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解析
《愚公移山》教案解析一、引言幼儿园作为孩子初次接触学习的地方,注重启蒙教育和德育。
而成语故事作为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深远的特点。
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中,蕴含着勤奋与毅力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针对《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故事,进行全面解析和教案分析,以便教师能更好地在幼儿园中教学。
二、深度解析1.成语故事背景介绍“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源自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讲述了愚公为了家人和后代的利益,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是我国人民传统美德的体现。
2.故事情节分析在故事中,愚公面对高山阻挡了他的家门口和田地的道路,他不畏艰难,决心移山,不惜代价。
在经历了一番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他的毅力打动了上天,山神为了表示对愚公的敬佩,决定帮助愚公实现他的愿望。
3.教育意义分析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教育意义,比如教育孩子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要为了家人和后代的利益而奋斗不懈;更要教育孩子要学会求助于他人,不要孤立无援。
三、教案分析1.教学目标-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正确人生观;-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讲述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内容-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角色扮演,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 -引导幼儿讨论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设计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教学方法-讲故事:老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参与互动;-角色扮演: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手工制作:引导幼儿制作与故事相关的手工作品。
四、总结回顾通过对《愚公移山》故事的深度解析和教案分析,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品质和能力。
《愚公移山》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内容分析故事中,愚公搬山的初衷是因为山那边的地势低洼,不能耕种,他怀着改变生活的愿望,整日里与家人一起努力工作。
尽管别人嘲笑他愚蠢,但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与他一起坚持,努力在山上铺路,移山。
愚公的坚持让上天感动,玉皇大帝派天神将山搬走。
故事结尾,愚公对天神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主要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传递了如下几个寓意:首先,传递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愚公和他的家人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毫不气馁,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愿意不断努力,直到成功。
这种无畏艰难,不气馁的精神鼓舞人心,激发了人们追求梦想,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
其次,故事中表达了牺牲奉献的精神。
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搬山,不仅付出了辛劳的劳动,还牺牲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这种为了共同目标而舍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奉献精神,教育人们懂得牺牲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此外,故事中还表达了对正义与公道的追求。
愚公为了方便自己和他的家人生活,希望能够移山。
虽然目标艰难,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事情,不容忽视。
通过愚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上天的赞同。
这种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我们对正义与公道有信念,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愚公移山》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信目标,付出努力,就能够创造奇迹。
同时,它也教育人们要勇于奉献,舍弃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而努力。
牺牲就是一种幸福,只有站在集体利益的高度上思考,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最后,它还告诉我们要追求正义与公道,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
总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寓意深远的情节,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向人们传递了顽强拼搏、牺牲奉献和对正义与公道的追求等多个寓意。
这些寓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还在艺术上给人以思维的冲击、美的享受。
实用教学案例:以《愚公移山》为例,让学生懂得勤奋和智慧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无人能够否认,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针对学生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传递,还应该包含一些生活的经验、道德的教育等方面,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方面,教学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愚公移山》为例,论述教学案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懂得勤奋和智慧的重要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之一,主要讲述了愚公一家三口居住在太行山北侧,面对面前的两座大山峰挡住去路,而他下定决心要移山峰,只为了让后代方便通行。
虽然愚公的举措被周围村民视为笑柄,但他一家坚信勤劳和智慧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愚公一家从不气馁,从而引发了神仙的同情,神仙化身成神龟,从而让愚公一家顺利完成了移山的任务。
在这个故事里,愚公不仅仅是一位勤劳的农民,他更展现了自己深沉的智慧,就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也不畏惧,不动摇,坚信在不断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成功。
这个故事在现代的教育中依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这一故事中领悟勤奋和智慧的重要性呢?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案例不同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它往往会突出故事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养成勤奋与智慧的良好习惯和理念。
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改进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最终取得自己理想的成果。
针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勤奋和智慧的重要性:一、鼓励勤奋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之可以成功完成移山的任务,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勤奋精神,从不气馁,不放弃。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地向前走。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愚公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愚公移⼭》教学设计⼀、课堂导⼊:《愚公移⼭》这篇古⽂是选⾃《列⼦·汤问》的⼀篇寓⾔故事,愚公什么样的想法和举措引发了这则寓⾔故事呢?——“吾与汝毕⼒平险”。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平险”这两个字来讲讲这个故事。
⼆、读⼀读“平险”的⽂章1、初读,字正腔圆(1)正字⾳,师⽣齐读课⽂,读后请学⽣纠正读⾳错误。
(2)准节奏,PPT出⽰需要注意字⾳和朗读节奏的句⼦。
惩/⼭北之塞.遂率/⼦孙荷.担者/三夫河曲智叟亡.以应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
(3)正字形,PPT出⽰隐藏错别字的原⽂,要求学⽣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原⽂,并找出隐藏的错别字并改正,加强记忆。
2、速读,流利清晰(1)学⽣快速的朗读课⽂,要求:不读错字⾳、不读错停顿。
(2)请学⽣朗读竖排⽆标点版原⽂,检测学⽣对⽂本的熟练程度。
3、译读,⽂从字顺(1)请学⽣根据课下注释疏通原⽂,有疑问的地⽅可以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疑难。
(2)分类出⽰重点字词检测,学⽣抢答。
①通假字:始⼀反.焉汝之不惠.②古今异义词:惩.⼭北之塞达于汉阴.毁⼭之⼀⽑.③⼀词多义:年且.九⼗且.焉置⼟⽯以.君之⼒河曲智叟亡以.应三、说⼀说“平险”的故事1、在把握⽂义的基础上,学⽣根据⽂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PPT出⽰:(1)“平险”的⼭怎么样?(2)“平险”的⼈有多少?(3)“平险”的⼯具如何?(4)“平险”的路途怎样?学⽣抢答以上问题,教师⼩结:平险任务艰巨、平险⼈⼒薄弱、平险⼯具简陋、平险路途遥远。
2、思考:为什么⽂章极⼒突出“平险”的艰难?(同桌两⼈为⼀组讨论问题并发表⾃⼰的看法。
)预设:⽤“平险”的困难侧⾯烘托愚公平险的决⼼之⼤、意志之坚。
1、学⽣跳读全⽂,在⽂中圈画出围绕“平险”刻画的⼈物形象及其相关语句,并⽤原⽂中的⼀个字概括他们对待“平险”不同态度。
(学⽣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推选⼩组代表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
在这篇寓言课文中,作者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愚公的伟大精神,无疑是对学生树立人生信念,将起到熏陶、感染和鞭策作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进入初三阶段,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与学生智力差异有关,但更与他们后天形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精神有关。
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三、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继续深入体会愚公的伟大精神2、古为今用,让愚公精神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四、教学过程1、教学铺垫(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完成)(1)文学常识填空(2)读准字音(3)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A、积累文言词语B、注意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省略句、倒装句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以自主学习和前后桌合作交流方式完成)(1)用文意概括的方法简说课文的内容。
(2)运用提取或组合全文中心句的方法获取全文信息。
(3)概括全文段意,写出全文的段落提纲。
3、默读课文,品析文章(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方式完成)(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直接参加挖山劳动的有哪几个人物?(2)、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并说出理由?(3)、其他人物在移山的过程中都充当了什么角色?(4)、你认为愚公愚不愚?智叟智不智?文章的人物为什么不叫“智公”和“愚叟”呢?(5)、你认为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6)、通过以上人物角色和愚公移山面临的最大困难的讨论,我们对愚公的伟大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体会。
愚公的伟大精神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
学习了这篇课文要古为今用,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怎样让愚公的伟大精神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五、板书设计愚公移山愚公--挑战改革、开拓进取、改造世界、造福后代、虚心团结......子孙三人——(支持者 )深得人心智叟--害怕困难、顽固保守、鼠目寸光勇于认错操蛇之神帝 (参与者) 惊天动地夸峨氏二子遗男六、实践写作以本课为内容作文,题目为《难忘的一课》。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钱梦龙《愚公移山》案例分析评价报告一、案例说明一九八一年,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参加了“西湖笔会”,在杭州学军中学初一(3)班讲授了《愚公移山》一课(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案例分析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
首先从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来分析案例的整体架构,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师生互动、教学语言层面来关注整个课堂的活动,最后再从宏观上对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概括。
(一)宏观1.设计思路钱老师把《愚公移山》的教学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并讨论自读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是列出人物表,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比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第三课时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证明愚公到底“笨不笨”,并当堂完成一道文言文断句的练习。
2.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目标(1)有三个子目标,实词和虚词属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属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词义、书写词语、运用词语属于语文技能的学习。
句式也属于语文技能目标。
目标(2)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则寓言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
目标(1)是目标(2)的基础和前提,目标(2)是目标(1)的深化和提升。
(二)微观1.教学方法(1)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钱老师善于“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钱老师不会直接问“且”“孀妻”等文言字词是什么意思,那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感到学习枯燥,钱老师往往会拐一个弯来问,通过充满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得知文言字词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及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及反思一、导语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习作中不拘形式的要求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二、设计思路根据“五步教学法”进行展开,导入:一节课要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因而,在刚开始的导入部分,我采用激趣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新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将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解起来自然更简单接地气;巩固:在文章理解之后,适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巩固,比如从文中懂得的道理等;拓展:拓展不是按自己所想随心所欲地进行课外展开,而是在文章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状补充;总结: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总结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本堂课的总结,然后教师再总结升华主题。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新授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2.勾画出容易读错的字,和同桌合作,翻译有困难的词句。
3、齐读课文并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A、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方七百里,高万仞)B、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年且九十,面山而居)C、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D、愚公认为山能移得了的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E、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曲问探幽 导思后智—《愚公移山》课堂设疑案例与评析
曲问探幽导思后智—《愚公移山》课堂设疑案例与评析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著名民间故事《愚公移山》便是其中一部大家共知的故事,《愚公移山》自古以来便被传播至今,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却让人不得不耐心探究,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更充分地感受到这神话传说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就成为了老师们应该要面对的一大重要问题。
首先,老师应该要把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实践教学对象,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熟悉老千移山的故事,以及传说中的人物的处事态度。
老师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正确理解老千移山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有意识地把它们联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把这则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置于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运用课堂设疑的方式,挑战学生们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们思考,研究这个神话传说中老千移山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行为,并且分析它们蕴含的社会价值观,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洞察能力,让学生们真正的意识到这个神话传说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启示。
最后,课堂上应该注重对学生们所讨论的问题和设疑进行系统性的评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宏观上去认识这个神话故事,比从故事的时代背景,故事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以及故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加以分析,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认知这个神话传说的价值,以及它们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蕴涵,从而使学生们在探究《愚公移山》的过程中,从宏观维度上意识到这些神话传说的精神价值,并由此结合实际,借以深入探究当今时代的道德与价值观。
在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当中,只有耐心探究,才能深刻体会它的精神价值,在课堂上,老师们应关注学生的思考,既要思考课堂所提出的设问,又要发挥联想能力,探究这个神话传说的精神价值,进而加深对此传说的认知,最后分析这个传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这个传说的智慧和理解力。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内涵。
以下是对该教例进行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坚毅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认识到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战胜它。
**教学设计亮点:**- **情境导入**: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或者动画视频形式,再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 **文本研读**: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原文,借助注释了解难点词汇,梳理故事脉络,并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围绕“愚公是否真的‘愚’”、“你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等问题展开辩论,以此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 **实践活动**:设置情景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和展现愚公及家人的精神风貌,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和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故事中汲取营养。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愚公移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既要肯定其精神内核,也要鼓励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寻求更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培养了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一、引言《愚公移山》是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位老人愚公和他的家人们,为了拓宽家园,移动黄山的故事。
此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勤劳、坚持、智慧、合作等价值观,它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必备经典。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教育故事讲解、引导学生阅读体验、传递价值观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个优秀的古老故事,本篇文章将在多个角度上介绍《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意义在于,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基本情节,进一步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联想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掌握《愚公移山》故事的基本情节,能够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理解《愚公移山》中体现的优秀品德,并借此感悟电影中所传达的“人定胜天”、“众志成城”、“坚持不懈”等精神;•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贡献个人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传统美德。
三、教学流程3.1 故事复述首先,让学生开放式阅读故事,避免直接讲解,直接向全班提出“什么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编织故事情节,提出问题的同时,指定学生阅读指定章节或段落,再将阅读经验分享给全班,反复推进每个人的阅读理解等级,终于实现全班学生对故事大概的相同了解。
3.2 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度的讨论。
通过讨论,不仅可以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故事中包含的人性报道和价值观。
讨论时,不仅可以从故事中提炼出对学生有启发的主题,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人际模式和价值取向等。
3.3 视频播放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可以将电影录像获取并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故事情节,这种播放模式例如安排在认真讲解后,就能够找到的各种深化心理理解、唤醒学生识别失误、创意见解凝聚等目标的区域和方法。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1.《愚公移山》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汝州市寄料镇一中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
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
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
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
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愚公到底笨不笨?”“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
从教学案例看初中愚公移山的教学改革
从教学案例看初中愚公移山的教学改革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希望。
初中毕业是每个孩子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的角度,探讨初中愚公移山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够给学生和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初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常常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形容不屈不挠,努力不懈的精神。
愚公移山,是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舟折于激流”的故事。
故事中,愚公年迈体弱,居住在太行山脉的北面。
他发现山北面有两座高山挡住了道路,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移走,以便通行。
他请求邻居们帮忙,但是都被嘲笑为愚蠢。
愚公却坚信自己的信念,每天劳作下山,挖山运石,不辞辛苦。
后来,地神感动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及其辛勤工作,便召集其他神仙帮助愚公把两座山填平。
从此山不再挡路,人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好路了。
二、初中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初中的师生们或多或少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灌输,如果仅仅是把故事背下来,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如何将这个故事运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是一个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家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
将愚公移山故事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在设计教学案例时需要注意先后顺序。
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对故事中的细节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想象愚公在挖掘和运石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案例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来展现愚公移山的故事。
比如,向学生展现愚公每天挖掘和运石的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愚公之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他相信人会付出能够得到应得回报的肯定。
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
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
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
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
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
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案例:《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检查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
(2)能力目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何为愚公精神。
(3)情感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故事的寓意:文章并不是提倡挖山,而是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探究《愚公移山》的教育意义——教案分析
探究《愚公移山》的教育意义——教案分析。
一、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他的两个儿子坚定地要把两座大山推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的时候时所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勇气。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勇气,那么很可能就会轻易地被生活压倒,最终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强调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义《愚公移山》中愚公家的两个儿子,主要负责去河里运土来填山,说明为了实现目标,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凝聚全家人的力量。
在学校里,也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精神,这也是团队合作进而取得成功的基石,也是未来竞争中的优势。
三、注重引导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和规划愚公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他依然大胆地规划着未来,并不因自己的年龄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和期望。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设想,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感,更好的为未来打下基础。
四、强化价值观教育《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家所体现的那种乐观、奋斗、尊重自然和坚决不屈的品质,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追寻和珍惜的。
为了教育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孩子们学习欣赏家园的美丽与自然的伟大,熟悉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养成珍惜、爱惜、感恩的心态,营造和谐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五、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愚公移山》不光是因为里面的故事,也在于它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反思。
教育既有导向作用又要具有样板作用。
学生应该在启发性教育基础上,升级自主学习能力。
六、鼓励创新《愚公移山》中愚公采用的移山方法虽然很原始,却几乎是最有效的。
他的想法让他的邻里及儿孙们每天努力动土,而他自己却一点不闲着。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创新的重要性。
当学生参与创新意识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会在不断的锤炼中不断增强。
《愚公移山》激发着我们的渴望,也让我们在经历迂回曲折之后变得乐观,变得更为坚定。
活动化学习《愚公移山》大班语言教案实施效果分析
活动化学习《愚公移山》大班语言教案实施效果分析。
一、背景介绍《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它讲述了一个农民通过不懈努力移山的故事,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
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知识的灌输,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案设计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观看短片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影片,让他们先自主阅读绘本故事《愚公移山》,然后再看这个短片,通过简短有趣的动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着故事情节展开讨论,自由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和探讨。
3.活动游戏在课堂的后半段,我们设计了一些活动游戏,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让学生站成两排,每人举着一个字卡,按字母顺序排队,最终拼出“愚公移山”这个词汇。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单词,还可以锻炼其协作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三、效果评价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定期真切的观察了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课堂气氛的变化,通过以下方面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1.学生兴趣度的提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得到很好的提升了。
他们在观看完短片后,都会配合教师的引导积极发言,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
而在活动游戏环节,同学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大家都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在帮助并支持其他同学,形成了很好的协作氛围。
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活动游戏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知识,有效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并重。
四、结论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化学习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引言】愚公移山,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过这个故事,但有人有没有想过将它运用在现代教育中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效结合的代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什么是愚公移山,它和现代教育的联系,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正文】一、什么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出自《列子》一书,讲述了山西汾阳城南的大禹山和太行山,挡住了愚公家门口的路,愚公便想方设法移山,为自己、子孙后代打开方便之门。
虽然有人嘲笑他,但他依然坚持下去,并有一群民众为他加油打气。
最终,他的坚韧不屈感动了神灵,神灵就在南、北山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堆入大海,把两座山也移了。
二、愚公移山与现代教育的联系1、培养学生的坚韧不屈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得随意固守现状,应秉持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懈地前行。
这种精神需在学生中培养,使其克服踌躇、退缩等负面情绪,尽力向前,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2、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愚公移山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能够独立处理事情,而且有着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
仍然一群乡亲和他默默努力,才最终实现了愚公的心愿。
这种集体主义意识也非常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文化的价值让我们懂得不偏重个人努力,而应该在集体中完成目标。
3、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下定了决心,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所想要达成的目标。
应该教育学生在自己切实的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意识,完善自己的行为认知和个性品质,找准自己的定位,拓展自我的边界。
三、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1、小学语文课在小学语文课上,可以将愚公移山作为一个经典故事传统,在教学上强行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通过学生阅读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珍爱资源、不屈不挠、合作共赢这些意识和价值观。
2、初中历史课在初中历史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愚公移山在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愚公移山》案例分析评价报告一、案例说明一九八一年,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参加了“西湖笔会”,在杭州学军中学初一(3)班讲授了《愚公移山》一课(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案例分析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
首先从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来分析案例的整体架构,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师生互动、教学语言层面来关注整个课堂的活动,最后再从宏观上对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概括。
(一)宏观1.设计思路钱老师把《愚公移山》的教学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并讨论自读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是列出人物表,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比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第三课时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证明愚公到底“笨不笨”,并当堂完成一道文言文断句的练习。
2.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目标(1)有三个子目标,实词和虚词属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属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词义、书写词语、运用词语属于语文技能的学习。
句式也属于语文技能目标。
目标(2)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则寓言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
目标(1)是目标(2)的基础和前提,目标(2)是目标(1)的深化和提升。
(二)微观1.教学方法(1)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钱老师善于“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钱老师不会直接问“且”“孀妻”等文言字词是什么意思,那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感到学习枯燥,钱老师往往会拐一个弯来问,通过充满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得知文言字词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以下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
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钱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了“且”字的含义,他不是直接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是问“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有的说九十,有的说不到九十。
“到底是九十,还是就是不到”,老师不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顿悟“不到九十”。
“不到?从哪里知道?”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落到了“且”字,学生回答“年且九十,有个‘且’,‘且’意为‘将近’”。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
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生:(齐声)老头、师:怎么知道?生:(齐生)“叟”字呀!师:啊,很好。
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
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
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
(生板书)写得很好。
“龀”是什么意思?生:换牙师:对,换牙。
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
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
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
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生)孤儿。
对于“叟”“孀妻”“遗男”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拐个弯的提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钱老师智慧的引导不仅落实了文言基础知识,更有激发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
课堂师生互动是融洽、愉快的。
(2)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生:主语。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生:愚公。
钱老师通过及时提问,把解释词语和解释句子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并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问,使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让学生自主钻研了教材。
2.教学细节师:说得很好。
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
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了人物的不同态度。
在分析中,又以愚公妻和智叟两人的态度分析作为难点来突破。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着力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把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
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
钱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最后还强调不管你认为愚公笨不笨,都要从文章中找根据,不能凭空想。
分析但又没有脱离课文本身,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
钱老师的文本意识很强,提出问题都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这样做,杜绝了就事论事的架空分析。
把对主人公关于移山之“愚”否的讨论放在其他人物观点的讨论之后,很明显是教师有意的设计,以凸显寓言的主人公形象,以突出寓言故事的主题,为课堂的向下延展进行知识和思维上的“奠基”;设计“笨派”与“不笨派”的对立讨论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思维训练的需要。
在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钱老“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围绕“愚公是否真笨”的讨论,引导学生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既培养了学习习惯,又符合开启思维、训练语言的要求。
通过讨论以一句话概括愚公移山的好处,将原本看似散碎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
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钱老师自己设计了这道综合性作业,有三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复习和巩固了课文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2)调动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已有知识和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解决新问题;(3)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3.教学语言(1)简洁凝练钱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凝练、准确严谨,在整堂课中,钱老师没有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语言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学生能够听懂并完全领悟教师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钱老师简洁利落的语言是师生本节课良好互动的前提。
(2)生动形象语言生动形象,最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第三课时一开始,钱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
学生讨论后,钱老师将学生分成了“笨派”和“不笨派”,设计“笨派”与“不笨派”的讨论环节,体现了钱老师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更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步与成长。
(3)指向性、亲和性、激励性(三)宏观第一问,从“人数”入手,引导学生求知,让学生动脑筋、仔细阅读,既落实了“且”、“叟”、“龀”、“疑难”、“荷担者三夫”、“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面的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
第二问,是第一问的继续,从人到事。
“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的人物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从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为线索,着重比较愚公妻与智叟的“差不多”态度,落实了一系列字、词、句,从语气、称谓、用词等方面分清了态度,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切实的指导和训练。
第三问,“愚公究竟笨不笨?”提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是能把对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
师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共同挖掘了愚公的伟大精神,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和思想教育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了。
三、案例评价(一)鲜明特色1.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学生以鼓励。
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
2.总是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法,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
(二)启示1.用学生提问开启课堂,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
钱老师这堂课,一开始就非同一般,不是由老师导入让学生跟进,不是由教师提问让学生来回答,不是强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而是充分强调学生的需求,在教育思想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效果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身份,养成了学生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2.问题要有价值。
设疑提问不能为了设疑而设疑,搞形式。
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去问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设疑:(1)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地方;(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文章的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
3.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的,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4.不是通过学习字词促进理解,而是通过理解促进字词的掌握。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
钱老师用了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提了几个问题:(1)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2)三个什么样的子孙?(3)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什么成分?主语应该是谁?这样的讲解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知识扎扎实实的掌握了。
这样,看似深奥的问题,在钱老师充满智慧的引导下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