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
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
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
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A、精神萎靡B、胆怯易惊C、心悸失眠D、疲乏少力E、头晕健忘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A、烦躁易怒B、胸胁胀闷C、面红目赤D、舌红苔黄E、以上都是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A、喜证B、怒证C、悲恐证D、忧思证E、以上都不是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精神涣散B、语无伦次C、举止失常D、烦躁易怒E、心神不安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皮肤干燥B、眼球深陷C、口渴欲饮D、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是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A、足胫先肿B、下肢先肿C、腰部先肿D、腹部先肿E、眼睑、颜面先肿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痰证B、饮证C、水停证D、津液亏虚证E、以上都不是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E、以上都不是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A、痰饮B、支饮C、溢饮D、悬饮E、以上都不是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A、气滞血瘀证B、气血两虚证C、气随血脱证D、气不摄血证E、气虚血瘀证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
辨证属于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5、下列各项中,以吐血,便血,皮下瘀斑,鼻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6、下列属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目眩B、心悸失眠C、形体消瘦D、面色晦滞E、脉细弱17、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头晕目眩B、面色晦滞C、少气懒言D、神疲乏力E、心悸失眠18、血热证的表现特点为A、身热夜甚B、心烦失眠C、燥扰不宁D、口渴面赤E、以上都是19、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重痛C、刺痛D、空痛E、虚痛20、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气逆证B、气闭证C、气滞证D、血瘀证E、血虚证21、引起气滞证的病因为A、情志不舒B、气机郁结C、痰饮、瘀血D、宿食、蛔虫E、以上都是22、下列各项中,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益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虚证B、气脱证C、血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3、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面色苍白B、四肢厥冷C、心悸气短D、舌色枯白E、两目干涩24、以自汗,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属于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5、以下哪项不是气脱证的临床表现A、呼吸微弱B、汗出不止C、少气乏力D、面色苍白E、舌淡脉微26、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此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27、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脱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逆证28、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是A、身凉或身灼B、四肢厥逆或温和C、面白或面赤D、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E、以上都是29、亡阳证的表现不包括A、冷汗淋漓B、身灼肢温C、呼吸气弱D、面色苍白E、神情淡漠30、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汗冷味淡而黏E、以上都不是31、下列属于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口淡不渴B、五心烦热C、大便稀薄D、脉沉迟无力E、畏冷肢凉32、临床上常见的阳虚证不包括A、脾阳虚证B、胃阳虚证C、肾阳虚证D、肝阳虚证E、心阳虚证3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A、畏冷肢凉B、五心烦热C、两额潮红D、大便干结E、舌红脉细数34、发热恶热,口渴喜饮,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此属A、风淫证B、燥淫证C、火热证D、暑淫证E、湿淫证35、以下哪项不是湿淫证的证候表现A、头重如裹B、气短神疲C、胸脱痞闷D、纳呆恶心E、口腻不渴36、新起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证属A、内寒证B、里寒证C、伤寒证D、中寒证E、虚寒证37、具有严格季节性的证候是A、风淫证B、寒淫证C、湿淫证D、暑淫证E、燥淫证38、湿淫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为A、身体困重B、胸闷脱痞C、口腻不渴D、脉濡缓E、以上都是39、暑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口渴喜饮B、肢体困倦C、汗出不止D、舌红苔黄E、脉浮紧40、下列属于寒淫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身疼痛B、脱腹疼痛C、肠鸣腹泻D、发热无汗E、以上都是41、中寒证又称为A、内寒证B、表寒证C、寒邪束表证D、太阳表实证E、太阳伤寒证42、下列不属于寒邪特性的是A、凝滞B、收引C、属于阴邪D、易伤阳气E、善行而数变43、寒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4、风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5、风淫证临床表现可见A、汗出微热B、头身疼痛C、肢体厥冷D、肠鸣腹泻E、脉浮紧二、B1、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支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溢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C.发热汗出,口渴乏力D.胸院痞闷,口腻不渴E.干咳少痰,口渴饮水<1>、燥淫证的特点是ABCDE<2>、湿淫证的特点是ABCDE3、A.气虚证B.气陷证C.气不固证D.气脱证E.气闭证<1>、头晕眼花,气短疲乏,屈腹坠胀感属于ABCDE<2>、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伴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忧思证指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病性辨证PPT课件
辨疫疠
辨识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 邪,如瘟疫、鼠疫等,以 预防和治疗。
辨七情
辨识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因素对疾病 的影响,以调整患者的心 态。
辨病机
辨气血
辨经络
辨识气血的运行状况,以了解疾病的 病理变化。
辨识经络的通畅情况,以指导针灸和 推拿治疗。
辨脏腑
辨识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确定疾 病的病位和病性。
暑湿感冒
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心烦,尿少色黄, 舌苔黄腻,脉濡数。
咳嗽的病性辨证
风寒咳嗽
01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紧。
风热咳嗽
02
咳嗽气粗,咽痛口干,痰粘稠黄,流黄浊涕,舌质红苔黄腻,
脉浮数。
痰湿咳嗽
03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粘稠,胸闷气短,舌苔白腻,
病性辨证有助于深入探究疾病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中医药学的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病性辨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够,不同医生之间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病性辨证的理论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难以普 及和推广。
现代医学对病性辨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现代科学技术的 支持和验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脉濡滑。
胃痛的病性辨证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 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 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秘结,舌淡红苔厚腻或黄 腻,脉滑数。
肝气犯胃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辨证运用
03
常见证候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风寒湿热等外感六淫证候类型及特点
风邪证候
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汗出等症 状,多因外感风邪导致腠理疏松、卫 阳不固所致。
寒邪证候
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为主 要表现,多因外感寒邪使腠理闭塞、 阳气不得宣发所致。
湿邪证候
常表现为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 脘痞等症状,多因外感湿邪阻遏气机 、清阳不升所致。
误区三
03
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千篇一律地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成功案例展示与经验总结
要点一
案例一
患者因风寒感冒就诊,医生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准确辨证为风 寒感冒,给予辛温解表剂治疗,患者 很快康复。经验总结:详细询问病史 和观察症状是准确辨证的关键。
要点二
水平。
05
疾病辨别诊断实践与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类型及其典型表现概述
感冒
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轻、恶寒 重、鼻塞流清涕等;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 胀痛、有汗等。
咳嗽
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气 急、咽痒、咳白稀痰等;风热咳嗽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 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等。
胃痛
分为寒邪客胃和胃火炽盛,寒邪客胃表现为胃痛暴作、恶 寒喜暖、得温痛减等;胃火炽盛表现为胃脘灼痛、拒按、 喜冷恶热等。
辨证施治过程中误区防范策略分享
误区一
01
忽视四诊合参,仅凭主观臆断。应全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信
息,综合分析判断。
误区二
02
辨证不准确,导致治疗方向偏离。应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
习,提高辨证水平。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
(4)辨证要点: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 动则诸症加剧。
2024/10/15
-
33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 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 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减退”。 所以气虚者,常以全身性机能活 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其常见的 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胆气虚 证、胃气虚证等。气虚亦可导致 多种病理变化。
2024/10/15
-
17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4/10/15
2024/10/15
-
3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 之发展或大失血。
(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 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 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 特征)
2024/10/15
-
41
气脱 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
亡阳
气微欲绝为特征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2024/10/15
中医诊断学重要理论—八纲辨证
里证的成因
一、六淫袭表,表证未解,病邪传里,形成 里证;
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骨髓 等,即所谓“直中”为病;
三、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 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逆乱而 致病。
里
脏腑 五脏 脏腑 三阴经 筋骨
【临床表现】
表
病位 皮毛、肌腠、经络
里
脏腑、骨髓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 的证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 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 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 皆是也。”
(自学)
总论
症——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及医生通 过四诊获得的异常体征,
即“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 外在表象。
总论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 正关系。
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的本质。
总论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 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不 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
【证候分析】
“燥胜则干。” 燥邪为病,最易耗损津液,故其主要病理 表现为皮肤、官窍干燥的特征。 且燥从上受,最易伤肺,临床常兼见肺系 症状。
(六)热邪犯表证
【概 念】 热邪犯表证又称表热证,是指 风热病邪侵袭卫表的证候。
【病 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邪气郁而 化热。
【辨证要点】 发热较重恶寒轻,咽喉痒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
(六)热邪犯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
候。
六淫辩证:
(1)淫和非淫
(2)感邪往往有内虚
(3)邪气随体质而转化
(4) 内外可以互相影响(内生五邪)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
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
或苔少, 脉细数
“热、干、红、数、消瘦、盗汗、脉细”
【概念】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外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 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阳气由虚而衰,
寒邪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精等阴
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
致使阳气暴脱。
----- → 阳气极度衰微外脱
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辨证要点】
1.感受外湿
2.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重、浊、闷、腻、缓”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有凉燥和
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
者为凉燥。
五、燥淫证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
苔白或黄,脉虚数----暑伤气津
肢体困倦,苔白或黄----夹有湿邪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
神机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
搐---暑热动风
中暑(暑闭气机、心包、暑热动风)vs 伤暑(暑湿袭表)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火热证临床表现
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热盛伤津耗液
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 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阳热炽盛, 气血沸涌
发热恶热,烦躁,甚者或见神昏、谵语
---火热燔灼急迫,扰动心神
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阳热炽盛, 生风,迫血妄行灼
二、寒淫证
➢概 念 ➢临床表现及常见证型 ➢伤寒与中寒的鉴别 ➢辨证要点
寒邪致病的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而主痛 寒性收引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 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概念】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 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苔白、脉 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阴虚证临床表现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 津或少苔,脉细数。
-----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
阴虚证的辨证依据
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 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三、亡阳证
(一)概念 (二)临床表现 (三)辨证要点
化失调
脘腹痞满、纳呆、恶 心、便稀
但湿淫证常是内外合邪而为病,故其证候亦常涉及 内外。
湿淫证的辨证依据
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 楚、痞闷、腻浊、脉濡缓或细 等为证候特点。
五、燥淫证
➢概 念 ➢临床表现以及分类 ➢燥淫证(凉燥、温燥)、内燥鉴别 ➢辨证要点
燥邪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中寒证”: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 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脏腑下垂——眩晕耳鸣,乏 力倦怠,气短,或久泻久利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 或脱肛,或阴挺。 辨证依据:形体消瘦,以气短、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 表现。
阴阳虚损
病案分析示例(二)
病案: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晃白,畏寒特甚,手足常凉,稍 活动便气短汗出,近因事外出,深夜始归,次日晨起便感 头痛、鼻塞、怕冷更甚,体温38o C, 舌质淡,苔薄白,脉 微细。 提示:根据阴虚阳虚证辨证要点进行辨证分析。 分析: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功能减退,温煦失职则畏 寒肢冷,面白舌淡;功能活动减退,则气短汗出活动后加 重,脉微细无力。阳虚者更易感受寒邪,故为阳虚感寒证。
阴阳虚损
亡阳
概念: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之危重证。 病因:阳虚,寒盛,大汗,失精,大失血,其他如剧毒, 外伤,痰瘀交阻等亦可致阳脱。 病机:阳气亡失虚脱,温煦固摄推动失职。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味淡清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 亡阳主要涉及心肾;阴阳互根,阳亡阴亦亡。 辨证依据:有导致亡阳的原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 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辨六淫证候
六 火热证
概念: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临床以发热、口 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表实热证 邪热犯表上扰,肌腠开泄伤津,或内犯于肺——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干微渴,咽痛,或咳喘, 鼻塞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 里实热证 邪热内盛,燔灼急迫,伤津耗阴,内及脏腑——壮热, 恶热,口渴,面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 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 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等 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辨证概述
(三)各种辨证方法及其特点
(1)八纲辨证——基本纲领(各类辨证的共性总结)。 本教材将其 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因、病性; 阴阳——证候归类。是病因、病性辨证的深入。 综合为 (2)病因辨证(各种病因)——是病因辨证的深入。 八纲辨证 (3)病性辨证(气血津液)——是病性辨证的深入。
【证候鉴别】
伤暑即暑邪伤表证,
中暑为暑邪伤表证严重者,属里证。若暑性酷烈, 则传变极速而易入里。即患者在夏令烈日之下劳作 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伤灼神明,内陷心包, 因而出现壮热,无汗,呕恶,气促,神昏,甚则卒 然昏倒等中暑症状。
4、湿 邪 遏 表 证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于肌腠的证候。
【辨证要点】 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证候鉴别】
风证有外风、内风的不同。 内风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热盛、阳亢、 血虚、阴虚)所形成的以头晕、肢麻、瘙痒、震颤、 抽搐等表现的证候。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 阴虚等病理基础之上,是病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 称之为“动风”。 外风为病,最常见者为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肺证, 古称“伤风证”,
辨证概述
(一)基本概念 1、证——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病 理性概括。例如:
证名 风热犯肺证 心脉痹阻证 病 位 肺系、皮毛 心、脉 病 因 外感风热 阳虚/血瘀 病 性 实热 虚实挟杂
* 注意: ①证是在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证代表着该病所处某一阶段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两方面情况综合。 ③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 ④由于中医的病因亦可反映疾病的病理性质,有时与病性难于区分,故 有将病因病性合称为“病性”者。
八纲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互 相矛盾的八个辨证纲领。 2.八纲辨证——根据诊法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 分析,并与病因和气血津液辨证相综合,从而辨 别疾病部位的浅深(表、里)、病情的性质 (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及病证类别的 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 方法。 二、意义 1.八纲是对辨证提出的基本原则性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学习时数】 6学时
【概念辨析】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 证候分析。 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 逆、
1.气滞证与食滞证 2.气闭证与气脱证 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4.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5.血寒证与血瘀证
2020/10/18
中医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宫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3)证候表现不同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 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
络证等。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 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 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 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 热等。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 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 (二)疑难点: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 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 的关系。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 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0/10/18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 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 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 章范畴。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 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2020/10/18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