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其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关原因。

一、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期间社会主要是农耕社会,人口数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

周代的人口约为500万左右,到了春秋时期,人口数量增加到了约1000万左右。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至汉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重大变革,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秦代末期,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到汉代中期,人口数量已经广泛地分布到了中国各个地区,并且达到了40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是唐宋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经历了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并且人口数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唐朝时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000万以上,明朝时期达到7亿左右,清朝时期则达到了近10亿。

综合来说,中国古代人口经历了从慢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历程,并且在最后一个时期内,人口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二、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在上述的三个时期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政治结构的变化。

在西周时期,政治上主要是以周王朝为中心,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是分裂的时期。

然而,随着秦统一天下,中国社会达到了一种高度的集中国家的政治结构。

汉代时期则是官僚制度的铁板一块,唐宋时期则是在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科举制度。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开始的时候,中国社会的阶层是以宗族和等级为主。

而经过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动之后,社会的阶层逐渐形成为了官僚、士庶、工商、贱民四大阶层。

不仅如此,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阶层的流动性得到了大大加强。

第三个方面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古代,中国经济的中心都是以农业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也逐渐变得多元化起来。

从唐代开始,手工业开始发展,并且城市逐渐形成;此外,在宋代时期,随着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迁
而单次战乱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一亿七千万人死亡,交战区域百姓几乎被杀光。
年代
人口(万)
备注
公元前230年
3000
战国后期
公元前221年
2200
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人口下降
公元前210年
3000
天下统一10年后
西汉建立
1600
秦末农民起义,人口减半
公元前129年
3600
历经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初期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迁
百姓真是人如草芥、命如蝼蚁
从下表统计数据变化中,可看出古代中国作为最下层的普通百姓,人如草芥、命如蝼蚁。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真是幸运。
战国开始至今2500年间,中国历代人口少于1000万的时期只有两个,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及蒙古南侵金和南宋时期。特别是蒙古南侵,南方汉族被屠戮殆尽,几乎到了灭种的边缘。
公元1223年(南宋中期)
1亿5000
宋夏金人口总和,期间未发生大战
公元1274年(元统一)
900
蒙古自身人口除外,金国和南方汉人几乎被屠尽,历史最惨
公元1350年(元朝中后期)
9000
汉族的繁殖能力真不是盖的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
6000
元末大乱,明朝建立
公元1479年(明宪宗时期)
7000
明初100年,人口逐渐恢复
1616
晋统一天下
公元318年
1200
五胡乱华,人口下降
公元581年
3000
隋建立,发动统一战争
公元589年
4000
隋统一天下,结束南北朝
公元609年
4600
隋炀帝中期,天下大乱前
公元618年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统计数据突显了中国人口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国历年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并分析相关趋势。

一、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如下表所示:年份人口数(单位:亿人)1978 9.21980 9.71985 10.81990 11.91995 12.72000 13.92010 13.82015 13.92019 14.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口数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

在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人口数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然而,在2000年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速逐渐降低。

虽然人口总量在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中国的人口问题仍然备受关注。

二、中国历年出生率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的出生率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出生率(千分之)1978 19.451980 18.211985 20.881990 17.131995 15.732000 14.192010 11.932015 12.072019 10.48由上表可见,中国的出生率在1978年至2010年间持续下降。

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后,人口控制导致了出生率的急剧下降。

然而,在近几年,部分地区逐渐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出现了微弱回升。

三、中国历年死亡率统计(1978-2019)中国历年的死亡率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死亡率(千分之)1978 6.111980 5.21985 4.961990 6.231995 6.892000 6.912010 6.442015 7.012019 7.22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总体上有所下降,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老龄化的加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图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Form:Internet图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Form:Internet Part one:Imformation from Internet:(l )1949年至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

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

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出生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致。

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个孩子的水平上。

(2)1969年到1977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2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

生育率从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

和出生率一样,几乎下降一半。

(3)1977年到1991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中期阶段”。

生育水平在2-3之间波动。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计划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极限的时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内部的反控制力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

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但由于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转变的文化边界,所以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

(4)1991年到199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动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续的低生育率阶段”。

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

这一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既梦寐以求。

又来之不易。

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1.8左右的低水平。

Part two:information by my understood: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949—1970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逐年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这个阶段完成了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阶段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人口增长率阶段的前半截转变。

中国人口各朝代统计

中国人口各朝代统计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统计远古时代: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13503923。

秦末汉初:《汉书•萧何传》中记载,人口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

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末年:《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公元3世纪初,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战乱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万。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南北朝混战:西晋统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的户总数是8907546户,人口总数是46019956人。

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全国后人口恢复到4000万左右。

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使人口降至1200万。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

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

损失率68%。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

损失率76%。

金、元灭两宋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年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年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5~59岁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亿。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1. 介绍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是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的一份表格。

这份演变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和家庭户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2. 南北方人口、户数的演变在我国古代,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北方,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农耕生产的发展,使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南方,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相对较高。

3. 不同朝代的人口、户数变化情况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人口和户数变化情况。

在秦汉时期,长城的修筑和北方农耕生产的发展,导致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而在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人口和户数迅速增加,而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明清时期,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繁荣,南方的人口和户数进一步增加,而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4. 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农业生产和疆域扩张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南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

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对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5.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指中国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以下是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人口增长(1949年-196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5亿,但由于长期的内战、战乱和社会动荡对人口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限制生育、晚婚晚育等。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抑制。

第二阶段:人口爆炸(1970年-1979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口爆炸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难以实施。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上升,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70年的8.4亿增加到了1979年的9.8亿。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980年-2015年)为了解决人口爆炸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于1980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主要包括限制生育、晚婚晚育、单独二孩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并在一些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减少。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失衡和老龄化。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80年的9.8亿增加到了2015年的13.3亿。

第四阶段:人口红利的消退(202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比例适宜,并且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潜力逐渐消退。

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趋于稳定。

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波动和调控。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经过多次调整人口政策,努力平衡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人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第一时段1000年翻一翻(夏商几百万到公元初年6000万,公元初年到中唐8000万或到宋代1亿)。

第二时段500年翻一翻(元代1亿到明末近2亿)。

第三时段250年翻一翻(清初2亿到清末4亿)。

第四时段40年翻一翻(20世纪50年代5亿到90年代10亿)。

第五时段20年翻一翻(20世纪末13亿)。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有三个明显的现象: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归纳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的规律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二、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这一阶段全国总人口由6.72亿下降到6.59亿。

三、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9年净增人口1。

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四、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并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3‰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历年人口数据(1949~2023)

中国历年人口数据(1949~2023)

中国历年人口数据(1949~2023)本文档将提供中国历年人口数据的详细信息,从1949年到2023年的变化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研究和了解中国的人口数据对于了解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人口数据不仅反映了国家的人口规模,还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化。

通过对历年人口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政府在人口政策方面的调整。

为了给读者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本文档将引用主要可信的数据来源,如___和其他政府公布的数据。

我们将确保所提供的人口数据来源可核实,以保证文档的可信度。

人口数据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档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见。

该文档将详细列出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人口数据,包括每年的总人口数和人口增长率。

总人口:5.83亿人口增长率:未提供数据总人口:6.33亿人口增长率:9.1%总人口:6.55亿人口增长率:3.5%总人口:6.58亿人口增长率:0.5%总人口:6.79亿人口增长率:3.2%继续按照此格式列出后续年份数据)继续按照此格式列出后续年份数据)总人口:14.94亿人口增长率:0.2%总人口:14.96亿人口增长率:0.1%未来人口趋势预测该段落将探讨基于目前的趋势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人口的发展情况,包括人口增长预期和可能出现的人口结构变化。

根据过去几十年来的数据和目前的趋势,中国的人口增长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放缓。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今,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有了显著的增长。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和推行晚婚晚育。

这些措施对人口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未来几年,预计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将继续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持续影响着生育率,导致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二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延迟生育时间和减少生育意愿;三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女性更加注重自身发展,从而减少生育的愿望。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02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02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

人类数量变化历史曲线

人类数量变化历史曲线

人类数量变化历史曲线
人类数量变化历史曲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狩猎采集时期(约10万年前-约1.2万年前):在这个时期,人类数量相对较少,估计只有几万人左右。

2. 农业革命时期(约1.2万年前-约5000年前):农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定居和耕种,食物供给得到了保障,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3. 工业时期(约17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

4. 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延长,同时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总体来看,人类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现代时期,人口数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一览表
解放后中国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万) 年增长率(‰) 1950 55196 20.0 1951 56300 21.1 1952 57489 22.7 1953 58796 25.0 1954 60266 19.7 1955 61456 22.3 1956 62828 27.6 1957 64563 22.2 1958 65994 18.4 1959 67207 -14.9 1960 66207 -5.3 1961 65859 21.8 1962 67295 27.9 1963 69172 19.2 1964 70499 28.9 1965 72538 23.0 1966 74204 24.6 1967 76032 28.5 1968 78198 27.6 1969 80355 27.2 1970 82542 27.3 1971 84799 22.7 1972 86727 23.5 1973 88761 18.6 1974 90409 17.3 1975 91970 14.1 1976 93267 16.2 1977 94774 14.6 1978 96159 14.4 1979 97542 11.9 1980 98705 13.8 1981 100072 15.8 1982 101654 13.3 1983 103008 13.1 1984 104357 14.3 1985 105851 15.6 1986 107507 16.7 1987 109300 15.8 1988 111026 15.1 1989 112704 14.5 1990 114333 13.0 1991 115823 11.6 1992 117171 11.5 1993 118517 11.2 1994 119850 10.6
20.0 10.0 0.0 1950 1956 1962 1968 1986 1992 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秦-清)
上图是笔者根据网传的统计数据绘制的。

也许当事人对各历史阶段的人口统计数并不精确,但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其增减的轨迹。

此图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秦以前的人口应该总数一定超过3000万,因为那个时期多年的混战必定致使减员很多,试看,至汉初、总人口继续减至800万人——也就是说,今天的13亿人绝大多数都源自那800万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上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几乎都是同宗同族,彼此多少都有点血缘关系。

经过汉朝200年的繁衍,中国的总人口终于以800万为起点站上6000万人的历史顶部,可惜、仅仅过了50多年居然又再度减至2100万。

50年!死亡4000多万!!然后,又是100年的繁衍,再度接近恢复到6000万人。

隋唐、北宋期间,中国人口均有过大比例的回升,但是,一遭动乱就又重新锐减。

都说北宋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但在那冷兵器时代为确保一姓之江山而过度实行抬文抑武政策,后果实在太过惨烈了。

元朝总共不过百年历史,估计其人口统计里包含了北方的人口,加上当时疆域的拓展,所以那时的人口峰值不足以证明汉族人口的增幅比例;反而是清初人口的再度锐减,让现今一切清宫剧都显得那么的刺眼!!!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汉人口的递增速度短则30年、长则百年即可翻番,所以,清朝250年人口从1500多万增至过亿、清后100年更是连翻三番。

接下来将会如何呢?
既然在相对和平的时代中国人口会呈快速增长之势,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人口总数净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人口的大规模非正常死亡。

可见,无论是“陈桥兵变”式的换代,还是李闯王起义这样的骚乱,死亡最多的还是草根百姓。


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会把农民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视作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推行并试图维护集权统治。

虽然历代帝王也都试图通过诸如“削藩”之类的举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但由于疆域过大,每个朝代总还得在县和中央之间设一个中间层,问题也经常因此而引发,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诉求,无论是委派王子还是举人来到地方坐镇,他都会有权和利的诉求,如果这种诉求在朝廷无法得到满足,其势必会加重对更基层的盘剥,于是官激民变,而民变反过来更显其地位的重要。

为什么会在那么多的朝代(上图显示隋、唐、宋末皆超大比例减员)都会发生总人口的净减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兵”乃双刃剑。

高人云“发生战争是老百姓的悲哀,长期不打仗则是军人的悲哀”,兵的价值是通过立军功来体现的。

和平时期,兵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剿匪;若时局失控,兵也就成了匪。

古代军队征战经常以人头作为邀功的依据,匪不够杀,就选择杀平民;因为担心“东窗事发”,干脆灭族。

于是,越杀越多。

笔者有时会困惑:下面如此胡来,难道皇帝真的不知道?反复想想也就想明白了,皇帝也有他的难处。

笔者今年50岁,曾经以为半百之年何其漫长,如今看来有如弹指挥间。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过去,所有的数字都是冰冷的,没有谁会因为中华民族曾经在漫漫两千年里曾历经各种苦难而心存悲悯,毕竟都是过去的事了。

但是,哲人有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生逢乱世,生命仍然是最贱的。

好好珍惜吧,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