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23课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冀.州( ) 山北之塞.( )魁.父( ) 穷匮.( ) 一厝.朔东( )荷.担( ) 始龀.( ) 出入之迂.( )2. 下面各句朗读节奏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吾与汝毕力平险.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面.山而居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其.妻献疑曰B. 其.如土石何C. 帝感其.诚D. 惧其.不已也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山不加增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 面山而.居C. 不知而.不愠D. 聚室而.谋曰6. 下面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帝感其诚B. 且焉置土石C. 告之于帝D. 甚矣,汝之不惠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二、课内阅读读课文做题。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杂然相许. ( )(3)甚矣,汝之不惠. ( )9. 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①;②。

10. 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不同?11. 简要说说文中有哪些对比和衬托。

对比:衬托:12. 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13.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精神营养?三、课外阅读(一)【甲】《愚公移山》(略)【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XXX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XXX?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XXX,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XXX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XXX,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XXX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XXX;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XXX感其诚,命夸XXX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XXX。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yú)出入之迂也(yū)荷担者三夫(hè dàn zhě sān fū)始龀(chè)无穷匮也(kuì)一厝XXX(cuò)2、翻译。

1)何苦而不平?——为什么不平呢?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季更替,又回到了原点。

3)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心意太坚定了,无法动摇。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山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人名。

3)何苦而不平。

——不满意。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又回到原点。

2)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3)XXX亡以应——智叟死了以后。

4)一厝朔东——一座在东北方向,一座在南方的房屋。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汝心之固()(5)固不可彻()(6)惧其不已也()(7)帝感其诚()(8)无陇断焉()(9)始一反焉()(10)河曲智叟亡以应()(11)汝之不惠()(12)一厝朔东()(13)面山而居()(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5)吾与汝毕力平险()(16)跳往助之()2.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3)固汝心之固吾义固不杀人(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5)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之本在冀州之南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8)以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9)焉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3.古今异义(1)投诸渤海之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打造一条通往家门口的道路而努力不懈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蕴含了勤奋、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故而常被用来作为阐述这些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练习题及答案,让我们通过这些练习题来了解并思考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练习题一: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2. 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启示?3. 你认为该故事中的愚公应该如何看待困难和挑战?答案一:1.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付出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2. 该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3.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愚公应该积极乐观地看待,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应该将困难视为机遇,从中寻找到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练习题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与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相符,相符的请写上“对”,不相符的请写上“错”。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信仰,就能够实现不可能的目标。

2. 该故事中的愚公一直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及时调整目标,避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答案二:1. 对2. 错3. 错练习题三:填空题在下列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完整。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________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2.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________困难,自信地面对。

3. 这个故事中的愚公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________。

答案三:1. 努力2. 接受/迎接3. 目标/梦想练习题四:解答题1.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有何感悟?2. 该故事中的愚公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和价值观?答案四:1. (回答因人而异)2. 愚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我对困难和挑战的看法。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同步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同步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第23课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chén)智叟亡.以应(wú)B.始龀.,跳往助之(chí) 高万仞.(rèn)C.投诸.渤海之尾(zhù) 荷.担者三夫(hè)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ěn) 一厝.朔东(cuò)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许:(2)惩.山北之塞惩:(3)何苦.而不平苦:(4)固不可彻.彻:(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6)吾与汝毕力平险.险: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各项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5.按要求写出句子。

(1)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2)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理由是:(4)侧面看出愚公取得论辩胜利的是:(5)山被移走的最终原因是:6.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8.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9. 天神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有何意义?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阅读【甲】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23 愚公移山》 03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23 愚公移山》 0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冀.州(jì)豫.南(yù)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垣.曲(yuán)叩.石(kòu)孀.妻弱子(shuāng)C.穷匮.(kuì)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D.陇.断(lǒng)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5.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杠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寒暑易.节易:更替D.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23、《愚公移山》积累与运用ènkuìcuòrènfǔwú2.(1)同“返”,往返。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边上(6)改变3.①c②B③A4.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寇道 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理解与鉴赏①D②B③c④A3.②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拓展与提高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语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基础题一、为以下划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二、说明以下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3.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2)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4.说明以下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辩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6.下面各旬朗诵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本文选自_,文体属于____。

8,翻译划线句子。

9.解释下列词义。

(1)险:(2)箕畚:(3)面:10.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1.答案: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实词的读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23.愚公移山(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23.愚公移山(含答案)

23.愚公移山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 rèn) 冀州(jì) 豫南( yù) 山北之塞(sè)B.魁父( kuí) 垣曲(yuán) 叩石( 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 kuì) 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 D.陇断( lǒng) 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5)寒暑易节( ) (6)惧其不已也(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

____,本名列御寇,战国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能力提升全练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3.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7.从课文研究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23愚公移山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叩.(kòu) 荷.担(hè) 箕畚..(jīběn)C.厝.(cuò) 始龀.(chǐ) 孀.妻(shuāng)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人不知而.不愠D.安居而.天下熄5.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指.通豫南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答:三、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河曲智曲亡以应”中的“亡以应”的意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代________________。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这是愚公反驳河曲智叟的话,请你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3. 对于愚公移山的打算,愚公妻子和智叟都提出同样的疑问。

但两人的语气有什么不同?愚公对两人的态度又有何不同?①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一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蕃立志蕃(指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 愚公移山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一、阅读题姓名: 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10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指•通豫南/争高直指•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2.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4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本文多处用到对比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4.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rèn;chéng;sè;yū;hè;chèn;kuì;shuò;yōng。

2、(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
(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3、(1)方圆方向(2)并曾经(3)愁什么加强反问语气
4、(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4)“厝”同“措”放置。

二、文言文阅读。

(一)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

“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

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D
7、河曲智叟亡以应
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