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王力

合集下载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一)绪论1.古代汉语课的性质2.古代汉语的含义3.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4.怎样学习古代汉语?5.教材介绍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主要是把古文作为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古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古代的天文地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等。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它与一般的外语课又有所不同。

首先,学习古汉语不存在口语听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也不强调写作能力,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古籍的能力上。

其次,古代汉语并非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是横跨几千年的历时系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发展演变的问题。

只有联系具体时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正确读懂不同时代的古书。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我们既然是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工具课来看待,那么我们必须对这种语言系统有一个总的认识。

简单地说,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使用的语言。

这样讲实在太笼统了。

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开始计算,到中国通史所认为的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标志—鸦片战争(1840),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不是这三千多年当中的汉语都是古代汉语呢?我们这里所讲的古代,究竟包括哪些时代呢?在先秦时代即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56),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当时以人们的口语为基础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学者都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一大批经典文献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这种语言对中国后代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大体上继承了先秦的语言,不过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汉代以后,这种语言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历代文人仍然继续模仿这种书面语进行写作。

王力《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王力《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王力《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释道成,20190525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一、历史观点的树立;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四、语法的学习;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

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

容易的字,倒易迷糊。

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

所以说,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怎样来学习古代汉语?这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一样。

一种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就采取这种方法。

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来熟读和背诵。

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

学校成立以后,尤其解放以后,更要求讲规律。

特别现在大家学习古代汉语,很急躁,想很快学好,容易偏重理性认识,多讲道理讲规律。

我认为单讲规律,单讲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是不对的。

学外文首先强调记生字,还要背诵,把外文念得很熟,然后看见一个字、一个词、或读一本书,马上能了解它的意思。

最高的程度,就是看书不查字典,举笔就能写文章,说外语时脑子里不用中文翻译,随口而出。

外文程度好的人,不需要先在脑中翻译,可以直接用外文来想。

学习古代汉语的经验和学外语的经验差不多。

我们要能看到字就知道这字在古代怎样讲,用不着想这个字或这句话在现代是怎样说,在古代怎么说,这样的效果就很好。

所以现在连中学都逐渐鼓励背书,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背书就是重视感性认识,是有效果的。

所以我们读古书还要背诵,强调感性认识。

我们认为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到理性认识。

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一词语的变化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

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

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像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

睡现在举例来说:“睡”字不但现代有,古代也有,古书上的“睡”字似乎也好懂,也没有问题。

可是仔细一看,却并不完全一样。

“睡”字在汉代以前,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和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不同。

《战国策·秦车》中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不止。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苏秦一面读书,一面想打瞌睡,于是他用锥子刺他的大腿,他就醒了。

这个“睡”就是打瞌睡的意思。

因为读书是坐着的,他并不想睡觉,而只是因为感到困乏想打瞌睡,所以用锥子刺他的大腿。

如果说他读书时想睡觉,那岂不说他太不用功了。

又如,《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句话是说卫鞅和秦孝公谈话,秦孝公不爱听他的,所以说孝公时时打瞌睡。

这个“睡”字如解作睡觉就不对了。

因为他们尽管是君臣关系,秦孝公也决不会如此不礼貌,竟躺在床上睡起觉来了。

所以,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换了时代后,我们就不能以老的意义去看它了。

例如唐朝杜甫的《彭衙行》中有一句话:“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

”是说小孩们随着大人逃难,到了一个地方后,孩子们困极了,倒在床上睡得很香。

如以汉朝以前的意思来讲,说孩子们打瞌睡,那就不通了,因为要说小孩们打瞌睡,就不能睡得那么香。

恨又如,“恨”字在汉朝以前,一般的不讲作仇恨的意思,只当遗憾的意思讲。

在古代,恨和憾是同义词。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一 绪论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一  绪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王力古汉语字典》使用详解

《王力古汉语字典》使用详解

《王力古汉语字典》使用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王力古汉语字典(简称《王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古汉语学大师王力先生所编纂的一部权威字典。

该字典以系统整理古代汉语的字词和用法为主要内容,对于研究和学习古汉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不仅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还详细解释了这些文字的意义以及用法。

《王力》字典在中国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王力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古汉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字典成为了学习者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在这本字典中,王力先生不仅依据字形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分类和编排,还通过详细的释义和丰富的例证,提供了对古汉语词汇和用法的深入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精髓。

王力先生在编纂《王力》字典的过程中,注重了对每个字词的多角度解读。

他不仅参考了古代文献中的用法,还结合了自己对于语言学和汉字学的研究成果,使得这本字典更加准确和全面。

同时,由于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权威性,这本字典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力》字典对于古汉语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本字典,学习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

同时,这本字典也为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帮助学者们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王力古汉语字典是一本重要且权威的字典,它对于研究和学习古汉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该字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汉语的文化内涵,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对于古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本字典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背景、编纂特点以及对学习者和学术界的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王力古汉语字典》展开详细阐述。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2. 正文部分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背景与历史以及它的编纂与特点。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
《古代汉语》是王力的经典之作,本书重要性也在不断发展。

书中论述了古代汉语的结构、发展历史、与今日汉语的关系等,深刻挖掘了汉语古汉语文献的层次和时间,并将《释文》、《廣韻》、《晉書》、《太炎新書》、《文選》、《漢籍疏說》等精英書的根源及古札中的汉语学发展抽象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通过王力的札记,我们可以对汉语古汉语文献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这些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结构、发展历史以及其与今日汉语的关系。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早期汉语语汇量、语体形式、词形拼定和语法结构都与今日汉语有所不同,这说明汉语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准备了学习汉语时需要注意的重点之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研究上古音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研究《诗经》的用韵内容主要分为两点:韵例形式和通韵合韵形式。

而其中韵例分析尤为重要。

所谓韵例指的是押韵的条例,形式,格例以及规则。

在古代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过韵例问题,如宋代项安世的《项世家说》卷中就有《诗句押韵疏密》和《诗押韵变例》讨论韵例问题,到了清代顾炎武和江永等人也对韵例格式有一定研究。

由于受宋代叶音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难免具有“韵例不明而强韵于我”的不足,如今王力先生对韵例做了全面的研究,总结了古人的不足之处。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诗经》韵例作了以下的分类: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分为:(1)句尾韵,即每句句尾用韵。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憂。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邶风·柏舟》)(2)非句尾韵,如句尾是一虚字,韵就落在倒数第二字上从而构成“富韵”。

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卫风·河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第二,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分为:(1)一韵到底。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邶风·静女》)(2)换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鱼铎合韵)?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侵部)?(《邶风·式微》)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分为:(1)句句押韵。

如: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邶风·终风》)(2)隔句押韵。

如: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小雅·十月之交》)(3)交韵。

如: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标题: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正文:王力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史》是一部经典的汉语语法著作,涵盖了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法演变过程,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摘录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思考,以下是读书笔记的正文:一、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语法已经有了基本的形态和特点。

其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代表,其语法结构较为简单,用词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

在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已经得到确立,并且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二、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语言学的兴起,汉语语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语法现象和用法。

三、语法演变的规律语法演变的规律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王力先生认为,语法演变通常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语言的使用和演变是主要原因。

在语法演变的过程中,词类、句型、语法关系等都会发生变化,并且通常是伴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拓展:王力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史》是一部经典的汉语语法著作,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摘录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拓展: 1.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为现代汉语语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语言的使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会导致语法现象的变化和演变。

3. 语法演变通常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语言的使用和演变是主要原因。

在语法演变的过程中,词类、句型、语法关系等都会发生变化,并且通常是伴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古代汉语 王力

古代汉语 王力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 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 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
郑伯克段于鄢
克:战胜。于:介词,在。 初,郑武公娶于申,于,介词,从。曰武 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生,惊姜 氏,惊,吃惊,使动用法。故名曰“寤生”, 寤,通“啎 ”,逆,倒着。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亟,多次。于,介词, 向。公弗许。及庄公即位,及,等到、到了。 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焉,在那(于是),兼词,兼代词和语气词。佗 邑唯命。”佗同“他”,异体字。请京,使居 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简介
1.作者: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内容:《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 传(zhuà n)《春秋》的。到了晋代,杜预才 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的历史年代 与它与《春秋》 基本相同,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语言特色:简约而不简单地把纷繁的事物准确 传神地描写出,有许多外交辞令。 4.注本:通行的注本有晋· 杜预注、唐· 孔颍达的 《 春秋左传注疏》、当代杨伯峻的《春秋左 传注》
齐桓公伐楚
师进,次于陉。次,军队临时驻紥。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 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两句 皆宾语前置句)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 “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于,介词, 向。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 此衆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 曰:“君若以徳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衆,无所用 之!”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展开全文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什么是古代汉语呢?就是古代的汉语。

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古代语言应该是分时代的。

因为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经过一个一个时期的发展,有时代性,从《尚书》、《诗经》到《水浒》、《红楼梦》,都是古代汉语。

这么看,范围就很大了。

我们高等学校开的古代汉语课,要照顾那么大的面,就不好教了。

所以,我们教的古代汉语没有那么大的范围,只是教的所谓“文言文”,又叫做“古文”,当然也有些古诗。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有一个道理。

因为,尽管口语在历史上有很大发展,可是人们写下的的文章还是仿古的文章。

由于古时候知识分子写文章需要模仿古文,所以即使在唐宋以后,还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章。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讲的古代汉语范围就窄得多了。

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代汉语。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念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比如研究古代文学,当然要学习古代汉语。

比方我们要研究文学史,有古代的诗歌、古代的散文……没有阅读古代古书的能力,我们便无从研究。

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

我们研究自然科学,要不要懂古代汉语呢?也要。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是有很大的成就的。

比方说天文学、数学这一些学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取得过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很大的成就。

就天文学说,从东汉的张衡起,一直到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僧一行、元朝的郭守敬,他们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比起西方来,要早得多,成就辉煌得多。

这些我们应当知道,我们的天文学不是外来的。

又比方说我们要研究医学,中国古代的医书,当然是用古代汉语写的了,我们不懂古代汉语,就看不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的把脉,有四大类,有浮、沉、迟、数。

“浮”、“沉”好懂,数(朔(shuò))不好懂这里“迟”是“慢”的意思。

王力古代汉语墨子知识点

王力古代汉语墨子知识点

王力古代汉语墨子知识点
摘要:
一、王力与《古代汉语》
二、墨子及《墨子》
三、墨子思想概述
四、墨子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五、总结
正文:
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古代汉语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古代汉语》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汉语教材,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诸侯间的争斗。

墨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整理成《墨子》一书,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资料。

墨子的思想概述: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无论亲疏、远近。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即选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他还提出了“非攻”的战争观,强调和平与反对战争。

此外,墨子还关注民生问题,提倡节俭和勤劳。

墨子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墨子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汉语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

墨子的《墨子》一书反映了这个时期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通过研究墨子的著作,我们可以了
解战国时期汉语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宝贵的素材。

总结:王力《古代汉语》对墨子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战国时期汉语的发展和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非攻观念以及尚贤政治观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

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

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注: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如“试”字。

详见古汉语通论(五)163页。

),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等等。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

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

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於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於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试看段玉裁对“理”字的解释(注: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部。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

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古代汉语 王力版 笔记

古代汉语 王力版 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
(实用版)
目录
1.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研究背景
2.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3.郭锡良和王力的研究成果
4.古代汉语研究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一、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研究背景
古代汉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其中,郭锡良和王力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他们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它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等领域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深入研究古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郭锡良和王力的研究成果
郭锡良和王力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两位巨匠,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所瞩目。

他们从文字、音韵、语法、语义等多个方面对古代汉语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四、古代汉语研究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古代汉语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古代汉语研究将会在数字化、智能化、跨学科等方面取得
新的突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郭锡良和王力等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古代汉语研究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总之,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为古代汉语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札记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札记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札记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札记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一本经典著作,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王力教授在《古代汉语》文选中,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深入挖掘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全面梳理汉语发展历史,总结出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以及古代汉语的变革过程,为研究汉语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汉语》文选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帮助语言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汉语发展史的宝贵资源。

王力教授在书中汇集了大量的古代汉语文献样本,从而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史,并熟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

此外,王力教授还在《古代汉语》文选中梳理出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总结出每一阶段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解古代汉语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

同时,王力教授还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认为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文字的发展与古代汉语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而语言文字的研究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三则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三则

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三则古代汉语,是中国的一门传统的汉语文化,也是一种语言。

它的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延续了数千年,而且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阅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文明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习俗。

第一则,古代汉语建立了历史性的文化框架,古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为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汉语的完成和发展的成果在于其系统性:它既有语义,也有语法特征。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语义词类范畴、词汇结构、人物的语法表达等等,这些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最具有标志性的内容。

第二则,另外,古代汉语还定义了一系列语意系统,例如“宫廷文”、“读书文”、“高雅文字”等,这些语意系统映射出古代汉语的审美特征,能够表达出古代汉语的精致美感。

而古诗词作为“古汉字”的精华,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审美特征,还具有强烈的文化来源。

古诗词用极简的语法和词汇,表达出深刻的情思,彰显出古代汉语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第三则,古代汉语还体现出很多与民族文化有关的传统习俗。

一些传统的语文借用以及共同使用的文化符号,从不同民族和地域中衍生出来,在古代汉语中寄寓了对当时文化建设的怀旧之情。

比如把倾斜的字体“卿”用来表达具有贵族特殊身份的人,古代汉语的英雄颂和礼仪之义贯穿于传统中,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历史学上、语言学上还是文化学上,古代汉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的文明性和语言性更是确保了古代汉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因此,通过阅读王力《古代汉语》札记,我们既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性加以理解,也可以继承古代文化的遗产,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古代汉语启示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更是钉钉一时,脉搏凛然,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可。

作为研究古代汉语的人,我们不但要谨慎学习古代汉语,更应该争取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开发出这门伟大的文化,让它在今天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什么是古代汉语呢?就是古代的汉语。

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古代语言应该是分时代的。

因为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经过一个一个时期的发展有时代性从《尚书》、《诗经》到《水浒》、《红楼梦》都是古代汉语。

这么看范围就很大了。

我们高等学校开的古代汉语课要照顾那么大的面就不好教了。

所以我们教的古代汉语没有那么大的范围只是教的所谓“文言文”又叫做“古文”当然也有些古诗。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有一个道理。

因为尽管口语在历史上有很大发展可是人们写下的文章还是仿古的文章。

由于古时候知识分子写文章需要模仿古文所以即使在唐宋以后还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章。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讲的古代汉语范围就窄得多了。

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代汉语。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念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比如研究古代文学、当然要学习古代汉语。

比方我们要研究文学史有古代的诗歌、古代的散文……没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我们便无从研究。

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

我们研究自然科学要不要懂古代汉语呢?也要。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是有很大的成就的。

比方说天文学、数学这一些学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取得过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很大的成就。

就天文学说从东汉的张衡起一直到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僧一行、元朝的郭守敬他们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比起西方来要早得多成就辉煌得多。

这些我们应当知道我们的天文学不是外来的。

又比方说我们要研究医学中国古代的医书当然是用古代汉语写的了我们不懂古代汉语就看不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的把脉有四大类有浮、沉、迟、数。

“浮”、“沉”好懂数(shuò朔)不好懂。

这里“迟”是“慢”的意思我们如果懂得古代汉语知道“数”在这里是“快”的意思就很好懂了。

我们如果搞研究不管文科、理科要深入研究就要读古书就非懂古代汉语不可。

从前我听说有个中学语文教师教杜甫的《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个老师怎么解释呢?他说:“打仗打了三个月了杜甫家里很穷了没有办法把家里的书卖掉了家里的书抵得一万块钱。

”你看这个中学教师讲的可笑不可笑?不要笑中学老师大学教授也有闹笑话的。

一位教授引《韩非子显学》:“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大意是说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情;儒家一定要说有就“非愚则诬”——不是愚昧无知就是说谎话骗人。

“愚”是愚蠢;“诬”是说谎。

你如果不知道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那你就是愚蠢;你如果知道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还硬说有就是说谎骗人。

这个教授怎么解释呢?他说“非愚则诬”就是“不是愚蠢就是诬蔑”。

他不懂得先秦时代的“诬”没有“诬蔑”的意思只当“说谎”讲所以这一个大教授出了大笑话。

后来他看到人家引文讲是“说谎”他也就不再讲“诬蔑”了。

有些地方看起来容易往往也会弄错。

例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看起来很好懂很多人引用其实不太好懂。

“烈士”不是今天讲的“烈士”: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人。

“烈士”在古时有两种意义:一个是“重义轻生的人”合乎正义的事就做生命在所不顾;另一个意义是有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曹操这首诗的“烈士”就是这后一种意思。

“壮心”似乎好懂:雄壮的心嘛!但是我们知道先秦两汉的“壮”只是壮年的意思跟年龄有关“三十曰壮”30岁叫做壮、壮年是最能做大事的时候。

曹操的意思是:我是胸怀大志的人虽然老了到了晚年我壮年的心还在我是人老心不老啊!我还要做一番大事业呢!很多人就不懂这个意思。

又“枥”字很深现代很少用。

查《辞源》、《辞海》都说是:“养马之所。

”新《辞海》解作“马厩”。

《辞源》修订稿“伏枥”:“马被关闭在马房里头。

”又查《新华字典》说“枥”是“马槽”。

一说是“马厩”一说是“马槽”到底哪个对呢?不能两个都对。

我们想想“伏”当是靠、趴的意思是“埋头伏案”的“伏”。

“伏枥”伏在马槽上吃草还一面想到跑路想到当千里马比喻想做一番大事业。

“枥”解释为“马槽”是很顺畅的。

“枥”若解作“马房”(马厩)马怎么伏在房子上呢?不好解了。

韩愈有一篇文章(《杂说四》)正是讲的干里马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里讲的很明显“槽、枥”是同义词连用。

《说文解字》说:“槽:畜兽之食器。

”段玉裁注:“马枥曰槽。

《方言》:枥:梁、宋、齐、楚、北燕之间谓之(suŏ缩《玉篇》:养马器)皂’。

皂与槽音义同也。

”这就铁证如山了槽就是枥枥就是槽。

因此《新华字典》解释是对的而《辞源》、《辞海》是错的。

所以字典、词典讲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前些时候有一些老科学家想为四个现代化做一些贡献有人说:我们今天不是“伏枥”了要“出枥”了。

这个雄心壮志很好。

但是按古代汉语讲这话就不通了:怎么“出枥”呢?从马槽怎么出来呢?所以我们说研究古代汉语是很必要的。

毛主席指示我们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希望大家很好下点功夫把古代汉语学好。

三、从三方面学习以词汇为主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语法、词汇。

古代的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都要学。

语音方面。

我们知道古音与今天不一样如不研究古音许多古诗就会感觉不押韵。

比如《诗经》以今天语音看很多地方不押韵;按古音来念就押韵了。

再说唐宋的诗词它也是用古音写的所以有些地方我们念起来好像不押韵;本来是押韵的变到后代就不押韵了。

还有诗词讲究平仄。

毛主席说不讲平仄就不是律诗了我们如不讲究古音就很不容易欣赏古代诗词有时还会弄错。

最近有个朋友写一部《李商隐诗选注》把原诗都抄错了。

为什么抄错了呢?因为他不懂得平仄。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两句:“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抄成了“此去蓬莱无多路。

”为什么抄错呢?因为不懂得格律要求这一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按照他抄的就不合平仄了。

而李商隐写律诗是不会不合平仄的。

还有语法要学。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今天大同小异很多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李商隐诗《韩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头一句好懂碑高字大嘛。

下一句“负以灵鳌”也好懂海中大龟叫鳌就是说乌龟背着石碑。

“蟠以螭”有个同志解释错了他说“蟠”是蟠龙“螭”也是龙。

这就讲错了。

为什么错了呢?从语法讲“负以灵鳌”就是“以灵鳌负之”;那么“蟠以螭”应是“以螭蟠之”才对。

“螭”是龙“蟠”是盘绕的意思指以龙盘绕石碑这才对。

所以从这个例子看我们要懂古代语法。

再就是词汇了。

一个字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懂。

有一种情况要提醒大家:大家以为难懂的是那些难字、那些不认识的字。

我说不对。

那些字一查字典、词典就懂了一点不困难。

我举个例子有个“ 左边一个青,右边一个无”字一般人不认识查一般字典也没有。

但是从《康熙字典》“备考”中查出“左边一个青,右边一个无”就是“天”字青气为天嘛(““炁”就是气亦写作“恶”)。

一查出来一点也不困难了。

常常使我们上当的是有些常见的字把它解释错了。

前两年北大中文系编字典,很多错误都出在常用字上。

常用的字容易出错那是因为错了还不知道。

这一点要谨慎呢。

举个例子有个“羹”字我们编字典时就误解为“汤”。

羹不是汤直到今天北方称羹、汤还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中的“莲子羹”那里面是有莲子的不单是汤。

说到先秦两汉“羹”更不是汤了。

“羹”是带汁的肉其实就是一种红烧肉。

古人做红烧肉要配很多作料可以说是“五味羹”酸甜苦辣咸都有。

《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作羹要用梅梅子味酸盐有咸味。

“羹”是上古时代常吃的一种红烧肉。

《孟子》说的“一箪食豆羹”“食”是饭;“箪”是筐盛饭的;“豆”是盛菜的主要是盛肉菜今天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这种器皿。

很明显“羹”是红烧肉。

在楚汉之争时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打仗他抓到了刘太公(汉高祖父亲)架好了大火锅给刘邦看威胁刘邦要刘邦投降若不投降就烹了刘太公。

刘邦回答说:没关系我的爸爸就是你爸爸你一定要烹你爸爸如煮熟了请分给我一杯羹吧。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从前我还以为是分一杯汤呢。

汉高祖这么客气呵?没有这么客气是说煮熟了分我一碗肉不是汤。

穷人的羹叫做“菜羹”也不是汤是煮熟了的青菜。

这种字看看好像认识其实不认识。

又比方说“再”字好像很浅可是古代的“再”不像现代是“两次”的意思; 三次以上就不能叫“再”了它表示一个数量就是“两次”。

《左传·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是一次“再”是两次“三”是三次。

《周易·系辞》“五年再闰”讲的是历法五年闰两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齐将田忌与诸公子赛马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用你的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

结果赢了得了王的“千金”重赏。

所以叫做“一不胜而再胜”输了一次赢了两次。

如果解释为今天的意思就不对了。

所以看起来很普通的字今天也要研究。

从三方面学习为什么要以词汇为主呢?语音不是太重要的,因为除诗词歌赋外古书上并没有语音问题。

至于语法刚才讲了古今相差不大容易解决。

问题在词汇这必须花很大的力气。

我们编《古代汉语》时有一位同志讲得好: 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的问题。

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要放在词汇上。

四、建立历史观点今天重点讲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许多人研究古代汉语时很不注意这一点。

语言是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发展现代汉语是从古代发展起来的所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共同点。

但是语言是发展的所以现代与古代比较也有不同。

一个字后代是这个意思古代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当然古今字义有关系相近有联系但不相同;相近也有小变化而这小变化比大变化更容易被人忽略。

研究古代汉语大变化要研究但重点不在于研究大的变化而在于小的变化。

因此历史观点很重要。

什么时代说什么话。

时代不同说话就不同了。

《三国演义》中有些例子就很典型。

刘备“三顾茅庐”两次未见到诸葛亮刘备留下了一封信写得很客气。

研究古代汉语就知道那封信是后人假造的汉朝人不会那么写刘备是不会那样写信的只有到了明朝人们才那么写。

《三国演义》的造假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后来刘备第三次去时孔明睡觉未醒。

醒来时口吟一首五绝:“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我说这首诗更容易看出来是假的。

诸葛亮时代不会写这种五绝。

从语音上讲“知”、“迟”汉代不可能同韵不押韵;大约唐以后“知”、“迟”才会押韵。

再从语法方面看律诗绝句讲究平仄的诗唐以后才有诸葛亮是东汉时人他怎么会写这种诗呢?从词汇上看“睡”字先秦两汉时不是睡觉的意思是打瞌睡打盹的意思;在床上睡觉那时叫“寝”。

因此从“春睡足”三字就可知这首诗是假的。

《史记》中商鞅见秦孝公讲王道孝公不爱听书上说“时时睡、弗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