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文献查找与个人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药配方颗粒各方面进行了分析,由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尚未有机融合等诸多原因,导致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标签: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合煎;问题;现代化中药配方颗粒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理论,保持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改变了中药汤剂的用药方式,满足了人们对药物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五方便”(携带、储藏、运输、调配、服用)的基本要求,因此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配方颗粒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外中药汤剂的改变尝试,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1单煎和合煎在临床疗效上存在着差异中药汤剂在煎煮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增强疗效、缓和药性和降低毒性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方剂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但中药配方颗粒是单味免煎颗粒,没有合煎的过程,所以在临床疗效上不能等同于传统的中药汤剂。
1.1中药合煎能改变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解度不同,药物的疗效就不同。
如“对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中甘草黄酮含量的研究”表明,两种药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其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煎液含量为1.85%[1]。
因此复方中药的合煎可使有效成分增加而增效,而中药配方颗粒是单煎合并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合煎是不等效的。
1.2中药合煎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合煎时强心作用增强而持久,毒性下降;但将干姜、附子、甘草分煎后混合,其毒性是合煎液的4.1倍[2]。
所以中药汤剂的共煎能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并增强其疗效。
1.3中药合煎能降低细菌的抗药性有实验证明,黄连单方的抗药性大于黄连解毒汤的8倍,单方的抗药性远高于复方,中药配方颗粒是单味中药混合后的临床疗效,故和传统的中药汤剂有差异。
1.4中药合煎可产生新的化合物如麻黄汤中麻黄碱与桂皮醛、氰基苯甲醛类成分作用生成新的化合物。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2018年8月第25卷第15期参 考 文 献[1]向佳. 平衡针基础理论有了科学论证[J ].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95.[2]Shi S ,Zheng S ,Li XF ,et al. Comparison of 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 versus plate-cage construct in the treatment of two noncontiguous level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World Neurosurg ,2016,89(5):285.[3]Nishikawa H ,Miya F ,Kitano Y ,et al. Positional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as rare cause of wake-up stroke :report of two Cases[J]. World Neurosurgery ,2016,98:e13.[4]夏冬,张树平,陈玮,等. 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8):86.[5]谷建华,刘双. 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8):95.[6]Lindberg PG ,Sanchez K ,Ozcan F ,et al. Correlation of force control with regional spinal DTI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out signs of spinal cord injury on conventional MRI[J]. Eur Radio ,2015,26(3):733.[7]丁勇. 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14.[8]李思斌,袁绘,李正祥,等.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116.(收稿:2018-03-21)(发稿编辑:杨海陆)(53.5%),有效15例(34.9%),无效5例(11.6%)。
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生药系研究生王建辉一.颗粒剂中药颗粒剂也称中药冲剂,指药材的提取物加适量赋型剂或部分药材细粉制成干燥顺粒或块状的内服药剂。
是在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一般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冲剂、混悬性冲剂和泡腾冲剂。
它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感好、体积小、服用、贮藏、运输方便。
但容易吸潮,由于工艺原因造成颗粒不均,色泽不均,它直接影响着顺粒剂质量和外观,现主要讨论一下色泽不均问题:1.如直接制粒时,稠浸肴与药粉及辅料棍合不均匀,浸膏不能均匀地湿润辅料,这时会出现色泽不一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多次实验证明,首先要把药粉及辅料充分混合均匀,再加稠浸青混合均匀,制粒时如色泽不均可加适量浓度乙醉调整,如再不均匀,制粒时把湿颗粒再次过筛,即可得外观颜色一致颗粒。
2.如要二次制粒是将浸青和药粉、辅料拌膏干燥粉碎的药粉进行制粒,制出的湿颗粒由于加乙醇浓度的不同,有时会出现大颗粒,烘干后颗粒大,整粒后颗粒不均匀。
解决这一方法是在湿粒未干时进行整粒.然后均匀喷洒些乙醇闷上后再烘干。
颗粒大,色泽深是由于乙醇浓度低、量大造成的。
如注意到以上几点可使颗粒均匀。
3.制备颗粒剂所用药粉或辅料粒度过大,可使颗粒色泽不一,解决方法是将药粉、辅料过筛,通常为100目筛为宜,这样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由于原材料不同,药材质量、产地、采时、用药部位等方面可影响每批质量及外观,所以要尽可能保持原材料一致,不要轻易更换进药产地等方面。
在提取过程中每批要按同一处方投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浸泡时间、加水量、温度、每批浓缩出的相对密度和体积都要保持一致。
所用辅料量每批要一致,否则也会出现颜色深浅不同的现象。
二.片剂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使用中药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治病良药。
浅谈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劣势与发展前景
浅谈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劣势与发展前景中药配方颗粒是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参照传统煎煮方法,依据各类药材的不同特性,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将单味饮片的全成分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成的,可供医师直接配方使用的单味中药颗粒剂。
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对传统中药饮片进行改革的一项科研成果。
本文就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不足、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一简介。
1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1.1 质量控制严格,使用安全1992年,对传统中药饮片进行改革,研制出中药配方颗粒。
经过十几年的科研积累,中药配方颗粒已具有较为扎实的科学基础。
自2001年12月1日起,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
生产企业通过对药材多基源、多品种的研究分析,统一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严格按GMP要求,对药材、饮片、浸膏、中间品、成品等生产过程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理化检测,如:现代指纹、图谱等技术,真正做到了质量可控。
1.2 机械化生产,优于传统个人或小作坊煎煮传统中药汤剂对煎煮的要求十分复杂而难记,而且在煎煮过程中无法对煎煮质量实行监控与管理,从而使汤剂质量不均等,疗效不稳定。
而中药配方颗粒采用大规模、自动化、全系列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整个过程,严格按照传统水煮的模式,并依据每味饮片的性质特点,以研究出的最佳提取率为指标,固定加水量、升温时间、煮沸时间、煎煮次数等参数,经水提取出饮片的最佳有效成分,保证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稳定、均一、有效。
1.3 便于管理与储运中药配方颗粒包装密封性能好,不易吸潮,避免了中药饮片储存过程中变色、走油、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而且中药配方颗粒体积小,重量轻,非常便于保管和储运。
1.4 便于药师调配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袋上,都标明了与原生药的换算关系,调配更加方便,不用称量,卫生快捷,避免了称量误差,使用药更安全。
也改善了中药房乱、脏、累的现象。
1.5 便于急救用药中药配方颗粒既保证了中医辨证的特色和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又使中药治疗效果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问题的讨论目的:本文分析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问题。
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8年出现的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100例为分析对象,对每项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探索了相应的预防方式。
结果: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主要有中药颗粒剂品种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代替饮片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混浊。
结论: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医护人员采取一定的预防方式并加以注意。
标签:中药颗粒剂;问题;临床使用中药颗粒剂是需要通过单独或是从复方中药饮片中提取、浓缩、制作,从而获得的一种中药制剂。
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上应用率不断增加,单独浓缩颗粒剂正在逐渐替代汤剂,无糖精颗粒的出现另很多特殊人群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中药颗粒剂具备中药汤剂类的吸收效果,很快就能被人体所吸收,并且不需要经过煎煮等复杂程序,形态比较固定,方便患者携带,因此,相对比中药汤剂,中药颗粒剂更加便捷性。
再加上中药颗粒剂作为浓缩制剂,服用剂量显著少于中药汤剂,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用药不适感,同时增加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本文选择我院在2018年出现的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100例为分析对象。
1.2方法应用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方式。
1.3数据处理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2.1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统计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主要有中药颗粒剂品种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代替饮片问题、单味中药颗粒剂混浊。
详见表1。
2.2中药颗粒剂在临床使用问题具体分析2.2.1中药颗粒剂品种问题單独颗粒剂不具备丰富的品种,复发颗粒剂不具备广泛的治疗范围,例如,五加皮、沉香曲等中药材在我国临床上都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很多都是不能制成颗粒剂,从而会导致临床应用过程当中无法将处方配齐,使得临床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复发颗粒剂品种以及其治疗范围都需要深入研究,不仅仅是针对同一个处方剂进行简单的变化,而是需要针对中药所需要的标本、兼治性、不具备较大的毒副作用进行整体发挥,将其研究重点内容放在现代化西药上则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国特色的保健传统方式,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它由多种精选的药物组成,以便达到综合的疗效。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呢?本文将讨论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中药配方颗粒缺乏标准化。
每种中药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说,一个药物可能在一家药房中有不同的规格,而在另一家药房中可能有另外一种规格。
这样,患者就很难准确地了解药物,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此外,中药配方颗粒的微生物污染严重。
有些药物对微生物的抗性较弱,微生物的污染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因此,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以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再者,中药配方颗粒的成分比例不准确。
中药配方颗粒包含的各种成分的比例并不一定准确,导致药物的疗效和剂量不确定,这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准确的比例,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最后,中药配方颗粒缺乏合理的价格体系。
虽然中药配方颗粒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价格过高,一些患者无法负担得起。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以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微生物污染、成分比例不准确和价格体系缺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下列应对策略:1)建立标准化制度;2)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3)保证成分比例准确;4)出台合理的价格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配方颗粒的独特优势,有效治疗各种疾病,促进人们的健康。
中药配方颗粒利弊浅析与建议
中药配方颗粒利弊浅析与建议【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利弊分析;中药现代化中药配方颗粒是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将传统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而成的颗粒状剂型,它保留了传统用药的特点,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原中药饮片基本一致,同时具有运用灵活、携带方便、质量可控、不需煎煮等优点。
笔者现根据本院临床使用反馈情况,并参照近年来的一些文献,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利弊分析如下。
1 优势1.1 克服传统汤剂缺点,体现中医特色用中药饮片煎成汤剂费时、服用量大、外出用药不方便。
而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携带方便、服用安全卫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临床需求,也避免了因煎煮不当而影响疗效的缺点。
中药饮片的煎煮一般较难掌握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等。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制药高新技术,把药味按茎、花、全草、果实、种子进行分类研究,根据糖类、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不同化学成分设计选定最佳浸提工艺,实现工业化生产。
它组方灵活,可随证加减,易于服用,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特色。
1.2 质量稳定,安全可控目前,中药传统饮片尚缺乏可靠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监控手段,炮制方法各地不统一,大部分仅凭经验鉴别真伪、定等级,主观随意性较强。
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收季节、仓储条件均可影响药物质量和疗效。
而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严格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范,对原材料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仓储等整个系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全程质量控制。
《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制订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和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如对有效成分明确的药物进行专属强的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杨氏等[1]报道,薄荷、荆芥、砂仁免煎颗粒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90、0.65、2.40 mL/100 g,而其饮片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92、0.59、2.45 mL/100 g;另外,薄荷免煎颗粒与其饮片中薄荷脑含量分别为368.11、372.64 mg/g。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方便服用的中药制剂,但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颗粒不易溶解解决
方法:加强颗粒的制备工艺,控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增加颗粒的表面积,提高颗粒的溶解度。
同时,在使用时可以将颗粒放入温水中搅拌,或者用
开水冲泡,加速颗粒的溶解。
问题二:颗粒易吸潮变质解决方法:在制备
过程中,控制颗粒的水分含量,加强干燥工艺,保证颗粒的干燥程度。
在
存储和使用时,应该避免潮湿环境,尽量密封保存,避免颗粒吸潮变质。
问题三:颗粒的质量不稳定解决方法: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
生产工艺,保证颗粒的制备过程稳定可靠。
同时,对颗粒的质量进行严格
的检测和监控,确保颗粒的质量稳定可靠。
问题四:颗粒的药效不明显解
决方法:加强颗粒的配方设计,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控制配方比例,保
证颗粒的药效明显。
同时,在使用时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服用颗粒,保证药效的发挥。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中药配方颗粒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和扩大使用范围,笔者从中药配方颗粒的规格、分煎与合煎、价格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药免煎颗粒疗效和推广的原因,提出了尽量消除影响的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articles,The author analysis of several aspects from the specifications,price and separate or mixed decoction of the TCM formula granul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Key words:TCM formula granule;Problems;Advices中药配方颗粒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新型颗粒饮片”、“中药免煎颗粒”等,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选用适当的溶媒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
中药配方颗粒实行单味药定量包装,供药剂人员遵临床医嘱随证处方,按规定剂量调配给患者直接服用。
我院于2009年开始引进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从引进至今,因其计量准确便于调配、随身携带便于服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差错便于患者监督、增加消费透明度和改善工作环境。
如今中药配方颗粒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发现其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1 规格单一1.1每个品种只有一个包装规格我院使用的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每个品种仅有一个包装规格,医师在随证加减用药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灵活应用感到困难。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引言中药颗粒剂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其方便携带、易于使用的特点,使得中药颗粒剂成为了中药制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生产工艺、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不当,中药颗粒剂常常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其药效和疗效。
本文将从药材质量、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对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探析。
药材质量问题药材选择不当•药材来源不明确:由于市场监管不严,一些生产商会使用来源不明确的药材进行生产,这就可能导致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药材品种替代:一些生产商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将一些药材品种替代成成本更低的材料。
这样做不仅影响了产品的药效,也可能带来药物安全隐患。
残留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农药:一些药材可能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农药的污染,如果不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这些残留的农药会进入中药颗粒剂中,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重金属污染:一些土壤、水源中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物,如果药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在药材中的超标含量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制剂工艺问题粉末制备不均匀•制剂过程中,如果粉末制备不均匀,会导致不同批次产品中药材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中药颗粒剂的质量和疗效。
•粉碎工艺不当:一些生产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能会选择较快速度的机械粉碎工艺,这可能会导致药材的粉碎不均匀,影响产品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不准确•制剂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受到破坏,影响产品的药效;而过低的温度可能使得溶解速度变慢,影响产品的释放性能。
质量控制问题含量测定方法不准确•中药颗粒剂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评价产品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如果测定方法不准确,就会导致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不准确,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临床应用效果。
质量标准缺失或不合理•一些中药颗粒剂产品可能由于质量标准缺失或标准不合理,导致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行业观察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的改良产品一I其优点主要为使用方便,但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一致性基础研究不系统、缺少单煎的配方颗粒与合煎的传统汤剂等效性评价是最突出的问题和争议。
建立统一.完善的国家标准,实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管理,开展系统的合煎和分煎等效性对比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介绍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对其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文/王建涛.尚海宾更多信息谊扫描二维码,药饮片的补充和汤剂的改良产品, 反馈编码:A192430是中药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中药服用、携带不方便的问题,使中药的使用形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中药配方颗粒有使用方便、便于调配、质量更有保证等优点。
同时,还存在着中药的分煎和合中药饮片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I—I—I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经中医临床配方后,供患者即冲即服的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煎的疗效一致性争议和质量标准的统一问题,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大,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对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本丈作者王建涛系河南医药技师学院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执业药坪;尚海宾系白云4汤阴东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药物制剂技师。
本丈审槁人系河南省食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乔晓芳女士。
图1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些看法。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制粒、干燥、分装、包装生产而得。
其中,提取、浓缩、制粒、干燥的生产是影响颗粒质量的关键工序。
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重要的工艺参数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研究的过程就很好地诠释了温度对中药成分的影响。
青蒿素在加热中被破坏而降低甚至失去效果。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青蒿素正是在低温提取条件下获得的。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的问题探析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的问题探析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煎熬等繁琐步骤,具有方便携带,方便食用,不用煎熬等特点,所以不断在临床上被医生以及患者的接受。
但中药配方颗粒被中药配方颗粒广泛的被用于临床,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中藥配方颗粒是采用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的制药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合成的,是用合格的单味中药饮片作为原材料,通过现代先进技术进行提取、浓缩、干燥、成型等过程加工形成的[1]。
中药配方颗粒取代传统的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功效上与原本的中药单味饮片相比没有什么改变。
一、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比较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的效果还需要长期的观察,但观察临床应用的情况看,总体上应用疗效是比较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这两者之间在临床应用的结果肯定存在差异。
中医的传统的中药饮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疗效上也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中药的配方颗粒在十九世纪后叶才开始应用,所以中药配方颗粒是否能与原中药饮片具有相同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单味的中药饮片的成分很多,在形成中药配方颗粒的药中也有很多种。
但是传统的中药煎熬的过程中,不同的药之间会产生不可预知成分产生,这些产生的成分也许就是最有疗效的。
在临床上的应用中食用单味的配方颗粒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
例如儿童食用山豆根颗粒而产生的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但食用汤剂的山豆根饮片却没有不良反应,因此有的药在一起煎熬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药配方颗粒一般以“包”为食用单位,并且以每包等于多少药材量而计算的。
不同的药每包等于多少原材料的量是不同的。
不同厂家生产的配方颗粒同味药等于多少原药的含量也不同。
比如说广东的三九制药厂的,1包1克的甘草相当于3克的原药材,1包1克的制草乌相当于3克原药材,1包1.5克的乌梢相当于10克药材,1包1克的枸杞子相当于5克的原药材,1包1克的阿胶相当于2克的原药材;而广东的一方制药厂,1包0.5克的甘草也相当于3克原药材,1包0.5克的制草乌相当于原药材3克,1包2克的乌梢相当于原药材10克,1包3克的枸杞相当于原药材10克,1包3克的阿胶相当于原药材3克[2]。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探讨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成分差异的问题
化学成分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中药汤剂的临床疗 效往往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多味药物在“共煎”过程中, 能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起到增强疗效、缓和毒副作用和改变药性的作用。“共煎”过程中
药物成分之间发生水解、氧化、络合等化学变化以及产生助溶、吸 附、沉淀等物理变化,影响着汤剂的成分组成,而化学成分又是汤
鸡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且两者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从已有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中药单煎与合煎在药效学上的比较, 实验结果差异较大,可以分为单煎高于合煎、单煎低于合煎、单煎部 分药效高于合煎、单煎部分药效低于合煎、单煎与合煎无明显的差异, 其中以无明显的差异的报道较多。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三、临床疗效差异的问题
伤保险药品目录》报销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使用。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应用的范围和用量相对还较小,究其原
因既有配方颗粒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有医生、医院、患者的观念
问题,以及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和政府的政策问题。其中中药配方 颗粒是否与传统中药饮片具有等效性、价格比传统饮片高是其两
剂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传统认为汤剂的作用不是各单味药材作用
的简单累加,所以单味药提取后再简单的混合在一起不能等同于传 统的汤剂的一同煎煮。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成分差异的问题
单煎与合煎是否影响疗效的焦点,在于中药在合煎的过程中,成 分之间是否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使汤剂中的一些成分含量增加或减 小,或产生新的化学成分,从而影响药效,或使传统合煎法制成的汤 剂与中药配方颗粒配成的汤剂不等效。但是,长期以来只是停留在推 测和理论分析的层面,鲜有通过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诠释。也很 难证明是否有新成分的产生,即使产生新成分,也没有实验证明新成 分与汤剂药效之间的相关性。从已发表的研究报道看,多数处方的单 煎与合煎在指标成分上的没有显著的差异,合煎后产生成分变化的多 集中在少数几种含单宁类、生物碱类以及部分皂苷类的药材,如甘草、 大黄、黄柏、黄连等。合煎过程中产生明显化学变化的,不是普遍规 律,这些变化与汤剂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等的相关性缺乏深入的研究。 相对于少数几个指标成分之间的比较,色谱、光谱图谱的比较相对能 较全面的显示二者的差异,已有的研究报道中,除了泻心汤和柴芩清 肝汤的单煎与合煎谱图有较大差异外,其余所报道均显示两者间无明 显的差异。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中药颗粒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具有方便服用、易于保存等优点,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采用不合规的生产方式,导致中药颗粒剂出现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颗粒大小不一中药颗粒剂的颗粒大小对于药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颗粒大小不一,就会导致药效不稳定,甚至影响疗效。
造成颗粒大小不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设备不合格,二是生产工艺不规范。
因此,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范进行生产。
二、颗粒含量不足颗粒含量不足是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颗粒中的中药成分降低,从而导致颗粒含量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三、颗粒含量过高颗粒含量过高也是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颗粒中的中药成分增加,从而导致颗粒含量过高。
这不仅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四、颗粒外观不佳颗粒外观不佳是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导致颗粒外观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产企业应该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确保生产环境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
五、颗粒气味异味颗粒气味异味是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料或添加剂,导致颗粒气味异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产企业应该加强原料和添加剂的质量控制,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综上所述,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颗粒大小不一、颗粒含量不足、颗粒含量过高、颗粒外观不佳和颗粒气味异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范进行生产,加强原料和添加剂的质量控制,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质量风险及控制措施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质量风险及控制措施质量风险管理是制药生产中的一种先进理念或方法——在化学药、原料药、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等的生产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2021年我国结束了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全面放开,但如何做好其质量风险管理却还有待探索。
本文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ICH指导原则《Q9:质量风险管理》,分别从从业人员资质、源药材质量、多产品共线生产等方面分析了目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并针对这些风险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2021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1],标志着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时代的结束。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促进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未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红利的助推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开始布局中药配方颗粒业务,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但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仍缺乏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质量管理经验,另外,行业的监管经验也不足。
为充分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质量,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笔者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多年的生产质量管理经验,对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质量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1.1概述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2](以下简称“GMP”)规定制药企业应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通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是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3]。
2、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特点2.1品种众多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加热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它会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进行调配,供患者冲服使用。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它以特定的配方、品种、规格和用量等形式提供了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配方颗粒生产技术落后、应用范围小,以及中药材质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国内的配方颗粒在安全性、质量控制、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国内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技术落后。
由于技术条件落后,部分生产企业无法实现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细微分散,导致服用后的药物不易溶解和吸收,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每批颗粒的剂量和比例也有偏差,甚至容易出现药物质量不稳定。
此外,国内企业在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方面缺乏一定的规范,企业制定的配方颗粒种类不同,其制备工艺及药物质量控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无法得到良好的药物稳定性保证,当心服用前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改善中药配方颗粒的问题,提高我国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疗效,是当务之急。
首先,应加强技术研究,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技术,开发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高品质颗粒;其次,应建立质量控制和药物稳定性评价体系,加强针对药物活力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最后,要加强对配方颗粒的指导和监管,保证患者在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时的安全性和药效。
总之,改善国内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技术和质量,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安全性和药效,是提升国内中药技术水平和满足患者需求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技术研发、持续改进和持续监督,才能有效促进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国内中药技术水平和满足患者所需,使中药配方颗粒可以成为更有保障的治疗方案。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它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成果。
只有加强技术研究,改善质量控制,促进药物稳定性的研究,加强指导和监督,中药配方颗粒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疾病的疗效。
中药配方颗粒认识浅析
中药配方颗粒认识浅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中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剂型,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就如何认识中药配方颗粒作一个浅析,以供合理选用。
1.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中药配方颗粒又称中药免煎颗粒,是将单味中药饮片经水煎煮、浓缩、干燥后的所得物。
配方使用中将所需诸药混合后水冲服。
具有服用量小、服用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免去传统中药饮片繁琐的煎煮过程。
2.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几点疑问2.1 检验表准的缺失在没有统一检验表准的情况下上市流通使用,质量和安全怎样保证的?至目前为止全国监管部门尚无中药配方颗粒的检验标准。
上市药品中有检验标准的尚不能确保质量,何况无标准的产品应用于人的防病、治病,其疗效和安全不得不引起注意。
2.2 质量难以鉴别中药历来究竟“地道药材”属性,《内径》“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千金翼方》中“用药必依土地”。
如天麻、石斛、阿胶以及“南药”、“北药”、“淮药” 等无一不是在强调药材的产地、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且随采收季节不同其有效成分也有差异。
而医师、药师、患者则无从知晓所用配方颗粒的“道地”属性与采收时节。
2.3 部分药物能否煎出有效成分中药的应用是以中药的偏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重建人体阴阳平衡,因此服用的是中药的药性而不是中药材本身。
中药配方颗粒中一些质地较硬以及不溶于水的矿物类物质如:苏木、天麻、朱砂、磁石等,水煎后能浓缩到什么固型物质?再如胶类药物阿胶等,本身就是浓缩物,水煎后又浓缩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2.4 能否体现药物的相互作用2.4.1 溶出物结构转化差异:在当归补血汤中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和光谱数据,并结合光谱相关色谱方法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单味药当归和黄芪分归属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单味药中的一些组分在复方中检测不到或消失而复方中又有新物质生成[1] ;虎仗单味煎出液和虎仗分别与甘草、五味子、三楂共煎后其煎出液中各种结合蒽醌的量均发生了变化[2];生脉散合煎后,原单味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b1、Rb2、Rc、Rd、Re均消失,而原来的微量成分人参皂苷Rg3、Rh、Rh2的量增加50%以上[3],同时得到一个原各味单煎都没有的化学成分5-羟甲基-2-糠醛[4]。
中药颗粒剂成型工艺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药颗粒剂成型工艺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1、浸膏粘性过大,制粒成型困难中药颗粒剂生产制备过程中,浸膏本身往往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当浸膏粘性过大,浸膏量吸附辅料相互聚集成细小团块,若浸膏量小不易搅拌均匀。
若浸膏量大则物料易聚结成较大的团块,使制粒发生较困难,制粒时筛网上会出现“疙瘩”。
并且制得颗粒容易产生花斑,以上现象可以选用以下途径来解决:①从浸膏的提取工艺着手,根本上改善浸膏粘性。
在保证药效及有效成分定性、定量质量检测的前提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选提取与精制工艺,在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更多地去除无效成分(里含较多的粘性物质),如采用包煎或水提醇沉、过滤等方法使粘液质、蛋白质、多糖等粘性成分不提出或除去。
②在剂量处方允许的范围内,选用适宜的辅料,并确定辅料的种类、用量及加入方法。
③可以将浸膏的相对密度增大,降低其含水量使之成为稠浸膏或者直接采用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使之呈干浸膏后粉碎,再与辅料混匀加入高浓度的乙醇迅速制粒,此时软材易于挤压过筛,也易干燥。
采用这两种方法都要对乙醇浓度和用量进行优选。
④浸膏粘性大而用量小时,在加入润湿剂之前,浸膏应与辅料充分搅拌均匀,从而防止搅拌不均匀而产生相互聚集呈细小团块进而产生颗粒花斑,为了达到其充分搅拌均匀的目的,我们可采用浸膏用适宜润湿剂稀释后分次缓慢加入或将稀释后的浸膏呈雾状喷入,制成软材。
⑤浸膏粘性大且用量大时,我们可以采用二次制粒法,即先取半量以上(约2/3左右)的浸膏与全量的辅料混合制粒,此次操作可以不考虑颗粒的一次得率,烘干后,粉碎成粉状再与余下的浸膏混合制粒。
⑥改变制颗粒方法,如采用一步制粒法或浸膏稀释后用喷雾制粒法制粒。
2、湿法制粒所制的颗粒过粗、过细、头粉多、颗粒一次得率低这种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软材未搅拌均匀。
解决方法可采用:a.延长搅拌时间;b.改变物料加入方式;c.改变辅料处方的组成。
②润湿剂乙醇含量偏高,为了降低浸膏或干膏粉粘性,为了便于物料制粒常采用高浓度乙醇作润湿剂,造成开始制得的颗粒易散,细粉量多,而后逐渐的由于部分乙醇挥散,软材粘性增加,制粒困难并且湿粒常成条状,颗粒头子多,最终导致颗粒颗粒过粗、过细,头粉量多,一次得率低。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
中药颗粒剂常见质量问题探析
中药颗粒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探析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1. 成分含量不足或过多
中药颗粒剂中的药材成分含量不足或过多是常见的质量问题。
其中,成分含量不足可能导致药效不佳,而成分过多则可能导致毒副作用。
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或是生产工艺不严谨。
2. 颗粒大小不一
颗粒大小不一是中药颗粒剂常见的外观问题。
颗粒大小不一可能导致服用时不易掌握剂量,影响药效。
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中颗粒机不同步或筛网不合适,或是原料的分散情况不一致。
3. 含杂质
中药颗粒剂中含有杂质是质量问题,杂质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原因:可能是原料的选择不当,或是生产过程中未进行足够的清洁和过滤。
4. 气味异常
中药颗粒剂的气味异常可能说明存在质量问题,可能是药材的品质存在问题,或者是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交叉污染。
原因:可能是原料的质量不佳,或是生产过程中无法保证清洁和卫生。
总之,中药颗粒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生产企业需要严格控制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颗粒剂时也需要注意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
临床中药学视角下单味配方颗粒存在问题及对策
临床中药学视角下单味配方颗粒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概念和推广的意义,接着分析了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及发展保障性措施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单味配方颗粒;临床中药学引言: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配方颗粒逐渐取代传统的片式中药成为当前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与传统形式中药相比,配方可以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作用小),以及“五方便”(服用、携带、贮藏、组方、运输方便)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当前临床应用。
但是,与成熟传统中药制药方式相比,配方颗粒的制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效成分损失严重,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药效较复方合煎剂有所差异等。
1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概念和推广的意义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
它保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能够满足医师进行辩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作用迅速、成份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许多优点。
其有效成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传统中药饮片基本一致,保持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特征,既能保证中医传统的君、臣、佐、使和辩证施治、灵活加减的特点,优于中成药,又免去了病人传统煎煮的麻烦,同时还可灵活地单味颗粒冲服,卫生有效。
但也存在部分缺陷,需要加以改进。
对中医药学科来讲,推广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一件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推广中药配方颗粒,是我们实现中药标准化、客观化的第一步,由它所带动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将在中医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2 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 疗效尚不明确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证明,几味药材一起煎熬,可以发挥的作用与颗粒简单配方不完全一样,比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一起煎汤的疗效,显著强于将以上 3 种颗粒混合后的冲剂;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中,一起煎汤,不仅疗效显著强于将他们混合的颗粒配方,而且附子所含的乌头碱的毒性大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中药配方颗粒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和扩大使用范围,笔者从中药配方颗粒的规格、分煎与合煎、价格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药免煎颗粒疗效和推广的原因,提出了尽量消除影响的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articles,The author analysis of several aspects from the specifications,price and separate or mixed decoction of the TCM formula granul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Key words:TCM formula granule;Problems;Advices
中药配方颗粒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新型颗粒饮片”、“中药免煎颗粒”等,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选用适当的溶媒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
中药配方颗粒实行单味药定量包装,供药剂人员遵临床医嘱随证处方,按规定剂量调配给患者直接服用。
我院于2009年开始引进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从引进至今,因其计量准确便于调配、随身携带便于服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差错便于患者监督、增加消费透明度和改善工作环境。
如今中药配方颗粒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发现其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1 规格单一
1.1每个品种只有一个包装规格我院使用的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每个品种仅有一个包装规格,医师在随证加减用药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灵活应用感到困难。
比如《伤寒论》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药物组成为:麻黄6g,杏仁9g,甘草6g,石膏24g。
临症应用时,若汗出而喘,为热雍于肺,石膏用量可五倍于麻黄;若无汗而喘,为热闭于肺,石膏用量可三倍于麻黄[1],而石膏只有一种规格即每袋相当于饮片30g。
再有常用中药鱼腥草颗粒每袋相当于饮片15g,陈皮颗粒每袋相当于饮片6g,甘草颗粒每袋相当于饮片3g,处方用量只能是一包或者数包,如果单味药剂量为10g,医生开具处方时就会为了迁就配方颗粒的规格而被动调整用量。
除此之外,儿童用药剂量也难以把握。
由于儿童用药量偏小,医生常常让患儿将一剂药分成2~3d服用,此操作也可能会出现分剂量不均匀的情况。
这一系列现象都可能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和应用产生影响。
1.2多基原植物入药没有明确标明中药基原指的是科属,有的同科同属,有的同科不同属,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2个、3个、4个、5个甚至6个种,如中药贝母,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两大类,川贝母主要功效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浙贝母主要功效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其它各类贝母均分别作为这两种贝母的代用品。
据2010版《中国药典》记载川贝母可以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
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这5种贝母质量各不相同,据研究显示川贝母的川贝母生物碱的含量较高,暗紫贝母偏低,在制备川贝母配方颗粒时,应在产品标签上注明其饮片的品种基原[2]。
1.3炮制品种不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
中药入药会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比如半夏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半夏功效各有侧重。
生半夏多外用,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又如五味子,有五味子、酒五味子、醋五昧子三种。
生五味子敛肺止咳;酒五味子益肾固精;醋五味子酸涩收敛作用强;而我院所用的中药免煎颗粒只有五味子、法半夏这一个品种,不能满足中医临床所需,从而影响临床疗效的最大发挥[3]。
2 分煎与合煎
祖国医学的中医治疗体系,是以中医的辨证组方和群药合煎为基础的。
传统的煎煮方法将各种中药饮片混合加水煎煮,各种药物共煎共溶,在水煎过程中各种成分间可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比如“增溶助溶”、“吸附”、“沉淀”、“产生新的成分”等的作用,体现的是综合和整体的作用。
而中药配方颗粒剂是由不同的单味颗粒调配在一起组成的,是先将每味药分煎后混合在一起服用,没有经过群药合煎的过程。
复方合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汤剂是水溶出的多种成分的复杂体系,是一种多种药效成分共同起作用的液体制剂。
处方整体的作用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组成处方各药物单独作用的相加。
有研究显示,元胡止痛方水煎与免煎剂止痛效果比较,免煎剂疗效不如传统的水煎剂。
四逆汤中各药物单煎后混合使用有毒性作用,而合煎后毒性消失。
从而提示:“四逆汤”毒性降低是因为附子生物碱与干姜、甘草在“共煎”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所致。
在外用方面也有报道:传统中药饮片外洗治疗扁平疣效果优于中药免煎颗粒。
我院的医生在外用熏洗治疗疾病时通常选用传统中药饮片水煎外洗而不是选用中药免煎颗粒[4]。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生产通过中医长期经验总结的“药对”混合配方颗粒。
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或3味药的配伍形式,是连接单味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
其组成虽简单,却具备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
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相互纠正偏性、缓和毒性或者有相反的作用。
比如黄连和吴茱萸。
还可以考虑将单味药的中药配方颗粒改进为以经方配方颗粒为主,单味药配方颗粒为辅(随证加减用),这样兼顾中医临床辩证论治需要和复方合煎的特点,这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值得我们认识思考和借鉴。
3 价格较贵
中药配方颗粒满足了人们对药物的“三小”、“三效”、“五方便”(即用量小、毒性小、不良反应小;高效、速效、长效;服用、携带、贮藏、生产、运输方便)的基本要求,更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但随之而来的价格因素也成了其推广过程中的绊脚石。
从本院使用的免煎颗粒与从传统中药饮片对比,一般价格要高出
近一倍,个别品种高出几倍。
如常用方剂银翘散,免煎颗粒的价格是传统中药饮片价格的1.7倍,确实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重视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现代实验研究的结合,进一步解决好等量性和等效性问题,才能满足患者对多元化的、高效方便的中药剂型的迫切需求,共同为临床用药服务,为祖国医药走向世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7.
[2]马利琼.17个不同产地的川贝母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2001,1(1):22.
[3]常吉梅.影响中药免煎颗粒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3):47.
[4]俞路宁.传统煎法中药与免煎颗粒比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