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知识

合集下载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治未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护。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先治未病,后治已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和保健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失调,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于治未病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心静自然凉”,建议人们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旅游、读书等,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营养均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治未病中的饮食保健包括: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适量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过热或过冷的饮料等。

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耐受力。

治未病中的运动保健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

四、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作息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不规律的作息和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疾病。

治未病中的作息保健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饮酒和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等。

五、中医药保健,预防疾病中医药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保健包括:中药调理,如服用具有调节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功效的中药;针灸保健,如针刺穴位、按摩等;推拿保健,如推拿、拔罐等。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其中,未病养生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调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欲病就萌是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身体内部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早治是指在疾病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瘥后调摄是指在疾病初愈之后,通过调节饮食、作息等方面,防止疾病复发。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更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良好状态。

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等症状。

未病是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

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是中医中一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食材,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的原理是“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来源于同一自然界,有着相似的性质和功效。

食疗的优点是安全、经济、方便,而且可以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负担。

食疗是指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饮食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古代人们通过饮食逐渐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药食相结合,良药不再苦口。

食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属于中医八种剂型之一,即丸、散、膏、丹、酒、露、汤、锭。

膏方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是中医专家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结合辨证施治,根据各人体质和病情拟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一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中草药、经络调理等各种中医传统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或者运用中医药及各种传统疗法促使欲病
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这需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及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既病防变: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需要我们及时发现身体不适,积极寻求医疗帮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瘥后防复:疾病痊愈后进行合理的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这需要我
们在疾病治愈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及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和养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我们应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
“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
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
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屡预防法”,将预防思
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
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古往今来,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强调的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它告诉我们,养生之道,贵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彼此制约。

养生之道,便是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之品。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养生,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静则生疾”。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养生运动。

情志养生,关注人的心理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喜怒哀乐,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还要注重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勤于梳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等等。

在中医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如何预防疾病。

治未病,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养生之道,在乎养心。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医养生智慧,共创美好人生。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治未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我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和调理脾胃,其具体方法手段很多,如形体锻炼、药物调养、针灸推拿、饮食、音乐等等。

1.顺应自然一年四季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使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节律性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至寒,自然界阴气偏盛,人体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调摄人体阴阳的方法,即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2.养性调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气血阴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反复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可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

注意调摄精神,一是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足,抗邪有力。

二是要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清静。

修德养性,不贪欲妄想,喜怒而不妄发,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3.护肾保精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和理论,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和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医学理念。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知识:
1. 五脏六腑的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时天气、五行相应,并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

例如,春季调养肝脏、夏季调养心脏、秋季调养肺脏、冬季调养肾脏等。

2. 保持情绪的平稳:中医强调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的失调会引起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3. 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脏腑,增强抵抗力。

中医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调节饮食,比如春季多吃嫩绿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多吃白果、冬季多吃温热食物等。

4. 中草药保健:中医认为一些中草药具有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药膳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灵芝等,可以帮助预防疾病。

5. 锻炼身体: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养身体,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是亚健康?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是什么?“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

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

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

②欲病就萌,防微杜1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病症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制止病症愈来愈多。

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产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况,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避免疾病复发。

5.“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治未病”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即尚无病,此时之所以需要“治未病”,为的是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是指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体系。

“未病”指的是人未得疾病时,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达到保障生命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该概念的详细介绍。

一、早期中医治未病的现象中医历史上饱含了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呵护,早期的中医注重预防保健,提出“治未病”的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常、调养、卫气、阴阳、四时”的观点,这是中医预防康复理论的基石。

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容1、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具体指的是维持身体的功能,包括心理、生理、体力方面的平衡。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从饮食、起居、调情志、行功夫等方面入手,保持身心愉悦,避免疾病的产生。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通过中药对身体进行调理,促进身体功能平衡。

调理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

中药调理还要在时机上把握,如冬令应多喝汤等。

3、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另一种手段,可以通过针刺激活经络,调动人体的气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频率、强度等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康复,有以下优势:1、预防目的明显。

治未病更注重预防,即在人体没有出现症状时就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预防获得时间比治疗严重的疾病所需的时间少得多,治未病成为“上上之法”。

2、充分的认识人体机能的特点。

中医所作出的“未病先防”、“没有病却调理”等等命题,都是把检查与医治的时间位置前移。

3、防卫能力得到提高。

中医治未病主要关注人体的防卫系统,保证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得到更高水平。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为了健康,提高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也很有必要。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主编:ddd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零一六年)目录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 (1)第二部分“治未病”的古今见解 (3)第三部分“治未病”与体质辨识 (7)第四部分“治未病”与健康教育指导 (11)第五部分“治未病”与中医干预 (15)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未病”?“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

2.“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明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

3.“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已有疾病,会波及到其它器官使之发病,所以要尽早防止疾病的传变,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2.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3.病愈(瘥后)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三、哪些人需要“治未病”?1.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偏颇体质者。

2.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3.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指的是在人体出现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的理论及方法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注重的是预防,采用的方法也与治病时不同,
以下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四季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季的气候对人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季养生主
要是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养,以预防疾病。

比如在春季,应注意清热去湿,多
吃新鲜蔬菜水果,促进新陈代谢;在夏季,应注意清热解暑,保持水分摄入,以防中暑;
在秋季,应注意润燥防燥,多吃梨、菊花等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在冬季,应注意保暖祛寒,多吃温热的食物,例如姜、葱、蒜、胡椒等。

二、调动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细则病生。

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调
动情绪,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比如,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舒缓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三、针灸调理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医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因此,通过
针灸调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草药调理
五、食疗调理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要从根本上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四季养生、调动情绪、针灸调理、中草药调理和食疗调理
等方法,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预防保健方法,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一、调整情志
中医治未病相信情志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因此调整情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

具体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过激或消极情绪的影响,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

二、调节饮食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饮食营养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医治未病也需要调节饮食。

具体方法包括:多食用以米、面、馒头、豆腐等为主的淀粉类食物,多摄取蔬菜、水果,少食咸、辛、醋、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治未病建议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四、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此中医治未病需要调理气血。

具体方法包括: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调理气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生活、工作压力过大。

五、使用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节身体生理
机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使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预防发生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古老而卓有成效的中医学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是强
调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和促进自我修复,从而防止疾病发生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宣传知识内容。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合理的膳食结构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荐食用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油炸食物。

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五味,避免偏食,并控制食量。

2. 按摩和穴位按压:中医蕴含丰富的按摩和穴位按压技巧,可促进身体的气血
流动,增强免疫力和代谢功能。

日常可尝试一些简单的按摩,如揉捏太阳穴、推拿手指,以放松身心。

3. 草药疗法:中医对草药有着丰富的认识和应用,许多中草药被用于治疗疾病
和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了解一些常用的草药,如黄芪、人参、枸杞等,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尝试使用。

4. 养生生活方式:中医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表、保持情绪的平衡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将情绪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议采取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或散步。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旨在预防疾病,提高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
应当结合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促进健康。

同时,中医治未病也需要科学的支持和指导,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进行中医治未病宣传的时候,我们应当客观、准确地传达其理念和方法,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中医治未病你了解吗

中医治未病你了解吗

中医治未病你了解吗“未病”指的是病而未发、病而未传、无病状态几层含义,中医治未病也就是指通过预先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一、中医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1、健康未病;指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2、欲病未病;指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微小疾症状态,还不能确切诊断为某种疾病,也就是亚健康状态;3、已病未传;指人体某-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疾病可能会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暂时局限在某一脏腑,还没有发生传变的状态。

二、“治未病”针对以上状态具有以下作用1、疾病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邪气密切相关,应注意调理正气,提高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坚持开展有效的保健锻炼,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饮食、日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等适当的控制和安排。

2、既病防变:是指已经发生了疾病,要控制病情,防止疾病恶化,可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3、预后防复: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在预后调养方面应主要重视调理脾胃,切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三、“治未病”适用于那些人群1、中医体质偏颇人群:健康体检人群中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2、亚健康人群: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3、病前状态人群: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治未病相关内容知识培训“治未病”词语见于《黄帝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概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二、中医“养生”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

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

龟欲,要心境淡泊。

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

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

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

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

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

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

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

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

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

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

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

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

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实际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

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中医所谓“治未病”即为防病保健。

“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转变。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了首届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

中共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卫生部部长陈竺以及老中医专家吉良晨、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陶祖莱等近三十位专家与会并作有关中医“治未病”的专题演讲。

“治未病”新解:常人没病的时候,就关注并对医学健康事业尽到责任和义务,找好医生,得病时才不至于乱投医。

医生平时就潜心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摒除一切后顾之忧,临床时才能胸有成竹,手到病除。

因此,“治未病”重心主要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

三、医家感悟叶天士——清代名医,温病学派创始人。

他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其预防传变主要体现在护阴保津上,这是由温热病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温病的证情看,一般是热偏盛,易出汗,更易伤津耗液。

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

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其先兆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

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史称“药王”。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

他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他还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葛洪——晋代著名医家,他在防病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首先,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身体保养。

疾病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由于人们防患意识淡薄,平日不注意护形、养神而致。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愈如抽丝。

”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后悔晚矣。

其次,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

他在《抱朴子》中指出,一个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风寒暑湿所致。

如果平日注意内养正气,形神相卫,各种邪气就不会侵犯人体。

此外,葛洪还认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气和血。

人生病主要是气血亏损所致。

他提出一系列不损伤气血的养生之道,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

在精神保健和心理卫生上,葛洪提出要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物,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

他明确告诫我们:“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千百年。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因而被誉为外科学始祖。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则身体健康而长寿。

他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不同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特色,创立了一套适宜于防病、祛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五禽戏”。

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法,到了“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调摄精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华佗非常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他要求人们“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他认为饥饿过度会伤脾,宜饮食有节,不可过饱或过饥,切忌偏嗜,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

他还认为“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

若起居无节,酒色过度,可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各种疾病。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家,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

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

仲景说他已患病了,到了40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会死去,并且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

俗话说,“忠言逆耳”,王嫌仲景的话难听,就没有服药。

后果如仲景所言,王仲宣到了40岁时先是眉落,继则死去。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张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是很高深的。

他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

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无病重防。

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病,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既病防变。

此为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早期治疗。

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

其次,治未病的脏腑。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也必然成为在病理状态下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

为此,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

如《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三,慎治防变。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

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

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脏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