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这一要求,明确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积极地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扬其所长,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坚持开放性原则,注重学生团结协作
国际化和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国际化的形势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观念”便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明确的一个教学任务。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新课之前,我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如在讲“河姆渡聚落”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或绘制)河姆渡“干栏式”房屋模型,并能在课堂上展示、评比,看哪一小组制作(或绘制)得最好,得分最高。学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后,让学生据《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将各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作为基本内容,以空间位置为基准,简要绘制一幅《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以便让学生充分、准确地了解三个政权,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讲《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之前,要求
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等方式搜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的相关传说和神话故事,在课堂上能讲述、评比,看谁收集的多、讲得好。类似的问题和实践,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都有设计。在实践或查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共同完成课前任务,并能根据课本或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的疑问。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得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体现。
二、增强趣味性原则,体现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多元化的。对学生而言,“学会”远不如“会学”。只有“会学”才能更多地“学会”,才会成为多元化的人才,才会在社会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的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浓,积极主动探究事物本源的欲望强烈,能针对一些问题或现象“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以此得出一些结论。在现在的教科书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探秘、解谜。针对学生这一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悬念,增强趣味性和探究性。如《历史》七年级上册(川版)有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的题目,这道趣味性很强的题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用这个瓶子汲水会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呢?”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可得出结论。在《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课中,我布置了一道
要求学生“不用乐器演奏乐曲”的题目。学生通过实践,能将生活中用的碗、杯、盘、棒结合起来,自己排练,采用打击的方式演奏一些曲子。从中学生明白早先的音乐往往从打击乐中开始的,并对编钟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加深。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易提高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得结论,从而形成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怎样钻研的学习方法。
三、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的能动性
新课程下历史课程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强调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自己和书本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能动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实践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演,表现自己。“商鞅变法”体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变革。学生对变法的内容、意义和性质理解不是很清楚。要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势必让学生自己“经历”这段历史,从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于是我指导学生编“商鞅变法”课本剧,让学生自行排练,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活动,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理解透彻。另外我还组织了“春秋战国”成语故事讲演比赛;组织了历史歌曲演唱比赛;组织历史故事大赛;组织学生手工制作历史模具比赛;事先指定篇目指定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走上讲台上课,其他学
生针对其上课的教态、语言、教材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些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色。
四、以社会大课堂为基准,使学生能走出去有所获
知识的接受关键在于能运用。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这要求教师以不断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现代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但其历史脉络是有迹可寻的。为此,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你家庭生活、生产状况的变化”“家族起源与发展”、“地方名人”、“地方名胜”、“小区成员文化程度与工作、生活方式”、“居住地环境的变迁”等题目让学生去考察,将考察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这些文字材料便成为学生的科研小论文。让学生明白科研工作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感受和亲历的。而这种社会性持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变化,关注时代发展。同是也是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及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过去任何一届都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明显提高,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乐于活动,勤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时代精神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