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气血亏虚
气虚眩晕护理查房
![气虚眩晕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8ade24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4.png)
气虚眩晕护理查房气虚眩晕是指因气血不足而导致的头晕、眩晕症状。
常见于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气虚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体内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心血不足等。
因此,在护理查房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了解患者病史和症状表现。
在查房时,首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药物使用史等。
并了解患者眩晕的程度、频率、伴随症状等,以便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每日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并将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3.提供适宜的饮食。
结合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膳食计划。
对于气虚型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鲜奶、豆腐等。
同时,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过饱和过饥,以减轻脾胃负担。
4.规律的生活作息。
指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
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时间,并避免突然起床或改变体位时的晕厥发作。
5.提供心理支持。
气虚眩晕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护士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可以通过倾听、鼓励和安慰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
6.中医药治疗。
针对气虚眩晕的病因,可以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
护士应负责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7.定期康复训练。
对于气虚眩晕患者,进行定期康复训练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机能和平衡能力,减少晕厥发作的次数。
护士可以协助医师开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
8.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患者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等,以及头颈血管超声和脑部影像学检查等。
可以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气虚眩晕的患者,在护理查房过程中,应注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提供适宜的饮食、限制活动、提供心理支持以及进行中医药治疗等。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32fa987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8.png)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眩晕症在中医上根据它的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分为4个类型,及肝阳上亢(肝阳偏旺,引起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证、气血亏虚证、经血不足证以及痰浊中阻证。
肝阳上亢的需要平肝潜阳(抑制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滋养肝肾;气血亏虚的需要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精血不足的需要补益精血;痰浊中阻的需要燥湿祛痰、平肝熄风(调节肝的功能来祛除内风)。
1.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
2.气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面色发白且无光泽),常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补养气血,健脾运胃治疗。
3.精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肾阴亏虚者常服用左归丸进行补肾滋阴治疗。
肾阳亏虚者常服用右归饮进行补肾助阳治疗。
4.痰浊中阻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常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燥湿祛痰,平肝熄风治疗。
患者如果存在眩晕症,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擅自用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中医药(1)肝阳上亢: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2)痰浊中阻: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法:祛痰健脾.方药: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3)淤血内阻: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祛淤生新.方药: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4)肾精不足: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5)气血亏虚: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方药:人参15克(另煎兑人),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6)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印堂,合谷(双),人中,安眠(双),太冲.配穴:恶心伴呕吐者,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耳鸣加翳风,听宫,率谷,中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ddbf81a4ddccda38366baf64.png)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ad018d40740be1e640e9aa2.png)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c7954e2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9.png)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的辩证施护
![眩晕的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a190770d0740be1e650e9aa4.png)
眩晕的辩证施护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临床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眩晕的辩证首辩证候虚实,实证有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虚证有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临沭县中医院自2004-2008年共收治22例眩晕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7~78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1 一般护理1.1 病室内环境宜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
1.2 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轻症者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重者坐轮椅,床铺避免晃动。
1.3 每日测血压1次,平稳后改为每周1~2次,或遵医嘱。
1.4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问、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
若见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1.5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眩晕伴呕吐者,服药宜少量频服。
1.6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物。
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半流食。
1.7 加强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给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辨证施护2.1 肝阳上亢型本组该型有8例。
患者素体阳盛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内动, 皆可上扰清空而致眩晕。
故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皆为肝阳上亢之证。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https://img.taocdn.com/s3/m/07c224f9102de2bd97058809.png)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c6e7ae3551810a6f524866c.png)
Cruain 2 0 , 112: 5 ~ 2 5 i lt ,0 5 l21】 1 4 e 3 . c o e
[ 袁志敏 , 2 】 马渝汉 , 燕. 卢 慢性心力 衰竭患者 住院率和死 亡率 的季
节变异分析【 . J 中国临床 医生 ,0 6,42 :6 3 . ] 2 0 3 ( ) — 7 3
Falr n teAd har p r fteAme c olg fCadoo y iu ei h u : e oto h i r a C l e o r ilg / a Ameia atAso ito s o e i Prcie Gud l e : rc n He r s eain Tak F r o a tc iei s e l n d v lp d n olb rto wih h Ameia Colg o et e eo e i c l oain a t te re n le e f Ch s Ph sca s n te Itrto a S cey or y ii a d h neain l o it f He r a d u g n a t n L n
1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 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 . 3 标 准 的眩晕 症患 者 。
1 排 除标 准 . 4 1 方法 . 5 排除 因颅脑 外 伤所 致 眩晕 。 1治疗 组 : 他 斯 汀 口服 。 ) 倍 中药 治疗 ; 补
中 益 气 汤 加 减 , 月 为 1疗 程 , 月 后 观 察 疗 1个 3个
关键词 : 气血亏虚 ; 眩晕 ; 中益气汤 补
眩晕 是 一种运 动 性和 位置 性 的幻觉 。包括 病人
点 试验 阳性 , 偏倒 圆 。
感到周围物体旋转或病人本身在旋转 , 如起伏 波动 感、 不稳 感 、 摆感 、 摇 头重 脚轻 感等 。这 些感 觉 中 , 凡 是有旋转感觉 的 , 为前庭 系统受 累 , 统称为真性 眩 晕 ( et o 。而无 旋 转感 觉 的 , V rg ) i 即波浪 起伏 感 、 不稳 感 、 摆感 、 摇 头重脚轻 感等 , 除前庭 系统可 能受 累 外 ,常因视感系统或本 体感觉系统受累而引起 , 这 些感觉称为眩晕(i i s) 医宗金鉴 ・ d z es。《 zn 内治杂证
眩晕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眩晕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283a9c00763231126edb11f9.png)
眩晕的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辅导眩晕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现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一、眩晕的辨证要点1.辨脏腑:辨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及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证;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实证。
二、眩晕的治疗原则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三、眩晕的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肝阳上亢证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2.气血亏虚证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酸枣仁。
3.肾精不足证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4.痰浊中阻证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四、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气血亏虚证,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5942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c.png)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一、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3.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4.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二、辨虚实标本
1.凡眩晕反复发作,症状较轻,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形赢体弱、脉偏细弱者,多属虚证,由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2.实证眩晕,有偏痰湿、瘀血及肝阳、肝风、肝火之别。
3.若眩晕较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沉头痛、形体壮实、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湿所致。
4.眩晕日久,或头部外伤之后,伴头痛固定不移、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脉涩者,多属瘀血所致。
5.肝阳风火所致者,见眩晕、面赤、口苦、烦躁易怒、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多弦数有力。
三、辨缓急轻重
眩晕的病势缓急不一。
1.因虚而发者,病势绵绵,症状较轻,多见于久病、老人及体虚之人。
2.因实而发者,病势急骤,症状较重,多见于初病及壮年、肥人。
3.若眩晕久稽不愈,亦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状态,症状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或有变生中风厥证之虞。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dfb5a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a.png)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眩晕-护理查房
![眩晕-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d06d3184d0d233d4b04e6903.png)
了解患者的性格及心理、社会因素,耐心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忧虑、恐惧、急 躁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患者心 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各种诱发因 素。
8
高血压危象: 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要定期测量血压, 维持血压稳定。 2.避免疲劳过度、气候变化、精神创伤等诱 发因素。 3.若患者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手足震颤、 胸闷、气急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 时遵医嘱让患者卧床、吸氧,应用降压药 物、脱水剂等,加强安全防范,做好相应 护理。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
53床 张林根
男
88岁
已婚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余年,不规则服 用硝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史10年。曾服用格 列齐特,拜糖平等药物控制血糖,近期已停药。 既往史:患者曾有脑梗死病史经治疗后好转, 未留后遗症。2013-3-9因心律失常于第六人民 医院就诊,诊断为频发房早,未予药物治疗。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两虚 西医诊断:1.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2.高血压3级,极高危 3.二型糖尿病
眩晕:
是由于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的脑窍 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食物旋转 为主要表现。可见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 系统病变、高血压病等。
3
1、风阳上扰症:(1)保持生活轻松规律,有充足睡眠及休
息。(2)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努责。(3)密切观察病情 变化,注意血压波动。如果出现肢体麻木、持物不能、口眼歪 斜等,应及时通知医师。
2、痰浊上蒙证:(1)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2)呕
吐剧烈者,中药汤剂应少量分次频服。
3、气血亏虚证:(1)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作息有度,适
当活动。(2)颈椎病患者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外感寒湿之邪。
4、肝肾阴虚证:(1)眩晕发作时,注意卧床休息,劳逸结
眩晕气血亏虚证辨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证辨证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351c0c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b.png)
眩晕气血亏虚证辨证依据眩晕气血亏虚证是指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眩晕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眩晕气血亏虚证的辨证依据。
一、病因病机气血亏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眩晕症状。
气血亏虚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二是久病不愈,耗伤气血。
二、临床表现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
此外,还可能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三、辨证要点1. 病程较长:眩晕气血亏虚证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时轻时重。
2. 体质虚弱:患者通常体质虚弱,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
3. 舌脉异常:患者舌质淡嫩,脉象细弱或沉细。
四、治疗原则治疗眩晕气血亏虚证应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归脾汤、八珍丸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
五、预防调护1. 饮食调理:饮食上应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如红枣、山药、黄芪等。
同时,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药物治疗: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调理。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4.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5. 定期检查: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身体的健康状况。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诊治。
6.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紧张。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7. 环境改善: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或光线强烈的环境中。
8.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工作。
同时,应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嗜好对身体的损害。
9. 食疗与药膳:在饮食方面,可以尝试一些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食疗与药膳方剂,如红枣桂圆粥、山药黄芪炖鸡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https://img.taocdn.com/s3/m/cd6a9f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2.png)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954a25c4cc22bcd126ff0cee.png)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淡,脉细弱。
(1)应注意休息,以免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
(1)应慎房事,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2)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量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休息,重症者卧床休息。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https://img.taocdn.com/s3/m/c4ee8b7c83d049649a6658fd.png)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经验
![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8eee657f7ec4afe04a1df43.png)
“ 气至 病所 ” 的作用 。 长 留针 法 是在进 针 以后将 针 留置 在 穴 内不 动 , 留针 时 间超 过普 通 留针 的半 小 时 , 靠 久 留针来 达 到持续 的有效 刺激 量 的一种 方法 。 长时 间 留 针 法加 强 了局部 的血液循 环 , 提 高 了神经 冲动 的敏感 性, 有 利 于经气 的激 发 , 达 到 了有 效 的刺 激量 , 从 而提 高 了疗 效 。 《 灵枢 ・ 刺节真邪》 : “ 用针之类 , 在 于 调 气。 ” 百会 隶属督 脉 , 位 于头 之巅 顶 , 督脉 又络 于脑 , 故 于督 脉 百会 穴 较长 时间 的 留针 , 遵循“ 虚则 补 之 ” “ 静 以久 留 ” 的原则 , 达到静 以候 气 , 使“ 气至病 所” 。 气 血亏 虚 型眩晕是 因人体 气血 亏虚 , 经气 不足 , 气 血不 能上荣
生。 后世 医家 进 一 步深 化 了这一 理 论 。 李 东 垣 提 出脾
胃失 调 、 元 气 亏虚 可 导 致头 昏 目眩 。 另有《 证 治 汇 补》
“ 眩晕 生 于血实, 令人 眩晕 ” 。 宋代 名 医成无 己在 《 伤 寒 明理论 》 指
基金 项 目 : 浙 江 省 中 医 药科 技 计 划 项 目 陈 华 德 教 授 治 疗 眩 晕病 的 临 床 经 验 与 学 术 思 想研 究 , 编号: 2 0 1 5 Z B 0 9 5
浙江中医杂志 2 0 1 7 年9 月第 5 2卷 第 9期
・
5 7 9 ・
及, 留不久 则 固结之邪不得 散也。 ” 说 明长 留针治疗法在
眩晕气血亏虚证经典古文
![眩晕气血亏虚证经典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73ce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c.png)
眩晕气血亏虚证经典古文眩晕气血亏虚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古代经典文献中亦有相关记录。
下面将以古文为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撰写一篇生动、全面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内经·灵枢·本脏》中有云:“血者,神生之本也”。
可见,血液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身体的重要物质之一,与我们的神明息息相关。
然而,当气血亏虚之时,便会导致眩晕等症状的出现。
经古医家不断总结和实践,我们现代人对于眩晕气血亏虚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气血亏虚往往是由于人体失衡造成的。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加之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脾胃虚弱,造成气血亏虚。
其次,中医强调气血通畅,正气充足,这对于预防和治疗眩晕气血亏虚证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调节饮食,多摄取有益于脾胃健康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来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气血质量,也是预防眩晕气血亏虚证的重要手段。
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症状虽然是古代医家经验的总结,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与中医所称之的脾胃虚弱有很高的相关性。
人体在气血亏虚的状态下,血气不能正常供应脑部,导致脑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
除了头晕目眩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胃脘胀闷、畏寒喜温等症状。
针对眩晕气血亏虚证的治疗方法,古代医家早已有所探索。
其中,中药治疗是重要的一种手段。
《伤寒杂病论》中有云:“汤药所主者,皆大寒温阳以补之。
”这就告诉我们,在中医治疗中,要选用寒凉药物来温补阳气,通过调理气血,以达到治疗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目的。
同时,慢性眩晕患者还可以选择中医经络疏通疗法,如针灸、推拿等,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达到舒缓眩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眩晕气血亏虚证是中医学经典古文中的一种重要病症。
在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它的成因和症状。
通过适当调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采取中药治疗和中医疗法疏通经络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眩晕气血亏虚证,从而恢复健康。
加味圣愈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
![加味圣愈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bc2d016137ee06eef9187f.png)
加味圣愈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摘要】以中医心、肝、脾、肾四脏内伤虚损为病机,采用益气养血法,自拟加味圣愈汤(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全部临床治愈。
提示本法是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加味圣愈汤治疗应用医案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软组织损伤致颈椎失稳,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近5年时间,运用加味圣愈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6岁,以25~50岁者居多;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者25年,以2~10年者居多;因大病之后失于调养发为眩晕者17例,因失血之后发为眩晕者22例,因劳伤过度之后发为眩晕者19例。
1.2临床表现发作时症见头晕目眩,眼黑耳鸣,心悸少寐,体倦懒言,神疲纳减,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舌质淡,脉沉细或虚涩无力。
1.3治疗方法基础方:人参(另前)、当归、川芎、柴胡、薄荷(以下)、防风各6g,黄芪30g,熟地黄10g,菊花12g,白芍、葛根、枸杞子各15g。
心悸少寐者去防风、薄荷,加酸枣仁15g,蜜远志6g;腹胀纳呆者去熟地黄、黄芪,加生山药30g,炒白术12g; 头昏晕痛者去人参、熟地黄,加元胡、白芷各12g;下虚者去防风、薄荷,加焦杜仲15g,山茱萸12g,水煎,早晚服1次。
2 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临床治愈。
其中服2~3剂症状消失者11例,4~5剂者25例,6~10剂者15例,10剂以上者12例。
治愈后随访3年,其中4例复发,仍复投原方而获愈。
典型病例:张某,女35岁,农民2000年4月18日初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气血亏虚
……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觥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健脾益气生血;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养心安神之功效。
若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易于感冒,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脾虚湿盛,泄泻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当归炒用健脾利水;气损及阳,兼见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阳虚症状,加桂枝、干姜温中散寒;血虚较甚,面色觥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冲服)等养血补血,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现时时眩晕,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