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逻辑理论
哲学中的关于逻辑的知识要点
哲学中的关于逻辑的知识要点下面一组关系是哲学中的关于逻辑的基本知识要点:关于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逻辑和哲学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事例: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石头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石头缺少内因(生长发育的功能),开水锅里的鸡蛋也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开水锅里的鸡蛋缺少外因(合适的孵化温度)。
现象与本质从观察表面现象到发现本质规律。
表面现象是事物的外在体现,而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体现。
相对与绝对相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
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的两种情况:(1)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
(2)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
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
量变与质变量变:量变又称“渐变”。
与质变相对。
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逻辑哲学论》导读
n 1、张申府《名理论》(1927),后由陈 启伟校订,《名理论(逻辑哲学论)》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8)
n 2、郭英《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
n 3、贺绍甲《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
n 4、陈启伟《逻辑哲学论》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3)
《维特根斯坦全集》中文版出版
n Home movies from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 are accompanied by voiceovers and written texts from Tractatus, and a somber, lyrical score. Scenes of bourgeois life are haunted by foreboding of the future.
家庭出身
n 参考江怡:维特根斯坦大事年表 n 1889年 4月26日生于维也纳,在天主教堂
受洗。 n 父亲Karl Wittgenstein是奥地利钢铁工
业领袖,“The Carnegie of Austria”,母 亲Lepoldine Kalmus是一个维也纳银行家 的女儿,音乐素养颇深,笃信罗马天主教。 n 路德维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前面有 四个哥哥(汉斯、库特、鲁道夫和保罗) 和三个姐姐(海尔曼、玛格丽特和海伦)。
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经典名著《逻辑哲学 论》的分析、导读,突出逻辑方法、哲学研究 的内在意义,展示逻辑、哲学与人生的关联融 通,有利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与哲学思辨素质的 培养。
教材 n 教材: Tractatus Logico-Philosohicus,
Wittgenstei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22, 德英对照本, n 网上可以找到ebook:德英中对照版 n 参考: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贺 绍甲 译本;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郭 英 译本
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
第12卷第2期2021年4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2Apr.,2021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张志平摘 要: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维特根斯坦崇尚的是简单性原则。
他不仅根据简单性原则表述其思想,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还从简单性入手切入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建构,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由所有简单对象的内容及形式所共同决定的事实的总和,通过极简的[p,ξ,N(ξ)]揭示命题、语言、描述和世界的共同本质,并通过语言批判和思想划界对哲学思考本身提出简单性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简单性原则也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因为哲学从诞生起就带有还原论倾向,在多中寻求一,在时间性中寻找永恒性。
这样的探寻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加以透析、过滤、简化来达到使世界充满秩序并容易为我们所理解的目的。
但简单性原则本身存在诸多困难。
维特根斯坦在简单性原则上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哲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一个缩影。
只有认识到简单性与复杂性的辩证统一,保持两者之间合理的张力,才不会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偏执一端,哲学思考也才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为人的生活实践贡献更多智慧。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简单性原则;形而上学;张力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2-0067-81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追求完美写作形式的维特根斯坦崇尚的是简单性原则。
a有关简单性原则,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多次提及。
在5.4541中, 作者简介:张志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a有关简单性,维特根斯坦用的是“einfach”一词,英译者翻译为“neat”(干净的、整洁的,名词为neatness),似乎不妥(参见Ludwig 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1, p. 125)。
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
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摘要:哲学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究普遍性终极性超验性问题而取得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成果。
诸子百家时代,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由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三部分组成。
知天以制天的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究天人之际的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知人以成人的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国哲学;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价值追求一、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关于事物存在形式及其变化动因的系统见解。
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一种禀性柔弱、晦暗、谦退、顺随称为阴;一种禀性刚强、明朗、激进、自执称为阳。
阴阳相互交替、摩荡,从而造成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阴,原指背光的一面;阳,原指向阳光的一面。
阴阳虽为两面,但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犹如一座山的南北,一个人的前后,所以渐渐就引申指事物内部既相互资补、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因素。
阴阳学说在不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那里各有不同特色,其细节更是纷繁多样。
就整个学说的主流而言,具有如下特色:其一,认为阴阳双方是对立斗争的。
阳刚则阴弱,阴强则阳弱;阳前则阴后,阴前则阳后;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
二者处在交替、更迭、摩荡、搏击的状态之中。
其二,认为阴阳双方是资补融通的。
有阴则有阳,有阳则有阴,独阳不在,独阴不行。
二者处在互助、和谐、平稳、圆柔的状态之中。
其三,认为对立和融通是合为一体的。
一般来说,对立和斗争的形式是平和柔缓的,资补和融通的过程是通过平和柔缓的对立斗争实现的。
这是阴阳二者的正常关系。
打破这种关系便是失调。
其四,认为阴阳交合的不同形式形成不同事物,阴阳的对立和融通造成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阴阳失调则事物受损,阴阳相分则事物毁灭。
其五,认为一种事物的关系中自身含有阴阳、又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代表着阴或者阳;阴阳的关系网相互连接,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
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须既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阴阳关系,又观察它自身内部的阴阳关系。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01《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ng)的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巨大影响力,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ng)在其一生中出版的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
本书是在他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兵期间写的。
首先在1921年出版为德语的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它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拉丁语标题"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最初是G. E. Moore 建议的,表示了对斯宾诺莎的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学政治论)的敬意。
维特根斯坦的著名的文笔风格—他表达自身的绝对冷静和简洁的方式—是从他所崇拜的伟大的德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Gottlob Frege 的哲理散文中铸就来的。
在他的哲学评论中他写道: "我的句子的风格受到Frege 的非常强烈的影响。
并且如果我想要的话,我能在没有人能在第一眼就能辨别的地方察觉到这种强烈的影响。
"微薄的容量(少于八十页)形成了简短的、预言式的说话方式的、编号为1, 1.1, 1.11, 1.12 等等到7 的一个系统,就是说1.1 是 1 的注释或细节,1.11 和1.12 注释 1.1,以此类推,用来展示它们的嵌套的相互关系。
他阐述了一个有雄心的计划来识别在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的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Russell, p. 8 in the C. K. Ogden Translation)。
它的目标是能完善伯特兰·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的一个哲学系统。
逻辑–哲学论
简介逻辑-哲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逻辑的性质及其对哲学问题的应用。
它是一个研究领域,旨在了解逻辑如何被用来回答关于现实、知识和道德的本质问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逻辑-哲学理论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它目前在哲学中的应用。
文章还将讨论这一领域的一些主要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伊曼纽尔-康德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最后,它将考虑逻辑-哲学理论今天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逻辑-哲学理论的历史和发展逻辑-哲学理论的历史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被广泛认为是最早开发出理解逻辑推理的综合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论证法方面的工作为现代逻辑-哲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还引入了诸如modus ponens和modus tollens等概念,这些概念今天仍被用于正式的逻辑论证中。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工作外,其他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也对逻辑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柏拉图的对话中充满了逻辑论证,有兴趣了解其哲学观点的学者今天仍在研究这些论证。
逻辑-哲学理论的历史和发展的下一个主要人物是伊曼纽尔-康德。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开发了一个系统来理解逻辑推理如何被用来回答关于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他关于绝对命令的工作为现代伦理理论,如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随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人在这一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人们对逻辑-哲学理论的兴趣再次升温。
维特根斯坦开发了一个系统来理解语言如何被用来回答关于现实和知识的哲学问题,该系统被称为"语言游戏"或"文字游戏",在当代哲学中具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哲学中的应用逻辑-哲学理论在当代哲学中有许多应用。
其中一个例子是它在认识论中的应用,或对知识的获得和证明的研究。
逻辑可以用来回答关于什么是有效的证据或某些信念是否可以根据现有的证据或他人提出的论据(如通过辩论)来证明的问题。
逻辑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形式的推理(例如,归纳法与演绎法)如何导致我们对我们所知道或相信的现实或道德的真实性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某事是对还是错)。
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1 世界就是所有为真的一切。
1.1 世界是所有事实,而非事物,的总和。
1.11 世界是由事实所决定的,并且由全部事实所决定。
1.12 因为事实的总和既断定了什么是真的,也断定了什么不是真的。
1.13 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所有为真的)就是整个世界1.2 世界可以分解为事实1.2.1 任一事实或者为真,或者不为真,其它所有事实皆然。
第二节2 那些为真的事实,是由原子事实组成的。
2.01 一个原子事实是多个对象(或实体,事物)的组合。
( object !!)2.011 事物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可以成为某个原子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2.013 每个事物都是,正如假设的那样,处于一个由可能的原子事实空间之中;我可以想象这样的空间为空,我却无法想象一个无原子事实空间可依的事物。
2.014 对象包含了事务的全部状态的可能性(?)2.02 对象是简单的(基本的)2.0201 每个关于复杂事物的陈述都可以分解为对其组成部分的陈述,而且能被分解成能完全描述这些复杂事物的陈述。
2.021 对象形成了世界的基础。
因而它们不会是复合物。
2.022 尽管我们主观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显然有些东西――一种模式――是相同的。
2.023 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由对象组成。
2.026 只有存在对象,才能有一个固定模式的世界的存在。
(2.03 在原子事实中,对象如一条锁链相互连接。
2.031 在原子事实中,对象以某种确定的方式相连。
2.032 原子事实中对象相互连接的方式即是原子事实的结构2.034 事实的结构存在于原子事实的结构之中2.04 存在的原子事实的总和即是世界2.05 存在的原子事实的总和也确定了那些原子事实不存在2.1 我们为自己产生事实的图画。
2.12 那图画是现实的模型2.13 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对应于那图画中的各元素。
2.131 那图画中的各元素代表对象(现实世界中的)2.14 那图画的存在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 它的各元素之间以某种固定方式相结合。
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424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王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00)维特根斯坦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著作一向以艰深著称,不同领域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研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你会发现他的著作其实本身就涉及了许多学科,除去哲学,数学还有语言学等等,其实也有涉及心理学。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维氏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
1、真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构建维氏用其极其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两个世界—--物理世界(或称真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及两者的关系。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空间和事物,事物在空间中存在并相互关联,随时间的变化按照逻辑的发生运转而成为事实。
所以“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2】真实世界中的事实,即发生的事情,是唯一确定的存在。
面对真实世界,”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我们自己可以构造事态的图像。
“【4】可以理解为:人作为观察者,通过表象行为在心理世界表象和构建了世界,每个主体(人)的心理世界是在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意象)。
主体感知事物及其存在方式(事物和相互联系),同时感知的还有事物的运行方式,即逻辑,逻辑不是创造出来的,是世界本身的 ,是先验的,,即:思想的本质即是逻辑,逻辑对于世界和思想是相同的。
【5、Z】对象及逻辑映像成为主体的心理世界的“事物“和逻辑,形成真实世界在心理世界的图像,构成真实世界的模型,但这个模型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模拟,构建(图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这种运行发展就是:根据逻辑进行预测,想象,判断。
如果人的心理世界建构的图像与真实世界某个部分一致,同时运行逻辑也与真实世界一致,则心理世界与真实世界在某个部分就是一致的。
所有真实的图像就映像了真实世界,所以,”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6】。
中国哲学存在怎样的思维逻辑?
中国哲学存在怎样的思维逻辑?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哲学存在的思维逻辑。
一、整体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思维,它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
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五行相互转化的整体,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哲学重视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辩证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辩证思维,它注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统一体不断分化、发展而来的。
中国哲学重视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强调“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只有在矛盾的统一中寻求发展的方向,才能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
三、实践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实践思维,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完善理论,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例如,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指通过实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的认识。
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强调“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达到事业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存在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
整体思维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辩证思维注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实践思维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这种思维逻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嘿,你问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啊?那咱就好好唠唠。
哲学和逻辑学啊,就像一对好兄弟。
哲学呢,就像是个爱思考的大哥哥,整天琢磨着这世界是咋回事,人生有啥意义。
逻辑学呢,就像个细心的小弟弟,专门帮忙把大哥哥的想法整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哲学没有逻辑学的帮忙可不行嘞。
你想啊,哲学思考那些大问题的时候,要是没有逻辑学来帮忙理清思路,那就容易乱成一锅粥。
就好比咱说话,要是没有个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别人听了也不明白咱想说啥。
哲学要是没有逻辑学,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瞎摸索,找不着方向。
咱村里有个文化人,老爱思考人生的意义啥的,一开始他就是瞎琢磨,自己也说不清楚个一二三。
后来他学了点逻辑学,嘿,这下可不一样了,他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条有理地说出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逻辑学也离不开哲学这个大哥哥嘞。
逻辑学就像一把工具,得有哲学给它找活儿干。
没有哲学提出那些深刻的问题,逻辑学自己也不知道该干啥。
就像一把好斧子,要是没有木头可砍,那不就闲着没用嘛。
哲学给逻辑学提供了思考的对象和方向,让逻辑学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比如说,哲学家们讨论道德问题,逻辑学就可以帮忙分析各种观点的逻辑关系,看看哪个更合理。
哲学和逻辑学还互相促进嘞。
哲学提出新的问题,逻辑学就想办法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逻辑学也不断发展。
反过来,逻辑学的进步又能帮助哲学更好地思考问题。
就像两个人一起爬山,互相拉一把,就能爬得更高。
咱山东有个大学教授,他研究哲学的时候,就经常用到逻辑学的方法。
他说,哲学和逻辑学就像一对翅膀,有了它们,才能在知识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反正啊,哲学和逻辑学关系可紧密啦。
它们就像两个好朋友,一起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你说是不?。
逻辑哲学论研究 韩林合pdf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pdf韩林合的《逻辑哲学论研究》全面地研究和讨论了当代西方逻辑学和哲学现状,梳理和概述了一系列重要的逻辑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逻辑学的基本概念1、否定的范畴概念:“否定”是指学科术语概念之外的一切概念,也是指学科之外的与学科有关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行为范畴、实质范畴和抽象范畴。
2、解释范畴概念: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涉及如何理解、解释、推理、证明和把握关键概念和规则。
3、命题概念:它是一种概念,使一定的声明真实的,假设的假设为真实的,也可以把一些意义客观的东西放在一起。
这种概念包括原子级命题和更大范围的有关关系以及命题的组合。
4、论证概念:论证是指以充分理由和足够的证据,对某一个命题的真实性进行证明的一种活动,它要求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原始概念一致。
二、哲学的基本概念1、本原概念:本原概念指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它是一种关于存在、本质或唯一真理的思考,它不仅仅涉及认识学上的概念,更包括心理学、哲学、文学上对思考本质的解释。
2、思维概念:它是理解思维本质的首要概念,是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抽象思维、概括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总称,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思考,才能在知识上有经验地理解现实世界。
3、认知概念:它是一种理解认识过程的概念,也就是通过滤处信息和加工信息,以及经过分析、比较或概括,最终产生知识的过程。
4、实践概念:实践是指学习如何利用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化到具体实践中的过程。
三、逻辑哲学论的研究1、主体性研究:主体性研究旨在研究如何实现主体性的思维过程,揭示逻辑活动的客观本质,提出一系列新的主体洞察和洞察理论,开发思维活动的表象性和主观性判断技能。
2、非主体性研究:非主体性研究旨在探索非主体性思维的规律,研究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历史文化意义,揭示正义与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心态和风气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1柏拉图是第一个思考政治问题的哲学家。
如果我们赞同斯特劳斯,那么可以姑且认为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哲学家。
柏拉图有两个老师: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用最完美的方式诠释了毕达哥拉斯赋予“哲学”这个词的含义,那就是“爱智慧”。
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没有智慧,但是热爱智慧,以此和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智者”的修辞学传统保持距离。
智慧就是逻各斯,而逻各斯的意涵是“说出真理”。
但是越是走到高处的哲学家,越是发现最高的真理是说不出来的。
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用毕生的时间与人对话,但是一到最关键的段落,苏格拉底就开始说胡话了,或者至少开始讲神话和笑话了,这给研究者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谜团。
斯特劳斯以“双重真理”来解释这一点,以便说明柏拉图是微言大义的政治哲学家,而我觉得这恰恰错失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那就是试图说出一种其实根本无法被说出来的真理: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被“观看”,但是看到真理的人,其实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交流真理,除非他人也“看到了”。
不过,苏格拉底毕竟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他人,逐步把他人带上通往真理之像的道路,这种哲学教育被称为“灵魂助产术”。
柏拉图对于智者的根本批判,其实并不在于政治立场(就雅典而言,民主或者寡头),而在于智者并没有看到他们自认为拥有、并宣称可以被讲授(还要收学费)的真理。
在这个意义上,智者的教育无法培养“好人”,只能培养“好公民”,服务于演说程序的修辞学,和作为城邦立法的根据的诗歌一样,只是政治内部的调节和运转,无法与政治保持足够的张力,而只有哲学家才是任何马匹都不能缺少的牛虻,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政治施加真正的压力。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最终来自可说和不可说的张力:诗人的迷狂语言是不可说的象征,智者的修辞是可说的内部调整,但是把城邦完全交给不可说的“宗教”、“习俗”和可说的“演说”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在可说与不可说的边界上的哲学来处理城邦生活的永恒问题——俄狄浦斯身上的可说的德性和不可说的命运的冲突,安提格涅面对的可说的人法和不可说的神法的两难。
逻辑哲学论
2.011 事物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可以成为某个原子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
(It is essential to a thing that it can be a constitute part of an atomic fact)
......
2.013 每个事物都是,正如假设的那样,处于一个由可能的原子事实空间之中;我可以
......
2.172 那图画却无法表达它自己的表达模式。 它只是将其径直显现出来。
The picture,however,cannot represent its form of representation. It shows it forth.
......
2.18 为了能够代表现实---正确或错误的---无论何种模式的图画,它必须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东西,是逻辑结构,即: 现实世界的模式。
第二节
2 那些为真的事实,是由原子事实组成的。
(What is the case,the fact, is the existence of atomic facts.)
2.01 一个原子事实是多个对象(或实体,事物)的组合。( object !!)
(An atomic fact is a combination of objects(entities,things.)
哲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哲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哲学和逻辑学一直是彼此相关的,可以说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补充的,彼此缺一不可。
哲学通常被称为“统一的理性科学”。
它包括许多不同的思想,如宗教信仰、实践、政治理论以及其他的主题。
哲学的目的是综合这些内容,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而且,哲学也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推理和分析,它通过研究和推理去探究人类最深刻的概念。
逻辑学是一种理论,它旨在提供一种知识,并建立更为严密的推理体系,以寻求更加自然的证据。
逻辑学追求的是一种精细的数理分析,为哲学提供了客观的语言以及系统的分析机制。
逻辑学的意义在于它所提供的帮助,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推理出合理的结论。
总而言之,哲学和逻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哲学是一门理性科学,旨在寻找真理,而逻辑学则提供了一种更有系统的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体系,以满足人类的理性探索欲望。
逻辑学基础理论
逻辑学基础理论逻辑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研究的是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和严密的体系,逻辑学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逻辑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范畴逻辑和演绎推理。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律。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真假性已被确定的陈述句,可以用逻辑符号进行表示。
逻辑符号有否定符号、合取符号、析取符号、条件符号和双条件符号等。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律主要有三大原则: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
同一律指的是一个命题等价于它本身;排中律指的是任何命题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矛盾律指的是任何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发展和扩展,它研究的是一般陈述句中的谓词和量词。
在谓词逻辑中,谓词是一种含有变量的陈述句,量词是用来指定谓词变量范围的符号。
谓词逻辑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推理关系,例如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的使用可以表达存在性和普遍性的情况。
模态逻辑是研究命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在模态逻辑中,常用的符号包括必然符号和可能符号等。
必然符号表示命题为真的必要性,可能符号表示命题为真的可能性。
模态逻辑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研究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解释一些哲学问题,例如自由意志问题等。
范畴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的类别和关系。
范畴逻辑的主要概念包括类别和关系,类别是一个范畴中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关系是两个类别之间的关联。
范畴逻辑可以用来分析一个问题或者研究一个领域的范畴和关系。
演绎推理是逻辑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研究的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理规律。
演绎推理可以通过推理规则来判断论证的有效性。
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蕴涵规则、等价规则、假言拆分规则、析取移项规则等。
演绎推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有效性的推理,并且可以减少一些误判或者不必要的知识论证。
总之,逻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了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范畴逻辑和演绎推理。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语言问题所在:第一,当我们使用语言,希望借此来意指某种东西时,我们心中发生了什么,这是个问题,属于心理学问题;第二,在思想、词或句子以及它们所意谓或意味的东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这属于认识论;第三,如何使用语句来表达真的而不是假的东西的问题,这属于研究所要考察的语句的论题的专门科学;第四,一个事实(比如语句)要能成为另一个事实的符号,这两者必须具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属于逻辑问题。
语言的全部职能就是要有意义。
语言的主要任务是肯定或否定事实(to assert or deny facts)。
一种理想的语言第一个要求是,每个简单之物都要有一个名称,而且两个不同的简单之物决不能有同一个名称。
历来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核问题,不是虚假的,而是无意义的。
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表明它的无意义性。
哲学家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都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这样一个事实而产生的。
我们绝不能说:复合符号“aRb”表示a处在R对b的某种关系之中;而必须说:a处在和b的某种关系中,表示为“aRb”。
哲学的成果不是某些“哲学命题”,而是把问题澄清。
哲学应该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会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为之划定明确的界限。
世界是由事实组成:严格的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说出事实是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来说明我们所指的意思。
如果我们给与复合物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仅仅在某个命题、即断言该复合物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命题的真实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A相信p”:除非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人,我们不能从他相信p这一点来推断出p是真的,或者从他不相信p这一点来推断出p是假的。
未来的事件,不可能从现实的事件中推出。
相信因果联系就是迷信。
只有世界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谈论关于整个世界的事情。
我们的视野对我们来说是没有视觉界限的,正因为在它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相似的,我们的逻辑世界也是没有逻辑界限的,因为我们的逻辑不知道在它之外的任何东西。
逻辑哲学论——影响了哲学的走向和气质
逻辑哲学论关于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奥地利哲学家,后加入英国籍,20世纪最富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生前只出版了《逻辑哲学论》和一本小学生词典,去世后由学生编辑出版了《哲学研究》《论确定性》等著作。
他对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本书《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构思完成的天才之作,也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代表。
本书讨论了世界、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哲学能够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净化”,排除掉了很多传统哲学的“胡言乱语”。
维特根斯坦一度认为写完这本书自己就完成了所有的哲学工作,可以彻底放弃哲学了。
核心内容《逻辑哲学论》由七个核心命题构成:(1)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2)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3)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6)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7)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这七个命题对人类的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本质和任务提出了的全新理解,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英美哲学的走向和气质。
前言《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引领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的一次重要转向,对之后一百年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我这里说的“重要转向”叫做“语言转向”。
什么叫“语言转向”呢?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中,哲学家原本关注的都是一些大问题,比如存在、知识、道德、审美,等等,而从这本《逻辑哲学论》开始,很多哲学家转而关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描述这些大问题的语言。
他们认识到,要先搞清楚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边界,才有可能去讨论那些哲学里的大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维特根斯坦可以被看作是“当代哲学之父”。
就像比他早大约400年的笛卡尔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告诫人们如果不首先搞清楚人的认识能力,就不能讨论存在、知识、道德这些认识对象,开启了一场“认识论转向”。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
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
(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逻辑理论一、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的界限在这里经典逻辑是指标准的一阶谓词演算(CQC),它的语义学是模型论。
随着非经典逻辑分支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对经典逻辑和非经逻辑的界限的认识逐步加深。
就目前情况看,经典逻辑具有下述特征:二值性、外延性、存在性、单调性、陈述性和协调性。
传统的主流观点:每个命题(语句)或是真的或是假的。
这条被称做克吕西波(Chrysippus)原则一直被大多数逻辑学家所恪守。
20年代初卢卡西维茨(J.Lukasiwicz)建立三值逻辑系统,从而打破了二值性原则的一统天下,出现了多值逻辑、部分逻辑(偏逻辑)等一系列非二值型的逻辑。
经典逻辑是外延逻辑。
外延性逻辑具有下述特点:第一,这种逻辑认为每个表达式(词项、语句)的外延就是它们的意义。
每个个体词都指称解释域中的个体;而语句的外延是它们的真值。
第二,每个复合表达式的值是由组成它的各部分表达式的值所决定,也就是说,复合表达式的意义是其各部分表达式意义的函项,第三,同一性替换规则和等值置换定理在外延关系推理中成立。
也是在20年代初,刘易士(C.I.Lewis)在构造严格蕴涵系统时,引入初始模态概念“相容性”(或“可能性”),并进一步构建模态系统S1-S5。
从而引发一系列非外延型的逻辑系统出现,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等等出现。
从弗雷格始,经典逻辑系统的语义学中,总是假定一个非空的解释域,要求个体词项解释域是非空的。
这就是说,经典逻辑对量词的解释中隐含着“存在假设”,在60年代被命名为“自由逻辑”的非存型的逻辑出现了。
自由逻辑的重要任务就在于:(1)把经典逻辑中隐含的存在假设变明显;(2)区分开逻辑中的两种情况:一种与存在假设有关的推理,另一种与它无关。
在经典逻辑范围内,由已知事实的集合推出结论,永远不会被进一步推演所否定,即无论增加多少新信息作前提,也不会废除原来的结论。
这就是说经典逻辑推理具有单调性。
然而于70年代末,里特(R.Reiter)提出缺省(Default)推理系统,于是一系列非单调逻辑出现。
经典逻辑总是从真假角度研究命题间关系。
因而只考察陈述句间关系的逻辑,像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就被排斥在逻辑学直接研究之外。
自50年代始,命令句逻辑、疑问句逻辑相继出现。
于是,非陈述型的逻辑存在已成事实。
经典逻辑中有这样两条定理:┐(p∧┐q)(矛盾律)和p∧┐p→q(司各特律),前者表明:在一个系统内禁不协调的命题作为论题,后者说的是:由矛盾可推出一切命题。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是不协调的,那么一切命题都是它的定理。
这样的系统是不足道的(trivial)。
柯斯塔(M.C.A.daCosta)于1958年构造逻辑系统Cn(1〈n≤ω)。
矛盾律和司各特律在该系统中不普遍有效,而其他最重要模式和推理规则得以保留。
这就开创了非经典逻辑一个新方向弗协调逻辑。
综上所述非经典逻辑诸分支从不同方面突破经典逻辑某些原则。
于是,我们可以以上面六种特征作为划分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的根据。
凡是不具有上述六种性质之一的逻辑系统均属非经典逻辑范畴。
二、非单调性与演绎性通常这样来刻画演绎:相对于语句集合Γ,对于任一语句S,满足下述条件的其最后语句为S的有穷序列是S由Γ演绎的:序列中每个语句或者是公理,或者是Г的元素,或者根据推理规则由前面的语句获得的。
它的一个同义词是导出(derivation)。
演绎是相对于系统的概念,说一个公式(或语句)是演绎的只是相对于一不定的公理和推理规则的具体系统而言的。
演绎概念是证明概念的概括。
一个证明是语句这样的有穷序列:它的每个语句或是公理或是根据推理规则由前面的语句得出的。
在序列中最后一个语句是定理。
现在我们考察单调逻辑中演绎情况。
令W是一阶逻辑公式的集合,D为缺省推理的可数集,cons(D)为D中缺省的后承的集合。
我们来建立公式Φ的缺省证明概念:首先我们必须确定从WUcons(D[,0])。
导出Φ这种性质的缺省集合D[,0]。
为确保在D[,0]中缺省的适用性,我们须确定缺省集合D[,1],致使能从WUcons(D[,1])中得出在D[,0]中缺省的所有必须的预备条件。
我们从这种方式操作直至某一空的D[,K]。
这意谓着从W得出在D[,K-1]中的必须的预备条件。
然后我们确定一个证明,只是我们不陷入矛盾,即是W必须跟包括在证明中的所有缺省后承的集合相一致。
例如,给定缺省理论:T=({p},{δ[,1]=p:r/r,δ[,2]=r:p→s/p→S})({δ[,2]}),{δ[,1]},Φ是S在T中的缺省证明。
形式地说,Φ在正规缺省理论T=(W,D)中的一个缺省证明是满足下述条件的D 的子集合的有穷序列(D[,0],D[,1],…D[,K]):(i)Φ从WUcons(D[,0])得出。
(ii)对于所有i〈K,从Wucona(D[,i+1])得出缺省的所有预备条件。
(iii)D[,K]=Φ。
(iV)WUcons(U[,i]D[,i])是一致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缺省推理中的证明是与通常的演绎证明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要宽广些。
附图由此可见,缺省逻辑中的推出关系比经典逻辑中的要宽。
因而相应扩大了“演绎性”概念的外延。
于是可把演绎性分为:强演绎性和弱演绎性。
后者是随着作为前提的信息逐步完善,而导出的结论逐步逼近真的结论。
三、逻辑的数学化和部门化。
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逻辑学在智力图谱中占有战略地位,它联结着数学、语言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不同学科。
”[2]作为构建各学科系统的元科学手段的逻辑与各门科学联系越来越密切。
它在当代发展中,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数学化和部门化。
逻辑学日益数学化,这表现为:(1)逻辑采取更多的数学方法,因而技术性程度越来越高。
一些逻辑问题(如系统特征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证明技术和数学技巧。
(2)它更侧重于数学形式化的问题。
其实数学化的本质是抽象化、理想化和泛化(普遍化)。
这对像逻辑这样的形式科学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近一个世纪逻辑迅速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逻辑方法论的数学化在本世纪下半叶正在加速。
这给予逻辑的一些重要结论以复杂的结构和深入的处理,使逻辑变得更精确更丰富。
但是,由于逻辑中数学专门化已定型并且限定了它自己,所以逻辑需向其他领域扩张,拓宽其研究领域就势所必然。
逻辑向其他学科领域的延伸并吸收营养,于是出现了各种部门逻辑,如认知逻辑、道义逻辑、量子逻辑等等。
我们把逻辑学这种延伸和部门逻辑出现称做逻辑部门化。
哲学逻辑就是逻辑部门化的产物,它是方面逻辑或部门逻辑。
众所周知,经典逻辑演算的理论、方法和运算技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适用于一切领域、一切语言所表达的演绎推理形式。
所以,它具有普遍性,是一般的逻辑。
有人认为一阶演算完全性定理表明“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来刻画的全体‘演绎推理规律’恰好就是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演绎推理规律的全体,不多也不少!”[3]。
表达一阶逻辑规律的公式是普通有效的,即是这些公式在任何一种解释中都是真的。
而哲学逻辑各分支只是研究某一方面或领域的演绎推理规律,表达这些规律的公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一领域是有效的,即是它们在具有某种条件解释下是真的。
例如,模态公式(D)□P→◇P,(T)□P→P,(B)P→□◇P,(4)□P→□□P,(E)◇P→□◇P,分别在串行的、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欧几里得的模型中有效。
而动态逻辑的一些规律只适用于像计算程序那样的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转换的动态关系。
部门逻辑另一种含义是为某一特定领域提供逻辑工具。
例如,当人们找出描述一个微观物理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观察属性的命题的一般形式。
对其进行运算时,发现一些经典逻辑规律失效,如分配律对这里定义的合取、析取运算不成立。
于是人们构造一种能够描述微观物理世界新的逻辑系统,这就是量子逻辑。
四、哲学逻辑划界问题哲学逻辑形形色色并且难于表征。
在现代逻辑文献中,“哲学逻辑”是个多义词。
它的涵义主要的有三种:它的第一种涵义是指关于现代逻辑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论题的理论研究。
例如,对于名称(词项)、摹状词、量词、模态词、命题、分析性、真理、意义、指涉、命题态度、悖论、存在乃至索引等概念及与它们相关的论题的理论研究以及利用形式逻辑工具处理逻辑和语言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争论。
它的第二种涵义是指非经典逻辑中一个学科群体,它包括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等众多逻辑分支。
它的第三种涵义是兼指上述两种涵义的“哲学逻辑”。
我们认为,第一种涵义上的“哲学逻辑”不是研究推理有效式意义上的逻辑,而是逻辑哲学。
我们赞成在第二种涵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
于是可以给出下述定义:哲学逻辑是具有哲学旨趣或涉及哲学事业的非经典逻辑,在这里应对“哲学”做广义的理解。
哲学逻辑不仅与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论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而且也涉及各门科学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问题和其他元科学问题。
在我们看来,“归纳”和“演绎”一样,是传统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哲学概念,而且也是现代一些哲学家所争议的问题之一。
同时归纳逻辑方法的启发作用在认知过程中不可低估,归纳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同样是一些学科的元科学因素,是发现真理构建学科系统不可少的。
因此,它应属于哲学逻辑。
《哲学逻辑杂志》亦把它列入哲学逻辑诸分支之首。
问题在于,归纳推理的复杂性,对它的形式刻画和找出能行程序遇到不易克服的困难,致使其成果与演绎推理所获得成果相比,显得不那么丰硕。
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的需要,推动着更多的人研究归纳推理,总会有一天,归纳逻辑也像演绎逻辑那样用形式方法来处理。
【参考文献】[1]Antoniou,G.:1997,NonmontonicReasoning,TheMITPress,Cambridge,Massc husetts.[2]Thomason,R.:1988,"Philosophicallogic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Jo urnalofPhilosophicallogic,VoL17,No,4[3]胡世华.作为现代逻辑的数理逻辑[A].逻辑学文集[C].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内容提要】在现代逻辑文献中,“哲学逻辑”是个多义词。
作者认为哲学逻辑是具有哲学旨趣或涉及哲学事业的非经典逻辑。
哲学逻辑的崛起引发诸多的理论问题。
本文就其中经典逻辑的界限、非单调性与演绎性、逻辑的数学化和部门化及归纳逻辑的归属等重要问题予以理论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logicisapolysemantincontemporarylogicalliterature.Webelieve it''''sanon-classicallogicwithphiloso-phicalpurportorcause.Itsrisearosesalotoftheoreticalproblems.Thisessayexp oundsthelimitsofclassicallogic,non-monotonyanddeduction,logicalmathematicalizationanddepart-mentalization,theownershipofinductivelogic,etc.【关键词】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演绎性/数学化/部门化/哲学逻辑classicallogic/non-classicallogic/deduction/mathematicalization/departmentalization/philoso phical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