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讲义
![永字八法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d492d95022aaea998f0f6f.png)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123baf0029bd64783e2cc8.png)
1.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2.▪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3.「永字八法」,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
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
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同时,将太极桩功以及太极运气理念与书法练习相结合,学习体会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如何将身体的力量送到笔端,充分体会指法与笔法的运用。
依靠太极原理,学员能自如调整书写的疲劳,保持长久良好的学习状态,令书法学习事半功倍。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425242e45c3b3567ec8b33.png)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
![“永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https://img.taocdn.com/s3/m/398905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3.png)
“永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永字八法是古人根据《兰亭序》中的“永”字而归纳出来的八种用笔法则,其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
“永字八法”的渊源上可以追溯到钟繇,后到唐张旭又有所发展(更广泛地被熟知与接受)。
“永字八法”包括“侧、勒、努、趯(tì)、策、掠、啄、磔(zhé)”八种笔画:1、点为侧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有倾斜的意思。
点应该像侧立的巨石一样,不能平卧或者太过方正,平卧方正的点容易显得呆板。
点如一个字的头,要昂首。
侧立的点画如高山坠石,险峻雄踞,气势尽显。
2、横为勒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画常常向右上方倾斜,即“抗肩”。
像骑兵勒住马的缰绳一样,缓去急回。
横画不能够下斜,除非是字的结构需要,否则也不能太过平直。
书写时不能浓墨重描,显得骨力全无;也不能顺势拖行,而是要推行,缓缓中锋行进,显示出力量感。
3、竖为努竖为弩,用力也。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应该像弓弩直立一样,富有力道。
竖画内直外曲(可以通过笔画中部线条细一些来实现),就像站稳军姿的军人一样,挺直腰背,挺拔有力,虽然是站立静止的状态,却让人感觉有一种刚强的内劲在骨子里。
竖画常常会作为一个字的主笔,所以一定要挺拔有力,自信昂扬。
4、钩为趯(tì)钩为趯。
写钩时,常常先蹲锋,然后踆锋取势,蓄足力后,顺势出锋,力达锋尖。
就像跳远时,需要先下蹲蓄力,然后借势腾跃而出。
5、提(挑))为策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这里的“策”是策应的意思。
提笔自下而上,往往与下一笔画相互策应。
如三点水中第三点的提,常常与下一笔相互呼应,虽笔断而意连。
提的起笔下按,然后向右上提出,力达锋尖。
6、撇为掠长撇为掠,状似燕掠檐下。
写长撇,行笔时如燕子掠过,虽然轻盈,但是不失矫健。
撇画上部的线条基本是呈直线掠下的,微微见弧。
出锋潇洒爽利,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轻浮无力。
7、短撇为啄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短撇应该像鸟啄食一样,快速有力,峻利而劲健。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7ee086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6.png)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硬笔永字八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基本书写技法。
其练习方法和字形特点都与永字有关,故得名为硬笔永字八法。
以下为详细讲解:1. 开头式:先从上方开始用笔来回画一直线,然后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将笔的方向转到右下方,画出一个右上斜线,再顺着这个方向画出一个阴性弯曲的弧线,最后回到起点将其闭合。
2. 摆脱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个右上斜线,然后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最后再跟上竖线闭合即可。
3. 缠丝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顶端开始,往下画出一个左上斜线,再从这个斜线的最低端竖着画一条直线,然后再往上画一个左下斜线,最后从斜线右侧顶端连上竖线。
4. 翘舌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下方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接下来画一条下面的左下斜线,并在最后一段反弯处加上弯曲的线条。
5. 人字形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上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右斜线,再从下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左斜线,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两条线条。
6. 披肝式:先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上方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字形的弯曲线条,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弯曲线条。
7. 削肩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斜线,在斜线位置高处往左画出一条短线,再顺着下方的左斜线以阴性曲线连接即可。
8. 长勾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条右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小弯曲,最后从竖线右侧顶端连上小弯曲即可。
上述八种硬笔永字八法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笔画轻重,以及遵循正确的笔顺和书写规范。
通过反复练习和熟练掌握这八种书写技法,便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基本美感和技法要素。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8e11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1.png)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永字八法,是书法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孥(如张弓之力)(4)钩为趯(如跳跃之状)(5)提为策(如策马之策起之状)(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笔锋铺张)。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收笔需要勒住笔锋。
像牵着马缰绳的感觉,要有向回的力量。
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的感觉,略有弧度,要有弹性。
钩,笔画形状像古代的戈。
与竖画衔接自然,有力度。
有突然跳跃之势。
提,斜横,书写时,像马鞭策在马身的感觉,要快,干净利落,策于马身弹起之势。
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书写时像梳蓖在头上掠过,自然舒展。
啄,短撇。
笔画像鸟啄物的感觉,清脆。
锐而快速之势。
捺。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永字八法,不是简单的永字的书写方法。
是对书法用笔的阐释。
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更具欣赏性;也让中国画有了自己特殊的印记。
用笔的书写性,把我们带入了一多彩的国画世界。
刘金保(又名刘金宝),别署砚渍堂主,民族:汉,1968年12月生于天津。
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
师从张牧石,曹福泉,韩文来,刘新华,贾广健诸先生。
著有《画蝶图谱》,《荷花画稿》,《蝴蝶花卉画法》等书。
作品[多梦时节]参加1997年文化部举办[中国工笔画展]并获三等奖。
作品[暖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秋烟]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香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霜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秋雨]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6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作品[初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8年[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87ae3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7.png)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入门初学书法的人一定会听说过永字八法。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学习书法都提倡从永字八法开始学起。
尤其是楷书,更为如此,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传统规范。
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永字八法”入手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可言呢?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书圣王羲之;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永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书法地位。
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要和王羲之扯上关系,原因就在于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第一个字就是这个“永”字。
因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人很多,所以大家都在钻研这个字,因此逐渐形成一门学问。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因为王羲之研究这个字超过了15年,所以这个字里面大有学问。
关于“王羲之研究永字十五年”这一说法,见于《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但是这个记载并未有任何相关说明和证据,到底是当时编书的人随便乱说的,还是确有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法书苑》的编撰者是明代的王世贞,非魏晋时期的人物,所以说法可疑。
但是这句话后半部分却点出了“永字八法”的优势所在,即它“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实际上我们从笔画的角度去分析“永”这个字,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永字拆开来看,总共是有五个笔画,即:右点、横折钩、横折撇、短撇、捺。
八法就是在这五个笔画中分解出来的。
但是从上面五个笔画的种类上我们可以看到,永字的笔画种种不同,几乎囊括了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几种笔画形态。
这一点,清代冯武在他的《书法正传》中的《书法三昧》里面这样说: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意思基本上是说,只要学好了这一个字,那么其他字也就差不多了。
但它的代表性还不光在笔画这方面,从结构方位的布局上来看,永字这几个笔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结构上来讲,也是具有学习价值的。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永”这一个字的字体演变,就会很清楚的知道,“永字八法”所适用的对象仅在于楷书之中。
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名词解释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f36b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0.png)
永字八法:从“永”字解读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一、引言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通过解析“永”字的各种笔画形态,来揭示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
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笔法诀》,后经由孙过庭、米芾等书法家的进一步阐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适用于楷书,同样也适用于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在永字八法中,“点”被形容为“如鸟之翻然侧下”,形象地表达了点画的一种动态美。
在中国书法中,点并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富有动态、具有生命力的笔画。
其书写时需借助腕部之力,迅速而自然地完成,呈现出一种既稳定又灵动的态势。
三、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被形容为“如勒马之用缰”,意味着在书写横画时,需要像控制烈马一般,掌握好力度与节奏。
横画讲究平直与力度的均衡,其起笔与收笔需沉着有力,中间运笔则需轻盈流畅,如勒马缰绳,既紧又活。
四、竖为弩(用力也)“竖”被形容为“如弩之用力”,强调了竖画所需的力量感。
在书写竖画时,需借助腕力,自上而下,贯注笔端,犹如拉弓射箭一般,凝神聚气,一气呵成。
这种力量的表达,不仅体现在笔画的外形上,更在于笔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五、钩为趯(跳貌,与跃同)“钩”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趯若跃”,象征着一种动态的美感。
趯是跳跃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钩画的起笔动作。
在书写钩画时,需借助腕力,迅速翻转笔锋,形成锐利的钩状。
同时要注意力量内敛,避免出现过于张扬的外形。
六、提为策(言如策之提物也)“提”的笔画被比喻为“如策之提物”,强调了在书写过程中对轻重的控制。
在书写提画时,应将力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如策马扬鞭,轻盈而不失力度。
这种轻重的调节,能够使笔画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七、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撇”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用篦之掠发”,形象地表达了撇画的流畅与优美。
在书写撇画时,需借助腕力,顺势而下,一掠而过,如梳子梳理头发一般。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fb6b04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6.png)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其实永字八法就是“永”字的八个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的运笔方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共八画,具体分解如下:笔画一:点为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横为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直笔为努,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钩为趯,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仰横为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长撇为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短撇为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捺笔为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8ddbdfce2f0066f5332292.png)
永字八法正传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e6ce9e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b.png)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902a3f5727a5e9856a61d9.png)
“永字八法”楷书笔画用笔技巧的方法(附书法图)“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
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
附图1、侧,即侧笔,是点画的写法。
写点须侧笔取势,不用平笔。
点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折锋向右下轻按,然后围转向左上方轻提收笔。
(如图)汉字的点画,由于在字中所处的部位的不同,点的形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入笔、行笔、收笔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
请看下面例字中点画的写法。
2、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
写横须勒笔取势。
不可卧笔平拖。
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提向右行笔。
至笔画尽处,轻按转锋,然后轻提沿横画下端向左回锋收笔。
(如图)在“永”字中,勒笔是一非独立的短横画,笔画末端须转折下行,没有一般写横画的收笔过程,只是起笔、行笔和写一般横画相同。
所谓“勒”是指行笔时,须内用力紧收,像用缰绳勒马一样。
请看下面例字中横画的写法。
3、努,即是努笔,是竖画的写法。
写竖须努笔取势。
不可平笔直拖。
竖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提笔下行,至笔画末端,向左下轻顿,然后提笔沿竖画右侧向上围收。
这是“垂露竖”的写法。
还有一种竖画叫“悬针竖”。
悬针竖的写法,起笔、行笔与写垂露竖相同,但笔行至竖画的下端,须轻提笔,顺势抽锋收笔。
(如图)写竖画切忌写成一般粗细。
垂露竖,中段略显细,悬针画,下端偏细。
在“永”字中的竖画,不是独立的笔画,起笔处有折笔,收笔处有钩笔,因此,这类竖画多写得直中见曲势,写得过于平直,就缺乏力感。
所谓“努”,即“弩”,像拉开的弓努一样。
(如图)请看下面例字三种竖画的写法。
4、趯,即趯笔,是钩画的写法。
写钩须趯笔取势。
钩画的具体写法是:上一笔画写到尽处,轻按,接着轻提回锋,然后冲左上方趯出,锋出即收,不可留有过长的虚尖。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dfab23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3.png)
永字八法详解书法口诀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
(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
(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
(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
(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
(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
(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
(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
(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
(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
(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
(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
(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
(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
(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
(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1、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
(斯部红即)左部占要位,右部让分厘。
22、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
(读蝶塘)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
23、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
(册再用甫)全为字形美,参差而不齐。
24、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
(三羊量书)重者不可多,字形美无比。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12d140e45c3b3567ec8b82.png)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永字八法是什么
![永字八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3c37235ff00bed5b9f31d42.png)
永字八法是什么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永字八法是什么吧,欢迎大家阅读!
永字八法是什么侧即是点。
象鸟儿翻然侧下。
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
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即是平横。
象用缰绳勒马。
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横拖。
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即是竖。
状如挽弓之用力。
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
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露珠状即收笔。
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
趯即是钩。
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
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 出钩,力集于笔尖。
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
宋·陈思《书苑。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1094046bd97f192279e93c.png)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学书不倦,“永”留千载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追朔“八法”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
其来源有以下几说: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
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
隶字即今之真书。
”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智永说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张旭说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细说“八法”接下来通过欧阳询楷书的技法特点,结合田英章老师的楷书范字,进行“永”字八法的细说。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https://img.taocdn.com/s3/m/c8c6fb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c.png)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永字八法是汉字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又称为八法永字。
是汉字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对于练习写字和研习书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
第一笔是横。
横是永字八法中最基本的一笔,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笔画。
横起笔笔画通顶,形成一道平直的线条。
永字中的横有两个,位于字的最上面和最下面。
横的书写要求清晰、直线,长度要一致。
第二笔是竖。
竖是永字八法中的另一基本笔画。
竖的起笔方向是从上至下,与横相垂直。
在永字中,竖有两个,分别位于字的两侧。
竖的书写要求直线,长度一致,并与横呈现一定的对称。
第三笔是撇。
撇是一种起笔从上向下、向右偏斜的笔画。
在永字中,撇位于字的左上方。
撇的书写要求结构开阔,绵密有力,有一个向右偏移的弧度。
第四笔是捺。
捺与撇正好相反,是一种起笔从上向下、向左偏斜的笔画。
在永字中,捺位于字的右上方。
捺的书写要求线条清晰,形成一个向左偏移的弧度。
第五笔是提。
提是由一笔横和一笔竖相交而成,起笔方向是从左至右。
在永字中,提位于横的中间。
提的书写要求平直、一致,提的长度和位置要与横相互配合。
第六笔是丿。
丿是一种从上向下、向左偏斜的笔画,起笔方向和捺相同。
在永字中,丿位于提的下面。
丿的书写要求自然流畅、线条匀称,形成一个向左边平移的曲线。
第七笔是点。
点是最简单的一种笔画,书写时起笔和落笔都在同一个位置。
在永字中,点位于竖的中间。
点的书写要求清晰、准确,大小和位置要与竖相适应。
第八笔是折。
折是由两笔竖相交而成的笔画。
在永字中,折位于字的底部。
折的书写要求线条清晰、形态准确,折的角度和长度要与竖相互配合。
永字八法是汉字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掌握好这八种笔画对于练习写字和研习书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可以提高写字的技巧和美感。
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汉字,体现了汉字书法的规范和美学特点。
练习永字八法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对形态、结构和美感的敏感度,提高整体的书法水平。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https://img.taocdn.com/s3/m/de82fb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8.png)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今天强哥给大家精讲一下“永”字八法,虽然“永”字不能把所有笔法都能讲到,但是这个字却包含了八种笔法,下面我一一的把这八个笔法给大家讲解一下。
第一法:侧法。
永字的第一点画,就是侧法。
这个点,不能写正,要偏侧斜势,下笔要快,行笔要慢一些。
如果把这个点写的很正,那么就失去了法则。
第二法:勒法。
就是第二笔“横”,写这个笔画的时候,就是悬崖勒马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横画不能写太长,要擒住这个笔画,不能越轨。
写这个横从起笔到收笔,要勒的住笔锋,要有力量,不要太随意!第三法:努(弩)法。
古人这两个字通用的,这个笔法就是这个竖笔,这个竖笔一定要努力的写,而且要有力量,要写的直,不要写歪了,一旦这个竖笔写歪那就失败了!另外,这个笔画不要写的太快,要循序渐进的写,如果速度快了,那就歪了。
第四法:趯(ti四声)法。
钩画,就是用翘起来的脚尖向后踢。
也就是说写这个钩的时候,不要写的太长,要写的短一些。
第五法:策法。
这个笔法也叫挑笔,就是横画下面这个笔画。
写这个笔画时,起笔要重,收笔要轻,重笔写完以后就轻轻一挑的感觉。
这里面的策是鞭策和鼓励的意思。
第六法:掠法。
就是左面的撇笔画,就好像小鸟点水一样,飞掠而过的感觉。
这个撇起笔要慢,行笔也要慢。
最后收笔速度要快。
而且这个撇的弧度要适中,不要太直也不要太大。
第七法:啄法。
右侧短撇。
这个啄字,就好像啄木鸟在树木里面啄虫子一样,慢慢的抬头,下嘴速度要快。
所以写这个笔画起笔要慢,行笔要快。
第八法:磔法。
最后这个捺笔。
这个磔字在古代是种酷刑,把腰截成三段。
这个捺笔一定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感觉,行笔速度越来越慢就对了。
以上是强哥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97b80f650e52ea551898ed.png)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书法学习的意义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所以,学习书法就是在直接与中国文化对话。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南北朝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期,楷书与篆、隶的交叉、融合贯穿着南北朝楷书发展史。
从用笔、结体两方面对篆、隶的继承与发展,使碑体楷书笔法成熟、结体稳健,从而达到了楷书的第一个高峰期。
北朝书法北碑是楷书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北朝碑刻在写法上与钟王相比较有相当的突破和发展。
北碑的代表作品主要以北魏迁都为限,分为平城和洛阳时期的碑刻。
平城时期的碑刻书写还有很多的隶书意味,而迁都洛阳以后的碑刻,字法用笔都有许多变化,从平画宽结变而为斜画紧结。
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代表作品有洛阳邙山元氏墓志、龙门造像记、云峰诸山石刻等。
一般把以北魏石刻为代表的书体称作魏碑。
代表作品有洛阳邙山元氏墓志、龙门造像记、云峰诸山石刻、四山摩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永字八法”马俊青【摘要】“永字八法”是中国古人对书法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对我们理解书法和提高书法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启发性和极强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的整体思想观念;二、“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三、“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基本笔画中的审美意义;四、“永字八法”揭示了提高书法学习效率的基本规律.【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书法;永字八法;整体思想;书写要领;审美意义;基本规律【作者】马俊青【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山西晋中 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1作为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历来为学书人所关注,然对“永字八法”的研究,似乎总是停留在表层上,难以深入。
“永字八法”既然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决不可能只是为了提出一种观点或标新立异地设立一个说法。
实际上“永字八法”是中国古人对学习书法、理解书法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凝聚了中国古人对书法研究的心血和智慧,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对于今人学习与理解书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在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时候总是从细微入手,最后归结于整体,用至简之理来统率至繁之事。
如中国国粹中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调节其整体平衡。
书法之理亦同样如此。
我们常说书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一些特点呢?经过反复总结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整体性很强,具有不可拆分的特点;想象非常丰富;善于把平凡的事情艺术化;特别注重形式的表达,等等。
书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门艺术形式,是中国人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产物。
“永字八法”、笔法在中国古代书法中可以代表整体书法,人们说到书法,往往用“永字八法”和笔法来代替,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书法中,“永字八法”和笔法可以作为书法的代名词。
另外,在谈到笔法时,多数人都是以独立的笔画为单位来解说其书写规则、书写方法、书写要领等相关问题。
如蔡邕的《九势》、卫铄的《笔阵图》、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等等。
唯独“永字八法”将笔法的研究与探讨汇集于一个整体字中,这便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书法是以汉字的书写为载体,也就是说,在书法表现过程中我们是以表现整体的汉字为目标,而不是表现某一笔某一画的事情。
笔法是为整体字服务的,不论哪一个笔画,即便写得再好、再美,如果不能适应于整体字美的要求,都是无用的。
中国汉字在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是趋简,由大篆发展到小篆,再由小篆发展到隶书,进而楷、行、草,无不如此。
特别是隶变之后,中国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到抽象文字。
许多人认为,中国汉字的隶变,使中国汉字失去了艺术表现内涵,实际不然。
汉字的抽象化并没有弱化汉字的艺术表现内涵,反而使汉字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首先,汉字的象形素质没有改变,而是由表象隐化为内在。
汉字的抽象化,使汉字更具有了哲学的意味,更具有了概括性、包容性和普遍性。
也就是说,早期象形的中国汉字,其象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事物,而抽象化之后,可以扩展到世间万物内在之理的层面上。
因此,书法取法上也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取其理而非取其形。
如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所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叵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
”[1]书法之道并不是将所有形象堆砌在一起,而是取法火的飘逸、水的流畅、虫食木叶的从容自然、长戈硬矢的坚挺硬朗、人坐卧起行的灵动自然等等。
正由于此,“永字八法”中运用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来解说书法笔画的书写要领。
如古代士人最基本的“六艺”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永字八法”就有三法来自古人最熟悉的“御”,如“勒”、“策”、“掠”。
“勒”指驾车时上下左右前后力的平衡把握,“策”、“掠”指策马赶车时鞭子的上扬与下抽,非有实践体验,难以体会其中之关窍。
其他五法也是选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言说,如“啄”、“趯”指啄木鸟啄木与人用脚挑踢时的劲利与速度,“侧”、“努”、“磔”指事物侧斜、人搬抬物体用力、抽拉物体的险与挺等等,无不在揭示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在许多人眼里,书法只是为了表现笔法,将书法称为线条艺术,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偏差的。
我们既然将书法称为艺术,那么就必须用艺术的要求来审视面对书法。
何谓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
如果书法丢掉了形象塑造这一重要内涵,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因此,“永字八法”所揭示的书写要领,实际上就是塑造书法形象最精彩、最动人、最能表现生命活力的重要手段。
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其美的构成不是单凭某一点、某一画来表现的,而是通过点点滴滴美的表现汇集而成。
在书法理论发展初期,蔡邕的《九势》、卫铄的《笔阵图》都是在定义书法概念、描绘书法样子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书法笔画美的探讨。
不论是蔡邕的“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到回左亦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2]还是卫铄的“‘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3],等等,都是在试图揭示书法点画中美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后人才总结出“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不仅仅是书法审美思想的体现,同时也融会了绘画中的审美表现思想。
如“永字八法”中对“点”冠之以“侧”的称法便是最好的例证。
早期书论中曾有人将“点”比喻成“点如坠石”。
这种比喻首先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思想认识。
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纳入到绘画审美之中,融会起来思考共同的问题。
书法、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观赏性,也就是说是给人看的,给人看首先要能够吸引人。
如何才能吸引人?这是书画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
书法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供展示,但与绘画之理是相通的。
绘画在选材上经常选择天地自然之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瞬间,将其作为表现的对象。
于是,在书法上也采用此手法,将“点”称之为“侧”。
用形象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在参观旅游的过程中,发现山头上的一块巨石,不仅侧歪,而且还很不稳定。
于是,凡人见之从远及近,再由近行远,无不在时时关注着这块巨石。
书法也正是采用了绘画中引人注目的手法,使人第一眼看到书法后,就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吸引住人,让人驻足继而进入书法之中。
不仅侧“点”有如此之思想,其他笔画亦同样如此。
如“横”的“勒”、“竖”的“努”、“勾”的“趯”、“提”的“策”、“撇”的“掠”、“小撇”的“啄”、“捺”的“磔”等等,都是在积极地表现书法形象体骨的稳健、手足的舒展,表现着艺术形象的生命活力和生命精彩,等等。
于是,也就有了宋代姜夔对书法更为形象的比喻:“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
丿乀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
乚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
”[4]此论使书法形象美的塑造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可塑性和真实可感性。
书法理论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哲学思想,这是书法理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告诉人们,对书法的学习与理解,“非通人志士”不足与其言妙。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谈到书法时也说:“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5]古人还曾说“二十年画家,三十年书家”,意思是成就书家要比成就画家多下十年工夫,实践体会,古人不欺人,信也。
汉代学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曾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源,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6]我们暂且不论“永字八法”是出自哪个朝代,出自何人之手,单凭其站的高度而言,绝非“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5]。
它是中国古人畅游翰墨的智慧结晶。
站在高处看世界,一切尽在眼中。
中国汉字总计有十万多字,常用的就有六七千字之多,如果不能总结其规律,抓住其本质,单说常用的六七千字也足以弄得我们焦头烂额,手忙脚乱。
古人深明此理,于是从广泛的实践中提炼出可以涵盖所有汉字的精辟而又深刻的思想方法——“永字八法”。
后人还总结出五笔法等等,更为简略,以此来执简驭繁。
尝有学书人言:学了欧体,写不了颜体,学了柳体,写不了赵体。
如果能明白“永字八法”思想,何愁会遇到如此窘境。
不论学习哪一家哪一种书体,抓住其主要笔画,从主要笔画入手,用“永字八法”的思想作指导,只需用两个月或两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写得有模有样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平凡中寓深意,简略中蕴丰富,执正驭奇、执简驭繁是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书法“形简意深”,与任何学科知识都能发生联系,与万事万物都有相通之理。
难怪清人陈奕禧无不感慨地说:“书学大矣哉,人乃成其事,自一画造端,极于番变,何所不有,何所不收,浅尝之未至也。
”[7]“永字八法”正是古人对书法的高度总结与概括,非认真研究,不能得其奥秘。
中国书法也只有真正理解“永字八法”简的道理,才能驾驭其繁的博大。
【相关文献】[1] 蔡邕.笔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2] 蔡邕.九势[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3] 卫铄.笔阵图[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4] 姜夔.续书谱[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5] 张怀瓘.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6] 王弼.周易略例[G]//王振复.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7] 陈奕禧.绿阴亭集[G]//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