项㊂T波电交替(Twavealternans,TWA)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电图,T波形态㊁振幅或极性呈逐搏交替变化,不伴QRS波改变,提示复极不稳定,可用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1]㊂TWA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通常认为运动负荷试验心率小于110bpm时T波交替振幅超过1 9μV持续1min以上为阳性㊂该现象与钙㊁钾及慢钠通道功能改变,导致复㊀㊀注:A,入室后的ECG;B,疑似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时的ECG;C,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ECG图2㊀患者2入室后的ECG极离散度和快速型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有关㊂心率加快㊁交感神经张力增加㊁心肌缺血㊁心力衰竭及电解质紊乱(低钾㊁低钙㊁低镁)等因素可诱导TWA㊂T波电交替是长QT间期综合征的特征之一,静息状态可短暂出现,多见于应激后,易进展为尖端扭转性室速,需立即处理㊂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㊁缓解TWA,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1]㊂如有电解质紊乱应纠正㊂对TWA患者应准备除颤仪,如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则立即复律或除颤㊂术后应密切监护㊁复查ECG㊁避免诱发因素,并做好抢救准备㊂对心肌缺血㊁心衰患者,术后应重视心脏病治疗㊂本次报道的二例患者,在使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及补钾后,患者1电交替消失,患者2则明显缓解,后均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㊂T波电交替和QT间期延长有关㊂QT间期指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为心室从除极至复极结束的总时间㊂HR60 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是320 440ms㊂多种抗心律失常药可引起QT间期延长,如奎尼丁㊁胺碘酮㊁洋地黄类等㊂此外延长QT间期的药物还有七氟醚㊁琥珀酰胆碱㊁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㊁帕罗西汀等㊂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㊁美托洛尔均能缩短QT间期㊂患者1长期使用帕罗西汀,术中使用七氟醚,二者均延长QT间期㊂例2发病原因不详,在急诊抢救阶段曾多次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不排除因此加重了原有的QT间期延长㊂入室后高度怀疑TWA,因反复室速㊁疑似尖端扭转性室速,使用β受体阻断药处理后心电图明显改善,反证了TWA现象,术后证实QT间期极度延长㊂临床上QT间期延长的手术患者并不鲜见,考虑到其与T波电交替的关系和潜在的风险,麻醉时应考虑如何避免进一步延长QT间期㊂除前文提及的药物外,常用的止吐药,如5⁃HT3受体阻断药㊁氟哌利多㊁甲氧氯普胺㊁氯丙嗪等均会延长QT间期,对此类患者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2]㊂对QT间期延长的患者,可考虑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地塞米松,以咪达唑仑㊁丙泊酚诱导,避免使用可能增加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的静脉麻醉药,如依托咪酯㊁氯胺酮等㊂七氟醚延长QT间期,且增加PONV的风险,应尽量避免㊂考虑使用神经阻滞㊁椎管内麻醉及术后多模式镇痛,以减少或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术中适当增加输液,以减少PONV的机会㊂如患者发生PONV,可考虑丙泊酚20mg治疗,但需要关注对呼吸㊁循环的影响[3]㊂神经激肽1受体阻断药不影响QT间期,可防治PONV,可惜国内尚未广泛应用㊂有些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诸多具有止吐作用的药物会引起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的患者PONV发生率是多少?其它延长QT间期的药物有止吐作用吗?巧合的是,这两例患者术后未使用止吐药,也未发生PONV㊂QT间期延长患者可能发生T波电交替,这是危险心律失常的信号,β受体阻滞剂有效,同时还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准备除颤仪㊂对于QT间期延长的患者,围术期管理要从药物选择㊁输液等方面注意预防PONV,因其一旦发生,可能的治疗选项有限㊂参考文献[1]㊀熊望琼,汪自龙.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82⁃683.[2]㊀袁玉婷.药物诱导的长QT综合征的临床管理.医学与哲学,2018,39(14):48⁃50.[3]㊀GanTJ,BelaniKG,BergeseS,etal.Fourthconsensus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AnesthAnalg,2020,131(2):411⁃448.(收稿日期:20200808)。
T波电交替
之宇文皓月创作T波电交替心脏电交替现象(The electrical alternasn phenenon, JEAP)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异常表示,系指心电图上任何波、段及波群,其波形和/或振幅呈规律的交替性变更,也包含其波形和振幅呈阶梯型渐变的周期性变更,交替与阶段并存型变更的三种形式。
凡任何同一导联上振幅相差≥1mm,即可诊断,但必须除外呼吸性改变,电源不稳定和基线移动等心外因素所致的振幅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如早搏二联律所形成的假性电交替。
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和复极改变过程,与临床上某些心脏关系密切,尤其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性指标,已称为关注的热点。
1. 溯源与发展近年来对复极化T波电交替(T wave alfernaus, TWA)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最早关于电交替与电活动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119次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立即增加,再灌注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亦增加,陪伴室颤阈(VFT)降低。
Adam DR, Smith JM等进行27次重复实验,实验动物选用犬,以室颤阈作为评定发生室颤危险性指标,以频谱分析经计算机处理的T波电交替指数(TWAI)作为检测T波电交替的定量指标,研究实验动物T波电交替与室颤之间的关系,其结论为T波电交替是预测室颤发生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Nearing BD等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T波电交替与自发的室速和室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提出T波电交替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的标记,能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ST段变更仅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室颤发生无相关性。
Rosenbaum DS等对83例行诊断性电生理检查,其研究显示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预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
心电图知识
23
多源性室早
2021/5/27
24
多源性室早
2021/5/27
25
尖端扭转性室速
2021/5/27
26
室早R on T 诱发室颤
2021/5/27
27
多源室早引发室颤
2021/5/27
28
(八)T波电交替
T wave alternans TWA
一、机制:
机制不明,可能与受损心室肌复极离散度增大引起 单
猝死
accident death
2021/5/27
1
一、如何预测院内猝死的发生
医院内患者猝死最易诱发医患纠纷, 对患者猝死的预测愈来愈成为一线临床 医生关注的热点。患者的猝死不是凭空 发生的,一定存在有心脏病理基础和心 电活动异常。现在可通过心电图、心室 晚电位、动态心电图、频谱心电图等临 床监测手段,及时、及早发现异常心电 活动,以及新的有价值的心电现象,为 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高危患者的猝死预警, 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属于抗心律失常的Ⅲ类动作电位延长剂药物。 有促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障碍、皮肤过敏 等 副作用,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经今 十多年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胺碘酮可 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其促心律失常的作用较小,基本无负性肌力作 用,能安全用于心脏结构异常者,尤其是伴心 功能不全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另外改用小 剂量应用(0.2 g / d),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 生率。
机理:醛固酮保钠、排钾、抑制副交感、激活交感神经活性,加
速心肌重构。螺内酯拮抗以上作用,降低猝死发生率。
五、他酊类药物:
机理:他酊类药物除降脂、保护血管内皮、抗炎、稳定斑块作用
外,还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猝死发生率。
心电图T波交替
心电图T波交替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与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指标。
因此,熟练掌握T波电交替的特征,将对预测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波电交替的历史渊源、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正确掌握T波电交替,早期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 TWA的历史渊源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tion,TWA)是指心电图上T波幅度、形态的逐搏交替变化。
早在1872年,Traube就发现了电交替现象。
之后Hering[1]和Lewis[2] 在1909年于心动过速和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描述了这种肉眼可见的TWA。
然而这种肉眼可见的TWA虽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肯定的关系,但因其图形变化细微,发生率太低,在常规心电图上难以发现,以致数年来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直至1988年Smith[3]等应用频谱分析的方法检测出在体表心电图上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伏级的T波电交替(microvoh T wave alternans,MTWA),提高了TWA检出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并指出TWA是预测室速及室颤发生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1994年,应用频谱分析原理在运动负荷试验中检测MTWA的专业分析系统问世,迄今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002年Verrier和Nearing[4]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中应用时域分析原理检测MTWA,对T波进行动态的时域定量分析,这一系统的问世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研究TWA的临床价值开辟了新的道路。
2 TWA的发生机制目前,TWA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机制有以下几个:2.1 TWA发生的电生理机制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由于中层心肌细胞与心内膜心肌细胞层和心外膜心肌细胞层之间存在电压差,因此而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电流,它们的综合向量就是心电图上记录到的T波。
T 波电交替
MTWA 阳性的处置
心脏电生理检查 加强对基础心脏病治疗,使用Beta阻滞剂 加强随访 植入ICD
总 结
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SCD在MTWA阳性患 在 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 阳性患 者的发生率较高, 并高于EP和其它检查阳性患者 者的发生率较高 并高于 和其它检查阳性患者 作为一种预测手段MTWA较EP, 晚电位 较 晚电位,EF等更为敏感及特异 作为一种预测手段 等更为敏感及特异 各种心脏病患者MTWA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有 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有 各种心脏病患者 效技术 毕竟只是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测方法, 但TWA 毕竟只是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测方法,在利用结果时必 须结合临床, 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Frequency (Cycles/Beat)
频阈法
时阈法
--频域分析方法 MTWA --频域分析方法
1. 结果不直观,不能判定 何时发生了TWA改变 2. 患者心率必须维持在一 定范围内才能使用 3. 需专用检查设备及方法 4. 不能在运动试验或 Holter检查同时进行分析 5. 昂贵的专用电极也影响 了频阈法TWA的使用
急性心肌缺血时上述变化在缺血区和缺血边缘区的心 外膜和心内膜 Q-T间期延长时上述变化在心肌中层 心率加快时上述变化更加显著
MTWA致心律失常机制 MTWA致心律失常机制
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内钙离子积聚 心肌组织(population)机制 一组相关心肌组织复极化不一致, 部分心肌复 极化后不应期相对延长,激动波分裂产生折返 细胞(cellular)机制 复极化异常在单个细胞水平, 导致折返
TWA 临床意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定
AHA,1998) 44例VT患者TWA检测 患者TWA检测, Shinn 等( AHA,1998) 44例VT患者TWA检测, 服用胺碘酮, 14未服用胺碘酮 30 服用胺碘酮, 14未服用胺碘酮 非胺碘酮64%TWA阳性,胺碘酮组11% 64%TWA阳性 11%阳性 非胺碘酮64%TWA阳性,胺碘酮组11%阳性 结论:胺碘酮能降低TWA TWA发生率 结论:胺碘酮能降低TWA发生率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的临床应用
吸 运动 的节 律 不 应是 心率 的 1 / 4 , 以 免 这 种 协 调 的 运 动 影 响 M TW A 检 测 判 断 标 准 _ 4 ] 。
3 M TW A 发 生 机 制
W A定 义 、 检测 方 法 、 判断标准、 发 生 机 制 及 其 对 心 源性猝 死 的预 测价 值 的 临床应 用进 行综 述 。
不 能 发 现 的需 经 特 殊 的 心 电 信 号 处 理 技 术 才 能 记 录 的 T波 形态 、 幅度 、 极 性 在 微 伏 级 水 平 发 生 的规 律 变化 , 其 发 生 机 制 尚不 明确 , 可 能 与 心 肌 细 胞 复 极 的 非均 一性 、 离 子通 道异 常 和交感 活性 增加 等有关 , 检 测方 法有 频域 法 、 及 时域 法 。心 脏 性 猝 死 ( S CD) 是 心血 管疾 病死 亡 的 主要 原 因 , 死 因 多 为 恶 性 室 性 心 律失 常 。埋 藏式心 脏转 复 除 颤器 ( I C D) 用 于 器 质性 心脏 病患 者 S CD 高 危 患 者 的 一 级 和 二 级 预 防 , 明显 提 高 生 存 率 。 目前 仍 缺 乏 一 种 理 想 的 S CD 危 险 分 层方案, 如何 精确筛 选 出 亟需 I C D 治 疗 的 最 佳 患 者 依 然 困扰 着 临 床 医 生[ 1 ] 。大 多 数 的 临 床 试 验 表 明 ,
加 , 导致 单 向阻滞 和折 返 , 这 就 奠 定 了快 速 室 性 一 l f , 律
失 常 的基 础 。 再 灌 注 时 , 复 极 不 一 致 加 剧 产 生 M T—
激动 折返 , 从 而 形 成 快 速 性 室性 心律 失 常 [ z ] 。 临 床
T波电交替(TWA)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的检测价值分析
• 临床研究 •127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识别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约占30%。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预测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手段。
T 波电交替(TWA )是一种心电变异现象,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1],已逐渐成为无创评定和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的重要有效指标,且操作简单,安全高效[2]。
现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TWA 在预测该类患者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电图存在特异性改变,血清酶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存在典型缺血性胸痛阻滞或类似症状持续时间30 min 以上;②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③非窦性心率;④无室性期前收缩;⑤能够配合检查。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③存在心脏起搏器治疗史;④房室传导阻滞;⑤存在电解质紊乱或感染;⑥存在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疾病;⑦结缔组织性疾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其中男64例,女56例。
年龄(52.5±15.3)岁。
将该组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率失常分为恶性心率失常组36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4例。
1.2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3],符合以下条件者可判定为恶性心律失常:①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流动力学紊乱,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②心率逐渐加速,存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的发展趋势;③出现频率在230次/分的单性室速;④合并特发性心室扑动或(和)心室颤动;⑤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伴有昏厥;1.3 方法1.3.1 常规方法:均按照心肌梗死的治疗常规给予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调脂治疗,控制心绞痛,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肌酶谱等。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摘要】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4.4万人,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所以及时有效检测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对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2008年AHA/ACC/HRS联合发表了“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指出用于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无创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心电图、平均信号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T波电交替)及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等。
其中T波电交替为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变化现象,是一种心电活动不稳定现象,具有在临床应用、随访复查方面更为方便灵活,操作简单及较高阳性识别率等特点,成为预测缺血性心脏病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无创性检测指标之一。
%The number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is about 54.4 million people each year, and the main reason is malignant ar-rhythmias caused by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o it does significantl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by predicting timely and effectively.In 2008, AHA/ACC/HRS published ‘Expert consensus on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rough non-invasive techniques’ , which pointed out non-invasive methods were ECG, 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Holter, T-wave alter-nans, and baroneflex sensitivity.T-wave alternans is instability of electrical activity ECG phenomenon, on which ST segment or T wave mor-phology and amplitude changes, which is more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used in clinical or follow-up, and becomes one of major non-invasive detections of indicators of malignant arrhythmia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397-401)【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T波电交替;时域法【作者】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TWA是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以ABAB…形式重复出现,基于心肌细胞水平,它产生于动作电位时程在每搏间发生的交替变化,借此TWA可以将其他类型ST段和T波变异区分开来[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T波电交替与心脏猝死(全文)一、概述Framingham前瞻性研究显示75%的猝死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而90%的心脏性猝死由心律失常所致,其中80%由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引起。
因此,寻找准确识别猝死高危人群的检测方法是临床研究者探索的目标。
现已有多种猝死高危患者检测技术,除了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 on capacity of rate,DC)外,还有各种除极与复极异常的心电易损指标,包括QRS碎裂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QTc延长、T波峰末间(Tpeak-Tend interval,Tp-Te)延长、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
在各种心电易损指标预警SCD方法中,TWA检测是公认的SCD最强预警方法之一[1]。
TWA是指窦性心律时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在相邻心搏间出现规律的交替变化。
可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变异性心绞痛等)、心肌病、心力衰竭、长QT综合征、药物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等[2,3]。
1909年Hering[4]首次报道在心电图上发现了电交替现象。
1950年Hellerstein和Liebow[5]首次提出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潜在的联系,但因心电图上肉眼可见T波电交替发生率太低,数十年来一直未受到重视。
直到1988年,Smith[6]等应用频谱分析的方法检测出体表心电图上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伏级的T波电交替,提高了TWA检出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2002年Nearing和Verrier[7]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中应用时域分析原理检测微伏级TWA(MTWA),对T波进行动态的时域定量分析,进一步提高了MTWA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M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预测准确率至少等同、甚至优于经典的心内电生理检查[8]。
二、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TWA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细胞电生理基础、离子基础和神经机制3方面有关。
(一)T波电交替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心肌复极时,中层心肌M细胞与其两侧的心内膜和心外膜心肌细胞层之间存在复极差异。
心外膜心肌细胞层最先进入快速复极期(3期),它与中层心肌间产生的电流(M-Epi)即T波的起始部分,随后心内膜心肌细胞层开始进入快速复极期,与中层心肌间也产生一个电流(Endo -M),并与M-Epi方向相反。
复极初M-Epi幅度大于Endo-M幅度,形成T波的上升支,且心外膜心肌的复极终点与T波顶点(Tpeak)相对应;当心内膜心肌复极时,Endo-M的幅度逐渐增大并超过M-Epi的幅度,从而形成了T波的下降支;M细胞最晚复极,复极的时间也最长,其复极终点与T波终点(Tend)相对应。
因此时Tpeak-Tend时间主要代表心外膜与中层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
这种不同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即为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9]。
心电图上T波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中三层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特别是M-Epi 和Endo-M 两个电流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如超过一定阈值的快速固定频率或心肌出现病理改变)每搏的复极时间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呈长、短交替,总有一部分复极时间较长的心肌不能再次除极或完全除极,它们休息一个心动周期后才能恢复正常应激性,表现为APD的逐搏交替变化和心电图上相邻心搏的电交替。
这种复极交替在中层(M)细胞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在跨室壁三层心肌复极离散形成T波的基础上,出现了内、中、外三层心肌复极交替的不均一性,影响到M-Epi和Endo-M 两个电流之间的净效应并形成心电图上的TWA。
研究还发现,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复极交替有两种变化形式:一种为协调性交替,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呈同向性,表现为动作电位都延长或都缩短;另一种为非协调性交替,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或者相反,即呈异向性,表现为动作电位有的延长,有的缩短。
Pastore等[10]研究指出,TWA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复极时先出现协调性交替,随后又出现非协调性交替。
多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可诱发非协调性交替,如心率增快、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再灌注、交感兴奋、精神压力增大等。
当相邻心肌细胞间出现非协调性电交替时,心肌复极离散性增加,相邻心肌细胞间形成传导阻滞和折返,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
(二)T波电交替产生的离子基础心室复极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离子流跨膜运动。
其中,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是产生TWA的核心。
[Ca2+]i有自身调节功能并维持一种稳态,它的变化(即钙瞬变)会同时影响到APD、兴奋收缩耦联、心肌内激动的传导以及心肌细胞间连接等。
当心率增快时,舒张期缩短,心肌细胞复极不全,[Ca2+]i不能完成其循环,扰乱了[Ca2+]i的稳态并发生钙瞬变,钙瞬变值整复性的变化可导致APD交替,即为TWA形成的基础。
Pruvot等[11]的研究采用豚鼠离体灌流心脏同步记录心外膜APD、心电图和胞内钙,结果TWA与APD交替一致,APD交替与胞内钙交替一致,并发现胞内钙循环与APD交替的滞后相关,即当刺激频率减慢时APD仍保持快频率刺激时较短的状态。
Guo等[12] 采用左室肥厚(LVH)兔楔形心肌灌流,同步观察心内膜、心外膜APD、心电图和钙激活氯电流[I(CL -ca)],结果显示心内膜、心外膜APD呈非一致性交替改变,TWA与APD交替一致,并发现LVH兔心肌细胞I(CL-ca)密度明显高于非LVH 兔心肌细胞,I(CL-ca)阻滞剂Ryanodine可抑制心内膜和心外膜APD 的交替改变。
Walker等[13]的研究提示交替滞后源于细胞内钙循环量的增加,而不是细胞膜钙电流的变化。
除此之外,K通道在心肌不同部位的敏感性差异、心肌细胞内ATP的代谢障碍、心肌细胞膜上连接蛋白的表达异常以及心肌细胞间的失偶联(uncoupling)都可能引起复极离散的增大,参与电交替的形成。
(三)T波电交替的神经机制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对TWA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使儿茶酚胺增多,通过“交感风暴”引起细胞内钙水平变化、心率增快,随之心动周期的舒张期(diastoli interval,DI)会相应缩短,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时限与前面一次心搏的DI呈线性相关,当心率超过一定范围时,动作电位的时限不随着DI的缩短而缩短,而是出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的交替,其表现在心电图上就是TWA。
Rosenbaum等[14]研究发现,心率增快可导致相邻心肌细胞间DI的空间差异和各个心搏DI的不均一性,是心肌细胞间产生复极非协调性交替的基础,这种非协调交替现象在不同的病理环境下具有极其强烈的“致心律失常性”。
Kovach等[15]在犬的冠状动脉闭塞前及闭塞时激怒犬也可诱发TWA,并可被静脉给予美托洛尔所抑制。
Klingen-heben等[16]对有恶性心律失常史的患者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后TWA的幅值减少,少数患者TWA转为阴性,说明交感神经活动对TWA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三、T波电交替的检测方法(一)频域法在运动平板试验中经标准胸前导联和三个正交导联记录采集心电波,对128个连续心搏的ST-T段上进行多点同步采样,计算出每一个采样点的电压值后进行平均计算,通过快速傅立叶转换进行频谱定量分析。
频域法规定0.5Hz处测量,常用参考指标还有交替率(alternant ratio K),即电交替振幅与背景噪音的标准差的比值,反映TWA信号与噪音的相对关系。
TWA阳性的判断指标:检测心率在105-110次/min时,电压波>1.9μV,交替率>3,持续2min以上[2,14]。
(二)时域法(移动平均修正法)在运动负荷试验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记录标准胸导联检测TWA。
经抗基线漂移和信号滤波算法处理后,自动检测并排除干扰的心搏,将处理后的心电波形依次归入奇数组和偶数组,分别进行两组波形的渐量中值修正,计算出两组波形的中位数,然后对两组的中位数波形再一次修正,选择JT段作为电交替测量区,比较该段任意点上的奇数组与偶数组中位数波形的最大差值,计算机软件将每10-15s内最大差值的平均值作为电交替值报告出来。
此分析通过校正分割因子来控制每个纳入检测的心搏对中位数波形变化的影响程度。
专家共识建议,分割因子设定为1/8时,TWA>60μV,提示心脏性猝死和(或)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早期心肌梗死后伴或不伴心力衰竭的患者,TWA>47μV可预测心脏性猝死[2,17,18],TWA值每增加20μV,心血管死亡及心脏性猝死风险分别增加55%和58%。
四、T波电交替检测的影响因素TWA的发生与心率呈线性关系,在心率较快(>110次/min)时发生的T波电交替会出现假阳性。
在低危人群中检测TWA要求心率在105-110次/分左右为宜。
在心梗、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等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有过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因其出现TWA的阈值下降,在比较低的心率时也能检出有临床意义的TWA[19]。
异位心搏(如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也可影响TWA的检测结果,应用时域方法检测TWA时,分析程序会自动去除早搏及其后边相邻的心搏,保证TW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某些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降低TWA的幅度[20]。
心肌梗死后短时间内致心律失常机制尚不稳定,均可以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出现,现已有证据表明,心肌梗死后心肌大面积重塑之后(数周甚至数月后),采集TWA数据进行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更为准确[21]。
五、T波电交替预测心脏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大量研究已证明TWA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1-24]、充血性心力衰竭[22,25]、扩张型心肌病[26]、肥厚型心肌[27,28]、高血压左室肥厚[29]等器质性心脏病人群中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同时在这些高危人群中,TWA阳性者发生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增加。
Gehi等[22]荟萃1990年到2004年19个以TWA作为预测心律失常的指标的临床研究,并得出结论,TWA阳性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比TWA 阴性高出接近4倍,其阴性预测值97%,阳性预测价值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