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模式类型与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

合集下载

上海老旧小区厨房油烟排放现状调研与实测研究

上海老旧小区厨房油烟排放现状调研与实测研究
1 老旧小区厨房油烟排放方式
既影响了外立面的美观和整洁,排油 烟效果也无法完全保证。而将厨房油 烟直排到内楼道,油烟会沿着楼梯间 向上层扩散,并通过门窗缝隙扩散到 周围邻居和上层居民家中,这种排油 烟方式,在污染走廊环境的同时,也 给居民生活环境带来危害。
2 问卷调研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项 目“烹调油烟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表 明,烹调油烟中含有多种有毒化学成 分,对机体具有肺脏毒性、免疫毒性、 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6]。油烟不但 污染小区及城市环境,还会损害居民 的身体健康。由于油烟是食物烹饪过 程中挥发的油脂,属有机物质加热分 解或裂解的产物,这种高浓度的油烟 排放到空气中后,其中的短链醛、酮、 酸、醇等有害气体发生扩散,容易与 其它尘埃混合形成可吸入颗粒物,随 空气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引起食欲 减退、心烦、精神不振、嗜睡、疲乏 无力等症状。烹调油烟污染已经成为 影响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 [7]。
54 住宅科技 /2021.1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顾 文 汪 铮 庄 智:上海老旧小区厨房油烟排放现状调研与实测研究
居住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
图 4 居民对油烟排放改造意愿
图 5 居民改造出资意愿
■ 顾 文 GU Wen 汪 铮 WANG Zheng 庄 智 ZHUANG Zhi
摘 要:上海作为中国发展较早的大都市之一,现存大量的老旧小区,其厨房油烟排放多采用直接排放到内楼道或室外的 方式。这种油烟排放方式,不仅污染了小区和单元楼道的空气,而且影响建筑外立面整洁。文章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 并结合现场实测,进一步了解上海典型老旧小区的厨房油烟排放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对目前的厨房油烟排放方 式表示不满意,有较强的改造意愿。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典型住户日常做饭排放的油烟超过排放标准值,导致楼道内短时 空气质量严重污染,PM2.5 峰值浓度达到标准限值的 8.5 倍以上,日均超标时间约 104 min。因此,老旧小区厨房排烟改造对 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和居民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海老旧小区;厨房油烟排放;油烟污染;PM2.5 颗粒物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pushing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y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Shanghai is one of the earlier developed city in China,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old residential builds. The emission of cooking fume is directly to the inner corridor or outside. This kind of soot emission not only pollutes the air in the walkway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s, but also affects the cleanliness of the building facad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visit and the field measurement, we gain an insight into emission of cooking fume in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resi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way of kitchen exhaust and have a strong desire for renovation. Field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fumes in daily cooking is exceed the emission standard. Due to the oil fumes emission, the air quality of walkway was seriously polluted. Peak concentration of PM2.5 is more than 8.5 times of the standard limit value, and the time of high concentration fume is about 104minutes per day. Therefore, the renovation of kitchen smoke exhaust in the old community is important to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and it is suggested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in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ommunity. Keywords: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hanghai; cooking fume; fume pollution; PM2.5

基于使用者活动和期望的住区环境改造设计——以上海曹杨新村花溪路为例

基于使用者活动和期望的住区环境改造设计——以上海曹杨新村花溪路为例
调 查 选 取 上 海 市 曹 杨 新 村 花 溪 路 作
周 伊 利 ,同济 大 学建 筑与城 市规 划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0 8 住 宅科技 /0 11 2 1 .1
为研 究 对 象 (图 1 ) 曹 杨 新 村 是 解 放 。
l t dt e i e t’c i i n x e t t n T k a i a , o a g Ne Vi a e ae r sd n s t t a d e p c ai . a e Hu x o a v y o Ro d Ca y n w l g , l S a g a a n e a l, o d c h u v y o er sd n s c i i n x e tto h n h i sa x mp e c n u t e s r e n t e i e t ’ t t a d e p ca i n t h a v y t r u h o s r a in q e t n ar n t e t o s I iw fs r e e u t r — h o g b e v t , u si n iea d o h r o o me h d . n v e o u v y r s l e s c n t ci n d sg l f C S na t i h r ce it s f h l e l ,mp o i go e o sr t e in wi o U c i t c aa t r i eed r i r v n p n u o l o vy sco t y d g e f p c , h p n a b n h rc e i i n s a e n e f ci gt ea x l r e r eo a e s a ig Hu n a gc a a t r tcl d c p dp re t u i a y s s a a n h i f cl i s ma et er sd n i l n i n n r n l ewi e u e s a tv t n a i te , k h e i e t v r me t i ae o mo ei i t t s r ’ ci i a d n hh y e p ca i n i r v h r d f e i e t l n io me t n e i e t’ a if c i n x e t t , mp o et e g a eo sd n i v r n n d r sd n s s tsa t . o r ae a o

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功能构成及布局_周扬

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功能构成及布局_周扬

□ 周 扬,钱才云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功能构成及布局[摘 要]住区的功能构成及布局与居民的低碳出行有着紧密联系。

研究论述了住区复合化、紧凑化的功能构成方式对居民低碳出行影响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具体的住区规划设计策略,包括功能平衡式布局、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式布局等。

[关键词]住区;低碳出行;功能构成与布局[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9-0082-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Neighborhood Functions And Layout For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Zhou Y ang, Qian Caiyun[Abstract] Neighborhood functions and layou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of residents. The paper reviews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and compact neighborhood functions on residents’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and related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cluding balanced functional layout, organic public transportation etc.[Key words] Neighborhood,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nd layout低碳出行是实现低碳城市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以减少出行过程中碳足迹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出行。

实现居民的低碳出行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解放以来为了贯彻生产为劳动服务的方针,为解决工人阶级住宅问题而建造的一个示范性的工人住宅。

曹杨新村是上海住宅建设的经典案例,在整个新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这种特殊性在于第一,曹杨新村是1949年新政权为“翻身做主人”的工人阶级大规模建造新居的第一次尝试(解放前的国民政府也有为工人建造“平民村”,但数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第二,作为试点和样板工程,曹杨新村在土地使用、住房分配与居民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后来的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三,经过60年的发展,新村从1952年的1002户,4703居民,发展为1990年的3.2万户,10万多居民的大型居住区,设计上的成功(优雅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设施)使得新村在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准。

曹杨一村为第一批建成的工人住宅,因此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地点在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于1952年完工,从开工时至今天已有60年的历史。

当时的住户主要为104位劳模、1002位先进生产者以及他们的家属,为纯粹的工人阶级社区。

1002户当年的“劳模村”,现在看仍然很漂亮,虽然很多房子已经老化,但由于最初的新村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配套,经过60年,一村的居住环境是最被居民认可的。

60年来,曹杨一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在05年时被评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据我们实地勘察以及采访了当地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曹杨一村目前总面积为16.7公顷,绿化面积为12800平方米,居民总数为7763人,共计1883户,其中本地居民6123人,外来人口1640人。

当年104位劳模现在仅剩8位,还有4位劳模为77、78年搬入曹杨一村。

目前曹杨一村的居民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偏大,而在年轻人中,有158名失业,352名无业,因此曹杨一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十分良好。

曹杨村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大,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以及邻里之间的交流。

曹杨新村有感

曹杨新村有感

曹杨新村有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曹杨新村的背景和历史
2.曹杨新村的现状
3.曹杨新村的未来发展
正文
曹杨新村位于中国上海市普陀区,是上海著名的工人新村,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

自 1951 年建设以来,曹杨新村已经走过了近 70 年的历程,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变化。

在过去的 70 年里,曹杨新村一直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居住地。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杨新村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等。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和普陀区政府积极推进曹杨新村的改造工程,力求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和转型,曹杨新村也在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

未来的曹杨新村将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区,还将发展成为集文化、教育、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在这里,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感受到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曹杨新村还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工人阶级重要居住地的作用,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曹杨新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第1页共1页。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曹杨新村为例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曹杨新村为例
臻 ຫໍສະໝຸດ 熏 一 居住环境 _
城市住区生态修复策略 研究
以曹杨新村为例
Re e r h o h r t g fEc lgc l so a in o s a c nt e Sta e y o oo ia Re t r t f o
Ur a sd n iI e s b n Re i e t a Ar a
e v r n n f d m u nh b tt n d v lp n . h c l g f r a sd n i l n i me t mo e h ma a i i e eo me t T ee oo y o u b nr i e t o o ao e a a e si f cn n h l n e . ee l s n w i a ef r r e s Ca y n w r a a i g ma y c a l g s As h a i t e v l g k r , o a g Ne s e t r e l o wo Vi a eh sb c me a p t meo ed v l p n f r a e i e ta e so w l g a e o ne i l o f h e e o me t b n r sd n i a a fNe t ou lr Ch n r u h n a l 0 y a s d v l p n , O i i ft p c l i n fc n e t t d i a t o g e ry 6 e r ’ e e o me t S t so i a g ii a c o su y h y s e o o i a s r t n o er sd n a e fCa y n w la e Th satce a a c l g c r t a o f h i e t a ao o a g Ne Vi g . i r l n — l e o i t e i r l l i l z sa d s mm ai e esr t g e fe o o i a so ai no o a g Ne Vi a e y e n u rz st t e i so c l g c l e t r t f h a r o Ca y n w l g l fo f u s e t cu i g e v o e t mp o e n , c i c u a n r y s v n , n r m ra p csi l dn n i n n r v me t a h t tr l e g a i g e — o n rm i r e e e g p i z t n a d r s u c c c i g a d e p c st ei sr c i e t u ti a l r yo t mi ai n e o r er y l , n x e t b n tu tv s sa n b e o e n o o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行为也逐渐趋向于高能耗、高排放。

本文将从上海市居民的间接碳排
放量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其次,上海市居民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收入水平、生
活方式、消费习惯等。

个人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收入者可
以购买更多的能源和高排放的产品,从而导致间接碳排放量的增加;另一
方面,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购买私人汽车,从而增加交通尾气排放。

生活方
式也对间接碳排放量产生影响,例如选择高碳排放的交通方式、享受高碳
排放的娱乐活动等都会导致间接碳排放量的增加。

消费习惯也是一个影响
因素,例如购买大量的一次性用品、选择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电子产品等,
都会增加间接碳排放量。

针对上海市居民间接碳排放量的高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

首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煤炭等高排放
能源的使用。

其次,鼓励大众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提
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和便利服务。

第三,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引导居
民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例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
低碳环保的产品等。

另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例如加大对
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

上海市曹杨新村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研究

上海市曹杨新村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研究

上海市曹杨新村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研究
段闯建
【期刊名称】《城市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工人新村作为建国时期上海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是一段需要展现给后
世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地块内部的居住建筑随着年代推移,物质老化,室内功能布局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居住功能需求,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性,新村的居民,大多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没法通过市场途径改善居住条件,寄希望于政府拆迁能给他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但曹杨新村作为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又是那一段历史的象征,可谓两难。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段闯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上海市曹杨新村第八幼儿园 [J],
2.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J], 张秩通;张恩迪;
3.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J], 张秩通;张恩迪
4.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村史馆治理及其逻辑——以上海市曹杨新村村史馆为例 [J],
戴康
5.“非遗在社区”保护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奉贤区试点工作为中心的考察[J], 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特征与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关系_黄欣然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特征与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关系_黄欣然

②基于距离理论:交通碳排放=出行车辆行驶
里程×各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系数。
在城市居民通勤活动中,通勤距离和交通方式
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大。鉴于通勤距离基本固定,因
而采用基于距离的碳排放计算公式,由此得家庭通
勤交通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n
∑ T = LiFi Mi 1
(1)
式中:T 为家庭通勤碳排放量; Li 为家庭成员 i 的 通勤出行距离; Fi 为家庭成员 i 一天的通勤出行频 率; Mi 为家庭成员 i 通勤出行所选交通方式的碳排 放因子。
0 引言
中国的年碳排放总量已连续多年排世界首位, 这 与 其 迅 速 的 城 镇 化 、 机 动 化 密 切 相 关 。 2014 年 , 全 国 城 镇 人 口 达 到 74 916 万 , 占 总 人 口 的 54.77%,比 2002 年占比上升了 15.68%。伴随城镇 化的进程,机动车保有量也迅速增加。截至 2014 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2.64 亿辆,其中汽车有 1.54 亿辆[1]。
远,居民越可能产生高碳排放,但高碳排群体的特征与社区位置无关;不同类型社区对应不同
类型的居民群体,而具有相似特征的居民的出行选择也较为相近,使得碳排放的分布与居民特
征密切相关。
关键词:通勤出行;碳排放;社区;出行调查;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U4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931(2015)05-0044-10
所谓碳排放因子,是指排放标准中限定的某 种具体污染物量,是确定家庭通勤碳排放的关键 变量。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主要采用公交车、小 汽车、单位班车三种方式完成通勤出行。IPCC 提 供的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各种车型的百公里燃 料消耗量以及 《2008 年西安市居民出行调查总报 告》 提供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参数调研结果见表 2。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评价_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_袁也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评价_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_袁也
,
方面来讲 , 曹杨新村在长期的规划实施 中
没能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营建 , 影响了社区 公共生活的总体质量 而从一致性方面来
看 , 新村的规划实施对社区当前的公共生 活产生 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 关键词 公共空 间 社 区 规 划实施评
, 叩
,

曹杨新村
· 刀们
中图分类号 丁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号 一 一 一
关注 的莫过于那些与 居民 日常生活息息 相关 的内容 。 站在城 市规划专业 的角度 来 看 , 公共空 间对 于社区的重要价值 不 言而喻 , 正如卡尔 所言 , 它们 不但是承载社 区居民户外生活 的主要 场
所 , 也为户外空 间中所发生 的 日常生 活
凝聚力 的一个 重要展现 , 也是公共生 活 的价值基础 。 基于 以上 的考虑 , 主要从两个方 面
划 方案 中的哪些 内容得到 了较 好的实施
评价 方法 与标准
, 规划实施评价的分类
评价 的首要标准
⑤迈克劳林
通过 相关 的实证研 究发 现 , 国家的作用和 “城市 土地 关系 ” 等 方 面决 定 了城 市规划 实际作 用 的发挥 ,
因此 如 果要 全 面地 对 规划 实 施 进行 评
或延续 , 并在 当前 的社 区生活 中发挥 了
社 区是城市的细胞 , 是城市空间进行布局 的基本单位之一 。 对于当代的中国都
作者简介

也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 , 博士
生, 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城市规划实施评 价及方法研究 ” 部分内容
项 目批 准号


公共空间视 角下的社区规划 实施评价一
基于上海 曹杨新村的实证研究
技术手段是完全不够的 。 采用的评价方法与思路 从评价方法 上来看 , 塔伦 滋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

本文将分析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其次,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对能源、交通和食品等的需求增加,进而增加碳排放。

其次是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城市规划的紧凑度和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交通方式选择,从而影响碳排放。

第三是能源结构,上海市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因此能源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减少至关重要。

最后是消费行为,上海市居民对绿色、低碳、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程度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为减少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优化,提高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和便利性,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出行。

第三,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居民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减少能源的浪费。

最后,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高碳排放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和管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之,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和食品等领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能源结构和消费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减少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需要综合施策,包括经济转型、城市规划优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政府管理的加强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上海市居民消费的低碳转型。

曹杨新村:最老工人新村焕发社区治理活力

曹杨新村:最老工人新村焕发社区治理活力

曹杨新村:最老工人新村焕发社区治理活力作者:易雯周阮文来源:《上海人大月刊》2021年第12期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从建成之初就一直象征着上海“社会主义工人文化”。

从“光荣感”到“归属感”再走向“幸福感”,新时代以来的曹杨新村街道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深耕细作的社会治理中,体现在势如破竹的旧改进程中,镌刻在精雕细琢的城市更新中。

乘风破“难”,畅通民意直达渠道“外观像小洋房,在那个年代,住房条件算好得不得了。

”原住民们谈起这个曾经上海滩最有腔调的社区依然感慨不已,70年“高齡”的它既有着“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名望,同时也为其所累,老龄化、空间狭小、设施陈旧,各种“难”题已层出不穷。

面临“叫车难” “用电难” “停车难”等各种“难”题,一辆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就此开动。

2020年4月21日,曹杨新村街道成为新一批25家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先后开展68场座谈会,参与27部法律法规草案的立法征询,共提交意见建议495条,被采纳123条。

“曹杨立法直通车”线上平台与涵盖了社会组织、楼宇(园区)、居民区等的50个线下固定信息采集点共同架起了民意直通的“彩虹桥”,千余人次在此贡献民智民意,以全媒体形式开展的大型普法宣传累计辐射万余人次。

一场场让民意直达的立法征询会后,曹杨破“难”的速度鼓起了风帆。

“一键叫车”智慧屏的全市首发,一座座“花坛式”非机动车充电桩的悄然出现,一份由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方、街道共同参与的《全域住宅小区停车管理办法编制指引》……这座“彩虹桥”的架起正让曹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一一实现。

“改”换新颜,呼声议案唤来“成套改造”然而各种“难”都不及“住房难”最为困扰曹杨的居民。

2018年,在区人大代表、源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云霞的牵头下,曹杨组的人大代表们收集了诉求和建议,汇总成了一份议案,提交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

曹杨一村成套改造自此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杨上广王春兰刘淋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6期摘要伴随着人口、私家车等不断增长,中国大城市家庭出行碳排放在逐年增长,因此,如何降低出行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议题。

本论文利用1 054份上海家庭碳排放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上海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分析了上海家庭出行的行为模式、家庭碳排放的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

研究发现,上海家庭出行模式呈现居住区位、住房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差异。

上海家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呈现倒“U”型曲线,即从市中心向外,呈现由低到高再低的格局。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出类似出行模式的倒“U”型曲线,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为低碳区,高碳区呈环状分布于近郊区。

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高值聚集现象。

家庭出行碳排放冷点区域十分显著,呈环状出现在中环线附近;热点区域主要位于浦东新区,同时嘉定安亭片区出现几个零散的热点。

从计量模型中可知,上海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是否有汽车和住房的形式。

调查显示,等车时间过长、换乘不方便、速度太慢、拥挤、价格不合理和车站距离太远是不少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

当前,上海居住开始郊区化,但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仍然集中于中心城区,造成了资源配置与居住空间的不匹配,形成了高的出行时间和距离以及出行的高碳排放。

未来上海市应重点疏解核心、边缘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新城高标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模式;应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体系;在完善市内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加大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向郊区延伸;应加强地铁站点与公共汽车的顺畅换乘,等等。

关键词出行碳排放;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影响因素;上海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6-014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6022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碳排放调查报告参考模板

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碳排放调查报告参考模板

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碳排放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此背景下,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其中,“低碳交通”又是热点中的热点。

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中,交通运输排放的占到34%左右。

交通运输以其巨大的能源消耗,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过去1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

因此,发展低碳交通是降低碳排放的必然要求。

我们这次进行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碳排放调查,就是为了解低碳交通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相关解决措施。

二、调查对象由于调查的总体数目过大,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使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偏向某一个群体,我们选取了三个不同区位的居民小区进行调查,分别是城市中心的天荣小区,城市边缘的骏景花园小区,还有城市外围的星晖园小区。

三、调查分析数据与分析:你住在:[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天河区天荣小区6132.45%天河区骏景小区5830.85%海珠区星晖园小区6936.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881、您的性别:[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男10254.26%B、女8645.7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882、您的年龄:[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18岁以下10 5.32%B、18—22岁4121.81%C、23—30岁4725%D、31—40岁2714.36%E、41—50岁3619.15%F、51—60岁147.45%G、61—70岁10 5.32%H、70岁以上3 1.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88分析: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访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幼儿和老人只占少数,这个年龄结构是合理的,因为对于我们的研究课题来说,我们是对居民日常出行方式进行研究,老人与幼儿平时是比较少出门的,若每个年龄段的人数都平均的话数据反而不具代表性了。

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_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_马静

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_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_马静

Urban Form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Urban Transpor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ehavior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马静 刘志林 柴彦威Ma Jing, Liu Zhilin, Chai Yanwei1 引言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持续增长的碳排放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降低能源消耗以及CO 2的排放,即实现低碳的城市发展路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科学命题。

尤其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型,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并面临剧烈的重组与重构,以单位主导的、土地混合利用的、职住接近型的规划建设模式逐渐向以市场主导的、功能分区的、职住分离型的规划建设模式转化[1]。

城市空间重构对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职住分离背景下通勤时间和距离增加、机动车出行比例增加等[2-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规划师开始反思土地功能分区理念和单一用途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土地混合利用、职住接近、提高就业和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等规划理念。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城市形态和居住环境、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与城市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论证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性[5]。

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对低碳城市的起源、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综述;然后利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以出行(trip )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分别测算不同出行目的,即工作出行与非工作出行的交通碳排放,进而探讨微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的内在关系,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优化措施。

2 文献综述2.1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的起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是不可置疑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69o C ,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预计到2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8~4.0o C ,其中CO 2是温室气体(GHG )最主要的组成部摘要: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科学命题。

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

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
| 7! $0er" $f1g!!
"$$$%" "$$$%" -W !# O=;PP$\amp AEWe$-w(sAl!p -W "# O=;PP$p
wO?;-W:./01|BZ%&o~p gG&^-0H*J4{|&>+m4 C &’((D F!J‘4r*<JX,GI23 8d,CU4r^5*<|}p CD "$$"p"$$% *-W:./01-45T’23|Bo ()" 4r 5UVq stp L< 6 F o6 @ * 2 q N f p "$$" *;2-W:a./01K=523 ()" 4 r X ^ Y $ P GH 2 L * O w r 5 ()" 4 r ^G i m z 46 p <6 "$$% *Owr ()" 4r^]mVI0PrF L323q{2r + ){Y23| B 0 q * {Y 23 ,p 0 P r 5 ()" *4r^qk7 ()" 4r^e4Pp L3235 ()" *4r^qk7 ()" 4 r ^ 4 & * { 2 r q 0 P r 5 ()" 4 r ^ " \ f Z54p L3235 ()" 4r^"\fZGip 9)4r2|5{|mgI54 ()" 4rX^ * ()" 545_‘x=-.uvO wr=^p D*^a53423|Zp \UrF>8|K7%&rmp ,{Ur0R)Osp 7,uvOwr=^4ZGX * 9Vx?./01|Be9:23e()" 4re8d,qe-W: iy,Oh?,-.!#! VzWo{?/ V|Ih?!$$! 0 %.". C"$$.D $% 0 $1-1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区模式类型与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作者:王伟强李建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2期王伟强李建文章编号1673-8985(2016)02-0109-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住区空间形态及模式类型与密度相关,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与密度、设施多样性、交通站点可达性有着逻辑关联性。

以上海曹杨新村作为实证对象加以模式类型划分,结合调研问卷数据将模式类型与碳排放进行相关性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曹杨新村密度与人均交通碳排放间呈非线性波动变化,设施多样性与碳排放呈正相关性,交通站点可达性与碳排放基本呈负相关性。

还发现多层围合式及小高层行列式的人均碳排异于其他模式类型,进一步对其居民职业构成、家庭年收入比较研究,碳排放差异性是由于社会结构的消费区隔化造成的。

因此,判断住区模式是否“低碳”,首先当明确密度的空间与社会双重含义,并结合本国国情、地区发展条件来引导未来住区发展模式。

关键词住区模式 | 交通碳排放 | 3Ds理论 | 曹杨新村作者简介王伟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0 引言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是居民居住、生活和消费的主要活动场所,也自然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中国作为快速的发展中国家,在将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据有关研究结论表明,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

截止到2011年,中国居住能耗已经成为国家能耗消费部门的第二大主体,并占总能耗消费(total final consumption, TFC)的23%[2]。

与此同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建筑开发总量规模将达到26亿万m2,居住建筑将会占到10—15亿万m2。

事实上中国政府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响应联合国减少碳排放的倡议,并通过各项政策和技术革新来减少城市最终碳排放,同时中国城市的大量研究也表明[3-4],居民交通出行量、交通方式选择以及碳足迹与住区开发模式密切相关,因此优化住区空间形态对于居住部门节能减排具有长期性、结构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规划路径。

1 文献研究综述1.1 可持续城市形态、交通出行与碳排放欧洲委员会是最早提出要对城市形态发展加以政策引导并由此实现更为紧凑的城市形态(CEC,1990),该组织认为紧凑的城市形态能够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并保护农田和土地使用的集约性,即通过混合性的土地使用、可选择的交通出行方式等一系列手段来引导城市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

可持续城市形态是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的分支。

虽然城市形态在本质上就是指城市的物质形式;但它既是与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特征的配置形式[5];也是城市中所有大型的、稳固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空间组合方式。

从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来看,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规划要素主要包括:紧凑度(compactness)、可持续交通(sustainable transport)、密度(density)、用地功能混合(mixed land uses)、多样性(diversity)、可达性(accessibility)等各个方面。

就城市空间碳排放而言,大量研究学者多是从宏观层面基于城市结构、土地使用和交通方式来展开的[6-7],并得出城市形态不仅对居民日常生活行为产生结构影响,也会由此影响交通方式选择并直接导致碳排放差异性变化[8]。

研究则发现规划手段对城市和住区尺度上的温室气体的显著性影响分别达到10%和20%。

然而要证实城市形态与交通出行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首先要能证明个人出行选择是由于城市形态这一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其他因素,但这就需要从时间维度上去检验城市形态变化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性,很显然持续性地对个体交通出行数据进行监测与反馈从研究条件来看是较为苛刻的。

基于中西方国情差异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研究将结合上海曹杨新村并从密度入手,对住区居民的交通出行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已有研究结论,城市密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呈负相关性关系[9-10],这意味着提高城市密度是有助于降低人均能耗和碳排放的。

然而与欧美国家大量研究结论所得出的城市密度越高、人均碳排越低的结论所不同的是[11],中国住区的“高层高密度”或“低层低密度”,其往往对应于更大的居住面积和更高的能耗消费水平,这能否就得出,伴随着住区容积趋高、人均面积增大的过程,住区居民交通出行的人均碳排放也呈简单的线性增长关系呢?1.2 住区尺度的交通出行及“3Ds”理论在住区尺度层面,与交通出行相关的空间形态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维度展开: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设计(Design)[11],密度对交通出行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很早就已被学者证实[12],而关于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出行影响则成为近些年来学术领域研究的重点。

综上可以看出:密度不仅是住区开发的强度指标,同时也是居民就业、服务设施在步行可达性范围内的保证;住区多样性不仅能够形成土地功能以及社会阶层混合,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设施集中程度;而住区内部到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则决定了其步行可达性以及到目的地的便捷程度。

因此,基于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交通设施可达性(Distance to transit)的“3Ds”理论,对于以低碳目标为导向的住区形态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1.3 住区模式类型与碳排放“模式”(Pattern)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事物的标准样式。

亚历山大则认为,在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模式支配着复杂的物质空间现象,这些模式其实是几何要素之问的关系模式,而要素本身也是关系模式[13]。

国内学者对住区模式的定义和探讨,主要源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居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空间问题,并分别从空间尺度划分[14]、封闭式管理[15]等方面加以解析。

研究认为,住区模式表面上反映了空间方面的功能布局、尺度规模、开发强度、边界封闭等一系列物质形态特征,但空间模式特征是受到个人行为以及社会经济关系所支配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住区模式既可以作为密度变化的物质载体①,又可以作为社会现象来加以解析,而真正推动并塑造住区模式的来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

在中国土地资源与人口发展相互约束的条件下,住区模式类型特征不仅仅是空间物质表现,同时它还具有社会结构逻辑性,并由此决定了住区模式类型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

2 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上海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始建于1951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的多样化特征。

曹杨新村占地面积2.14 km2,住宅建筑总面积200余万m2,总人口132 419人(2010年上海六普统计数据),人口密度6.2万人/km2。

研究选取曹杨新村作为住区模式类型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相关性研究基于以下3方面。

首先,在物质空间方面,其在一定居住区域内,形成了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多种住区模式并存的格局(图1)。

其次,在历经几十年更新演变后,已形成公共设施体系健全、设施配置完善、服务等级分明的优点。

最后,曹杨新村住区居民的社会结构形态在职业类型、教育程度等方面呈现出阶层混合化特征。

2.2 研究数据与住区类型划分研究选取了54个小区并通过GIS获得空间基本数据,交通出行碳排放估算则是通过对54个小区进行样本等距抽样并进行问卷发放,回收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得出人均交通碳排放值②。

问卷共计发放1 500份,回收1 02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68.2%。

基于曹杨新村多梯度、多次类的密度结构特征,研究从类型学角度归纳总结出8种典型住区模式类型(表1)。

理论上来说,通过提高土地容积率是增加人口密度的最有效途径,但从曹杨新村的分析数据比较来看却可以发现,低容积率模式与高容积率模式在人口密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如果说更高的空间密度所承载的是更多的人口容量,那么在本调查样本却并不能简单地将高容积率理解为高密度,一方面住区开发强度增加的同时人均居住面积也随之提高,伴随的则是住宅单位密度和人口密度不增反降,另一方面住区模式混合也反映出居民及家庭组织的社会结构差异性。

2.3 住区模式类型与居民交通碳排放均值比较从不同模式类型的住区人均交通碳排放均值来看(图2),多层行列式、围合式以及高层点式的人均交通出行碳排放明显高于其他模式类型,而多层混合式、小高层以及高层独栋式的人均交通碳排放较为相似。

因此,曹杨新村住区模式类型与居民人均交通碳排间的相关性并不能直接由物质形态加以解释,住区形态与人均交通碳排放高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3 基于住区3Ds理论的人均交通碳排放相关性研究3.1 容积率、人口密度与人均交通碳排放从不同住区模式的容积率与人均交通碳排的均值曲线比较可以看出(图3),随着容积率不断增加,住区人均交通碳排呈波动性变化,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趋势较为复杂。

特别是在多层围合式以及高层点式所对应的人均碳排均出现了较大变化的拐点。

上述变化特征说明,住区开发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交通出行模式,但对于高容积率住区来说,其人均交通碳排之所以会略低于中低容积率住区并显示出模式类型差异性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人口密度造成的。

这在人口密度与人均交通碳排放的均值曲线比较中可以得到进一步验证(图4)。

但值得指出的是,在曹杨新村人口密度高低对于影响住区模式类型的人均交通碳排放并不显著,且没有显示出住区人口密度与交通碳排之间是负相关性的,这说明密度不能作为解释碳排放高低的主要因子。

3.2 设施多样性与人均交通碳排放从曹杨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种类以及数量来看,其内部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且种类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对外部设施使用的行为需求。

与此同时,曹杨新村也存在着环浜空间被割裂、门禁设置等消极性空间因素的影响,这对于不同住区模式的居民来说,住区内部某种功能类型的服务设施可达性水平的不均衡性也很有可能会增加其选择外部休闲功能的出行概率。

研究结合GIS数据,对不同类型住区模式的服务设施的空间多样性进行标准化处理③,之后将医疗、文化、教育、商业等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多样性数值累计求和得出设施多样性指数。

从不同住区模式的设施多样性指数与人均交通碳排的均值曲线比较可以看出(图5),在调查样本中多层行列式样和高层点式的设施配套水平则相对较差。

同时,设施多样性与人均交通碳排放基本呈负相关性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种类越丰富,其住区人均交通碳排就会越低,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对于住区模式类型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