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又拓展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建设是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发展的方向,文化建设是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发展的保障,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三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四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五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一、和谐社会▪(一)、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我国社会经济情况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二、我国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了关键时刻。

▪第三、我国社会经济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

▪第四、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大大提高了。

(二)、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第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第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第三,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第四,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第五,一些社会成员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第六,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第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
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
内容。

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成群体性、政治性事件,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分裂、渗透、颠
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
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步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
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与社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依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邓小平: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 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即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社会。 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大, 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部 署。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思想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 体制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4、住有所居问题

房价过高症结何在 投资推动。 资金推动,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 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 地价推动,“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 制度原因,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保障型住房供应不足, 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 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今后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 1500万人,每年新增500万户,住房需求显著增加。 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1、小康社会

国家发展等级标准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我 国二十一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21个国家的排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 42个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6-5999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54个 又以2200美元为界,以上为中上收入,以下为中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25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5、分配差距问题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全 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积极发展 社会慈善事业。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加快推进城镇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劳动者 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3%。
思考题
3.当前在如何让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 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 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差距问题; 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非配 体制上,只有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 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 析上述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课件
40
消费率仍呈逐年走低趋势: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 4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 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67.1%,俄 罗斯是63.7% ▲消费背后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从要求生产扩张到要求消费扩张的阶段性跨越
失衡的社会结构明显制约作为社会人的需求满2足6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求感情层需次要 理论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7
戴维斯曾就美国的情况做过调查, 如下表:
28
(二)必须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化 解社会稳定风险
29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 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37
2010年,“中国工人”再次作为一个 群体荣登美国《财智》“全球最具影响力 人物”排行榜,理由是:数以亿计的中国 工人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1
38
2.政策红利——投资者权益被提升且不平等 ▲市场化进程中放权让利的先后、大小 ▲招商引资中地方优惠程度的有无和大小 ▲政府主导的有选择的市场化进程,垄断
21
(一)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22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需要温饱、需要不折腾
▲1978年中国人均GDP大约200美元,是印度的
2/3,排世界倒数第2位。
23
30年后人民需要什么?
24
中国网调查:“十二五”期间,你最希 望生活中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住房
————————1108票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一、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建设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经济福祉、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等。

这些原则旨在保障和促进社会建设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这些领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格局。

1.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2. 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这些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3.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文化风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水平。

中国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4. 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和谐。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概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 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 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 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以及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 民意表达管道等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是平等占有的;生产的收益必须是共 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一、社会建设概述

人自身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 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会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 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 第四,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 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 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 此外,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等多种精神疾病,导致人自身不和谐。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有相当的针对 性。当前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有一种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 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树文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 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 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主要内容
1
2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思考题
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
是适应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 社会管理理念还不科学,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 重管理控制、轻社会服务,重强势群体利益、轻弱势群体 保障等问题; 2. 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 等问题; 3. 社会管理法律政策还不完善,存在社会管理立法滞后、社 会管理执法不公等问题; 4. 社会管理方法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存在社会管理过于行政 化、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管理体制新旧转化缺位等问 题。
2. 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3.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
仍然较大5. 等等。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 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 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 素; 2. 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 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3. 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水平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 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激

《形势与政策》第五讲

《形势与政策》第五讲

《形势与政策》第五讲
第五讲首先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

这一方略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其次,本讲详细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形成了新的格局。

第四,本讲通过对中国发展环境的评估,全面阐释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创新驱动和科技自立,推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第五,本讲重点分析了我国国内矛盾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深化。

最后,本讲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和力量源泉,要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我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和谐社会与阶级斗争理论
• 和谐社会的提出,显然与传统的阶级社会范畴发生了冲 突,其中所蕴涵的政治哲学的转换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理 解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执政党的意义和执政能力建设,和 谐社会的确与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 有了很大区别。 • 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整和与管理的手段和目的发生了重大 变迁。这一变化将在社会制度与价值观等领域产生持续的 影响。 • 在和谐与稳定、和谐与民主、和谐与利益等方面有了更大 的建设性与确定性,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更开阔 的思路。
• 社会事业发展:
• 促成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即从“大社 会”与“小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实 现社会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略中越来越向社会生 活的具体领域扩展。 • 要求在强化教育、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合理 有序、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五个方面实 现突破,从而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 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 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 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 社会。
• 开掘中国文化中的和平与和谐思想,推 进社会资本建设
• 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在这个领 域我们所开展的工作显得很弱。人们感到诸 如社会诚信的缺失、世风日下、人情淡漠等 等,都与我们的社会资本运行不足有关。 • 进一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重塑社会风尚显 然是重要的步骤,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 之意。
• 民主法治 • 公平正义 • 诚信友爱 •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流动性问题 ▲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 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能否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和社会能否平稳前进的重大问题。只有从理论上 和实践上解决好社会建设问题,把全党和全国人 民的力量从单纯地关注经济建设转到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上,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 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 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比较优势
▲改善就业的捷径之一是通过结构 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使 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 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 服务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 转差距扩大趋势
1.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增长缓慢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一) 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厘清 社会管理,是由国家或 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 行组织调控的活动,其目的 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 问题,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 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归纳起来包 含在三个方面: 社会秩序性事务,主要是社会治 安、公共安全的事务,特别是在恐怖主义威胁的 加剧,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情况下,各国如何应 对和化解公共危机; 社会基础性事务,主要是为 了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教育、交通等事 务; 社会保障性事务,主要是为了促进再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医疗保障等福利性质的事务。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构建和谐社会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6)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单一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过程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内容逐步补充。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国家建设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专章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放在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将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比“社会治理”(Governance)和“社会管理”两个概念,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4)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安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5)社会治理制度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 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 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 本前提。
第三,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 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所以,不能简单 地将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 二是利益来源多元化 三是利益差距扩大化 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社 会 建 设
社会制度建设 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结构建设 社会整合机制建设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 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学生版)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学生版)

由此带来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物质财 富的膨胀、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等一系列绩效。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失衡、 社会矛盾增多并加剧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 反思。
第一、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而 导致的负面效应
实例: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健 康损失占我国GDP的7%,预计到2020年 达到13%。按照较为现实的估计,中国环 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8%至13%。
社会阶层分化 群体性事件增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
(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 具体化。
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 关系,因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
现阶段存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 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
改善民生从政府的政策层面、从宏观的 层面上来说:
第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有 “先后、主次”之分的,存在“轻重缓急”。 效率之所以放在“优先”的第一位,公平处于 “兼顾”的次要地位,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 和当时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所决定的。
第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政 策操作中不等于“取其一,而弃其它”,“兼 顾不等于不顾”。
邓小平:立足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稳定并全面协调发展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3.基本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 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 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 这一思想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 的突出地位。
• 一是指出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 生,说社会建设实际上是空话,社会建设就是解决 民生的基本问题,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 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点。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 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 会建设的关键。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 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二)特殊经验
第四,社会共识与农民的作用。 • 北欧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识政治” 。社会建设
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参与互动。在此进程中,农民阶级起到 了积极作用,发起了主张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民众运动。 • 在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民所起到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消费率仍呈逐年走低趋势: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 4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 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 67.1%,俄罗斯是63.7% ▲消费背后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从要求生产扩张到要求消费扩张的阶段性跨越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 性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人口红利——劳动者报酬和权益受到挤压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 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 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劳 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 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
2.新发展方式的三大关键有赖于民生改善 十七大报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
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 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 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发展方式的 “三个转变”有赖于民生 改善.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党的十七大 提出今后要着力抓好关系民生问题的六项 工作。这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 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 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 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 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这六项事业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我国 社会建设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城乡结构:首先,城乡结构变动表现为城市化, 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 口,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转变为城市社会。其次,表现 为城乡二元体制转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生松动。 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 • 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6设立)
• 成都于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 • 改革的三大特点: • 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制度障碍,全面建立 了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的体制机制; • 农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充分保障 了农民的基本权益; • 破除了长期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权利不平等,实现了统一户籍 背景下享有平等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 利。
• 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 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2010年10月起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国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 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强调了激发社 会组织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近10%的年均增长率 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3000美 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等……
• 2、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 在经济建设成就之大超乎人们的预想的同时,社会问题之 多也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这“两个想不到”是在中国加入 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开始集中显现的。 • •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前工业化时期(1949年—1972年)按照我们上述工业化 指数标准,1972年我国的工业化指数接近30,因而将我 国前工业化时期的结束年定在1972年。 • 工业化初期阶段(1973年—1994年) 从我国工业化指数 超过30开始到工业化指数达到50为我国的工业化初期阶段。 • 工业化中期阶段(1995年至今)1995年我国工业化指数 超过50,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和工业 化均高速发展,城市化率超过30%,工业比重继续上升, 农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但高于10%。
二、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 为重点的新阶段
•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
• 1、两个转变同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 行。 • 中国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点,是两个转变的同 步进行,即在经济体制上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的同时,在社会结构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 2、三个阶段并存,发展时空压缩。 • 中国出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即工业化初期的资本 原始积累阶段、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工业化后期 的结构转型阶段并存。三个阶段并存,是空间和时间维度 的压缩。中国用了30年时间,大约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 走过的路程。这种特点给发展带来诸多难题。
• 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6设立) • 农民进城:率先解决户籍、土地两大核心问题 • 其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 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其二,确保农民户籍变 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 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 • 城乡统筹关注民生 • 作为一个城乡收入差距高达4:1的西部地区。能不能充分 就业也是农民工进城的保证。重庆市在江北区鱼嘴镇启动 了三个充分就业试点村。双溪村村支书李龙会说:“江北 区有20多所可提供职业培训的学校,村民们可以在3至5 个月内学会一项技术,这对就业大有好处。”
• 我国2008年人均GDP为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比 此前专家学者的普遍预测提前了两年。
•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 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中国GDP约合1849.93亿美元, 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
• 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较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
• 3、两个焦点问题变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公共产品供 给不足成为新焦点。从改革开放初期打破“大锅饭”和 “平均主义”到现在收入差距过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商 品短缺到现在的公共产品短缺。 • 4、三种机制形成,协调三种机制(政府机制、市场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成为社会治理新课题。
• (二)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 题
• 2004年李连杰在印尼海啸中生还的经历, 使他立志创立 • 壹基金。 • 2007年,李连杰先生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设立“中国红十字会 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以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的形式在中国大 陆开展公益事业。 • 作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会定下 了三年之约。在三年的合同期里,作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挂靠在有公 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可借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社会公开 募捐。 • 但由于是“挂靠”,该基金诸多慈善项目的开展都受到限制。 它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只能使用中国红十字会的。开户行也 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0年9月,在柴静专访李连杰的《李连 杰:激情与理性》的节目中,一脸憔悴的李连杰透露,壹基金存在中 断的可能。 • 2010年,国家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 套改革合作协议》,鼓励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 登记的制度,同时,授权深圳市开展基金会、跨省区行业协会、商会 登记管理试点。 • 2010年12月3日,在深圳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壹基金在深圳完成 公募基金会的注册,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
•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 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 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 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 会的根本标志。 •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提出 • 1、社会建设的含义及其地位 • 社会建设的含义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 和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基本内容 • 1、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 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 了一系列制度,为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 保障。 • 1.教育制度 • 2.劳动就业制度 •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4.社会保障制度 • 5.社会管理制度
•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六五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加“社会更加和 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 左:滁州南谯区姑塘村农民新居 右:步入小康社会的江苏昆山

• • • • • • • • • • • • • • • •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 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 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 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012年8月,浙江大学EMBA高端沙龙以“从机会型走向战略型” 为主题,分享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民企的应对之策,提出: • 中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传统产业须实现结构转型. 我国的 经济周期基本上是9.5年一轮。工业化程度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 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 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从这几个指标去衡量,目前我国 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但是,中国的区域太大 了,区域太大就会产生区域差异性,如上海、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阶 段;天津、广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浙江、江苏、山东已处 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 • 工业化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经济增长加速、技术进步加速、工业结构 相似系数提高。因为它把结构调整和经济调整凑到一块去了,也就是 说,这个经济周期的恢复要建立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工业化中期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重化工业的增长,但重化工业是高污染、高能耗 的产业,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也是我们很多做实业的人应该去考虑的问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