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护士中医护理知识

护士中医护理知识

护士中医护理知识简介中医护理是一门融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护理技术的科学,旨在通过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作为护士,了解和应用中医护理知识能够更好地辅助医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护士应了解的一些常见的中医护理知识。

1. 中医基础理论1.1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基于五种物质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护士在中医护理中应了解这些理论,以辅助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1.2 气血理论中医的气血理论非常重要,护士需要了解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以及气血的影响因素。

例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疲劳、头晕等症状,而气血旺盛则使患者精神焕发、面色红润。

2. 中医常见病与护理2.1 中医常见病护士应熟悉中医对一些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

了解中医的治疗方案有助于辅助医生进行治疗,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2.2 中医护理方法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护士可以应用一些中医护理方法来辅助治疗。

例如,穴位按摩、艾灸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3. 中医药物与护理3.1 中药的使用了解中医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是护士的基本知识。

护士应掌握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适应症、禁忌症等,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使用。

3.2 中药外治中医药物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

护士可以根据医生的嘱咐和患者的情况,使用中药来进行外治。

例如,通过贴敷中药煎剂或者使用特定的中药膏药来缓解疼痛、消肿等。

4. 饮食调养4.1 中医膳食养生中医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护士可以根据中医的膳食养生理论,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以辅助治疗。

例如,根据病情给出不同的食物禁忌、适宜的食物选择等。

4.2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还提供了一系列的饮食疗法,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合的饮食疗法。

例如,醋泡蒜可以预防感冒、姜汤可以缓解恶心等。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施。
脾胃不和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调理饮食,改善生活习惯
详细描述
脾胃不和的患者需要调理饮食,避免过度进 食生冷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保持心 情愉悦,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也是重要 的护理措施。中医认为脾胃不和与情绪、饮 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调理是关 键。
06
CHAPTER
中医护理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
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是未来趋势,需要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护理的理念和 技术。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 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护理,需要加强国际间 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发展中医护理的 理论和临床实践,促进中医护理在全球范围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语音、呼 吸、咳嗽等情况,判断病情和病 邪性质。
嗅气味
通过嗅闻患者排泄物、分泌物、 口气等的气味,判断病情和病邪 性质。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畏 寒、恶寒等症状,以判 断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
询问患者出汗情况,以 判断病情轻重和病邪性
质。
问疼痛
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 性质、程度等,以判断 病变部位和病邪性质。
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为主、心 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等。
中医护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病人康复
中医护理能够针对病人的 病情和体质状况,采取个 性化的护理措施,促进病 人的康复。
提高医疗效果
中医护理与医疗相辅相成, 能够提高医疗效果,使病 人更快地恢复健康。
预防疾病
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运 动锻炼等措施,预防疾病 的发生。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PPT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PPT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四)平和七情 以理胜情:理智战胜情志(冲动是魔鬼) 以耐养性:耐心克服急躁愤怒 以静制动:神静则宁 以宣消郁:宣泄悲哀忧伤 思虑有度:脑力劳动、熬夜 慎避惊恐:勇敢坚强、环境良好
第四节 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 过程中,根据辨证施护的原则,对病人进行 膳食及营养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
(四)发泄解郁(度) 恶郁,郁者伤神,为害非浅。 挥泪痛哭法 倾诉苦衷法 模拟发泄法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五)以情胜情
•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悲哀 疗法
喜乐
• 喜可以治悲,以谑(xue)浪亵狎(xia)之言娱之; 疗法
•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ju)死亡之言怖之;
(一)说理开导
《灵枢.师传》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二)顺情从欲 顺从患者意志、情绪,满足三)移情解惑 将思想焦点转移他处而排解情思、
解除疑惑。 假解释:保护性医疗
春 情志:舒畅条达
饮食:辛甘发散少酸 宜葱、大枣、花生,忌油腻辛辣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起居: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衣着:麻纱、丝绸
夏 情志:心静
饮食:清心泻火、清热解暑 宜甘寒、清凉少油,忌过服寒凉、 不洁、肥腻、辛辣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衣着:春捂秋冻
秋 情志:避免伤感、悲戚
饮食:润肺生津 宜蔬菜瓜果,忌辛辣、燥热
一、起居有常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中医护理课件ppt

中医护理课件ppt

中医护理的特色
强调预防保健
中医护理注重预防为主,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个性化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充分 体现个体差异。
综合调理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调理, 通过饮食、药物、运动等 多种方式综合调理身体状 况。
02
中医护理技术
拔罐
拔罐是一种利用负压原理,使罐具吸 附在皮肤上的中医护理技术。通过拔 罐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达到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
02
刮痧的适应症包括感冒、中暑、肠胃不适等内外科疾病,以及肌肉酸 痛、关节疼痛等疼痛性疾病。
03
刮痧的操作方法包括刮法、撮痧法、挑痧法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方法。
04
刮痧的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进行刮痧,以及避 免过度刮痧导致皮肤损伤。
03
中医护理实践
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
感冒
中医护理将更加专业化,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需求,发展出更加精 细化的护理方案和技能。
科学பைடு நூலகம்提升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医护理将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和客观性,如利 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护理效果评估和方案优化。
国际化交流
中医护理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护理的国际传 播和应用。
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护理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推动中医护理的国际发展。
促进国际传播和应用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和实地指导等方式,向世界各地传 播中医护理的理念、方法和技能,提高其在国际社会的认 知度和应用范围。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4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生活起居护理

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4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生活起居护理

(三)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气候反常、传染病流行--避之有时 按时
居住环境适宜 情绪稳定、心平气和
一、劳逸适度
(一)避免过劳 久视伤血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二)避免过逸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三、环境适宜
(一)病室安排恰当 寒证、阳虚者---向阳温暖的房间 热证、阴虚者--背阳凉爽的房间
(二)病室通风整洁 (三)病室温湿度适宜 (四)病室光线适度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 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 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 应早睡早起,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 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 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 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 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 就会伤及肺脏,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 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 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 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 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 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 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了渴望 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 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 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的方法,违逆了 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提供给春生之气 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 、生 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 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 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 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 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 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 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过发汗以疏散外邪, 解除表证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初起, 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 出的一系列病证。 如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等。 常用食物有葱、姜等。
便作用的食物通泻大便 或祛除肠内积滞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病后、产后 和年老体虚,气血不足, 肠燥便秘者。 常用食物有蜂蜜、桑葚、 香蕉、植物果仁、菜泥 等。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
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 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 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 异,但切忌对流风。

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温度以18~20℃为宜。但

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依气候变化护理
依季节变化护理 依昼夜变化护理
眠 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 炼 节制性生活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
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 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 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 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 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 吸收。 – 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而造成消化不 良,故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 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 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 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 病人坚持服药。 – 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维 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
(二)药膏的用法与护理
• 为药粉与饴糖、蜂蜜、植物油、鲜药汁、酒、 醋、凡士林、水等赋形剂调和而成的厚糊状软 膏。敷于肌肤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达到行气活 血、疏通经络、驱邪外出等目的。
– 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各期的瘀血、肿胀、疼痛、 骨折等。 – 操作及护理方法
(三)熏洗疗法与护理
• 是将药物煎汤或用开水冲泡后,乘热进行全身或局部 的浸泡、淋洗、熏蒸、湿敷。
四、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一)膏药的用法与护理
• 古称薄贴,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 的一种外治法。
– 膏药是按处方将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黄丹再煎, 凝结后将熬成的药膏摊在布上或纸上而成。 – 用于外科痈疡疖肿,已成脓未溃,或已溃脓毒未尽和瘰疬、 痰核、风湿、跌打损伤等病证。 – 操作及护理方法
一、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 • • • • •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方法
• 保持良好的康复环境
– – – – 病室应安静 病室应通风整洁 病室温、湿度应适宜 病室应保持适度的光 线
• 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
–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 眠 – 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 炼 – 节制性生活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 • • • • 容器 用水 泡药 煎药 取药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viscera理论
- 气血津液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2. 中医诊断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3. 中医护理原则
- 调护作息
- 调护饮食
- 调护情志
- 调护环境
4. 中医护理方法
- 外治法
- 针灸
- 拔罐
- 推拿
- 熨灸
- 内治法
- 中药汤剂
- 中药散剂
- 中药丸剂
5. 常见病症的中医护理
- 感冒
- 肠胃疾病
- 痛风
- 失眠
- 更年期综合征
6. 中医养生保健
- 养生之道
- 气功
- 太极拳
- 食疗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护理原则和方法、常见病症的护理以及养生保健等内容,旨在指导护理人员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完整版)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完整版)
养形:饮食、活动、休息、环境 养神:情志调摄
二、劳逸适度
(一)避免过劳 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神劳(久思)
(二)避免过逸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环境适宜
(一)病室安排恰当:
寒证、阳虚证: 热证、阴虚证:
(二)通风整洁 (三)温湿适宜 (四)光线适度
健康真好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 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 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 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第三节 情志护理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一)情志正常,脏器调和
脏腑 气血 阴阳 调和
情志 正常
调畅脏气 助正抗邪 促进健康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1.直接伤及内脏 易伤及心、肝、脾三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变化
疗法
激怒
•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
疗法
•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思虑
疗法
张子和.《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药食法 暗示法
说理 开导
以情 胜情
顺情 从欲
发泄 解郁
移情 解惑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一)清静养神:淡泊宁静、意守 (二)情志舒畅:乐观、开朗 (三)修身养性 (四)平和七情
四、情志护理的原则
(一)诚挚体贴,全面照顾(护理提供)
(二)因人施护,有的放矢(护理提供)
(三)乐观豁达,怡情养性(护患双方)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

医药护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医药护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 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 病的目的。
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采 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 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推拿
通过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特 色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疼 痛和不适症状,促进康复 。
中医护疮疡、肿毒、烫伤等外科疾病为重点,强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去腐生肌的治疗原则。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护理涉及对各种外科疾病的护理,如疖、痈、丹毒、乳腺炎等。在护理 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熏洗 等治疗,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调护。
妇科护理
ERA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护理时应综合考虑 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以实现全面护理。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 质状况,采用不同的护理 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最佳 护理效果。
三因制宜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季 节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制定护理方案。
推拿按摩过程中,应掌握好手法的力度和节奏,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损伤和不适。同时,也要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如有不适,应及 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按摩前应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治疗部位选 择合适的手法,如推法、拿法、揉法、捏法等。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
推拿按摩结束后,应进行局部清洁和护理,避免 感染和皮肤破损。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及时发现并评估中医护理过程
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风险应对措施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豆芽、芹菜、菠菜、白菜、茶叶、小麦、小米等 。 适用:虚热证的调护。 慎用:素体阳虚或脾气虚弱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1
二、饮食种类
1
粥食 类
2
汤羹 类
3
滋膏 类
4
菜肴 类
5
饮料 类
6
散剂 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2
三、饮食调养的原则
1
2
பைடு நூலகம்
3
因人因病 辨证施食
因时因地 灵活选食
审证求因 辨证配食
五、饮食宜忌
常见病证饮食宜忌
肺系病证
宜食 富含维生素 的清淡素食、 水果
肺热盛者:宜食 清热化痰之品 肺寒者:忌食生 冷瓜果 哮喘患者:忌食 海鱼等发物
忌食 油腻、辛辣、 烟酒、甜黏 之品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49
五、饮食宜忌
常见病证饮食宜忌
肾系病证
宜食
清淡、营养丰 富的食物以及 动物性补养类 食物
3. 了解饮食的种类;病情观察的原则。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4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daily life nursing) 是对患者生活起居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和
合理的照料。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5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1 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2 调摄环境,慎避外邪 3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香菇、银耳、胡萝卜、白菜、玉米、红薯等。 适用:各类患者,尤其是疾病恢复期患者的调护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27
一、饮食的性味与功效
2.寒性食物 性味:苦寒、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食物:苦瓜、西瓜、丝瓜、冬瓜、莲藕、萝卜、荸

护士资格证考试中医护理部分资料

护士资格证考试中医护理部分资料

例题8 中医认为 ,构成人体的中心是(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形体官窍 E.筋络
(五)病因与发病
1.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 2.六淫、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
为“六气”。人体的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病邪的侵入 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六淫 3.致病特点 季节性 相兼性 转化性 外感性
煎药用具
• 陶瓷砂锅
性质稳定, 传热性能缓和, 受热均匀,保 温,价廉。
• 搪瓷锅
性质稳定,但 传热快。
• 玻璃杯
性质稳定,但 传热、散热快, 怕碰击。
54
禁忌用具
铁锅、铜锅

铝锅、锡锅
忌 用
不锈钢容器

55
(五)煎药火候和时间 火候
不宜 频频 开盖
先武火 后文火忌 沸水 煮药 Nhomakorabea一般采用两煎法
56
例题23 中医拔罐治疗中,用镊子或者止血钳夹住 95% 的 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一圈后,立即退出,然后迅速将 罐扣在施术部位的方法为( ) A.投火法 B.贴棉法 C.闪火法 D.架火法 E.熄火法
七、中药
1.中药的性能 也称药性,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2、四气:即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扩展考点 不寐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 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 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例题14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中医称之为( ) A. 头痛 B. 不寐 C.痿症 D.神昏 E.眩晕
例题15 中医在自然界中“五色”是指( ) A.青、赤、紫、橙、黑 B.赤、橙、黄、绿、紫 C.青、赤、紫、橙、黑 D.青、赤、黄、白、黑 E.蓝、绿、紫、橙、黑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一)生活起居指导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

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

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

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

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

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1精选ppt
32
三、正护,反护
正护与反护,是在"护病求本"的根本原则指 导下,针对疾 病有无假象所制定的两种护理 原则。
2021精选ppt
33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护
正护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护的一种常用护理 原则,又称逆护法
2021精选ppt
34
(二)反护
某些复杂、严重的病证,表现的症状与病变 性质不符,甚至出现假象,在护理时采用顺 从疾病的症状而护的方法,也就是顺从疾病 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进行护理
2021精选ppt
49
3.耗伤精血
剧烈的情志变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 精血亏损。
2021精选ppt
50
(二)情志护理意义
1.有利于谰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3.有利于医学模式的转变
2021精选ppt
51
(三)情志护理原则
1.护理人员对患者要充满热情和爱心 2.创造美好环境,怡悦病人心情 3.体察病人的需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4.因人而异
2021精选ppt
46
(一)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情志活动是由五藏之精化生,因此情 志异常可以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多 方面的异常。
2021精选ppt
47
1.损伤脏腑
不同性质的情志异常均可直接损伤脏腑, 并有一定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
2021精选ppt
48
2.气机失调
情志异常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滞不 行, 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
2021精选ppt
54
6.以情胜情法
7
(二)辨证论治是决定护理工作的依据
辨证是决定治疗前提和依据,同样,辨证也 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而施护是护理病 人的方法和手段,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和 方法来指导护理工作,根据疾病的证候,确 定施护原则,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方 药应用,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情致护理以 及中医技术操作的选用等。便病人受到针对 性的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就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得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生活起居就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得指导与护理。

其目得就是保养患者得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得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得能力,促进疾病得治疗与康复。

一、起居有常(一)顺应四时,平衡xx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

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得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人体得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得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得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得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得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得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得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

患者应有充足得休息与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得作息规律。

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

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得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得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得活动与锻炼。

适度得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得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得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得运动更能促进疾病得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与疫疠之气等外邪得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得原则。

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得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她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得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得保养,更要注意神得调摄。

形就是神得物质基础,神就是形得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所谓养形,就是指通过适当得休息与活动,提供充足得营养与医疗条件,对人得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与护理;所谓养神,就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得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与得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得康复。

二、xx适度精、气、神就是人身三宝,正常得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与,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护士应指导患者经常参加适度得劳作与运动,但不宜过于疲劳,不能勉强做力所不能及得运动;同时也应指导患者不能托病而久坐久卧,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

劳逸结合得程度应遵循“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得原则,根据病情得轻重与患者体质得强弱而定。

慢性病或恢复期患者每晨可做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做保健操等,以舒筋活络,调与气血;急性期与危重患者则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在床上做适当得活动,如抬腿、翻身,以促进血脉流通,加快病情痊愈。

(二)情志调适指导预防七情致病得方法以中医形神理论与脏象五志论为基础,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请饭过程得基本形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乐观,避免七情过激。

(一)保持xx情绪乐观,心胸宽广,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可使营卫流通,气血与畅,生机旺盛,身心健康。

《遵生八笺》说:“安神宜悦乐”。

通过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相参得娱乐活动,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读书赋诗、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可以颐养心情,舒畅情怀,修养道德,陶冶情操,克服禀赋、年龄以及文化教育背景对情志活动得不良影响,从而远离疾病,打到延年益寿得目得。

到了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总结出保持心情舒畅得“六常存”。

1、常存正觉心知邪与正,明就是与非,正邪不两立,就是非勿混淆。

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眼明亮,自然去除烦恼纠纷。

石天基说:“学人惟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

得此妙法,不独病痊,而且寿长。

”2、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得人,常以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都要想到有利于人否?有损于人否?人邪我正,人恶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

如此问心无愧,自然心理恬适。

3、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事,不伤与气心,如白居易诗言:“随富随贫且随意,不开口笑就是痴人。

”4、常存与悦心仁义与为贵,待人与蔼,谦虚谨慎,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

以与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也乐。

5、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每遇不如意之事,要善于排除,要与更甚之事比之,心即坦然而安乐。

如阎非台先生妙语:“进一步想,由此而少彼,缺东而少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

”此即“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常乐心坦然”之意。

6、常存安静心安静之心即不妄想、不探求、不患得患失。

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安静,试瞧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

”(二)避免七情过激稳定与谐得情绪一般不会致病,而且有利于人体得生理技能,情志只有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调与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是护理人员预防与治疗患者七情内伤得重要方法之一。

喜就是人对外界信息反应中属于良性得此即,喜乐适度对于心得生理功能就是有益得。

但若喜乐太过或不及,则均可使心神受伤。

如喜乐太过,会使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喜乐不及,则使人情绪易悲,精神不振。

怒就是人得情绪激动时所产生得一种情志变化,属于不良得情志刺激。

当大怒或暴怒时,可使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至猝然昏不知人事。

悲与忧均属不良情绪变化,对人体得主要影响就是使气不断地受到损耗,尤其易损伤肺气,出现气短胸闷,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症状。

思为脾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

适度得思,能强心健脑,有易于健康;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影响气得正常运行,引起脾胃功能失调。

惊与恐也属不良情志刺激,可导致机体心神受损,肾气不固,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下焦胀满,遗尿等症状,甚则心惊猝死。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得想法、观点与感受,同时表示理解、同情与乐于倾听,使患者感到自己就是安全得、被人信任得,从而增强其继续交流得信心与兴趣。

护理人员还应以真诚、热情、友善得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得权利与人格,引导患者发现自己得问题,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指导、自我克服与自我改善,避免七情过激,以预防与治疗七情内伤。

(三)饮食调护指导饮食调护得基本要求(一)饮食有节,适时定量饮食要适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

过饥造成机体营养来源不足,影响健康;过饱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消化与吸收。

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会扰乱胃肠消化得正常规律,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弱,影响营养得吸收与输送。

(二)合理膳食,不可偏嗜食物有四气五味,各有归经,若饮食偏嗜则可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而发生多种疾病。

如过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疮疡等症;过食生冷会损伤脾胃之阳气,而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脾胃寒证;偏食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酿成痔疮下血之症等。

因此患者得饮食应清淡,多样化,粗细相宜,寒热相适、质量兼顾,荤素搭配,比例适当,营养全面。

三餐合理安排,做到饭、菜得色香味形俱全,美味可口,忌肥甘后卫,嗜食偏好。

(三)重视脾胃,注意卫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人体消化饮食及生化气血得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得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饮食得消化、吸收、输布。

在饮食调护过程中,要重视脾胃功能得调理,不能片面追求营养摄入,强进荤腥油腻之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导致病邪滞留,加重病势。

在饮食调护中还应注意食物宜新鲜,忌生冷、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进食得环境要整洁宁静,气氛要轻松愉快,以助于食物得消化吸收。

指导患者饭前要洗手,饭后应漱口,不能食后即睡,饭后避免做剧烈运动,养成良好得饮食卫生习惯。

(四)辩证施食,相因相宜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别。

在饮食调护中应根据病症、病位、病性及人得年龄、体质、天时地理诸因素,结合食物得性味归经选择食物;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得调护原则,注意不同疾病得饮食宜忌,做到因证施食,因时施食,因地施食与引人施食。

如体胖者多痰湿,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瓜果,忌食肥甘厚腻、助湿生痰之品;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宜食清淡、温热熟软之品,忌食生冷、黏硬、不易消化之品。

食物得性味与功效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性五味,性味归经与升降浮沉得作用取向,只就是其性能不如药物强烈。

饮食必须根据患者得体质、疾病得性质,选择不同性味得食物进行调护,以促进疾病得康复。

(一)食物得性味1、性就是指食物具有得不同属性,包括寒、热、温、凉(平)等,习称“四气”。

食物得性一般可以通过其功效来反应,如具清热作用得食物其性寒凉,具散寒作用得食物其性温热,反之,具寒凉特性得食物多有清热、润燥、生津等作用,具温热特性得食物多有温里、散寒、助阳等作用。

平性得食物一般表现为作用缓与,无明显副作用。

(1)寒性食物: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得作用,适用于实热证。

如小米、高粱、大麦、薏苡仁、赤小豆、绿豆、苦瓜、冬瓜、丝瓜、西瓜、萝卜、葫芦、莴笋、荸荠、茶叶等。

寒性食物易损阳气,故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2)热性食物:性温热,味甘、辛,具有温中祛寒,益火通阳得作用,适用于实寒证。

如狗肉、葱、韭、姜、蒜、辣椒、白酒等。

热性食物所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病、阴虚火旺者忌用。

(3)温性食物:性温味甘,具有温中、散寒、通阳、补气得作用,适用于阳气虚弱得虚寒证或实寒证较轻者。

如糯米、羊肉、鸡、鸽、鲤鱼、鲫鱼、桂圆肉、荔枝、花生、胡萝卜、红糖等。

这类食物比热性食物平与,但仍有一定得助火、伤津、耗液得作用,因此,热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或忌用。

(4)凉性食物: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养阴得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得初期、疮疡、痢疾等。

如小麦、鸭蛋、豆腐、莲子、海带、菠菜、白菜、李子、柠檬等。

凉性食物比寒性食物平与,但久用也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损者应慎用。

(5)平性食物:性平味甘,这类食物既没有寒凉之偏性,有没有温热之偏性,其行为较平与,为日常生活得基本饮食,可以根据患者得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