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开放大学专科生毕业论文婚俗文化研究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婚俗论文目录绪论………………………………………………………… 正文一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二五月姑娘结婚的程序(一)媒妁(二)探婚(三)订婚(四)送彩礼(五)婚礼(六)探猪头(七)回门三、五月姑娘婚俗的社会意蕴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绪论《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是一篇具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章。
主要陈述南宁邕宁区五月姑娘婚嫁的文化行为。
并通过这一风俗探析婚嫁习俗背后的社会意蕴。
作者通过田野作业法、文献调研法深入展开。
希望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探究其深邃的内涵。
婚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具有内在的联系。
不少学者对近代结婚礼俗进行了研究,如红波的《壮家婚俗》从九个方面即搭亲、接亲、不落夫家、上门、离婚及再嫁再娶、逃婚及族外婚、冥婚、彩礼、送五谷和六畜种来阐述壮族婚嫁礼俗。
廖明君著、张声震总主编的《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讲述了新婚夫妇及其家人借以对火、水、鸡、花的崇拜来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著的《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讲述了黑衣壮年轻男女的恋爱、订婚、结婚以及不落夫家的相关礼仪。
韦树关的《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阐述了壮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方面独特的禁忌。
近几年以来关于中国婚俗史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婚俗内部层面来看,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用历史学方法探索近代婚姻变革的专著、论文的陆续发表,将近代婚姻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目前对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对其他壮族文化比如壮族不同区域的婚嫁习俗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
而描述壮族婚嫁特色以及其中包含着的很多地域文化意蕴不是很多。
学者们考查的大多是壮族婚嫁习俗的“敬酒” 歌、“不落夫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嫁礼俗,而很少谈到多神信仰对壮族婚嫁风俗的影响。
笔者想通过详细介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深受壮族多神信仰影响的五月姑娘结婚礼俗之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习俗,并引发人们思考这种地域社会与信仰的影响,进而对婚姻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摘要] 文章主要从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程序以及社会意蕴三方面切入,说明南宁市邕宁地区的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同时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蕴。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河秀丽、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地区。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蕴[摘要] 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内容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及民俗气息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民歌正是基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形式。
民歌意象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歌深刻内涵与文化外延的有效呈现,从民歌中散发而来的民俗意蕴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
本文从山西民歌的外延与内涵出发,试图以山西民歌为窗口来窥测山西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山西民歌;民俗文化;美学意蕴;地方特色一、引言作为中华语言词库当中最为复杂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系之一,山西地区方言文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基于山西方言发展而来的山西民歌是华夏文明与黄土高原文化底蕴的有效碰撞,以此形成的黄河乡土文化深刻展现了当地浓厚淳朴的民生与民情,其深刻的民俗意蕴令人叹为观止。
民俗文化作为山西地区民众生活的一种凝结与概括,在山西民歌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一种无意识折射过程使得山西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意蕴显得如此真实与自然,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二、山西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藏的汇集地,而山西民歌正是山西众多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民歌在黄土高原文化洗礼下显得风姿绰约,我们在感受山西民歌质朴、纯粹、鲜活、融洽演唱风格的同时也不禁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美学意蕴深深吸引,不由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山西民歌中只可意会的民俗底蕴。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与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包括节日习俗、传统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二、调研结果1. 节日习俗山西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例如,中秋节时,山西人民喜欢赏月、吃月饼、拜月等,形成了独特的中秋文化。
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春节是山西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守夜、贴春联、祭祖、放鞭炮等。
2. 传统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在婚礼前,新娘会经历传统的嫁妆仪式,然后进行婚车游街展示仪式。
在婚礼现场,新娘会参与踩高跷、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山西的婚礼上还有独特的喜糖、红爵杯、飞羽扇等传统仪式。
3. 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有刀削面、炊饼、过烧肉等。
除此之外,山西的美食还有猪肉酱拌面、豆腐脑、小馍等。
在节日和婚宴上,山西人还会食用一些独特的菜肴,如掌柜的狮子头、继续淇奥酥饼等。
三、调研分析与总结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山西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被遗忘,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民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习惯,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保护。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民俗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民风民俗的宣传和传承。
2. 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可以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山西地区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可以打造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村落、文化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之宇文皓月创作文化承载着历史,历史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今天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晋升,借古励今,是历史传承的须要。
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土地,特此外地舆,长久的历史,积淀了深沉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融会,天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民风民俗。
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提高和时期的变迁而一直调换着形式。
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肯定的传承性和稳固性。
然而,婚俗中一些典范的封建思惟、科学颜色都是我们所不建议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民俗来发掘和开发,不过婚俗中的精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学习和发挥的.一、“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广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发明的残暴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明点。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器重。
对于“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
《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气。
”民间也有“入乡顺俗”,以及“十里分歧风,百里分歧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领很主要的位置,是人们精神生活不成缺少的内容。
我公民俗文化丰盛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分歧的分类。
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奉民俗和游艺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资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精力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
分歧品种的民俗有着分歧的特色,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民俗,它存在与其他民俗分歧的独特之处。
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
在朔州的历史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主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公布当前开始履行的,当初多数为自主婚姻。
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数是父母包办婚姻,其婚姻方法有:交流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
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普通是指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
婚俗文化调查报告

婚俗文化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婚俗文化是指一系列与婚姻相关的传统仪式、习俗以及符号。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婚俗文化存在着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对婚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当前中国婚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婚俗文化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参与观察。
以下是具体的调查步骤:2.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婚俗文化的问卷,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了调查。
问卷包括了婚礼仪式、婚车婚房、婚礼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收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2.2 个案访谈为了深入了解婚俗文化的细节和背后的意义,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婚礼案例进行了访谈。
通过与新人、家长、婚庆公司等多个角色的对话,我们得以了解婚俗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机制。
2.3 参与观察为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我们还参与了一些婚礼仪式和活动的观察。
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婚俗文化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影响。
3. 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以上调查方法的实施,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中国婚俗文化的一些发现和分析:3.1 礼金与嫁妆在中国的婚俗文化中,礼金和嫁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大部分人认为礼金和嫁妆是表达祝福和尊重的方式,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
3.2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因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多样性。
在城市地区,西式婚礼仪式逐渐流行,而在农村地区,传统的习俗仍然占主导地位。
然而,不论是西式还是传统式的婚礼仪式,人们普遍认为婚礼是一种对婚姻的庄重和认真的承诺。
3.3 婚庆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婚礼的日益重视,婚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请专业的婚庆公司筹办婚礼,而不再依赖个人的力量。
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于婚礼的追求和对于完美婚礼的期望。
中国婚俗文化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 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 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 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 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 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 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 形,及经济状况。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 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 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 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 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 举行。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 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 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 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 一并抬送到男家。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 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 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 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 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 而已。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 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 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 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 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 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 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 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 筵相款待。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 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 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 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 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 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 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_概述及范文模板

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婚嫁礼仪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婚嫁礼仪也在不断演化和更新。
本篇文章将探讨婚嫁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在不同地域及当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部分来展开讨论:首先概述传统婚嫁礼仪,描述其变革与发展;然后探讨不同地域的婚嫁习俗,分析地域差异对礼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地域融合对于婚嫁礼仪文化的意义;接着介绍当代社会背景对于礼仪产生影响的概述,以及技术进步、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新问题与解决途径;最后总结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强调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概述,并分析其在不同地域和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挑战。
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婚嫁礼仪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并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2. 婚嫁礼仪传承与发展2.1 传统婚嫁礼仪概述传统的婚嫁礼仪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家庭、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的婚嫁礼仪包括订婚、迎亲、过门等一系列程序和仪式。
这些程序和仪式通常以尊重长辈、亲友参与为基础,强调家族和个人之间的连结。
2.2 礼仪传承的重要性礼仪传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礼仪,人们能够学习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培养社交能力。
此外,传统的婚嫁礼仪也有助于加强家庭关系,促进亲情融洽。
2.3 礼仪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一些新的元素已经渗入到传统的婚嫁礼仪中。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可以共同参与筹备和组织婚礼,婚姻的平等性也得到了更加重视。
此外,一些新的仪式和方式也出现在婚嫁礼仪中,如婚礼上的个性化宣誓、创意派对等。
总之,传统的婚嫁礼仪在每个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婚俗作为婚姻制度的具体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传统婚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婚姻仪式和习俗。
这些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婚俗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婚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旨在将两个家族联为一体。
婚姻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传统婚俗中,往往有走亲戚、交换礼物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传统婚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尊重。
传统婚礼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
这些礼仪不仅在形式上表达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婚姻的严肃态度。
婚礼的举行一方面彰显了婚姻的庄重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两个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传统婚俗传递了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和呵护。
传统婚俗中,往往包含有新婚夫妇的房屋布置、婚车的选定、婚庆队伍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于婚姻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二、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婚姻制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婚姻制度的长久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习俗和仪式代代相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
婚姻制度的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婚姻制度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婚姻制度将婚姻纳入家族系统,通过婚礼的仪式和程序,强调了家族的地位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论文 论婚俗

婚俗婚礼习俗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婚礼作为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庆典”,在演变中也往往被寄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观念思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民俗范畴。
笔者的家乡(老家)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北部的农村地区,由于与广饶东营一带相邻,风土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了邻近地区的一些特色,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结婚习俗在当地来说相对寿光其他地区更加规范和严格,讲究颇多,耳闻之余,我有幸在假期亲身体验了一场婚礼,也感叹于家乡人民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在此谨将我所见过的婚礼整理成文,略作解说。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与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言,请期,亲迎之说多少还是有所一致的,结婚前夕的最后一道工序“请期”,由男方负责找“阴阳先生”选取黄道吉日将婚礼日期敲定,由男方家的大伯或是叔辈将婚期送至女方家中,称为“送婚程”,此行不能空手,往往要为女方带两身衣服,外加随意的点心礼品,若女方同意送来的婚期,要给男方回礼,按照当地习俗一般要为男方备好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件内衬衣,一条内衬裤。
(二)严格来说,婚礼是开始于所选吉日的前一晚,这一晚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中将女家配送的嫁妆和被褥(多多益善)一起拉回男方家里,当晚要由公婆和家中所有的儿女齐动手,将被褥全部铺在新床上,在褥子下洒满花生、栗子、大枣以及芝麻梗,抱来男方家的侄子要在床上来回翻滚数下,意谓两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妻恩爱,芝麻开花节节高,早生贵子,最好要生一男一女,也叫“花生”。
当帮忙的客人散去之后,新床是不能就此空下的,要由男方的哥哥(“大伯bēi 哥”)睡在新床直到天亮,称为“压床”,此举按照当地的说法是有“阴阳”的,虽不可考,多认为是为了图吉利,避阴邪。
(三)迎娶新娘非常讲究“时神”,不能在随意的时间贸然前往,“时神”是根据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来定一个相配的时辰,卯时、辰时、巳时居多,新郎要严守这一时间规定。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其婚礼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在山西,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涵盖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下面介绍几种山西的结婚礼俗。
1. 订婚仪式
在山西,订婚是结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订婚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要拿出精心准备的茶水和点心,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欢迎。
女方家长则带着女儿前去拜访男方家长,交换礼品,并约定婚礼日期。
2. 迎亲仪式
在山西,迎亲是一项非常喜庆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和伴娘一起在自己家中等待新郎的到来。
新郎一般会带着一群兄弟,挑战一些难题,如抬轿子、破红布等,以求得到新娘的“认可”。
当新郎成功通过所有难题后,才能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中。
3. 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是结婚仪式的重头戏。
在山西,拜堂分为三次拜礼:先是新郎和新娘向天地拜,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其次是向双方父母拜,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最后是向亲友拜,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4. 宴席和敬酒
在山西,婚礼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宴席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宾客要穿上盛装,品尝各种美食,并参与敬酒仪式。
敬酒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新娘和新郎要向所有宾客敬酒,以表示感激和祝福。
总之,山西的婚礼文化丰富多彩,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义。
这些传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 1 -。
浅谈婚俗与传统文化

浅谈婚俗与传统文化摘要: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古人把婚姻与饮食放在相提并论的地位,看作人类必须做的两件大事,认为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缔结婚姻的形式规范的婚俗,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婚俗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环境、经济制度、风俗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征,折射出该民族的风俗风貌。
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从中国的婚俗及礼仪中,能看到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一)婚俗的起源及发展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婚俗由来已久,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婚礼原意是“昏礼下达”。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在黄昏时下达礼品,后来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婚礼。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人类婚姻习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一种由性本能向性文化发展,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嬗变的过程。
中国婚礼习俗文化的演变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原始婚礼习俗文化、传统婚礼习俗文化和现代婚礼习俗文化。
建国以来山西古交农村地区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建国以来山西古交农村地区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建国以来,古交农村地区婚俗文化以“六礼”为核心,传统婚俗礼仪基本传承下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交农村地区的婚俗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方式、结婚年龄、结婚礼仪、通婚圈的变迁。
关头村村民的口述史料与《河口村史》《古交志》对传统婚俗文化的记载基本相似,却又更加详细,以关头村为例的婚俗文化传承与变迁即可透视山西古交农村地区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标签:婚俗文化;传承;变迁;口述史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反应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村庄是社会的缩影,更是社会婚俗文化传承最为完整的地方。
探究村庄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既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记录。
建国以来,古交农村地区婚俗文化的传统礼仪基本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有:择偶方式、结婚年龄、结婚礼仪、通婚圈等。
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通过田野调查、采访关头村1930年——现今的各个时代的村民代表,通过总结分析关头村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并结合《古交志》《河口村史》,从而得出关头村的婚俗文化可作为古交市农村地区婚俗文化的代表,以关头村的婚俗文化即可透视整个山西古交农村地区的婚俗文化。
一、建国以来古交地区婚俗文化的传承古交地区婚俗礼仪程序基本以“六礼”为核心,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再融入当地老百姓的智慧,演变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婚俗文化。
其成婚程序大致有:提亲、定亲、拣日子、妆戏、嫁娶、婚后六个阶段,其中,嫁娶是成婚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婚俗最为细致的环节。
包括道人、抓岁岁钱、女方离窝、响工聒喜房、男方迎亲、拜天地入洞房、闹洞房、道喜、谢婚、谢人等几个重要环节。
关头村距古交市35公里,位于古交市的西北面。
河口村距古交市5公里,位于古交市的东南面。
相对距离较远的两个村庄在结婚礼仪中基本一致,《河口村史》中对当地婚俗礼仪的记载也同样提到议婚(提亲)、定婚、拣日子、妆戏、迎亲、男方聒喜房、女方离窝、闹洞房等这些重要的环节,其细节方面也几乎一致,不同的只有一点,《河口村史》对河口村婚俗礼仪的记载中,有一个环节叫“打腰站”〔1〕203-204,是当地特有的。
晋中婚俗调研报告

晋中婚俗调研报告晋中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素有“冀南明珠”之称,这里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婚俗习惯。
本文将对晋中市的婚俗进行调研并进行相关的报告。
晋中市的婚礼通常由三个主要环节组成:婚前准备、举办婚礼和新婚迎亲。
婚前准备是指在婚礼之前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婚礼日期通常由双方家长商定,于农历适宜的日子举办。
在决定婚期后,新娘家会派人向新郎家送请帖,并送礼物作为婚前礼尚往来的表达。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鸡蛋、面饼和红包等。
在晋中,新娘家通常会为婚礼花费一笔不菲的费用,这被认为是一种展示家庭实力和对新娘的重视的方式。
而新郎家也会准备一部分婚庆费用作为回礼。
婚礼举办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也是最为热闹的部分。
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办。
在婚礼当日,主要的活动包括交换婚戒、拜堂和举办婚宴等。
婚礼的核心是拜堂仪式,双方家长和夫妻在家中设一堂,然后由长辈主持拜堂。
双方先行鞠躬致敬,然后向对方敬献茶水和红包。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一员。
婚礼当天还会有其他娱乐活动,比如舞狮、舞龙和唱戏等,这些活动旨在给新人带来喜庆和好运。
新婚迎亲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婚礼当天或次日举行。
这是新娘离开娘家,正式成为新郎家庭成员的仪式。
在新婚迎亲当天,新娘会盖着红色的盖头,由丈夫和岳父一同陪同回新家。
新郎要在门前燃放鞭炮,表示喜庆和迎亲。
进入新家后,新娘要踩过一道门槛,象征着和平和幸福。
新郎家中的亲朋好友还会举行迎亲宴,为新人送上祝福和礼物。
总的来说,晋中的婚俗习惯沿袭着悠久的传统。
婚前准备、举办婚礼和新婚迎亲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这些传统婚俗不仅体现了晋中人民崇尚婚姻和家庭的价值观,也是对新人幸福生活的祝福。
然而,在当代社会,一些现代元素也逐渐渗透到婚礼仪式中。
例如,新人可能选择在现代婚宴酒店举办婚礼,婚礼上还可能出现西方风格的婚纱和礼服。
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晋中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变化和继承。
通过对晋中婚俗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晋中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婚俗论文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婚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婚俗改革工作,旨在治理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
本报告将对某地区婚俗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婚俗改革工作概述(一)改革背景1. 社会经济发展对婚俗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婚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婚俗现象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还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2. 传统婚俗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婚礼规模越大、越豪华,就越能体现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婚俗的过度奢华。
3. 政策法规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婚俗改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婚俗改革。
(二)改革措施1. 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婚俗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全社会对婚俗改革的认同度。
2. 政策法规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婚俗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婚宴规模、彩礼金额等,引导婚俗活动回归理性。
3.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婚俗改革,开展文明婚礼、简约婚礼等活动,树立婚俗改革典型。
4. 婚俗服务创新。
推动婚俗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婚庆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改革成效(一)婚俗观念转变1. 婚俗规模逐渐缩小。
随着婚俗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简约、文明的婚礼,婚宴规模逐渐缩小。
2. 婚俗费用降低。
婚俗改革使得婚宴费用、彩礼金额等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家庭负担。
3. 社会风气好转。
婚俗改革有助于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提升社会风气。
(二)婚俗服务优化1. 婚俗服务市场逐渐规范。
婚俗改革推动了婚庆市场的规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服务。
2. 婚俗服务个性化。
婚俗改革使得婚庆服务更加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婚礼风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山西大同,婚礼被视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不仅是男女两家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迎亲”和“送亲”。
迎亲是新郎一家到新娘家接新娘的过程,而送亲则是新娘一家送新娘到新郎家的过程。
在山西大同,迎亲和送亲通常都会有很多仪式和程序,如燃放鞭炮、敬茶、敬糖、过门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的着装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郎通常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而新娘则会穿着一袭色彩艳丽的旗袍或礼服,头戴鲜花或头纱,整个造型非常华丽和庄重。
除了新郎和新娘,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也要穿着整齐,体现出婚礼的隆重和重要性。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酒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在宾客的祝福声中举行敬酒仪式,向亲友们敬酒表示感谢。
而宾客们也会在敬酒仪式后纷纷上台祝福新人,并提前准备的红包也会成为新人的一笔喜庆之财。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舞龙舞狮也是一大特色。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寓意着喜庆和吉祥,常常在婚礼现场为新人表演。
舞龙舞狮的队伍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手持五彩斑斓的龙灯
和狮子灯,翩翩起舞,给婚礼现场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总的来说,山西大同的婚礼风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
通过严肃认真的仪式和庄重隆重的氛围,新人和亲友们共同见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祝福新人幸福美满,也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山西省的风俗

山西省的风俗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领略那里独特的风俗魅力。
一、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古代,山西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
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合婚、相亲、定亲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拜堂成亲,之后进入洞房等待新郎的陪伴。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即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一段歌曲,表达对家人的不舍之情。
二、丧葬习俗山西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山西人的观念中,丧葬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事情。
当有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葬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报丧、守灵、超度等。
在葬礼上,孝子要披麻戴孝,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同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为逝者超度亡灵,使其安息。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即将逝者安葬在自家的祖坟之中。
三、节庆习俗山西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山西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也是其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手工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饮食习俗山西的饮食习俗也独具特色。
山西人民以面食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小吃,如刀削面、烩面、饸烙面等。
山西临汾民俗习惯

山西临汾民俗习惯【民间婚俗】订婚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经人介绍,在形式上要找一个介绍人。
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后,即在男家或女家见面,称为相亲。
此后,经双方自由接触,成熟时男家送聘礼于女家,聘礼轻重不等,一般都以时髦衣料为主,也带相当现金。
女家如果收下了礼物,即可商谈婚事了。
双方认定了婚事,亲家见面,宴请主要亲戚,就算订了婚。
迎娶迎娶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将门户装饰一新,院门、房门贴喜联,窗户上贴大红双喜字和“喜鹊登枝”、“鸳鸯戏水”等吉祥剪纸,大门口悬挂红布彩绸,张贴大红双喜。
为了欢宴亲友、宾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里搭起“喜棚”。
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礼的人要身披红绸,胸佩红花。
新娘身穿红衣红裤,头罩红盖头,更是一身红。
一应用品,大到车、轿,小到花烛、装饰、颜色均以红色为主。
鼓乐喧天,鞭炮连声,亲友云集,邻里毕至,一派欢声笑语。
结婚仪式,需奏乐、鞠躬、讲话等几项。
洞房床上被褥里,藏入枣、栗子、花生等干果,让新人摸取,以“早立子”的谐音,祝愿儿子、儿媳早生贵子。
花生,含有多子的意思。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有的地方,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晚上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三天内不分大小,“戏公公、婆婆”、“戏大伯子”、“闹洞房”、把喜庆气氛渲染得火爆热烈,无与伦比。
撒喜果,撒七彩纸屑,“撵白虎”,洞房里放斗,斗里放五谷、铜镜以避妖镇邪,凡此种种,无不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在婚后第二天的,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文化承载着汗青,汗青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魂魄.今天的文化是汗青的传承和提升,借古励今,是汗青传承的需要.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地盘,特此外埠舆,长久的汗青,积淀了深邃深挚的文化底蕴.汗青上多平易近族文化的融合,自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平易近风平易近俗.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一向更换着情势.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确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然而,婚俗中一些范例的封建思惟.科学色彩都是我们所不建议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平易近俗来挖掘和开辟,不过婚俗中的优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进修和施展的.一.“平易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辽阔,平易近族浩瀚,在各平易近族创造的残暴文化中,平易近俗文化是个中的一个闪光亮点.从古到今,平易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普遍的存眷和重视.对于“平易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不雅平易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尚.”平易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合风,百里不合俗”等说法.可见,平易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力生活不成缺乏的内容.我国平易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不合的分类.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平易近俗.社会平易近俗.信仰平易近俗和游艺平易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质平易近俗.社会平易近俗.岁时平易近俗.人生仪礼平易近俗.精力平易近俗和口承说话平易近俗等.不合品种的平易近俗有着不合的特点,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平易近俗,它消失与其他平易近俗不合的独特之处.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在朔州的汗青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立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颁布当前开端实施的,当初多半为自立婚姻.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半是怙恃包办婚姻,其婚姻办法有:交换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通俗是指男女两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有的是因为家道贫寒,没才干办婚礼嫁奁的;有的是因为攀亲互相制约的;也有的是因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一般因家道贫寒的换亲,婚礼一切从简.1.2姑表婚.姨表婚姑表婚.姨表婚均属于近亲娶亲,一般是指家里的女儿跟她姑姑.姨姨家的儿子娶亲.这种婚姻是《婚姻法》所禁止的,也违背了伦理道德.1.3招赘婚招赘婚又称招门婿,也就是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一般是指家里只有女儿,不儿子,为了顶挡门户,传宗接代,招婿作子.女婿要跟着岳父姓,按儿子看待,实施赡养岳父.岳母的义务,可以或许持续女方的家产,家族也不会歧视,这种招赘称为“去世招”;假如招来的女婿不更姓,则不克不及持续女方的家产,只有实施赡养岳父.岳母的义务,这种招赘称为“活招”.“活招”多半都邑遭碰到家族的歧视.1.4童养婚童养婚就是指童养媳,个体是指不太充裕的家庭,收养未成年的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女孩儿到了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刻,再与自家的儿子结婚,结婚之前就称作童养媳.童养媳结婚很简单,决定谷旦,童养媳先回娘家,穿上婆家给预备的新衣新鞋,在回到婆家同新郎拜寰宇,这就算是结婚了.做童养媳的女孩儿大都是因为家道贫寒,为了糊口.活命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收养童养媳的家庭也往往是不太充裕的,童养媳大多都是受尽魔难,受尽打骂的,一般的怙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是相对不舍得把本身的女儿送去做童养媳的.1.5指腹婚指腹婚一般是指两家日常平凡交往甚好,门当户对,假如两家女方都怀孕了,两边就提前预约,产后假如是一男一女的话,就让他们结亲成婚.明.清两代虽然有过禁文,但明间仍然有指腹为婚的现象.1.6转房婚转房婚,也称转亲.一般是指三家的女儿辗转作为三家的儿媳妇.婚礼和一般的婚嫁是一样的,惟有因家道贫寒的转亲,婚礼和嫁奁所有从简.1.7冥婚冥婚,又称“鬼婚”,“娶鬼妻”.一般是指有的须眉没有娶妻就过逝了,他的家工资他寻求未婚的女尸进行相配.有的要经由过程牵线说合的“鬼媒妁”说合好,选鬼节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将女尸移迁到男方的坟地,与男尸合葬在一路.平易近间认为人逝世后如同去了阴间,所以有鬼婚之俗.三.井而有序的婚嫁礼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至尽从无变故,在古代,婚姻更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和其他人生习俗比较,婚嫁礼节随世情而多变,这种变动重要暗示在活动的内容和情势上,而婚礼所创造的氛围之隆重.热烈.喜庆.祥瑞,则始终不变.婚俗为世代相传的文化气象,失去必定的传承性.自古以来朔州地区的婚俗礼节的程序类同山西有些其余地域的风气,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固定的程序也在由繁到简的成长着.自古以来婚嫁从定亲到迎娶,旁边有很多繁缛的礼节程序.周代婚俗已判断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六礼.清《朔州志·方地志》中有记录:“朔州婚姻,论财者少,初换帖,次纳定,次通信,次结婚.仿古议婚.纳采.问名.请期之礼,喂不亲迎.五日后,会亲拜门,肆筵设宴.”至清末,大的程序仍基本相同. 一般的嫁娶礼节都要有严格的讲究: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包含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议婚正常先由男方托伐柯人提亲,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若两边同意,即请算命师长教师测生辰“八字”,审定两边是否相合.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由仪婚,假如一切相合,就要商定彩礼.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局部,俗称“上半礼”.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今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有的在交换庚贴是,两边要设筵接待亲朋,名为定亲饭.有的还讲究更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定亲物.男方送女方的有: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宝.瓷瓶.扇子.钱袋.红裤带等.不管贫苦照样充裕,红裤带是必不成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路的意思.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由男方弃取谷旦,给女方下“娶贴”,两边都提前筹备.迎亲的前若干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奁如:桌椅.箱柜.被褥.打扮器具等送给男方.女儿出嫁前夜,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也就是美容.修脸,如:整眉.拔汗毛.剪鬓角.破晓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示姑娘要做媳妇了.迎亲的仪仗情势有繁有简.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充裕人家五乘抬轿.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邑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接待,还要吃一些简单的茶果.油炸食物,这称为“穿茶”.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省得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返回是假如经由寺院.井台.碾磨的时刻,就要用红毯或红布掩蔽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搅.假如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洞穴的地方,都要用红纸掩蔽,为了避邪煞.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路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货币开路.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祥瑞.正房前放置喷鼻案,喷鼻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新娘和新郎同到喷鼻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寰宇,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礼毕落伍入洞房.院内不雅看的人抢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周围虚射,名为“撵白虎”.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聚酒”.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平易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平易近间有谚语说:“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妙语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热.辱弄的动作.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不雅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喷鼻案前分别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首,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品.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娶亲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这是一种必不成少的礼节.新娘家白叟心里十分重视三天回门,因而新郎当时不管是从思维上照样在礼品上都要有所预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起首要问候白叟.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怙恃为爸爸.妈妈.村平易近要来看女婿,“评头品足”取笑“新姑爷”.正午吃饭的时刻,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也有的油滑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争光,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分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平辈或小辈叩首等.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平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从送和堂那天开端,先到新郎家住一天,尔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辩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至此,热烈隆重的婚礼才算宣告停滞,一对新人正式开端了婚姻生活.婚嫁礼节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依旧认当真真的筹划,毫不纰漏.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否定,合法化;其二,就是为新婚伉俪清除险恶,期求美满痛苦的生活.现实上,如今很多村庄还持续这种风气,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良多古代时尚的身分,乡土头土脑息越来越淡了.四.独特的婚俗讲究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节中,也有细致的.独特的一面.在议亲的过程中,要请算命师长教师测“生辰八字”.从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换”.“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古代不知有若干意中人因属相不合而自愿分别.不但是要测属相,还要涉及阴阳无行.无行也有恶马恶人骑,从而就能判断婚姻的吉凶.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奁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奁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愿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打扮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名贵的器械).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掀开看.旧时女子出嫁年事较小,此物为前人的性教诲用品.当然最具特点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刻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轿子要用“骡驮轿”.“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礼礼节的交通对象,暗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骡驮轿”就是两端骡子一前一后的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运用的两端骡子是演习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唱工讲究.木柴结实.镌刻细腻.结构谨慎,它同其他的花轿最大的不同就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图案皆具有喜庆吉利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高下盘旋,两两绝对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乡亲相爱的意思.也有双兔和双鱼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的两侧,“轿杆”两端绑有效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是日“驮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打扮的精精干干的.好的“驮夫”即便门路弯曲,他们也能把“骡驮轿”赶的稳稳当当的,又使人不必饱受安稳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驮夫”的必须品.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吉利,这种风气无比类似与南边婚嫁中的“跳火盆”.“旺火”用碳块垒成塔状,中央放有木柴,为的是能使碳块更随意马虎焚烧,再用黑色的纸或布做成各类图案披在“旺火”的外面,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顶部贴上大红字条,上面要写着“旺七冲天”四个大字,也有辟邪的说法.朔州嫁娶礼节的饮食方面也有必定的讲究.一般的充裕人家的喜宴上都邑有“六六”.“八八”之说,所谓“六六”.“八八”就是指“六凉六热”.“八凉八热”,还有的处所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暖锅”.不管是什么喜,都不回缺“喜馍”,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鱼吉兔”等祥瑞物.琼浆也是筵席所不成缺乏的货品,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艺竞技平易近俗——划拳(猜拳),能使喜庆氛围加倍浓厚.朔州嫁娶礼节中的禁忌也很有特点.如:一年内忌办两次婚嫁;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亲,姨姨和姐姐做送亲;新娘的红盖头上一般都绣有“龙凤呈祥”;假如在婚嫁当天,迎亲路上有两队迎亲的相遇,两边新娘要交换针线或喜帕;拜寰宇时忌孀妇在场;洞房忌用新房;忌孀妇和怀孕孕的女子进入洞房.。
传统的中国婚俗的作文范文

传统的中国婚俗的作文范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中国婚俗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作文范文中,我将向您介绍传统的中国婚俗。
中国的婚姻制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婚姻被认为是家族和社会的事务,而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
婚姻的决定常常是由家长和长辈作出,他们会为子女寻找一个适合的伴侣。
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和传承家族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婚礼通常由几个重要的环节组成。
首先是纳采,这一步主要是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提亲,表示男方有意与女方结为夫妻。
之后是问名,男方会派人去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等,来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就是定亲,双方家长会商定婚期和其他细节,并举办定亲宴。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常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女方嫁入男方家庭,所以结婚典礼在女方家中进行。
典礼通常在清晨或黄昏举行,由一位主持人引导仪式进行。
仪式包括交换婚戒、行拜礼、敬茶、拜堂以及合家欢等环节。
交换婚戒是中国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象征着两个人的婚约。
新娘和新郎都会戴上婚戒,并且以此来表示他们相互的承诺和责任。
行拜礼是新郎和新娘向双方父母行礼表达谢意和敬意。
新娘会敬茶给双方父母,以示孝心和尊敬。
拜堂则是新娘和新郎一同站在婚床前,向天地、祖先行礼,这是对过去和未来的敬意。
在结婚典礼之后,双方亲友会举行一个喜宴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
喜宴一般由众多的宾客参加,他们会为新婚夫妇送上祝福和礼物。
喜宴通常举行多个宴席,其中会有一席是用来敬请至亲至友,并表示感谢。
传统的中国婚俗还包括一些习俗和传统游戏。
比如,新婚夫妇要经过门口的门神贴纸。
门神贴纸旨在驱邪和保护新婚夫妇免受不祥之气的影响。
此外,新郎在婚礼前要经过多个关卡,如躺在床上与好友“云游四海”,或者挑战婚介,在各种婚庆活动中展示他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开放大学专科生毕业论文婚俗文化研究婚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生仪礼中重要的一个仪礼之一,也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里程碑式的仪式。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婚礼也传承了上千年,先秦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婚礼仪式以及婚俗。
关中地区由于作为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研究其传统婚礼、婚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章从婚礼的起源发展、关中婚礼、婚俗的变迁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探讨关中地区婚礼习俗的变迁发展的原因。
一、关中地区以及婚礼的概述因处于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隘之间的渭河盆地,在历史上被形象地称为“关中”。
从半坡遗址到西周,再从秦汉到隋唐,关中地区作为十三朝古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两性就因为其“异”而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的结合逐渐“正规化”,这样后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婚姻形式。
从最初的群婚制,发展到对偶婚,最后发展形成一夫一妻制。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婚姻形式逐渐以制度的形式确立。
“我国古代婚姻的目的,也大致未出此种规律,不过更有中国封建制度特点而已。
依据典籍所载及后儒衍绎成说,可分三种:一曰祭祀,二曰继嗣,三曰内助。
”关于古代婚姻的首要目的为祭祀,在《礼记·祭统》、《国语·楚语》、《礼记·礼器》等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继嗣通俗地讲,也就是传宗接代,婚姻的这功能作用能明显。
随着婚姻制的发展,婚礼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样就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婚俗。
二、关中传统婚俗变迁发展关中地区因为历史发展悠久,其作为人生中重要仪礼的婚礼,其婚俗文化也是异常丰富。
“关中人的传统婚礼,丰富多彩。
它具有礼仪性、喜庆性,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大聚合。
”关中传统婚礼不仅是关中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关中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缩影。
目前,随着我们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大范围开展。
咸阳市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关中传统婚礼已经被纳入到了咸阳市市级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中。
关中地区的传统婚礼基本还是延续我们国家传统的婚礼“六礼”的仪式制度进行的,只不过把其中的一些仪礼揉合在了一起。
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归入了相亲订婚的阶段;亲迎归入了迎娶、出嫁阶段。
(一)相亲、订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其核心。
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顺文化。
封建社会时期,媒人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媒人的作用从一开始的相亲贯穿到最后的结婚仪式结束。
在陕西关中坊间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媳妇娶过门,红爷丢过抢”,这句俗语虽然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但是也从侧面折射出媒人在婚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直到婚礼仪式结束媒人的作用与功能才“履行”完成。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人现代的婚姻主要以自由恋爱为主。
“在西安及关中各县农村,近几十年来普遍流行起男女青年相亲‘看屋里的习俗。
这是男女对象在‘订亲前的一次重要社交活动。
”关中的“看屋里”这一习俗,便是建立在现代婚姻缔结的方式——自由恋爱的基础之上。
但这一习俗是中国传统观念——“门当户对”的一种变相发展延续。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门第、阶级已经被“消灭殆尽”。
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依然有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观念,这一点尤其是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更为明显和普遍常见。
关中传统婚礼在男女双方在完成纳采、问名、纳吉仪礼确定了缔结婚姻关系之后,男方就应该进下一阶段——纳征了。
但是随着现代婚恋观念的发展,现在关中地区也多为自由恋爱,纳采、问名、纳吉的仪礼随着婚恋关系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被淡化。
“纳征是个最大的礼节,在陕西叫‘下财。
下财礼是男家准备,惟礼物的内容,必须经男女双方家长,会同媒人协议而定。
”在古代关中社会,“下财”的物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当地的物产。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下财”主要以金钱的形式展现,且多为吉利的“数字”。
如:“六万六”、“八万八”等等。
婚姻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着聘礼。
“从实质上看,封建聘娶婚的仪式是作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并贯穿于婚姻的全过程。
”这虽然是中国传统社会,或者说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其虽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以及不尊重人权。
但是其存在即是合理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子被“禁锢”在闺房中,不能“抛头露面”的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种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了婚姻,延续了“香火”,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迎娶、出嫁“婚礼的高潮是迎娶新娘,古礼称‘亲迎。
这是人生大礼中最隆重、最繁缛的仪式。
”关中地区的婚礼也是如此,因为新娘的出嫁,就是新郎的迎娶过程,故这一过程最为热闹。
在迎娶、出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两支“队伍”,即男方的迎亲队伍,女方的送嫁队伍。
女方的送嫁队伍主要负责“押送”新娘的陪嫁品,因为中国古代婚礼讲究“门当户对”,故男方给女方聘礼之后,女方就相应的出“嫁妆”。
传统的关中婚礼,在男方的迎亲队伍到达女方之后,女方会组织亲朋好友进行堵门,进行“讨喜封”。
在得到新郎的一番努力之后,女方才允许新郎进入到女方家中见新娘。
现在堵门讨喜,多为向新郎讨要红包。
关中地区还有为出嫁的新娘“开脸”的风俗,之后就是新娘上花轿的仪式,在关中传统的婚礼中,新娘上花轿之前还要举行叩拜父母的仪式,以表达新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谢。
新娘上花轿之后,一路“吹吹打打”就来到了新郎家门前。
在关中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进到新郎家门是不太容易的。
首先是举行“跑狗”仪式,据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称,新娘的花轿在路上难免会沾染一些“邪气”,故让小男孩打扮成小狗的模样,手里拿着火把绕着新娘的花轿转圈,以祛除其邪气。
然后是“挡轿门”仪式,一般是新娘的弟弟们来进行。
新娘的弟弟们一般会在轿子门口、新郎家大院门口、房屋門口等地拦着新娘进门。
在新郎给予其一定的“红封封”ii之后,他们才会放行,新娘才能后进入到新郎家堂屋,进行之后的拜堂等仪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交通的发展,男婚女嫁的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的结婚所用的交通工具——花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结婚以轿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三)拜堂、洞房“拜堂,又称‘拜天地。
这是汉族婚礼中最为隆重而又严肃的仪式。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中,依然是如此。
关中地区传统婚礼,拜堂仪式由礼宾先生主持完成。
关中地区的礼宾先生一般有风趣幽默、德高望重的人来担当,这样既可以给新郎新娘婚礼美好的祝福,同时也能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功能。
礼宾先生会在现场拜堂仪式上,喊出“叩拜天地”、“叩拜父母”、“夫妻对拜”等等之类的话语。
礼成之后,新娘就要给新郎的父母敬茶,并“改口”,开始称呼新郎的父母为父亲、母亲等。
同时,新郎新娘还要给媒人敬茶,感谢媒人的帮忙。
拜堂之后就是入洞房。
由于入洞房、闹洞房等一般在晚上举行。
新郎新娘会在筵席上,给亲朋好友敬酒,感谢亲朋好友的参加与祝福。
近现代以来,关中地区婚礼中的拜堂仪式较传统婚礼,主要是仪式感简化,其程序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婚礼的进行。
关中地区,称闹洞房为“耍房”或者“耍媳妇”。
传统的关中婚礼“耍房”有文耍、舞耍、素耍、荤耍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文耍也称为雅耍,主要以诗词歌赋为题,然后让新郎新娘回答,回答不上则有相应的惩罚。
“武耍”由字面意思就可以得出,是比较“粗俗”,主要以惩罚为主。
“荤耍”主要以让新郎新娘做一些“下流”,“不堪入目”的动作为主。
近现代以来,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关中“耍房”的仪式越来越淡化。
三、关中传统婚俗变迁发展原因探析婚礼不仅是传统文化中民俗的构成,也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每一婚姻也是一种社会振动,涉及的不仅是两个个体,而且还有若干规模不同的群体。
”往简单了说,婚礼不仅是男女两个当事人的事情,其还是背后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以及社会的事情。
关中地区婚俗的变迁发展,反映了关中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中地区的婚礼还是相对较好地传承与保存了传统婚俗的。
关中婚俗的发展变迁是时代变化发展的结果。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聘礼也出现了水涨船高的现象。
另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人们越来越注重节俭,婚礼也不再“大操大办”,越来越简约。
同时,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以及影响,关中地区的婚礼也受到了西式婚礼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搬离了农村,来到城市定居生活。
本就是发源于农村地区的婚礼习俗,因为其生存土壤的变迁发展,也发生变迁发展是再合适不过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影响的扩大,传统的一些婚俗仪式又逐渐出现。
关中地区又开始流行结婚用花轿迎娶新娘的形式,传统的拜堂仪式也开始复兴。
这表明传统婚俗还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国家当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大趋势。
婚礼的变迁也是社会变迁发展的一个缩影。
研究分析婚礼婚俗的变迁发展,应该融入到大的历史环境之中,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我们既要看到传统婚俗的变迁发展是时代社会的发展,也要看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决”。
我们不能否定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能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遗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