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雨之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之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之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雨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子进行解析,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课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珍惜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二)讲授新知
1. 朗读文本:让学生跟读多媒体播放的《雨之歌》朗诵,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雨的形象方面的作用。
3. 深入探讨: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雨的形态和作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4.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文本的一部分。
2. 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讨论:(1)文本中描绘的雨的形态;(2)修辞手法的作用;(3)文本中的象征意义;(4)从文本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3. 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我对文本进行总结,强调散文诗的美感和哲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资源。
2. 学生反馈: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分组讨论、分享成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雨之歌》教学设计精品(获奖作品)

《雨之歌》教学设计精品(获奖作品)

《雨之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坚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敞开心扉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启迪学生智慧,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雨之歌》是八年级下册《组歌》中的一篇,《组歌》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

作者为了塑造雨的形象,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了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采取第一人称叙事。

雨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给人哲理的启示。

《雨之歌》是一首散文诗,读起来音韵和谐,给人以活跃而灵动的感觉。

作者还采用拟人手法,不断转换拟人的角度,使雨的形象不断丰满起来,让雨有人的灵性,具有美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具备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初步感受到作品中形象的意义,但是抽象思维仍然不是他们的强项,他们还是习惯于形象思维,因而他们对语言深层含意的理解往往较浅,对深沉厚重的内容依然缺乏持久的注意力。

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对于语言的表达仍然不够准确全面,甚至是混乱单一,他们青春期的羞涩心理又使得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有效训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赏析文章精妙的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体会散文诗中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散文诗中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击鼓传花道具;音乐视频文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是自然的恩赐,是上天的使者,它来自天穹飘飘洒洒,它去无踪迹润物无声,它时而多情缠绵,时而狂野奔放,时而飘逸洒脱,时而含蓄低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浸润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雨之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雨之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雨之歌》是一首描绘雨的美丽和神奇的诗歌,通过描绘雨的形态、作用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理解诗的意义和主题。

2.3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4.2 课文展示: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神奇。

4.3 词汇和句子学习: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4.4 交流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4.5 总结和拓展: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准备《雨之歌》的文本材料,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或图片,以及用于小组讨论的卡片或道具。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活动,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视频和图片。

6.3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黑板,以及书写板书所需的教具。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文朗读与理解:朗读《雨之歌》,让学生跟随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课件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课件 鲁教版

范例: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
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 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 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 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 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
作者借雨表达的思想感情:表
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 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拓展延伸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
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 关于“雨”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 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 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 喻和拟人的修辞手 法的运用 。
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qió ng hè cuǐcà n
天穹
qià n
千山万壑
liǎo
璀璨
á o
镶嵌
lí ng
行程终了
xiān fēi
翱翔
xià o
盛气凌人
纤细
心扉
酷肖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文中你感受 到的是怎样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 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雨
___________的雨

作业:
1、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 业本上。 2、 推荐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数:1课时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

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

《雨之歌》说课稿

《雨之歌》说课稿

《雨之歌》说课稿《雨之歌》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

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

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学情分析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虽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1. 知识目标:1)积累经典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2.技能目标: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利用。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来实现。

3. 情感态度目标: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四.过程分析第一步: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欣赏五幅下雨的图片,回忆关于描写“雨”的诗句,导入新课《雨之歌》。

第二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完成对雨的形象的认识。

一.听配乐朗诵课文,用心感受雨的美好形象。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以“ 的雨”的形式,说一说你听到了怎样的雨?学生合作讨论后展示。

出示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借助朗读手段不但使学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幻灯片2-14)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幻灯片15)(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6)⏹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吗?那么我们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吧。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17)1、说说你了解的纪伯伦。

天穹(qióng )璀璨( càn )镶嵌(qiàn )绽开(zhàn )翱翔(áo)纤细( xiān )心扉(fēi )酷肖( xiào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第一篇:《雨之歌》教学设计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商虹【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 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12课《组歌》之《雨之歌》课件 鲁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12课《组歌》之《雨之歌》课件 鲁教
雨之歌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 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 笑》、《先知》、《沙与沫》等。本 文选自《泪与笑》。
《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 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一位热爱祖
国、热爱全人类的艺 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
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 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 与抒情。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这首散文诗中的“雨” 各有什么特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 解。
__草欢笑 传递爱情 充满爱心 启迪心扉 ___的雨
探究阅读
作者雨的形象,表现了 怎样的感情?
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 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
盛气凌人: 傲慢的气势逼人。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这首散文诗中的“雨” 各有什么特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 解。
_______的雨?
听读、跟读《雨之歌》 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一个信使的形象, 为云彩和田野传情。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1/12/152021/12/15December 15,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2月2021/12/152021/12/152021/12/1512/15/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2/152021/12/15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雨之歌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感悟雨的形象.2.理解诗歌主题.二、简介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作品最先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你掌握了哪些新字、新词?写在下面:(音、形、义、造句)3、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5、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描写雨的语句,加以赏析。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二、课堂展示:1、展示搜集的写雨的诗词句。

2、展示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字词。

(讲解字音字形,重点词语解释造句并示范。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4、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清理由并能有感情朗读。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先在小组内进行第一层面的展示,然后小组代表代表本组汇报组内意见,进行第二层面展示。

)三、合作探究: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仿写句式: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

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五、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天国而来,给人们带来了缠绵的情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喜悦的雨;“何当共煎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思念的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是愁苦的雨……雨还可以是什么形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识记生字:幻灯片出示提问:师强调个别易错的字三、读文观雨:师:纪伯伦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这种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才能领略到。

1.师生共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并能够做出点评。

生评价:师给予指导:如:全诗应读的轻柔、缓慢而不失抑扬顿挫,第三节中的“昂”、“挺”、“绽开”应加重语气,以突出雨水滋润花草之功。

第五节中的“隆隆”、“鸣锣开道”、也应加重语气,突出大雨来临的气势。

2.根据以上的朗读指导,同桌两人互读课文: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并互相指正。

3.自由朗读课文,要读的轻柔、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细察识雨:1. 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文中的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五、慧心赏雨:师:诗人的心敏感而多情,在他的笔下,雨有生命,有个性,有灵气,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1.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如:出示幻灯片⑴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⑵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⑶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组歌》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组歌》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组歌简析教材《组歌》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

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写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学情分析朗读和细读相结合。

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这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印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教学资源:查找有关纪伯伦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课题、作者)二、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雨滴”、“涟漪”、“滋润”、“生命”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雨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希望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以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雨的意义和特点。

(2)学生分享对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课文《雨之歌》。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生词和短语掌握: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雨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雨之歌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感悟雨的形象.2.理解诗歌主题.二、简介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作品最先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你掌握了哪些新字、新词?写在下面:(音、形、义、造句)3、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5、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描写雨的语句,加以赏析。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二、课堂展示:1、展示搜集的写雨的诗词句。

2、展示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字词。

(讲解字音字形,重点词语解释造句并示范。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4、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清理由并能有感情朗读。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先在小组内进行第一层面的展示,然后小组代表代表本组汇报组内意见,进行第二层面展示。

)三、合作探究: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仿写句式: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

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五、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雨之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雨之歌》的内容和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雨之歌》,理解诗意。

(2)准备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准备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雨之歌》,初步理解诗意。

(2)收集与雨相关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与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雨的主题。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与雨相关的资料。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之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3. 理解诗意:(1)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板书,学生跟读。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之歌》。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雨的小作文。

3. 继续收集与雨相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朗读、讨论、想象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意。

3.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感知。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雨之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雨之歌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感悟雨的形象.2.理解诗歌主题.二、简介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作品最先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你掌握了哪些新字、新词?写在下面:(音、形、义、造句)3、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5、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描写雨的语句,加以赏析。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二、课堂展示:1、展示搜集的写雨的诗词句。

2、展示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字词。

(讲解字音字形,重点词语解释造句并示范。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4、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清理由并能有感情朗读。

(提示:赏析的角度,①、抓关键词进行赏析。

②、从修辞的角度。

③、诗的情感。

)(先在小组内进行第一层面的展示,然后小组代表代表本组汇报组内意见,进行第二层面展示。

)三、合作探究: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仿写句式: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

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五、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之歌》教学设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董鹏【教学目标】1.积累经典字词。

2.通过把握内容认识作者所赋予雨以奉献者、使者、启迪者的形象的意义。

3.学习本文抓住“物”自身的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赋予物以灵性,并借此展示内心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物”自身的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赋予物以灵性,并借此展示内心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文章第5、8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张本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三句话,并说说读出了哪些信息。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物本无情人有情。

——宋程大昌《浣溪沙》老师明确:1.寻常之物在作家眼中往往充满灵气,充满活力。

2.作家借这些寻常之物展示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3.从作家对景与物的描写中,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以上内容课件展示)(这一环节旨在给学生一种学习思想,为本节课张本。

)二、摘抄以积累1.关于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总体来看,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生齐读,引导学生摘要点记录。

)2.关于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等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同样引导学生摘录要点)师引导过渡:解读散文诗,读是最好的方式。

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尝试着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读来解读这首散文诗。

三、朗读以感知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1.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字音,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通过别的途径解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

天穹(qióng)千山万壑(hè)璀(cuǐ)璨(càn)散(sàn)落镶(xiāng)嵌行程终了(liǎo)翱(áo)翔纤(xiān)细心扉(fēi)盛气凌(líng)人酷肖(xiào)(给足够的时间读完课文)2.词语解释• 天穹:天空。

• 璀璨: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 纤细:纤柔,细小。

• 心扉:指人的内心。

• 酷肖:酷似。

•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四、研读以体悟要求:研读课文,深层体悟。

研读完之后有个交流,交流时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我从这句(段)话,读出了的雨,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所谓研读就是研究细读,怎么研读呢?抓关键词、抓修辞、抓特殊的句式、抓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老师做一个示范:我从第一小节当中,读出了连绵透亮、美妙珍贵的雨,感受到了作者对雨的珍爱之情。

怎么读出来的呢?关注到这一段的“晶亮”、“银线”这样的关键词,雨是晶亮的,是银线,说明它是透亮的,是连绵的,银子都是很珍贵的,所以说是美妙的、珍贵的雨。

同时作者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用了想象的手法,把自己对雨的这种珍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就以这种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研读。

(生研读,老师巡视指导。

)(此环节约需七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在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引导解决难点:第5段和第8段的理解。

第5段:作者在雨生命的历程当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历程: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对人生的一个思考。

可能在这一部分,不同的人,阅历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它的体会也就不同,总而言之,这一段,作者是由雨的生命历程引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辉煌的开始,寂寞地结束。

第8段:爱情同雨的生命历程怎样地相似呢?文中说: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爱情不光是甜美的,爱情是责任,是承担,是付出,所以它要伴随着叹息,伴随着泪水,最终我们才能获得最为甜美的爱情。

可以说这是最终点睛的一笔。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雨在作者眼中赋予了它奉献者怎形象呢?首先是,它把自己亮丽的一生奉献给了整个大自然;同时它还是传递爱情的使者,不惜它的生命传递爱情;更是启迪人们思维的启迪者。

开课我们说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样的雨的形象,作者是借什么手法给塑造出来的呢?首先要抓住了雨的特点,然后用了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赋予了雨以这样的形象。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要寄寓作者的情感,同时表达了他的思想。

奉献者寄寓情感板书:雨比喻拟人使者表达思想联想想象启迪者五、美读以升华要求:大声地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课文,读出这样的形象,读出这样的思想与情感。

六、小结以拓展小结:抓住“物”自身的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赋予物以灵性,并借此展示内心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么你也成了诗人。

大家来齐读一遍,提议:把最后一句中的“你”换成“我”。

生齐读开始导入三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物本无情人有情。

(学生借此再次体会老师要传达的思想。

)七、作业请以“之歌”写一段话,或长或短,期待着你们的诗情画意呈现在我的面前。

小组组长点评崔新月大连市甘井子区进修学校从这个教学设计中,不难想象董鹏老师课堂教学的精彩。

这个教学设计令人称道之处非常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适切。

董老师紧紧抓住“语文”这一核心,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努力使课文的语文价值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

2.教学思路的明晰。

课堂教学的七大环节由未知到已知,由浅易至深刻,由感知到体悟,体现了语文训练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师生活动的恰当。

无论是教师的讲授示范还是学生的自学探究,无论是师生的对话还是学生的诵读,无论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还是交流合作,课堂上的种种师生活动都是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开展的。

教师点评邓鑫大连市教育学院初中中心阅读了董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一、优势:其一:简约、精妙的教学思路:导入以张本——摘抄以积累(关于散文诗、关于作者。

)——朗读以感知——研读以体悟——美读以升华——小结以拓展,共六大板块。

导入部分:三句《人间词话》等文学创作的三句话,“一切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指向《雨之歌》的构思特点,接着从理论上讲述散文诗的文体特点,接着通过朗读、研读、美读环节,其中研读环节教师的点拨、评价都紧紧围绕这种文学思想,最后在总结环节再次强调本文正是“首先要抓住了雨的特点,用了比喻等手法,寄寓作者的情感,表达了思想,那么你也成了诗人”,体现这一文学创作理念。

层层铺垫,环环相扣。

看到最后,我们不禁感叹董老师设计的精妙——一线贯穿,首尾照应。

其二,立足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文学常识环节两次训练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力:散文诗的特点、作者情况要求学生提取要点,加强记忆,短时高效的识记知识目标得以落实。

例如,词语教学。

关注词义,不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造句的方式,由识记理解达到培养运用能力。

只有会用了,才是真正明白词义了,才是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他环节也都见此项关注。

其三,语文味足。

课改后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课为追求形式而形式,无价值的讨论、合作、互动,生搬硬套一些课堂教学模式,或者只追求语文的人文性,仅限于内容的理解,上成半截子语文课,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虚飘不实。

王尚文先生认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

”怎么着眼于语文呢?张志公先生说,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

意思是通过弄清语文形式,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表达这个内容。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分析的很深入。

引导学生发现“吻”“拥抱”等关键词,从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入手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概括出动听的雨、自由顽皮的雨、乐于助人的雨等等。

同时又能很好地把品析与朗读指导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的朗读指导等。

其四,主问题的设计精妙前面说的语文味的体现,更来源于:董老师在“研读以体悟”这一环节,用一个主问题,把学生领入研读课文。

要求:研读课文,深层体悟。

研读完后用这样的句式来交流:“我从这句(段)话,读出了的雨,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并就第一段中“晶亮”、“银线”关键词及比喻句作示范性指导,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抓修辞、抓特殊的句式、抓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计,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能抵多问”,有效地引领学生深深地走进课文,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

二、本节课尚待完善处及建议:时间的分配稍显不足。

本节课的重头戏应在朗读、品析、美读,甚至达成背诵。

作为线索贯穿课堂始终的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教学应点到为止,不必做过多呈现和停留,才符合学情,利于教学重点的有效达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