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设计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_模板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并研究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行为特征,达到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一些特征,以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关于”生命世界”中的有关认识动物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的内容标准,以及珍爱生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本节课的观察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基础上的。现在大多数小孩已经从不同渠道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的甚至会饲养过一些小动物,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动物的分类知识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教学准备应该比较充分,如果实在不能找到蜗牛,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用蚯蚓代替也行,但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实验材料。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动物(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1、猜谜: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是什么小动物?(蜗牛)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蜗牛。
【评析】研究对象的突然出现,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
1、谈话:通过观察,你们对蜗牛有了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
3、谈话:对蜗牛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你们能不能把观察到的蜗牛外形画出来?
4、学生画画。
〖说明〗教师适时发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展评时,适时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也可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演示。
三、了解蜗牛的行为特征
1、提问:刚才的画图说明同学们对蜗牛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关于蜗牛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提问: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①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材料是一块玻璃、放大镜。
②蜗牛怎样吃食?
材料是盘子和若干食物。
③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材料是干土、湿土,或干布、湿布。
6、学生分组研究并作记录。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增加自由度并非放任自流,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有选择地研究几个问题,是在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重要项目。
7、组织研讨。
①谈话:刚才的活动,大家表现都很好,每个同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通过这次观察研究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②学生汇报。
◇关于蜗牛的爬行;
◇关于蜗牛的吃食;
◇关于蜗牛喜欢的环境。
8、提问:如果要给蜗牛重新安一个舒适的家,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评析】研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经验,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所以孩子们都会大道理思考,如何给蜗牛安家。
9、提问:有同学发现蜗牛躲在壳中不出来,假如蜗牛一直躲在壳中,你有什么办法让它爬出来吗?又有什么办法让蜗牛缩回去呢?
【评析】此处调整了一下教材的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再提出研究项目,而且这个研究项目可以说是本课的高潮部分,相信学生对这项研究会有极大的兴趣和收获。
10、学生研究。
11、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12、谈话:你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蜗牛究竟是靠什么来对外界作出怎样的反应的。
四、巩固、延伸。
教学片断赏析
师: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里爬出来?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外缩回去?
(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后汇报)
生:用针刺它的壳,蜗牛没有反应。
生:用针刺它的触角,蜗牛动了一下,但没有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蜗牛的身体缩到壳里去了。
生:用针筒吸水后注入蜗牛壳里,蜗牛慢慢爬了出来!
生:我们小组没有碰它,蜗牛也自己爬了出来。
生:它先伸出头部,再慢慢地把身体探了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部,他又缩了回去。
《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是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了解风的成因。
学生对空气是流动的有许多感性的生活经验,但对其流动的原因并不清楚,本课以学生平常所见物体随空气运动的现象和上一课的挤压气球、塑料袋的实验感知为基础,启发学生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空气是不是会流动的,并作出假设,说出依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有挤、压、吹、扇、加热等,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蜡烛火焰上方的空气在往上冲,由此可知热空气会上升,反之,冷空气比热空气重,会下降。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或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本课的实验设计简单,现象明显,易于操作,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既能获得直观的信息又训练了动手能力。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
教学准备:
1.证明空气的流动:
气球、塑料袋、扇子、纸、小风车、蜡烛、火柴等。
2.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大小相同的两个纸袋、支架、横杆、蜡烛、火柴等。
(2)有关孔明灯、热气球等的多媒体课件。
3.寻找空气流动的路径:
透明水槽、线香、线香座(可用胶泥代替)、火柴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有依据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记录;
●能借助烟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空气的流动”进行科学主题探究活动,获取有关流动物体的特性的经验和知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和动手设计操作能力;
●了解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得出结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依据;
●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培养科学的能力与态度;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认识到进行信息、观念、思考的分享和相互启发的意义,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在教室的走道上喷了些香水,之所以用香水,是因为香水的气味浓一些,喷一些在地上,让全班的同学都能闻到,便于教学。另外,每个小组的同学各准备4支线香,并系在一起,这样冒出的烟多,便于观察。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