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九讲 贝克莱和休谟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2.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3.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4.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
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5.巴门尼德——存在是一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6.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8.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9.芝诺——飞矢不动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即辩证法的创始人。
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10.恩培多克勒——同类相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11.阿那克萨戈拉——异类相知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12.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13.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4.第欧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休谟的哲学思想摘要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比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更为彻底,合乎逻辑得到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之为“逻辑终局”,康德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也使唯理论的理想破灭了。
休谟面临的问题和洛克、贝克莱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主张对人性进行研究,而方法就是经验论的方法。
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
知觉又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对象。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而观念就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也就是当印象活动停止后在心中留下的摹本。
印象有简单、复合之分,而观念也有简单、复合观念。
由此,他提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①印象在先原则,就如上所述;②想象自由原则,也就是心中可以自由地组合形成观念,但无论观念多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由此,休谟便以“感觉印象”作为衡量知识真假的标准。
二、温和的怀疑论既然一切观念都来自印象,印象又以感觉为基础,那感觉从何而来?对待这个问题,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这是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
洛克认为感觉来源外部事物,但休谟认为既然心物二元,我们是无法知道心中的观念是对外部事物的摹本;贝克莱认为感觉来源于上帝这一精神实体,上帝一样是超经验的,是无法证明存在的。
我们只能感知到时刻变化着的此刻的各种特殊的知觉,根本感受不到那些抽象的、一般的概念。
在心灵呈现的只有知觉,“物质世界”“外部世界”甚至是上帝,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或虚假的概念,并没有与它们对应的感觉印象。
但是休谟对于上述的这些的怀疑仅仅只是怀疑,他所持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而不是武断的宣称如“物质世界”“上帝”的不存在,只是人们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无法证实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他并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应该称之为不可知论。
他并不认为因为不知道感觉来源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主张退守常识,只要不追问感觉的来源、能合理解释感觉经验就够了。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1.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是物体的根本
固有的性质。(固有性);是物体的“原始性质” 或基本性质。(原始性)不论我们知觉与否,都存 在于物体之中。(客观实在性)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是依赖于 第一性的质的变化的。(依附性)(附属性,附属 性质);是凭借第一性的质而获得的,(获得性, 后天性,经验性);并不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方式。 (虚幻性)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是如何得到观念的,洛克转而关 注观念如何与产生它们的那些对象发生关系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雪球,那么这个雪球在我们心 中所造成的观念和这个雪球的真实本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呢?我们有圆的、运动的、硬的、白的和冷的这样一些观 念。为了说明这些观念的原因,洛克说对象具有各种性 质,并且他把性质定义为“(一个对象中的)在我们心中 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所以,这个雪球具有一些性质, 它们具有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2.知识的可靠性
第二种知识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知识,观念如何与实际 事情相符合,是很困难的,前者观念与观念符合是能 达到的,但关于实在的知识,因为要达到与本质的符 合,实际上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本质是什么样的,因 此关于实在的知识是很难达到的。正因此,真理也分 为两种。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四、两种性质的观念(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意 义
洛克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之区分的重 要性在于,通过这种区分,他试图在现象和实 在之间作出划分。 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讨论始终 认定了,存在着能够具有这些性质的某个东西, 而他把这个东西称作实体。
(西方哲学史课件)9.洛克和贝克莱
反对天赋观念
• 任何心智感知到的东西或任何感知的直接对象—思维 或理解,我称之“观念”。
• 知识是基于观念的。所有的观念来源于经验。 “原则的普遍接受性”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 “一运用理性就知道” 也不足以证明任何东西是天赋 的。解释知识不需要天赋观念。知识的材料都是从经 验中获得的。
• 白板说(tabula rasa):我们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像“白 板”,“由于没有任何观念,所以,心灵没有任何特 征”。
政府的组织形式
• 无论什么政府形式,只要能支持个人对财产、获得财产 及将财产保持在正当所有者手中的自然权利,就是正当 的政府。
• 因此,根据神授权力进行统治的国王,以及绝对君主制, 都是不正当的政府,因为两种政府形式都把执行权和立 法权赋予缺少公正判断的个人。
• 最高权力是立法权。由契约建立的机构,能够将自然法 转化成市民法。立法权的最高权威体现在两种政府形式 中,即纯粹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
• 心灵还可以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而得 出一些“复杂观念”。与被动地接受的简单观念不同, 复杂观念“是由人心随意做成的”。这些“复杂观念” 可以分为“样式”、“实体”和“关系”的观念三类。
复杂观念:实体、样式和关系
• 实体观念可分为(1)特殊实体或对象的观念;(2)不同 类型的实体观念;(3)更抽象的普遍实体的观念。 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称为“物质实体”, 把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称为“精神实 体”。
• 第一性的质是外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性质,不论 物体处于何种状态下,那些性质都不会脱离物体而存 在。例如:形状、硬度、数量、运动等等。
• 第二性的质是对象在我们头脑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它 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通过第一性的质作用于 我们身上而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例如:颜色、声音、 味道等等。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人物简介
02
贝克莱对休谟的影响
• 休谟受到贝克莱经验主义的启发
• 提出“印象”和“概念”的认识论
• 对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产生影响
03
贝克莱对其他哲学家的影响
• 对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哲学家的观念论产生影响
• 对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影响
贝克莱在启蒙运动中的角色
启蒙运动时期的宗教观念
贝克莱在启蒙运动中的角色
• 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贝克莱的观念论:一切观念源于心灵
01
贝克莱的观念论观点
• 认为一切观念都来源于心灵
• 反对物质的客观存在
• 主张心灵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来源
02
贝克莱对心灵与物质关系的论述
• 认为心灵是主动的、独立的
• 物质世界是被动的、依赖于心灵的
• 物质世界是由心灵感知的
03
贝克莱的观念论对后世的影响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Vision)
《论动物的灵魂》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阿尔西诺德》
(Alciphron)
• 1709年出版
• 1710年出版
• 1732年出版
• 提出了贝克莱的观念论观点
• 阐述了贝克莱的认识论观点
• 提出了贝克莱的宗教哲学观点
• 对视觉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 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 对宗教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贝克莱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
贝克莱对经验主义的贡献
• 提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认识论观点
• 对后世经验主义哲学家产生重要影响
贝克莱对观念论的贡献
(西方哲学史课件)9.洛克和贝克莱
反对天赋观念
• 任何心智感知到的东西或任何感知的直接对象—思维 或理解,我称之“观念”。
• 知识是基于观念的。所有的观念来源于经验。 “原则的普遍接受性”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 “一运用理性就知道” 也不足以证明任何东西是天赋 的。解释知识不需要天赋观念。知识的材料都是从经 验中获得的。
• 白板说(tabula rasa):我们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像“白 板”,“由于没有任何观念,所以,心灵没有任何特 征”。
EPR实验:月亮在没人看时存在吗?
• “我们经常讨论关于客观实在的概念。我记得一次和 爱因斯坦散步时他突然停下来,转向我并问我是否真 的相信仅当我看月亮时它才是存在的。”
• 1935年5月,爱因斯坦(Einstein) ,波多斯基(Podolsky) 和罗森(Rosen) 在《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称量子力学未提供对物理实在的完全描述,反对“对 世界的根本认识只能是几率的” 。
• 我们在外部世界看到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在哲学 上可以分解成构成这些观念的感觉材料。我们不需要 物质实体的观念,实体的作用完全体现在语言中。我 们教会儿童认识语词,这些词在儿童的心灵中构成了 事物。
外部对象作为观念的集合
• “由于这些(感觉材料)中的一些在观念中是一同 出现的,我们就用一个名称去标记它们,并且因而 就把它们认为是一个东西。因此,例如某种颜色、 滋味、气味、形状和硬度,如果常常在一起出现, 我们就会把这些观念当作是一个单独的事物来看待, 并且用“苹果”这个词来表示它;另外一些观念的 集合,则构成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本书和其它类 似可感觉的东西。”
存在就是被感知
• “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 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 ”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
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
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
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
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
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
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
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第47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7,N o.1 2020年1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 u a r y,2020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张桂权,余冰心(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成都610066)摘要: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㊂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㊂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㊁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莱和休谟㊂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㊁错误㊁复杂难解㊁晦暗不明,因此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㊂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意义㊂关键词:贝克莱;休谟;反形而上学;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61.27;B56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20)01-0015-07收稿日期:2017-01-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后期资助项目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演变及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14F Z X040)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张桂权(1957 ),男,四川洪雅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科学哲学;余冰心(1996 ),女,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2018级研究生㊂经验论(e m p i r i c i s m)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㊂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经验论不相信除感觉和知觉经验以外的任何东西,这必然怀疑甚至否定有 形而上 的东西㊂既然怀疑甚至否定 形而上 的东西,当然就不会有关于 形而上 的东西的学问 形而上学 ㊂然而,洛克和贝克莱都有自己的形而上学㊂洛克承认超经验实体的存在(尽管不可知);贝克莱不但相信上帝和心灵实体的存在,而且认为两者都可知㊂只有休谟彻底怀疑并否认有超经验的实体㊂但是,有形而上学是一回事,有形而上学观是另一回事㊂在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我们通过搜索只找到一处m e t a p h y s i c s( 形而上学 ),四处m e t a p h y s i c a l( 形而上学的 )㊂洛克并不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和用法,他没有对形而上学提出自己的明确看法,即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观;贝克莱既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又有自己的形而上学观;休谟反对形而上的东西(怀疑实体存在㊁否认实体的可知性),却有自己的形而上学观㊂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贝克莱和休谟的形而上学观点,即他们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并简要阐述其现代意义㊂一贝克莱的反形而上学观点按照亚里士多德对 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的理解,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对 存在者 或 是者 的研究㊂贝克莱把全部 存在者 或 是者 理解为被动存在的观念和感知观念的主动存在者即精神或心灵,感知观念的主动存在者又分为有限的精神实体即人心和无限的精神实体 上帝㊂他否定了笛卡尔㊁洛克将实体分为上帝㊁人心和物体的观点,只承认上帝和人心是实体,否认物体(有形实体)也是实体㊂他认为物质的东西只是被动的观念,是精神实体的产物㊂他主张非物质主义(i mm a t e r i a l i s m),对 物质 (m a t t e r)概念展开了猛烈的㊁深入的㊁细致的批判,最后彻底否认了 物质 概念㊂ 非物质主义 实际上就是他主张的形而上学㊂但是,贝克莱曾在‘哲学评论“中说: 记住:永久性地排除形而上学等,将人们唤回到常识㊂ ①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不是明明看到了贝克莱的形而上学(非物质主义)吗?他怎么要 排除 而且是 永久性地排除 形而上学呢?其实,这里涉及到对 形而上学 概念的理解问题㊂贝克莱把传统 形而上学 与 常识 对立起来,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以抽象方法作为基础的,用抽象方法形成的抽象概念(比如 物质 )会导致怀疑主义(对上帝㊁对精神实体的怀疑)㊂所以,必须 回到常识 ,也就是回到经验㊁感觉㊁知觉㊁观念㊂哲学不能违反常识,而应当与常识一致㊂比如,关于一个对象,你感觉到它时,它就存在,你没有感觉到它时,它就在你的眼前消失(不存在),这就是 常识 ㊂如果你说一个对象离开了感觉者还存在,这就不合 常识 ,因为你已经超出了感觉㊁知觉的范围,运用了抽象㊁想象㊁推理等方法来 假设 它存在,但这些方法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合法的㊂传统的 形而上学 超出了 常识 ,以 抽象观念 作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和错误 这就是贝克莱要排除的 形而上学 概念㊂我们下面找一些材料来说明㊂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有两处提到m e t a p h y s i c s(形而上学)的概念㊂在 导论 第6节,贝克莱指出,造成所有知识的困难㊁错误㊁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心灵具有形成事物的抽象观念或概念(A b s t r a c t I d e-a s o rN o t i o n s)的能力㊂一个人只要不是完全不熟悉哲学家的著作和争论,他就必须承认,哲学家中绝非小部分人都把时间花在抽象观念上了㊂这些抽象观念以更加特别的方式被认为是以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命名的科学的对象,也就是一切所谓的最抽象㊁最崇高的学问的对象;在所有这些学问中,几乎难以发现以这种方式来处理的任何问题,它不假设抽象观念存在于心中,不假设心灵非常熟悉它们㊂②贝克莱的观点是, 形而上学 是以 抽象观念 为对象的科学㊂显然,这是指传统的 形而上学 ㊂在第143节,贝克莱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附带说,那些科学,尤其是通晓精神事物的科学之所以变得复杂难解㊁晦暗不明,抽象观念的学说是主要原因㊂人们想象自己能够形成关于心灵的能力和活动的抽象概念,认为这些概念既可以同它们相关的对象和结果分开,也可以同心灵或精神自身分开㊂因此,大量的意义不明㊁含糊不清的术语被生造出来,以代表抽象概念,并且被引入形而上学和道德学,由此在学者中引发了无数的纷乱和争论㊂③在‘捍卫数学中的自由思考“中,贝克莱说:在您对英国数学家进行捍卫之后,您下一步攻击我的地方就是形而上学,您能取得多大成功让读者去决定㊂许多年前我在另一场合(指‘人类知识原理“ 导论 引者注)写了文字来反对抽象的一般观念㊂与此相反,您宣布您自己坚持通俗的观点,即不论几何学还是其他普遍科学离开了一般观念都不可能存在㊂这意味着我认为不存在一般观念㊂但是,我却主张直接相反的东西:的确存在一般观念,但它们不是以洛克先生阐述的方式通过抽象形成的一般观念㊂④在这段文字里, 形而上学 也与 抽象观念 直接相关㊂他要对手分清楚 一般观念 和 抽象观念 ㊂在‘分析者“第35节,贝克莱用到了 抽象物和几何学的形而上学 (A b s t r a c t i o n s a n dG e o m e t r i c a lM e t a p h y s-i c s)这样的概念,并在第48节对对手说: 您可能希望逃避刚才所说的压力,掩藏虚假的原理和自相矛盾的推理,就找一般的借口说那些反驳和评论是形而上学的㊂但这是苍白无力的借口 形而上学是您的,而不是我的㊂ 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贝克莱‘哲学评论“,转引自:叶秀山㊁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4(学术版)“,凤凰出版社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㊂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张桂权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㊂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120-121页㊂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A D e f e n c e o f F r e e-T h i n k i n g I nM a t h e m a t i c s(1735)(S o u t hA u s t r a l i a: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d e l a i d e,2014):122-123.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T h eA n a l y s t;O r,AD i s c o u r s eA d d r e s s e d t oA n I n f i d e lM a t h e m a t i c i a n(1734),(M a n h a t t a n:N a b uP r e s s,U.S.A,2013):31.在‘论运动“中,我们看到了贝克莱对形而上学内容和含义的解释:在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涉及的是无形的事物,比如原因㊁真理和事物的存在㊂只有通过沉思和推理,能动的原因才能真正地从封闭的黑暗处被带到阳光下,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识㊂但是,论述这些原因是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㊂①从贝克莱对 形而上学 含义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 形而上学 这一概念㊂但是,他认为这种 形而上学 以抽象的观念(概念)为对象,复杂难解㊁晦暗不明,里面充满了困难和错误㊂显然,他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所以 永久性地排除形而上学 绝非他的一时激愤㊂可以说,贝克莱已经表达了当代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基本观点:通过语言分析来清除形而上学㊂即,贝克莱通过批判抽象观念来否定形而上学:既然根本不存在抽象观念,那形而上学就没有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没有研究对象自然就不成立了㊂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㊁回到常识!这正是经验论的基本立场㊂贝克莱是这一立场的宣示者和开启者㊂当然,为了他那可敬可爱的上帝,贝克莱终究不可能放弃传统的形而上学,因为 上帝 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对象㊂他以是否用抽象观念(概念)作对象作为划分传统 形而上学 与 常识 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 新哲学 )的标准,也是靠不住的㊂比如 上帝 ,贝克莱主教觉得能亲切地感知到 他 ②,但是非基督徒就是 感知 不到 他 ,认为 他 只是一个抽象观念!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贝克莱开辟了反对传统形而上学㊁回到经验常识的道路㊂但是,由于他的大主教地位,他不可能走得太远㊂彻底反形而上学㊁真正回到经验常识的人是贝克莱的后继者 休谟㊂休谟反形而上学首先表现在他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立场㊂彻底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本身就反对超经验㊁超自然的东西,它只相信感觉㊁知觉等经验提供的东西,相信 习惯 这种自然形成的东西对经验现象的联结㊂休谟正是这样的彻底经验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㊂休谟的反形而上学主要表现在他对实体的怀疑㊁对实体观点的批判㊂我们知道, 实体 这一是者(存在者)是亚里士多德的 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其他九个范畴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是对它的述说㊂所以,确定 实体 存在㊁分清各种 实体 (对实体分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我们对 实体 进行认识或者用其他范畴表述 实体 的前提㊂传统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唯一的核心范畴或概念就是 实体 !所以,休谟反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怀疑甚至否定 实体 概念㊂鉴于相关论述已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只分析休谟对 形而上学 这一概念的讨论,即休谟的形而上学观点㊂在下面,我们通过检索,考察休谟著作中对 形而上学 概念的使用情况㊂‘人性论“是休谟最早问世的哲学著作㊂他在该书中有6处使用了m e t a p h y s i c s(形而上学),12处使用了m e t a p h y s i c a l(形而上学的),8处使用了m e t a p h y s i c i a n(形而上学家)㊂休谟在‘人性论“的开篇( 引论 )中就表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厌恶㊂他说,那些最为世人称道的,而且自命为达到精确和深刻推理的各家体系,其基础是很脆弱的㊂在著名哲学家的体系中,充斥着盲目接受的原理㊁残缺的理论㊁各部分的互不协调㊂这些东西 给哲学本身造成了耻辱 (h a v e d r a w nd i s g r a c eu p o n p h i l o s-o p h y i t s e l f) ㊂③一般人之所以厌恶 形而上学的推理,在于 他们不是把形而上学的推理理解为关于科学的特殊分支的推理,而是理解为非常深奥的㊁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的任何一种论证 ④㊂他在书中多次用到 形而上学的推理 ㊁ 形而上学的论证 ㊁ 形而上学的争论 ㊁ 形而上学的问题 ㊁ 形而上学的主题 等术张桂权余冰心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①②③④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D eM o t ua n dT h eA n a l y s t(R a l e i g h:N o r t hC a r o l i n a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1992):62,71.贝克莱在‘海拉斯与斐洛诺斯的三次对话“的第三次对话中,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灵魂,将能力扩大,再加上推理,可以知道 上帝 ㊂但是, 物质 就不一样,我们不能客观地知觉㊁或借反省㊁或借类比㊁或借推理知道 物质 ㊂参见:G e o r g eB e r k e l e y,T h r e eD i a l o g u e sB e t w e e n H y l a sA n dP h i l o n o u s,I n O p p o s i t i o n t oS c e p t i c s a n dA t h e i s t s(C r e a t e s p a c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P u b l i s h i n g P l a t f o r m,2016):66.D a v i dH u m e,A T r e a t i s e o f H u m a nN a t u r e(1740)(A u c k l a n d:T h eF l o a t i n g P r e s s,2009):7.D a v i dH u m e,A T r e a t i s e o f H u m a nN a t u r e(1740):8-9.语㊂其中的 形而上学 就是指传统的形而上学㊂①可以看出,休谟直接继承了贝克莱的观点,即反对以 抽象观念 或 抽象概念 为对象的形而上学㊂休谟甚至认为,贝克莱批判抽象观念,断言 所有的一般观念都只是一些附在某一名词上的特殊观念,这个名词给予那些特殊观念更广泛的含义,使它们遇必要时唤起那些和它们相似的其他个别观念 , 这是学术界近年来最伟大㊁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 ㊂②休谟自恃甚高,对洛克批评颇多,但对贝克莱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休谟是完全赞同贝克莱反对抽象观念的㊂休谟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 给哲学本身造成了耻辱 ㊂这是他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判断,表达了他反传统形而上学的鲜明立场㊂这一立场,他终生未变㊂他明确地把 哲学 与 形而上学 分开来㊂他所理解的 形而上学 ,其实是远离常识的㊁深奥的㊁以抽象观念(概念)为对象的思辨哲学㊂他主张消解形而上学的对象和问题,排除形而上学,然后通过经验和常识来重建哲学,这种哲学就是他主张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㊂在后来出版的‘道德原理研究“中,休谟两次提到 形而上学 ,前面都加上了 最深奥的 (t h em o s t p r o-f o u n d)的修饰语㊂在该书的附录文章 关于道德情感 中,休谟借对手之口,把关于权利规则㊁行为与权利规则的关系的讨论叫作 形而上学 ㊂③这三处使用的 形而上学 都是传统的形而上学㊂我们再来考察后来出版的‘人类理智研究“中 形而上学 概念的使用情况:因此,在精神的或形而上的科学方面,我们进步的主要障碍是观念的含糊和语词的歧义㊂在形而上学所遇见的观念中,没有什么观念比能力(p o w e r)㊁力量(f o r c e)㊁能量(e n e r g y)㊁或必然联系(n e c e s s a r y c o n n e x i o n)的观念更含糊㊁更不确定的了㊂自由和必然的问题,是形而上学这门最富争议的学科中最富争议的问题㊂必须承认,这个看法(指 必然性是原因定义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引者)不论对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有多么重要,对道德或宗教却无关紧要㊂因此,我为伊壁鸠鲁的辩护看起来仍然是可靠的和令人满意的;社会的政治利益与关于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哲学争论没有任何联系㊂甚至我们的感觉也被一类哲学家带入争议,日常生活的准则也受到同样的怀疑,就如形而上学和神学中最深奥的原则或结论受到怀疑那样㊂④从上面六处使用的 形而上学 ⑤概念来看,休谟的 形而上学 概念就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概念,即抽象的㊁深奥的㊁研究一般概念的㊁充满了观念含混和词语歧义的㊁最富争议的学科,是与自然哲学㊁逻辑学㊁神学并列的学问㊂最后,我们来看休谟对待形而上学的激进态度㊂休谟在‘人类理智研究“的最后列出了人类理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㊂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休谟自称是其中之一)知道,人的理智是有限的, 人的理智即使在最完善的状态中,在决断最准确㊁最谨慎的时候,仍有不可思议的弱点 ⑥; 只要他们考虑到,他们所运用的官能是不完善的,它们能达到的范围是狭窄的,它们的作用是不准确的,他们就绝不会受到诱惑而跑到日常生活之外去 ⑦㊂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这虽然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本立场,但是,两派从这个前提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㊂唯理论者认为,人的有限的理智能够认识实体㊁本质;相反,经验论者洛克和休谟(贝克莱例外)则认为,实体(本体㊁本质)不可知㊂康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在该书中,6处作为名词使用的 形而上学 ,都是指传统的形而上学㊂参见:D a v i dH u m e,AT r e a t i s e o f H u m a nN a t u r e(1740):9,63,109,297,303,657.D a v i dH u m e,A T r e a t i s e o f H u m a nN a t u r e(1740):40-41.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M o r a l s, 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W o r k s o f D a v i d H u m e,v o l.I V(E d i n b u r g h:P r i n t e d f o rA d a m B l a c ka n dw i l l i a m T a i t;A n d c h a r l e sT a i t,63,F l e e t S t r e e t,L o n d o n,1826):288,340.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72-73,73,110,113,171,176.休谟在该书中七次使用了 形而上学 ,最后一次是在该书的结尾,我们单独分析㊂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88.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89.后来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其实是洛克和休谟的立场,而非唯理论者的立场㊂由于人的理智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研究的对象及其方法就应当与这种有限的能力相适应㊂ 在我看来,抽象科学或演证的唯一对象是量和数,想把这种比较完善的知识扩大到这些界限之外的一切尝试,都仅仅是诡辩和幻想㊂ 我想,可以有把握地断言:量和数是知识和演证的唯一恰当的对象㊂ ①这是一类研究及其对象㊂应当注意:休谟在这里强调,抽象科学或演证科学的唯一对象只是量和数,不包括传统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使用抽象概念,应用理性进行推理㊁证明,在休谟看来都是非法的㊂除此之外,还有 实际的事情和存在物 ,这些东西是不能演证的㊂ 因此,任何是者(b e i n g,或译 存在者 引者注)的实存只能用由其原因或其结果而来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论据完全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㊂ ②这些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论证,就是 精神推理 (m o r a l r e a s o n i n g)㊂ 只有经验告诉我们原因和结果的性质和界限,使我们能从一个对象的实存推断出另一个对象的实存㊂这就是精神推理的根据,它构成了人类知识的较大部分,而且是一切人类活动和行为的源泉㊂ ③ 精神推理 包括两类:关于特殊事实的和关于普遍事实的㊂关于特殊事实的精神推理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思考,还有历史学㊁年代学㊁地理学㊁天文学中的研究都是关于特殊事实的精神推理㊂研究普遍事实的科学有政治学㊁自然哲学㊁医学㊁化学等,在这些科学中 整类对象的性质㊁原因和结果被研究 ④㊂关于上帝实存的神学证明和灵魂不朽的证明,休谟认为,它的一部分是由关于特殊事实的推理构成的,一部分是由关于普遍事实的推理构成的, 就它得到经验的支持而言,它在理性方面有根据㊂但是,它最好的㊁最牢固的基础还是信仰和神圣的启示㊂ ⑤休谟在这里似乎要把他反对的形而上学(神的实存和灵魂不朽的证明)纳入理性科学的范围,但他马上加以否认,认为其基础是信仰与启示,不属于理性科学(哲学)的范围㊂休谟还认为,道德和美(道德学和美学)不是理智的对象,而是趣味和情感的对象㊂总而言之,休谟认为,人类理智的研究对象只有量和数㊁实际的事情和存在,研究方法只有推理或演证和经验证明(精神推理或或然推理)㊂除此以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应该排除,也就是要排除形而上学,因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既不包含量和数方面的抽象论证,也不包含有关事实与存在的经验论证㊂如果我们被这些原则说服了,那么,当我们在各个图书馆浏览时,我们会造成怎样的巨大破坏呢?如果我们手里拿起任何一本书,例如神学或经院形而上学的书,我们就会问:它包含了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么?没有㊂它包含了实际的事情和实存的任何经验推理么?没有㊂那我们就把它投入烈火中,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㊂⑥神学和形而上学中 只有诡辩和幻想 ,所以这一类书应该投入烈火中㊂还有比休谟的话更为激烈的言论吗?休谟反形而上学的激进立场,后来影响了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反思(限于篇幅,不在这里讨论)㊂总之,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㊁错误㊁复杂难解㊁晦暗不明,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回到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㊂可以说,贝克莱和休谟是当代语言分析哲学㊁逻辑实证主义通过语言分析来消除形而上学的先驱㊂三贝克莱和休谟反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对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㊂休谟明确指出, 在精神的或形而上的科学中,进步的主要障碍是观念的含糊和语词的歧义 ㊂⑦这一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一直引领着现当代张桂权余冰心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①②③④⑤⑥⑦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0.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1.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1-192.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2.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2.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92-193.D a v i dH u m e, A n I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72-73.语言分析哲学㊂它明确指出了形而上学问题是语言问题㊂所以,当代语言分析哲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㊂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只简述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㊂罗素是现当代分析哲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洛克㊁贝克莱㊁休谟㊁米尔等人的英国经验主义和弗雷格的逻辑思想的影响㊂他试图把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即 是 (t oo n;b e,b e i n g; s e i n,S e i n)之问题( 存在 问题)转变为摹状词问题㊂弗雷格已经区分了名称㊁含义和指称,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㊂罗素进一步提出了他的 摹状词理论 ㊂面对奥地利哲学家A.迈农(A l e x i u s M e i n o n g)所说的 金山不存在 (A g o l d e nm o u n t a i nd o e sn o t e x i s t①)是悖论㊁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P r e s e n t l y K i n g o f F r a n c e i s b a l d)这样的难题,罗素认为,摹状词理论能够解决㊂A g o l d e nm o u n t a i n,P r e s e n t l y K i n g o f F r a n c e都只是摹状词,而不是专名,只有专名(如 北京 ㊁ A.爱因斯坦 )才预设了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摹状词没有这样的预设㊂因此,A g o l d e nm o u n t a i n,P r e s e n t l y K i n g o f F r a n c e虽然在句子中作主语,但并不代表其对象是实存的㊂可见,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认为主词就代表实体㊁代表事物真实存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㊂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与其逻辑结构不一定是一致的㊂应当指出,摹状词理论的实存观念完全是经验主义的,即它把感性存在作为实存的唯一标准,此前的康德也坚持这样的标准㊂但是,像黑格尔这样的观念论者绝不认同这样的标准,所以他对康德的 是 (s e i n)不是实在的谓词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②㊂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之一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 治疗 哲学疾病,而哲学(形而上学)问题产生于对语言意义的误解,产生于对 普遍性的追求 ㊂他分析了哲学追求 普遍性 的几种原因㊂一是 渴望找到某种为一切被我们通常概括在一个普通名词之下的事物所共有的东西 ③㊂比如,我们倾向于认为,必定有某种为一切 游戏 所共有的东西,而实际上,游戏作为一个 家族 ,其成员之间只是有某种相似而已㊂二是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存在这样的倾向: 一个人学会了理解一个普通名词,例如, 树叶 这个名词,他就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了某种普遍的树叶形象㊂ ④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指出的哲学中的对 普遍性的追求 ,正是贝克莱所说的 抽象观念 ㊂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的导论中,集中批判了洛克的 抽象观念 (a b s t r a c t i d e a),并且认识到 抽象观念 的来源是语言㊂ 一般认为,任何名称都有或应当有一个精确的㊁固定的含义,这使人们认为存在某些抽象的㊁明确的观念,它们构成了每个通名的真实的㊁唯一直接的含义㊂ ⑤而在贝克莱看来,任何通名都没有附加精确含义,所有通名都无差别地表示了大量的特殊观念㊂维特根斯坦也明确地说: 为了弄清楚一个普通名词的意义而必须找出在这个名词的全部用法中的普遍因素,这个想法对哲学研究起了阻碍作用㊂ ⑥他指出,当苏格拉底问 什么是知识 时,苏格拉底甚至不把列举关于知识的实际实例看作是初步的回答,因为苏格拉底追求的是 抽象知识 ㊁ 知识本身 ㊂苏格拉底的观点通过柏拉图的 理念论 ,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㊂如果说贝克莱对抽象观念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洛克的理论,那么,维特根斯坦则进一步将重普遍㊁轻个别的哲学倾向追溯到苏格拉底㊂所以,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工作是贝克莱观点的继续与深化㊂R.卡尔纳普(C a r n a p)是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㊂他在‘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清除形而上学“的战斗檄文中说: 现代逻辑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形而上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提出新的㊁更明确的回答㊂ 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包括全部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反面结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迈农相信意向的非实存对象的可能性㊂该理论基于所谓的经验观察,即能够想到某物,比如一座金山(a g o l d e nm o u n t a i n),尽管这个对象不存在㊂既然我们能够提到这样的事物,它们就必定有某种是或存在(t h e y m u s t h a v e s o m e s o r t o f b e i n g)㊂因此,迈农把一物的 是 或 存在 (b e i n g)与一物的 实存 (e x i s t e n c e)区分开来,凭借 是 一物可以是思想的对象,而 实存 则是实体的是者论状态所归因的东西 比如,马是实存的,而独角兽则不是实存的㊂黑格尔‘哲学全书㊃第一部㊃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㊂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6“,涂纪亮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㊂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6“,第24-25页㊂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19页㊂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6“,第27页㊂。
西方哲学史第九讲 贝克莱和休谟
贝克莱对洛克所说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根本的否定,在他看来,洛克本人就已经承认了“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一个不可知的东西如何能够断定它是存在的呢?况且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即感觉和反省,反省的观念与外物无关,这就足以说明没有外物也同样可以形成观念。贝克莱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指出广延、形相、运动等第一性质与颜色等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颜色、只有广延的事物,“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些别的性质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则原始性质(即第一性质)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就是说,它们只是在心中存在的,并不能在别的地方存在。”贝克莱举例说,正如同滋味是因人而异的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眼睛结构所看到的形状和广延也各不相同,这恰恰说明了“形状和广延也不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性质的摹本或肖像”,而只是主观的观念。既然从颜色到广延等所有的偶性都不存在于心外的物体之中,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了。就此而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它的实际意义就等于“无”。贝克莱指出,人们之所以要设定一个“物质实体”,只是为了说明我们观念的来源。但是“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如果“物质实体”是观念,那么它同样不能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如果它不是观念,又如何能够成为观念的来源呢?这个不可感知的、缺乏能动性的“物质实体”(只有“精神实体”才是能动的)又如何能够成为被感知的观念的原因呢?贝克莱总结道:“总之,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因此,“物质实体”无论是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还是产生观念的原因,都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贝克莱哲学
贝克莱哲学1. 时代背景- 17 - 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人们开始寻求对世界本质的更合理的哲学解释;另一方面,当时的哲学面临着如何处理经验与理性关系等诸多问题。
2. 哲学背景- 在贝克莱之前,经验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但洛克的哲学在观念的本质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同时,大陆唯理论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重要性,与经验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贝克莱的哲学正是在经验论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他试图解决洛克哲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的物质观念提出挑战。
1. 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贝克莱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中的事物都是观念的集合。
例如,当我们说一个苹果存在时,这个苹果实际上是由我们所感知到的它的颜色、形状、气味、口感等各种观念组合而成的。
没有心灵对这些观念的感知,这些观念所对应的事物就不能被认为是存在的。
- 他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
按照传统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实体,是事物的基础。
但贝克莱认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物质实体本身,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各种观念,所谓的物质实体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任何经验的根据。
2. 观念的来源与分类- 来源:贝克莱认为观念来源于感觉和反省。
感觉观念是由外部事物刺激感官而产生的,例如我们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等;反省观念则是通过对心灵自身活动的感知而获得的,比如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情感等的觉察。
- 分类:他将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基本观念,如单一的颜色感觉;复杂观念则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像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如房屋)的观念就是由多种简单观念(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组合而成的。
- 贝克莱虽然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但他也意识到,如果仅仅依靠人类有限的感知来确定事物的存在,那么当事物不被人类感知时似乎就不存在了。
休谟思想
休谟休谟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主义和贝克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
1734—1737年,它在旅居发过期间写成了第一部、也是奠定它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人性论》。
该书于1740年在英国出版,但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
后来,它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
在这期间,它将《人性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先后于1748年和1751年发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752—1757年,在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撰写了巨著《英国史》。
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
在此期间,他和当时发过的许多知名人士交往,结识了卢梭、狄德罗。
霍尔巴赫、杜尔阁、达朗贝等人。
休谟同卢梭过从甚密,当卢梭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而无处安身的时候,1767年他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
他万年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
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休谟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兴高采烈。
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他于1732年出版的《经济论文集》一书,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贸易自由。
他还提出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他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
他的遗著《我的一生》就是由斯密整理出版的。
由于休谟提出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晚年很享受英国政府的器重。
休谟后期还写了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著作,除1757年发表的《宗教的自然史》外,晚年还写了《自然宗教对话录》,死后才出版。
洛克休谟贝克莱经验主义的区别
洛克休谟贝克莱经验主义的区别
洛克和休谟都是英国哲学家,也都被视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然而,虽然他们分享一些共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区别。
下面是洛克和休谟经验主义观点的一些区别:
1. 思维源点:洛克认为思维的源点是感觉和经验,他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觉来获取经验并从中构建知识。
相比之下,休谟认为思维的源点是印象和感知体验,他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知来获取印象,并从中构建知识。
2. 知识论:洛克认为人的思维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知识的能力,他强调了感官观察和经验验证的重要性。
休谟也同样强调经验对知识的重要性,但他更进一步,认为知识只能来自具体的经验,而且没有通过经验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3. 因果关系:洛克认为因果关系是基于经验的,并且我们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来建立因果联系,这种关联是通过重复出现的经验形成的。
休谟对因果关系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我们不能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来确定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而只能观察到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4. 思维和理性:洛克认为理性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扩展我们的知识。
休谟则较为怀疑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受感觉和经验的限制的,理性思考不能独立于感官经验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洛克和休谟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但他们对经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即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并且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建立有效的知识。
贝克莱和休谟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人物思想哲学“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托马斯·阿奎纳阿奎纳的哲学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有著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天主教。
阿奎纳的思想也对西方哲学有重大影响,他保存并且修改了亚里斯多德学派的思想。
在哲学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神学大全》,他在这一书里详细阐数了他的神学系统。
神迹阿奎纳相信上帝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的启示以及特别的启示。
一般的启示可以透过观察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这样的观察可以透过逻辑思考而获得重要的结论,例如认知到上帝的存在。
阿奎纳也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Five Ways),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知到上帝的存在、以及一些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识必须是要透过特别的启示才能得知的。
在阿奎纳来看,耶稣基督显示了上帝的存在便是特别的启示之一。
而许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学基础,例如三位一体的概念,也都需要透过教会和经籍的传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过逻辑思考获得。
在本质上,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伦理阿奎纳的伦理学是根基于他所谓“行为的第一原则”之上的。
在《神学大全》中他这样解释道:“美德代表了一些权力的运用。
虽然人们是以结果来评价一件行动的是非,然而权力的结果只是行动而已。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建立国家、法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国家是自己
的奴仆。可引出社会革命和君主立宪的主张。(霍布
斯,第三方有无限的权利。制定权力是让渡了自己的
3.两种真理
与 知识相应,真理也有两种: “口头的真理和 “实在的真理” (1)“口头的真理”就是关于两个相互符合的观念 的真理(易)。
(2) “实在的真理”,即对象符合的真理(难)。
八、社会政治理论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从自然法出发,谈到社会契约。人开始生活在自然原始状
态,没有国家,没有法律。人们依照自然法行事。所谓自 然法,就是理性、人权、平等、自由、自保。是自然而然 的,不需要学习的。
2015/10/21
六、实体的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 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
我们无法认识的。
“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 、“属名”,如“人”、“马”、“黄金”等,这 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 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 构造。
(广延、运动、 形状、大小不可 入性) 色彩 软硬 干湿 气味 味道
实体
实体是先天的OR后 天的?
五、复杂观念与两种实体
一方面,洛克承认这两种实体都是主观心灵任意构造出
来的复杂观念,它们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心灵在组合
简单观念时能够有所依托,“我们在此只是含糊地假 定一个自己所不知的东西”(不能经验的)。另一方
20161123一天赋观念批判二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与反省三两种观念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四两种性质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五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六两种本质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八社会政治理论天赋观念批判天赋观念批判因为他们既然确立了有天赋原则这样一个教条他们的门徒们一定不能不把一些原则当做天赋的而加以接受
休谟不可知论
休谟不可知论休谟(David Hume)是英国知名哲学家,出生于18世纪初期,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不可知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最著名的一段,本文将探讨该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步:理解休谟不可知论的前提休谟的不可知论思想建立在他的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只能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取,而非理性推理,因此他拒绝了一些早期哲学家关于人类天生具有某些知识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不能理性推理、证明超越经验范围的事物,因此他的哲学思想无法接受一神论、灵魂存留、命运等不可证明的说法。
在此前提下,他的不可知论思想应运而生。
第二步:不可知论的核心概念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印象”(impression),即人类感官和情感的直接反应。
休谟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印象的复制品,即“思想”(idea),人类所能知道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经验得到印象,但是,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知道所谓“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无法证明事物本质上的存在或不存在。
第三步:不可知论与常识常理的矛盾休谟不可知论的极端结果是把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视为不真实的,因为都无法证明它是否是从真实的、实在的事物而来。
这与普通人的日常思考和判断存在分歧。
相对于这个看似悲观的结果,我们需要相应地思考来自经验的知识是我们所能掌握的唯一知识,我们需要谨慎并且具有批判的思维去对待现实。
第四步:不可知论在当代哲学中的影响休谟的不可知论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并在当代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休谟并非把我们的知识看作是“谬误”的,而是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对我们的认识有启示作用。
总之,休谟不可知论思想在人类认知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虽然,这一思想与人类日常的自然直觉和传统思维有所矛盾,但却为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乔治贝克莱的简介
乔治贝克莱的简介乔治贝克莱的简介乔治·贝克莱,通称为贝克莱主教。
他是爱尔兰哲学家,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他著有《视觉新论》(1709年)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等。
美国加州的柏克莱市是以乔治·贝克莱而命名的。
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是以他命名。
乔治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第一,物质就是“虚无”。
贝克莱深知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基石,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不说,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图达到他取消物质的目的,宣称物质就是“虚无”。
他说: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
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础去掉,整个建筑就不能不垮台”。
他认为,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与之相应的观念。
由此得出结论,物质就是“虚无”,他讥笑唯物主义者说:“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的无物一词的意义一样”。
贝克莱就是这样攻击唯物主义的,但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的客观存在,是人类长期实践所证实的,决不是贝克莱可以取消得了的。
第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做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
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
休谟的哲学思想_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休谟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近代哲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西方的哲学发展非常有意义那么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休谟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休谟的哲学思想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验论基本原。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对于印象和观念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印象”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印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就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中的最直观的的反应;另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说他们的产生是在我们脑中对相应的观念的产生之前产生,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却来源于感觉印象、第二、温和的怀疑论。
对于感觉的来源问题,休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看来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的感觉,其来源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追寻感觉的来源,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并且在他看来,感觉来源自己是可以解释的。
第三、不可知论。
休谟哲学思想中的不可知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对象同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和经验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第四、因果学说。
在研究了经验和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推论得出了其相应的来源,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当然他也将其运用在了自我的哲学思想中。
休谟的哲学思想成就欧洲曾经有一场涉及面很广泛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而大卫·休谟则是这场运动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大卫·休谟是苏格兰的历史学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西方的哲学史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就现今学者对他的著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上,其实大卫·休谟是以自己的著作《英格兰史》被人们所熟知的,当时的身份是历史学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之初将历史学家的身份放在最前面的原因。
当然这本书也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有六七十年之久。
休谟对贝克莱经验主义的极端化
休谟对贝克莱经验主义的极端化第三位古典经验主义者是大卫·休谟(1711—1776 年)。
他在家乡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
虽然他很早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但一直没有得到他所期盼的教职。
(他十九岁就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观点。
)休谟忠实于经验主义的一般原则(“白板”说,接受奥卡姆剃刀,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感觉材料),但他认为洛克和贝克莱都没有把这些原则贯彻到底。
探究休谟最好的办法是从他对于两类语句的区分入手:表达“观念间的关系”的语句,以及表达“事实”的语句。
(后来的哲学家继承了 19 世纪康德发明的术语,即把这两类范畴区分为“分析”和“综合”。
这里我们就遵循这种传统。
)分析命题(“观念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A.否定这类命题会导致自相矛盾B.它们是先天命题C.它们通过定义为真D.它们必然为真以句子“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为例:A.如果你否定它(即“并非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你说的就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没有三个角的图形都不是三角形。
B.这个命题是先天的。
你不需要四处寻找或测量来发现它为真,你只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能知道它为真。
C.这个命题通过定义为真。
也就是说,给出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我们就知道三角形必然有(且只有)三个角。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句子通过定义是真的,指的是它表达了概念真,因为三角形的概念逻辑地蕴涵有三个角。
)D.这个命题必然为真。
只要符合当前的英语语法,它就不可能是假的。
至此,以上这些特征似乎是理性主义者所关注的。
但是……休谟为分析命题又加了另外一条特征:E.它们都是重言式。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冗余的和重复的。
谓词(如“有三个角”)只是重复了主语(如“三角形”)中已有的意思。
因此,即使有先天知识,也只是关于它自身的知识。
先天真理从来不会告诉我们关于实在的东西,因此理性主义的梦想,即由纯粹先天真理所组成的知识的演绎系统,就只是幻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der,1684-1753)出身于爱尔兰的一个乡绅家庭,未满16岁就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神学,也广泛地学习了希腊文、希伯来文、拉丁文和法文,并对数学、物理学和光学有所了解。在大学期间,贝克莱就参加了三一学院的"洛克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对洛克的哲学思想深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曾短期留校任教,后来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周游,结交思想名流。1721年贝克莱返回爱尔兰,先后担任了几个教区的教长,在此期间,贝克莱怀着在英属百慕大群岛建立一所传教士学校以"改进美洲文明"的梦想来到美洲,然而他的"百慕大计划"却在历经周折之后最终失败了。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地区的主教,达18年之久,1752年退休,次年死于英国牛津。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和《哲学对话三篇》(1713),都是他二十多岁时所作。晚年的贝克莱放弃哲学和神学研究而专心于研制焦油水。
2.“存在就是被感知”
在不久后出版的《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就彻底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一开始就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通过视觉,我们有了颜色的观念;通过触觉,我们有了软硬的观念;通过嗅觉和味觉,我们有了气味和滋味的观念。对于某些通常一同出现的观念,我们的心灵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并用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把它们当作一个统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苹果、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本书等等。在贝克莱看来,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观念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因此,“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在贝克莱的这个推理过程中,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观念而混淆了可感性质与感觉,把客观属性主观化,从而把实物观念化了。
由“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贝克莱认为,世界上除了无数的观念或知识对象之外,还存在一种作为知识主体的东西,即所谓心灵、精神、自我等,它是感知各种观念的主体,观念不能脱离心灵独立存在。“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由于贝克莱已经把实物观念化了,而观念又离不开心灵,因此对于贝克莱来说:“要说有不思想的事物,离开知觉而外,绝对存在着,那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所谓它们的存在[esse]就是被感知[percepi],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
出于既要坚持“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又要摆脱唯我论困境的理论需要,贝克莱就像曾经陷入“自我”困境中的笛卡尔一样搬出了上帝。他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并不仅仅是指被他贝克莱本人所感知,而是指被一切心灵所感知。当事物不被我所感知时,它仍然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我的结论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实在的存在,乃是说,它们既能不依靠于我的思想,而且它们不被我知觉也能存在,那么世上一定另外有个心包含着它们。可感的世界既然分明存在着,照理也一定有一个无限的普遍的精神包含着、支持着这个世界。”而这个“无限的普遍的精神”当然只能是上帝。贝克莱一方面用上帝的感知来保证可感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用客观存在的可感事物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同时他还把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也归结于上帝,认为正是上帝这个宇宙“大心灵”通过可感印象的刺激才使我们产生了相应的观念。这样一来,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感知到,只要上帝感知到了,事物就能够照样存在。
贝克莱对洛克所说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根本的否定,在他看来,洛克本人就已经承认了“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一个不可知的东西如何能够断定它是存在的呢?况且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即感觉和反省,反省的观念与外物无关,这就足以说明没有外物也同样可以形成观念。贝克莱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指出广延、形相、运动等第一性质与颜色等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颜色、只有广延的事物,“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些别的性质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则原始性质(即第一性质)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就是说,它们只是在心中存在的,并不能在别的地方存在。”贝克莱举例说,正如同滋味是因人而异的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眼睛结构所看到的形状和广延也各不相同,这恰恰说明了“形状和广延也不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性质的摹本或肖像”,而只是主观的观念。既然从颜色到广延等所有的偶性都不存在于心外的物体之中,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了。就此而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它的实际意义就等于“无”。贝克莱指出,人们之所以要设定一个“物质实体”,只是为了说明我们观念的来源。但是“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如果“物质实体”是观念,那么它同样不能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如果它不是观念,又如何能够成为观念的来源呢?这个不可感知的、缺乏能动性的“物质实体”(只有“精神实体”才是能动的)又如何能够成为被感知的观念的原因呢?贝克莱总结道:“总之,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因此,“物质实体”无论是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还是产生观念的原因,都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1.视觉与触觉
贝克莱是从洛克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他的哲学可以看作是洛克哲学的进一步经验化和心理学化。在1709年发表的《视觉新论》中,贝克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视觉原理作出了说明,他把洛克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转换为主体的两种感觉-触觉和视觉,认为触觉的对象-广延、形相等-是客观实在的,而视觉的对象-光和色-则是主观的观念。他声称:“视觉的固有对象并不是在心外,亦不是心外任何事物的肖像。”在这本书中,贝克莱虽然承认作为触觉对象的广延是客观实在的,但是他却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呈现在我们视觉中的物体的广延实际上只是我们根据以往的触觉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联想结果,在我们的视觉中实际上只有光与色,但是由于以往我们曾经对某个物体有过触觉,感知到了它的广延和形相,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那个物体时,我们心理上的联想习惯就把视觉中的颜色与以往关于广延的触觉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视觉中的广延和形相。他强调,“所触的广袤与形相”与“所见的广袤与形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它们常常被心理的联想习惯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客观的、绝对的、恒常不变的;后者则是主观的、相对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3.观念客观化
贝克莱把实物观念化的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唯我论。《人类知识原理》出版后,很快就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反对,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与人们的常识太相违背了。在一般人看来,按照这种观点,如果不被贝克莱的“自我”所感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他人就都不能存在了。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就讽刺他是一架“发了疯的钢琴”,不但自己弹奏自己,而且以为全宇宙的和谐都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着来自世俗社会方面的各种指责和误解,贝克莱在1713年又发表了《哲学对话三篇》,为自己的观点作辩解。如果说在《人类知识原理》中他通过否定“物质实体”而把实物观念化了,那么在《哲学对话三篇》中,他则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把(上帝的)观念客观化了,从而从狭隘的唯我论走向了所谓的“自然实在论”。
贝克莱确实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否定了不可感知的“物质实体”。但是贝克莱并没有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因为他虽然承认“精神”是不可感知的和不能对之形成任何观念的,却对于这个同样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予以肯定。经验论的原则倘若贯彻到底的话,是会对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一概予以颠覆的,它的终点将是解构一切形而上学独断论的怀疑论,贝克莱尚未走到这一步。此外,贝克莱之所以单方面地否定“物质实体”,也与他的宗教虔诚有关,他敏锐地意识到,“物质实体”的学说不仅在哲学上是各种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是一切无神论和渎神系统的基础。他说:“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莫逆之友,这一点是无须论证的。他们所有的一切妖妄的系统,都分明地、必然地依靠于物质的实体。因此,我们如果把这块基石一移掉,则全部结构只有垮台了。”这种宗教虔诚不仅使贝克莱只把经验论的利斧砍向“物质实体”,而且还使他最终借助于上帝这个“万能跳板”跳出了唯我论的狭隘泥潭。
方法及手段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改进设想
经验论哲学发展到洛克那里,自身所隐含的逻辑矛盾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洛克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感觉和反省);另一方面又把“复杂观念”和“第二性质”的原因归结于心灵,这实际上承认了心灵具有一种先天的知识能力或知识形式。莱布尼茨后来正是利用这一矛盾而对洛克的“白板说”展开攻击的。此外,洛克还独断地设定了两个无法用经验来说明的形而上学“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并将其作为整个知识论得以可能的客观基石和主观基石。这种做法遭到了更加彻底的经验论者的反对。贝克莱首先对洛克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批判,以固守感觉经验的立场;但是,贝克莱在贯彻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方面仍然是一个半途而废者,他否定了洛克的物质实体,却保留了洛克的精神实体。休谟则接着贝克莱把经验论推到了更加彻底的地步,不仅对各种实体都进行了根本性的置疑,而且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从而使经验论最终陷入了怀疑论。休谟在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取消了这个原则的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经验论的知识论在休谟那里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休谟认识论的最后结论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休谟的怀疑论就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而钻进了认识论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