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复习课)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三条边和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够运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解法。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关系。

正确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建筑、测量等场景,如高楼大厦的高度测量、山坡的坡度计算等,引出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解直角三角形。

2、复习回顾(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

3、讲授新课(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可以确定?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²+ b²= c²(其中 a、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②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 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 = a/c,cos A = b/c,tan A = a/b(3)例题讲解例 1:在 Rt△ABC 中,∠C = 90°,a = 3,c = 5,求 b 和∠A、∠B 的度数。

苏教版数学高一《解三角形》 精品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苏教版数学高一《解三角形》 精品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1)求角C;(2)求 的面积S
例3、已知 是 的三边长,关于 的方程 (a>c>b)
的两根之差的平方等于4, 的面积 .
(1)求C;(2)求 的值
例4、在 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已知 ,且 .
(1)求 的值;(2)设 求 的值.
第一章复习解三角形1
命题:潘鹏 陈荣 审核:常国庆 班级:姓名:
二、解答题:
11、在 中,已知 ,且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12、如图,在直三棱柱 中, 分别是 的中点,点D在 上, .
求证:(1) //平面 ;(2)平面 平面 .
13、,已知 ,且 , , ,求 的长
14、在 中, , ,
(1)求 边的长;(2)记 的中点为 ,求中线 的长
选: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西 的方向,距离2n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东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 n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正以10nmile/h的速度从B向北偏西 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8、已知异面直线AB,CD都平行于平面 ,且AB,CD在 两侧,若AC,BD分别交 于M,N两点,若AM:MC=2:3,则BD:ND=
9、在 中, ,若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有两个解,则 的取值范围是
10、在某塔底的水平面上一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 ,由此向塔基沿直线行走30m后,测得塔顶仰角为 ,再向塔基前进 m后,又测得塔顶的仰角为 ,则塔高为____________
三边
余弦定理
注:第三种情形注意讨论解的个数
一解两解一解一解
二、基础训练:
1、在 中,若 ,则角B的大小是
2、在 中,若 ,则 是三角形
3、在 中,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有两解的是

高三数学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三学生进行解三角形的教学。

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几何等基本知识。

然而,在解三角形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理解不深刻,运用不熟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能够准确运用定理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求解实际问题;(3)学会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如求角度、边长、周长、面积等;(4)提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问题分析能力,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采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3)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解三角形的常用技巧和规律;(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解三角形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4)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难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入手,逐步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第28章解直角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任务分析问题1:在Rt △ABC 中,∠C=90°则(1)∠A 、∠B 的关系是_________, (2)_____,,的关系是c b a(3)边角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你能根据上述边角关系得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吗?填写下表。

问题3:同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互余的两角呢?问题4:锐角的正弦值是怎样随着角度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余弦、正切呢?其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分别是什么? 2、组织交流,总结要点;3、板书教师总结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 1、学生反思回顾知识点,回答和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及三个表格;2、绘制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3、交流展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及自主学习的成果;4、看听记教师的总结。

用数学的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媒体应用】1、展示反思回顾的问题;2、展示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3、展示师生共同总结的本章本章要点和本章知识结构图。

活动三 基础训练,查补缺漏: 【基础闯关】1、Rt △ABC 中,∠C=90°若SinA= 时,tanA= 。

2、Rt △ABC 中,∠C=90°,若AC=3BC ,则CosA= 。

3、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交BD 于点O ,且AC=8,BD=6,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A 、Sin ∠ADB=B 、Cos ∠DAB=C 、tan ∠DBA =D 、tan ∠ADB=4、计算: (1)(2)丨Sin45°- 1丨-【教师活动】 1、操作多媒体出示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和点评,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 1、尝试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合作完成; 2、参与交流展示及点评。

《解三角形》(复习课案例)

《解三角形》(复习课案例)

《解三角形》(复习课案例)发表时间:2011-11-18T15:23:06.3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11年31期作者:郝言阳[导读] 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总结知识点和例题,学生模仿练习,靠大量习题的训练来完成,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限制和压抑,不会有好的效果。

山东省莱阳第一中学数学组郝言阳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总结知识点和例题,学生模仿练习,靠大量习题的训练来完成,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限制和压抑,不会有好的效果。

正如皮亚杰强调的“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以种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欲望。

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我们初步进行了让学生自己建构总结,学生较平时有了一些主动性,能独立思考总结,从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主动探究索取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课标》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有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

比如对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3.课标要求:掌握正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在处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中,获得综合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4.设计思路:多媒体展示本章的知识网络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加以对比补充。

②展示题目、小组讨论、教师环视: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教室,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积极捕捉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尽量快速判断出教学中有利用价值的动态资源,并力求能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解三角形思维导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思维导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临高中学吴金竹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主要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求三角形的面积及解三角形的具体应用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教学难点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达到系统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知识点复习二、典型例题题型1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已知a=2,b=,A=45°,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A.1个B.2个C.0个D.无法确定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2-b2=bc,且sin C=2sin B,则角A的大小为.题型2 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例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b-c)cos A=a cos C.(1)求A 的值;(2)若a=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3)若a=2,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变式训练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ac sin B=a 2+b 2-c 2.(1)求角C 的大小;(2)若b sin (π-A )=a cos B ,且b=,求△ABC 的面积.【点拨】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一是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式分解等方法化简得到边与边关系式,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角化边)二是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三角函数的关系,通过三角恒等变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内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

(边化角)三、课堂练习:1、满足︒=45A ,c=6,a=2的ABC ∆的个数为m ,则m a 为2、已知a=5,b=35,︒=30A ,解三角形。

(完整版)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教案.doc

(完整版)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教案.doc

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教案( 1)执教者:上海市园南中学姚春花教学目标: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方法,能灵活运用锐角三角比解直角三角形。

并在解题过程中渗透化归方程等数学思想。

通过习题的变式, 让学生感悟图形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本质。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寻找合适的方法灵活求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 一、回顾与思考1、在 Rt △ABC 中,∠ C=90°, b=2,c= 2 2 ,则∠ B=度; a=2、在 Rt △ABC 中,∠ C=90°,∠ A=3 0°, AB=3,则 AC= ;∠ B=度、在 Rt △ABC 中,∠ B=90°, sin A= 3, a=3,则 c= ;b=3 54、在 Rt △ABC 中,∠ A=60°∠ B=75°, AB=8,则 AC=归纳:1、解一个直角三角形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生:除直角外,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与边有关) ,才能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运用到哪些定理或定义?(依据) ①勾股定理 ②锐角三角比 ③两锐角互余(以上四题均给出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回顾知识)归纳:解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根据题目给出图形, 其次关键在于正确选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三角比的式子。

3、你能归纳出解一般三角形的思路吗? 构造有效的直角三角形二、小试牛刀1、已知在 Rt △ABC 中,∠ ACB=9 0°, CD 是斜边 AB 上的高,AB=10, tan A3,求 AC 的长 C4A BD归纳:常用解法:①寻找 Rt△(根据三角比)②转化角(等角的同名三角比相等)③设元(列方程求解)2、已知,如图,在△ ABC 中,∠ A=3 0°,F 为 AC上一点,且 AF : FC 4 : 1, EF ⊥ AB,E 为垂足,联结 EC,求 tan∠CEB 的值。

解三角形好题再现,复习课用教案

解三角形好题再现,复习课用教案

解三角形诊断练习: 1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c b a ,,,已知8b=5c ,C=2B ,则cosC=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延长BA 至E ,使1AE =,连接EC 、ED 则sin CED ∠=3在ABC ∆中,若C B A 222sin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是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若2222a b c +=,则cos C 的最小值为(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cos 3sin 0a C a C b c +--=(1)求A (2)若2a =,ABC ∆的面积为3;求,b c .变式: (2012江苏南师附中质量检测)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满足cos A 2=255,AB →·AC →=3. (1)求△ABC 的面积;(2)若b +c =6,求a 的值.【例2】(2012江苏徐州质检)如图,在C 城周边已有两条公路l 1,l 2在点O 处交汇,现规划在公路l 1,l 2上分别选择A ,B 两处为交汇点(异于点O )直接修建一条公路通过C 城,已知OC =(2+6)km ,∠AOB =75°,∠AOC =45°,设OA =x km ,OB =y km.(1)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的定义域;(2)试确定点A ,B 的位置,使△AOB 的面积最小.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b -c )(a +b +c )=ab ,则角C 的大小为__________.2.在△ABC 中,已知∠BAC =60°,∠ABC =45°,BC =3,则AC =________.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若a =2,B =π6,c =23,则b =________.4.在△ABC 中,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__________.5.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1,b =2,cos C =14,则sin B =________.6在△ABC 中,若a =2,b+c=7,cosB=41-,则b=_______。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45,C∠.求边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的问题产生时这个时候也正是产生知识缺陷, 急需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活动2探究一: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如图:在中, 是最大的角, 所对的斜边是最大的边, 探究边角关系。

探究二: 斜三角形边角关系实验1: 如图, 在等边中, ,对应边的边长, 验证是否成立?实验2: 如图, 在等腰中, , , 对应边的边长, 验证是否成立?实验3:借助多媒体演示, 发现随着三角形的任意变换, 的值相等。

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 我们可以猜想。

学生活动2探究一: 在中, 设, 根据正弦函数定义可得:cbBcaA==∴sin;sincBbAa==∴sinsin又1sin=CCcBbAasinsinsin==∴探究二: 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探究二: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活动意图说明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不让学生在思维上出现跳跃, 逐层递进, 通过已经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作为切入点, 再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进行验证, 过渡到一般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

让学亲自体验数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逐层递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两个侧面。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演示, 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变换, 加深理解。

环节三:教的活动3证明猜想, 得到定理学的活动3分组讨论证明方法并展示活动意图说明经历猜想到证明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新知识得获得仅仅靠猜想和演绎推理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进行证明才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 也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思维品质的提升。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课题一、正弦定理定理: 例题练习。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解三角形的应用(高三复习课)》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解三角形的应用(高三复习课)》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线,三角形外角和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两两使用正
弦定理、余弦定理。
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对于教师而言,
课例研究综 这无疑是个巨大挑战,挑战源于教师要从“学科教学”

转向“学科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
养时代”,提升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构建“让学生爱
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的情境教学课堂,为发展学 生的心智而教,这是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以高考试题为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编写三个题,让学生突破、 提升。1.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解三角形的应用(高三复习课)》教学 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解三角形的应用(高三复习课)》

解三角形的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 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教学目标 定理解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
(1)求的值;(2)若,求面积的最大值. 2.如图中,已知点在边上,且,,, (1)求的长; (2)求 3.已知中,是边上的中线,且。 (1)求;(2)若,求的长。
余弦定理,结合三角恒等变换,均值不等式求解。
熟练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学生必须
掌握的,对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的问题,求角、求边,求面积,一般
学生学习能 的学生都会,但是把它综合在三角形中,涉及到三角形
力分析 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外角和的应用,学生感到比
较棘手。本内容的复习采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研究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出示近三年高考解三角形的试题,:

解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1)

解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1)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会求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应用之前的准备课,旨在建立好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以便有效的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解答实际应用题的技能,掌握如何构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想方法、技巧.把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前期准备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使学生能承前启后、有思想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教学计划中起着一发牵制全局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1、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能够用定义法求三角函数sinα、cosα、tanα值.2、在计算器的使用上,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并对计算器的二次功能有所了解.有上述知识技能作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创造了必要条件.3、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三、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所以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掌握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数学思考:在研究问题中思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解决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对象是什么?在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中如何把问题数学模型化.通过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难点: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或三角函数解题.四、教学过程1. 知识回顾1、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2、在RtΔABC中,∠C=90°.a、b、c、∠A、∠B这些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讨论复习:RtΔ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两锐角互余:∠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3)边与角的关系:.tan cot ,cot tan ,sin cos ,cos sin ab B A b a B Ac b B A c a B A ======== 3、填一填 记一记三角函数角α30° 45° 60°sin αcos αtan α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2. 探究新知在Rt △ABC 中,(1)根据∠A= 60°,斜边AB=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2)根据AC=,BC=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3)根∠A=60°,∠B=30°,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从以上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几个元素,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26 B 6AC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3. 例题讲解例1 在Rt△ABC 中,∠C 为直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且a =15,b =5,求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解;例2:如图:在RtΔABC中,∠C=90°,∠B=25°,b=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注意强调: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尽量选择原始数据,避免累积误差.4. 知识应用1、在Rt△ABC 中,∠C =90°,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几个元素(角度精确到 1°)(1)已知 a=4,b=8;(2)已知 b=10,∠B=60°;(3)已知 c=20,∠A=60°.(1)中已知两条边如何解直角三角形,(2)(3)已知一条边及一个角解直角三角形,本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并归纳常规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规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遵循“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化斜为直”2、如图在RtΔ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5. 能力提升问题: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如果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那么(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锐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1、问题2.注意强调: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五、课堂小结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1、习题1.5 1、2.八、教学反思这节课由于内容较多,学生需要变式思维.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对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努力创设授课过程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形式.通过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所掌握的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与技能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专训根据条件,解下列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C=90°(1)已知∠A=30°,BC=2;(2)已知∠B=45°,AB=6;(3)已知AB=10,BC=5;(4)已知AC=6,BC=8。

二、复习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三、实践探究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分类:1、已知一边一角(锐角和直角边、锐角和斜边)2、已知两边(直角边和斜边、两直角边)四、例题讲解例1、在△ABC中,AC=8,∠B=45°,∠A=30°.求AB.例2、⊙O的半径为10,求⊙O的内接正五边形ABCDE的边长(精确到0.1).五、练一练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60°,AB=8,AD=6,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半径为12的圆的内接正八边形的边长(精确到0.1).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七、课堂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腰长为1,则底角等于_________.2.Rt△ABC中,∠C=90°,∠A=60°,a+b=+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3.求半径为20的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八、课后作业1.在菱形钢架ABCD中,AB=2 m,∠BAD=72,焊接这个钢架约需多少钢材(精确到0.1m)2.思考题(选做):CD切⊙O于点D,连接OC,交⊙O于点B,过点B作弦AB⊥OD,点E为垂足,已知⊙O的半径为10,sin ∠COD =,求:(1)弦AB的长;(2)CD的长.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24.4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例在Rt△ABC中,∠C=90°,AB=5,BC=3,求∠A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把握好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例1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5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12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学生结合引例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说明】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问: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学生结合定义讨论目标和方法,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探索新知】问: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例2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在炮台A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在炮台B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解:在Rt△ABC中,∵∠CAB=90°-∠DAC=50°,BCAB=tan∠CAB,∴BC=AB·tan∠CAB=2000×tan50°≈2384(米).∵ABAC=cos50°,∴AC=20005050ABcos cos=︒︒≈3111(米).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问:A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学生讨论得出各种解法,分析比较,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问: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几个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问: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教学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的地方向地面拉一条长10米的缆绳,问这条缆绳应固定在距离电线杆底部多远的地方?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到B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答案】1.6米2.9.4海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和一锐角.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在实际问题中,计算时尽可能使用题中原始数据,这样可以让答案准确度接近真实值。

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4.3解直角三角形1.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

2.会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重、难点: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特殊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二、新课导入:在图形的研究中,直角三角形是常见的三角形之一,因而人们经常会遇到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等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般利用前面已学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三、探究新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C 的对边分别记作a,b,c .问题1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4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哪些元素?你认为要知道其中的几个元素才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 试一试:如图,在Rt △ABC 中,∠C=900,∠A=300,a=5,求∠B ,b ,c.解直角三角形定义:像上面这样,我们把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

四、例题讲解:例 如图,在Rt △ABC 中,∠C=90°,cosA =31,BC = 5,试求AB 的长.五、巩固练习:1.在Rt △ABC 中,∠C=90°,∠A=30°,c=16cm ,求∠B,a ,b.2.在Rt △ABC 中,∠C=90°,∠B=45°,b=3cm,求a,c的长度.3.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BC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的面积.六、课堂小结:1.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运用了哪些知识?3.注意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七、作业布置:课本P123习题A组第1题、第2题八、板书设计:。

几何背景下的三角形解法教学设计-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专题复习

几何背景下的三角形解法教学设计-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专题复习

解三角形复习课——几何背景下的三角形解法一、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什么样的三角形可解;2.形成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3.突出核心素养,提升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对正余弦定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几何背景下的三角形求解思路没有系统的复习,没有形成思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成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提升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难点:提升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一、复习引入引例: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若3,4,13,c b a ===求.A ∠ 解:由余弦定理:2221cos ,22b c a A bc +-==(0,)A π∈,3A π∴=.(2)若2cos ,4,33C b a ===,求sin B .解:方法一:余弦定理:2222cos ,23a b c C ab +-==3c ∴=,5sin 3C =,正弦定理:sin sin b cB C=得:45sin 9B =.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2222cos ,23a b c C ab +-==3c ∴=,余弦定理:2221cos 29a cb B ac +-==,45sin 9B ∴=. (3)30,120,23,C A a ∠=∠==求边b . 解:由题知:30B ∠=,正弦定理sin sin b aB A=, 2.b = 学生完成3道练习题,复习回顾所学知识.给学生提供简单的例子,首先起到复习定理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问题及问题的解法,让学生思考、归纳具备什么样的边角关系三角形可解.问1:以上三道题中剩下的边角是否可解? 问2:以上三道题减少一个条件三角形是否可解? 思考1:已知哪些边、角三角形可解? 已知: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形可解.通过以上3道训练题思考、总结.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什么样的三角形可解.二、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例1:(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在ABC △中,已知120BAC ∠=,2AB =,1AC =. (1)求sin ABC ∠;(2)若D 为BC 上一点,且90BAD ∠=,求ADC △的面积.DAB C解:(1)由余弦定理:2222cos1207BC AB AC AB AC =+-⋅= 所以7BC =.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C BCB A =,即17sin sin120B =, 所以21sin 14ABC ∠=. (2)因为90BAD ∠=,所以30CAD ∠=. 又因为21sin 14ABC ∠=,所以57cos 14ABC ∠=,3tan 5ABC ∠=. 因为2AB =,所以235AD =,所以11717224ADC S =⨯⨯⨯=△. 学生根据刚刚所总结的“可解三角形”的条件解决一道高考题,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所学方法.在学生归纳出解三角形基本思路基础之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思路,为形成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作铺垫.思考2: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选择三角形⇒判断三角形是否可解⇒构建可解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几何特征选择定理.学生根据已经做出来的例题,思考、总结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在学生归纳出“可解三角形”所具备的条件后,通过一道高考题加以实践,重点在于通过这两个问让学生感悟、总结解三角形基本思路.课堂练习:在四边形ABCD 中,,10,1460,135AD CD AD AB BAD BCD ⊥==∠=∠=,,求BC 的长. 思路分析:选择△BCD ,目前只知道BCD ∠, 目前△BCD 不可解,需要 利用余弦定理求出BD 、cos ADB ∠、sin BDC ∠,利用正弦定理:sin sin BC BDBDC BCD=∠∠求出.BC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156BD AB AD AB AD BAD =+-⋅∠=所以239BD =.由余弦定理得:22239cos 226AD BD AB ADB AD BD +-∠==⋅, 由题知90ADC ∠=, 所以39sin cos 26CDB ADB ∠=∠=.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BC BDCDB BCD=∠∠, 即239392262BC =,32BC =.及时演练,感受解题思路与方法.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本题只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巩固所总结的解三角形基本思路.DABC例2(2024年南京二模)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135,90,2,2A B D AB AD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解析:连接ABCD ABD BCD S S S =+△△, 由题知45C ∠=.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BD AB AD AB AD A =+-⋅⋅∠,10BD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BD AD ABA ABD ADB ==∠∠∠, 解得10sin 10310cos 10ABD ABD ⎧∠=⎪⎪⎨⎪∠=⎪⎩,5sin 525cos 5ADB ADB ⎧∠=⎪⎪⎨⎪∠=⎪⎩.因为90B D ∠=∠=,所以310sin 1025sin 5CBD CDB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DC BC BD CBD CDB C==∠∠∠,解得32,4DC BC ==,所以1sin 62BCD S DC BC C =⋅⋅⋅∠=△,因为1sin 12ABD S AB AD A =⋅⋅⋅∠=△,所以7.ABCD ABD BCD S S S =+=△△ 根据“思路”思考解决问题方案.将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在求BCD △的面积时,发现边角不够,暂不可解,需要分析,算出BCD △相应边角,构造出可解三角形,进而求BCD △的面积.提炼升华、提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

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

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

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学习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主要为猜想-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情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严谨论证,勇于突破难点。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合作交流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要按照如图4的结构进行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问题。

本节课学习,要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帮助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导 6.检 5.评4.展3.议2.思图4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幻灯片展示导学流程: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回顾并完成导学流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完成导学流程,激发学生回顾旧知,总结归纳得出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正弦定理:RCcBbAa2sinsinsin===余弦定理:;Abccba cos2222-+=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中1sin24abcS ab CR==12r(a+b+c)R是外接圆的半径,是内切ABC∆r ABC∆圆的半径);4.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个内角和为;1805.射影定理:cBaAb=+coscos6.结论:在中,ABC∆;sin sinA B a b A B>⇔>⇔>程图,通过诱思让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等量式。

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通过观察,类比得出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式,RaAARa2sin,sin2==;bcacbA2cos222-+=三角形边角关系式:,sin()sinA B C+=,cos()cosA B C+=-2cos2sincBA=⎪⎭⎫⎝⎛+,2sin2coscBA=⎪⎭⎫⎝⎛+的结论。

教师提出余弦定理的变形形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2.思研读深思自主学习回顾并熟识解三角形需要的基础知识,思考并完成导学提纲以及以下问题:1、余弦定理变形形式还有那些?(提示:可从最值不等关系考虑);2、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如何运用射影定理?请举例说明;3、解三角形的基本题型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师:明确思考问题。

全班巡视,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做好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疑惑点,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生:研读深思导学提纲,独立自主地完成导学提纲的问题及练习题。

通过做题,善于总结解题技巧,解题方法,注意问题,以及数学思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研读导学提纲,通过深思熟虑,自主学习。

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概念、变形公式。

理解解三角形的本质,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通过完成导学提纲的习题,总结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得出一般认知规律。

,且满足c b a 、、cos 2cos 22cos cos 66A B A A ππ⎛⎫⎛⎫-=-+ ⎪ ⎪⎝⎭⎝⎭(1)求角的值;(2)若且B 3=b ,求的取值范围.a b ≤c a 21-4.展 激情踊跃展示所学全班展示思考1,思考2,思考3,以及“思”环节提出的问题。

要求:1.思考1是基础问题,“议”环节若完成效果好,可不用再展示;2.思考2与思考3是本节重点内容,学生要着重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清楚地表达思维过程,标准地展示解题步骤;3.同学们要积极踊跃,大胆尝试,敢于质疑。

展示环节要时刻保持学习高效性。

师:组织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展示自己的见解。

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会期待,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

对需要总结归纳的知识要指定A 层学生回答,学生在“议”环节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典型错误,可直接点名有学生完成;对于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思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踊跃展示,从而拓展思路,深入探究。

生:学生口头展示要激情饱满,声音洪亮,语言清晰。

黑板展示要静、齐、快,书写认真,字迹工整,力求答题格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数学模型,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加深学生对导数内涵的理解,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勇于为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强化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解三角形的解题思路,知识框架,数学思想等形成体系。

掌握解三角形中求最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规范,讲解清晰。

其他学生要学会聆听,积极思考,用心找出补充点、质疑点和纠错点,做好质疑准备。

学生在大胆质疑时,要等展示同学展示完毕方可,质疑、补充、纠错要语言干脆精炼,不可拖泥带水。

5评点评导学精讲重难点1、从自学、合作、参与度等方面,对小组予以评价激励;2、点评学生在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思考4,在解三角形中如何解决求解取值范围问题。

3、向学生精讲解三角形中如果解决求取值范围问题以及思考4,向学生规范的答题格式。

老师评析,并用幻灯片给出1、会用射影定理、三角恒等变换、诱导公式等进行翻译条件,完成给值求角问题;2、明确解三角形求最值问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技巧;巧妙运用余弦定理进行变形引用。

3、解决求取值范围问题要从问题出发,如果是求解等简单cbaba+++,取值范围,可以用不等式思想,也可以用三角函数思想解决;求解等取值baca3,21+-范围问题一般要正弦定理实现边化角,从三角函数的角度去解决。

但要注意角的取值范围。

“评”是精讲,“评”是拓展,“评”是点睛,“评”是结论。

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简干练的语言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通过精讲求取值范围问题,将本节课难点注意突破,升华课堂。

通过“评”学生对解三角形的题型有了初步的归纳总结,系统掌握解三角形的解题思路,技巧,学会如何从函数的角度解决取值范围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