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心理学 教育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导读:本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刘如月(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
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
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
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
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
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
NEW《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作业(2015年10月)1
《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作业(2015年10月)各位同学:为了拓宽大家教育与心理学视野,提高大家阅读教育与心理相关文献的能力,请同学们选择以下30个主题中的一个完成文献综述一篇。
请各位同学进一步学习文献综述有关要求,认真阅读有关文献,设计好写作提纲,高质量完成作业,具体要求如下:一、主题选择范围主题1:主要围绕什么是“好学习”。
涉及有效学习、高质量学习、高效学习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学习”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学习”一般具备哪些特质或者特征?3)“好学习”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2:主要围绕什么是“好教师”。
涉及专家教师、专家型教师、好教师、好老师、受欢迎的教师、魅力教师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教师”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教师”一般具备哪些特质或者特征?3)“好教师”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3:主要围绕什么是“好作业”。
涉及有效作业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作业”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作业”一般具备特征?3)3)“好作业”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4:主要围绕什么是“好(课堂)教学”。
涉及有效教学、高质量教学、愉快教学、快乐教学、效能课堂、有效课堂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课堂)教学”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课堂)教学”一般具备特征?3)“好(课堂)教学”如何评价?主题5:主要围绕什么是“好学生”。
涉及好学生、优秀学生、绩优生、学优生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邯郸市大学生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二级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专业2008本科姓名:牛潇潇指导教师:董好叶1 前言1.1 研究意义1.1.1 理论意义本研究对象是邯郸市在校大学生,研究继承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模式,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1.1.2 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宽恕水平的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二者在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进行合理干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道德建设。
1.2 文献的收集在确立论文题目后,为了更好的撰写论文,通过中华知网、万方、读书秀等收集了与自我宽恕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同学帮忙收集的一些文献。
这些文章不论发表的时间如何,但对于我完善有关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知识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2 正文2.1 国外自我宽恕水平的研究一直以来,宽恕被认作是宗教的研究内容,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宽恕被列入心理学研究范畴才被人们所接纳。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自我宽恕概念的界定Mauger(1992)等人最先根据宽恕对象的不同,将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类。
宽恕自己,即自我宽恕,前提假定自己为冒犯者,受害者既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但宽恕行为的实施者是自己,也就是说自我宽恕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动机变化的过程[1]。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的过程”[1]。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的分支领域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思维、感知、记忆和决策等过程。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准确,而是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情绪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在视觉感知实验中,当被试者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对相同的视觉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记忆方面的研究也揭示了记忆并非是对过去事件的精确复制,而是一个不断重构和受干扰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日后往往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而在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同伴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并非完全不可避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认知衰退的速度。
社会心理学则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主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此外,社会认知偏差也普遍存在,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印象形成。
在网络时代,虚拟社交环境对个体的自我呈现和社会互动产生了新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交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试图揭示个体差异的本质和根源。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如特质理论强调个体稳定的特质特征,而精神分析理论则关注潜意识和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塑造。
近年来,基于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为理解人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临床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认知行为疗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在许多情况下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机制。
例如,Hayes等人(2018)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组分在大脑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Blackwell 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以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为重点,综述相关研究。
在婴幼儿期,研究人员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互动和语言习得等方面。
例如,Woodward(2017)的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对社会行为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可以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标,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交认知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青少年期,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Berenbaum和Beltz(2016)的研究发现,性别发展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性别认同的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节将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例,综述相关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项由Smith等人(2018)进行的系统综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疗效最显著的方法。
而在焦虑症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聚焦于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治疗。
例如,Lee和Telch(2017)的研究发现,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焦虑症,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教育类文献综述。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对近年来教育类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文献。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
在近年的教育心理学文献中,研究者们着重关注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就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Smith等人(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高度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此外,Jones(2017)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不同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教育管理文献。
教育管理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
在近年的教育管理文献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学校领导力、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Brown(2019)对学校领导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领导力培训方案,为学校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Johnson(2018)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教育政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教育技术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近年的教育技术文献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在线教育、移动学习和智能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Wang(2020)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在线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在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Li(2019)对移动学习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移动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文献研究涉及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随后综述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接着,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
本文还探讨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总结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概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辅导技能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心理辅导。
教育资源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相应的教材、教具和场地等支持,但在农村地区,这些资源往往十分有限。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辅导活动也缺乏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家长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敢寻求帮助。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心理学领域,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
本文将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者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而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心理疾病的研究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探讨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与教育研究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研究者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等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心理学研究将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比如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撰写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一、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和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因此,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和范围。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课题要求来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明确研究的范围和要点。
2. 检索文献资料:在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等渠道来检索文献资料,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3. 阅读文献资料:在检索到文献资料之后,研究者需要认真阅读文献,了解文献的内容、观点和结论。
可以通过标注、摘录等方式来记录文献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撰写工作做准备。
4. 撰写文献综述: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引言、文献总结、文献评价和结论等部分,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文献的理解和看法,同时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
5. 修改和完善:完成初稿后,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邀请导师或同行进行审阅,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1. 突出重点和亮点: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可以突出文献中的重点和亮点,突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需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避免出现断裂和重复的情况,确保文献综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点总结
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文献综述作为科研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整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研究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总结出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方法在进行文献综述时,首先要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选择合适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如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然后对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
最后,根据文献的内容和研究要点,对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和总结。
第三部分:心理学领域文献综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泛。
在进行心理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时,可以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者前沿课题进行综述。
比如,可以选择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研究方法和治疗手段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营养学领域文献综述营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及其代谢规律的学科,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营养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时,可以选择一些与营养物质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比如肥胖症、糖尿病等。
通过对不同营养素和饮食模式对这些疾病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部分:教育学领域文献综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对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教育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时,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相关的问题进行综述,比如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体系等。
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及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心理学、营养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这些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发展与进步,不仅依赖于实践经验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基于丰富的学术研究与文献支持。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教育学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献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了学习、发展和教育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情绪管理、学习动机等,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干预策略和有效教学方法。
例如,Brown和Campione(1994)研究了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战略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
此外,Dweck(2006)关注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并提出了鼓励学生发展成长型思维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相关文献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的运行与管理,研究教育领导、决策、规划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校长领导力、课程管理、学校变革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Leithwood等人(2004)对校长领导力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综述,认为校长领导力与学校绩效关联密切,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Fullan(2003)研究了学校变革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变革策略,对学校改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教育技术学相关文献教育技术学研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包括利用计算机、网路等技术工具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在线学习等。
Bates (2015)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总结了在线学习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教师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最佳实践。
此外,Clark和Mayer(2016)深入研究了多媒体教学原理,提出了在教育技术中利用多媒体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五、教育评估学相关文献教育评估学研究教育质量评估、学生评价与教学评价等问题。
Black 和Wiliam(1998)的研究揭示了形ative assessment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估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旨在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梳理,包括中外文学术期刊、书籍、研讨会论文以及网上资料等;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详细阅读、精细梳理,将文献分类、归纳整理;并从理论角度,提取有效信息,着重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感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评价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议,为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最后,通过调研总结的文献综述,了解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方法、内容提出分析和评价,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能力较差、人际交往困难、个性发展缺陷、情绪状态消极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
[ 1]面对各方压力和冲击,他们中不少人开始出现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困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并且没有途径及时排解,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但也有学者指出,农村中小学生在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心理上有求知欲强、善于交际、兴趣广泛、社会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而问题则是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抗挫折能力差。
上面的两种观点和结论是由于两者对于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评价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上的不一致。
根据众多调查问卷及通过科学的量表分析发现,前者的观点更接近事实,且后者所提出的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与抗挫折能力差与其自身之前观点存在相悖之处。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学生作为农村中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问题,如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移,包括自卑、性格内向、怨恨父母、逆反心理强、情绪消极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 2]究其主要原因,留守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养育和关爱。
实际上,这不仅是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领域去思考和解决,还需要国家、社会、政府通力合作去改善。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研究者们认为是来自社会、个体、家庭和学校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种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等。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反思及成因分析关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结构、家长的观念及教养方式是学生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教育中,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帮助个体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另一个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根据文献调查,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较低。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
同时,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靠热心家长、热心教师”来开展,缺乏规范规划。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授课者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也存在问题。
三、现存问题分析3.1 教育氛围不佳。
此外,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的关怀照顾度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从教材上获得知识,而从教育中了解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较少。
3.2 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往往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医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医生,理论教育及心理技能上均存在欠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4.1 加强教育氛围的营造,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让更多人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
4.2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等综合性解决方案。
4.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心理技能。
五、结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综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个体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整体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要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全面覆盖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此外,在实施策略上,也可以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进行协同推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各方都需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政府可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投入,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企业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和心理咨询服务,家庭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难事,只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并为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文献综述-心理与教育论文写作
• 虽然研究者们采用的测试问题并不统一,但以下三个问题是研究者们常采 用的测试问题。其一,想法问题:MAX认为巧克力现在在哪个地方?其二, 预测问题:MAX回来后会去哪个地方找巧克力?其三,知否问题:MAX知不知 道巧克力现在在哪里?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想法问题"和"预测问题"。
• 不同期刊对文献综述的长度有不同要求,一些重视综述及专题回顾的期刊, 当然要求较长及全面、有系统的综述,一些重要期刊也极希望实证性(含数 据)研究的综述部分亦颇详尽,文章字数限制决定了综述部分的长短。
• (2)针对性。参考文献虽然要完备,但是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和质 量可靠的文献,对一些质量欠佳且发表在次要期刊上的研究可以省略,无 须穷尽列出极次要低劣的研究。
假设。比如,领导要求用某量表的得分来区分高低,团队行为效率用群众评议 结果来表示。这样,研究的理论性假设就变为实际操作性假设:"领导在《ABC 问卷》中的要求严谨维度上得分越高,其领导的团体获群众评议效率得分也越 高。"
5.合理撰写假设
• 提出研究假设需要注意五个方面。 (1)多个假设的顺序应与文献综述中的顺序尽量保持一致。 (2)在假设中避免使用精确的统计假设或预测来表述,而多用简洁易懂的 句子。例如, 因此,我们预测男生在数学中的自信将较女生为高。 而不用 因此,我们预测男生在数学中的自信均值,在统计上显著地高于女生的自信 均值。
• 说明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通常有以下5种方式。
• (1)指出以往研究的不一致之处,整合已有研究的矛盾。例如,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普遍把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获得心 理理论发展的标志,并以此来讨论心理理论以及它和其他任务间的关系。标 准的错误信念任务(以意外地点任务为例),让儿童观看一个实验者和男孩 MAX玩耍的图像:当MAX在房间里时他看到实验者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 子下面,之后MAX离开了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转移到 另一个地方。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影响学习和教学的心理过程、行为和环境因素。
在教育学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综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在教育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并试图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来改进教育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了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以及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它研究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3. 教育评估与测量:教育评估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通过测量和评估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了解教育成果的效果。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改进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4. 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咨询是应用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方式,它通过专业的咨询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示例:1. 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学习困难的识别和干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识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通过个体化的辅导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农民工子弟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鹿寨镇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黄秀清摘要:数学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
农民工子弟因身份的特殊性,在初中阶段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比例比较大,一旦成为学困生,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
因此,找出农民工子弟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成绩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㈠学困生的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情绪低落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
他们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
他们由于学业跟不上,成绩屡屡落伍,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同学的小视、家长的训斥,一直处在压抑、冷漠的境况之中,他们在学校、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不及他人,心态消极,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自己,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信心和兴趣。
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倍感烦闷、孤独、痛苦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自卑心理的产生又会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2、厌学心理:学困生往往因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而产生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不愿意学习甚至逃课、逃学。
现行的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向,以相对单调的知识灌输和强化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重要因素。
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成为学习的落伍者和考试的失败者,不管怎样努力总是落后,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挨批评,进而对学习、对考试、对学校产生反感,厌学情绪就会滋生。
另外,部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消极影响,认为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好与不好无所谓,只要能够嫌钱就可以,由此而产生的认识偏差无疑进一步滋长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3、惰性心理:学困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总是处处自甘堕落。
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被抛到九霄云外。
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困生的群体,做事没有什么动力,自信心大减,人生态度悲观,自暴自弃,一泻千里。
有部分脑子并不笨、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不愿多思考,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任务难以坚持、缺乏毅力。
久而久之,学习退步、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反过来又更加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
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他们心理的稳定因素,惰性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课题组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心理因素。
因而学困生的培养转化要首先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4、逆反心理: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学困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有进步容易被忽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过多地批评、训斥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要比其他学生严重得多,他们大多数有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对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爱捣乱、起哄,甚至公开与老师对抗等。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部分是源自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对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期待他们能充满信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使课堂变得活跃,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而对一些学困生,有的由于不听讲、爱搞小动作,教师注视的目光就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多数不能完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提问还带有训斥性。
由于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受到责备或冷遇,使之感到压抑,产生挫折感,进而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
另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恨铁不成钢,加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佳就大加训斥、责骂,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仍然难以达到家长的目标,进而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挫折迁怒于老师和学校,产生对立情绪和反叛行为。
5、失落心理:学生成为学困生并非天生的命中注定,他们原来同样得到家长的喜欢,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他们具有优等生的各种品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被认为是学困生。
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各个方面都不太令人满意,在家里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而得不到疼爱,在学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得不到关心,同学们也歧视、疏远他们,感情上得不到交流,人际交往的圈子就会不断缩小,自然产生一种失落感,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松弛怠慢,情绪低落,学习、生活随便而无动力,自信心减弱,有时出现违纪现象,其内心非常痛苦,犹如几只掉队的大雁,在高空哀鸣,失去前进的方向。
6、嫉妒心理:嫉妒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在他人超越自我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映。
适度的嫉妒之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作前进的动力,是超越他人的力量源泉。
学生成了学困生以后,其自信与上进之心并没有完全消失,学困生具有嫉妒心理,它有积极的一面,但其危害性也显而易见,他们可能走极端,做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
7、孤独心理:在学校,学困生与优等生相比,得到老师的关怀要少得多,这个群体往往被老师、家长忽视。
如果自己被他人当作学困生,心里总不是滋味,总觉得低人一等,部分“学困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致使学业较差加上部分老师的疏忽,使得“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
由于心理作怪,他们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人为地创设孤独的环境和氛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
8、焦虑心理:学困生大多对教师、家长、同学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堵“精神之墙”,处处戒备、自我封闭而滋生焦虑倾向,害怕上课、作业,畏惧考试,部分“学困生”基础差,学习难以提高,因而胆小孤僻,怕家长、老师批评,见了家长、老师就躲躲闪闪,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焦虑心理。
9、冲动心理:学困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从未受到挫折,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和关心他人,有“小姐脾气”或“公子哥脾气”;另一部分来自问题家庭,许多学困生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较脆弱,情绪起伏波动大,敏感多疑,内心与表现不一致。
一旦有外因刺激,易为所欲为,不计后果,比如拉帮结伙,打架肇事,逃学撤谎。
尽管他们也能认识到其言行的错误与危害,但往往在情感的驱动下,无法理智对待,放任自流而产生可怕的冲动。
㈡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后河初中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均是其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自身因素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人际关系障碍、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致使学习与娱乐关系处理不当等等自身因素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2、家庭教育错位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讲,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家庭教育错位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3、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教师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呆板等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
4、社会不良现象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等,使“学困生”轻视学习,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能打工赚大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业越来越差。
此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不健康的书刊、不文明的场所、网络的不良诱惑等,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
二、对农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辅导通过对民工子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剖析,了解民工子弟特有情况后,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更好地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
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 去除自卑,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民工子弟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
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使他们不从物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比较,去除自卑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2 经常沟通,教予方法,营造良好环境要改变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
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民工子弟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
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
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轻描淡写,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其次,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
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
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