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提高评价能力。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迁移的分类、影响因素等深入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就学习兴趣而言,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较为关注,对人口迁移这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2.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涉及政策理解、实地调查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学情分析导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1册,主要讲述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人口迁移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本节课首先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变迁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变迁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而人口分布则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等。
1.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直接影响。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平原地区往往较适宜居住和农耕生产,因此各种类型的平原上常常聚居着丰富的人群。
而山地或沙漠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则会导致该处的人口稀少。
2. 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通常情况下,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程度高、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吸引了更多移民前来工作和居住。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资源匮乏而导致年轻劳动力的外流。
3.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政治因素是指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战争和冲突等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
例如,某些国家采取单胎政策,导致该国的人口数量明显受到限制;而一些地区由于战争或冲突而造成大量移民流入邻近地区。
二、世界人口分布及特点1. 亚洲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陆,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
同时,亚洲也存在着严重的人口不均衡现象。
中国、印度等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中东地区和蒙古则相对较少。
2. 非洲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比例最高的大陆。
尽管非洲地势高低起伏较大,但其整体自然环境条件并不适宜居住和生产。
然而,非洲汇集了许多种族和民族,使得该大陆成为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3. 欧洲欧洲拥有相对稳定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并且向城市集中,特别是西欧地区。
4. 美洲美洲人口分布相对均匀,但也存在东部近海沿线、多矿产资源地区等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美国和巴西是该大陆最人口稠密的两个国家。
5. 大洋洲大洋洲的几个岛国拥有较小的土地面积和少量的人口。
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人口迁移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__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
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1)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
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
学习兴趣不高。
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
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__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
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
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__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
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__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
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
地理高中教案:人口迁移与分布 (2)
地理高中教案:人口迁移与分布一、人口迁移概述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迁移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原因、类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人口迁移进行探讨。
二、人口流动原因人口迁移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差,居民往往通过外出打工或迁移到更富裕的地区谋求更好的生活。
政治因素:战争、政府政策和政治动荡等都可能导致大量的人群逃离家园,寻求稳定和安全的环境。
例如,战乱地区广泛存在难民潮,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被迫背井离乡。
社会因素:社会变革、文化冲突、族群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引发人口迁移。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
三、人口流动类型人口流动可以根据目的地和时间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内迁、外迁、国际移民和临时流动四种类型。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中国内部劳动力的巨大转移是一个明显例子。
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作机会更多,吸引了许多来自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务工人员前往。
外迁则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通常此类移民主要是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或政治避难。
例如,近年来许多非洲和中东国家居民涌向欧洲寻求安全和繁荣。
国际移民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永久定居并取得公民身份。
这种移民通常伴随着个体或家庭整体搬迁,并对目标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移民。
临时流动是指短期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这类型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季节性工作、旅游或教育等原因引起,比如农民工在收割季节到城市打工,或学生在暑假期间回家。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源地方面,人口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经济损失。
特别是当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后,给农业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人口迁移说课稿最终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归纳总结出人口迁移的正负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例对比,明确知道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②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人口迁移学习中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③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是学生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2)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因素以及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人类更倾向于在适宜生物生存的地区聚居。
适宜居住的区域通常包括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特点。
例如,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 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聚集了更多的人口资源,各种就业机会也更加丰富。
因此,相比于贫困地区,发达地区的人口普遍更为密集。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由于较高的经济活动和职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同样有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政策可能会导致人口在特定地区集中或分散。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治理能力通常会吸引人口迁徙到该地区。
另一方面,政治冲突和战乱可能会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得一些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4. 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也对人口分布有影响。
一些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可能会使人口在特定地区聚居。
例如,印度的卡斯特制度和宗教信仰对于人口分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原因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过程。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每一类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1. 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的流动,通常可以分为城市化迁移和农村转移人口两类。
城市化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
这种迁移往往是由于农村缺乏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等因素催生的。
农村居民希望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因此选择迁往城市。
农村转移人口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向其他农村地区。
这种迁移通常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和生态环境问题等原因引发。
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口的迁移。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严格按照启发式原则展开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认识人口迁移及其划分。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以及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学情“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概述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特定地理区域上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球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人口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本文将以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为基础,探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全球人口分布格局及其对地球出现的影响。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首要影响因素之一。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容易吸引人口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
3.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人口聚集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大城市的形成往往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关。
三、全球人口分布格局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全球的人口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东亚等地,而发展中国家则多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等地。
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全球范围内,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乡村人口相对减少。
城市吸引人口的原因包括更多的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因此,城市化成为全球各地人口分布的普遍趋势。
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人口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全球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分布。
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而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则主要分布在非洲、澳大利亚等地。
四、人口迁移对地球的影响1.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之一。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丰富或特定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其他地区迁移至此。
这导致了人口负荷的不平衡,同时也对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初中八年级地理案例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初中八年级地理案例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例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选择。
在寒冷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而在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多。
此外,地形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如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平原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多。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着人口的流入。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就业机会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人口分布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农村人口则相对减少。
这是由于城市的工业、商业、教育等资源集中,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同时,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如教育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等。
4. 政策因素:政府的人口政策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国家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从而影响人口分布的均衡。
政府还会通过人口流动政策,鼓励或限制人口的迁移,以实现人口分布的调整。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案例解析1.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早,工业发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拥有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更好的教育资源。
例如,广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人口密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2. 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中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衡。
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缺乏水资源,气候条件也相对较差,影响了人们的居住选择。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分布与迁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流动的原因与结果。
通过研究人口的分布与迁移,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1. 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集中在沿海地带或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印度恒河-雅鲁藏布江平原等都是世界人口密集区。
受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明显。
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如荒漠、高山、极地等,则几乎没有永久居民。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原因: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人们会选择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
这种现象在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迁移中尤为常见。
(2)社会原因:人口迁移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迫害等都可能导致人口流动。
(3)环境原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恶化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当地资源匮乏或遭受重大灾难时,居民可能被迫离开现有居住地。
3. 人口分布和迁移对地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过度集中的人口分布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增加资源消耗和能源需求,引发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
(2)城市化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还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就业压力增加、住房紧张等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案例分析具体的地理和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存在差异。
以下将通过对几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1. 北美洲与拉美地区:北美洲是世界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
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这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同时,拉美地区也存在人口流出现象,许多年轻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移民到北美洲。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人口迁移内容在本章和其次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进展与深化: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动,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行能迅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缘由。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解释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索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材在编排上用法了陈述的方式将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人口迁移的案例来论证不同的影响因素,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认真分析是材料的堆砌与罗列,这给同学的学习运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整合要素,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剧本故事,来浓缩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偏离教学的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亮、体系性更强,详细见下面的设计。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1.一同学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学问,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常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同学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学问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爱好与学习欲望。
3.高一同学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因为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索思量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训练引导。
【对策】针对上述学情,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下列环节。
1.努力创设同学身边熟识的教学情境,以完整的故事来串联凌乱的学问点,以启迪同学思维为核心,以同学积极参加为标记,在自主学习方式下,举行有效教学。
2.尝试用不同的学问猎取方式,引导同学通过阅读、比较、思量、表达来猎取科学的人口学问与人口环境观点。
3.注重乡土案例的运用,努力渗透情感训练的理念,使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与环境观,并激发爱国爱乡热烈。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说教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我校新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即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
初中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初中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原因初中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原因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掌握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3. 掌握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3.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4. 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引入(约5分钟)为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所在的城市或者乡村的人口多吗?-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口多,而有些地方的人口少?2. 基础知识讲解(约10分钟)讲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 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一般都集中在海岸地区、河流沿岸等交通方便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四稠”现象:即沿海稠密、河流稠密、平原稠密、城市稠密。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约15分钟)解释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条件、土壤肥沃程度等;- 经济因素:资源丰富程度、发展水平等;- 社会因素: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等。
4. 人口迁移的原因(约15分钟)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自然原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 经济原因: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 社会原因:教育资源、医疗保健等。
5. 人口迁移的类型(约10分钟)介绍人口迁移的类型:- 农村向城市迁移;- 城市间迁移;- 跨国迁移。
6. 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约15分钟)讲解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人口密度降低;- 人口迁入地区的人口增加,导致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7. 小结与讨论(约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 你所在的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哪些人口迁移的案例?8. 拓展活动(约15分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情况。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这是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人口迁移》这一课位于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第八章“人口与城市”,第二节“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人口迁移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多维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人口迁移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案例,结合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是否有亲戚或朋友迁移到其他城市工作或生活?”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话题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并结合图表进行说明。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中国的“春运”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一、引言人口分布与迁移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人口分布与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在人口分布中,人口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表示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影响自然环境的不同特征对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等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地区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农田资源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如印度恒河流域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反,严寒地区、干旱地区和山地地区往往人口稀少。
2. 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程度对人口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发达地区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常会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徙。
例如,美国的大城市纽约和洛杉矶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因为这些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高水平的生活条件。
相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根据迁移原因,人口迁移可以分为经济迁移、社会迁移和环境迁移等。
1. 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内部迁移可以是城市间的迁移,也可以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通常,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
这导致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 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国际迁移通常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称为南北迁移。
经济的差异、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国际迁移的主要原因。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会迁移到发达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人口迁移说课稿 鲁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鲁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本次说课章节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它是初中《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也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与城市的桥梁,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迁移从概念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方面做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一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
但是人口迁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
大部分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个问题的认知仅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标。
针对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成因,并正确认识其正负影响,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小组合作,剖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教师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
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对于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的高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故为教学难点。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课件
NBA东部全明星大合影
加内特
NBA西部全明星大合影
邓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詹姆斯
爱 弗 森
韦德
阿伦
姚明到美国打球是不是人口迁移? 球星加内特的祖先在哪里? 非洲南卡罗来纳
贩卖奴隶的三角贸易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 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
概念 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 出和迁入,而发生居 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 性改变人口移动现象
苏凤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第五篇人口的第二个专题,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和人口 迁移的机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前一专题人口增长是人口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变 化过程,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变化的过程,目 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可以运用人 口容量理论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口发展观。
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 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阅读教材“世界各洲人口密度”表,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学生动笔计算人口密度,指出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的主要指标 展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对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与 稀疏区、结合地形图、降水图分析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稠密”的 观点提出问题,引出误区。“南亚、东亚都是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人口反而比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生活富足的美国、 西欧等地区更稠密?这种现象是不是与上述论断相违背?引 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学生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陈佳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是选自中华地图出版社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中第五篇第二节《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册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第二册主要探讨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地理影响。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最基本方面。
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人口分布与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第六篇《城市》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处理思考: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一是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二是人口迁移的形式。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理解影响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在编排上采用陈述的方式将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人口容量、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这三个知识点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与案例,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实仅是材料的堆砌,这对学生的学习运用以及知识点网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顺序调整与整合,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课堂,在不偏离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具体见下面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四大稀疏区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口稠密区的成因,正确看待上海人口密集的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并充分体现人口分布与迁移在联系人口和城市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教学难点】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突破】通过《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地形》、《世界气候类型》三幅地图比较,使学生
在案例中掌握重难点。
(五)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我校的学生尤其如此,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3.我们的学生生源阶梯性较大,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很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
1.案例分析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下,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附:板书设计:
1.人口密度:人/km 2 2.世界人口分布:
1) 四大稠密区:东亚 南亚 西欧 北美东部
四、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经过了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也都比较顺畅;授课过程使用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也都经过筛选,在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效果达到我预想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宗旨。
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在我是直接呈现相关地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今后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地图。
这个问题也想通过交流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