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 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 生说: “荆国王文公安石,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 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 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王安石生前身后所受争议之大,历史上 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王安石主要是因变法而名留青史的,在当时和其后,对他 变法的正误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此外, 其孤傲执拗、 刚愎自用的性格,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认识王安石,了解王安石,为 人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将他的变法理念付之于行动,是宋神宗上台以后的事。宋仁宗当了 40 年皇帝,其间也有过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名臣,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总的说来,宋王朝的光景是每况愈下。宋神宗上台时,兼并之风日盛,国家是越 来越不景气。宋神宗是 20 来岁时上的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想有一番作为, 但仁宗和英宗给他留下的老臣,都帮不了他什么忙。他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倒 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 这韩维是王安石的好朋友, 他的建议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 夸奖,他就会乘机举荐王安石,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说得多 了,宋神宗也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的印象了。那时,王安石因母亲过世而一直 守丧在家,宋神宗便下了道命令要王安石进京来。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召进京,来到京城,神宗皇帝即召见 他, 问: 治理国家, 首先要抓些什么?王安石答: 首先是要选择治理国家的方法。 皇帝又问,向唐太宗学习可不可以呢?宋神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贞观之治是 后来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们向往的, 不料王安石并不把贞观之治十分放在眼里, 回 答说:何必学唐太宗呢?要学就学尧舜之道。尧舜之道,非常简便、关键、容易, 只是后来的人不能正确地理解, 便以为高不可攀罢了。 宋神宗很满意王安石的回 答,王安石进京的第二年,就让他当上了副宰相,参与执政。王安石参与执政时 的朝廷,暮气沉沉,有“生、老、病、死、苦”之说。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 到神宗赏识、委以重任时,年方 49,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又决心一展平生大 志,故谓之生;当时的宰相曾公亮已年过 70,遇到事情需要表态时就哼哼哈哈, 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没有一个准信,谓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 65,三朝元老,见 神宗重用王安石, 他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便干脆常常称病不到朝廷上班,

谓之病;副宰相唐介, 在王安石上任两个月后便病死了, 谓之死;还有一个副宰相 叫越抃,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知道反不了,于是常私下叫苦,谓之苦。执掌政权 的中枢大臣除王安石外, 竟然是“老、 病、 死、 苦”, 王安石处境之难可想而知。 他要推行变法,显然不能依靠这些老、病、苦的人,于是,他大刀阔斧,该退的 退,该上的上,经过一番人事调整后,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推行起他的变 法来了。 王安石的变法,涉及到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理财、 强兵、育才三个方面。当时兼并之风日盛,青黄不接时大多数农民遭受有钱人家 的重利盘剥,大姓巨贾垄断操纵市场,差役繁重,不少人家因之倾家荡产。王安 石的变法,正是针对这些弊病进行的。如青苗法,就是当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由 官家借钱给他们,秋收时还,年息二分。当时地方上设得有常平广惠仓,丰年时 买谷储藏,荒年时平价出售,但荒年不常有,广惠仓也就常有积压,积压久了, 粮食霉变造成浪费。新法将广惠仓的钱不再买谷积压,而是借给农民并收息,这 样做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现在颇为时行的“农贷”, 不知是不是和这青苗法相似? 又如均输法,就是将各地方对朝廷的上贡改为中央直接采购。地方上贡的货物, 不一定就是朝廷需要的, 而且很多地方距京城路途遥远, 货物运到朝廷往往得不 偿失。新法是将这些货物就地集中卖掉,然后将钱给中央,中央则按需要就近采 购。又如市易法,就是为了打破大姓巨贾对市场的垄断,王安石为此设置了“常 平市易司”,贱时买进,贵时卖出,既可平衡物价,又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在强 兵方面,他制定了保甲法,即十家为一保,家有两男以上的取一男为保丁,保丁 发给武器,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这个措施与裁兵法一道,寓兵于民,既节省了 国家大量的军费开支, 又保证了国防需要。 在育才方面, 王安石和他的弟子一道, 对《诗经 》、《尚书》和《周礼》重新注释,并以此为教材,改组太学,扩大招生名 额,不再录用只会吟诗作赋的人,而是录用懂得经世之术的人。公平地说,王安 石变法的内容, 不仅对当时的弊病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 “往 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由此可见,他的思想确实是非常超前的。 解蕴山,1905 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谢儿寨村。1923 年考入直隶省立第七师 范学校(后改为河北省立大名七师)第二班就读。 大名七师是由当地中共党组织领 导的一个进步学校,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等人,都是中共党员。在师长 们的革命思想影响下,解蕴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他向往革命,向往共产党, 并把家中给他的生活费资助了学校党组织。1927 年春,解蕴山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 就在 1927 年这一年,解蕴山家中遭到土匪抢劫,长兄解瑛被打死,祖母等 数人被土匪绑架,父亲解佩玉被殴打恐吓,精神失常。解蕴山被迫中途辍学。回 家后,他一面料理家务,一面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1929 年初,他被调到中共 大名县委担任领导工作。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地同敌人

进行顽强的斗争。同年秋后,军队包围大名第七师范学校达 5 天 5 夜。为了保存 党的力量,挫败敌人的镇压政策,解蕴山四处奔走,组织社会各界援助大名七师 的斗争。后来,他曾两度回校担任会计工作,在团结进步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 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 年 7 月,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冀东 一带主权丧失殆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甚一日,解蕴山满怀悲愤,在大名七师校 园发表了“救亡救国,匹夫有责”的演说,唤起青年们奋起救亡图存。1937 年 春解蕴山回到家乡农村, 组织爱国团体秘密抗日十人团, 准备进行长期的抗日斗 争。 大名城自古以来为北方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卢沟桥事变后,军队向南 溃败,冀南一带处于极端混乱状态,土匪蜂起,仅大名城北就有“天下第一军” 等数股游杂武装。这些游杂武装肆意向各村摊派粮款、枪枝,闹得地方上人心惶 惶,民不聊生。当地知识分子有的携眷南逃;有的剃光了头,脱去学生装,扮成 农民在乡下隐蔽起来。在这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解蕴山不顾自己家庭的安危, 挺身而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宣传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在大名、广 平、馆陶等县的冀鲁边境地带建立起抗日救国会。从 1937 年 3 月至翌年 3 月,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解蕴山曾 3 次试图建立抗日武装,但由于没有经验 和顽固派的破坏,都失败了。个别人有些心灰意冷,对坚持抗战失去信心, 解蕴山笑着鼓励大家说: “只要我们有决心, 不气馁, 再接再励, 就一定会成功。 ” 他不避艰险, 坚持工作, 终于组建了杨桥自卫团, 又把杨桥周围的会道门——“南 方离”的数千人武装争取过来, 组成地方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使各方土 匪不敢入境骚扰,稳定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1937 年 10 月,日军侵占大名城。为了更有利地开展对敌斗争,1938 年 5 月, 杨桥自卫团改编为大名县第四区抗日大队, 随后又在杨桥建立了抗日民主区 政府。 同月,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到大名邻县曲周、肥乡、广平一带开辟工作, 在各县发动群众,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团体。 濮阳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 本也把部队开往冀南,在大名、南乐交界地区成立了大名县政府,丁树本部第三 旅旅长陈铭韶兼任大名县长。这时,经栗汇川介绍,解蕴山和一二九师地方工作 队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 为了团结抗战, 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第四区抗日大队接受了陈铭韶的任命, 归属他的建制。 解蕴山被派到大名县政府 担任民运科长。 时大名县民运科下设民运、宣传、教育等股室,各区设有视学委员。在解蕴 山主持下, 各区普遍建立了抗日小学和培训抗日干部的培训班, 这对进一步打开 大名县的抗日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38 年冬,日军侵占山东聊城,在鲁西坚 持抗日斗争的爱国人士范筑先牺牲, 原在范筑先部工作的十几位知识青年, 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