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药炮制学笔记整理.
中药炮制学笔记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第十六章其他制法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应临床用药需求。
适用范围: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
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收敛固涩,涩肠止泻的作用。
肉豆蔻炮制作用:炮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脂,免除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固肠止泻作用。
炮制研究:止泻成分含量增加,毒性成分含量降低。
木香--生行(行气作用强,长于止痛、健脾消食)熟止(止泻作用增强)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
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如硇砂;芒硝(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易风化(玄明粉--Na2SO4)、潮解炮制作用:萝卜性温,缓和芒硝寒性,增强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的作用;最佳炮制工艺研究:2℃~4℃结晶硇砂炮制作用:借醋散瘀之性,增强软坚化瘀的作用;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炮制学笔记_学习版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 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炮炙┝雷敩《雷公炮炙论》 ┇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缪希雍《炮炙大法》 ┇炮炙 ┝陈嘉谟《本草蒙筌》 ┇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 ┇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的起源: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见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精)《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 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一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 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医炮制的基本概念1.1 中医炮制的定义中医炮制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加工技术,经过蒸煮、炮制、干燥等步骤,改变中药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以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性。
1.2 中医炮制的目的中医炮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药材的疗效,改善其使用特性,降低或者消除药材的毒性,提高中药的药品质量。
1.3 中医炮制的原则中医炮制需要遵循“适时、适度、适法”的原则,根据药材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对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
1.4 中医炮制的方法中医炮制的方法包括蒸煮、炮制、晒干、烘干等步骤,需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工工艺。
二、中医炮制的常见药材2.1 鸡内金鸡内金又名桃金儿、乌参,为景天科植物鸡内金的根及地上部分,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炮制后可增加其药性,用于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2.2 石斛石斛又名天南星、地涌金,为兰科植物石斛的干燥块茎。
石斛炮制后可增加其滋阴补肾、益精和液的作用,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症。
2.3 甘草甘草又名甘遂、青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根状茎,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地区。
甘草炮制后可增加其理气、缓急、解毒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气滞痞满等症。
2.4 红参红参又名参、租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红参炮制后可增加其补气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用于气血两不足、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
2.5 当归当归又名女荆、女参,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当归炮制后可增加其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症。
三、中医炮制的基本步骤3.1 分选分选是指把药材中的杂质、虫蛀、霉变等不合格的部分去掉,保留合格的部分用于加工处理。
3.2 洗净洗净是指将分选后的药材用清水或者适量的醋水浸泡,并用清水反复漂洗,使药材表面的杂质和尘土清洗干净。
3.3 炮制炮制是指将洗净的药材放入炮制器中进行炮制加工,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等特性。
3.4 干燥干燥是指将经过炮制处理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含水量逐渐降低,达到保质保形的目的。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的干燥体。
【蟾酥】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 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
原理:①降低毒性成分含量; ②改变毒性成分结构; ③加入辅料降低毒性。
炮制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如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炒制或蜜制:可减小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①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②制约药物偏性。
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③改变药性,以改变药物作用生地黄:性味苦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熟地黄:蒸制后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三、增强药物疗效①炮制成饮片提高药效成分溶出率;②蒸、炒、煮、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
“逢子必炒” ;③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④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①改变药物作用趋向。
如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
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 酒制大黄: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②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如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①引药归经;②突出某一经的作用。
【杏仁:入肺经,止咳平喘; 入大肠经,润肠通便; 杏仁制霜:作用专一】六、便于调剂和制剂①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②便于粉碎: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③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增加药效成分的溶出。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去除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的准确。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 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雷 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缪希雍《炮炙大法》 ┇炮炙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陈嘉谟《本草蒙筌》 ┇制造◆中药炮制的起源: ┝李时珍《本草纲目》 ┇修治┍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张仲岩《修事指南》 ┇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第三节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七章饮片切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七章饮片切制【目的要求】①掌握饮片切制目的;②熟悉饮片软化、切制、干燥、包装要点;③了解切制有关机械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
【狭义:为制备中药汤剂而切制的片状药物;广义:为调配中药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历史沿革①“口父咀”:口父咀指以口咬碎;②《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细切”、“削”、“剡”等早期饮片切制用语。
③历经汉、唐发展到南宋时期制药事业日臻完善,元朝周密在回忆南宋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曾记载杭州已有制售“熟药圆散,生药饮片”的作坊了④至明代中期陶华的《伤寒六书》制药法中,明确提出了饮片一词,曰:“一用川大黄,须锦纹者,佳。
剉成饮片,用酒搅匀,干燥,以备后用。
”切制目的①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细而不粉”的特色]。
[原因]切制成大小、厚薄均匀的饮片,增大了药物与溶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提取效率,保证了药效。
②利于进一步炮炙:药材切制成饮片后,便于炮炙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受热均匀还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从而保证炮炙的工艺质量。
③利于调配和制剂:药物切制成饮片后,体积适中,洁净度增高,含水量下降,即方便配方调剂备液体剂型时,药物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
备固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药物比例相对稳定④便于鉴别:对于性状相似的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便于区分;且显露了药物的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区别不同药材,防止混淆。
⑤利于贮存:药物切制后,含水量下降,减少了霉变、虫蛀等因素而利于贮存。
饮片切制的工艺流程:(净药材)→软化→检查软化程度→切制→干燥→包装→饮片→(调剂)①植物药需要切制的有大部分的根和根茎(如大黄、泽泻等,但是体积较小的药材如香附、麦冬等除外),皮类(厚朴、黄柏、陈皮等),体积较大的叶(枇杷叶、荷叶等)、果实(山楂、栝楼等),藤木(钩藤、鸡血藤等),全草(薄荷、荆芥等)。
中药炮制学笔记整理
中药炮制学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论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药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同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3、“”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
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4、《黄帝内经》中有“治半夏”、“角发”、“角发”“燔治”----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5、南北朝。
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明代,缪希雍《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7、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8、反制:制约,缓和;从制:协同,加强eg:生黄连酒黄连(反),姜黄连(反),吴黄连(反),胆黄连(从)9、心、肝、脾、肺、肾盐入肾经,醋入肝经,蜜入肺脾经,土入脾经,酒不归经。
10、苍耳子有毒,通过炮制降低毒性。
11、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或杀死虫卵(蒸桑螵蛸),有利于贮藏保管。
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经过加热处理,能促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经常用烘、晒、炒法及燀法、蒸法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如炒白芥子,燀苦杏仁,蒸黄芩。
12、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蕲蛇等蛇类),蜜制(马兜铃),醋制(乳香,五灵脂),水漂,麸炒(僵蚕),炒黄(水蛭,地龙),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13、延胡索经醋制后,可增强其止痛效果,因为延胡索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
生物碱(水溶性差)+醋酸→生物碱盐(水溶性好,有利于溶出率)14、含挥发油类药物不宜加热。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删减版.
上篇总论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求,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饮片是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的发展:①《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②《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③《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④《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联系⑤《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载“诸药毒救解方”。
对后世炮制提供基础依据⑥《本草经集注》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总结,陶弘景所著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⑦《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⑧《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所著我国最早的临床使用百科全书⑨《新修本草》由唐代肃静等主持编写世界最早药典,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作为法定内容⑩《太平圣惠方》不仅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11)《本草蒙筌》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辅料炮制原则(12)《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大型药学著作,专门列出“修治”-----“炮制”(13)《炮炙大法》缪希雍,是继《雷公炮炙法》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炮制法归纳为雷公炮制十七法(14)《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炮制专著4.法规: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省级规范标准《中药饮片标准质量通则》5.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中药炮制的制药原则即制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相喜为制6.中药炮制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7.中药炮制生熟理论:生泄熟补、生峻熟缓、生行熟止、生升熟降、生降熟升8.中药炮制对药性影响(1)四气五味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如苦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辛温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②增强药物不足指性味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相畏(/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②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③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④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的干燥体。
【蟾酥】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炮制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中药饮片(MJ):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
饮片《中国药典》: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和制剂。
中药炮制(MJ):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制备成中药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MJ):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饮片的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的三种商品形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GAP种植经采收和产地加工药材经适当炮制饮片处方汤剂(或经制剂过程中成药)3.中药炮制的发展历史(重点)4.较成熟的中药炮制基础理论:A.炮制适度理论B.药性相制理论C.炮制解毒理论D.辅料作用理论:酒制升提、姜炙发散、入盐走肾脏、醋炙入肝E.生熟异用理论:生升熟降——莱菔子;生者走表,熟者入里——柴胡、黄芪;生清熟补——地黄F.炭药止血理论5.中药炮制的传统制药原则——之制则(MJ)A.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B.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C.相畏为制: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理论,通过采用药性相互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以减弱被炮制药物的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而减缓毒副作用的一种炮制法则E.相喜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改善被炮制药物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喜好信任和接受度,便于患者服用6.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之三类和五类分类法《本草蒙筌》——陈嘉谟——将炮制技术按“火制、水制、水火共制”进行分类《药典》三类分类法——按“净制、切制、炮制”三大类进行分类五类分类法(重点)——修治、水治、火制、水火共治、其他制法——为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的进一步拓展7.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ZW)(三级)A.国家级中药炮制标准——《中国药典》——10年版首次明确炮制后的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配伍的基础药物,是中成药制剂的原料药物B.省部级中药炮制标准——a.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 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C.地方级法规——a.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b.中药材质量标准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ZW)A.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a.中医临床处方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通过炮制以达到“制其太过,补其不足”调整药性,使中药符合辩证施治的需要b.中药必须炮制才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通过炮制对药物的功效予以取舍c.随证炮制、依方炮制,适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d.依据自然环境与机体的变化关系进行炮制用药B.炮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a.炮制保证临床用药的剂量准确b.炮制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c.利用辅料炮制,增强临床疗效d.炮制后利于保存药效e.炮制可视成分转化,产生新的作用C.炮制是保证临床安全的重要措施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四气:药物作用机体的不同反应治疗效果的概括,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1、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2、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及贮藏保管法;3、了解中药炮制品贮藏保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一、净度: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要求:①不应含有泥砂、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②应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规定。
P40二、片型及破碎度~片形:饮片的外观形状,如薄片、厚片、瓜子片等【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片型及破碎度~破碎度:一些药物经净制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直接破碎成不同规格的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就是破碎度。
【颗粒应粒度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三、色泽: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光泽,加工不当或贮藏不当均可引起变化,从而影响质量。
四、气味:中药及其炮制品应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求:①含挥发油类的多生用②炮制除去某些中药的异味或腥臭味③有些加入了辅料的气味。
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五、水分:是指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不影响其质量的允许含水数值。
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15%;酒炙\醋炙\盐炙\姜汁炙\米泔水炙\蒸制\煮制\发芽制\发酵制品≤13%;烫后醋淬制品≤10%六、灰分:指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
是控制炮制品纯净度极有效的方法。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七、浸出物:是炮制品用不同溶媒进行浸提所得的干膏重量。
意义: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论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药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同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3、“”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
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4、《黄帝内经》中有“治半夏”、“角发”、“角发”“燔治”----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5、南北朝。
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明代,缪希雍《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7、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8、反制:制约,缓和;从制:协同,加强eg:生黄连酒黄连(反),姜黄连(反),吴黄连(反),胆黄连(从)9、心、肝、脾、肺、肾盐入肾经,醋入肝经,蜜入肺脾经,土入脾经,酒不归经。
10、苍耳子有毒,通过炮制降低毒性。
11、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或杀死虫卵(蒸桑螵蛸),有利于贮藏保管。
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经过加热处理,能促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经常用烘、晒、炒法及燀法、蒸法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如炒白芥子,燀苦杏仁,蒸黄芩。
12、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蕲蛇等蛇类),蜜制(马兜铃),醋制(乳香,五灵脂),水漂,麸炒(僵蚕),炒黄(水蛭,地龙),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13、延胡索经醋制后,可增强其止痛效果,因为延胡索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
生物碱(水溶性差)+醋酸→生物碱盐(水溶性好,有利于溶出率)14、含挥发油类药物不宜加热。
苍术中含挥发油较多,具有刺激性,即中医所指“燥性”(枳实、枳壳)15、油脂大多数存在于植物种子中,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泄等作用,通常用去油制霜的方法炮制,以免滑肠致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16、《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采用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分类法。
17、现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各省部制定的炮制规范,大多以药用部位的来源进行分类。
18、用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浸药多用白酒,炙药多用黄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19、醋味酸、苦,性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20、中药炮制中常用的是炼蜜。
21、食盐既是液体辅料,又是固体辅料。
(盐炒怀牛膝)→上海炮制规范食盐味咸、性寒。
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22、米泔水大生产用2kg米粉加水100kg。
23、胆汁味苦,性大寒,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
24、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实、枳壳、僵蚕、苍术、白术、山药、泽泻等。
25、炮制品质量要求净度、色泽、气味(反映内在质量变化),水分(7—13%)或(8—12%)26、炼蜜药物不粘手,炒炭存性。
27、泛油(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或糖类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有油败气味的现象。
28、中药炮制品变异的原因:环境因素有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相对湿度60%—70%)29、对抗同贮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贮存方法。
30、筛选是根据药物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31、风选是利用药物和杂质的比重不同。
32、去枝梗是指除去某些果实、花、叶类药物非药用部位。
33、去皮壳是指去除树皮类(栓皮)、果实、种子类(果皮或种皮),根茎类(刮去根皮)。
34、刷去毛—枇杷叶、石韦;烫去毛—骨碎补、狗脊;燎去毛—鹿茸35、去心是留下根皮,去里面部分远志(根皮)去心。
36、蛇类去尾;蛤蚧去头足鳞片;斑蝥去头足翅。
37、其他加工方法:碾捣,制绒,拌衣,揉搓其中制绒,如麻黄制绒是为了缓和药性。
拌衣分:朱砂拌:增强宁心安神作用(麦冬、灯心草)青黛拌:有清热凉肝作用(灯心草)灯心草煅炭有止血作用。
38、凡是直接供给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39、常用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40、淘洗法是用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
操作时,将药物投入清水中,经淘洗或快速洗涤后,及时取出,稍润,即可切制,由于药材喝水接触的时间短,故又称“抢水洗”。
41、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
(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惯称“看水性”“看水头”。
42、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斜片:2-4mm直片:2-4mm43、饮片的类型的选择原则:1)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2)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3)凡药材形态细长,内含成分又易煎出的,可切制成一定长度的段。
4)皮类药材和宽大的叶类药材,可切制成一定宽度的丝。
(杜仲、黄柏、厚朴、枇杷叶)44、剁刀式切药机,一般适合于根、根茎、全草类药材切制。
45、旋转式切药机,可进行颗粒类药物切制。
46、晒干法<80℃,阴干法<50℃47、切制加工中,对饮片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1)水处理适当,伤水或硬心2)切制工具不好3)切制技术(操作)4)干燥不及5)贮存保管不当48、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49、炒黄是将净制或加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火轻动,使药物表面显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50、槐花:槐的干燥花,槐花炭用中火加热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有杀酶保苷的作用槐花炭以凉血止血力胜51、苍耳子(有毒),炒后 1)去刺 2)降低毒性 3)质松脆,有利于成分煎出52、白芥子炒后1)缓和辛散走窜之性 2)利于粉碎和煎出 3)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
53、决明子炒后 1)能缓和寒泻之性,有平肝养肾功效 2)利于成分煎出54、莱菔子炒后 1)缓和药性 2)利于粉碎和煎出成分55、牛蒡子炒后 1)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 2)可杀酶保苷,利于成分煎出56、酸枣仁炒后,颜色加深,1)利于成分煎出 2)增强养心安神作用 3)起到杀酶保苷作用。
57、炒王不留行大部分呈类球形白花。
58、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1)炒山楂酸味减弱,善于消食化积2)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3)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59、槟榔:用中火加热,成薄片,具有杀虫作用炒后可缓和药性,长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
60、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炒炭后可产生止血作用。
中火:全草类,蒲黄,槐花,槟榔61、在炒炭过程中,易出现火星,须喷淋适量清水熄灭,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避免复燃。
62、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功能;炮姜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产生止血作用;姜炭长于止血温经。
63、蒲黄炭用中火加热蒲黄味甘,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蒲黄炭性涩,产生止血作用。
64、地榆增强止血作用。
65、荆芥具有解表散风作用,荆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产生止血的功效。
66、加辅料炒:用武火将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冒白烟时投入药物。
67、苍术味辛、苦,主含挥发油,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
麸炒后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68、僵蚕加麦麸炒起到矫味矫臭作用69、枳壳主含挥发油,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
70、枳实主含挥发油,麸炒枳实可缓和其峻烈之性,以免损伤正气,以散结消痞力胜。
71、米炒的操作方法:先将锅烧热,加入定量米,用中火烧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凉。
72、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功能,米炒党参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
73、米炒斑蝥,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痛经,破症散结为主。
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肠养阴的作用。
74、山药即可麦麸炒,又可以土炒。
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
75、白术主含挥发油,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76、麸炒:苍术、僵蚕、枳实、枳壳、山药、白术、泽泻缓和燥性:苍术、枳实、枳壳、白术77、烫(淬)(醋)龟板、鳖甲、穿山甲1)质脆易碎,成分易出2)矫味矫臭3)醋的作用——引药入肝:龟板、鳖甲破症,增加活血作用:穿山甲78、土炒、砂炒、蛤粉炒时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
79、鳖甲: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味矫臭,醋还能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作用。
80、穿山甲:砂炒或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矫正其腥臭气味。
81、鸡内金的炮制品有4个:鸡内金、炒鸡内金、砂炒鸡内金、醋鸡内金。
82、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83、苍耳子 1)去刺 2)粉碎 3)降低毒性马钱子 1)毒性降低 2)质地酥脆,易粉碎,可供内服,利于成分煎出。
3)净造加工,去除茸毛。
84、阿胶有蛤粉炒阿胶;蒲黄炒阿胶。
炒制后降低了滋腻之性,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
蛤粉炒阿胶善于益肺润燥。
蒲黄炒阿胶以止血安络力强,多用于虚劳之咳血、咯血。
85、刺猬皮(滑石粉炒)1)去刺 2)炒制后质地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并能矫臭矫味。
(醋浸尤能)86、水蛭(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
入丸散剂。
87、滑石粉炒后能起到矫臭矫味作用,刺猬皮、水蛭88、炙法根据所用的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盐炙、醋炙、姜炙、蜜炙、油炙等。
89、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胆汁黄连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
90、大黄味苦、性寒、功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擅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制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治有积滞的大便出血。
91、蕲蛇去头鳞,可除去毒性,生品气腥,不利于服用和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