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用基础化学》期末复习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低渗溶液:低于280的.高渗溶液:高于320的.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的NaCl溶液、50g.L-1的葡萄糖的乳酸钠溶液和12.5g.L-1的NaHCO3溶液等.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 几乎不变的溶液.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 ,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均裂,异裂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第八章,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一,烷烃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二,烯烃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三,炔烃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第九章,醇、酚、醚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一,醇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醇的密度小于1.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3,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邻二醇的特性4,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二,酚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2,物理性质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3,化学性质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氧化反应4,重要的酚苯酚,甲苯酚,苯二酚三,醚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2,乙醚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第十章,醛,酮,醌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二,醛和酮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还原反应4,醛的特殊性质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与希夫试剂反应生成缩醛的反应5,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樟脑三,醌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2,重要的醌对苯醌和范醌α—苯醌和维生素K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3,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4,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二,羟基酸和酮酸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 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乳酸, 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第十二章,脂类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一,油脂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二,类脂1,磷脂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2,甾族化合物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酸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十三章, 糖类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一,单糖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4,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二,二糖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一种物质分别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称分别系。
被分别的物质,称分别相,容纳分别相的物质,称分别介质。
产生浸透现象的原由是什么?因为半透膜拥有只同意溶剂分子经过而不一样意其余物质分子经过的特征,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分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双侧自由浸透,而溶质分子通可是半透膜。
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量多的溶剂将有许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量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
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浸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mmol·L-1为-1低渗溶液;高于320mmol·L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知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何不可以做饮用酒?血糖往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降落是老年人产生好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由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浸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1N aCl,50g·L-1葡萄糖,·-1乳酸钠,·-1NaHCO3等等。
9g·L9gL L3.临床上大批输液的基来源则是应用等渗溶液。
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样原由造成细胞膜破碎,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
惹起溶血的原由之一是浸透压的问题。
解说:临床为病人大批输液时,为何要用等渗溶液?答:血液拥有必定的浸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批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浸透浓度大大降落,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经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浸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碎;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批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浸透浓度大大高升,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经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浸透。
上述两种状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为病人大批输液时,应当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1.一些基本观点:基元反响(元反响):一步能够达成的化学反响。
《医用化学基础》
临床护理专业《医用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1、 填空题1、称为溶液的稀释。
稀释公式是: 。
使用稀释公式时,C1和C2必须 ;V1和V2也必须 。
2、溶液配制的操作步骤为:(1) (2) (3) (4) (5) 。
在溶液配制中,玻璃棒的用途是:(1) (2) 。
在定容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当加水稀释至离标线约 相切即可。
3、 称为渗透现象。
称为渗透压。
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渗透压定律是: 。
称为等渗溶液。
对于渗透压不相等的两种溶液, 为低渗溶液,为高渗溶液。
4、在37°C时,正常人体血浆的渗透压为 相当于血浆中 。
所以医学上规定凡渗透溶液在为 称为等渗溶液, 为低渗溶液, 为高渗溶液。
为病人大量输液时,注意(1) (2) 。
5、称为电体质。
称为强电体质。
一般 是强电体质。
称为弱电体质。
称为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是 。
当 发生移动。
6、Kw称为 。
常温下, 。
中性溶液: =。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PH值表示溶液 ,所谓PH就是 ,中性溶液PH=7.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
7、正常人体的PH维持在。
称为酸中毒。
治疗药品主要有 。
称为碱中毒。
治疗药品主要有 。
8、 称为盐的水解。
强碱弱酸盐(又称 ),水解后 PH 7;强酸弱碱盐(又称 ),水解后 PH 7;9、 叫做缓冲作用。
称为缓冲溶液。
常用的缓冲溶液主要有三种类型。
(1) 例如 (2) 例如 (3) 例如 10、在有机物化合物中,碳-碳键的类型主要有:(1) 例如 (2) 例如 (3) 例如 (4) 例如 (5) 例如有机物化合物具有以下特性:(1) (2)(3)(4) (5) (6) 11、按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不同,可以将有机物化合物分为若干类化合物类型官能团名称官能团结构。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
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
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
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
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基础化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人体组成和功能。
下面是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便于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变化,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等。
3. 水和溶液水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许多生物和化学反应发生的媒介。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常见的溶剂包括水、醇类和醚类。
4. 酸和碱酸是指具有产生H+离子的性质,碱是指具有产生OH-离子的性质。
酸碱中和是指将酸和碱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pH值接近7。
5. 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有机化学基础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分析和反应特点。
6. 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代谢、酶促反应和细胞信号传导等。
理解生化反应可以帮助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7. 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生物过程。
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8. 药物化学基础药物化学基础涉及药物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
了解药物化学基础可以帮助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以上是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和功能,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
大一医用化学 知识点汇总
大一医用化学知识点汇总医用化学作为医学相关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对大一医用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无机化学基础1. 元素的分类与性质:将元素按周期表归类,了解元素的周期性、电子层结构和主要性质。
2. 化学键与化合物: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机制及特点,并学习常见化合物的命名与表示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电子转移的过程。
二、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习碳原子的化学特性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如饱和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等。
2. 碳原子的化学键:介绍碳原子的四种键的形成机制,包括单键、双键、三键和四键。
3. 含氧有机化合物:重点学习醇、醛、酮和酸等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
4. 含氮有机化合物:重点学习胺和腈等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
三、生物化学基础1. 生物分子的组成:了解生物分子的组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
介绍它们的结构、功能和在生物体内的角色。
2. 酶的作用机制:学习酶的基本概念、结构和作用机制,如酶促反应速率的调节和酶与底物的结合方式等。
3.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对物质分子的选择性渗透作用。
四、药物化学基础1. 药物的分类:了解药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用途分为治疗性药物和预防性药物;按照化学结构分为有机药物和无机药物等。
2. 药物代谢与控制:学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以及药物的剂量控制方法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3. 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了解药物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关系,包括药物的靶点、药物的效应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知识。
综上所述,大一医用化学知识点汇总包括无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和药物化学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领域中的化学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医用化学复习资料
医用化学复习资料医用化学复习资料医用化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的知识对于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了药物的合成、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医用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化学结构分类、药理学分类和治疗用途分类等。
化学结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划分,如酮类药物、醇类药物等。
药理学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划分,如抗生素、抗炎药等。
治疗用途分类则根据药物的治疗目标进行划分,如抗癌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的过程。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作用、拮抗剂作用、酶抑制作用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副作用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医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药物的合成和分析药物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料转化为药物的过程。
药物的合成需要考虑到反应条件、反应路径和产物纯度等因素。
在药物的合成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进行保护基的引入和去除,以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物的结构。
药物的分析是指对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药物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
物理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而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滴定法、色谱法等。
药物的分析可以帮助医学生确定药物的纯度、药物含量和药物的结构等重要信息。
三、药物的应用和副作用药物的应用是指将药物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过程。
药物的应用需要考虑到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应用特点,有些药物需要经过代谢转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有些药物则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它涉及到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院的学习中,医用基础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知识,并且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结合医学院的教学大纲,对医用基础化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药物的性质1. 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是指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内的变化规律。
药物的分子结构对其药效和毒性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药物分子的空间构型、芳香环等结构对于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药物的分子结构还与其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等方面有关。
2.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药物的固态结构、熔点、溶解度等。
这些性质对于药物的制剂、贮存、给药途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情况,而熔点则与药物的物相转变有关。
3. 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包括药物的药效、药物的毒性、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性质。
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生化或病理学变化。
药物的毒性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代谢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药物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
受体是指在生物体内能够与药物特异性结合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分子。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化学键的形成,包括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细胞膜通道、细胞内信使系统等方式发挥作用。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活性、毒性、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6619《医用基础化学》期末复习指导(选修课).docx
2014年秋期《医用基础化学》期未复习指导重庆电大远程导学中心理工导学部2014. 12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使学牛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的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1=1的是有利于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的学习。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耒考试为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护理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该试卷适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医科人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吕以仙、李荣昌主编的《医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基础化学学习指导》。
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4.命题依据木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无机化学重点放在基木概念、基础理论、简单计算(如溶液浓度的表示法,求缓冲溶液PH值,利用Nemst 方程计算(P及E等);冇机化学重点放在冇机物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棊木概念、性质、一些主要的棊木反应。
6・试题的类型及结构试题分五大类,即:填空题(30分,其中无机和有机化学各占50%)、单项选择题(40分,其中无机和有机化学各占50%)、计算(占10分,主要是无机化学部分的计算)、简答(占5分)、完成反应式(占15分,共有五个要求完成的反应式)7.其它说明考试中涉及计算问题,请带计算器。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溶液和胶体重点掌握: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WB,PB,C B及计算及浓度间相互换算:PB与C B间的换算溶液的稀释2.渗产生渗透现象的必要条件、渗透方向、渗透压公式n=c B RT及应用3.血液中的渗透压单位-渗透浓度Cos ;高渗、低渗和等渗溶液;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一般掌握:1・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因素及聚沉方法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重点掌握:1.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标准平衡常数K°和实验平衡常数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吕查德里原理--般掌握:1.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基木概念,有效碰撞理论2.平衡常数的概念及一般平衡计算第三章电解质溶液重点掌握:1.酸碱质子理论,共辄酸碱对、平衡常数Ka、Kb2.离子酸(碱)的解离常数(HA—A_)Ka Kb二Kw => Kb=Kw/Ka3.一-元弱酸(碱)溶液[HJ和PH值的计算HA = H+ + X Ca/Ka >500 [H+] = Q KciCci4.稀释定律和同离子效应:(1)解离度 & =凶」Ca⑵ 稀释定律a= V Ka/Ca(3)同离子效应C A_5.缓冲作用原理及其PH值计算:PH=PKa + lg」一,C旳6.溶度积(Ksp)与溶解度⑸的关系第四章酸碱滴定法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大学医学基础化学复习资料
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它们均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p = Kb B ∆T f = K f b B (难点) ∆T b = K b b B ᴨ = RTb B (重点)根据依数性,可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已知一种依数性,可推算其他几种依数性。
非电解质:渗透浓度 = 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 :渗透浓度 = i ×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的渗透浓度 = 非电解质渗透浓度 + 电解质渗透浓度稀溶液 bB ≈ cB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 mmol ·L-1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半透膜及膜两侧有渗透浓度差存在。
测定小分子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常用(渗透压法)常见等渗溶液: 50 g ·L-1 葡萄糖溶液, 9.0 g ·L -1 NaCl 溶液, 12.5 g ·L -1 NaHCO 3溶液等。
渗透浓度cos(mmol ·L-1):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电解质溶液计算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校正因子 i 与解离度的关系: α = i -1 (适用于1-1AB 型)离子强度是溶液中所有离子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量度: I=21Σb i z i 2 298K 时 I 与γ±的关系:lg γ± = –0.509 |z + z –|(适用于I < 0.01mol •kg–1 的极稀水溶液)c活度与理论浓度的关系 a = γ•c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共轭关系、反应实质、酸碱的强度。
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的判断;共轭酸碱对。
H2PO4--的共轭酸:H3PO4H2PO4-的共轭碱:HPO42-[Fe(H2O)6]3+的共轭碱:[Fe(OH)(H2O)5]2+酸解离常数K a、碱解离常数K b的影响因素:本性、温度。
医用基础化学大一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础化学概述1911年由波兰化学家芬克(Christian Eijkman)发现维生素1928年,由英国的Alesander Fleming发现盘尼西林 Penicillin牛津大学的化学家Florey和E.B.Chain解决了富集,浓缩盘尼西林的技术瓶颈第二节国际制单位SI与法定计量单位基本单位:m、kg、s、A、K、mol、cd导出单位:N、Pa、J、C、V、℃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节溶液的组成标度1.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的浓度:n B=m B/M B,c B=n B/V2.质量摩尔浓度:bB=nB/m(m为溶剂质量)单位为mol/kg摩尔分数:x B(溶质)=n B(溶质)/n A(溶剂)+n B(溶质),同理可得x A(溶剂)。
x B(溶质)+x A(溶剂)=1质量分数:ω=m(溶质)/m(溶液)质量浓度:ρB=m B/V(溶液)例如生理盐水质量浓度0.9%(g/ml)第二章溶液的依数性第一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293k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2.34kPa一定温度下蒸气压p =x A p A *(p*为纯溶剂饱和蒸气压,x A 为溶剂摩尔分数)蒸气压下降值:△p =x B p*A(k=p*A M A )(k 只与溶剂本性有关,与溶质本性无关) 若是电解质:△p= iKbB第二节溶液的沸点升高与蒸气压下降有关△T b =K b ·b B 单位是K ·kg ·mol-1,它只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K b 为沸点升高常数,水的K b =0.512若是电解质:△T b =iK b ·b B测相对分子质量A B B b B 1000m T m K M ∆= 题目:二硫化碳(CS2)的沸点是46.13C,将S 溶入其中形成0.1mol/kg 溶液时,沸点上升0.234C,求沸点上升常数Kb ;若将2.830g 硫溶解在63.00g CS2中时,沸点上升0.41C,求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一医用无机化学复习总结
医用无机化学复习一:公式1:lgk=nE/0.05916v(298.15k ) lgk=nEF/(RT*2.303)=(-ΔG/2.303RT)(一般温度时)2: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β=2.303*{ [B-]*[HB] /c 总 } c 总=[B-]+[HB] 3:k=A*e˄(−Ea RT )4:ln k2k1=Ea R *T2−T1T2∗T15:ᵠox/Red =ᵠox/Red(标准)+0.05916n lg c(ox)˄p c(Red)˄q (298.15k ) ᵠox/Red =ᵠox/Red(标准)+RT nF lg c(ox)˄p c(Red)˄q(一般温度下) 6:ns (n-1)f (n-2)d np 能级划分,其中前面数字两边大中间小 7:渗透压π=iCRT8:解离度α=(Ka/C )开根9:用参比电极测溶液的pH:pH=pHs+(E−Es)F 2.303RT 其中pHs 为缓冲溶液的pH,Es为参比电极的电势。
10:ᵠ玻=k 玻-2.303RT F pH 玻璃电极的电势计算11:lgr=-A*z*z*(I 开根)其中A 为常数A=0.509,z 为电荷,I 为离子强度 12:一元弱酸的pH 计算[H30+]=(Ka*Ca )开根二元弱酸的pH 计算式如果一级电离和二级差很多时也可以这么计算二知识点1:吸量筒,滴定管都精确到0.01ml2:依数性具有加和性3:液体凝固时的液体蒸汽压和固体的蒸汽压相同,而且蒸汽压时向蒸汽压减小的方向变化的。
4:酸碱质子理论不一定要在溶液中。
酸碱反应实质上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交换。
5:酸碱质子理论1 酸取代2碱取代3酸碱加和反应4双取代。
6:缓冲溶液中缓冲又称为缓冲系7:浓酸浓碱液具有缓冲作用但是不能够抗稀释。
8:稀释值就是稀释前后的pH值之差。
9:状态函数只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10:广度性质(V,n,ΔG, ΔH, ΔS)具有加和热和功不是状态函数。
大一医用化学期末知识点
大一医用化学期末知识点一、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分类1. 化学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化学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3.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4. 混合物的分类:气体、液体、固体混合物的区别。
二、原子和化学键1. 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2.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组成,周期和族的概念;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4. 分子式和化学式:原子团和离子的概念。
三、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溶解度的定义;2. 浓度和摩尔浓度:浓度的计算方法;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度的概念;4. 溶解度曲线和溶解热: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性:酸、碱和盐的概念;2. pH值:酸碱度的测量方法;3. 中和反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五、配位化学和配合物1. 配位化学:配位键和配体的概念;2. 配位数和配位体的选择;3. 配合物的性质:配位数的影响;4. 配合物的应用:催化剂、荧光剂等。
六、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动力学1.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正反应速率相等的动态平衡;2. 平衡常数:平衡状态的定量描述;3. 影响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的影响;4. 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的研究。
七、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2. 烃类和卤代烃:烃类的分类和命名规则;3. 醇和酚:醇和酚的命名和性质;4. 醛和酮:醛和酮的命名和性质;5. 酸和酯:酸和酯的命名和性质。
八、生物分子和生物化学1. 生物分子的分类: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2.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氨基酸、肽键和蛋白质折叠;3. 核酸结构和功能:碱基对、DNA和RNA的功能;4. 多糖和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九、化学实验基本技术和安全1. 实验室常用仪器:容量瓶、分析天平等;2. 常用试剂和试剂的保存;3. 实验室安全操作:戴手套、护目镜、实验室废物处理等;4. 化学品的正确标示和储存。
医用基础化学期末辅导.doc
(2011.06.06)医用基础化学期末复习(文本)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意的几点:(1)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每一章的重点。
在学习每一章时要明确了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根据什么定律或理论?得出什么结果?有什么用处?等等。
这些问题在学习某一章时,可能不会窥其全貌,但在学习完每章之后,则应对上述问题有明确的了解。
最好能用最简短的文字,列出该章的纲目和重要内容。
这样就抓住了每章的主要骨架或轮廓。
(2)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知道来龙去脉,把新学到的内容与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每次上课或者看录像之前,因复习上次学过的内容,不积压。
学习任何一门课都是这样,只有通过前后联系,才能逐步达到较为熟悉或融会贯通的境界。
(3)重视习题。
习题(综合练习)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解题就可以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课前自学,学习要记笔记,对重要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和难点,要及时找老师、同学或者通过课程论坛及时解决。
(5)结合应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注意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随时注意实践—理论—实践的往复循环,反复体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化学的方法和观点去解决本专业中的难题。
下面我们先和大家一起看一下我们期末考试的题型和题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化学反应速度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 )A .活化分子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B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C .活化能降低D .反应速率常数增大2.AgCl 的溶度积为101056.1-⨯,欲使每升含有4100.2-⨯mol +Ag 的溶液产生AgCl 沉淀,所需-Cl 离子的浓度为( )A .14101.3-⨯1L mol -⋅B .12101.3-⨯1L mol -⋅C .7108.7-⨯1L mol -⋅D .10100.1-⨯1L mol -⋅3.O H 2分子和2O 分之间存在着( )A .取向力,诱导力B .诱导力,色散力C .取向力,色散力D .氢键4.在标定NaOH 溶液浓度时,某一学生的测定结果分别为0.1023、0.1024、0.1022、0.10231L mol -⋅,而实际结果应为0.10381L mol -⋅,该学生的测定结果( )A .准确度较好,但精密度较差B .准确度较好,精密度也好C .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较好D .准确度较差,精密度也较差5.溴酚绿指示剂的5In 101-⨯=K ,未离解的HIn 显黄色,阴离子-In 显蓝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基础化学考试章节:第二章溶液第三章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第四节比较重要)第四章难容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第五章胶体分散系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十章共价键和分子间力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第十二章滴定分析第十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章绪论知识点:SI制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开尔文(k)、坎德拉(cd)、摩尔、安第二章溶液第一节: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基本单位摩尔,符号:mol。
2、0.012kg12C的原子数目是阿伏伽德罗常数,L=6.02×1023mol-13、摩尔质量:B的质量除以B的物质的量即:M B =mB/nB3、物质的量浓度:物质B的物质的量nB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即:c B =nB/V4、摩尔分数又称为物质的量分数:定义为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即:x B =nB/(nA+nB)——B的摩尔分数(若溶液只有A与B)5、质量摩尔浓度:B的物质的量nB 除以溶剂的质量mA(Kg),即:b B =nB/mA6、质量分数: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质量m,即:ωB =mB/m7、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 与B的浓度cB之间的关系:ρB =cB/cB·MB第二节:1、溶液的性质分为两类,一是决定于溶质的本性,二是与溶质无关,主要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的多少。
二者统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2、由液相变为气相为蒸发,气相变为液相为凝结。
3、蒸汽所具有的压强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1)蒸汽压的大小与液体本性有关,与温度有关。
(详细见课本P12表)2)稀溶液蒸汽压比纯溶液蒸汽压低原因:纯溶液表面部分被溶质分子占据单位之间内溶剂分子蒸发量少其蒸汽压必然低于稀溶液蒸汽压,这种现象称为:蒸汽压下降。
3)部分公式:A、p=p o xA(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等于纯溶剂蒸汽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推导一下:xA +xB=1 p=p o(1-xB)p o-p=poxBΔp=p o xB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B、若稀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B 远远小于溶剂的物质的量nAx B =nB/(nA+nB) ≈nB/nA=nB/(mA/MA)Δp=p o•nB /(mA/MA)=p o MA•nB/mA式中mA 与MA分别为溶剂的质量和摩尔质量。
设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bB(bB =nB/mA)则:Δp=p o MAbB=KbB一定温度下p o•MA为定值用K表示4、溶液沸点升高是由于蒸汽压下降引起的。
ΔTb =K'KbB=Kb•bB5、凝固点是固、液两相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
纯水的凝固点(273.15K)又称冰点。
ΔTf =Kf•bB=Kf•(mB/MB)/mAM B =Kf•mB/(ΔTf•mA)6、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到溶液中的过程,称为渗透作用,简称渗透。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不相等。
为了使渗透现象不发生,必须在溶液液面上施加一额外的压力:渗透压。
用Π表示,单位Pa或KPa。
Π=cB•R•TT=273.15+t℃R=8.314J•mol-1•K-1cB为物质的量浓度因非电解质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摩尔浓度近似相等cB ≈bB因此:Π≈bB•R•T MB =(mB• R• T)/(Π•V)7、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溶液的渗透浓度用cos表示,单位mol•l-18、等渗溶液:生理盐水9.0g•L-1NaCL和12.5•L-1的NaHCO3另外50.0g•L-1的葡萄糖溶液和18.7g•L-1的乳酸钠溶液也是等渗溶液。
第三章酸碱解离平衡知识点:1)物质B的活度aB 与浓度cB的关系a B =γB·cB/cθγB 称为溶质B的活度因子,cθ为标准态浓度,cB/cθ定义为物质B的相对浓度,用cr 表示。
aB=γB·cr当离子浓度很小,且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也比较少时,aB ≈cr,γB≈12)盐效应:由于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了不含有此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掌握内容: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同离子效应解离度a指已解离的电解质分子数与原有的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表达式为a=已解离的分子数/原有分子总数强电解质理论上应为100%,但实际上通过凝固点降低法测得强电解质的解离度并不是100%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常数Kθ表示:Kθ=[H3O+][A-]/[HA][H2O]令[H2O] Kθ= Kθa——称为酸标准解离平衡常数Kθa =[H3O+][A-]/[HA]Kθb为碱标准解离平衡常数Kθb=[OH-] [HA]/ [A-]当Kθa 很小时,1-a≈1则由a=开根号Kθa/cr同离子效应: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HB与B-是共轭酸,在某个共轭酸碱对中是酸,在另一个共轭酸碱对中是碱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反应3、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的计算(例题要会做)设HA起始相对浓度为cr 当Kθa·cr≥20Kθw[H3O+]=(-Kθa+开根号(Kθa)2+4 Kθacr)/2当Kθa ·cr≥20Kθw;cr/Kθa≥500时[H3O+]=开根号Kθa·cr碱的计算同酸4、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及缓冲机制,缓冲容量及影响因素,缓冲范围的概念1)缓冲溶液的pH主要取决于缓冲系数中弱酸的pKθa,其次是缓冲比。
若缓冲比为1时,pH=pKθa。
2)弱酸的解离平衡常数与pKθa与温度有关。
3)在一定范围内向缓冲溶液加水时,由于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收到同等程度地稀释,其缓冲比不变,则pH不变。
缓冲容量:缓冲溶液pH改变1个单位所需加入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5、缓冲溶液PH的计算Kθa =[H3O+]·[B-]/[HB]pH=pKθa +Lg[B-]/[HB]= pKθa+Lg [共轭碱]/[共轭酸]熟悉内容:1、多元酸碱PH的计算两性物质PH的计算多元酸碱:当Kθa2·cr≥20KθwKθa1/ Kθa2>100时[H3O+]≈[HA-]当cr /Kθa1≥500时[H3O+]=开根号Kθa·cr(H2A)两性物质:Kθa =[H3O+]·[B2-]/[HB-]Kθb =[OH-]·[H2O]/[HB-](Kθa )‘= Kθw/ KθbKθw =[H3O+]·[OH-][H3O+]=开根号(Kθa)‘·Kθa或pH= [p(Kθa)‘+p Kθa]/2只有当Kθa ·cr>20Kθw和cr>20(Kθa)‘时才能用2、缓冲溶液的一般酸制方法1)选择合适的缓冲系2)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要适当3)pH=pKθa +LgVB-/VHB4)用pH酸度计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了解内容: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活度和活度因子2、盐效应3、血液中的缓冲条第四章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掌握内容:1、溶度积规则K sp θ为标准溶度积常熟简称溶度积:A a B b (s) ≈aA n++bB m- K sp θ=[A n+]a •[B m-]b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次方的乘积称为沉淀的离子积:IP当 IP =K sp θ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 IP <K sp θ时,溶液是不饱和的,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继续溶解IP >K sp θ时,溶液为过饱和,会有沉淀析出2、溶度积常熟与溶解度关系溶度积K sp θ越大,说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溶解度S 是指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在计算过程中,本书以其相对浓度表示)。
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装换: A a B b (s) ≈aA n++bB m-aS bSK sp θ=[A n+]a •[B m-]b =(aS)a (bS)b S=(a+b)开根号 K sp θ/a a b b 熟悉内容:1、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度积属于平衡常数,只于难容强电解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而溶解度除了与这些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溶液中其他离子的存在有关。
2、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分步沉淀当IP >K sp θ时会有沉淀生成,当溶液中物质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 • L -1时,认为沉淀完全。
1)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 Mg(OH)2(s) ≈Mg 2++2OH -→+2H +≈2H 2O 2)碳酸盐沉淀的溶解CaCO 3≈Ca 2++CO 32-→+H +≈HCO 3-≈CO 2+H 2O 3)金属硫化物沉淀的溶解 ZnS(s) ≈Zn 2++S 2-→+H +≈HS-≈H 2S 4)卤化银沉淀的溶解AgCL(s) ≈Ag ++Cl -→+2NHO 3≈[Ag(NH 3)2]+溶液中有两种以上的离子可与同一试剂反应产生沉淀,首先析出的是离子积最先达到溶度积的化合物。
这种按先后顺序沉淀的现象称为分步沉淀。
了解:1、沉淀的转化将一种难容化合物转化为另一种难容化合物,这种过程为沉淀的转化。
2、生物矿化现象骨骼的组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占骨骼重量40%以上,其次是碳酸盐、柠檬酸盐等。
适当使用含氟牙膏可降低龋齿病。
硫酸钡用于钡餐,诊断肠胃疾病。
第五章胶体分散系知识点:物质在任何两相的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
形成一定形状的胶束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溶胶中温度越高、粒子越小,扩散速率就越快。
胶粒受重力作用而下沉并与分散介质分离的过程称为沉降。
溶胶的稳定性:动力稳定性、胶粒带电的稳定性、溶剂化的稳定作用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为临界聚沉浓度。
一价,正电反离子聚沉能力大小:H+>Cs+>Rb+>NH4+>K+>Na+>Li+一价,负电反离子聚沉能力大小:F->IO3->H2PO4->BrO3->Cl->ClO3->Br->I->CNS-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下降或溶解度减小时,不少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会逐渐变大,最后失去流动性,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半固态物质,这个过程为胶凝。
掌握:1、分散系的概念、性质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为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真溶液:分散相粒子直径<1nm(均相)胶体:分散相粒子直径1-100nm(溶胶-多相与高分子溶液-均相)粗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100nm(多相)2、表面能、比表面能与表面积的关系及降低表面能的途径=A/V——总表面积/总体积比表面能:Ao表面能:E=σ·A——σ为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表面能的能量单位J·m-2,A 为增加的表面积;σ又称为表面张力N·m-13、溶胶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外电场下,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坐定向移动的现象为电泳分为负溶胶与正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