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建议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等,以舒肝解郁、行气活血。
春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渴、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因此要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代谢旺盛,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养阳、养脾胃。
建议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以清热利湿、养心安神。
同时,夏季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损伤脾胃。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干燥,需要注意润肺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肺、养阴、养皮肤。
建议多吃些润肺防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以润肺生津、滋阴润燥。
秋季要注意保持皮肤湿润,多喝水,避免皮肤干燥。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养阴、养骨髓。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温阳补肾、活血通络。
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脚等容易受寒的部位。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补肾益精的食疗。
中医四季养生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春季要养肝、养阳、养筋骨;夏季要养心、养阳、养脾胃;秋季要养肺、养阴、养皮肤;冬季要养肾、养阴、养骨髓。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日常保健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的多面性决定了养生与生命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健康保护?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保持健康?让我们从专家们在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病前预防和老年前维护。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纠正偏见,克服缺点。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观2:中医养生规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思熟虑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
养生的目的是达到身心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
杨是什么?阳是能量。
阴阳是相对的。
一切向上、向外、活跃、炽热都属于阳;所有向下、向内和寒冷都属于阴。
身体生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多或阴过多、阴虚或阳虚。
只要我们努力减少过多的党,增加过少的党,以恢复阴阳原有的平衡,疾病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之中。
因此,中医保健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年益寿《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中医养生概况全解析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效果
中医养生概况全解析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效果中医养生概况全解析: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效果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理论来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强调“以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养生方法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来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阴阳”和“五行”理论。
1. 阴阳理论: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在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中都存在着阴阳之别。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 五行理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大小万物。
每个五行都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联。
保持脏腑经络、气血的五行平衡是中医养生的关键。
基于阴阳和五行理论,中医养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养、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
二、中医养生的效果中医养生方法多样,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体质,具有以下效果:1. 提高免疫力:中医养生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提升身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2. 增强体质:中医养生注重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
3. 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进行养生,通过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4. 缓解疾病症状:中医养生方法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调和阴阳失衡,缓解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 促进身心健康:中医养生方法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还注重心理健康。
通过调理身体,平衡情绪,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等,有益于精神和心理的健康。
总之,中医养生注重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和五行,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方法,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缓解症状、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前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因此,中医养生着重强调人们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注重顺应自然和季节变化。
2.2 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有阴阳两种相对矛盾且统一的力量存在,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运动和休息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3 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和日常活动来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3.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搭配食物,遵循节气饮食,保持适量饮食等。
3.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3.3 心理养生中医养生重视调整心理状态,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
4.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养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尽量寻求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养生的效果。
4.3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模板(3篇)
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实践指南,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学的过程中,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中医养生学的心得体会。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中医的方法和理念来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学科。
它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健全人体的气血津液,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三、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与体会1. 注重内外兼治中医养生学注重内外兼治,强调内在调养与外在滋养的结合。
在内在调养方面,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
在外在滋养方面,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远离污染和有害物质,并采取合适的保养方法,如按摩、拔罐、针灸等。
2. 健康养生要因地制宜中医养生学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更适合个体的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
比如,北方冬季干燥,应加强补充水分;南方湿热,应适当促进排汗;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应注重保暖等。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保持人体的健康。
3. 养生需有恒心和耐心中医养生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恒心和耐心。
不能寄希望于一时一刻的快速效果,而应坚持长期的养生计划,逐渐调节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标。
四、中医养生实践的体会1. 调理饮食,保持健康根据中医养生学的原则,我开始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
我增加了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了高糖、高油的食物的摄入,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
我发现,调理饮食后,我的身体更加健康,皮肤也更加亮泽。
2.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中医养生学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以调节情绪,减少压力。
中医养生理论解析
中医养生理论解析一、什么是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护和增强人体的健康状态,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积累。
二、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
阴阳是相互对立、统一共存、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机体内外都存在。
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万物在自然界运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
根据相生和相克规律,可以推测病因与发病机制,从而进行有效调节和治疗。
三、中医养生方法1. 中药调摄中药调摄以补虚为主要目标,通过选择适当药物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补虚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等,它们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2. 营养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认为食物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滋补脏腑、强身健体。
3.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特定的身体部位来刺激经络的方法。
这些穴位通常与内脏器官相联系,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可以缓解身体不适。
4. 气功练习气功练习是一种利用自我调节呼吸和意念来改善身心健康的方法。
通过深呼吸、舒缓动作和放松冥想等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并提高心理稳定性。
四、中医养生原则1. 四时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行为习惯是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夏季应多食用清凉的食物,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避免中暑。
2. 个体化养生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差异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体质、年龄、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适合个体需求的养生方案。
3.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按时就寝和起床,三餐定时定量,并有足够运动、休息时间,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常见养生误区1. 盲目补益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同时,过度依赖滋补品或补药。
这种盲目补益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甚至引发其他问题。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X X大学会计学院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个人论文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年级专业:xxxxxxxxXX大学二〇一六年五月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
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浅谈我国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现状一、中医养生保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强调“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符合生理”。
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身体,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也是与现代医学不同的地方,现代医学大多以治疗疾病为主,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注重的是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随着健康观念的不断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
人们开始意识到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注重饮食、运动、调理,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多样化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气功养生等等。
而且,这些养生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例如中药养生不仅包括了药膳、草药泡脚等传统的中药调理方法,还有了现代化的中药保健品,如颗粒、胶囊、口服液等。
针灸养生则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方式,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推拿养生和气功养生也有了更多的变种和派生,如足底按摩、经络推拿等。
这些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医养生保健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三、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全面的健康保障和养生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现代医学注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而中医养生保健则注重身体自身的调理和健康的保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将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还可以更好地康复和保健,是一种更全面、更健康的健康理念。
四、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随着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政府也开始重视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法规。
例如《关于加强中医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为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保障。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人体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四季养生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医讲究“春养肝”。
在这个季节,人体肝气旺盛,宜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我们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来舒展筋骨,调和气血。
同时,饮食上应以清淡、养肝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如菠菜、柑橘等,以养肝血,疏肝气。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认为“夏养心”。
此时,我们要注意保持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运动上,可以选择游泳、慢跑等,以清热解毒。
饮食上,宜清淡,多吃绿豆、西瓜等消暑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秋高气爽,中医提倡“秋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咳嗽、咽痛等症状。
此时,我们要注意保养肺气,多吃润肺食物,如梨、百合等。
此外,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以养肺气,防秋燥。
冬季寒冷,中医主张“冬养肾”。
在这个季节,人体阳气内敛,宜温补养肾。
我们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等运动,以增强体质。
饮食上,多吃黑芝麻、核桃等温补食物,以滋养肾精,固本培元。
四季养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1. 合理作息:顺应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活力。
3. 饮食调养: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合理搭配饮食。
4.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5. 中医养生: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中医养生方法。
让我们携手走进中医四季养生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愿您在四季更迭中,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浅谈中医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养生之道浅谈中医养生之道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之一,凭借其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中医养生来增强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1·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通过合理调节阴阳关系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
2·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借助五行理论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促进人体的健康平衡。
3·五脏六腑调理: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维护身体健康,包括调节肝脏、心脏、脾胃、肺脏和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1·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提倡均衡饮食,根据个体特点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此外,中医药材的应用也是中医饮食调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2·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方式,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中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调理身体各个方面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适度的运动来调理身心,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四、中医养生的现代应用1·疾病预防: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运用中医养生方法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2·康复治疗:中医养生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和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养老: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健康养老,通过适当运动和饮食调养,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活力。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4篇)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中医养生是一种以预防保健、调理身体为目的的医疗体系,强调平衡、和谐和整体观念。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和好处。
以下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体会和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养生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调理方式。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个人体质、环境和生活习惯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理,可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增强自我调节和抵抗能力。
例如,根据中医理论,我发现自己容易感到寒冷,常常手脚冰凉。
根据中医的养生原则,我开始选择温热的食物和药材来调养自己,如生姜、红枣、艾叶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发现自己的手脚不再那么冰凉,体温也有所提升。
这使我深信中医的养生方法是真实有效的。
其次,我认识到中医养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认为人体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中医养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比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例如,根据中医养生的原则,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
在家里我也多种花草,让它们调节室内空气,并享受自然氛围。
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感到身心愉悦,精神饱满。
此外,中医养生也强调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中医认为情绪和身体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强调情绪的调节和平衡,提倡积极、乐观的心态。
我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积极的情绪,多参加一些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等,通过调整情绪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这样做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更加有活力。
另外,中医养生也倡导合理饮食。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营养均衡和适度。
它注重食物的质地、味道,还有食物的烹调方式。
中医认为食物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起到不同的作用,如补益、养生、化痰等。
我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减少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我也尝试学习一些中医的烹饪方法,如鸡汤炖燕窝、炖猪蹄膀等。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浅谈中医养生一、中医养生的概述1.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通过养生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1.2 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注重预防养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等。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2.1 饮食调养2.1.1 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五谷杂粮、荤素均衡、适量多样、根据季节调整等。
2.1.2 中医养生食谱提供一些中医饮食养生的经典食谱,如陈皮瘦肉汤、红枣山药粥等。
2.2 运动调理2.2.1 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运动与休息结合、运动方式多样等。
2.2.2 中医养生运动推荐推荐一些适合中医养生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2.3 睡眠养护2.3.1 中医睡眠养生的原则中医睡眠养生的原则包括保持规律、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等。
2.3.2 中医养生睡眠建议提供一些中医鉴定睡眠指标和睡眠建议,如保持良好睡眠环境、调整饮食等。
三、中医养生的常见问题与解答3.1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3.2 中医养生是否适合每个人?3.3 中医养生与西医养生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3.4 中医养生是否能够治愈疾病?3.5 如何避免中医养生的误区?四、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一、中医饮食养生食谱。
请参考附件二、中医养生运动指南。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5.1 中医:传统中医学的简称,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5.2 养生:注重预防养生,维护人体健康的方法和理论。
六、全文结束。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为了追求健康与长寿,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的认识。
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注重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2·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调节,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阴阳的相对失衡。
3·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养生的重要基础,气血的充足与流通对于维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理论依据包括五行、阴阳、脏腑等概念。
2·身体活动养生:中医注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太极拳、气功等方式,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睡眠养生:中医养生认为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十分重要,强调保持规律健康的睡眠习惯。
4·情绪调节养生:中医养生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注重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
5·中草药养生:中医草药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使用中草药来辅助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
三、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及应用1·中医药现代化:近年来,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和疗法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现代医学所看重的特性。
2·中医养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
3·中医养生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养生也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通过中医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养生资料和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参考。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一、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为主,强调个体化、综合性和动态性,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养生饮食在中医养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味道和性质,可以对应五行和脏腑。
因此,在饮食上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并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以及烹饪方式等方面。
2. 起居养生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习惯和睡眠规律等方面。
中医强调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和有节制的工作休息安排。
早睡早起可以保持人体精气神充沛,夜晚避免太晚入睡可以避免房事过度对身体的损伤,长期保持这样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情绪、提高免疫力,并可以延缓衰老。
3. 运动养生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人体体质和强化各个器官的功能。
中医推崇“动而不疲”、“静而不眠”的运动方式,例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注重调整呼吸和精神状态,能够促进气血循环并调节阴阳平衡,起到健身、保健的作用。
4. 心理养生心理因素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六腑紧密相关,不同情志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
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避免压力过大和消极情绪积累。
可以通过参与社交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等方法来实现心理平衡。
三、实际案例1. 案例一:饮食养生小李平时面色苍白且容易疲劳,中医师分析她体质偏虚弱,建议她多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如核桃、大枣、羊肉等。
另外还要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并且注意荤素搭配。
2. 案例二:运动养生小王因长期久坐办公室,导致腰酸背痛。
他咨询了中医师寻求建议。
中医师告诉他每天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并且建议他参加太极拳培训班。
经过几个月的坚持锻炼,小王发现自己不仅身体变得更灵活,而且脊椎的不适感也减轻了许多。
四、总结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饮食、起居、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方法。
中医养生探讨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针灸推拿、草药养生、气功养生、节气养生和经络养生。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1.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强调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以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例如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以温中散寒、增强身体抵抗力。
2.运动养生运动养生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运动方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兴趣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引起身体不适。
运动时应注重调整呼吸,以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进行锻炼。
3.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的核心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注重精神摄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通过冥想、音乐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使身体达到和谐状态。
4.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特色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身体穴位,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治疗疾病。
推拿则可以舒缓肌肉疲劳和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不适。
在进行针灸推拿时,需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
5.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草药具有天然的疗效和滋养作用。
常用的草药包括枸杞子、黄芪、当归等,它们具有补益气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然而,草药的使用应遵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6.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息、调心、调身等方式,气功可以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常用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气功等。
在进行气功修炼时,应注意呼吸方法和修炼原则,避免过度练习导致身体不适。
7.节气养生节气养生是根据四季变化和节气特点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要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整。
浅谈中医养生保健
浅谈中医养生保健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养生保健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理论体系独特,方法丰富,正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文就来探讨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些知识和方法。
一、中医养生保健的基础理论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方面。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最为基础的部分,指的是宇宙中的阴阳两极和五行元素。
阴阳是相对的,起着互相制约、相互转化的作用。
五行分别为水、火、木、金、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以及整个自然世界的运行。
同时,中医理论也注重人体内部的平衡,因此气、血、津、液等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脏腑经络则是指人体内部复杂的器官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互连接,维系着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1. 中药养生中草药作为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早在古代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
中草药养生不但能够预防疾病,还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以及促进身体的代谢。
例如,莲子、山药、黄芪都有很好的补充肾气、益精强身的功效。
当然,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2. 饮食养生中医养生也非常注重饮食。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因此食物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不同的食材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例如,黑木耳、核桃、芝麻等具有防止血管硬化及消除黑眼圈的功效,生姜、陈皮、桂圆等则有很好的脾胃健脾效果。
中医养生还强调餐时规律,尽量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
3. 经络保健中医经络保健是指按摩、针灸、拔火罐等方式,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达到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的目的,从而预防疾病。
例如,按摩涌泉穴、拔火罐肺经等都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三、中医养生保健的注意事项1. 注意自我调节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全面、平衡的健康,因此,自我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熬夜、过度劳累,还要适当做些体育锻炼,不要总呆在室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养生一、中医治未病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cc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
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
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
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
《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
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
《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根据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修身养性,以适应自然变化,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所有饮食需要有一定的节制,作息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分的劳倦(包括房劳),这样就能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上古天真论)对外界足以治病的不正常气候,应该随时注意躲避,同时,思想上要宁静少欲,没有情绪的波动,这样真气自会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疾病那里还会发生呢;这样做就能使情志安闲而少私欲,思想安定而不恐惧,形体经常劳动亦不致感到疲倦。
(词解):虚邪贼风: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有害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恬”:安静,“淡”作安适解。
“虚无’’是指少私欲的意思。
就是不要胡思乱想,要乐观愉快,防止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在人类的保健占有重要的位置。
认得健康状况不仅和本身的的精神状况有关,而且和周围环境有关,周围人员,特别是子女和亲属的和蔼相处、关心、爱护是人类健康一项重要保证。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通过中医的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即可增强体质,抗御各种病邪的侵入。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著之一。
原文:上二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条论述杂病的治则。
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
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关系)。
在治脾的时候应当调正脾脏,使脾气健肝,就能防止肝病传脾,这是肝病的治法。
古代医药界要求:“心不近佛不可为医、才不近仙不可为医”之教训。
就是说做为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有好的医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
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人的自然寿命可达百岁。
百岁应作为正常老人应有的自然寿命一“天年”。
二、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
程道州是清代名中医,以热心助人,廉洁无私赢得人们的赞誉。
他有联云:“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范文浦是清代宁波名医,他有联云:“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旧时有副题中药铺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些古代名医真是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
孔子曰:“生寄也,死归也”,昭示人的生命先是暂时寄存于人世,而死则是回归了自然。
因而人的生命从相对的生到绝对的死,只是一个匆匆的过程。
不要过分考虑死的问题,而要淡然对待。
古代药王孙思貌养生要诀:四少四多。
四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
四多:“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劳,少吃多餐”。
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思伤脾,过非伤肝,恐惊伤肾。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
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
如:大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
调理心态“四字经”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恩伤脾,过悲伤肺,恐惊伤肾。
调适七情,心正精旺,心诚心诚,心安心善,心平气和,心态正常。
淡泊名利,心情乐观,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找快乐,乐对人生。
爱和不气,心宽量大,荣辱不惊,遇事不慌,受屈不怨,万事想通。
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贪富安然,家和寿添。
爱学善思,有智德高,陶冶情操,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有志不老。
爱交朋友,友谊为重,戒疑戒妒,戒卑戒傲,戒怒戒躁,宽宏大度。
爱惜青春,常唱小曲,常听音乐,常说笑话,笑口常开,童心常在。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日:“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心心故合于道,新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我们经常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
“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
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
2、欲食养生:张悟本教授说:“讲健康的很多,报纸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
张教授讲的中医食疗养生课,对我们不懂医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重要的一家之言。
张悟本教授强调人类必须有“均衡的营养”。
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这一论断同中医理论“寓医于食”不谋而合。
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
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
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
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
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
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
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第五步,用药。
是药三分毒,不能天天、月月、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医发明人,苏拍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咱们老祖先也有一句话:“食疗胜似药疗”。
可现在全背离了。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代大家都吃精米、精面、把营养成分都给丢掉了。
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营养成分最有益中国人,我们要常喝豆浆和八宝粥,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成。
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
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以软化血管。
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
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
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
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
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
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
首先说维生素。
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
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
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
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
常吃可以降血脂。
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
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
人老血管先老,因为供血不足,血管堵塞了。
少吃油、减少脂肪摄入少吃盐、多吃生菜补足维生素,多吃钙、喝豆浆。
饮食养生。
中医讲食疗,讲食物四性五味的平衡搭配而不讲营养成分;讲“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讲吃饭“七分饱”。
而西医讲营养成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营养剂、营养粉,返不能使人们想到,今日之养“肉鸡”饲料的“改进”,一个多月即可长大,但其肉不好吃,我们是养孩子不是养“肉孩”,光讲营养成分不行。
今天,很多肥胖者仍然营养不良、多病、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饮食不节、常为致病因素之一。
凡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误食不洁或有害之物,均可导致疾病。
如过食生冷可损伤脾胃阳气,发生吐泻腹痛;暴饮暴食,可弓l起食积,证见腹痛腹胀,嗳腐食臭等。
现在谈谈缺钙问题: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
因为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
人越老、肾越老。
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就是肾主骨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