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自净能力及处理准则(5月8日)

合集下载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体污染与自净第一节水体污染(Water Contamination)一、向水体排污染物质,在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的情况下,水体中存在着一种正常的生物循环。

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表现稳定状态、生态平衡。

二、几个概念在了解水体污染之前,我们来了解下几个概念。

1、自净容量(同化容量)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可以用同化有机废水的最大数量。

2、水环境容量(水体纳污能力)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汗污染物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自净容量(生化作用的去污容量)+差值容量(水体稀释作用)三、水体污染1.概念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

2.现象一般情况,影响水体生态平衡的关键是水中的DO。

DO<4mg/L时,鱼类就会死亡,生态平衡严重破坏。

如果DO↓,甲克类动物、轮虫类会死亡,水体发黑发臭。

3.影响水中氧平衡的因素有(DO)(1)有机污染的进入(BOD物质)→微生物↑,DO↓→缺氧、无氧→水体“黑臭”→有机污染的危害;(2)影响大气复氧的物质→油类污染(形成油膜);(3)热污染:4.其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1)有毒物:重金属,氰化物等;(2)酸碱物污染:影响水生生物适宜生长的pH值;影响天机盐的溶解度等等。

(3)悬浮污染:透光性↓→光合作用↓;鱼类呼吸堵塞;各种污染物载体等。

(4)N、P营养性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四、水体污染及危害1.粪便污水的污染2.城市污水的污染由于造成水体缺氧的污染物是有机体的排泄物和机体残余,故这类污染称有机物污染,简称有机污染。

3.工业废水的污染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水体生态平衡4.水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对地面水体的任何污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节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水体污染的了解,并且研究水体自净的方法。

水体污染主要分为几个主要类别: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污染。

每种污染物都对水体和生物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由废水排放、农业和工业活动引起的,如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等。

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来自于地下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重金属污染来源于工业废料、矿山废料和燃煤废气等。

生物污染则主要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水体自净是指通过天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将具有污染的水体完全净化的过程。

水体自净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净化、生物净化和化学净化等多个阶段。

物理净化主要是通过流动、沉淀和过滤等方法来清洁水体。

例如,在水体自然流动的过程中,碎屑颗粒会沉淀下来,从而净化水体。

在河流或湖泊中,过滤是一种重要的净化方式,通过过滤会去除水中的大颗粒物质,使水变得更清澈。

生物净化是指利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来去除污染物。

最常见的生物净化就是植物的吸附和分解。

例如,在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和分解大部分有机物质和重金属。

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如细菌和藻类也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净化水体。

化学净化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去除污染物。

例如,氧化反应可以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无害的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化学添加剂可以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化合物转变为不活跃或不溶于水的形态,从而净化水体。

除了以上的净化方式,水体的自净还依赖于温度、光照、pH 值等环境条件的变化。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体中的微生物和化学反应速率。

当然,水体自净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在目前人类活动频繁且污染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防止污染发生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来保护水体。

在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

水质与水体自净PPT课件

水质与水体自净PPT课件
(3)水体遭受油污染后,油膜覆盖水面,阻止气液界面问的气体交换,造成溶 解氧短缺,促使发生恶臭。油脂亦可堵塞鱼鳃,使鱼呼吸困难,引起死亡。 鱼受石油污染,肉有异味,使食用品质降低或不堪食用。
(4)水体遭受高毒性的酚类有机物污染,能使蛋白质变性或沉淀,对生物细胞 有直接损害,对皮肤和粘膜有强腐蚀作用。长期饮用酚类污染水,可引起头 晕、出疹、发痒、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低浓度酚影响鱼类回游、繁殖, 引起鱼肉酚臭;高浓度酚可使鱼类大批死亡。
同一污染源有多种分类名称
化学污染
• 水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数量异常的一种水污染现象。天然水 是溶有多种元素和化合物的一种混合溶液,其中有天然的 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正常情况下, 水中元素和化合物含量很低,不致影响水的使用。但人类 不断地向水中排放废弃物和污水,使污染水体的化学物质 愈来愈多。据估计,水中化学物质种类达100多万种。因 此,化学污染物是当今世界性水污染中最大的一类污染物。
额 尔古 纳 河
嫩江
和田河(喀拉喀什河)
奎屯 河 伊 犁 河 (特 克 斯 河 ) 塔 里 木 河 (叶 尔羌 河 )
当却 藏 布 (马泉 河 )
纳文 河
额尔 齐 斯 河
开都 河 车尔 臣 河 ( 卡墙 河 、 且末 河 )
海拉尔河
呼和诺尔
新开湖
克 鲁 伦 河 呼伦湖
五大连池
贝尔湖
西居延海 东居延海
水中有机污染物
主要来源是城市污水、农业污水、工业废水和石油废水。 ①城市污水。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和合成洗涤剂。 ②农业污水。来源广,数量大,危害严重。农业污水包括农田排水和农
副产品加工的有机污水,其中含有化肥、农药、农家肥(人和农畜的 粪便,以及动植物残体)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有机废弃物。 ③工业废水。来自造纸、制革、石油化工、农药、药品、染料、化纤、 炼焦、煤气、纺织印染、食品、木材加工等工厂。这类废水所含的有 机物种类多,人工合成物所占的比例高,有机毒物多,生物不易降解。 ④石油废水。主要污染物是各种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其中多环芳香烃具有致癌性。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和污染水 体的微生物生态
• 1.水体自净
• ———自然净化 自然净化 • 物理作用:稀释、沉淀 物理作用:稀释、 • 生物作用:生物降解(食物链) 生物作用: 食物链) (强) (强) • 化学作用:日光、氧气等对污染物的分解 (弱) 化学作用:日光、氧气等对污染物的分解
阳光 ↓ 轮虫、 一级生产者 → 原生动物 → 轮虫、浮游甲壳动物 → 鱼→ 其他动物 异养细菌 废物、 废物、排泄物
污化系统将污染水体划属为不同的污染带类型。分 分 污化系统
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污带、 中污带、 中污带、
多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多污带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暗灰色, 很浑浊, 含 .暗灰色,很浑浊, 1. 种类很少,厌氧菌和 . 种类很少,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 大 量 有 机 物 , BOD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数 量大, 高,溶解氧极低( 或 量大,每毫升水含有几 亿个细菌。 无),为厌氧状态。 ,为厌氧状态。 亿个细菌。有能分解复 杂有机物的菌种, 2.在 有 机 物 分 解 过 程 . 杂有机物的菌种,硫酸 60~100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中,产生 H2S、C02 和 、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等气体。臭味。 CH4 等气体。臭味。 2. 无显花植物,鱼类绝 . 无显花植物, 3.水底沉积许多由有机 . 迹。 3. 河底淤泥中有大量寡 . 和无机物形成的淤 水面上有气泡。 毛类(颤蚯蚓 动物。 颤蚯蚓)动物 泥。水面上有气泡。 毛类 颤蚯蚓 动物。*
• 通常使用的是BIP指数。 通常使用的是 指数
B.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河流污染中氧浓度昼夜变化示意图 • 为什么不同的净化程度昼夜变化幅度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净化程度昼夜变化幅度不同? • 氧浓度高低与细菌含量有关,昼夜变幅与藻类数量有关, 氧浓度高低与细菌含量有关,昼夜变幅与藻类数量有关, 因此与 有关。 因此与P/H或BIP有关。 或 有关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一、简介: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

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特征: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

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全过程的特征是: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环境工程学 水体自净

环境工程学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的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个自然净化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解决废水问题的主要原则:1改革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量2重复利用废水3回收有用物质4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物理法(分离悬浮态污染物质)、化学法(处理溶解性污染物质和胶体物质)、生物法(使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水中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方法:物理处理法:筛滤截留、重力沉降、离心分离沉砂池(以重力沉降为基础):功能:去除水中砂粒、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杂质。

同时去除少量较大、较重的有机杂质类型:平流式、竖流式、曝气式离心分离:原理:借助离心力分离水中悬浮颗粒沉淀:类型:自由沉降、絮凝沉降、拥挤沉降、压缩沉降理想沉淀池:1沉淀池中各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流速相同2在沉降过程中悬浮颗粒以等速下降,颗粒水平分速度等于水流速度3悬浮颗粒落到池底后不再浮起就认为已被除去普通沉淀池的形式:平流式、竖流式、辐射式斜板斜管沉淀池的优缺点:优点:处理能力较强和生产能力大缺点:1池体积小易产生泛泥现象导致出水水质恶化2水流停留时间短,耐冲击负荷能力差3由于斜板间距或斜管管径小,易在板间或管内积泥,需定期用高压水冲刷4斜管上部易滋生大量藻类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混凝剂:水处理过程中把为使胶体微粒脱稳沉淀而投加的电解质称为混凝剂(常用铁盐铝盐)过滤机理:1阻力截留2重力沉降3接触絮凝滤料要求:1有足够的机械强度2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3有适宜的级配(就是滤料的粒径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各种粒径的滤料数量之比例)和足够的孔隙率配水系统:1大阻力配水系统:为克服配水的不均匀性,常增大整个配水系统布水孔眼的阻力,降低由于距离不同而引起的水头损失的差异在总水头损失中的比例。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

多污带(polysaprobic zone)
• 靠近排污点下游,河水深暗、浑浊,含大量有机 物,BOD高,呈缺氧或厌氧状态,污染严重。有 机物分解产生H2S、NH3,使河水有异味。 • 水生生物种类极少,以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为 主,无鱼类、显花植物等。 • 代表性的指示生物是细菌,且种类多、数量大, 每ml水中可达几亿个,例如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 烷菌等,此外还有颤蚯蚓、蚊蝇幼虫。
中污带(-mesosaprobic zone)
• 在多污带下游,有机物量略减少,BOD下 降,河水依然灰暗,溶解氧低,水面上可 有浮沫和浮泥。生物种类增加,细菌数减 少,但每毫升仍有几千万个。
• 代表性的指示生物举例如下:天蓝喇叭虫、 椎尾水轮虫、栉虾、独缩虫、颤藻、小球 藻等。
-中污带(-mesosaprobic zone) • 光合微生物和绿色浮游生物大量出现, 水中溶解氧升高,有机质含量少, BOD 很低,悬浮物进污 水


污化系统及其指示生物 污化系统 (也称有机污染系统)是根据水体有机物污染 程度的不同,对水体的一种分类法。当有机污染物排 入河流,在其下游河段的自净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污 化带。 因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故在各个带中 可找到不同的代表性指示生物,这些指示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轮虫、浮 游甲壳动物、鱼类及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不同,污化系统中的污化带分为多污 带、-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
• 河流自净作用完成,有机物完全分解为无机物, BOD极低,溶解氧恢复正常,基本不含H2S,CO2 含量较低,氮元素全部氧化为NO3-。 玫瑰旋轮虫及其它藻类,钟虫、旋轮虫、水生
• 指示生物:鱼腥蓝细菌 、隔板硅藻 、黄群藻 、 植物与鱼类等。

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

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

第33卷第1期2021年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Vol.33No.1Jan.2021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杨新吉勒图,尹慧燕,韩炜宏(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010000)摘要:在进行水质分析时,因选择的水质模型不同或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使得对同一水域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

从客观性、主观性及资源性3方面分析了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探讨了零维水质模型、一维水质模型、一维S-P水质模型、二维水质模型和三维水质模型的特点、适用条件和改进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客观性影响因素是水质模型设置的重要参数,而主观性因素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客观性因素,但在水质模型中,并不会直接体现主观因素。

关键词: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水质模型;模型特点;适用条件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81/41-1282/tv.2021.01.0050引言水体自净能力是水体自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正确评价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体自净能力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对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侧重于对水体自净机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之后为了增强研究的准确性,把水体自净能力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咱1]。

目前,国内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多学科与水体自净能力的融合。

而国外对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质模型方面咱耳。

在国际上,常用的水质模型为丹麦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所开发的MIKE系列水利模型、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开发的WASP水质模型和QUAL系列模型。

国内外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两个方面,而影响因素对于水质模型的设置与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水体自净概念

水体自净概念

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是指水体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污染物质逐渐降解、转化和消失,达到恢复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体自净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也是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一、水体自净的原理(1)物理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运动而分散和稀释,并在沉积、过滤等过程中被去除。

(2)化学过程:水中污染物质会与氧气、微生物等发生化学反应,降解成无害物质。

(3)生物过程:微生物在水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等无害成分。

二、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旺盛,降解速度也会加快。

(2)溶解氧:溶解氧充足时,微生物能够更好地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水体自净。

(3)光照: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植物的生长,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污染物质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对水体的影响不同,浓度越高,水体自净能力越弱。

三、水体自净的适用范围(1)适用于轻度污染的水体:轻度污染的水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可达到恢复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2)适用于小面积污染:小面积污染通常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措施来解决。

(3)适用于非常规污染物质: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非常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需要采取其他治理手段。

四、水体自净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虽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排放物已经超出了自然界承受的范围,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水体自净只能是治理水体污染的一个方面,还需要采取人工治理手段来加强治理效果。

五、水体自净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水体自净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恢复水体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2)维护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保护和维护水资源。

(3)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自然资源,通过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7章 水体自净及污染指示生物

第7章 水体自净及污染指示生物

二、污化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栉虾
二、污化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β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细菌数量减少,每毫 升水只有几万个。 2. 藻类大量繁殖,水生 植物出现。 3. 原生动物有固着型纤 毛虫如:独缩虫、聚缩 虫等活跃,轮虫、浮游 甲壳动物及昆虫出现。
1. 有机物较少, BOD 和悬 浮物含量低,溶解氧浓 度升高; 2. NH3 和 H2S 分别氧化为 β -中污带 N03—和 S042-, 两者含量 均减少。
一、水体自净
氧垂曲线 河流受污染前DO:饱和的 河流受污染后的DO:
V耗 O V复O ,DO 河中 DO BOD大量增加,好氧分解剧烈, 下降
2 2
随BOD量减少,DO下降减缓,最终达到DO最低 值,即最大亏氧点 V耗O 2 V复O2 ,DO逐渐回升,最后DO恢复至 接着, 饱和DO
11
12
2
May 16, 2010 [Presentation Name via Insert tab > Header & Footer] Copyright © 2010 CA
二、污化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污化系统只能反映有机污染程度,不能反映有毒工业污水的污染。根 据水生生物种类的更迭来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方法也缺乏定量标准。 生物指数(Biological Index of Water Pollution, BIP)
0~8
25
26
二、污化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鱼腥藻
二、污化指示生物及污化系统
玫瑰旋轮虫
27
28
5
May 16, 2010 [Presentation Name via Insert tab > Header & Footer] Copyright © 2010 CA

水体自净程度的指标

水体自净程度的指标

实验七水体自净程度的指标各种形态氮的相互转化和氮循环的平衡变化是环境化学和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体中含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

当水体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时,其中的含氮化合物由于水中微生物和氧的作用,可逐步分解氧化为无机的氨(NH3)或铵(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等简单的无机氮化物。

氨和铵中的氮称为氨氮(NH4+-N);亚硝酸盐中的氮称为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中的氮称为硝酸盐氮(NO3--N)。

通常把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称为三氮。

这几种形态氮的含量都可作为水质指标,分别代表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各个不同阶段。

在有氧条件下,氮产物的生物氧化分解一般按氨或铵、亚硝酸盐、硝酸盐的顺序进行,硝酸盐是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

随着含氮化合物的逐步氧化分解,水体中的细菌和其它有机污染物也逐步分解破坏,因而达到水体的净化作用。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相对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含氮有机物污染的时间长短,对了解水体污染历史以及分解趋势和水体自净状况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见表7-1。

目前应用较广的测定三氮方法是比色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氮,二磺酸酚比色法测定硝酸盐氮。

表7-1 水体中三氮检出的环境化学意义NH3-N NO2--N NO3--N 三氮检出的环境化学意义- - - 清洁水+ - - 表示水体受到新近污染+ + - 水体受到污染不久,且正在分解中- + - 污染物已分解,但未完全自净- + + 污染物已基本分解完全,但未自净- - + 污染物已无机化,水体已基本自净+ - + 有新的污染,在此前的污染已基本自净+ + + 以前受到污染,正在自净过程,且又有新的污染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三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测定三氮对环境化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二、仪器(1)玻璃蒸馏装置。

水体自净(呙靖雯)

水体自净(呙靖雯)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报告单(生态学、环境科学实验用)姓名呙靖雯学号_20071070011 专业环境科学同组成员许谨钟亮姜轩马源杨凌霄教师和树庄日期4.21—5.12成绩:实验名称水体自净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水体自净原理,通过试验观察监测水体自净的能力2.掌握重铬酸钾法测COD二、原理方法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体现在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N和P等营养元素的转化、颗粒态污染物的沉积以及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吸附和释放效应等方面。

污染物在水体中因微生物的作用,其含量会逐步衰减。

可以使用水体的复氧系数、CODCr降解系数、BOD5降解系数、氨化系数、硝化系数、反硝化系数、颗粒物的沉降速率、沉积物耗氧速率、沉积物中磷释放速率和吸附速率等水质参数来定量表征水体的自净过程。

本实验通过重铬酸钾法测COD来监测水体自净能力。

在强酸性溶液中,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回滴。

根据用量算出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氧的量。

C n H a O b + cCr2O72- + 8cH﹢→nCO2 + (a+8c)/2 H2O + 2cCr3+(FAS)6Fe2++Cr2O72- + 14H+→6Fe3++2Cr3+ + 7H2O本试验采用淀粉、蔗糖、葡萄糖、乙醇作为碳源,以尿素为氮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

碳:氮:磷按100:5:1(重量比)设计。

比较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计算污染物COD的自净系数K。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仪器:带250ml锥形瓶的全玻璃回流装置,加热装置变阻电炉,25ml酸式滴定管,铁架台和铁夹,滴定台和蝴蝶夹。

2、试剂:(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l/6K2Cr2O7=0.2500mol/L):称取预先在120℃烘干2 h的基准或优级约重铬酸钾12.258g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定容摇匀。

(2)试亚铁灵指示液:称取1.485g邻菲罗林(C12H8N2·H2O,l,10-pHenanthnoline),0.695g硫酸亚铁(FeSO4·7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内。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

** 有关生物的形态见下图天蓝喇叭虫、椎尾水 轮虫、栉虾。
天蓝喇叭虫
椎尾水轮虫
栉虾
β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细菌数量减少,每毫 升水只有几万个。 2. 藻类大量繁殖,水生 植物出现。*** 3. 原生动物有固着型纤 毛虫如:独缩虫、聚缩 虫等活跃,轮虫、浮游 甲壳动物及昆虫出现。
4.水体自净指标综合应用——污化系统
较洁净水体(可使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 化分(共Ⅴ类)
劣Ⅴ类的水体(无使用价值)——用污化系统划分, 依据上述判断指标。
污化系统将污染水体划属为不同的污染带类型。多污 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多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多污带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种类很少,厌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数 量大,每毫升水含有几 亿个细菌。有能分解复 杂有机物的菌种,硫酸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2. 无显花植物,鱼类绝 迹。 3. 河底淤泥中有大量寡 毛类(颤蚯蚓)动物。*
1. 暗灰色, 很浑浊, 含大 量有机物,BOD 高, 溶解氧极低(或无),为 厌氧状态。 2.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60~100 产生 H2S、C02 和 CH4 等气体。臭味。 3. 水底沉积许多由有机 和无机物形成的淤泥。 水面上有气泡。
注:*颤蚯蚓属后 生动物,与陆地上 的蚯蚓从体态和习 性上都十分相似, 他们也是环节动物, 栖息于水底污泥中, 与蚯蚓类似吞食污 泥故俗称水蚯蚓, 与蚯蚓不同的是, 他们体表多毛。
α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 多。细菌数量较多,每 毫升水约有几千万个。 2. 出现有蓝藻、裸藻、 绿藻,原生动物有天蓝 喇叭虫、美观独缩虫、 椎尾水轮虫、臂尾水轮 虫及栉虾等。** 3. 底泥已部分无机化, 滋生了很多颤蚯蚓。

水体自净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名词解释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然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自我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过程。

水体自净是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机制,可以使水质得到改善,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环境。

水体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和化学自净。

生物自净是指水体中各种生物通过摄食、呼吸、代谢和排泄等生命活动,减少或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水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促进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增加,有利于水中的生物生存和繁殖。

水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通过摄食和排泄活动,可以减少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过度生长,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的清洁度。

另外,水体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吸收、降解和吸附功能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和运动带走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

水体的自然对流和湍流可以使水中的溶解氧均匀分布,并加速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扩散和稀释,有利于水体的净化。

水体的水位变化和流动性也能够带走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污染物质,使水体变得清澈。

此外,太阳辐射照射水体会产生热量,引起水体的对流和密度变化,促使水体的氧化还原过程加速,有利于净化水质。

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物运动和摄食活动也会促使水体中的悬浮物颗粒上升和沉降,使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转化,通过化学物质的降解和转变,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改善水质。

水体中的化学自净过程包括溶解氧的供应和消耗、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光化学氧化反应等。

溶解氧的供应与消耗是影响水体自净的关键因素之一,溶解氧的供应主要来自于水中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大气的交换,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降解和生物呼吸作用。

有机物的降解是水体自净的重要过程,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质逐渐被分解为无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光化学氧化反应是指太阳光照射水体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光解和氧化作用,使有机物质被降解和去除掉,从而改善水质。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中的物质通过自然作用而净化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

物理净化是指通过沉降、过滤和吸附等方式,使水体中的杂质和悬浮物沉积或吸附到固体表面,从而净化水体。

化学净化是指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反应,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净化是指水中的生物体通过摄食或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首先,水体本身的特性对其自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体的流动性、深度、湍流状况等都会影响水的自净能力。

流动的水体比静止的水体具有更好的物理净化能力,因为流动的水体可以通过搅拌和流动的力量将污染物带到水体的底层,使其沉积或吸附到底泥上。

深度较大的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生物种类,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湍流状况也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湍流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溶解度,从而促进水中的生物代谢和氧化反应,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水的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

温度、光照和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中生物的代谢和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光照可以促进水中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并促进水体中光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氧气含量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足够的氧气含量可以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呼吸和分解反应,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最后,污染物的性质也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水体中的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的自净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有机物质通常较难被生物降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水体自净。

油类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净化过程进行分离和去除。

重金属离子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重金属离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毒性,并且难以降解,威胁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体来说,水的自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控制污染物排放、增加水体的深度和湍流程度、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水的自净能力一、简介: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

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特征: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

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全过程的特征是: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X 2 = K '2 D dt
积分, 积分,有:
dD d (S − X ) dX = =− dt dt dt
dD ' = k1' L − k 2 D dt
因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S)为定值,因此有: 因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S)为定值,因此有: (S)为定值
环境工程学
16
4.3 水体污染与自净
环境工程学
11
4.2、 4.2、 水体的生化自净
水体的生化自净:废水进入河流后,除被稀释外, 水体的生化自净:废水进入河流后,除被稀释外,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水中 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逐渐变为无机物的过程。 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逐渐变为无机物的过程。 (一)、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 污染过程(氧垂曲线及氧垂曲线方程) 污染过程(氧垂曲线及氧垂曲线方程) 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过程:耗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由于DO(水中溶解氧) 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过程:耗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由于DO(水中溶解氧) DO 不断被消耗(耗氧) 有机物量逐渐减少,微生物量得到增殖, 不断被消耗(耗氧),有机物量逐渐减少,微生物量得到增殖,同时大气中 的氧气不断向水中补充(复氧) 最终使有机物量、DO达到新的平衡。 的氧气不断向水中补充(复氧),最终使有机物量、DO达到新的平衡。 达到新的平衡 被消耗的氧的来源: 被消耗的氧的来源: 1. 2. 3. 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 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 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中扩散溶解,直到水体中DO达到平衡; 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中扩散溶解,直到水体中DO达到平衡; DO达到平衡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
环境工程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 吴畏
环境工程学
1
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一节 水的循环与污染 第二节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第三节 废水的成分与性质 第四节 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第五节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环境工程学
2
第三节 废水的成分与性质
1. 工业废水:各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 工业废水:各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 烟气洗涤水、设备、 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特点:成分复杂、含量变化大、毒性强、 特点:成分复杂、含量变化大、毒性强、净化处理困难 2. 生活污水: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 生活污水: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 集体单位公用事业排出的污水 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指排出城市管网的各种污水的总和 特点:含氮、 特点:含氮、磷、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糖、蛋白、脂肪、尿素 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 蛋白、脂肪、 3.农业废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农业废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 农业废水 特点:含氮、磷高,成分主要为微生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 特点:含氮、磷高,成分主要为微生物、化肥、农药、
Q1 = υρ
其中Q 污染物质推流量 污染物质推流量, s); 河流流速, 其中Q1—污染物质推流量,mg/(m2.s); V—河流流速, m/s 河流流速 污染物质质量浓度, p—污染物质质量浓度,mg/m3 污染物质质量浓度 2. 扩散Q2 = − KFra bibliotekdρ dx
其中Q 污染物质扩散量 污染物质扩散量, .s); dp/dx—单位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 其中Q2—污染物质扩散量,mg/(m2.s); dp/dx 单位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 K—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 值, mg/(m3.m); K 扩散系数,m2/s
环境工程学
dt
= − K 1L
亦即
L
= − K 1dt
15
4.3 水体污染与自净
亏氧量(D):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的溶解氧的平衡浓度(饱和溶解氧量S)与实际 亏氧量(D):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的溶解氧的平衡浓度(饱和溶解氧量S)与实际 S) 浓度(实际溶解氧量X)之差: D=SX)之差 浓度(实际溶解氧量X)之差: D=S-X 因复氧速率与该时刻水中的溶解氧的亏缺量成正比, 因复氧速率与该时刻水中的溶解氧的亏缺量成正比, 因此有: 因此有:
环境工程学 5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 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环境工程学
生物净化:水中 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作用
6
水体自净
特征: 特征:
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 污染物毒性降低 重金属:溶解态→被吸附 不溶性化合物 底泥 被吸附→不溶性化合物 重金属:溶解态 被吸附 不溶性化合物→底泥 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 复杂有机物 简单有机物 不稳化合物→稳定化合物 不稳化合物 稳定化合物 溶解氧经急剧下降→ 最低点→缓缓上升 溶解氧经急剧下降 最低点 缓缓上升 生物种群趋于正常分布
dX 2 dt
dX 2 dX 1 = − dt dt dt
是复氧速率。 是复氧速率。
由于氧的消耗是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质所引起,因此, 由于氧的消耗是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质所引起,因此,耗氧速率和有机物分解 是一致的。即与BOD的衰减一致。 BOD的衰减一致 是一致的。即与BOD的衰减一致。则: dX 1 dL ' ' 河中的有机物浓度, L——河中的有机物浓度,BOD 河中的有机物浓度 耗氧速度常数( K’1——耗氧速度常数(反应速度常数) 耗氧速度常数 反应速度常数)
环境工程学
14
氧垂曲线公式
有机物 + O2 微生物→ CO2 + H 2 O + NH 3
流经t日后,消耗氧量为X 溶入的氧量为X 河水中实际溶氧量为X, X,则 流经t日后,消耗氧量为X1,溶入的氧量为X2,河水中实际溶氧量为X,则: X=X2-X1 某时刻的溶解氧的增加速率为: dX 某时刻的溶解氧的增加速率为: 是耗氧速率, 是耗氧速率,
q
q
根据物料平衡,完全混合断面中某种污染物在河水中的混合浓度: 根据物料平衡,完全混合断面中某种污染物在河水中的混合浓度:
ρ q + ρ 2αQ 式中: 断面中某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 式中:p——断面中某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mg/L; 断面中某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 mg/L; ρ= 1 污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p1——污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mg/L; 污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mg/L; αQ + q 河水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p2——河水中该污染物的浓度,mg/L; 河水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mg/L; 污水流量m3/s q——污水流量m3/s; 污水流量m3/s; 河水流量m3/s Q——河水流量m3/s; 河水流量m3/s; 混合系数, 混为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 α——混合系数,α=Q1/Q (Q1混为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 混合系数
环境工程学 9
4.1、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
水体混合稀释:废水排入河流中后, (二)、水体混合稀释:废水排入河流中后,由于受到河水推流和扩散作用 而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染物质的浓度也因而逐渐降低的过程。 而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染物质的浓度也因而逐渐降低的过程。其影响 因素主要有: 因素主要有: 废水流量和河水流量的比值:比值越大, (1) 废水流量和河水流量的比值:比值越大,需要较长距离才能使整个河流 断面上污染物达到完全均匀混合; 断面上污染物达到完全均匀混合; 废水排放口的形式:集中排放废水,达到完全混合所需时间和距离较长, (2) 废水排放口的形式:集中排放废水,达到完全混合所需时间和距离较长, 反之,分散排放与河流中央,所需时间和距离就短; 反之,分散排放与河流中央,所需时间和距离就短; 河流水文条件:河深、流速、河道弯曲程度及是否为急流、跌水等。 (3) 河流水文条件:河深、流速、河道弯曲程度及是否为急流、跌水等。 混合系数a 从废水排入口到完全混合断面前的河道中, 混合系数a:从废水排入口到完全混合断面前的河道中,仅一部分水流参与 稀释,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量与河水总量的比值为混合系数。 稀释,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量与河水总量的比值为混合系数。 Q α= 1 Q 其中, 混合系数 混合系数; 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 河水总量。 其中,a—混合系数;Q1—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Q2—河水总量。 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 河水总量
环境工程学
3
第四节 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4.1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
水体自净: 经过一系列的 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变 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被分散、分离或分解, 水体重新恢复原来状态 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自然再生(周期性) 人工再生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 途径之一)
Water of Hydrosphere World Ocean Ground water Polar ice Mountain glaciers
Ground ice of the permafrost zone
Period of renewal 2500 years 1400 years 9700 years 1600 years 10000 years 17 years 5 years 1 years 16 days 8 days several hours
解上式即可得氧垂曲线方程(菲里普斯方程) 水体生化自净规律: 解上式即可得氧垂曲线方程(菲里普斯方程)——水体生化自净规律: 水体生化自净规律
环境工程学
7
需氧性污染示意图
废水排放 COD O2
表层
清洁带 污染带 恢复带 清洁带
河流 DO BOD 溶解氧下垂曲线 河床
环境工程学
8
4.1.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稀释原理:污染物质进入河流后, (一). 稀释原理:污染物质进入河流后,一是由于河流流速的推动沿着水流 前进方向运动,形成推流或平流;二是由于污染物的进入, 前进方向运动,形成推流或平流;二是由于污染物的进入,使水流产生 了浓度的差异,污染物质由浓度高处相浓度低处进行迁移,即扩散。 了浓度的差异,污染物质由浓度高处相浓度低处进行迁移,即扩散。 1.平流: 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