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诗歌.带答案docx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导学识记点第5课童趣一、重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

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

(8)驱之别院驱: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强通僵解释为僵硬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闲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三、重点段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表达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表达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高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10首古诗和10篇文言文,含答案和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倚杖、白人头(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

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分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联合诗句剖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故有二:怜悯眼远景,身为“ 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2)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分析】【剖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原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射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可是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第一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漂浮的动向之美。

并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快、流浪无定,不由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流浪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绘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色,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趣横生。

⑵ 这是一首描绘羁旅游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受离乱,流浪异乡,心情孤单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唯一人,对月思乡,感触出身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抓住富裕特色的光景来描绘孤单悲凉的出身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快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⑵ 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谈论】⑴ 考生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掌握诗人的感情,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必定要联合诗句内容进行剖析。

⑵ 考生在平常要熟知诗歌的每个重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边诗歌,达成题目。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1)疏石兰兮为芳(2)酌酒以自宽(3)渔梁渡头争渡喧(4)渌水荡漾清猿啼(5)乾坤日夜浮(6)皓腕凝霜雪(7)女娲炼石补天处(8)雕栏玉砌应犹在(9)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谢灵运(3)韩愈(4)世说新语(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1)渚:水边的浅滩。

(2)恣:放纵、无拘束。

(3)潦:积水。

(4)抑:或者。

4.(1)C(A.“盖”通“盍”,B.“善”通“缮”,D.“希”通“稀”。

)(2)C(C和例句,使动用法,使……退却,使……灭亡。

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活用作状语,乘辇车;D.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D (A.“固然”,本来的结构;B.“地方”,土地方圆;C.“祖父”,祖辈父辈。

)(4)C(①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④⑦判断句,⑤⑥被动句。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5.(1)C(C,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C(如果,连词。

)(3)A(①②,来,连词,表目的;③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6.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寿”“孳”“天”“致”各1分。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

(10分)7.(1)B(《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8.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2分)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2分)9.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1分)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1分)(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10.C(“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11.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分)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附答案、译文)
一、《孔雀东南飞》
答案
1. 作者:杨万里
2. 内容:描述了孔雀的形态和飞行姿势,以及孔雀在东南方向
飞行的壮丽景象。

3. 译文:在神奇的东南方向,孔雀展翅高飞。

二、《静夜思》
答案
1. 作者:李白
2. 内容:描写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的思绪,观察到月亮和床前明
月光的景象,思念远方的亲人。

3. 译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答案
1. 作者:王之涣
2. 内容:描述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以
及对身世之迷茫的思考。

3. 译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江雪》
答案
1. 作者:柳宗元
2. 内容:描绘了江南地区严寒冬天时的江雪景象,同时表达了
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译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望庐山瀑布》
答案
1. 作者:李白
2. 内容: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下观赏瀑布的场景,并表达了对自
然景色的深深惊叹和敬畏之情。

3. 译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是六年级古代文学作品的答案和译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文言文1: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小池塘。

泉眼细细流淌,无声无息。

树阴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柔美。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文言文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

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昨晚夜里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凋落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文言文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太阳渐渐落山,依偎在山峦之间。

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于是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文言文4: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景。

床前的明月光照得很亮,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5: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景。

柳树如同碧玉一般美丽,垂下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

诗人不知道这些细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只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修剪而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

---以上只是精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将在后续文档中呈现。

希望这些文言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白日依山尽》太阳逐渐西沉,只见山峦上一片白云,如同白练一般。

整个山峦就像是被白绢包裹着。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夕阳的美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夕阳的美景】篇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篇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杜甫】2.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离别时的场景】*(以下省略,共45篇)*篇五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初中诗歌、文言文10篇及答案

初中诗歌、文言文10篇及答案

初中诗歌、文言文10篇及答案(一)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0.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1分)A.《龟虽寿》(曹操)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C.《竹里馆》(王维)D.《月下独酌》(李白)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分)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好.饮酒(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3)遽抚.掌曰(4)此天以授.陛下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以.一斗为率(把、用)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2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二)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派。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高中语文文言文及古代诗歌阅读(附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及古代诗歌阅读(附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

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

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

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①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

皇子从其言。

欲奏官之,不就。

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

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

”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

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

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

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

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

”帝悦,更宠赉之。

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

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

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注释:①“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

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3分)A.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B.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C.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D.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3分)A.古人的名与字由父母所取,出生时即可有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

文言文阅读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文言文阅读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地方B.信可乐也实在C.终期于尽期限D.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不知老之将至先妣抚之甚厚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臣以供养无主D.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4.下列句中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不仅叙述了文人雅士兰亭集会的缘起和盛况,还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

b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

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本文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之美文言文阅读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一)5.26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

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

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

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

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

吴充等相继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

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

扩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

”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

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

出知虔州。

虔素难治,护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

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

”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

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既至蜀,治益尚宽。

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师界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

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薨,年七十七。

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扩传》有删改)参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考中进士。

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给士兵粮食和赏赐物品,士兵声称要发生兵变,郡守害怕。

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抃暂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无事。

担任殿中侍御史,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

赵抃论述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

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逐。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回朝廷。

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

赵抃上疏说:“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

”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担任益州知州。

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

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

担任虔州知州。

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

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

”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用。

神宗即位,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

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

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

”等到谢思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地,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州。

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赵抃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

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

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

”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

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伪谋反叛递上告,赵抃没有把他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

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为清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戌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B.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C.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D.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10.B(原文标点: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

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

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

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11.C(“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错.“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卫。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卫而转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应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

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扬正气。

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入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

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

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

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12.D(“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而赵抃担任谏官,不属于重用,不属于越级提拔,所以有大臣对不重用赵抃表示疑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5分)(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5分)13.(1)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得分点:素、御、自为,各1分,句意2分)(2)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得分点:纵、狱、合,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桃树杜甫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鴉。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注】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

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

信:任意。

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厅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颔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慈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尾联递进一层,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景象作对比,从中可见诗人褒贬之意。

E.诗人因桃树而念及贫人,因贫人而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14.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A“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这一理解不准确,原诗无此意。

D“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橫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景象作对比”这一表述不当,应是“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如今天下一统的景象作对比”)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15.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古诗文阅读(二)6.28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

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

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

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

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

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

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

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

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

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

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

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

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

扬与庐为邻。

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

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

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