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第二,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兴高采烈或冷漠呆 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 幸福吗?
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 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 ——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 同学3:青蛙坐上飞机环球旅行。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 大啊!(老师赞赏她把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用活了)
• 同学4(新转来,高高举手,教师点名):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 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笑)
• 老师(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打断同学4说话)我看你是一只青 蛙,坐井观天。——请各位同学把想的和说的写出来。
赞赏(批评、责罚)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 武器。
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 换个角度看学生 △ 批评和责罚的教育意义
案例: 《老师是一只青蛙》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科整合,揭示内容联系,形成
认知结构。(学科内部:温故知新与知新温故)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 的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景——“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经验,激发学习欲望。 参与体验——以“做”“想”“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反思 合作
3、教学方式的转变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旨在推动教育转型升级,培养未来人才。

下面,我将以小学、初中、高中为阶段,分步骤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小学阶段1. 优化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道德、思维能力、健康等方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优化核心素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设置核心素养的考核标准,引导教师和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并将之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实践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来提高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实验、实物、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阶段1. 提高学术竞赛水平学术科技竞赛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对中学生学术竞赛的鼓励支持,提高参赛人数和水平。

通过竞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高技能人才。

2. 引入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在初中阶段引入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接触各种不同的职业选择,了解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职业教育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

三、高中阶段1. 科学拓展领域高中阶段应该对之前学习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扩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科内容更加深入,搭建学生科学创新的平台,培养兴趣、展示才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 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必要内容。

学生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增强职业竞争力,提高素养能力。

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扬自己的特长,实现技能培训素质提升。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一起前行,努力实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根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安康、和谐、可持续开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根本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容的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根本构造答:案例的构造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表达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根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拟。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二、单项选择题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三、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革教学方法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的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4.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5.教学研究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应 C教育性 D探索性6.新课程给教师的定位是 AC促进者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四、简答题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倡导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5.实施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7.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第一,倡导全人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五、论述题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THANKS
加强督导力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力度,推动各地和学校认真 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
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挑战
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办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转变传 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适应新的要求。
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结构的调整
01
均衡性
课程结构需要均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避免过度偏重某
些学科或领域。
02
综合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综合性,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避免课
程之间的孤立和脱节。
03
选择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
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的创新
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应用
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以拓展学 生的学习渠道和交流方式。
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
帮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 学能力和素质。
培训内容与方式
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 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源自强化督导评估,确保改革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
• 课程改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 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最早关注的是学制, 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次是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重视不够。 • 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设计;课程结构只是 做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课程管 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
• 第六次课程改革
• 1981年,教育部对78年《草案》的小学部分作了修订,将 “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地课,增设劳动 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84年提 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对城市小 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语等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 根据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精神, 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规定从高二开设选修课,并将劳技课列入正式课程,首次 提出并开始形成文理分科、高二分流的办学模式。
• 1、目标之一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 (解决课程目标上:知识技能取向的问题) • 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我国基础教育现状) • 育人目标的综合性 授 知 识
•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 调整意见》,注意克服原计划文理科课程比例不 够合理的情况,加大选修课比重。 • 1996年颁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稿) 》。1997年秋季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 验。 • 200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试验稿修订)》,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试验。 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再 次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该著作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席卷世界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显然,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调整。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的变革。

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首当其冲,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

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这场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手段和方式。

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

首先,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的观念发生变化,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在是学习者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学生则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发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 首先,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 •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最后,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
•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 第八次: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启动。
11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
7
二、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 德的发展
• 2、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 4、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5、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 6、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8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6
• 日本: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2003年全面实行
“学校五日化”后的新课程进行探讨 • 199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了文部大臣“关于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 • 1996年,发表第一次审议报告,把在“轻松宽裕”
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作为今后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 • 1998年,公布《幼儿园及小学、初中课程标准方 案》 • 1999年,公布《高中课程标准方案》 • 2002年,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开始实施
冲击。 •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变化 • 国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综合练习题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综合练习题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2.“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4.《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5.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6.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4.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专题ppt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专题ppt
前 言 项目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委托项目管理合同约定,选派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与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配备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委托项目管理合同。业主方应当对项目管理企业提出并落实的合理化建议按照相应节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奖励比例由业主方与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在此输入文字七
——学习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项目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委托项目管理合同约定,选派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与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配备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委托项目管理合同。业主方应当对项目管理企业提出并落实的合理化建议按照相应节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奖励比例由业主方与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方面内 容。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二部分行动目标,针对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行动,2023年启动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 工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 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 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 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宣传推广,为课程教学改 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3. 综合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4. 实践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
Part
02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类型改革
优化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 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 稿
• 引言 •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可以更新教 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1.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教学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社区资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 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 习成果。
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 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01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国内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因此,课程改革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探索。

此外,国内基础教育改革还涉及到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关注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机制。

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国外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备受瞩目。

例如,芬兰教育制度备受国际赞誉。

芬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此外,芬兰的教师培训体系也非常重要,他们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虽然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教育不公平。

此外,教育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而且,教育改革还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展望与建议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寻找更有效的改革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口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目录1.1基本原因2.2改进内容3.3突出变化4.4课改难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改进内容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问者(提问题的人)
组织者(教学过程、活动)
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成长)
(一)热点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有课程意识 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并非一问到底 课堂教学并非越活越好 课堂教学并非表扬越多越好
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三要素:共同目标、责任分工、小组加工 小组学习三会:会听、会问、会组织
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让70%的人掌握70%的内容
3、关于教师自身的重建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学者(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传统教育下教师是:
思者(有思想、善于思考)
听者(善于听取、捕捉信息)
教者(从事教育的人) 述者(传授知识的人)
调度者(教学进程调度) 捕捉者(教学信息) 判断者(信息处理)
教为中心
教育的三个转变
教为主 重教
学为中心 学为主 重学
漫画《教育的作用》带来的启示
入学时
毕业时
叶澜教授观点:
教育除去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应有鲜明的 生命性
◆人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体现外在价值(知识、技能) 提升内在价值(提升生命价值) 实现根本价值:为学习者一生幸福做准备;
——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
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
单一职能
现代教师观
真理的代言人; 教学艺术的创造者; 知识的批判者; 教学成效的反思者; 人才素质的建构者;
多种角色身份
——学生观 过去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探究式教学
B.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C.教材选择自主化
D.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下列属于探究学习的特征的有( )。
A.主动性
B.开放性
C.创造性
D.问题性
3.下列符合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的是( )。
D.及时干预,向学生澄清最佳方案
15.新课程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而重视学生发展,体现了其实现( )的变革。
A.评价主体
B.评价指标
C.评价功能
D.评价方法
16.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
程性。
A.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B.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C.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A.生活课
B.活动课
C.品德课
D.综合课(程)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以( )课程为主。
A.综合
B.分科
C.实践
D.理论
11.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刘老师班级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主题,如成语接龙比赛、速算比赛、 历史知识竞赛、背诵化学元素表等。在教研活动中,刘老师的选题基本上集中在如何使用多媒体, 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程控制等话题上。
请以三维课程目标、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刘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套教材1977年开始编写,各科教材的第一册从1978年秋 就开始向全国供书。这套教材对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提高教学质量,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第六次课程改革
• 1981年,教育部对78年《草案》的小学部分作了修订,将 “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地课,增设劳动 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84年提 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对城市小 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语等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 (解决课程结构:以分科、学科、必修课程为主 问题)
• 影响课程的三个永恒要素:社会、科学、学生。 • 目前学校的三种主要课程类型 • 学科-活动 分科-综合 必修-选修
学生 (我要选择)
• 课程改革 • (我保持中立)
社会(我要综合)
科学 (我要分科)
• 九年义务教育课时总计(比例) • 语文:20%-22% • 数学:13%-15% • 体育:10%-11% • 艺术: 9%-11% • 品德: 7%-9% • 科学: 7%-9% • 综合实践:6%-8% • 历史与社会:3-4%
•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92年更名为 “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初中课程统一设计, 分“六三制”和“五四制”,将全部课程分为学 科类与活动类,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开设课程。据 此,编写形成了24个学科义务教育教学大纲,92 年与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同时正式颁行。
• 1960年下半年,人教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 的指示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学教材。目的是 “去掉重复、繁琐、少慢差费……脱离政治,脱 离实际(生产和师生水平)、教材中陈腐落后和 不科学的部分。
• 1961年这套教材陆续发行,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 选用。
• 第四次课程改革
• 1963年在总结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教育部根 据中央《两个条例》,重新制定《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草案)》,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编制 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 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1、目标之一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开放教室、虚拟教室、网络教育、 远程教育;或走出国门实地作业、现场考察。
• 2、信息化趋势
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家庭——数字化校园。
• 课程目标:信息素养能力
• 课程设置:重新界定基础,新基础必须包 括信息技术基础。
•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课程与 教学,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的角色中 淡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 4、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 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
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 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 行为模式的总和。 • 课程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 更为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 • 课程改革为创建新型的、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提 供了契机。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要特 别关注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建设合作的教师文 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
• 课程改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 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最早关注的是学制, 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次是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重视不够。
• 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设计;课程结构只是 做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课程管 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 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接着又 开展了“文化大革命”。1963年新的教学计划及各科的教 学大纲、教材,并没有全面实行。
• 第五次课程改革
•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规定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草案》及配套教学大纲和教材,汲取国际中小学课程改 革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 传统课程:客观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普遍的、 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个人见解在既定 的课程只是面前没有意义。“灌输式教学”,学 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失。
• 新课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是一 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这使人摆脱了传统 知识观的钳制,走向了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课程 只是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料和材料,师生面对 课程获得了尊严和言说的权力。这必将引发教学 及评价观的变革。
• 新的课程设置:
•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方 和学校自主选择
• 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三课时 (小学三年级开始)
• 3、目标之三
•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 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首次推行国家课程,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 标准,提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四方的发展 目标以及交往、快速处理问题、信息技术、改进 学习、解决问题与共同学习六项技能。
• 韩国:1997年开始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 讨论、自由活动、社区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
学习活动,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 1、全球化趋势
• 课程目标:培育“在全球化社会生存的人”应具备的素 质——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 课程结构:独立开设有关全球化的课程;或在各门课程中 渗透全球化的观念。日本:国际理解课程:美国:全球教 育课程。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
•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 各地以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为蓝本, 进行必要的修改并实施;
• 1950年教育部颁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和《中等学校 暂行校历》。1951年8月政务院颁发了改革学制的命令, 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 业6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这个学制执行起来当时比 较困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主讲:左林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 •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 五、新课程标准 • 六、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 • 七、新课改的突破创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从三个方面分析: • 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现行课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与科学世界 •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
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 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原则构成的世界。 • 生活世界是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 接体验的世界,是一个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 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 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课程教学应在现实 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 义的、完满人性的教育。“人”的发展需要二者 的统一,即凸现课程的生活化与综合化。
•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2年公布《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 件。
• 第二次课程改革
•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毛 泽东主持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决定抽调大批干部 编写教材。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 中小学教材,1956年编写完毕并于秋季开始实施, 适用学制为12年,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又进行 了精简。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现行课程确实存在一 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 规律的问题。
• 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 • 课程内容偏多偏难偏高且与课程目标偏离 • 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 • 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课程改革:世界性话题
• 克林顿:8岁儿童会阅读;12岁少年会上网;18岁 青年上大学。布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 根据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精神, 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规定从高二开设选修课,并将劳技课列入正式课程,首次 提出并开始形成文理分科、高二分流的办学模式。
• 第七次课程改革
•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刚成立的 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修订后的18个学科的教学大 纲,各科教材又作了一次大修订。
•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 调整意见》,注意克服原计划文理科课程比例不 够合理的情况,加大选修课比重。
• 1996年颁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稿) 》。1997年秋季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 验。
• 200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试验稿修订)》,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试验。 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再 次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