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与教学反思 (3)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1)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

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

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2)第一节力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

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

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教学内

压强复习课
课型复习课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压强规律,学会压强公式的应用注意事项以及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例举关于压强的只是,在例举的过程中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教学重压强公式的理解、压力、固体压强实验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难

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

新课引入
小组展示各组预置作业:压强知识思维导图
活动一、
比一比
你能利用老师给你的实验仪器或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动手设计一个关于压强的小实验吗?比比看哪个组的同学展示的现象明显,并解释清晰!!
学生上前展示自己小组的自制试验并解释。

活动二、
明确压力,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并作图。

最快的三组学生上前展示答案,引出压力的三要素。

讲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活动三、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换位思考如果让你当出题老师你觉得这个实验可能会考哪些知识。

小组汇
报,汇报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进行回答,完成练习。

活动四、
展示压强的定义,公式,明确单位。

小组完成例题,前三小组黑板展示,展示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重点
活动五、
展示图片明确增减压强的思考思路小组讨论并汇报。

小结;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鼓励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生活即物理,物理即生活。

作业设计;完成课堂点精。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
《第八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
这是根据徐老师的微课所上的一节复习课。
设计 思想
1.通过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梳理,将本章三节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 识系统化。 2.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了解本章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怎样被认识
的、知道这些知识用来解决哪些问题,对复习有清晰的思路。
1. 通过知识梳理,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新课 2.怎样进行研究?
设问,让学生回顾知
教学 3.获得怎样的研究证据?
1.牛顿第一定律研究 识的来龙去脉,进一
展开 4.得到什么样的研究结果?
的问题是:运动是否 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5.可以进行怎样的推理?
需要力来维持。
理解,而不是单纯的
2.将所要研究的问题 知识记忆。
1
转化为阻力对运动有
什么影响,并通过实
思考几分钟,讨论后 学生代表回答。同学 间相互补充。
利用层层递进的 设问,让学生回顾知 识的来龙去脉,进一 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展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区分哪 些地方利用了有益摩擦,怎样减 小有危害的摩擦。
通过图片回顾增大有
充分利用课本资 源,启发学生复习阶
4
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
通过习题讲解,复习静摩擦、滑 擦的方法。
教 2. 通过复习回顾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三种摩擦现象,
学 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目 3. 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
题。能标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知识梳理,建立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系统化。运用层 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启发回顾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等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在应用中提高审题能力、解题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含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含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

本期将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基本情况:本届学生,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了解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反思汇总: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本节课是力学的开端,为学生认识力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力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十分抽象,需要通过教学逐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研究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学生已经了解了初中物理的研究方式,即从实验入手、总结规律、最后解决问题。

因此,本节课力求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塑性和弹性,教师采用了分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教师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教育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飞翔。

教师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总结出了这两个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亲身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更加深刻。

同时,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

本节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原状态不变。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定律的含义和应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力的概念和分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力的分类理解不够深入,没有挖掘出更多的分类标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放开思维,提高分类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能够应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解决问题。

第三节《重力》教学反思:本节是在前一章研究的力的基础上,介绍了重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且掌握了利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材也引导学生了解重心的概念和等效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和分类标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与总结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与总结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与总结5篇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打算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需完全牢靠,确凿无误,任何夸大、缩小、随便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接下来是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与总结的文章,期望能帮忙到大家!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与总结1日子过得真快,转瞬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

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劳碌,又充实,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一、求实创新,仔细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是我工作的首要任务。

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实践新理念。

”力求让我的物理教学更具特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我任教初二年级的1至4班的物理课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做好课堂教学“四仔细”:课前“仔细”作好充分预备,“仔细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敏捷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同学作业,使同学对物理更有爱好,同时提高同学的探究科学水平。

另外,课后依据得失准时仔细的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阅历。

同时,我还乐观和同学进行沟通,了解同学,改进教法,突破学法。

在课堂教学,我都以培育同学力量,提高同学的素养为目标,努力的查找器材完成演示试验、分组试验,力求让教学对同学的成长和进展起到较大的作用。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养。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

一学期以来,我到七中听取了几节区级优质课评比、到青岛即墨28中学习,在网络上也牢固了几位博友同行,尤其是潘老师的教学随笔,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仔细学习了物理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老师角色的转换》、《老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

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本章复习和总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理解什么是惯性,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及二力平衡条件,能对平衡力进行分析4.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例题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上述步骤,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规律总结: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1)内容: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3.二力平衡:(1)定义: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4.摩擦力:(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挤压的作用.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本章总结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直到伽利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只有②是实验事实,因为小球在任何面上滚动时都不可能没有摩擦,所以①③④都是他在假设没有摩擦的前提下的推论,排序当然是事在前,假设推论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依次为②→③→①→.答案:(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D知识点二力平衡例题2如图所示,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刚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C.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D.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小刚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持不动,小刚、绳子和狗都处于静状态(即平衡状态),么无论是小刚、绳子还是狗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于小刚来说:水平方向受到绳子对他的拉力与地面对他的摩擦力相平衡;对于绳子来说:受到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相平衡;对于狗来说:绳子对狗的拉力和地面对狗的摩擦力相平衡.答案:D例题3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A.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B.等于490N,方向直向上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向上匀速攀登,他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B正确.答案:B知识点3摩擦力例题4如图所示,车站进站口的水平传送带正将旅客包裹从入口车间运送到停车场.重500N的包裹静止放到传送带上,包裹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包裹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包裹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________,随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本章总结解析:当包裹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包裹受到摩擦力,包裹此时相对于传送带是向左运动的,因此,摩擦力方向向右;随后包裹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时(即二者速度相同,一起做匀速运动时),则不受摩擦力作用.答案:右0例题5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F1<F2,F1<F3)(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步骤________与_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步骤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_______有关,且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上来了,这就是利用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答案:(1)水平匀速直线(2)甲乙粗糙程度粗糙(3)摩擦拉(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归纳重力势能的定义 大小
归纳弹性势能的定义 大小
归纳重力势能与动能 的转化
教师语言及活动 西红柿从 5 楼掉下能 将 5cm 厚的玻璃砸 碎;一块西瓜皮从 25 楼掉下,假若不 幸砸在一个人的头 上,可能会要了这个 人的命。那么,从高 空落下的物体,为什 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呢?在下落过程中到 底具有哪些能量呢? 请看考试要求和涉及 课本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知识间 的联系 引导动能的说出定义 大小 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 法去探究“动能大小 到底与质量,速度” 有什么关系 引导重力势能说出定 义大小 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 法去探究“动能大小 到底与质量,速度” 有什么关系 做铁桶从斜面滚下后 又自动滚上斜面的实 验。铁桶为什么能自 动滚上斜面呢? 弹性势能:引导说出 定义大小 演示滚摆,单摆,播 放人造地球卫星的动 画,提示注重观察运 动过程中速度的变
直面中考真题 牛刀还需小试 总结反思归纳 知识自成系统
课后冲刺加强 深化知识掌握
结束语
归纳重力势能与动 能,弹性势能的转化
学生做中考题 学生小结反思 课后作业布置 结束语
化,速度最大的位 置,并完成导学案上 三个例子的能量转化 题 引导学生分析篮球落 地又反弹的能量转化 过程
讲评练习题,重点讲 解易错点:速度最大 时是哪个点?不是刚 有形变时,而是重力 弹力相等时 评讲中考题,点出各 题应抓的要点 学习了本节,你有哪 些收获呢?分享给大 家 为了更好的复习本 节,请同学们在课后 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 同学们,在本节课结 束之前,老师再次提 醒大家:珍惜低处生 命健康,请勿随意高 空抛物!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机械能》教案
教学环节
情景展示激趣 设问引入课题
设定复习目标 指导复习方向 构建知识结构 加强知识联系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利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量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3.理解浮沉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等仪器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点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例题1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根据图中所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N.(2)根据图a、c、d实验可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有关.(3)根据图实验可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解析:当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当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由于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此时弹簧测力计与物体重力之差为物体此时所受液体浮力的大小,因此可得c图中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浮=3.8N-2N=1.8N;由图a、c、d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而图a、b、c三个图中排开的液体相同,只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所受浮力不同,所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答案:(1)1.8 (2)液体密度(3)a、b、c(或b、c)知识点2 阿基米德原理例题2 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5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受到的浮力是()(g取10N/kg)A.0B.0.3NC.0.5ND.0.8N解析:观察图中的石鼓,中间的圆柱部分和上部没受到水的压力,下底没有与水接触,也不受水向上的压力,故石鼓中间圆柱部分不受浮力,石鼓两侧弯曲部分受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Sh)=1×103×10×(80-10×5)×10-6N=0.3N.答案:B例题3 (多选)一个大物块甲,先后两次分别在小物块乙和小物块丙的作用下,其上表面恰好与水面相平,甲、乙之间用绳连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情况下,甲物块所受浮力相等B.绳的拉力与丙物块的重力大小相等C.乙物块的密度比水小D.乙物块的质量比丙物块大解析:A项,因为两种情况下,甲排开的水的体积相同,所以甲所受浮力相同;B项,第一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浮=G甲+F拉,第二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浮=G甲+F压,分析丙的受力情况知G丙=F支,F支与F压为一对相互作用力,结合分析得F拉=F压=G丙,故B对;C项,对乙进行受力分析,得F拉+F乙浮=G乙,显然F乙浮<G乙,即ρ水V乙g<ρ乙V乙g,即ρ水<ρ乙,C错;D项,由B项知F拉=G丙,再由C项F拉+F乙浮=G乙,则G 丙<G乙,m丙<m乙,D对.答案:ABD例题4 现有细线、弹簧测力计、带提手的小水桶、量筒、水、溢水杯、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等器材,请你选取其中的器材,用两种方法测出完全浸入水中的小石块所受的浮力,写出选用的器材和简要步骤.方法一器材:简要步骤:方法二器材:简要步骤:答案:方法一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小桶、水、小石块步骤:(1)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小石块所受的重力G;(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让它慢慢全部浸入小桶内的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则小石块所受浮力为G-F.方法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小桶、水、溢水杯、小石块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所受的重力G1;(2)在溢水杯中倒入与出水口相平的水;(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使之慢慢全部浸入水中,用小桶收集排出的水;(4)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与水所受的总重力G2,则浮力为G2-G1.方法三器材:细线、水、量筒、小石块步骤:(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示数V1;(2)用细线拴住小石块,使之慢慢全部浸入水中,再读出此时量筒示数V2,则浮力为ρ水g(V2-V1).知识点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例题5 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答案:D例题6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实验步骤如下:(1)按如图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N.(2)按如图乙的方法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大小为cm3.(3)用公式F浮=ρ水gV排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g=10N/kg)(4)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填“上浮”、“悬浮”或“下沉”).解析:对弹簧测力计、量筒读数,得G=2.2N,V排=40mL-20mL=20mL=20cm3,则F浮=ρ水gV排=1.0×103×10×20×10-6N=0.2N<2.2N,即F浮<G,所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下沉.答案:(1)2.2 (2)20 (3)0.2 (4)下沉例题7 某物理小组决定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但是手边的测量工具只有量筒.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先把鹅卵石浸没在水杯内的水中,向矿泉水瓶中逐渐加水,当加入225ml的水时,瓶子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平衡.拿掉水杯后,再向瓶中加入150ml的水,此时瓶子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平衡.若不考虑鹅卵石的吸水性,忽略瓶子的质量,g取10N/kg,求:(1)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鹅卵石的密度.分析:(1)鹅卵石浸在水中受到浮力F浮、拉力F和重力G石,三者平衡,有F浮+F =G石,当鹅卵石离开水面后,水的总重力G水总等于鹅卵石的重力G 石.因此,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后来增加的水的重力.(2)求鹅卵石密度关键是要求出鹅卵石的体积.由(1)问中浮力的大小可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而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解:(1)由图乙可知,G石=G水=m水g=ρ水Vg.又由图甲得,F浮=G石-F=ρ水Vg-ρ水V′g=ρ水ΔVg=1.0×103kg/m3×150×10-6m3×10N/kg=1.5N (2)根据F浮=ρ水V排g,则V排=F浮/(ρ水g)=1.5N/(1.0×103kg/m3×10N/kg)=1.5×10-4m3鹅卵石浸没在水中,V石=V排,则鹅卵石的密度为ρ石=m石/V石=ρ水V水/V石=1.0×103kg/m3×(225+150)×10-6m3/1.5×10-4m3=2.5×103kg/m3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题?(在原文中复制,再粘贴到答题区)2、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陈述方式有哪些?(在原文中复制,再粘贴到答题区)电子书包展示答案、互评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点拨2.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陈述方式:①自变量影响因变量吗?②如果自变量越大,因变量越大吗?③因变量跟自变量有关吗?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展示记忆记笔记小组讨论区分三种陈述方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记笔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更容易突破难点,方便学生掌握。

反馈1.请根据上述材料,找出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

(可多选)A .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B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C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D .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反馈练习:判断下列“提出的问题”中哪些是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①脚印深压强一定大吗?压强与脚印深度有关吗? ( )②同学体重与脚印深度有关吗?( )③脚印的深浅跟同学的重力有关吗?( )④质量越重的同学脚印下陷的越深吗?( )⑤为什么重的同学在沙滩上的脚印深呢?( )说出你的判断方法,并分别找出每个可探究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电子书包展示答案、互评用其他两种方式陈述判断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是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电子书包展示答案、互评说明理由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归纳出“什么是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习题训练,落实什么样的问题是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及时反馈,便于学生及时改错,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

(4)在课堂检测环节,学生做题即时统计功能,客观题的检测结果能按错误率排序,使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学生学情,有针对性的对错题进行讲解。

并且在监控过程中,还能看到学生思维输出的过程,这将对学生的辅导更有针对性,便于在课上进行相应的加强与弱化。

(5)电子书包给我的课堂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师生的互动更加快捷,同时电子书包上的资源库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知识,轻松的提高成绩。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共4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共4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共4篇〕第1篇: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熊长华一、成绩与收获:〔1〕可以初步形成多媒体上课形式,把阅读课本转入课下,这样在课节很少的情况下使课堂容量变大,也就是说课上应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节省了学生的课下耗时但效率低的问题。

〔2〕展示时老师出了六个问题,一定要把本章知识均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在完成展示后,不但用到了根底知识,还对根底知识进展了应用进步,所以备课时老师充分备课,正确引导学生,进步实效性。

〔3〕反应环节对于问题的出现要灵敏,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性,照顾好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有事干,并且有所收获。

二、问题与缺乏:〔1〕对于课程的复习,进度不能太快,不能做无用功,通过几节课下来,发现反应环节课上根本完不成,所以是否考虑把反应环节放在下节课,老师根据预习、展示环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遗漏的问题必须有所掌握,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展反应,对问题逐一击破,以到达打破重点、难点的效果。

〔2〕学生展示时对思路的把握以及问题的提升还是不完美,还是有点形式化,学生在空中比划讲题必须改正。

三、方向及措施:〔1〕创造性的使用课堂流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多关注全体学生。

〔2〕复习要有梯度,有难度,整堂课下来要顺畅,照顾中下层学生,学生在学习时要先通览教材,自学提纲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展示时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因为组内交流更重要,学困生受益〕。

全班交流、拓展、老师追问,变式训练。

〔3〕展示的题必须是有代表性的,能好把一章的知识点展现出来。

第2篇:初二物理教学反思初二物理教学反思宝拉提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

转眼之间,年末岁尾,本学期即将完毕。

回忆这段时间,在教学上有很多感触和想法,详细反思如下:开学初,本人便努力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预习,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开动脑筋并积极答复下列问题,课后要做到复习与稳固。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总结(3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总结(3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总结(3篇)一、教学设计反思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构造和属性的学习作好预备。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连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留意,且气体不易观察,而难于直接观看到。

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试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试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力量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依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育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泼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学问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学问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一节课的内容在试验探究和对熟识的现象的探究中把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学问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学问有一个整体的熟悉,避开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拟适当,学问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拟简单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学问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试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展两个好玩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舞性的评语。

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忱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从引课到进展新课教学到整节课完毕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

但在进展试验时试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试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搁了一些时间致使试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留意避开。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功和机械能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功率的概念,知道功和功率的区别与联系(2)能应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4)熟练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5)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等问题的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课前,学生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课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重点(1)知道功和功率的区别(2)能应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熟练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了解功与能的关系(2)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1.本章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物理量,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知识在脑中较零散;2.学生没有将功和能联系到一起;3.学生对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方法掌握的很模糊。

德育渗透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课堂结尾通过学习中功与能的类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卷、微课、代表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纸板教学准备信息整合:电子白板内容、板书内容、学案卷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过程详解时间一、回忆功的知识二、回忆功率的知识1.10秒回忆2.共同回答加提问3.补充克服重力、摩擦力做功公式1、10秒回忆2、共同回答加提问3、补充p=Fv 公式22三、功和功率的区别(1)功表示做功的多少(2)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1.关于功率说法正确的是( A ) A.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B.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C.做功时间越少,功率越大 D.做功时间越多,功率越大4.2.两个体重相同的人同时从一楼到五楼爬楼梯,甲先到楼顶、乙后到楼顶,则他们所做的功W 甲 = W 乙,它们的功率P 甲 > P 乙。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七章 力复习课教案主讲教师:赵海鑫工作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四中学一、教材分析:本章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开篇章节,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本章有三部分内容1.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形成力的概念; 2.探究弹力,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3.学习重力,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对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二、教学任务: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作图法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什么是弹力,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了解其原理;5.了解重力的由来,计算方法,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四、学情分析:任教学校为武安西部山区乡镇级别中学,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一般,动手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物理学科似乎先天不足,但学生个性淳朴,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可挖掘潜力大。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重力。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重力的方向。

六、教学方法:提纲引领,学生展示。

例题讲解,深化理解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系统八、教学过程:流程一、整体回顾流程二、知识点详解及典型例题解析(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____________的作用。

2021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与教学反思

2021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与教学反思

本章复习和总结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漂市一中钱少锋【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的种类及其应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知道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能正确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并能进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例题1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2)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________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________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答案:(1)水平(2)1 0.6 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例题2 如图甲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N的物体P悬挂在杠杆的中点A处,拉力F1与杠杆成30°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此状态下拉力F1=______N.试作出F1的力臂l1.解析:过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需要延长)作垂线,垂线段即是动力臂l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道l1=1OB,又2知阻力臂l2=1OB,所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2件F1·l1=F2·l2,有F1=F2=6N.答案:6 F1的力臂如图乙所示.滑轮和其他简单械例题3如图所示,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机械的是()解析: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扳手、自行车的车把均是轮轴,属于省力杠杆;镊子是费力杠杆.答案:C例题4 如图所示,图中是一个______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为10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若F拉滑轮运动的速度是1m/s,则物体A移动的速度是______.解析:选择滑轮作为研究对象,无论装置怎么改,都是受三个力,且三个力都平衡,用在轴心上的力等于作用在绳上的力的2倍,F=2 1=2F2,如图所示,绳子一端移动速度等于物体移动速度的2倍,即v绳=2v物.答案:动 5N 2m/s例题5 如图所示,滑轮下挂重500N的物体G,滑轮重40N,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要在图示位置使杠杆平衡,在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直向上的力F应是(杠杆上标度的间距相等)()A.270NB.60NC.540ND.720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机械的组合题,题目中用到了杠杆和滑轮.先研究滑,这是一个动滑轮,它可以省一半的力,物体和滑的总重为:G总=500N+40N=540N,因此绳子对杠杆的拉力(即杠杆的阻力)为F阻=1G总=270N.再研究杠杆,设相邻两个标度2间的距离为l,则动力臂为3l,阻力为4l,根据杠杆的平条件:F1·l1=F·l2,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学反思引言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进行回顾,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背景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运动学、力学、电学等多个知识点,是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因此下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在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物理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在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

在讲解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在实验演示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优点总结在初二物理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传授通过充实准备课前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我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授物理相关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定义和概念的简明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本原理。

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我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通过多次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我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讲述功和能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功、功率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功和能的关系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能的概念把各种自然现象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

本章所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所讨论的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是运动和力的进一步综合和扩展.同时也为最后一章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章可分解为3个要求,即:1、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2、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并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第七章学习的力是功的基础,功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效果的度量,这些知识为我们这一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下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2)理解什么是功率,会正确进行功、功率、速度的计算.(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功和功率的概念;(2)功和功率的计算;(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机械能守恒;【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件导入:由过山车的视频导入课题《功和机械能》复习一、自主学习:知识点梳理一、功1、做功的必要因素;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3、功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和总结
师院附中李忠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利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量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沉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等仪器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知识点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例题1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根据图中所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N.
(2)根据图a、c、d实验可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有关.
(3)根据图实验可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解析:当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当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由于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此时弹簧测力计与物体重力之差为物体此时所受液体浮力的大小,因此可得c图中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浮=3.8N-2N=1.8N;由图a、c、d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而图a、b、c三个图中排开的液体相同,只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所受浮力不同,所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答案:(1)1.8 (2)液体密度(3)a、b、c(或b、c)
知识点2 阿基米德原理
例题2 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5cm,体积为80cm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受到的浮力是()(g取10N/kg)
A.0
B.0.3N
C.0.5N
D.0.8N
解析:观察图中的石鼓,中间的圆柱部分和上部没受到水的压力,下底没有与水接触,也不受水向上的压力,故石鼓中间圆柱部分不受浮力,石鼓两侧弯曲部分受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Sh)=1×103×10×(80-10×5)×10-6N=0.3N.
答案:B
例题3 (多选)一个大物块甲,先后两次分别在物块乙和小物块丙的作用下,其上表面恰好与水面相平,甲、乙之间用绳连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情况下,甲物块所受浮力相等
B.绳的拉力与丙物块的重力大小相等
C.乙物块的密度比水小
D.乙物块的质量比丙物块大
解析:A项,因为两种情况下,甲排开的水的体积相同,所以甲所受浮力相同;B项,第一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浮=G甲+F拉,第二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F=G甲+F压,分析丙的受力情况知G丙=F支,F支与F压为一对相互作用力,结合分析得F拉=F压=G丙,故B对;C项,乙进行受力分析,得F 拉+F乙浮=G乙,显然F乙浮<G乙,即ρ水V乙g<ρ乙V乙g,即ρ水<ρ乙,C错;D项,由B项知F拉=G丙,再由C项F拉+F乙浮=G乙,则G丙<G乙,m 丙<m乙,D对.
答案:ABD
例题4 现有细线、弹簧测力计、带提手的小水桶、量筒、水、水杯、形状不规则的小块等器材,请你选取其中的器材,用两种方法测出完全浸入水中的小石块所受的浮力,写出选用的器材和简要步骤.
方法一器材:
简要步骤:
方法二器材:
简要步骤:
答案:方法一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小桶、水、小石块步骤:(1)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小石块所受的重力G;(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让它慢慢全部浸入小桶内的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则小石块所受浮力为G-F.
方法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小桶、水、溢水杯、小石块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所受的重力G1;(2)在溢水杯中倒入与出水口相平的水;(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使之慢慢全部浸入水中,用小桶收集排出的水;(4)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与水所受的总重力G2,则浮力为G2-G1.
方法三器材:细线、水、量筒、小石块步骤:(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示数V1;(2)用细线拴住小石块,使之慢慢全部浸入水中,再读出此时量筒示数V2,则浮力为ρ水g(V2-V1).
知识点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例题5 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
系图象.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
和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答案:D
例题6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实验步骤如下:
(1)按如图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N.
(2)按如图乙的方法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大小为
cm3.
(3)用公式F浮=ρ水gV排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g=10N/kg)
(4)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解析:对弹簧测力计、量筒读数,得G=2.2N,V排=40mL-20mL=20mL=20cm3,则F浮=ρ水gV排=1.0×103×10×20×10-6N=0.2N<2.2N,即F浮<G,所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下沉.
答案:(1)2.2 (2)20 (3)0.2 (4)下沉
例题7 某物理小组决定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但是手边的测量工具只有
量筒.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先把鹅卵石浸没在水杯内的水中,向矿泉水瓶中逐渐加水,当加入225ml的水时,瓶子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平衡.拿掉水杯后,再向瓶中加入150ml的水,此时瓶子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平衡.若不考虑鹅卵石的吸水性,忽略瓶子的质量,g取10N/kg,求:(1)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鹅卵石的密度.
分析:(1)鹅卵石浸在水中受到浮力F浮、拉力F和重力G石,三者平衡,有F浮+F =G石,当鹅卵石离开水面后,水的总重力G水总等于鹅卵石的重力G 石.因此,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后来增加的水的重力.(2)求鹅卵石密度关键是要求出鹅卵石的体积.由(1)问中浮力的大小可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而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
解:(1)由图乙可知,G石=G水=m水g=ρ水Vg.又由图甲得,F浮=G石-F=ρ水Vg-ρ水V′g=ρ水ΔVg=1.0×103kg/m3×150×10-6m3×10N/kg=1.5N (2)根据F浮=ρ水V排g,则V排=F浮/(ρ水g)=1.5N/(1.0×103kg/m3×10N/kg)=1.5×10-4m3鹅卵石浸没在水中,V石=V排,则鹅卵石的密度为ρ石=m石/V石=ρ水V水/V石=1.0×103kg/m3×(225+150)×10-6m3/1.5×
10-4m3=2.5×103kg/m3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
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