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d8a3d4240c844769eaeec0.png)
薄层色谱(点板)的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1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色谱学 第三章 薄层色谱
![色谱学 第三章 薄层色谱](https://img.taocdn.com/s3/m/0540e8ffaef8941ea76e0549.png)
在吸附色谱过程中,溶质、溶剂和吸附剂三 者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竞争的,如此构成了 整个层析分离过程 。 在薄层吸附色谱过程中,主要为物理吸附, 无选择性。因之吸附剂与多元组分溶液接触 时,一方面任何溶质都可被吸附(当然单位 重量吸附剂所能吸附物质的量,即“吸附量” 会因物质种类而异),另一方面,吸附剂也 可吸附流动相分子。由于物理吸附是可逆的, 故被吸附的分子同时也可被解吸出来。
偶氮染料 偶氮苯 对甲氧基偶氮苯 苏丹黄 苏丹红 对氨基偶氮苯 对羟基偶氮苯
Ⅱ 0.61 0.28 0.18 0.11 0.04 0.01
表3-2 硅胶活度分级法 Rf Ⅲ Ⅳ 0.70 0.83 0.43 0.67 0.30 0.53 0.13 0.40 0.07 0.20 0.01 0.07
除上二种外,还有其他一些吸附剂。吸附剂品种如下: (1)硅胶:薄层色谱用为200~250目粒度,规格很多,一般如有石膏作粘 结剂,称硅胶G;石膏含量为5~20%,一般为10~13%,亦有用淀粉作粘 结剂的,称硅胶S,不加粘结剂者称硅胶H或硅胶N,为了便于观察组分的 斑点,也可在硅胶中加入荧光指示剂。如果又加有粘结剂时,则称为硅胶 GF或硅胶GF254,即吸收254nm紫外光。 (2)氧化铝:根据加有粘结剂情况不同,有H、G、HF、GF等品种。 (3)硅镁吸附剂:即费罗里硅土,使用前要在130℃下活化二小时。 (4)纤维素:长度仅为2~20微米的短纤维,分天然纤维和微晶纤维两种 形式,也可加粘合剂、一般用于亲水性物质的分离,如羟基化物等,但缺 点为不能用浓硫酸等腐蚀性溶剂进行显色。 (5)聚酰胺:这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有机吸附剂,多用于分离酚类化合物, 样品容量大,但粘结能力差,可加入纤维素或淀粉作粘结剂。 (6)烧结薄层板:这是一种多次使用的薄层板,是由200~300目石英或玻 璃粉,与200~300目硅胶或氧化铝按1:25重量混合,用乙醇调成浆料,涂 在玻璃板上。0.25~0.3毫米厚,然后在700~780℃高温下烧结,即成烧结板。 烧结板用一次后可用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洗涤,最后用水洗干净后烘干再 继续使用。
薄层色谱原理
![薄层色谱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0075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f.png)
薄层色谱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技术,它在研究有机分子或混合物中有机物组成及其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时,尤为有效和重要。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层分离法,是一种用来分离混合物中不同物质或成分的方法。
它是非常有效的分离技术,因此在各种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是根据混合物的相对吸附性在平整的薄层上,利用一定的溶剂或者定量的固体表面的干预作用,使物质在薄层上分离的方法。
它是根据分子的吸附特性,采用不同的溶剂组合和色谱条件,把混合物分离到不同的位置。
薄层色谱法以室温为操作条件,无需特殊设备和复杂的操作,而且属于一种较为经济的分析技术方法。
当混合物的成分较多的时候,如果采用其他分析技术,操作技术会变得复杂,而且数据分析和统计也会变得比较困难。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按照混合物的表面的强度,不同的离子被固定在薄层上。
薄层色谱法的溶剂选择是色谱分离的关键,它可以使分子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保持稳定,从而使色谱分离更加有效。
溶剂可以有效滴定,使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在不同的位置上分离出来。
薄层色谱法的分析技术有两种模式:固定溶剂模式和可变溶剂模式。
固定溶剂模式采用固定的溶剂,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
可变溶剂模式是通过不同溶剂配比对混合物中不同成分进行分离。
在实际应用中,薄层色谱法可以与其他技术配合应用,实现更加有效的分析。
薄层色谱法在分离混合物中不同成分,以及研究各物质的相对含量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具有灵敏度和精密性的优势,使它能够更好的应用在许多研究中。
它给过程分析和混合物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能有效解决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薄层色谱法为研究混合物组成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快捷、可靠的分析方法。
它具有灵敏度和精密性的优势,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
未来,薄层色谱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更大的潜力,给研究者带来更大的帮助。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9460bbe45c3b3566ec8be8.png)
课程:分析制样技术
薄层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概念及原理
• 薄层色谱法(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
液吸附色谱。 •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
间进行分离。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使它们在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也有差别,从而得以分离,显 然试样中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在薄层中移动距离最大,而 试样中吸附能力最强的组分在薄层中移动距离最小。
四、注意事项
1)展开时,层析缸中的有机溶剂蒸气必须达到饱和,否则,Rf值将不能重现。
2)在薄层用的吸附剂中,硅胶适用于酸性和中性组分的分离,碱性组分与硅胶有相互 作用,不易展开,或发生拖尾现象,不好分离;氧化铝适用于碱性好中性组分的分离 ,但不适用于酸性组分的分离。
3)如果单一展开剂效果不好,可以用混合溶剂,通过改变溶剂组分和比例来调整展开 剂的极性,从而达到分离效果的目的。
二、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
(2)展开剂:
选择展开剂时,主要考虑极性,其洗脱能力与极性成正比 。分离极性大的化合物赢选用极性展开剂,而分离极性小 或非极性的化合物应选用极性小的展开剂。 单一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 仿>二氯甲烷>甲苯>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石 油醚
① 蒸气显色法:利用样品组分与单质碘、液溴、浓氨水等物质的蒸气作用
而显色。将上述易挥发物质放于密闭容器中,再将展开剂已完全挥发的薄层板 放入则显色。
② 显色剂显色法:将一定浓度的显色剂溶液均匀喷洒在薄层上,是样品组
分显色。
③ 紫外显色法:某些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回发出荧光,可将展开剂挥发
薄层色谱的原理
![薄层色谱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5e7f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c.png)
薄层色谱的原理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通过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使样品中的化合物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根据其在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而分离出来。
薄层色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分析方法。
薄层色谱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首先,样品的制备是薄层色谱的第一步,样品需要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并通过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
其次,色谱板的制备是关键步骤,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基板上涂覆一层固定相而成。
然后,选择适当的色谱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固定相的选择、流动相的选择和色谱板的预处理。
最后,色谱分离的原理是根据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进行分离,通常是通过极性差异来实现。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固定相的选择决定了色谱分离的效果,通常使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等。
不同的固定相对于化合物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色谱分离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另外,流动相的选择也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流动相的极性和流速会直接影响化合物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通常使用的流动相包括醇类、醚类、酮类等有机溶剂,其选择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特性来确定。
薄层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进行分离时,化合物会根据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大小而在色谱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通过观察斑点的位置和色泽,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之,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薄层色谱在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078a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9.png)
薄层色谱法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
薄层色谱法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备受青睐。
本文将对薄层色谱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在薄层色谱法中,样品被置于薄层色谱板上,然后板上的样品与流动相接触,流动相在板上上升,样品被带上升。
不同成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上升的过程中会发生分离。
通过观察分离后的斑点,可以得到样品的成分信息。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可以用化学的分配系数来解释。
分配系数是指在两种相(通常是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的物质的比例。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也不同。
在薄层色谱法中,固定相是薄层色谱板上的吸附剂,而流动相则是向上移动的溶剂。
样品在两相之间分配后,就会在薄层色谱板上形成斑点,不同物质的斑点位置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还涉及到色谱板的选择和制备。
色谱板通常由玻璃、铝箔或塑料制成,表面涂有吸附剂。
吸附剂的选择对于分离的效果至关重要,不同的吸附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
制备色谱板时,需要注意涂布均匀、干燥彻底,以确保分离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在实际操作中,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
首先准备好色谱板和溶剂,然后将样品在色谱板上施加,最后将色谱板放入溶剂中。
通过观察色谱板上斑点的形成和移动,就可以直观地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总之,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通过合理选择色谱板和溶剂,以及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有效分离。
薄层色谱法原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谨慎对待,以确保分离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有所帮助。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cd588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0.png)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分离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
其原理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同亲和性来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使用一种薄而均匀涂敷在玻璃、铝箔或塑料片上的液体或固体层,称为薄层层片。
这个层片通常是由无定型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组成的。
待分离样品通常是在物理或化学处理后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以一小点或线状的方式施加到层片上。
在色谱过程中,层片与溶剂系统保持接触,而溶剂会在吸附剂上升出现浸润,形成一个移动相。
移动相通过表层片,将溶解物质带上升。
移动相的速度取决于吸附剂的性质和选择性,以及溶剂在薄层上的升力和展开行为。
在运行过程中,溶质分子与吸附剂的相互作用力不同,以致有了多项移动的速度。
这导致了溶质分子的分离,从而使它们以不同的速度通过层片。
最终,通过观察分离物质在层片上的位置和形成的斑点,可以确定分离效果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这可以通过显色剂或紫外光照射等方法来实现。
总的来说,薄层色谱法原理是基于样品分子与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和移动相的逐渐上升,利用它们在层片上的差异速度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975c462b90d6c85ec3ac6bd.png)
薄层色谱(点板)的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1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原理解析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原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ad35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f.png)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分离原理解析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表征有机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将有机物分离出来,从而实现结构特征的鉴定。
薄层色谱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用有机溶剂将目标物质溶解,然后把溶剂及溶解物的混合液均匀的均匀地涂布在薄层色谱板上;第二步是将薄层色谱板放入到色谱室内,室内的空气带有所需的吸收剂。
当控制空气流速时,吸收剂所携带的有机物会从高温到低温,从而形成一层层的梯度,有效实现对溶解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优点:
1、分离效率较高:薄层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将有机物的混合物分离成各种物质,可以满足高效率的分离要求。
2、质量检测准确:由于色谱的原理,可以准确的测量各种物质的含量,从而快速、精确地检验各种物质的质量。
3、操作方便:薄层色谱对于分析师来说,操作简单,只需把溶解物均匀的涂在色谱板上,便可快速实现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的缺点:
1、耗时长:由于要求空气流速的控制,色谱室的空气流速控制仍需要更多时间,时间上的浪费还不少。
2、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色谱室的温度影响。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05724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3.png)
薄层色谱法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以固体膜为基础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对多组分的混合物进行分子级的分离和分析,使用简单、便捷、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同时收集物质的灵敏度也可以达到微克的水平,因此在分离和分析有机物中也广泛应用。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将被分析物质涂布在一个固体膜上,在被分析物质有该被可以溶解在固体膜上的溶剂中,经过固体膜上的移动和分离,被分析物质会在固体膜上形成一条条浓薄不一的条带。
由于被分析物质和其它物质在溶剂上移动和分离的速度不同,当移动到一定高度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条带,由此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被分析物质。
薄层色谱法的实际操作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将混合物分解,然后将分解出的溶质用一定的溶剂溶解,将溶液均匀地涂布在确定的固体膜上,当膜在移动到另外一端,条带便可以形成,然后便可以进行色谱检测,从而分析出不同的混合物组分,可以对不同的混合物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法在分析有机物方面应用最广泛,特别是配和染料荧光素类,可以做出比较精确的分析和分离。
另外,薄层色谱法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混合体系和微量物质的分析学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薄层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对系统性染料进行分析和分离分析,可以定量分析矿物溶剂及其它物质,还可以运用色谱技术分析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等。
薄层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热法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即在被分析或检测物质在固体膜上运动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温度对它们进行加热,以提高它们的分离效果,也可以改变溶剂的浓度,增加移动溶剂的物理性质,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便捷、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有机物分析和检测以及复杂混合体系和微量物质的分析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的操作简单,原理明确,灵敏度高,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是一种有效的色谱分析方法。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7da0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3.png)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
的色谱分离技术。
它基于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的亲疏性差异,利用了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需要分离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然后在一张薄石英玻璃或铝箔片上均匀涂覆一层薄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和硅胶凝胶等。
接下来,将涂层的薄片置于一个密闭的玻璃槽中,底部加入浸润吸附剂的移动相。
浸润过程中,样品分子会与固定相亲疏性不同,部分样品分子会被吸附在固定相上,而其他成分则会相对快速地移动。
移动相的选择是根据溶剂性质和样品成分的亲疏性来确定的。
当移动相通过薄片时,样品中的各个成分会根据其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在薄片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移动距离较短的成分代表亲吸附性较强,而移动距离较远的成分代表亲吸附性较弱。
通过比较样品成分的不同斑点之间的特征,可以确定其组成和相对含量。
为了可视化分离结果,通常会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显色。
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与特定化合物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或发光,从而使分离出的物质清晰可见。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如药物分析、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fa05d6d5bbfd0a79567357.png)
4.点样过程 确定点样位置
吸取点样溶液
点样。
a.用铅笔在距薄层底边1.5-2.0cm处画一条起始线,在起始线上作 好记号作为点样位置,每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0-1.5cm; b.用点样设备吸取一定量的溶液; c.于点样位置上的吸附剂轻轻接触,点样设备内的溶液就会自动被 其吸附,形成直径最好为2-4mm的圆点或宽度为5-10mm的条带,完 成一次点样。 注意:若需要在同一个位置多次点样,则每点一次,应带溶剂挥干 后再点下一次,避免斑点扩散;当一块薄层板上需点几个样品时, 点样设备不能混用。
薄层板上的斑点位置确定之后,可对物质进 行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31
第三节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中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等的定 性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
32
一、在鉴别方面的应用
通常采用对照物比较法进行定性鉴别。在保证 各斑点分离度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如果样品的 Rf与对照物的Rf相同,则可认为该组分与对照 物为同一物质。 为了结果的准确可靠,应采用多种不同的展开 系统进行展开,如果所得到的Rf都与对照品一 致,则可认定两者是同一物质。
43
锯齿扫描
(1)单波长扫描:使用一种波长的光线对薄 层进行扫描。 (2)双波长扫描:是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 束先后扫描所要测定的斑点,并记录下此两 波长吸光度之差,可以消除薄层背景吸收的 干扰。
45
化合物斑点的吸收光谱
单波长与双波长扫描曲线的比较
6.定量方法
2.仪器:光源、单色器、薄层板台、检测器、色谱工作站 3.测量方法:根据对光测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透射法:测量反射光的强度 反射法:测量透射光的强度
L 光源;MC 单色 器;P 薄层板; S 斑点; PD 光电 检测器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c4db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8.png)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作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其原理是根据化合物在高效吸附材料上的亲和性不同,通过在涂层在薄层状的基底上,由于不同物质对于固定相的亲和力、扩散速度等不同的影响,从而使样品分离出不同的成分。
其主要分离机制是通过涂层在薄层基底上的吸附效应,使样品中各成分间在固态载体上得到分离、富集和纯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薄层色谱的样品溶液滴于薄层板表面,待样品挥发后,以流动相为带动,并沿着固定相的吸附效应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
在样品组分移动的过程中,移动速度越快,与涂层吸附的能力也越弱,所以分离程度越高;同时,结合了碘和紫外光的显色处理,可以明显地看到样品分离后的各组分。
因此,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机理是基于各样品成分吸附在高效吸附材料的不同能力,而且吸附能力与溶剂有关,适用于非极性、微极性和极性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它可以在分离效率高、分离时间短、简单方便以及样品损失小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692ecd2cc58bd63186bd0d.png)
优化
1.占比例较大的溶剂为主要溶剂,可使 试样组分溶解并基本分离。 占比例较小的溶剂可进一步调整各组 分Rf值,改善分离效果。 2.分离酸性或碱性组分时,往往在展开 剂中加入少量酸或碱,以防这些组分 离解,使这些组分的斑点更加集中和 清晰,从而提高分离度。 3.当展开剂的粘度太大时,可在展开剂 中加入粘度小的溶剂,以降低展开剂 粘度,从而提高展开速度。
• 定义:薄层色谱法是将被分离的试样 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再用溶剂把 试样展开,从而使试样组分分离。 • 分型:吸附薄层色谱、分配薄层色谱 法、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凝胶色谱 等。
(一)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将一定粒度的吸附剂 均匀地涂铺在表面光 洁的玻璃板或塑料平 板上,制成薄层板。
把待分析试样的溶液滴 加在薄层板的起始线 上(点样)
谢谢 thank you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把待分析试样的溶液滴加在薄层板的起始线上点样薄层板试样原点展开过程中组分在两相之间发生多次吸附解吸平衡吸附牢的组分随展开剂移动慢吸附弱的组分随展开剂移动快一段时后组分被分离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距离的斑点
薄层色谱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薄层板
原点 试样
把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底端浸入适当溶剂。
前沿
• 展开过程中,组分在 两相之间发生多次吸 附—解吸平衡,吸附 牢的组分随展开剂移 动慢,吸附弱的组分 随展开剂移动快,一 段时后,组分被分离, 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 成不同距离的斑点。
原点 A BΒιβλιοθήκη 比移值Rf溶剂 前沿
薄层色谱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db689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7.png)
薄层色谱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的分析技术,它适用于许多领域,如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等。
薄层色谱鉴别是一种分析技术,它通过样品与色谱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和鉴别各种化合物。
薄层色谱鉴别的原理是利用样品与色谱介质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色谱介质一般是一种吸附剂,常用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等。
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往薄层色谱板上流动,称为展开。
在展开过程中,样品中的各种化合物会根据它们与色谱介质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在色谱板上分离开来。
最后,通过使用染色剂或化学试剂,可以使各种化合物形成可见的斑点,从而实现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的步骤如下:1.准备色谱板:选择适当的色谱介质,并将色谱介质涂覆在色谱板上。
常用的色谱板有玻璃板、铝板等。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使得样品溶解度适中,并使样品能够在色谱板上展开。
3.展开样品:将样品溶液使用毛细管均匀地涂覆在色谱板的起点上,待样品溶剂挥发后,在通风处或使用加热器加热。
样品溶液会随着溶剂的挥发,在色谱板上展开,并在展开过程中分离。
4.评估展开效果:等待展开完成后,可以使用紫外灯或其他凸显试剂将分离的化合物可视化。
根据斑点的位置、颜色和强度,可以初步评估展开效果。
5.鉴别化合物: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鉴别。
例如,可以使用标准品和样品进行比对,根据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来确定化合物的身份。
6.记录结果和分析数据: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薄层色谱鉴别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所需设备和材料价格相对较低。
此外,该方法对于非常小的样品量也可以进行分析。
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无法分离高极性分子和对于无色化合物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
总而言之,薄层色谱鉴别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分析技术,可以在化学实验室中应用于许多领域。
它通过样品与色谱介质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分离和鉴别各种化合物。
薄层色谱鉴别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所需设备和材料价格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当展开剂的粘度太大时,可在展开剂 中加入粘度小的溶剂,以降低展开剂 粘度,从而提高展开速度。
.
谢谢 thank you
原点
A
B
.
比移值Rf
溶剂
前沿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Rf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c a
起始线
b
AA BB
Rf
ac Rst
b c
Rf值相差越大,分离越好。一般要求分 离后组分的Rf值在0.2~0.8之间,各组 分的Rf值之差应大于0.05,以防斑点重 叠。
.
(二)固定相和流动相
• 1、固定相(吸附剂)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将一定粒度的吸附剂均 匀地涂铺在表面光洁 的玻璃板或塑料平板 上,制成薄层板。
.
薄层板
把待分析试样的溶液滴 加在薄层板的起始线 上(点样)
试样
原点
.
把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底端浸入适当溶剂。
.
• 展开过程中,组分在 两相之间发生多次吸 附—解吸平衡,吸附
前沿 牢的组分随展开剂移 动慢,吸附弱的组分 随展开剂移动快,一 段时后,组分被分离, 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 成不同距离的斑点。
• 常用的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活性炭和大孔吸 附树脂等。
• 吸附剂的选择要合适,与流动相、被分离化合物不反应
.
• 2、流动相(展开剂) 薄层色谱法中采用单一溶剂或多元
混合溶剂作流动相,称为展开剂。 与吸附柱色谱法中选择流动相的一
般规则相同,展开剂的选用要从被分 离试样组分极性、吸附剂活性和展开 剂的极性三个因素综合考虑。
薄层色谱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定义:薄层色谱法是将被分离的试样 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再用溶剂把 试样展开,从而使试样组分分离。
• 分型:吸附薄层色谱、分配薄层色谱 法、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凝胶色谱 等。
.
(一)薄层色谱法的原理
不活泼 B’
Ⅴ
非极性
A’ A
非极性
极性
被分离物质
.
展开剂成分的选择:
对于容易分离的化合物,用单一溶剂展 开
优点:溶剂简单,分离重现性好。 对于难分离组分,则选用二元、三元、
甚至多元溶剂 Rf太小——加入强极性展开剂 Rf过大——降低展开剂的极性
.
优化
1.占比例较大的溶剂为主要溶剂,可使 试样组分溶解并基本分离。
.
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
• 对于极性较小的被分离试样组分,应 选用活性较强的吸附剂,极性较小的 展开剂;
• 对于极性较大的被分离试样组分,应 选用活性较弱的吸附剂,极性较大的 展开剂。
.
被分离试样组分极性、吸附剂活性和展开剂极性之 间的关系
活泼 Ⅰ
极性
吸附剂 (固定相) B
C’ C
展开剂 (流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