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97073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的生化过程、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药物(极性或非极性),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吸收: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首过消除(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分布:药物从血循进入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变化排泄:指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自体内排出的过程.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经小肠上皮细胞被再吸收经肝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药物在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一室模型: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给药后血液中依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二室模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速率过程,但彼此近似,前者被归并为中央室,后者则归并成为外周室一级消除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百分率不变,恒比消除,其本质是反映药物用量未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
零级消除动力学:当药物用量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机体按最大能力即恒量消除。
生物利用度: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实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用F表示:F=A/D×100%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物全部清除。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理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有危害的反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5.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
[动因]6.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结果],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7.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
8.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9.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10.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1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14.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15.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16.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药理学(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产生明显效应。
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安全范围: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
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15、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1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用以预防、诊断和医治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平安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响,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4页1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汲取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5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肯定水平的状态。
8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肯定比例。
9每隔肯定时间排解肯定的量。
10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平安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织或细胞对冲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响性下降的现象。
3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效应。
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峻,但难预防。
5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其值越大越平安。
8剂量。
9合并冲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但从广义上讲,抚慰剂还包含那些本身没有特别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
抚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抚慰剂效应。
要到达原来反响必须增加剂量。
耐受性在停药后可消逝,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出现耐受性。
医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的一系列病症称为停药病症或停药综合征。
药理学名词解析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符,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1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2.2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2.3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酶、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改善或修饰疾病或症状的物质。
药物可以有化学合成、天然产生或通过基因工程等方式获得。
2.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药物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的受体、酶和离子通道等产生的影响来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方式。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描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对生物体的疗效和毒性。
5. 受体(Receptor):位于生物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与特定的药物结合以产生药理反应。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酶或内分泌受体等。
6.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药理反应的物质。
激动剂可以直接激活受体或增强受体与内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
7.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药理反应,但能够阻断受体与激动剂或内源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抑制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吸收、代谢和消除等过程的影响。
9. 半衰期(Half-life):药物在生物体内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估计药物停止治疗后的药物浓度的缩减速度。
10. 毒性(Toxicity):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的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量毒性等不同类型。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一个药物会影响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毒性。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物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5.分布(distribution):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6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代谢或药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7排泄(excretion):体内药物或其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药物首次通过肠壁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或由胆汁排泄,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9.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肝药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参与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其吸收光谱主峰在450nm处。
10..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随胆汁排入小肠的药物/代谢产物经小肠吸收,再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11..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量在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转运,转化——定比消除。
12.零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量在单位时间内,按恒定量消除——定量消除13.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14.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15.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性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的学科。
从药物的化学结构到在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和效应,药理学着重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物质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理学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将解释一些药理学的关键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概念和原理。
1. 药物(Drug):药物是指具有治疗、预防、诊断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与特定的生物分子(如受体、酶)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其作用。
2. 靶点(Target):药物的作用主要通过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实现。
这些生物分子称为药物的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通过针对特定的靶点,药物可以调节相关生物过程。
3. 作用机理(Mechanism of Action):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指药物通过与特定的靶点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变化来实现其治疗效果。
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
4. 受体(Receptor):受体是一类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与药物结合后触发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
不同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药效。
5.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不活性代谢产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功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通常由细胞内特定的酶系统完成。
6.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规律,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7.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学科。
药效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探索药物如何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所产生的效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3、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5、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
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作用等。
6、安慰剂: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8、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9、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通过中介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10、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11、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3、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因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5、备用受体(储备受体):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多余的受体。
16、部分激动剂:与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17、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没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
18、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
19、效能: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20、效价: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剂量或浓度的大小,与药物作用强度成反比。
21、治疗指数: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
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
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
分为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体作用占优势,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a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他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个现象称为~。
27、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cy,ISA):有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亦有部分激动作用。
28、反跳rebound现象:长期应用b受体阻断药时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病情加重,如血压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此种现象。
29、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rntration,MAC):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
各种吸入性全麻药都有恒定的MAC值,数值越低,麻醉作用越强。
30、胎儿妥英综合征(fetal hydantion syndrome):孕妇早期用苯妥英钠可致畸形,如小头症、智能障碍、斜视、眼距过宽、腭裂等,被称为~。
31、运动过多症(hyperkinesia):异常动作舞蹈症的总称,是由于服用大量的左旋多巴后,多巴胺受体过度兴奋,出现手足、躯体和舌的不自主运动。
32、开关反应(on-off response):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后临床症状会出现波动,开时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33、人工冬眠:氯丙秦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时,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加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反应性降低,,这种状态即~。
34、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成为水杨酸反应。
35、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36、瑞夷综合症(reyes syndrome):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脂肪变性-脑病综合症(瑞夷综合症),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
37、折返(reentry):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38、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或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允许作用。
39、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40、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分为天然与人工半合成。
41、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分为广谱(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地抗菌药)与窄谱(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42、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能抑制抑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
43、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rntration MIC):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44、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r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
45、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ED50,或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来表示:LD5/ED95,指数越大,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46、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47、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48、MLS耐药:指细菌可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
49、红人综合症:快速静注万古霉素时,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
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特殊性症状。
50、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群体变为优势群体,造成新的感染,称为菌群交替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