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进士及第
房玄龄(579年—648 年),唐初名相,中国十 大贤相之一。因玄龄善 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 史称【房谋杜断】.
孔颖达(574--648)唐 经学家 ,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 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 士的标准。
科举制的完善
完善科举制的 皇帝们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皇帝特诏举行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
皇帝亲试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殊的人才。
风雅古调科。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出现 在何时?
开设武举 创立殿试制
彩绘贴金陶武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唐代彩绘涂金穿明光铠武士俑
他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他们中谁考中了进士?
唐太宗:扩充 国学规模
武则天: 开殿试 设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真正的受益者是谁?
实质: 控制人才,扩大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地主阶级的统治 基础!
请你为他们排序
三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 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
十
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
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考官、礼部、吏部、 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的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 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 很难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 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 起来,如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阿房宫赋》 交给主考官,请以第一人处之,崔郾说:“已有 人”。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盛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
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士人阶层对政治 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教育的普及和 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启示
多元化考试方式
强化实践能力考查
科举制度废除后,教育考试制度逐渐 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今教育考 试制度改革可以借鉴科举制度的经验 ,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以 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80%
士人阶层的特点
士人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 政治地位,注重家族传承和家风 建设,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有 着重要影响。
民间教育普及和提高
民间教育的普及
科举制度推动了民间教育的普 及,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 参加科举考试而积极送子女入 学读书。
教育水平的提高
随着民间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资 源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教育水 平逐渐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 水平也得到提升。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
八股文及其影响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 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部分组成。
影响
八股文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武举与特科选拔
武举
唐朝武则天始设武举,以选拔武艺人才。历代因之,清光绪 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
目
CONTENCT
录
• 科举制概述 • 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 • 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与影响 • 科举制度变革与衰落 • 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和
作用
01
科举制概述
教学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作用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1、在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则天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该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现象?答:反映了唐朝的科举制度。
2)该现象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答: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时。
三、科举制的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四、课堂练习:1、______.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2、_____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____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3在_____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_____、____两科最重要。
____、____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该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现象?答:反映了唐朝的科举制度。
2)该现象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答: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时。
三、科举制的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_____年,在_____(什么时候)被废除。
教后记:。
第四课 科举制度
教法设计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1)、原因:笼络人才
——
十慈 七恩 人塔 中下 白最题 居少名 易年处
,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1)、原因:笼络人才
(2)、作用:为读书人提供了成功为官 的途径,更为统治者选拔了重视维护统治 的人才。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
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
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4、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考试选官制 度产生影响
课后思考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 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 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 议吗?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2)、武举:增强军事实力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二、科举制的完善 3、唐玄宗以诗赋为科考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陈子昂
王昌龄
韩愈
岑参
王维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1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历程,以便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科举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招收一些官员,而且是以名门望族身份为首要条件。
唐朝时,科举制度开始成型。
唐代的科举考试,除了名门望族外,还允许平民参加,素质优秀者有通过考试的机会,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官僚选举制度。
隋朝滅掉南北朝,创立隋朝之后,将考试文科、武科分别成立,科舉制度由此形成。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唐代的文景之治,考上进士,就可以独具权力和高待遇,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
进士制撼动着中国古代政治生态,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儒家学者才俊,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基本的职业官僚制度,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繁荣。
宋代重官爵、轻爵位,采用官学制度,从属于国家,进一步推广了科技教育,加强政治集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后,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特别是金榜题名背后的弊端,使得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终在清代末期废止。
“金榜题名”之谜科举制度的本质就是以文化来选拔官员,而文化显然被早期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进士考试就成了这个阶级内部选拔绅士干部的重要方式。
进士名列第一,可谓是天下瞩目,而成为状元更是生逢其时、涉猎甚广、人才出众、学识渊博的代名词。
不过,这个称号巨大的荣誉与背后的弊端是不可分割的。
达成名列前茅的唯一秘密或许就是早早地接受教育,凭借自己的渊博和天赋在考试时施展,当然这大多数出现在名门望族和拥有大量财富的家庭。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是中国传统的选拔人才制度,自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的创立早在汉朝已有萌芽,唐朝时期推行三省九科制,而宋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得以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宋代时,科举制的核心是一场严格的考试。
每年的科考分为两级,省试和殿试。
省试是在地方的州府进行,是初筛质量的关键时期。
只有通过省试的士子,才能参加殿试。
殿试通常在京师,即北京举行,每次考试约有三万到四万人参加,其中又有不少考生经过初筛被淘汰掉。
殿试分为文、武两类考试,文试包括经义、诗词、文章三科,武试则包括射箭、马术、格斗等科目。
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考生才能成为进士,授以三品或四品官职,成为朝廷官员。
科举制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扩大了社会士子的选择面,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由于唐代的三省九科制度和宋代完善的科举考试,使社会士子的选拔更加公正,不再是贵族或要求门第出身的人有优势。
这种公正的选拔方式,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储备。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弥补。
为了应试,候选人不得不在各项学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也就意味着对文化知识和道德价值的重视程度得以提高。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发挥出文化补充和导向社会发展的作用。
尽管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科举制中的考试,全面贯穿于一个士子的成长经历,所以唯分数论,忽略实际才能。
一些考生靠着题海战术和懂考试技巧,取得了高分而被授予重要的官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平庸。
与此同时,一些识才不清或保守思想严重的官员阻碍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开展了更多的人才选拔追求,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集大成的制度,科举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担负起独特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它所带来的局限也让古代社会和今天的人们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思。
范丽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3、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 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 载(B )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人名尽处是孙山 名落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梳理知识
阶段
形成 (隋朝)
关键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主要贡献
开始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扩充国学规模 首创殿试和武举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唐玄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决问题
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远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夏商周:“家天下”“世卿世禄”
战国时期:“游说”和“自荐”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1)原因:笼络人才 (2)作用:促进了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2)武举:增强军事实力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
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 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科 举 制 创 立 的 意 义
选拔权力: 地方——中央
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的创立
自 2.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
生做了哪些工作? 3.你知道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吗?
学
尝
试
-7-
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 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 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
隋文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进士科,考核参选者 对时事的看法。按考 试成绩选拔人才,可 以凭才学做官。选拔 官吏的权力,也从地 方集中到朝 廷。
-28-
6、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
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B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29-
科举制的创立和不断完善为唐朝统治提供了大量 的人才,这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来自于教 育,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 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类似今天作文
-17-
穿越历史
穿越历史时空,你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1)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怎样选拔人
才? (2)假如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希望国家怎
么做? (3)假如得知今年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赋诗,
你怎样应考?
-18-
这是孟郊写的两首诗,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从中反映出科举制对读书人有什么影响?
唐代进士及 第后,要题名 大雁塔,考中 进士称为“雁 塔题名”
大雁塔
太
宗
皇
帝
真
长
——
策
,
赵 嘏
赚 得 英
雄
尽
白
-14-
科举考试的最大 获益者是谁?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篇一: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
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
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篇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
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科举制的创立 PPT课件17 中图版
3、殿试开始于( C )
A、隋炀帝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课后作业:评价科举制
敬请指导 谢谢
•
1、从未有过现在这样的执着,不需要承诺无需誓言,只是想珍惜,仅此而已。
•
2、无数个黄昏,单薄的身影,徘徊在飘满落黄的深巷,风,轻抚着卷曲的秀发,街灯照着泪痕划过的脸颊。一季季的草香,一片片的落叶,素颜难描落叶怨!爱到魄散不知倦!心,在秋天的荒草中茫然慌
温故知新
1、唐太宗善用人才,出现“贞观之治”。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2、武则天喜欢任用正直而又才能的人,出现“贞 观遗风”。
狄仁杰、张柬之等
3、唐玄宗前期统治善用人才,出现“开元盛世”。 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人生得意事之一 ——金榜提名时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用考试选拔官 员的制度
一、科举制的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2、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1)权贵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官员素质低; (2)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任官。
3、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现 存 的 唯 一 一 张 状 元 卷
•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科举制的创立
★孔颖达(574--648)唐朝经
学家 ,隋大业(605--616) 初,选为“明经”,唐代用 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唐太宗: (1)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2)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4.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
进步性?
科 举 制 的 创 立
诞生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设殿试,开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A、有利于选拔人才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 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材分析】“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安排这一专题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续学习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
学习本课——科举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考、隋唐时主要皇帝的图片、科举中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等趣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因素,并加以讲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上课用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诞生 隋
科 完善 举 制 唐
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殿试、武举
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宰相)及太子少师等职。
影响中国文化文学发展:除了唐诗繁荣外,也推 动了语言发展。 举出有关“科举制”成语:
榜上有名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一举成名 生 状元及第……
独占鳌头 开科取士 连中三元
得意门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 状元站此迎榜。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三元:科举制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分别为 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解元、秀才、状元、进士……
成语:榜上有名 金榜题名 一举成名 ……
一、科举制创立
背景
魏晋南北朝如何选官?(政府在州、
郡设中正,负责评定本地人物,作为选官依据。吏 部选官,必须交中正调查这人的家史声名。)
弊端: 魏晋以来,选官主要看门第
高低(出身)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
创殿试、武举 进士科考诗赋,亲自面试
动脑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两段材料说明科举制的最大获益者是谁?
大 雁 塔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宋人殿试图 应试场面
贡院考场
北京成贤街国子监,为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于609年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
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
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
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
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
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
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
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
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
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
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科举制度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 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 帝的手中。 3. 改善考官任用制度,主考 官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 后,要立即进驻贡院,称为 锁院, 4、实行别头试、弥封(糊 名)、誊录制度
三、明清科举
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 生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 “秀才”),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制度也相 当健全化。 (一)、科举程序 这时的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1、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 场称为贡院 ,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取中 (及第)者 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 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成为统治阶级成员了, 相当荣耀。 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以获得进一步的 功名,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二、宋代科举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宋代,科举及第的 进士不仅享有显耀 ,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 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 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为 了加强评阅的客观性,王安石还编制了经义式, 作为标准格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 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考试方法 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 帖经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 方法。 墨义相当于简答题,是关于经文内容的 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 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所以试题出得很 多,少则数十道,多则数百道。墨义有时 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 到顶点的产物,它既能考察士人的儒家经 学理论造诣,又能考察其思维能力和文笔 水平,它的标准化程度也完全适应考试和 客观评定等次的操作需要;但是,八股文 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如此 极端,加上它又是关系到士人前途命运的 考试作文,也就完全死板僵化了,特别是 不准谈个人的思想观点,成为束缚士人思 想的专制工具,也考察不出真才实学来。 八股文取士对教育影响巨大。士人将 主要精力用在作八股文上,学校也变成了 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教材,完成课后习题②搜集科举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掌握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
记住科举制完善的时间、人物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探讨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科举制诞生之前的选官制度,到科举制的诞生,以及完善来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强化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
在科举制的诞生中,主要讲述了魏晋以来选官的弊端和科举制诞生的过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在科举制的完善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完善的朝代、最重要的两科和完善科举制的三个皇帝及其贡献。
在科举制的影响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考试制度一直为现在所沿用。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完善的时间、人物、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2、充分利用百度搜索搜集到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3、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
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那么,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也许你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
下面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此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一、自主学习(请把课文充分阅读一遍,包括小字内容、有关插图,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百度搜索/view/94826.htm(要让学生明白: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他们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相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做高官。
这是废除旧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的原因。
)2、隋文帝采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哪位皇帝在位时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他的贡献是什么?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是什么?什么是科举制?百度搜索/view/13684.htm(学生读书记住: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诞生,其标志就是他正式设置的进士科。
作用是门第不高但有才能的人可以做官,选官的权力也集中到朝廷。
)3、科举制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完善?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科举制到了唐代得到完善。
最重要的两科是进士和明经。
完善科举制的人物及贡献分别是<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为进士科主考内容>)进士/view/957683.ht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 &word=%D3%D0%B9%D8%BF%C6%BE%D9%D6%C6%B5%C4%CD%BC %C6%AC&in=7492&cl=2&lm=-1&st=&pn=10&rn=1&di=128985194565&ln =1986&fr=ala0&fm=ala0&fmq=1331379925359_R&ic=&s=&se=&sme=0&ta 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0&-1&di128985194565&objUR Lhttp%3A%2F%%2Fuploads%2F101018%2F360_114314 450.jpg&fromURLhttp%3A%2F%%2Fziyuan%2Fxiti%2F chuzhong%2F_chuzhonglishi_%2F_qinianjilishi_%2F2010%2F1018%2F21451 9.html&W494&H188&T9339&S52&TPjpg明经/view/125326.html?wtp=tt4、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少年?到何时才被废除?(学生理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由此可见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远。
)二、合作探究(探究出真知,合作求共赢!)1、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百度搜索/view/1e6d172ce2bd960590c67787.html 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④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⑤对世界的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得出以下结论:好。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或:不好。
在科举考试中太偏重诗赋,不利于政府选拔治理人才,且轻自然科学,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
此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成果展示:各学习小组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认真记好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四、质疑释疑: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各学习小组提出来,进行争论和辨析,给每一个同学展示自己、发表见解的机会,增强思辨能力。
教师给予点拨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五、课堂小结:这个环节让学生进行,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出知识点即可)及感悟(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等,言之有理就行)。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D3%D0%B9%D8%BF%C6%BE%D9%D6%C6%B5%C4%CD%BC%C6%A C&in=12862&cl=2&lm=-1&st=&pn=32&rn=1&di=6424253625&ln=1986&fr= ala0&fm=ala0&fmq=1331379925359_R&ic=&s=&se=&sme=0&tab=&width= &height=&face=&is=&istype=#pn31&-1&di2565146955&objURLhttp%3A%2 F%%2Foldimages%2Fpic_256143.jpg&fromURLhttp%3A %2F%%2Fczls%2Fjszx%2F7x%2Fkj%2F200602%2Ft2006 0210_246251.htm&W430&H562&T8840&S44&TPjpg六、巩固检测: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A、唐玄宗时B、武则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2、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这种选官制度开始于()A.西汉B.东汉C.魏晋D.隋朝3、下列对科举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诞生在隋朝B.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在于()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对皇帝专权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A.1100多年B.1300多年C.1500多年D.2000多年6、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原因是()A.说明进士科考试之难B.选拔了大量人才C.提高了庶族地位D.阻碍了学术进步7、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2)、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有五位隋唐皇帝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分别是谁?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4)说说“选举制”对唐朝产生什么影响?七、知识拓展:科举制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什么影响?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八、板书计划: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诞生标志)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完善武则天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考内容科举制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九、教学反思:《科举制的创立》一课,在教材处理上,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先是小展示,在各学习小组内进行,后是大展示,在班内进行。
主要处理在自学和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巩固训练为主线进行,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严谨有序。
在内容上,课文的编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从隋朝科举制的诞生到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再到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其中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及影响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主要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引导和设计的,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根据学生在课上做《巩固检测》的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但是也发现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不是特别投入,没有达到高效。
部分同学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懒得动脑,发言不积极,只是那些优秀学生发言多、思路开阔,合作探究有点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