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 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 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 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一)“校勘”释义: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 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 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一)“校勘”释义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清儒之有功于史 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 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 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 (《清代学术概论》) •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 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一)“校勘”释义
•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 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 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 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 者,以上素也。” •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 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 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 3.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 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 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 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 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 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 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 《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 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 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 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 者也。”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 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 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三)校勘学的功用
1.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校勘之学起于文件 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 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 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 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胡适书评 序跋集· 校勘学方法论》)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三)校勘学的功用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 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 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 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 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 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 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 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 ”,“豕”作“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 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 萌芽。
造成讹文原因分述: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Eg.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 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 “匄(gà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 “自” 。
•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 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引作:“誓将去 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句 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渐讹误为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 (2)语音致误
•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而 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 • Eg.《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 jué)之讹误。 因“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 之大小而定位次”。 • 另如,《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庚申, “但令遣长子、亲第宿卫京师。” “亲第”当作 “亲弟”。
(一)“校勘”释义
•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 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 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
(一)“校勘”释义
•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 《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 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 因此,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Biblioteka Baidu题。 • 南北朝时,“校”“勘”二字连用表示核对文字之 意,不过那时称“勘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 “校勘”一职,此词已被普遍使用。
应为:月头——日头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一)“校勘”释义 •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 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 如《周易· 噬嗑shì hé 》:“上九:何校灭耳, 凶。”孔颖达 疏:“何,谓担何。” •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 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之意。 • 如《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 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 献的文字异同。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一)校勘的对象 •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 自序》 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 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 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 者五十七。” • 由此可知,古籍的各类错误芜杂繁多。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1.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 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 十九《遐览》) •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 抄刻中无意而误 – 字形相近而误 – 字音相近而误 – 因上下文而误 • 臆改而致 – 不识古字而误改 – 不懂古音而误改 – 不知古义而误改 – 不懂语法而误改 – 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始,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 了不断探索。 •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 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 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 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 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 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yí n)称赞说: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荀悦(148~209),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汉纪· 成帝纪》:魯恭王壊孔子宅, 以廣其宫,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 孝經。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会巫蠱事, 未列於學官。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月头。 —— 敦煌卷子《菩萨蛮》
(一)“校勘”释义
•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 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 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 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 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彭叔夏校勘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Eg.《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 下皆愿得以为子。”
•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
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
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 与此同。”
• Eg.《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 增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 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 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 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 理而亦知之矣。” •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 《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 佚。
2.脱
•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 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 页等多种。 • 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 卫灵公》) 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 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 “脱简”。 • Eg.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 之,三日不下。” •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 “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则今 本脱一“鹊”字。
•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 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 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 产生了怀疑,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 现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家”,一 字补阙,解决了几百年的学术悬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