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剂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代码230035课程类型专业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药剂学是指探讨药物的制剂与配制方法、药物剂量的计算、药
物的存储与保存等方面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制剂与配制药物的基本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熟悉药物的存储与保存。
3.了解药物配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掌握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
1.药剂学概述
1.1 药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2 药剂学的分类与研究对象
2.药物的质量与贮存
2.1 药物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
2.2 药物保存的原则与方法
3.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3.1 固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2 液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3 半固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4 气雾剂和喷雾剂的制备与应用
3.5 给药途径的选择与药物的转运
4.药物配制技术
4.1 药物测量与计算
4.2 药剂学配方计算
4.3 药物配制工艺与设备
4.4 质量控制与药物检验。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剂专业)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代码《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药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各种药物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药物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
为从事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药剂学教学总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76学时,实验学时为68学时),教学课程共分19章。
本课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八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剂型概论;第二部分从九章到十五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从十六章到十九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纲的内容占5% 。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崔福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34学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课程内容掌握: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4、药剂剂型的分类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6、GMP、GLP与GCP的概念熟悉:1、药剂学的任务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药剂学大纲
药剂学大纲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贮藏、配制、分析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是现代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药剂学大纲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药剂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药剂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一、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药剂学2. 学时安排:理论课程40学时(包括讲座和讨论)、实验课程20学时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 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要点;(2) 理解药物的制剂形式、贮藏、稳定性和相关规范;(3) 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过程;(4) 了解药剂与药理学的关系,掌握药剂剂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剂学相关设备;(2) 具备制备或复制各种制剂的能力;(3) 能够正确计算和配制各类药剂;(4) 具备药剂质量控制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1. 药物的制剂形式和贮藏(1) 固体剂型:片剂、胶囊剂等;(2) 液体剂型:溶液、悬浮液、乳剂等;(3) 半固体剂型:软膏、凝胶等;(4) 贮藏条件与稳定性:光、温、湿度等对药物贮藏和稳定性的影响。
2. 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1)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物动力学过程;(2)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和药剂学对药理学的影响;(3) 药剂学在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应用。
3. 药物配制和计算(1) 各种药剂的配方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2) 药剂的制备和操作规范;(3) 药物剂量计算和药剂配制的基本技术。
4. 药剂质量控制(1) 药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评价;(2) 药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流程;(3) 药剂质量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1) 讲座:通过授课的方式介绍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要点;(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药剂学相关问题。
2. 实验课程(1)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药剂制备和药剂质量控制实验;(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
药剂学课程标准
药剂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128适用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先修课程:药理学、微生物学开课单位:药学系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就是专科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得重要专业课之一。
药剂学就是研究药物制剂得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得综合应用性学科,具工艺学性质。
学习药剂学就是药学生产、临床、经营管理服务等药学一线岗位得需要,就是从事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得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学习。
课程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得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医疗服务、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发展平台、本课程强调从掌握药剂学得基本概念、具体药物剂型得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步深入展开教学。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总学时为128学时,理论70学时,实验、见习58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药剂学得基本概念、具体药物剂型得特点、制备工艺等药剂学得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制剂生产与临床应用得执业能力,为学生从事药剂相关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制剂得基本概念、基本得理论(2) 熟悉常用制剂得生产制备流程,了解常用制剂得制备工艺(3)具备常用制剂得质量评定知识四、实施建议(一)排课方式采用项目集中排课方式,要求每个项目教学任务与考核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项目得教学。
(二)作业安排1、自学部分习题集及课后作业、2、实验、见习报告得填写。
(三)课内与课外学时数要求课内教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际授课周数为32周,教学时数达到128学时,其中包括理论70学时,实验、见习58学时。
课外实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习时数达到480学时、(四)评价体系本门课程考核为实训项目考核,所有考核内容全部依据药剂学操作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对生产操作进行评分,最终以各项目得分进行加与得出期末总分、实训项目考核满分为100分,合格为60分。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剂学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稳定性、质量控制、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相关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药物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学的基本原理、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等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制剂的生产、分析、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内容1.药物学基础知识(1)药理学基础(2)药物代谢与排泄(3)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体内反应(4)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2.药物制剂学基本原理(1)药物制剂的种类及制剂形式(2)药物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3)药物配制方法及工艺流程(4)药物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3.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1)药物配制方法及其控制(2)制剂的外观、色泽、气味、味道等质量控制(3)制剂的稳定性和贮存(4)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4.药物在体内的代谢(1)药物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2)药物代谢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药物代谢与药效的相关性5.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1)药物的毒性及毒性评估方法(2)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体现(3)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三、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20%2.期中考试占30%3.期末考试占50%4.实验及报告(如有)占10%四、教学重点1.掌握药剂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的基本原理及药物质量控制。
2.了解药物配制、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不良反应。
3.熟悉和掌握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教学建议1.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利用讨论和小组活动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药剂学》(第六版),邓宁主编。
2.《药物制剂学教程》(第三版),赵国华主编。
3.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李金生主编。
4. 《药剂学教程》(第二版),王晓波主编。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等适用专业:药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它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联系药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的传递系统、制剂新技术等。
熟悉各类药物剂型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药剂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常见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和制备,并能对制剂质量进行初步评价。
具备运用药剂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跟踪药剂学科的发展前沿。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药剂学的概念、任务和发展。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
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
GMP、GLP 与 GCP 简介。
2、教学要求了解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掌握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和选择原则。
熟悉药典、药品标准以及相关规范的作用和意义。
(二)液体制剂1、教学内容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特性及其在药剂中的应用。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的制备、质量评价和稳定性。
2、教学要求掌握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和附加剂。
理解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能够制备常见的液体制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
(三)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1、教学内容灭菌与无菌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注射剂的特点、分类、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
输液剂的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粉针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药剂学》是中央电大药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它是研究药物剂型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使学员掌握剂型、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调剂、制剂的生产以及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员实际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药剂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员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其中电视课27学时,实验54学时,其它自学,开设两学期。
大纲本文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药剂学的定义与常用术语二、药剂学的任务三、药物剂型的分类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五、药剂学的发展六、药典与处方七、新制剂与新药审批办法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教学要求1、掌握药剂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内容与任务2、掌握剂型、制剂、制剂学、调剂学等名词的意义3、掌握原料药必须制成制剂才能应用于临床的原因4、熟悉药剂学的主要分支科学5、熟悉中国药典与国外药典概况、发展以及在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管理、使用中的法律效力6、熟悉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资料要求7、了解药品的药典外标准及“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8、了解药剂学的发展第二章液体药剂(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液体制剂的含义、分类、特点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第三节表面活性剂:分类、基本特征、应用第四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第五节液体药剂的防腐与矫味一、防腐措施二、常用防腐剂三、矫味与着色第六节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溶液剂二、芳香水剂三、糖浆剂第七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溶胶剂1、溶胶剂的性质2、溶胶剂的制备二、高分子溶液剂1、高分子溶液的性质2、高分子溶液的制备第八节混悬剂一、混悬剂的定义与特点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3、絮凝与反絮凝4、结晶增长与转型5、分散相的浓度与温度三、混悬剂中的稳定剂1、润湿剂2、助悬剂3、絮凝与反絮凝剂四、混悬剂的制备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第九节乳剂一、乳剂的定义、分类、特点、鉴别二、乳剂形成的理论三、乳化剂1、乳化剂的种类2、乳化剂的选用要点四、乳剂的稳定性1、分层2、絮凝3、转相4、破裂5、酸败五、乳剂的制备六、乳剂的质量评定七、复合型乳剂教学要求1、掌握液体制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及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与应用3、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药剂学方法4、掌握常用的防腐剂5、掌握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制备方法6、掌握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稳定剂,制备方法与质量评定7、掌握乳化剂的种类,选用要点及常用乳化剂,乳剂的类型与稳定性,制备与质量评定8、熟悉液体药剂的溶剂与附加剂9、熟悉溶胶剂的概念与特性10、熟悉合剂、洗剂、搽剂、滴耳剂、滴鼻剂11、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复乳的制备与应用第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和范围第二节化学动力学基础与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第三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 pH的影响2、广义酸碱的催化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氧)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温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第四节原料及其制剂的稳定性实验方法一、影响因素实验二、加速实验三、长期实验教学要求1、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各种因素与解决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各种方法2、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特别是加速实验法与有效期制定的依据3、熟悉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与某些稳定性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灭菌法(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理灭菌法一、干热灭菌法二、湿热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2、流通蒸气灭菌法3、煮沸灭菌法4、低温间歇灭菌法三、射线灭菌法1、辐射灭菌法2、紫外线灭菌法3、微波灭菌法四、过滤除菌法第二节 F与F0值在灭菌法的意义与应用第三节化学灭菌法第四节无菌操作法第五节无菌检查法教学要求1、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特别是热压灭菌法及其安全操作2、掌握无菌操作法与无菌检查法3、熟悉干热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过滤除菌法4、了解F0的定义、数学表达式、计算方法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5、了解辐射灭菌法、微波灭菌法与化学灭菌法第五章注射剂(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注射剂的定义、分类、特点、给药途径、质量要求第二节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一、注射用水1、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2、热原3、原水的处理4、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5、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6、综合法制备注射用水二、注射用油三、其他注射用溶剂四、注射剂的附加剂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一、注射剂车间的设计与管理1、空气洁净技术与洁净室的标准2、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3、洁净室的分类与设计4、注射剂车间的生产管理二、注射剂容器的处理方法1、注射剂容器的种类与式样2、注射剂容器的洗涤、干燥或灭菌三、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1、注射剂的配制2、注射剂的滤过四、注射剂的灌封五、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七、注射剂的举例第四节输液一、输液的种类、质量要求二、输液的生产工艺1、输液车间的一般要求2、输液的配制、滤过、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和包装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染菌2、热原反应3、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四、输液举例五、营养输液六、血浆代用品第五节注射用无菌粉末一、注射用无菌分装制品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三、注射用无菌粉末的举例第六节注射剂的包装与贮存教学要求1、掌握注射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方法2、掌握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和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注射剂的附加剂4、掌握输液剂,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5、熟悉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计要求,常规洁净室与层流洁净室的特点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6、熟悉注射用油的要求7、熟悉渗透压的调节与计算方法8、了解其他注射用溶媒的性质与应用范围第六章滴眼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滴眼剂的定义、质量要求第二节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的选择一、 pH值的调整二、渗透压的调整三、无菌度的保持四、黏度的调整五、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的添加第四节滴眼剂的生产工艺一、容器的处理二、药液的配制、过滤、灌装三、质检与包装第五节滴眼剂的处方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滴眼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滴眼剂的常用的附加剂3、掌握滴眼剂的制备工艺4、熟悉影响眼用药物吸收的因素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散剂一、概述二、散剂的制备(一)粉碎(二)过筛(三)混合(四)分剂量(五)散剂的质量检查三、散剂的吸湿、包装与贮存第二节颗粒剂一、定义和特点二、制备三、质量检查四、包装与贮存第三节胶囊剂一、胶囊剂的定义、分类、特点二、胶囊剂的制备(一)硬胶囊剂的制备(二)软胶囊剂的制备(三)肠溶胶囊剂三、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四、胶囊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四节丸剂一、中药丸剂二、滴丸剂教学要求1、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方法、器械与影响因素2、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制备和质量要求3、熟悉散剂的吸湿及包装、贮藏第八章片剂(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片剂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第二节片剂的辅料一、填充剂二、崩解剂三、粘合剂四、润滑剂第三节片剂的制备一、湿法制粒压片1、原、辅料的处理2、制颗粒3、压片二、干法制粒压片1、滚压法2、重压法三、直接压片法1、结晶药物直接压片2、粉末直接压片第四节片剂的包衣一、包衣的目的、质量要求二、包衣的方法与设备三、包衣材料及包衣过程1、糖衣2、薄膜衣3、肠溶衣第五节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压片过程二、包衣过程第六节片剂的质量评价一、外观二、片重差异三、含量均匀度四、溶出度五、崩解度六、硬度与脆碎度七、卫生标准第七节片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八节片剂处方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片剂的一般组成和质量要求2、掌握辅料的分类、作用特点及常用辅料3、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方法4、掌握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5、掌握片剂的质量评定办法6、熟悉片剂包薄膜衣、糖衣的一般过程及薄膜衣、肠溶衣材料的要求7、熟悉粉末直接压片等其他制片法的工艺特点第九章软膏剂、凝胶剂、膜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软膏剂一、软膏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二、常用基质1、油脂性基质2、乳剂型基质3、水溶性基质三、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一)制备方法1、研和法2、熔和法3、乳化法(二)药物加入的一般方法(三)举例四、软膏剂的评定及包装五、眼膏剂(一)概述(二)基质、制备用具及包装材料等的灭菌(三)眼膏剂的制备及举例(四)眼膏剂的质量检查第二节凝胶剂一、凝胶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二、水性凝胶基质三、水性凝胶剂的制备及处方例第三节膜剂一、膜剂的定义与特点二、成膜材料与制备工艺1、常用的成膜材料2、膜剂的制备工艺三、举例教学要求1、掌握软膏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软膏剂的常用基质3、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4、掌握眼膏剂和凝胶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方法5、熟悉膜剂概念、特点、常用成膜材料和制备方法第十章栓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栓剂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栓剂基质一、油脂性基质二、水溶性基质第三节栓剂的处方设计一、全身作用的栓剂二、局部作用的栓剂三、稳定性和刺激性试验第四节栓剂的制备一、冷压法二、热熔法第五节栓剂的质量评价与包装贮藏一、质量评价二、包装与贮藏教学要求1、掌握栓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2、掌握栓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置换价和质量评价3、熟悉栓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十一章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气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第二节气雾剂的组成一、抛射剂二、药物与附加剂三、耐压容器四、阀门系统第三节气雾剂的制备一、气雾剂的处方设计(一)溶液型气雾剂(二)混悬型气雾剂(三)乳剂型气雾剂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一)容器与阀门系统(二)药物处方配制和分装(三)抛射剂的填充三、气雾剂的举例第四节气雾剂的质量评价一、安全、漏气检查二、装量与异物检查三、喷射试验和喷出总量检查四、喷射总次与喷射剂量检查五、喷雾的药物粒度和雾滴大小的测定六、有效部位的药物沉积量(体外)和药效(体内)的评价第五节喷雾剂、粉雾剂一、喷雾剂二、粉雾剂教学要求1、掌握气雾剂的概念、特点、吸收2、掌握气雾剂的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3、熟悉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特点第十二章生物药剂学(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吸收的定义二、吸收的机理三、影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重要性2、掌握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3、熟悉药物其他部位的吸收4、了解药物分布、代谢与排泄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与发展过程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三、药物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单室模型一、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二、静脉输注血药浓度三、单室模型非血管外给药第三节重复给药一、多剂量函数二、多剂量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三、稳态血药浓度第四节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五节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一、生物利用度二、生物等效性三、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四、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的实验设计五、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教学要求1、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重要性2、掌握单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及隔室判别3、掌握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4、熟悉多剂量给药5、了解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缓释控释制剂(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辅料第三节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一、溶出原理二、扩散原理三、溶蚀扩散原理四、渗透泵原理五、离子交换原理第四节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一、设计原理1、药物选择2、设计要求3、剂量的计算二、影响设计的因素1、理化因素2、生物因素第五节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一、骨架型二、膜控型三、渗透泵型四、植入型五、经皮吸收制剂第六节缓释与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一、体外释放试验二、体内生物利用度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教学要求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对药物的要求2、掌握制剂的处方与工艺3、熟悉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4、熟悉缓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5、了解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体内外试验方法6、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第十五章制剂新技术(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包合技术一、包合技术的含义、形成与类型二、包合材料三、包合物的制备1、饱和水溶液法2、研磨法3、冷冻干燥法4、溶液-搅拌法四、包合物的验证五、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一、固体分散体的定义、特点二、载体三、制备方法1、熔融法2、溶剂法3、溶剂-熔融法4、研磨法5、溶剂喷雾干燥法四、类型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2、固态溶液3、共沉淀物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六、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第三节微囊化技术一、微囊的定义和特点二、囊心物与囊材三、药物微囊化的方法1、物理化学法2、化学法3、物理机械法四、微囊的性质五、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包合技术的含义、环糊精包合物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2、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载体的应用及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3、掌握微囊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4、熟悉微囊大小的影响因素第十六章靶向给药系统(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靶向制剂的含义与分类二、靶向制剂的进展第二节脂质体一、概述二、脂质体的作用特点三、脂质体的制备四、脂质体的质量评价五、脂质体在医药上的应用第三节微球一、微球的定义、分类二、微球的特点三、微球的制备四、微球的质量评定五、微球在医药中的应用第四节纳米粒第五节主动靶向制剂教学要求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2、掌握脂质体的概念、组成和结构及脂质体的作用3、掌握微球的概念及特性4、熟悉脂质体的制备及脂质体的质量评价5、熟悉微球的制备和质量评价6、了解脂质体、微球的靶向性以及提高靶向性的途径7、了解纳米粒的概念和作用特点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剂学 高职课程标准
药剂学高职课程标准一、引言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药物的配方、制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药剂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药物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药学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高职课程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等内容。
二、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药剂学2.学时分配:-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实习或实训学时:40学时3.课程内容:-药品配方学:包括药物剂型分类、药物处方解读和配方计算等内容。
-药物制剂学: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气雾剂等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和储存等内容。
-药物稳定性:包括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和药物保存期限的确定等内容。
-药物典型剂型制备: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和外用剂等典型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药物质量控制:包括药物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管理原则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药物剂型的特点和制备过程。
-理解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
-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2.技能与能力:-能够进行药物配方计算和处方解读。
-具备药物制剂的制备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能够运用各种质量控制方法对药物进行评价和监测。
-具备一定的药物质量管理能力。
3.分析与应用:-能够分析和解决药剂学实践中的问题。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药物配方和制剂的工作。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药剂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研讨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研讨和讲座活动,深化对药剂学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教学:-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药物配方、制剂和质量控制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3.实习或实训:-医院实习: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实习,熟悉临床药物配方和制剂工作流程。
-药店实训:安排学生到药店进行实训,了解药品零售和药物储存管理等工作。
最新药剂学课程标准
药剂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 128适用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先修课程:药理学、微生物学开课单位:药学系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专科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具工艺学性质。
学习药剂学是药学生产、临床、经营管理服务等药学一线岗位的需要,是从事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学习。
课程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医疗服务、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发展平台。
本课程强调从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药物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步深入展开教学。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总学时为128 学时,理论 70 学时,实验、见习 58 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药物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等药剂学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的执业能力,为学生从事药剂相关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制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理论(2) 熟悉常用制剂的生产制备流程,了解常用制剂的制备工艺(3)具备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知识(4)了解药剂学的分枝学科与新剂型等药剂学的发展前沿2.能力目标:(1)具备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技能(2)具有常用制剂与常规制剂的制备能力(3)具有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能力(4)具有一定的处方审核与处方调配能力3.态度目标:(1)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意识(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2工作任务药剂学概述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知识要求▲掌握药剂学、药品、新药、药物剂型、制剂、方剂、药剂、成药、辅料的概念▲熟悉药物剂型的三种分类方法、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了解药剂学在药学上地位、分支学科▲掌握药典的概念▲熟悉中国药典的组成▲了解中国药典的历史,常用的其它国家药典▲掌握处方、制剂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验方、单方、秘方的概念▲熟悉医师处方的结构、内容和处方书写要求▲熟悉 GMP、GSP 的概念,▲掌握溶解、溶解度的定义▲了解药物的溶解性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解过程中物理和化学的各种影响因素▲掌握溶解的一般规律,药物多晶型的概念▲熟悉影响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因素▲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助溶剂、增溶技能要求▲会辨别各概念的区别▲能说出剂型的分类方法▲会查阅使用中国药典▲能正确审查处方,明确处方应付、脚注处理等内容▲能说出 GMP、GSP 的基本要求▲能针对不同药物采取相应的溶解途径▲会计算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并能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剂型中▲能设计和操作稳定性序号剂的概念▲熟悉溶解的过程和溶解机理,常用的助溶剂,影响增溶的因素重点考察项目,经典恒温法,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熟悉粉体的概念,特殊方法▲了解粉体对药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了解粉体粒子的性质▲熟悉粉体流动性的性质▲熟悉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掌握改进流动性的方法▲掌握表面、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铺展、润湿的概念▲熟悉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铺展、润湿的意义2.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熟悉表面活性剂的一般性质3. ▲熟悉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特点、常用用途▲掌握司盘,吐温等的性质和用途▲掌握胶束、临界胶束浓度、最大增溶浓度、Krafft 点、昙点的概念▲熟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应用▲熟悉表面活性剂 HLB 值的计算方法;▲熟悉胶束形成的机理和胶束的结构▲熟悉表面活性剂增溶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掌握药用高分子的定义,知道结构特征▲掌握溶胀、溶胶和凝胶的概念▲了解高分子的应用性能▲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熟悉制剂中药物的不稳定类型及化学降解途径▲熟悉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掌握药物制剂稳定化的方法▲了解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熟悉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的概念及目的3 液体药剂▲掌握液体药剂的概念、质量要求▲能说出何谓杀菌剂,▲熟悉液体药剂的特点▲熟悉液体药剂的分类及类型特征▲熟悉液体药剂常用溶剂的特性▲掌握防腐措施及有关防腐的概念、作用机理▲熟悉常用防腐剂的种类、特性、适用性及其合理使用▲熟悉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的类型及常用附加剂▲掌握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醑剂的概念及质量要求▲熟悉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的特点及制备方法▲熟悉甘油剂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 ▲掌握高分子溶液的定义及性质▲熟悉高分子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高分子溶液在药剂中的应用五、▲掌握溶胶剂的概念▲熟悉溶胶的构造和性质并理解1.▲掌握混悬剂的概念及质量要求▲掌握混悬剂的制备▲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因素▲掌握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掌握混悬液常用稳定剂▲熟悉混悬剂的制备方法▲知道温悬剂的质量评价项目与方法▲掌握乳剂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掌握乳化剂的定义▲熟悉常用的乳化剂▲掌握典型处方及处方分析▲熟悉乳剂不稳定的类型▲掌握其概念及影响因素注射剂与滴4眼剂▲掌握注射剂的概念和特点▲熟悉注射剂的分类、给药途径和要求何谓防腐剂▲掌握络合碘的制法、机理及注意事项▲能解释何谓盐析,何谓絮凝,何谓陈化▲能正确制备 CMC-Na胶浆溶液▲能解释助悬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的概念,▲知道常用的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会制备混悬剂▲会判断乳剂的类型,能正确选用分散介质、乳化剂和附加剂▲能根据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正确制备乳剂▲能理解乳剂为什么会形成和稳定的原因▲会用热原检查法检查热原▲掌握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会进行调节等渗的计▲掌握热原的概念、组成和性质算▲熟悉污染热原的途径和除去热原的方法▲会合理选用抗氧剂▲掌握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概念▲会进行甩水洗涤安瓿▲掌握注射剂的溶剂的要求▲会进行安瓿的灌装与▲掌握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封口▲熟悉注射用水的收集与处理▲会进行注射剂的制备▲掌握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酸值、碘值、和操作皂化值的概念▲使用活性炭时能掌握▲熟悉植物油的精制方法注意事项▲了解其它注射用溶剂的类型、主要用途▲会进行滴眼剂的制备▲掌握注射剂附加剂的选用原则▲掌握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熟悉调节等渗计算方法的类型▲掌握各种给药途径对注射剂 PH 傎的要求▲熟悉常用的 PH 值调节剂▲熟悉常用的增溶剂和助溶剂的作用与机理▲掌握抗氧措施▲熟悉常用抗氧剂、金属络合剂和惰性气体▲熟悉常用的局部止痛剂、助悬剂、乳化剂和延效剂▲熟悉液体安瓿剂生产工艺流程▲熟悉生产洁净室的四个洁净度级别及适应范围▲熟悉注射剂生产车间的划分和注射剂生产环境应附合的要求▲了解注射剂生产管理中的洁净室的管理要求▲熟悉生产管理的常用术语▲熟悉注射剂容器的类型、安瓿剂的分类和曲颈安瓿的类型▲熟悉安瓿的质量要求▲了解安瓿盛装药液对药液的影响;▲熟悉安瓿的成分及适用范围▲掌握安瓿的处理流程▲了解安瓿的洗涤方法及适用性▲熟悉安瓿的干燥条件▲掌握灭菌条件与要求▲掌握浓配法和稀配法的概念与适用性▲掌握注射液的滤过方法、滤过要求▲掌握各种滤器的适用性▲掌握微孔滤膜的处理方法▲掌握注射剂的滤过装置、特点与适用性▲熟悉注射剂的灌封要求▲熟悉通气类型及方法,熟悉气体的处理过程▲熟悉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方法▲熟悉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了解注射剂的印字、包装要求▲掌握典型举例的处方分析和制法要点▲掌握输液剂的概念和质量要求▲了解输液剂的临床应用▲熟悉输液剂的种类▲熟悉输液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度要求▲熟悉输液瓶、橡胶塞和隔离膜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方法▲熟悉输液剂的配制方法与适用性▲熟悉输液剂的滤过装置要求与方法▲熟悉灌封室与灌封的要求与灌封操作▲掌握输液剂的灭菌条件、要求与方法▲熟悉输液剂的质量检查项目▲熟悉输液剂生产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掌握输液剂的举例▲掌握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的概念▲熟悉其生产工艺过程▲掌握滴眼剂的概念与质量要求▲了解滴眼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吸收的影响因素▲熟悉角膜组成与药物吸收的关系5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熟悉滴眼剂附加剂的类型▲熟悉眼用溶液的最佳 PH 值的要求、常用的缓冲液及适用性▲熟悉常用等渗调节剂▲掌握滴眼剂的无菌要求▲熟悉抑菌剂的要求、常用的抑菌剂及适用性▲了解常用的增稠剂、稳定剂、增溶剂和助溶剂及适用性▲熟悉滴眼剂的制备和举例▲熟悉常见口服固体剂型▲熟悉固体剂型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过程▲掌握散剂的概念▲熟悉散剂的特点、分类情况▲掌握制备散剂的一般工艺流程▲熟悉粉碎过筛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粉碎方法▲掌握药典规定的散剂粉碎细度▲熟悉混合的目的和混合方法与要求▲掌握分剂量的概念▲熟悉散剂常用包装材料的类型及适用范围▲熟悉散剂的包装方法、贮存要求▲了解散剂质量检查▲掌握倍散的概念、适用性▲了解浸膏的分类▲掌握共熔的定义▲熟悉低共熔物、低共熔点的概念▲掌握颗粒剂和细粒剂的概念▲了解颗粒剂的类型和特点▲掌握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会进行颗粒剂的制备▲熟悉颗粒剂质量检查项目及要求▲掌握胶囊剂的概念▲熟悉胶囊剂的特点▲掌握硬胶囊剂的概念▲会据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粉碎方法▲会处理含共熔成份的散剂的方法▲能运用散剂的一般制法,完成各种类型散剂的制备▲会制备硬胶囊▲滴丸制备会选用基质和冷凝液6 片剂▲掌握软胶囊剂的概念▲熟悉适用药物类型、制备方法▲熟悉胶囊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及要求及包装贮存要求▲掌握滴丸剂的概念▲了解滴丸剂的特点▲熟悉滴丸剂中基质和冷凝液的选用原则▲了解滴丸剂一般工艺流程、举例▲熟悉质量检查项目及要求▲掌握中药丸剂的概念▲熟悉中药丸剂的类型、特点、辅料▲熟悉最常用辅料蜂蜜的作用和类型▲掌握中药丸剂塑制法和泛制法的概念和工艺流程▲掌握片剂的概念▲熟悉其特点、分类▲掌握片剂质量要求▲掌握辅料的概念▲熟悉加辅料的目的▲熟悉辅料的选用原则、质量要求▲掌握填充剂和吸收剂的概念▲熟悉常用的填充剂和吸收剂▲掌握崩解剂的概念和加入方法▲熟悉常用的崩解剂▲掌握润湿剂和粘合剂的概念▲熟悉常用的润湿剂和粘合剂▲掌握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的概念▲熟悉润滑剂的类型、适用性和、加入方法▲掌握片剂的制法种类▲理解湿法制粒压片的原因▲熟悉原辅料的处理要求▲了解药物粉末制粒的原因▲熟悉制粒法的步骤用要求▲熟悉湿颗粒干燥的注意事项▲会进行片重的计算▲能进行湿法制粒压片▲会进行常规项目的测定▲会对典型举例进行处方分析和制备方法解析▲会合理选用填充剂和吸收剂、崩解剂、润湿剂和粘合剂7 栓剂▲熟悉干颗粒的质量要求▲熟悉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压片机的类型▲熟悉单冲压片机的压片过程▲掌握干法制粒压片的概念▲熟悉直接压片法的类型▲掌握粉末直接压片法、结瞐药物直接压片法的概念▲掌握片剂包衣的概念、包衣片剂的质量要求▲熟悉包衣的目的、包衣的种类和片剂包衣后应达到的要求▲熟悉包衣方法的类型▲掌握糖衣的概念▲熟悉包糖衣的过程和常用的包糖衣材料▲掌握薄膜衣的概念▲熟悉薄膜衣的作用、常用的薄膜衣料、附加剂和包薄膜衣的过程▲掌握肠溶衣的概念,▲熟悉包肠溶衣的目的▲常用包肠溶衣料和包肠溶衣的方法▲掌握裂片、松片、粘冲、崩解迟缓、片重差异过大、变色与色斑、麻点、卷边的概念▲掌握崩解、含量均匀度、溶出度的概念▲熟悉片剂质量评定的项目与要求▲熟悉片剂的贮存要求▲掌握栓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了解栓剂的分类▲熟悉栓剂的直肠吸收途径▲了解栓剂的全身治疗特点▲熟悉影响吸收的因素▲熟悉基质的要求和种类▲掌握常用基质可可豆酯、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的性质,以及其注意事项和适用性▲了解其它基质▲会用热熔法制备栓剂。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药剂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性质、用途、剂型、配方、制备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剂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目标,以期为药剂学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药剂学2. 课程性质:主干课程3. 适用对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4. 学时安排:共计80学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三、教学目标1. 掌握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性质;2. 熟悉各种剂型的特点与应用;3. 能够进行简单的药物配方和制剂过程;4. 具备良好的药剂学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1. 药物性质与分类(1)药物的定义与分类;(2)药物的理化性质;(3)药物的质量标准。
2. 药物剂型与制备(1)固体剂型:片剂、颗粒剂等;(2)液体剂型:口服液、注射液等;(3)半固体剂型:软膏、栓剂等;(4)其它剂型:喷雾剂、缓释剂等。
3. 药物配方及制剂(1)配方学基础;(2)处方解析和合理用药;(3)常见处方的制备与调配方法。
4. 药剂学实验(1)药物的质量控制实验;(2)药物制剂的生产实验;(3)理化指标测定实验。
五、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采用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解药剂学基础知识,并辅以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
2. 实验课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完成实验报告和经验总结为主要形式。
六、考核方式1. 理论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 实验考核: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实验报告评定。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药物学》(主编XXX);2. 参考书目:《药剂学导论》、《现代制剂学》等。
八、结语药剂学教学大纲的制订是为了规范和提高药剂学课程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大纲的实施,相信能够为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使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药物管理工作。
愿药剂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能够为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代码:230035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180 学时理论学时:90 学时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三年高职药学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为学生今后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是药物制剂专业重要专业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拓展专业视野为契机。
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讨论、实验、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贴近岗位”的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及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一些列实践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掌握医药企业工作环境及制备流程,关注医药相关信息动态,具有职业敏感度。
(三)课程设计思路
药剂学课程在第4 学期开设,总课时为180学时,其中理论90学时、实践90 学时,理论实践比例为1:1,课程框架及学时如下:
课程框架及学时
、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制剂的基本理论,各药物剂型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制剂的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制剂技术,制剂的单元操作。
了解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制剂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药物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2. 掌握重点剂型的制备工艺与注意事项。
3. 掌握各种剂型的主要质量评定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药剂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 具有药剂学的基本技能,能进行基本的剂型制作。
3. 掌握各种剂型质量评定的技术与方法,了解更广泛的剂型检查与测定。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药剂学是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的学科,非常重要。
因此学生学习之前必需具备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填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缺口,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勇于实践。
3、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幻灯、投影、录相、仿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4、以药物生产与检验为主线,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本课程总成绩中的20%是平时成绩,称为形成性考核,主要依据平时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及面授辅导课的参与情况而定。
平时作业每学期安排五次。
期末考试可以采用闭卷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并可适当加分。
2、实验采用现场操作技能考查并结合教师提问、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填写情况等。
3、注意改革考核方法和手段,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要特别予以鼓励。
(三)教材编写建议
药剂学教材编写坚持“以岗为导,以技见长”的原则,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读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
按照职业教育理念,淡化学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降低理论难度,突出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药剂学是实践性学科,本课程必需配备实验场所,常用的药剂学实验仪器设备应该尽早到位,并保障实验用品供应。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注重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
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建议建立跨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联络实际企业的现场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生产的紧迫性与严格性。
(六)其它
1、理论教学作业安排每章理论知识结束后均安排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必要时安排习题课。
2、实践环节及作业安排每章理论知识采用课堂讲述和演示操作方式,借助
教具、实物投影仪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践操作技能部分在实验室进行。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制定:公共基础部药理学教研室
执笔人:盛琳
审定人:王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