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

合集下载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atGP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

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

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

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

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

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

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

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

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至6000米级山峰。

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至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

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

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

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

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

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

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

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

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

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

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

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

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

他说:“屋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

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退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

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

”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

《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一)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

《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CGTN (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

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

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

”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

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

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

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

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

“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

”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

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

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

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如我国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后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国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

“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

“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

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第一卷(选择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

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

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

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材料二: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

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即使对圣君贤人廉吏也不能放松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放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为所欲为,要不留面子地严格督察。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

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

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

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

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

“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

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

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

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

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

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

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

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

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

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

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

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

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

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

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

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

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

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

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

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1300余年。

科举制度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

在唐代,统治者就注重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设置、考生资格确定、考官选任、考场管理、阅卷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从宋代开始,各朝更是不断努力,使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更加凸显。

比如宋代不仅对考试科目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形成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再比如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科举制度自创建之后,不断改进、完善。

可以说,科举制度建设在科举制度创建后的1300余年里从未间断过,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

科举制度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舞弊行为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产生。

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会昌三年(843),礼部尚书王起代理掌管贡举考试,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

宋代加强了贡院管理,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以防夹带资料入场。

明代时每位考生有单独的号舍,由号军统一看守。

清代对考生入场时的穿戴、携带的文具等有严格规定。

可见在科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历代在公平取士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如少数族群建立的政权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

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度。

为了使科举制度适应这里的特殊情况,清政府不仅在州县遍设官学,大力兴办书院和义学,还在官学专门设置少数族群子弟的入学名额,并严禁他省士子到这里来冒籍跨考。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

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

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

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

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

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超然客公众号深远意义。

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一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此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一样的一组是A.慑服跋涉拾级而上十恶不赦B.毒枭讥诮骁勇善战宵衣旰食C.星宿溯夙兴夜寐沧海一粟D.打烊荡漾安然无恙春意盎然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他是今年才开始学习电脑的,因此操作起来不免不纯熟,我们假设就这样责备他未免太不讲道理啦。

B.阿富汗在历史上备受____的侵略,又处于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之中。

因此阿富汗人民多年来承受了多方面压力。

C.澳门市中心的邮政大楼,一身简朴的灰色,屹立在市中心70多个春秋,华人建筑师陈煜培先生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与周围精巧而鲜艳的葡式建筑搭配和谐,既美观大方,又有诗意。

D.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决心做一个悬壶济世的企业家,援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学校。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时间12月26日,距____陆地15公里的海底地层发生7.2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的生命财产损失。

B.中国歼十战机的正式入役,虽然标志着我国空防实力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却更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高科技兵器的才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C.国税局办税人员在对一家公司的申报资料进展稽核时,发现其物耗、存货与销售收入等对应关系有疑点,及时进展了纳税评估,使这家企业足额纳税。

D.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

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接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适,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那么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自治州首府,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奔驰,富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D.④①③②⑤二、此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①人们常常议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

追究人生的根底,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冲动,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

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答案是没有的,毋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考虑和探究他的问题。

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②哲学本意是“热爱智慧”,智慧虽然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可以激发起来的。

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提醒,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

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考虑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

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荣耀。

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甚至窥见他隐秘的幸福和创伤。

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

③诗人毫无保存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考虑的动机和考虑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

谁相信人生问题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血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悟,直觉和顿悟。

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一样,但每人探究的机幽静和途径却千变万化。

必定显出个性的差异。

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是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④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假设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

从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

没有哲学的目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

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

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

5、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A、擅长寻求人生的根本,可以提出属于大家、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问题。

B、理性客观,思维缜密,不为情感左右,力求用亚严密的逻辑说明自己的思想体系。

C、自己全身心投入不倦地寻找答案并可以启发别人考虑和探究。

D、富有激情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对人生具有深化独特的感受和考虑。

6、对第三段文意讲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人激情洋溢,哲学家含蓄客观,二者风格不同,但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

B、哲学家思想产生的过程如下:因为某种原因促发深化的考虑,然后进展艰辛的探求最后将思想产生的全程全面概括出来。

C、哲学家也要像文学家一样,在文章中展示自己的深化考虑、真诚探究,并显示出个性的差异。

D、哲学、无法依靠推理而必须依赖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

7、根据文意所做的推论,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为哪一项〔〕A、真正的哲学家,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眼帘,令人铭记不忘。

B、只要哲学家可以进展真诚的探究,即使人们并不赞同他的结论,他的哲学对我们仍然有吸力。

C、有些哲学著作可能放射着诗意的光辉,而有些诗篇里也回荡着哲学的喟叹:诗与哲学是可以交相辉映的。

D、哲学家的价值在于提出有意义的思想产品,因此,哲学家的人生探究结论必然重于他的探究过程。

三、此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

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豫让①、公孙弘②是矣。

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

世之人主,得地百里那么喜,四境皆贺;得士那么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

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

自此观之,尊贵富大缺乏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

至於智氏那么不然,出那么乘我以车,入那么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

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孟尝君为从③,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假设使人西观秦王。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

”孟尝君曰:“善。

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

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

”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

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

”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那么不惭为人君,不得意那么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

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

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

”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假设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公孙弘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④矣。

昭王,大王也。

孟尝君,千乘也。

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

(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注释:①豫让:春秋时晋国贵族智伯的家臣。

②公孙弘:齐国孟尝君的家臣。

③从:通“纵”,即合纵,六国结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④不侵:即士义不可侵侮。

8.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归:归附B. 子之行何其惑也惑:疑惑C.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凌:欺侮D.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难:与……作对9.文中“而欲丑之以辞”的“以”字,与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故以羊易之C.敛赀财以送其行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当时的君主,只重视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一旦得到土地就快乐,但他们却轻视人才,即使得到了士人,也并不因此快乐,不知道互相庆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孰轻孰重。

B.孟尝君主张合纵,公孙弘建议先去观察秦王是否是个能称帝的君王,假设是个庸君,再合纵也不迟,孟尝君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C.范氏、中行氏被灭掉以后,作为其门下的豫让并没有采取行动,他的朋友不解,豫让解释说是众人养活他的。

D.公孙弘出使秦国,秦王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响。

公孙弘义正词严,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可以称得上一个士人。

第二卷〔共120分〕四、〔23分〕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①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豫让、公孙弘是矣。

②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③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8分〕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地高处望云开。

〔1〕“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分〕〔2〕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尝闻”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3〕诗的后两句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请结合详细词语作简要赏析。

〔4分〕13.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杜牧《阿房宫赋》〕〔3〕,。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4〕,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五、〔共22分〕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漂泊的二胡杨汉立⑴这一回,父亲拿了一把二胡进城来。

⑵父亲是不大进城的。

我有事下乡,顺便把他老人家从官舟寨接了进城。

父亲特意随身带了一把二胡。

⑶我的家里,六楼的一个砖格子,响起了悠扬的琴声。

《二泉映月》、《苏武牧羊》。

乡土的东西,古朴的东西,在我这装修得现代的房子里流动起来。

这种东西,比空气清新,比水悬浮,比鱼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