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备受关注。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内部控制建设对于保障医疗质量、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体系构建的应对之策。

1.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数量众多,且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管理层与基层医生之间的沟通不畅、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甚至出现工作疏忽、医疗事故等严重问题。

2. 资金管理不规范公立医院的日常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管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危机。

资金使用缺乏明确的规范、审批流程不透明、财务数据不真实等问题,都会给医院的经营造成巨大的风险。

3. 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有待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一直备受关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存在很多问题。

医疗流程管理不规范、药品使用不合理、医患纠纷增多等,都会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患者的信任。

4. 信息安全风险增加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公立医院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患者信息、医疗隐私等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信息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加大,都对医院的内部控制构成了挑战。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应对之策1. 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应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任务分配、绩效考核、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管理层应当与基层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需求和困难,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使用、审批流程、财务数据报告等方面。

建议增加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3. 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立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流程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患沟通管理等方面。

建全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

建全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
实 施 内 部 控 制 的 基 础 条 件 的 风 险 评 估
害 等 ,医 疗 和 社 会 责 任 风 险 是 医 院 日
常 面 对 的 最 大 风 险 ,医 疗 纠 纷 一 旦 发
却 还 没 有 得 到 足 够 的 发 展 ,因此 , 行 进 医 院 的 风 险 评 估 研 究 无 疑 具 有 非 常 重
无 论 是 从 大 环 境 来 看 还 是 从 医 院 自 身 的 发 展 来 看 ,内 部 控 制 的 研 究 和
险 。外 部 风 险 主 要 有 法 律 政 策 风 险 、经
济 风 险 、医疗 和 社 会 责 任 风 险 、自 然 灾
应 用都 是 非常 重要 的。但是 , 为有 效 作
低 的 重 要 标 志 ,目 前 我 国 医 院 的 内 部 控 制 重 点 放 在 控 制 活 动 和 内 部 监 督 上 ,而 忽 视 了 风 险 评 估 的 重 要
医院 内部 风险 主要 包括 管理 风 险 、
道 德 风 险 、财 务 风 险 、营 运 安 全 、员 工 健 康 、环 境 保 护 等 。 如 固 定 资 产 管 理 例
院 运 营 的 全 过 程 ,涉 及 法 律 、经 济 、文
化 、卫 生 资 源 及 其 配 置 、医 疗 技 术 、医
是摆 在 现 代 医院 管 理 者 面前 的重 要 课
题 。
疗 环 境 、策 略 、 务 、 德 等 各 个 方 面 。 财 道
医 院 风 险 包 括 外 部 风 险 和 内 部 风
不 严 ,造 成 国 有 资 产 流 失 ; 币 资金 安 货
性 。 医 改 的 新 形 势 下 ,医 院 面 临 着 多 在
种 多 样 的 风 险 ,风 险 评 估 的 现 状 却 不 容 乐 观 。 险 评 估 是 内 部 控 制 的 重 要 风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_基于波特_五力模型_的思考_朱倩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_基于波特_五力模型_的思考_朱倩

·综合2012年第8期(中)Internal Control内部控制一、相关理论(一)五力模型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模型”,他认为各种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能力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分析运营管理的有效工具,五种力量主要为: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通过分析五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可以全面客观识别实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评价本身的竞争能力。

基于“五力模型”的启发,本文对医院所处的行业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公立医院发展的五种力量有:监管机构(财政、卫生、社保部门等)、患者、供货商(医疗药品、设备供应商等)、同业竞争医疗机构(民营、股份制医院等)、医院自身(管理层、员工),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影响见图1。

(二)内部控制要素COSO关于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的五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信息和沟通(见图1内部控制组成图)。

五力模型与以上五种要素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分别予以论述,从而构建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基本框架。

二、五力模型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影响(一)监管机构医院主要的监管机构为财政、发改委、卫生、社保等部门。

医院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医院所有权,对医院预算编制和执行、收入及支出等履行监管职责;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对药品进行定价、对医疗服务项目制订收费政策,从而影响医院收入和医药支出;财政部门负责医院投资、资金管理,进行财政基本经费和专项支出审核拨款;社保部门管辖下的医保中心作为国家医疗保障机构与医院在医疗保险金申请及拨付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医院现金流动有重大影响。

另外由于一部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并入了综合性大学,使得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在行政体制上转归教育部门主管,在人事管理上其主要人事任免权由所属大学行使。

各部门多头管理的外部监管环境,使得医院的内部控制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管,资金投资与收益分配存在监管缺位、难以监管的风险,导致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加剧。

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引言2012年,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定于2014年正式试行。

2015年,财政部进一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2016年,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决定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2019年,财政部内控委会议进一步要求各单位应当抓好内控制度完善和内控执行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推动内控工作从“立规矩”向“见成效”转变。

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

因此,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公立医院的重要任务。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外内部控制研究多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很少。

针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西方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推荐每家评审合格的医院在利用JCAHO公布的最频繁发生的警戒事件信息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时使用FMEA模式。

TonyCapullo(2004)列举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监督检查的38项问题,其建议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比对该38项注意点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JuleneBrown(2011)提出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位置上做正确的事,其认为公立医院可以根据美国相关监管部门(简称OIG)官网列举的20多项高风险点进行内部控制,针对关键风险制定解决措施。

PriscillaBurnaby (2011)提出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ERM系统,并将COSO五要素以及SOX404法案融入其中,进而选择以医疗救助为试点研究建设全医院范围的ERM系统。

AnnettePridgen(2012)实证对比发现拥有审计委员会并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医院的内部控制质量会更高,并且SOX方案的颁布显著地改善了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

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评估是保障企业运作正常、规范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特点和管理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管理指标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评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设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指标。

例如,对市场风险来说,可以考虑市场份额、市场变化等指标;对操作风险来说,可以考虑操作流程、内部培训等指标。

通过设立风险管理指标,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

二、信息披露指标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

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例如,可以设立财务报告披露指标,包括报表准确度、财务报告发布时间等;也可以设立非财务信息披露指标,如公司新闻发布等。

通过设立信息披露指标,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透明度,增强信任和合作。

三、内部监控指标内部监控是内部控制评估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设立相应的内部监控指标。

例如,可以设立审计程序执行情况指标,包括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监控、监控结果的准确性等;还可以设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指标,如异常交易监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情况等。

通过设立内部监控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

四、员工培训指标员工是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设立员工培训指标。

例如,可以考虑员工培训的覆盖率、培训内容的质量等。

通过设立员工培训指标,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五、外部审计指标外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设立相应的外部审计指标。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

MANAGERIAL PRACTICE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 孟珂羽① 李天庆①② 姜 晨① 刘 征① 李玉丹① 赵 越①摘 要】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的政策要求,分析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公立医 院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原则、指标体系、程序与方法、结果运用等6方面介绍了公立医院内部控 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并对公立医院如何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展开思考。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立医院 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1.1.28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in public hospitals/ MENG Keyu, LI Tianqing, JIANG Chen, LIU Zheng, LI Yudan, ZHAO Yue// Chinese Hospitals. -2021,25(1):85-86【Abstract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licy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of public hospitals, analyzes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of public hospitals, and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of public hospitals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principles, index system, procedures and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in public hospitals.【Key words 】 internal control, public hospitals, evaluation systemAuthor's address : Fuwai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o.167, Beilishi Road, Xicheng District,Beijing,100037, PRC面深化医改以来,公立医院为实现 王规划目标,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基于AHP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AHP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别、 全面探究运 营中设计 内控 目标 的风险 , 有效 地提出相 应的策略 , 这是提 高内部 控制效果和效率 的关键 。 目前公 立医院风险评估存在 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 。 首先是盲 目投资 ,医院仔细 分析市场或对项 目未经充分 可行性 论 证, 盲 目购进大批设备 , 设 备购进后人员培训 和宣传工 作 不足, 导致 设备长期闲置 , 利用率 低 , 回收缓慢 。 造成 占用 大 量资金 , 增大财务 风 险。 其次 是信用 管理欠缺 , 病人 记
成 一 致 意见 。 医 院 内部 控 制 体 系 的概 念 框 架 制 订 、 内控 实 施 指 引 和评 价 体 系 缺 失 , 导 致 内 部控 制 不 能 成 为 公 立 医院 遭 受重 大 损 失 。 ( 三) 控 制 活动 存在 的 问题 一是 一 般控 制 活 动 上 的欠
缺。 控制政策 和程序 缺乏 , 管 理层 目标不 明晰 , 监 管无依
内控 &风险 l I n t e r n a l C o n t r o l &R i s k
基于 A HP的公 立 医院 内部控 制有效性评价体 系构 建
济 宁医学院附属 医院 赵福 荣
摘要 : 本文基于企业 内部控制理论框 架, 借鉴企业 内控有效性评 价 系统 , 结合 医院内控的特质 性, 建立 医院 内部控制过程与结果有效性的评 价体 系, 探讨 医院内部控制与企业 内部控 制的差异 , 为 医院 内部控制体 系的建立提供 一个现 实参考 ; 然后 融合基 于内部控制要 素、 重要控 制活动、 风险
控 制 路 径 的 医院 内部 控 制 架构 , 重 组 医院 内部控 制 的要 素构 成 与整 体 实现 模 型 。
关键词 : 公立 医院医改 内部控制 有效性评价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周青;陈晓云;单苗苗;袁炳鑫;郭琼;牛瑞超;王培承;李伟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
【年(卷),期】2023(27)2
【摘要】目的:查找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构建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本研究所构建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按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控制活动(0.324 2)、控制环境(0.213 9)、风险评估(0.213 9)、信息与沟通(0.141 1)和监督(0.106 9);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58项。

结论:应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的影响,探索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和程序,科学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同时,注重发挥监督作用,有效防范医院管理风险。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周青;陈晓云;单苗苗;袁炳鑫;郭琼;牛瑞超;王培承;李伟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审计处;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聊城市市直机关党员教育服务中心;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2.基于AHP法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潍坊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基于COSO框架的公立医院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基于整合观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拥有大量的医疗资源和承担着广泛的医疗责任。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建立的、由机构自身进行的、确保达到预定目标的各项行动,包括运作效能、财务报告和合规性。

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和降低各项风险,确保医院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在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时,公立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目标和职责:公立医院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并将其转化为可度量和可监控的指标。

医院管理者应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2.风险识别和评估:公立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包括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医院可以确定关键风险,为风险治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3.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制度。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医院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监测和评估。

4.内部控制工具和方法:公立医院可以利用各种内部控制工具和方法,如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矩阵等,来支持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和运作。

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医院监控和评估内部控制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持续改进和监控:内部控制框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改进和监控。

公立医院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估和监控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公立医院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各项风险,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6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玉英 崔健 梁伟静 于程元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210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公立医院面临巨大的风险。

同时医院的特殊性又导致其面临的风险与其他企业不同。

因此,本文从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公立医院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的基础上,构建了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河北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编号:HB17GL072)的阶段研究成果。

一、引言公立医院是国家或集体出资举办的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单位。

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承担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对外提供医疗援助等任务。

现阶段,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拨款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转移,公立医院获得的政府财政补助在不断减少。

同时,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使得医院收入锐减,对医院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民营、外资和合资等资本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不断涌入,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加,使得公立医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

医院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有必要了解公立医院的风险现状和风险管理需求,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降低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医院的损失。

本文对公立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适合公立医院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公立医院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公立医院存在的风险分析(一)外部风险1.法律政策风险。

公立医院是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其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要受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风险管理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风险管理

内控经纬INTERNAL CONTROL WARP/WEFT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风险管理余文敏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摘要:将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结合,围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分析了样本医院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主要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和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为公立医院在内控体系构建中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以期提升医院对运行风险控制的敏感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主要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引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主要提供者,能够识别及防范风险,对风险全面评估,进行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要求,也是公立医院保证安全、稳定、高效地提供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

一、背景及意义(一)行业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伴随着人民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增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医院管理发展的主旋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系统的为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指引,2020年12月30日印发的《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提供了详尽的规范意见。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公立医院发展的瓶颈,医疗机构是否有效运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来自政策环境、运行压力等多方面风险因素也让公立医院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我国的公立医院需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二)风险管理理论首要工作是识别风险进而实现风险的有效应对。

关于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即说明了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则是在组织或者项目中通过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通过积极地参与以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控制降低风险,以保证组织或者项目目标的实现。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作者:程硕来源:《市场观察》2019年第02期摘要: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控制医院内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要从政策法规、专家研讨、经验咨询等方面入手,在医院内部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然后再利用合成性方法,实现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使医院的各项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使医院能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及时发现医院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然后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内控能力的提升,保证医院内部目标的实现。

尤其是目前医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原有的内控体系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极为必要的。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第一,研究资料。

在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标,要保证指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同时也要保证指标设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次研究的主要资料是通过阅读了医院内部控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了现阶段医院的实际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为了能够找到与医院内部控制相关联的关键点,然后对找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进而从中找出评价指标。

第二,研究方法。

在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般会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在初期阶段用到的目标分解法、筛选阶段用到的专家经验法、指标权数确定阶段用到的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检验阶段用到的统计指标分析法以及指标体系合成阶段的加权线性和加法合成法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结果分析(一)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内部控制中,不仅需要包括单位内部的决策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同时要包括单位中的全体员工以及单位中的领导人员。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在公立医院中,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是面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防止滥用公共资源以及其他违规行为。

以下是一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的重点。

公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管理流程科学合理、标准化操作。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一套制度和方法,用于保障公立医院的各项活动能按照法规和规章进行,有效地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并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这包括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和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内部环境稳定有序。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估。

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估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公立医院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聘请外部机构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公立医院应强化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对内部外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公立医院应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流程,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责任,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和运营中,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

公立医院应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流通,加强数据的安全和保护,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立医院内部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和激励等管理措施。

公立医院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选拔和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员,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素质和效果。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是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估,强化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医疗服务的公正和公平。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在当今社会,公立医院在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也面临着严峻的内部控制问题。

公立医院的规模庞大,服务对象复杂,资金流动较大,因此需要一个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效率。

现实中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混乱、资金管理不规范、信息沟通不畅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当使用。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公立医院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医院的各项运营活动,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是推进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深入研究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探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公立医院是服务于公众健康的重要机构,其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探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

一个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医院规范医疗流程,保障医疗行为合法合规,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风险。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增强医院管理者对医院各项业务的控制和监督,促进医院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探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是为了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障患者权益,增强医院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公立医院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内部控制在保障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资产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探讨,旨在提升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

在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公立医院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现状,引出了研究的必要性。

正文部分分别从内部控制框架概述、风险导向设计原则、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建立途径和评估改进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结论部分强调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性,展望了风险导向框架在公立医院应用的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公立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公立医院、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框架体系、风险管理、评估、改进、提升、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公立医院在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管理挑战和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制度的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繁琐和复杂。

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也日益增多,如财务风险、医疗事故风险、法律风险等。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够规范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成为了公立医院管理的必然选择。

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公立医院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对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分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况、风险导向的设计原则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等内容,旨在为提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包括:1.探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深入解析其作用和价值;2.分析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设计原则,阐述其在公立医院运作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方法;3.分析公立医院风险管理机制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揭示其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关系和互动影响;4.探讨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实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体化的路径和模式;5.提出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具体举措和方法,为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实用指导和策略建议。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体系构建公立医院作为社会福利机构,拥有庞大的财务支出和资产管理,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医院的资金和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及风险得到合理控制。

目前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如下问题: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完善。

传统上,医院内部控制的责任主要由会计部门承担,但随着医院业务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仅靠会计部门的力量已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需求。

应该在医院组织架构中设置专门负责内部控制的部门或岗位,以便专人负责和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运行。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它应该详细规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各方的责任。

财务控制制度应该明确规定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财务决策的程序等。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避免违规操作和经济损失。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不到位。

即使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措施,那么这些制度只是空谈。

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这可以通过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和建立内部控制自评制度来实现。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定期对医院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内部控制自评制度可以让医院的各部门自行评估和改进自己的内部控制情况,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够高。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目前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人员大多缺乏相关培训和教育,导致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够。

公立医院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院内部控制的水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立医院应该注重内部控制建设和体系构建。

应加强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和职责。

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详细、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医院的大量涌现,给公立医院的内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公立医院提高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认为主要存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体系、信息化应用不全面等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从内控宣传教育方面提高职工的内控意识、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以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并引入外部监督、建立内控的信息共享机制来探讨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公立医院一、引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公立医院对内部控制管理研究起步晚,造成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者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想要获得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医院内部控制的水平。

针对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科学可行的方法,给予解决。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述(一)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医院正常发展的潜在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医院使命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风险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维护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医院实现医院使命来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

具体来说,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构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成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内部控制环境欠佳公立医院内控环境包括内部管理结构,人力资源水平,债务债权,医院文化、社会责任等情况。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公立医院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和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服务质量、安全和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公立医院内部风险,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框架,已经成为提高公立医院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风险导向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业务目标而建立的涵盖识别、评估、管理、监控和反馈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程序,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资产、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强调通过识别和评估关键业务风险,确定适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一种内部管理体系。

二、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公立医院作为大型综合性机构,涉及到众多细分领域,面临着各种内外部风险。

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框架之前,应首先识别和评估内部风险,为风险导向的控制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1.识别公立医院的主要风险来源公立医院的主要风险来源包括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医疗质量控制、药品采购和储存、财务管理、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

2.评估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评估公立医院的风险程度和影响级别,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对公立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针对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的特征和需求,以实现优化内部管理、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治理水平为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主要步骤如下:1.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应视公立医院的业务特点和服务领域而定。

一般来说,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目标与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控、评估与完善等六部分。

2.风险识别与评价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公立医院要对各部门、各业务过程和环节进行详细评估,对每个关键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确定其风险性质、风险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

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探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需求的增加,医院管理工作变得愈加复杂。

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工具,内部控制在医院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立医院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可行性。

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为医疗机构,公立医院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医疗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

这些风险可能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运营和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至关重要。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医院及时识别和评估风险,从而更好地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通过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医院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以保障医院的稳健经营和患者的安全。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医院可以更好地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医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要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首先需要明确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医院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明确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建立目标,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原则,例如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持续改进等原则,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保障。

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指标,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就是对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内部控制策略来应对风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主体。

只有保证公立医院健康高效平稳运行,才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公立医院面临的各类风险制约着医院的良性发展。

逐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运行的运行新机制是当前阶段公立医院的主要发展任务和目标。

因此,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成为目前公立医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为内部控制的开展提供了框架性政策和理论依据,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本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确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5个评价维度,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全面综合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规范医疗风险管理环境、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研究中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资料来源:(1)国内外文献研究中的公立医院风险评价指标;(2)现有医院管理政策文件,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财政部颁布的《2020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3)中国医院协会2019年颁布的《公立医院章程范本》;(4)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指标。

1.2 研究方法1.2.1 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专家及三甲医院审计专家22名,其中三甲医院专家16名,工作超过10年的20名,副高及以上职称18名。

专家针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按照从优到劣的程度,采用 Likert 5点计分法依次赋分5~1分。

通过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体系,并增加指标权重赋值表。

利用 Excel 20 09 软件对咨询结果进行录入,利用 SPSS 16.0 软件统计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协调系数。

1.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本研究层次结构共3层,目标层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方案层为三级指标。

(2)构建判断矩阵。

专家咨询后利用专家对各评价指标评分构造判断矩阵;确立各级指标权重系数。

(3)一致性检验。

CI为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λmax为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阶数。

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小于0.10,判断矩阵的逻辑具有合理性,其一致性可以接受,权重系数结果可靠。

2 结果与分析2.1 专家信息2.1.1 专家积极系数。

专家积极系数反映调查者对该研究的参与程度。

一般用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来考量,专家咨询表回收率越高,则表明专家调查结果越好。

本次问卷第1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有效率100%;第2轮咨询向第1轮的22位专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95.5%。

2.1.2 专家权威程度。

用权威系数(Cr)表示,主要由专家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和专家对指标打分时的判断依据所决定。

一般认为权威系数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

该问卷2轮专家权威系数均约为0.9,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

2.1.3 专家协调系数。

专家协调系数(Kendall W)是确定咨询专家对每项指标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的重要参考。

本研究协调系数经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可取,说明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

2.2 德尔菲调查结果2.2.1 指标筛选原则。

查阅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初步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库。

初选指标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87项。

2.2.2 指标体系构建。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中,满足算术均数<4.459、满分比<0.599、变异系数>0.163中两项的为删除指标;第2轮咨询结果中,满足算术均数<4.563、满分比<0.661、变异系数>0.138中两项的为删除指标。

根据2轮专家咨询意见,剔除了无效指标,并将执行机制中的“分岗定权”“分级授权”和“分事行权”合并为1项指标,最终形成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58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权重最高的前7位指标。

3 讨论与建议在上述7项最重要指标中,风险评估二级指标中涉及“医院风险管理目标的明确性”“风险评估标准的细化性、科学性”以及“风险清单及应对措施”3项三级指标;信息沟通二级指标中涉及“数据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关键点和风险嵌入”2项三级指标;监督二级指标中涉及“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指标。

在此,就以上方面对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3.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细化分解落实职责“医院风险管理目标的明确性”权重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综合权重中排在首位。

目标设定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建立在医院风险环境评估以及经营能力评价基础上,体现了医院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偏好。

目标分解落实到位,相关业务部门运营目标清晰,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界定清晰,才会有效降低医院运营风险,保证医院各项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目标设定首先是顶层设计,明确医院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逐步分解细化到部门,落实到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

公立医院应根据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各级各类财经政策文件规定,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并在业务部门专家充分酝酿基础上,制订出明确、细化的内部控制目标。

目标应能够量化和衡量、紧密贴合管理实际并符合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

医院管理者应改变观念,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内部风险环境的调研和应对,规范医院内部控制工作。

3.2 根据不同业务要求设计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安全管理”指标权重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综合权重中排第2位,由此看出信息安全防范对于医院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包括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

2022年4月,《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正式出台,为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操作依据。

超级用户的普遍存在、操作权限的不规范设置与使用管理缺乏监督、不相容岗位在系统中不能有效分离等问题容易导致数据被篡改、信息泄露、决策失误,甚至出现贪污腐败、营私舞弊等不良现象。

因此,医院管理系统的数据安全性、机密性成为医院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数据安全涉及数据的输入、处理及输出等诸多环节。

公立医院须根据不同业务类别的安全级别,设计、实施和改进互联网环境下的医院系统安全管理和技术控制措施,加强对输入环节中不同岗位操作权限的控制、输出信息的安全管理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的标准及程序,以防范出现任何泄漏及篡改数据的风险。

同时,分类明确备份频率和备份系统数据,做好数据保存。

3.3 明确风险评估标准,建立符合医院管理实际的风险管理标准和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人员对业务流程关键风险点的认识。

通过对公立医院不同层级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等环节的调查分析,根据《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的关注事项分成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框架基础上,对相关事项风险影响程度、风险发生频率等影响因素的风险重要性进行排序,将风险等级予以量化,从而明确在管理过程中需着重关注的风险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内部评价测试范围及标准,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管理实际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3.4 融风险管理功能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控制功能要实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价与内部控制功能,首先要提高对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其次,要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与监督机制,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节点要求,编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功能需求说明书。

最后,与信息部门有效对接,实现申请、审批、执行、结算等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人控”到“机控”,将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方法及措施嵌入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功能。

3.5 全面深入挖根源、找原因,制订应对方案,做好风险应对工作风险应对是在对医院管理风险进行科学梳理与重要性排序基础上,列出风险清单并制定出应对方案予以实施的过程。

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过程是否能实现闭环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风险是否能有效避免的决定因素。

公立医院应高度重视风险应对环节,深入挖掘风险应对原因,制订具体、全面和可操作的风险应对方案。

3.6 重视发挥审计、纪委监督与评价职能,督促立行立改公立医院不论是管理岗位的决策权、人事权、财务权、基建权、采购权,还是医疗岗位的处方权和耗材使用权,都具有较大的专业性与自由裁量权,因此也提供了廉政风险产生的空间。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情况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

公立医院应引进或培养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内部审计和纪检监督队伍。

审计部门应把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国家重大政策方针落实情况作为工作重点,研究发现管理风险,和纪委形成合力,明确工作侧重点及分工,对党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中的风险及其防控落实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立行立改,共同构筑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牢固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