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

合集下载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剥削、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等问题,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是私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而大多数人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种制度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困的扩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被迫接受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

这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不满,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导致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指导。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

众所周知,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相关。

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事物考察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

哲学的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

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

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不过,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

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所以就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以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而广大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

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指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之一。

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时,所支付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工人在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马克思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似乎是由其自身的属性所决定,而掩盖了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往往只关注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其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劳动和社会关系。

这种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产生了扭曲,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

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导致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

当危机来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马克思认为,这种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规律。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这导致了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日益加剧。

同时,资本积累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但这种变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反而加深了社会的矛盾。

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

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

作者: [意]马塞罗·默斯托[1];闫月梅(译)[1];哲鉴[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432-43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国际知名学者;暴力冲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社会不平等;经济危机;人类的解放
摘要:1857—1858年,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简称《大纲》)的写作,清晰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的产生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他预言这个过程不但将促成自由主义理论家所吹嘘的成长和繁荣,也会催生暴力冲突、经济危机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

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证明了《大纲》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益的。

该著汇集了若干篇知名学者关于《大纲》的研究文章,从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的解放以及《大纲》在世界上的传播等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国际知名学者对马克思这一著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在世界多个国家的传播与接受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了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该书是世界著名的学术著作,也是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品。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劳动二重性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商品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转化成其他商品的形式,而劳动力则被视作商品。

1、商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他指出,劳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过程转化成商品,即劳动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但本质上它仍然是劳动。

商品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劳动而产生的,劳动是商品本质的内涵,商品不能脱离劳动而存在。

2、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的力量,也是被视作商品的物质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本质的力量,同时也可以被购买和出售,是一种被商品反映的物质形式。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劳动能力,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成为一种被商品用来交换的物质媒介。

3、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循环,劳动力将转化成商品,而商品将转化成劳动力。

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得到了实现。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唯一的财富来源,以及产生商品的动力。

因此,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循环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以劳动力为基础,商品又作为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展现出其观点,即商品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有二重性,劳动力和商品之间存在物质循环。

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同时也为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a)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鲁宾逊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大大小小的鲁宾逊故事的错觉。

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後者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因为,按照他们关於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

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做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於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l85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写作与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他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写的一篇《总导言》的草稿。

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及修改和发表,1902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首次发表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中心思想《导言》是马克思多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它比其他著作更详细、全面和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及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实质。

基本内容《导言》全篇分为四节,集中探讨了两个大问题。

(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一、二节)(l)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

《导言》在第一节开头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第18页)之后,以批判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为线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错误观点.确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的让会关系下的生产。

马克思说明,“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第18页)按照这种虚构,从事生产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第21页)他们所进行的生产也只是物的生产、或财富的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生产。

对此,马克思在强调生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第18页)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生产。

全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都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同自然进行斗争的历史。

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个人离开集体无法生存口那时,进行生产的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8年初,马克思打算对自己十五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加工,分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

1859年6月11日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细胞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本人亦十分珍惜这部著作,说这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中十五年的研究成果。

他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可是,在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不了解它的意义。

在党外,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了从来未有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

这时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评论。

他计划连续写三篇评论来宣传和评价马克思的这本书。

《人民报》于1859年8月6日和20日先后发表了头两篇,第三篇原计划介绍该书的经济内容,但未发表,手稿也未保存下来。

恩格斯在这两篇评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革命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同时,恩格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所主要采用的方法,即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指出马克思并不沿着客观进程详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是从最基本、最常见的商品入手作逻辑分析,抓住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对内在的基本矛盾,然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作逻辑的展开,从而揭示出该社会不可克服的一切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结论;而这个逻辑体系外部表现出来的,处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事实。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思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弗兰茨·敦克尔出版社版一德国人早已证明,在一切科学领域内,他们与其余的文明民族不相上下,在大部分领域内甚至胜过它们。

只有一门科学,在它的大师们当中,没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这就是政治经济学。

原因很清楚。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而在德国,这种关系自从宗教改革战争和农民战争46,特别是自从三十年战争47以来的几百年间,都没有可能产生。

荷兰同帝国的脱离48,把德国从世界贸易中排挤出来,使它的工业发展一开始就限于极小的规模;当德国人如此艰辛如此缓慢地从内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时候,当他们把从来就不很大的全部市民精力耗费于毫无结果的斗争,以反对每个小邦主和帝国小贵族强加在他们臣民的产业上的关税壁垒和专横的贸易条例的时候,当帝国城市在行会习气和贵族骄横中衰落下去的时候,荷兰、英国和法国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了首要地位,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使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达到最高度的繁荣,直到最后,英国由于蒸汽使它的煤铁矿有了价值,站到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前列。

但是,陈腐可笑的中世纪残余直到1830年还束缚着德国资产阶级的物质发展,当还需要同这种残余进行斗争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德国的政治经济学。

只是随着关税同盟49的建立,德国人才能够理解政治经济学。

从这时起,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学才实际上开始输入,以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不久,学者和官僚就抓住了输入的材料,用一种并不替“德意志精神”特别增光的方式把它加工改造。

于是,从那些耍笔杆的投机家、商人、学究和官僚的杂凑班里,产生了德国的经济学著作,这种著作就其乏味、肤浅、空洞、冗长和抄袭情况来说,只有德国的长篇小说才能与之相比。

在那些讲求实际的人们当中,最先形成了产业家的保护关税派。

他们的权威是李斯特,虽然他的全部洋洋大作是从大陆体系50的理论创立者法国人费里埃那里抄来的,但是总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5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的一部分。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
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
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
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
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
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
里·亨利·查理等人,制造种种庸俗经济理论掩盖资
本主义社会的解决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
成是自古就有的,把资本主义国家说成是超历史的。
此处,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蒲鲁东·皮
埃尔·约瑟夫,他们也揭露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但
是主要地是企图使历史回到小商品生产时代。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批判各
的演说》、《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1848
年起,由于《新莱茵报》的出版和欧洲大陆风
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中断了政治经济
学研究工作,1850年马克思到伦敦后才开始继
续这一研究工作。

马克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
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详尽地考察了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仔细钻研了社会经济文献和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笔记和手稿。•2.现实意义 Nhomakorabea•
《导言》的写作离现在已有近
一个半世纪了,但是它仍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1)《导言》虽然是论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但 在它论述的每一个论题中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也是在论述 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典范,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概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责备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责备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逗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连续向前推进,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责备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责备的独到的语境和路径极为要点。

尽人皆知,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想方式的扔掉和责备亲密有关。

黑格尔哲学固然开拓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归是流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系统越是完美,它对事物的扭曲就越是严重,由于系统的完美只是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事物观察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想表此刻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失于抽象的思想。

哲学的要素不是事物自己的逻辑,而是逻辑自己的事物。

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

⑨因此,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烦恼和疑问以后,开始扔掉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辩、让事物适合看法的思想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掌握,马克思开始走一条与黑格尔思辩哲学完好相反的道路:不是从看法和系统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即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可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其实不自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由于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没法揭露现实生活的原来面目。

比如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并采纳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相互分别,薪资、收益和地租的相互分别,都是确立无疑的事实,因此被古典经济学看作理论前提,可是古典经济学只是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以触犯的最高原则,素来未曾说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别以及薪资、收益和地租的分别是怎样产生的,由此也就致使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富等更加真切的经济事实的掩饰。

试举一例,依据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独一本源,劳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可是相同依据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销售,因此就只好获取劳动(力)的价值。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的经济学著作之一,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关系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却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他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马克思还对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解释,如商品、价值、货币等。

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单元,而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比例。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空间思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空间思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空间思想标签:现实的个人;时间消灭空间;资本关系;空间解放《大纲》从总体性视野出发,阐明“现实的个人”不仅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

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历史形态就是不断打破空间界限,由“地域性的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的空间化过程。

这种空间性变迁背后闪烁的是资本的魅影。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等经典命题对资本关系展开了空间批判,并且在资本的“创造性破坏”逻辑以及“流动性”与“自我固定化”的空间性矛盾中,看到了解放的希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空间”被更多地赋予了自主性力量,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生产辩证法与空间辩证法、历史解放与空间解放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空间理论,对于回应西方激进左翼的理论诉求、诠释当下资本主义的生存境遇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因其突出的全球空间效应而异常复杂。

虽然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其导致的公共福利支出的消减和财政紧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新一波工人阶级斗争和反抗运动。

这种后危机时代阶级对抗的政治经济形势全面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及其理论研究。

学者们纷纷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为《大纲》)等经典文本出发,来理解、诠释当下生存与发展的境遇。

《大纲》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往理论界对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哲学层面,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

但事实上,《大纲》涉及了超越经济学视界的历史学、社会学和空间政治学等众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近年来,左翼思想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与艾伦.M.伍德(Ellen M. Wood)在帝国分析的模式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预设的那种权力的“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并重的全球资本主义,其理论资源主要依赖的就是马克思在《大纲》中所阐述的全球市场体系及其殖民危机问题。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的第一篇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

这篇著作概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对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初步论证。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篇经济学著作。

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尖锐地提出了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并第一次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私有制视为当然的前提、而不研究它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提出尖锐的批判。

恩格斯还指出,私有制与无计划性是一切灾难的主要根源,并预见社会主义将导致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此外,这篇著作对推动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它也表明恩格斯还受着L.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作者:薛加奇吴昊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先驱者之一,恩格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坚守和赞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经济问题展开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最终揭示导致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5-0010-08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恩格斯要早于马克思。

1843年,恩格斯开始撰写《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是恩格斯早年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否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恩格斯撰写这部著作的同时期,马克思才刚刚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后来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纲》不仅是恩格斯较为系统地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早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早著作。

马克思曾对于这部著作进行详细阅读,并把一些观点摘录下来,他对这部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部著作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1]592因而,重温《大纲》,探究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贡献,展开《大纲》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在这方面,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范畴考察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一系列著作。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在这一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观念。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剥削,关注了劳动者的自由和人的解放。

此时,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人的自由和社会公正方面。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关注社会结构中的阶级矛盾,强调经济力量对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后续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

其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概念。

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4.《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1885年和1894年由恩格斯编辑出版):这两卷延续了第一卷的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第二卷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的循环过程,而第三卷则着重于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金融资本和世界市场。

5.马克思的其他著作:除了《资本论》,马克思还有许多其他著作,如《雇佣劳动和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对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其理论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同的解释和争议,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仍然为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著作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以
《资本论》最为著名。

马克思在本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
其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
品生产和无组织的雇佣劳动。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工人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劳动者贫穷而
资本家富有。

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资本家必然要追求更广泛的
市场和更低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人民的剥削。

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发展可能导致商品过剩和生产不足,这就是资本主义危机
的深层次原因。

而资本主义制度先天性的分配不公和经济不稳定性,
也会导致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
稳定。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对现代经
济学和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
度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政治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批判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并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以及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让我们先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合作写作的一部著作,它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理论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命运。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进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了解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马克思单独完成的。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货币循环、生产的基本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们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困境,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深入学习和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还能够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这两部著作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

它的批判精神贯穿始终,为我们理解和改变经济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而广大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

工人在这种残酷的剥削下,生活状况极为艰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这种剥削关系,指出它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

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使得经济经常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引发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中,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缺陷,认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拜物教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和资本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货币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人们对它的追求变得狂热。

资本则成为了统治一切的力量,它控制着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

这种拜物教现象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矛盾,使人们陷入了对物质的盲目追求和对社会本质的迷失。

从分配领域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也是不公平的。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

这种分配方式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的固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主张实现按劳分配,让劳动者能够充分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
一、介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包括其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商品关系的特征、阶级矛盾和剥削的存在等方面。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剥削性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人被迫卖出他们所能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

三、商品价值与交换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商品关系,商品的价值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劳动时间决定。

这种价值体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表现的,即交换的双方通过互相出售和购买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四、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周期性的危机,这是由于过剩生产不能得到消费而导致的,这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到达了自身发展的极限。

五、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则在剥削的压迫下生活。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政治的不稳定。

六、结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剥削、商品关系、危机和阶级矛盾等方面。

这些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