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
方剂方歌
![方剂方歌](https://img.taocdn.com/s3/m/5f48fa9e51e79b8968022640.png)
方剂方歌一、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四两术,湿困身疼总能除。
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去风湿,日晡身疼服之宜。
大青龙汤大青龙中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尝,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里此方良。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力好。
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茯苓苏子供。
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治项强,汗出恶风服之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用杏朴,降逆平喘细斟酌。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生龙牡,潜阳涩精阴阳和。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大羌活汤大羌活汤九去芷,己独知连白术思,表里两感口烦渴,散寒清热又祛湿。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越婢汤越婢汤中用麻膏,姜枣草入共调好,风水恶风一身肿,解表清热水道通。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邪热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枳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5381b5958e9951e79a8927d0.png)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第五版方剂教材常用歌诀
![第五版方剂教材常用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cb73861a51e79b896802268d.png)
方剂歌诀一、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襄;伤寒无汗兼烦躁,发汗清热此方良。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甚加黄连;新加香薷豆易花,加入银翘暑温痊。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咳散】止咳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送下服之痊。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邪热壅盛咳喘急,辛凉疏泄此方良。
【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姜枣【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葱豉桔梗汤】俞氏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甘草襄;加入焦栀与薄荷,辛凉疏表法昭彰。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羌独柴前枳壳同;生姜薄荷煎汤服,袪寒除湿功效宏。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荆芥防风【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葛根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e87aa98b0b1c59eef9c7b445.png)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试从病因、病理、证治上区别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
![试从病因、病理、证治上区别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https://img.taocdn.com/s3/m/a50f262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4.png)
试从病因、病理、证治上区别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均治湿邪在表的表实身疼证,均由风寒湿邪袭表,卫阳被遏,气机不利所致。
治法亦皆宜微发其汗。
但由于二方组成有异,其病因病理证治显然有别,试分析如下:麻黄加术汤证,系由平素湿盛复感风寒,寒湿
之邪伤表,卫阳被遏。
麻杏薏甘汤证则由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风湿之邪袭表,气机不利,风湿相合,而湿邪渐已化燥化热。
麻黄加术汤证身烦痛疼,其疼痛剧烈,不得安宁。
【总页数】1页(P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试从病因病理、证状、治法、组方特点上区别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 [J],
2.试从病理、证状、治法上比较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婢一汤证。
[J],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证均有喘,三者在病因病理、证状及治法上有何不同? [J],
4.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壅肺证 [J], 王富;曾庆宁;符之月
5.麻杏苡甘汤化裁辨治湿热郁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J], 苏利生;蔡建群;陈泽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方剂加减变化
![中医方剂加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7db7b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e.png)
中医方剂加减变化一.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1.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2.麻杏苡甘汤=麻黄汤-桂枝+薏苡仁3.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石膏(1)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生姜、大枣(2)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4.三拗汤=麻黄汤-桂枝(1)华盖散=三拗汤+陈皮、桑皮、苏子、茯苓(2)冷哮丸=三拗汤+南星、细辛、白矾、猪牙皂、生姜、半夏、乌头、款冬花、紫苑、川椒(3)定喘汤=三拗汤+桑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苓、白果二、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1.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2.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3.黄芪桂校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4.小青龙汤=桂枝汤-生姜、大枣+干姜、细辛、麻黄、半夏、五味子5.再造散=桂枝汤+人参、黄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6.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大枣+知母、防风、白术、附子7.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生姜、吴茱萸8.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1)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三、葱豉汤(葱白、香豉)1.辛温解表法=葱豉汤+防风、桔梗、杏仁、陈皮2.葱豉桔梗汤=葱豉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甘草」3加减葳蕤汤=葱豉汤+葳蕤、白薇、甘草、葱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枣四、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1.香苏葱豉汤=香苏散+葱豉汤2.加味香苏散=香苏散+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3.天香正气散=香苏散-甘草+干姜、乌药五、败毒散(前胡、羌活、独活、柴胡、枳壳、人参、桔梗、川芎、生姜、薄荷、甘草、茯苓《小儿药证直诀》)1.活人败毒散=败毒散-薄荷2.仓廪汤=败毒散+陈仓米3.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生姜、薄荷+荆芥、防风。
(1)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
(2)硝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芒硝、大黄六、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2.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当归、甘草3.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芒硝(1)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重用厚朴(2)厚朴七物汤=小承气汤+桂枝汤-芍药(3)麻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芍药、白蜜(4)承气养营汤=小承气汤+四物汤-川芎+知母4.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甘草(1)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黄芩(2)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甘草(3)新加黄龙汤=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姜汁、海参(4)玉烛散=调胃承气汤+四物汤(5)导赤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黄连、黄柏、生地黄、赤芍七、小柴胡汤(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1.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2.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黄、枳实、芍药3.柴胡枳桔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枳壳、桔梗4.清脾饮:小柴胡汤-人参、大枣+草果仁、厚朴、青皮、白术、茯苓5.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八、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1)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2)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2•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1)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黄(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九、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人参、生姜、黄芩、黄连、大枣)1.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2.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3.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十、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甘草)1.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2.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3.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4.化斑汤=白虎汤+玄参、犀角5.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1.新加香薷饮=香薷散+金银花、连翘2.黄连香薷饮: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黄连3.四味香薷饮=香薷散+黄连4.五物香薷饮=香薷散+获苓、甘草5.六味香薷饮=五物香薷饮+木瓜6•十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十二、六一散(滑石、甘草)1.益元散=六一散+辰砂2.碧玉散=六一散+青黛3.鸡苏散=六一散+薄荷4.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十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四君子汤=理中汤一干姜+茯苓2.枳实消痞丸=理中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麦芽3.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4.砂半理中汤=理中汤+砂仁、半夏5.丁萸理中汤=理中汤+丁香、吴茱萸6.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7.桂附理中汤=理中汤+附子、桂枝8.连理汤=理中汤+黄连9.理苓汤=理中汤+五苓散十四、四逆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2.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3.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4.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5.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6.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7.《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8.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十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六神散=四君子汤+黄芪、扁豆(或黄芪、枳实)2.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3.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薏苡仁、山药、莲米、扁豆、砂仁、桔梗4.归脾汤=四君子汤+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木香5.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白芍(2)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木香、砂仁(3)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山楂、神曲、麦芽、山药、肉豆蔻、黄连6.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六、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1.圣愈汤=四物汤+黄芪、人参2.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3.地骨皮饮=四物汤+地骨皮、牡丹皮4.芩连四物汤=四物汤+黄芩、黄连5.玉烛散=四物汤+调胃承气汤6.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1)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熟地黄+地龙、黄芪(2)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3)膈下逐瘀汤=挑红四物汤-熟地黄+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枳壳、香附、甘草、乌药7.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十七、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1.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2.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3.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4.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黄芪、续断5.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1)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五味子、远志(2)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肉桂+续断、砂仁、糯米、黄芩十八、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炙甘草、麻仁、大枣、生姜、桂枝、生地黄、人参、阿胶、麦冬、白酒)1.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生姜、桂枝、白酒+白芍2.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牡蛎、鳖甲、龟板、鸡子黄、五味子3.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麻仁+牡蛎4.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鳖甲5.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龟板十九、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1.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2.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3.归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当归、白芍4.参麦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5.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6.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麦冬7.左归丸=六昧地黄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8.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肉桂、附子(1)济生肾气丸=肾气丸+车前子、牛膝(2)右归丸=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鹿胶、杜仲、当归(3)右归饮=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4)十味地黄丸=肾气丸+白芍、玄参(5)十补丸=肾气丸+鹿茸、五味子二十、四磨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1.五磨饮子=四磨饮-人参+木香、枳壳2.六磨饮=四磨饮+木香、枳实3.六磨汤=五磨饮子+大黄二十一、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1.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2.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3.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4.平陈汤=平胃散+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5.藿香正气散=平陈汤-苍术+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二十二、二妙散(苍术、黄柏)1.三妙散(丸)=二妙散+牛膝四妙丸=三妙散(丸)+薏苡仁2.加味二妙丸(散)=三妙散(丸)+当归尾、防己、卑薢、龟板二十三、五苓散(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1.四苓散=五苓散-桂枝2.春泽汤=五苓散+人参3.茵陈五苓散=五苓散+茵陈4.茵陈四苓散=五苓散-桂枝+茵陈5.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6.理苓汤=五苓散+理中汤二十四、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天麻2.二术二陈汤=二陈汤+白术、苍术3.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当归、熟地黄4.保和丸=二陈汤-甘草+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5.六君子汤=二陈汤+四君子汤6.平陈汤=二陈汤+平胃散7.导痰汤=二陈汤+枳实、天南星8.清气化痰汤=导痰汤-甘草+黄芩、瓜蒌、杏仁、大枣、姜汁9.枳桔二陈汤=二陈汤+枳壳、桔梗(1)杏苏散=枳桔二陈汤+杏仁、紫苏、前胡、生姜、大枣(2)参苏散=杏苏散-杏仁+干葛、木香、人参10.温胞汤=二陈汤+竹茹、枳实(1)蒿芩清胆汤=温胆汤+青蒿、黄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2)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3)十味温胆汤=温胆汤-竹茹+人参、熟地黄、五味子、枣仁、远志(4)竹茹汤=温胆汤-茯苓、枳实+栀子、枇杷叶、生姜、大枣(5)高枕无忧散=温胆汤+石膏、麦冬、人参、龙眼肉11.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人参、菖蒲。
金匮要略方歌
![金匮要略方歌](https://img.taocdn.com/s3/m/67bbcf8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1.png)
1、栝蒌桂枝汤金匮栝蒌桂枝汤;白芍甘草枣生姜;项背强直成柔痉;解肌驱邪舒筋良..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4、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蜇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20、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原汤论已详;加桂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痛呕又妨..21、蜀漆散阳为痰阻伏心间;牡疟阴邪自往还;蜀漆云龙平等杵;先时浆服不踰闲..22、牡蛎散先煮三漆四麻黄;四蛎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须吐越;驱寒散结并通阳..23、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去夏为伤阴;加入蒌根四两珍;疟病邪因可灼液;蒌根润燥且生津..24、候氏黑散黑散辛苓归桂芎;参姜矾蛎各三同;菊宜四十术防十;桔八芩须五分通..25、风引汤四两大黄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寒滑赤石紫膏六;瘫痫诸风个里探..26、防己地黄汤妄行独语病如狂;一分己甘三桂防;杯酒淋来取清汁;二斤蒸地绞和尝..27、头风磨散头之偏痛治何难;附子和盐等分磨;躯殻外生需外治;马膏桑饮亦同科..28、桂枝芍药知母汤脚肿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术桂皆需四;附子麻甘二两停..29、乌头汤历节痛来不屈伸;或加脚气痛未均;芍芪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蜜煮匀..30、矾石汤脚气冲心矾石汤;煮须浆水浸之良;湿收毒解兼清热;补却灵枢法外彰..31、古今録验续汤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32、千金三黄汤风乘火势乱心中;肢痛节拘络不通;二分芪辛四分独;黄芩三分五麻攻;二分黄加心热端;消除烦满枳实单;虚而气逆宜参补;牡蛎潜阳悸可安;增入蒌根能止渴;各加三分效堪观;病前先有寒邪在;附子一枚仔细看..33、近效术附汤一剂分服五钱匕;五片生姜一枣饵;枚半附子镇风虚;二术一草君须记..34、黄芪五物汤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三两芍芪均;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35、桂枝龙骨牡蛎汤男子失精女梦交;坎离救治在中爻;桂枝汤内加龙牡;三两相匀要细敲..36、天雄散阴精不固本之阳;龙骨天雄三两匡;六两桂枝八两术;酒调钱匕日三尝..37、黄芪建中汤小建汤加两半芪;诸虚里急治无疑;急当甘缓虚当补;愈信长沙百世师..气短胸满生姜好;三两相加六两讨;若逢腹满胀难消;加茯两半除枣;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还须开窍早..三两半夏法宜加;蠲除痰饮为至宝..薯蓣丸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敛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芍杏防麦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38、酸枣仁汤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调剂;服后安然足睡乡..大黄蛰虫丸干血致痨穷原委;暖中补虚大治旨;螬蛭百个蛰半升;桃杏虻虫一升止;一两干漆十地黄;更用大黄十分已;三甘四芍二黄芩;五劳要证须用此;此方世医勿惊疑;起死回生大可恃..39、肘后獭肝散獭肝变化少人知;一月能生一叶奇;鬼注冷劳宜此物;传尸虫蛊是专司..40、甘草干姜汤二两干姜两炙甘;姜须炮透旨须探;肺中津涸方成痿;气到津回得指南..41、射干麻黄汤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苑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三两破坚城..42、皀角丸浊痰上气坐难眠;痈势将成壅又坚;皀角蜜丸调饮下;绸缪需在雨之前..43、厚朴麻黄汤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44、泽漆汤五两参姜白前;三升泽漆法分煎;桂芩参草同三两;半夏半升涤饮专..45、麦门冬汤火逆原来气上冲;一升半夏七升麦;参甘二两粳三合;枣十二故是正宗..46、葶苈大枣泻肺汤喘而不卧肺痈成;烦满咳痰数实成;葶苈一丸十二枣;雄军直入夺初萌..47、桔梗汤脓如米粥肺烦清;毒溃难支药要轻;甘草二两桔一两;土金合化得生生..48、越婢加半夏汤风水多兮气亦多;水风相搏浪涛涛;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49、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龙分量照原方;二两膏加仔细详;水饮得温方可散;欲除烦躁藉辛凉..50、千金生姜甘草汤肺痿唾涎咽燥殃;甘须四两五生姜;枣枚十二参三两;补土生津运肺伤..51、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皀角汤桂枝去芍本消阴;痰饮挟邪迫肺金;一个皀驱粘腻浊;桂枝运气是良箴..52、千金苇茎汤胸中甲错肺痈成;烦满咳痰数实成;薏半升桃五十;方中先煮二升茎..53、奔豚汤气冲腹痛号奔豚;四两夏姜五葛根;归芍芎芩甘二两;李皮须到一升论..54、栝蒌薤白白酒汤胸为阳位似天空;阴气弥沦痹不通;薤白半升蒌一个;七升白酒奏奇功..55、栝蒌薤白半夏汤胸背牵痛不卧时;半升半夏一蒌使;薤因性湿唯三两;斗酒同煎涤饮奇..56、栝蒌薤白桂枝汤痞连胸胁逆攻心;薤白半升四朴寻;一个瓜蒌一两桂;四枚枳实彻浮阴..57、茯苓甘草杏仁汤痹而短气孰堪医;甘一茯三淡泻之;更有杏仁五十粒;水行气顺不求奇..58、橘皮枳实生姜汤痹而气塞又何使;枳实辛香三两宜;橘宜一斤姜半斤;气开结散勿迟疑..59、薏仁附子散痹来缓急属阳微;附子十枚切莫迟;更有薏仁十五两;筋资阴养得阳归..60、桂枝生姜枳实汤心悬而痛痞相连;痰饮上逆客气填;三两桂姜五两枳;驱寒散逆并攻坚..61、乌头赤石脂丸彻背彻胸痛不休;阳光欲熄实堪忧;乌头一分五钱附;赤石椒姜一两求..62、九痛丸九种心痛治不难;狼萸姜豆附参安;附需三两余皆一;攻补同行仔细看..63、附子粳米汤腹中切痛作雷鸣;胸胁皆膨呕吐成;附子一枚枣十个;半升粳夏一甘烹..64、厚朴七物汤满而便秘脉兼浮;三两甘黄八朴投;二桂五姜十二枣;五枚枳实效优优..65、厚朴三物汤痛而便闭下无疑;四两大黄朴倍之;枳用五枚先后煮;小承变法更神奇..66、大建中汤痛呕食难属大寒;腹中头足触之难;干姜四两椒二合;参二饴升食粥安..67、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68、赤丸方寒而厥逆孰为珍;四两夏苓一两辛;中有乌头二两泡;蜜丸朱色妙通神..69、大乌头煎沉紧而弦痛绕脐;白津厥逆冷凄凄;乌头一个煮添蜜;倾刻颠危快挈提..70、当归生姜羊肉汤腹痛胁痛急不堪;羊斤姜五并归三;如今豆蔻香砂法;可笑依盲授指南.. 寒多增到一斤姜;痛呕宜加橘术商;术用一兮橘二两;祛痰止呕补中方..71、乌头桂枝汤腹痛身痛肢不仁;药攻刺灸治非真;桂枝汤照原方煮;蜜煎乌头合用神..72、外台走马汤外来异气伤人多;腹胀心痛走马搓;巴杏二枚同捣细;冲汤捻汁好驱邪..73、旋覆花汤肝着之人欲蹈胸;热汤一饮就轻松;覆花三两葱十四;新降通行少许从..74、甘姜苓术汤腰冷溶溶坐水泉;腹中如带五千钱;术甘二两姜苓四;寒湿同驱岂偶然..75、甘遂半夏汤满从利减续还来;甘遂五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水煎加蜜法双该..76、木防己汤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77、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四两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韬;气行复聚知为实;以软磨坚自不劳..78、泽泻汤清阳之位阴邪乘;眩冒频频苦不胜;泽五为君术二两;补脾制水有奇能..79、厚朴大黄汤胸为阳位似天空;支饮填胸满不通;尺朴为君调气分;四枚枳实六黄攻..80、小半夏汤呕家见渴饮当除;不渴应知支饮居;半夏一升姜八两;源头探来病根除.. 81、己椒苈黄丸肠中有水中带干;腹里为肠按部观;己椒苈黄皆一两;蜜丸饮服日三餐.. 82、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吐悸眩痞又成;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淡渗而卒得病情.. 83、外台茯苓饮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84、桂苓五味甘草汤青龙却碍肾元亏;上逆下流又冒时;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85、桂苓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汤咳满平时渴又加;旋而不渴呕驱邪;冒而必呕半升夏;增入前方效可夸.. 86、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咳轻呕止肿新增;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仁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87、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面热如醉心邪殃;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邪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制阳光..88、栝蒌瞿麦丸小便不利渴斯成;肺水留中液不生;三两蓣苓瞿一两;一枚附子二蒌行.. 89、蒲灰散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无奇理备该;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湿热莫疑猜..90、滑石鱼灰与白鱼;专司血分莫踌躇;药皆平等白调饮;水自长流不用疏..91、茯苓戎盐汤一枚弹大取戎盐;茯用半斤火自潜;更有白术二两佐;源流不滞自濡沾.. 92、越婢加术汤里水脉沉面目黄;风水相搏湿为殃;专须越婢平水;四两术斯去湿良..93、越婢汤一身悉肿属风多;水为风翻涌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枣;石膏八两六麻和.. 94、防己茯苓汤四肢聂聂动无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芪三草二两;茯苓六两砥中流.. 95、甘草麻黄汤里水原来自内生;一身面目肿黄呈;甘须二两麻黄四;气到因知水自行..9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脉沉出汗黄;水伤心火郁成殃;黄芪五两推方主;桂芍均三苦酒襄..97、桂枝加黄芪汤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桂枝原剂芪加二;啜粥重温令郁开..98、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心下如盘边若杯;辛甘二两附全枚;姜桂三两枣十二;气分需从气转回..99、枳术汤心下如盘大又坚;邪之结聚验其边;术宜二两枳枚七;苦泄专疗水饮愆.. 100、硝石矾石散身黄额黑足如烘;腹胀便溏晡热从;等分矾硝和麦汁;女劳疸病夺天工.. 101、栀子大黄汤酒疸懊恼郁热蒸;大黄二两豉盈升;山栀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102、猪膏发煎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103、茵陈五苓散疸病传来两解方;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 104、大黄硝石汤自汗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十五枚栀任同挥.. 105、千金麻黄醇酒汤黄疸病由郁热成;驱邪解表杖雄兵;五升酒煮麻三两;春换水兮去酒烹.. 106、半夏麻黄丸心悸都缘饮气维;夏麻等分蜜丸医;一升一降存其意;神化原来不可知.. 107、柏叶汤吐血频频不肯休;马通升许濒源流;干姜三两艾三把;柏叶行阴三两求.. 108、黄土汤远血先便血续来;半斤黄土莫徘徊;术胶附地芩甘草;三两同行血证该.. 109、泻心汤火热上攻心气伤;清浊二道血洋洋;大黄二两芩连一;釜下抽薪请细详.. 110、猪苓散呕余思水与之佳;过与须防水气乖;猪术茯苓等分捣;饮调寸匕自和谐.. 111、大半夏汤从来胃反责冲乘;半夏一升蜜一升;三两人参劳水煮;纳冲养液有奇能.. 112、大黄甘草汤食方未久吐相随;两热冲来自不支;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113、茯苓泽泻汤吐方未久渴频加;苓八生姜四两夸;二两桂甘三两术;泽须四两后煮佳.. 114、文蛤散吐而贪饮证宜详;文蛤石膏五两量;十二枚枣杏五十;麻甘二两等生姜.. 115、半夏干姜散吐而干呕涎沫多;胃腑虚寒气不和;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彼分科.. 116、生姜半夏汤呕哕都非吐又非;彻心愦愦莫从违;一升姜汁半升夏;分煮同煎妙入微.. 117、橘皮汤哕而干呕厥相随;气逆于胸阻四肢;初病未虚一服验;生姜八两四陈皮.. 118、紫参汤利而肺痛是何伤;浊气上干责胃肠;八两紫参三两草;通因通用细推详.. 119、诃黎勒散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需固后天;十个诃黎煨研末;米饮调和不须煎.. 120、干呕利兮责二阳;参芩三两等干姜;桂枝一两半升夏;枣十二枚转运良.. 121、薏仁附子败酱散气血凝痈阻外肤;腹皮虽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薏仁十;败酱还须五分驱.. 122、大黄牡丹汤肿居少腹下肠痈;黄四牡丹一两从;瓜子半升桃五十;芒硝三合泄肠脓.. 123、王不留行散金疮诹采不留行;桑蒴同行十分明;芩朴芍姜均二分;三椒十八草相成.. 124、排脓散排脓散药本灵台;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二分桔;鸡黄一个简而该.. 125、排脓汤排脓汤与散悬殊;一两生姜二草俱;大枣十枚桔三两;通行营卫是良图..126、黄连粉浸淫疮药末黄连;从中流肢顺自然;若从四肢流入口;半生常苦毒牵緾.. 127、藜芦甘草汤体瞤臂肿主藜芦;痫痹风痰俱可驱;芦性升提甘缓;证详跌厥遍寻无.. 128、鸡屎白散转筋入腹脉微弦;肝气凌脾岂偶然;木畜为鸡其屎土;研来同类妙周旋.. 129、蜘蛛散阴狐疝久难医;在小攸偏上下时;熬杵蜘蛛十四个;桂枝半两恰相宜.. 130、甘草粉蜜汤蚘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差;一粉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合.. 131、桂枝茯苓丸症痼未除恐害胎;胎安症去悟新裁;桂苓丹芍桃同等;气血阴阳本未该.. 132、胶艾汤妊娠腹满阻胎胞;二两芎草与胶;归艾各三芍四两;六两地黄去枝梢.. 133、当归芍药散妊娠痛势绵绵;三两归芎润且宣;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134、干姜人参半夏丸呕吐迁延恶阻名;胃中寒饮苦相萦;参姜一两夏双两;姜汁糊丸古法精.. 135、当归贝母苦参丸饮食如常小水难;妊娠郁热液因干;苦参四两同归贝;饮服三丸至十丸.. 136、葵子茯苓散头眩恶寒水气干;胎前身重小便难;一升葵子苓三两;米饮调和病即安.. 137、当归散万物原来自土生;土中涵湿随生生;一斤芎芍归滋血;八术斤仿大化成.. 138、白术散胎由土载术之功;养血相滋妙有;阴气上凌椒摄下;蛎潜龙性得真诠.. 苦痛芍药加最美;心下独痛依芎是;吐食不痛烦又加;加夏廿枚一细使.. 139、枳实芍药散烦满不卧腹痛频;枳实微浇芍等平;羊汤方应反看;散调大麦温而新.. 140、下瘀血汤脐下着痛瘀为殃;廿粒桃仁三两黄;更有蛰虫二十个;酒煎大下亦何伤.. 141、竹叶汤喘热头痛面正红;一防桔桂草参同;葛三姜五附枚一;枣十二枚竹把充.. 颈项强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体;呕为气逆更宜加;半升半夏七次洗.. 142、竹皮大丸呕而烦乱乳中虚;二分石膏并竹茹;薇桂一兮草七分;枣丸饮服效徐徐.. 白薇退热绝神异;有热倍加君须记;柏实之仁亦宁心;烦满可加一分饵.. 143、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方见伤寒歌;二两阿胶甘草和;产后利成虚已极;而且缓急莫轻过.. 144、千金三物三黄汤妇人发露得风伤;头不痛兮证亦详;肢若但烦芩一两;地黄四两二参良.. 145、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补中方用建中汤;四两当归去瘀良;产后虚羸诸不足;调营止痛补劳伤.. 服汤行瘀变崩伤;二两阿胶六地黄;若厥生姜宜变换;温中止血用干姜.. 当是归未有川芎代;此法微茫请细详..146、半夏厚朴汤状如炙脔帖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半夏一升茯四两;五姜三朴二苏攻.. 147、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如悲伤;如有神灵太息长;小麦一升三两草;十枚大枣力相当.. 148、温经汤温经芎芍草归人;胶归丹皮二两均;半升半夏麦倍用;姜萸三两对君陈.. 149、土瓜根散带直端由瘀血停;月间再见不循经;蛰瓜桂芍均相等;调协阴阳并自宁.. 150、胶姜汤胶姜肢厥证犹藏;漏下陷经黑色详;姜性温提胶养血;刚柔运化配阴阳.. 151、大黄甘遂汤小腹敦形小水难;水同瘀血两弥漫;大黄四两遂胶二;顿服瘀行病自安.. 152、矾石丸经凝成癖闭而坚;白物而流岂偶然;矾石同三杏一分;服时病去不迁延.. 153、红兰花酒六十二风义未详;腹中刺痛势彷徨;治风先要行其血;一两兰花酒煮尝.. 154、肾气丸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155、蛇床子散狼牙洗方胞寒外候见阴寒;纳入蛇床佐粉安;更有阴疮糜烂者;狼牙煎汤洗何难.. 156、小儿疳虫蚀齿方忽然出此小儿方;本治疳虫蚀齿良;葶苈雄黄猪点烙;阙疑留与后参详..。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https://img.taocdn.com/s3/m/7d97b807964bcf84b9d57bfc.png)
二、湿 病
(一)证候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
身色如熏黄也。(15)
1.发汗
(二)治则
【原文】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 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 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 者,風濕俱去也。(18)
几几然,脉沉迟
欲作 风寒表实 太阳病,发热,恶寒,调和营卫 葛根汤 刚痉 筋脉失养 无汗,小便少,气上 兼以生津
冲胸,口噤不得语
阳明 阳明里实,胸满,口噤齘齿,脚 泻其实热 大承气
痉病 热伤津液 挛急,卧不着席
急下存阴 汤
(五)预后
【原文】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 名曰痉,为难治。(3)
痉病有灸疮,难治。(10)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 反伏弦者,痉。(8)
脉反沉遲 ,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11)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 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几几然
鉴别
桂枝加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
葛根:解肌退热,升阳透疹,生津止渴 栝楼根: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尤在泾: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 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 地可容矣。
章虚谷: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 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 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 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
2.利小便
【原文】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
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 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14)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借鉴材料)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借鉴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ca3def9319e8b8f67d1cb931.png)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 风寒夹湿痹讧。
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 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
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
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简单记法] 方名四味药[用法] 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
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
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伤寒全生集》[药物组成] 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 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共同点: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
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
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
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https://img.taocdn.com/s3/m/c75a985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8.png)
麻黄加术汤【方剂出处】麻黄加术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作用】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临床应用】1.中医病证:太阳寒湿痹证。
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痰湿蕴肺证。
2.西医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绎痛等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辛温通络,宣市散寒;桂枝辛温通经止痛;杏仁肃肺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1.麻黄加术汤既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病变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麻黄、桂枝既是辨治表证的重要用药,又是辨治里证的重要用药;白术、大枣、甘草可补中益气,白术辨治太阳病取在燥湿和筋,又可健脾益气;麻黄、桂枝、白术走太阳以宣通燥湿为主,走里以温经益气为主。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散寒、燥湿、益气,辨治病证是寒夹虚。
从方中用药得知,麻黄加术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寒湿痹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运动、神经、呼吸等系统疾病。
3.运用麻黄加术汤辨治的基本病证(无沦病变部位在表还是在里)以寒湿为主,或夹虚;根据方中用药分析,本方辨治的病证主要是实中夹虚,治疗以泻实为主。
【随证加减】若夹湿热,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用之;若夹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虚实夹杂且都比较重,可根据病变调整泻实与补虚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运用麻黄加术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寒湿证。
麻黄加术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麻黄加术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da697c549649b6648d7473d.png)
M e d i c i n e a n d H y g i e n e / A p r . 2 0 1 5 , V o 1 . 1 , N o汤 的 理论 及临 床 研 究橛 j 兄
奚飞飞 虞 舜 胡雨峰 ’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李春英等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化裁治疗寒湿痹证96例使用麻黄加术汤原方作为基本方若肢体冷痛剧烈者加制川乌610g先煎肩关节痛者加片姜黄15g四肢沉重者加云茯苓30g苔白腻者加霍香20g腰痛加杜仲15g川续断20g兼项强加葛根20g肢体麻木者加蜈蚣l一2条有胃病者加大枣10g以固护胃水煎日服一剂结果痊愈者56例占5833好转36例占375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证明麻黄加术汤不仅可祛除在表之寒湿亦可祛除在里之寒湿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疗效显著
全等都 有确切 的疗效 , 但 当前的研 究仍有 一些 固有 的 问题 有待解 决。 [ 关 键词 ]麻黄 加术 汤; 金 匮要略 ; 临床研 究 [ 中图分类 号]1 1 9 4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1 - 5 6 7 5 . 2 0 1 5 . 8 . 2 4 0 麻 黄加术 汤原方 出 自于《 金 匮要略 ・ 痉 湿喝病 脉证治 》 。原 文 的 描述 为 : “ 湿家身 烦疼 , 可 与麻 黄 加术 汤 , 发 其汗 为宜 , 慎 不可 用 火攻 之。 ” 该方 由麻黄 汤加 白术 而组成 , 故称 “ 麻黄加 术汤 ” 。 方 剂组 成为 :
[ 摘 耍 ] 目的 : 探 讨 当代 医家对 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变方 的研 究概 况 , 以期指 导 临床 治疗 。方 法 : 通过 对近 年 来相 关文 献 的 回顾 , 总结 了 现代 中 医学者 对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 变方的临床研 究的进展 。结论 : 麻 黄加 术汤时 于多种 因风 、 寒、 湿 邪 引起 的痛 证如 骨 关节 炎、 慢性 肾功 能 不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https://img.taocdn.com/s3/m/fbc1aa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1.png)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麻黄加术汤证
![麻黄加术汤证](https://img.taocdn.com/s3/m/61b2b40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8.png)
麻黄加术汤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方解〗本方由麻黄汤加白术而成。
白术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
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但加入白术,则湿从下走,从尿出。
因此,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利湿除痹的作用。
【歌诀】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
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
〖解读〗湿家,指病风湿者。
湿家身烦痛,宜用麻黄加术汤发汗利湿治疗,使病从表及小便解,慎不可用火攻之。
本方主治寒湿在表之证。
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
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以“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存,是故不愈也。
”惟用麻黄加术汤寒湿并去,表里同治。
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寒湿。
湿邪盛者,可易白术为苍术。
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风湿关节炎初期,有见本方证的机会,也可见葛根汤加术再加生苡仁方证,宜注意辨证用方。
本条所说的火攻,是指火烤、熏蒸、火针、艾灸等,近代的红外线、蜡疗等热疗也属之。
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35e7825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1.png)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名方60首讲记》是宋永刚老师的方剂课堂讲稿为基础,分别从来源、组成、剂量、用法、配伍、应用、加减、名家论述3个方面,介绍了常用名方60首的学用心得,既有翔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临床实践,内容详略得当,讲解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笔记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汉方云课堂》的讲稿记录,在这里感谢《汉方云课堂》的老师精心,精彩的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宋永刚老师的《名方60首讲记》,方剂是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配伍结构和关系稳定的治病工具。
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名方,一首名方的形成,经受了多年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历代传承,治疗效果,也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所以,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人体试验的客观记录,是中医学的精华。
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主要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3条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中与麻黄汤主治或风寒表证病机相关的条文多达十余条,第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凡是外感风寒均可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麻黄汤证也不例外。
第三条是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对伤寒来说,初期可以不伴发热,但时间稍长多伴有发热,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说,但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是本方的主治证,因主治证有八个症状,故称“麻黄八症”。
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邪气在表,发热、恶寒;第二组为诸痛证,即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第三组为肺气失宣,表现为无汗而喘。
麻黄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一、麻黄去节的问题麻黄外观淡绿色至黄绿色,节明显。
其中已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取其散通之意,故能发汗;其节有节制之意,故去之。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5c9c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8.png)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https://img.taocdn.com/s3/m/266970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2.png)
附注
麻黄白术汤(《三因》卷五)、麻黄白术散(《袖珍》卷一)。
感谢观看
主治
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名家论述
1. 《张氏医通》 :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 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2. 《成方便读》 :方中用麻黄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 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 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麻黄加术汤
中药方剂
01 异名
03 用法 05 名家论述
目录
02 组成 04 主治 06 附注
麻黄加术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外感寒湿,恶寒发热等病症。
异名
麻黄白术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70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用法
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
一次我正背着《金匮要略》里的方药加减,恩师指了指【麻黄加术汤】那一篇,对我说:
“你且记好,此方如果运用得当,称得上是中医的'手术刀’,尤其是应对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
于是我熟读此方后,却向恩师提出质疑:“严重的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用纯中药真的够吗?”
他十分耐心地告诉我:
“千年来,中医都是多用药、少用刀的。
古中医用刀,多是为了排血泄脓,而风寒痹症则基本无需用刀,你能做到辨证化裁得当,则胜似手术刀了。
”
在那之后,我经过不断的临床运用、加减化裁,总算能够体会恩师的那一番话了。
先说这方子: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术。
在《金匮要略》之中,应对风寒湿痹,属此方最为通用、常用。
别看其中用药不多,对症加减,可堪大用。
讲个典型医案,你就明白了:
十多年之前,我曾接诊一位47岁的蔡先生,他本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年轻时身体很好。
可不久前一次户外运动后,他却感到异常疲惫,于是当晚就露宿在了野外。
结果,第二天起来,他就感觉浑身酸困疼痛,特别怕冷,一遇冷就加重。
找我看的时候,我详细看蔡先生的情况,疼痛部位主要在腰部和腿部,腿伸不直,右侧膝关节还有些肿胀,甚至到了无法正常站立的程度。
这时我再看蔡先生舌象:舌苔薄白。
考虑到他肌肤偏凉,以及上述症状,我决定施方:
麻黄、桂枝、附子、生薏苡仁、白术、杏仁、生姜、大枣,随症加减化裁。
调理同时,我叮嘱蔡先生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结果还7剂下去,蔡先生反馈浑身出汗多了,身上也没之前那么酸、乏,疼痛有所减轻。
于是继续用原方,一诊后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失;接着去掉薏苡仁,加川牛膝、汉防己,继续巩固二诊,半年后回访,蔡先生的种种疼痛不适基本消失。
以上,就是运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化裁,对症解决关节疼痛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这种毛病,在中老年人身上常见得很。
别管你之前身体多好,照样会遇上寒湿入体的情况。
像这位蔡先生,在睡觉的时候,体表卫气本来就不足,还偏偏在户外,更容易遭受寒湿之邪入侵体内。
周身酸困,这是寒湿阻滞经脉的表现;右侧膝关节肿胀,则考虑是痰湿聚结;
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不利,这也是寒湿内侵,筋脉不舒的典型表现。
寒邪进入体内,舌苔薄白,肌肤发凉,这说明寒邪比湿邪更多一些。
所以应对这个情况,就得对症祛除寒邪与湿邪。
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就是麻黄加术汤的基本构成,用于发汗解表,驱寒除湿。
麻黄和桂枝主要是解表散寒的;而白术重在健脾除湿;
杏仁有助于利肺气,对除湿和解表都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个方子的初衷,就是解决人们外感寒湿、筋骨疼痛的问题。
寒湿从外来,郁滞肌表,伤及筋骨经脉,所以必须靠麻黄和桂枝把它们散出去。
用了这方子,患者一般都会出汗。
出了汗,就表明寒湿之邪被赶
出来了。
当然,因为这个蔡先生的寒邪重于湿邪,所以加入附子温阳散寒,并加入薏苡仁辅助白术除湿。
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生化气血,濡养筋骨。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正如年少时恩师所言,能将方药和辨证的理论学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背下来谁都会,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灵活加减,才能真正将中医的灵魂得以展现。
之所以说此方用好了,堪称“手术刀”,能够对症解决患者体内的寒邪与湿邪,消除关节疼痛,可不就是“无刀胜有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