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DOC)
糖尿病药物分类汇总和归纳
糖尿病药物种类磺酰脲类药物:——餐前半小时服用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但不增加胰岛素的合成。
对于有一定内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病人才能奏效。
磺酰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
起效时间需要半小时,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个小时出现,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1、格列吡嗪:(美吡达、迪沙片、秦苏、优哒灵、安达、美迪宝、利糖妥、麦林格、吡磺环丙脲、灭糖尿、灭特尼等;瑞易宁控释片、唐贝克控释片)短效磺脲类制剂,服用方法为三餐前半小时服,2.5毫克开始用,最大剂量可达每日30毫克。
2、格列齐特:(达美康、列克、甲磺吡脲)中效磺脲类制剂,早晚餐前半小时服,最大剂量为每日240毫克。
3、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赫素、达安辽、达安宁等)长效磺脲类制剂,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难治性低血糖,老年人中慎用。
最大剂量为每日15毫克。
4、格列美脲:(亚莫利、圣平、圣唐平、普唐苹、万苏平、迪北、伊瑞、佳和洛、力贻苹、安尼平、糖酥、阿迈瑞等)新一代的长效磺脲类制剂。
在体内容易与蛋白快速结合和解离,对血糖控制较为稳定。
5、格列喹酮:(糖适平、克罗龙)。
6、甲磺丁脲:(甲苯磺丁脲甲糖宁雷司的浓D860)。
非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餐前5~20分钟服用同样是胰岛素促泌剂,但由于此类药物比磺脲类药物起效快,因此以在进餐前5~20分钟口服为好。
如果不按时服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药物起效的前提是必须有葡萄糖存在,故仅在进餐时药物起效才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
能促进胰岛素在第一时相的分泌。
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K+通道,造成Ca+内流,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能快速短效促胰岛素分泌,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不会太高,适合餐后血糖高者。
1、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2、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二甲双胍类——进餐之后服用其作用机理为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机理是促进组织无氧糖酵解,加强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葡萄糖的产生。
[优选文档]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优选文档]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本文目录一、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二、糖尿病人能吃什么水果三、常见糖尿病食疗方法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降糖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兼有胰外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达到降血糖作用。
目前将磺脲类降糖药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分为第1代、第2代和第3代,第一代包括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目前基本不用)。
第二代60年代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
第三代格列美脲。
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长效类和短效类。
短效类包括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需要在一日三餐前半小时服药。
长效类包括: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等,一般每日服药1次,通常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缓释或控释片剂是不可以掰开或者嚼碎服用,不然就起不到“缓释”、“控释”的效果了。
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该类药物也是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磺脲类。
这类药降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因此,应进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
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3、双胍类药可能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为熟悉的一种降糖药,由于它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服药时间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可以在餐前、餐中或者餐后;但有些患者服用后会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故可餐后或餐中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降糖药的分类及原理
降糖药的分类及原理
降糖药的分类及作用原理概括如下:
1. 胰岛素类: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如人胰岛素。
2. 磺酰脲类: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如格列美脲。
3. 胰高血糖素类:促进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如芡实甲肽。
4. 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阿卡波糖。
5. 二萜内酯类: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甲格珠ARGIN。
6. PPARs激动剂:降低胰岛素抵抗,如吡格列酮。
7. SGLT-2抑制剂: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如DAPA。
卡车上陡坡需注意事项:
1. 事先检查制动系统,保证制动性能良好。
2. 降低速度,切换到低档位慢行。
3. 加速时稳定踩油门,避免发动机熄火。
4. 上坡过程中不要停车,以免起步困难。
5. 利用转向技巧,Z字形上山。
釜底抽薪灭火原理:
1. 隔绝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抽掉“薪”燃料。
2. 盖灭、扑灭火焰,抽掉“薪”的热量。
3. 冷却物体,降低温度到燃点以下。
4. 封闭容器,抽掉氧气。
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原理:
1. 强化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根源。
2. 鼓励批判性思维,提出疑问和质疑。
3. 培养创造力,进行发散性思考。
4. 激发想象力,进行假设性推理。
5. 重视团队合作,互补思维盲区。
6. 推崇试错精神,不惧失败继续尝试。
7. 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获得灵感。
8.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糖尿病药物分类汇总和归纳
糖尿病药物分类汇总和归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患者。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糖尿病药物进行分类汇总和归纳,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一、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
它们直接补充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不同,胰岛素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作用快速,可以在进餐前或进餐时注射,以提供及时的胰岛素供给。
常见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亚切、胰岛素利素等。
2. 中速作用型胰岛素中速作用型胰岛素的作用相对较慢,可以在进餐前30分钟到1小时注射,以抑制餐后高血糖。
常见的中速作用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吲哚菁、胰岛素维达等。
3. 长效型胰岛素长效型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提供持续胰岛素供给,帮助控制空腹和夜间血糖。
常见的长效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格列齐特、胰岛素劳拉等。
4.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胰岛素促泌剂药物有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等。
二、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生成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
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血糖升高的速度。
常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自然GLP-1的作用,促使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有西格列汀、阿利塞普等。
4. 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致病分子机理Word编辑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降糖机制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其降糖机制概述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ɑ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的浓度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主要药理作用: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ɑ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一)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血糖。
常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可导致体重增加。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常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一般不与磺脲类联用,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三)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常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不良反应:沙格列汀增加心衰患者住院风险。
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四)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文章目录*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二、口服降糖药的6大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六大禁忌药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还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那么糖尿病有哪些治疗药物呢?1、磺脲类药物常见药物: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
作用机理:磺脲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它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胰岛β-细胞内 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 +通道开放,Ca+ +内流并启动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双胍类药物常见药物: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
作用机理:二甲双胍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减少肝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药物:如拜糖苹、倍欣等。
作用机理: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使不被吸收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肠可吸收的单糖,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该酶作用,而延迟或减少餐后血糖升高。
4、胰岛素分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
作用机理: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
口服降糖药的6大误区1、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
糖尿病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解析
糖尿病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解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发生与胰岛素的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有关。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药物。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解析糖尿病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第一类糖尿病药物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能够促进葡萄糖从血液中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
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快速作用型、短效型、人类胰岛素类似物、中效型、长效型和超长效型。
第二类糖尿病药物是胰岛素促泌剂。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常用的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奈酮、格列美脲等,以及非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喹酮、非索非酮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刺激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第三类糖尿病药物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GLP-1是一种肠道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减缓胃肠道的排空速度,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GLP-1受体激动剂模拟GLP-1的作用,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上的GLP-1受体,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一步降低血糖。
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埃塞格列汀、阿利塞普肽和林格列汀。
第四类糖尿病药物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释放抑制剂(DPP-4抑制剂)。
DPP-4是一种酶,能够降解GLP-1,从而减少GLP-1的效应。
DPP-4抑制剂能够抑制DPP-4的活性,使得GLP-1的血浆水平升高,并延长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常用的DPP-4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舒格列汀和沙格列汀。
第五类糖尿病药物是胰岛素抵抗改善剂。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胰岛素抵抗改善剂能够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作用。
常用的胰岛素抵抗改善剂包括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和吡格列酮。
糖尿病用药结构、组成及机理
糖尿病用药——2022年医保目录药品-XA10糖尿病用药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并且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是胰脏的内分泌部分——胰岛β细胞分泌的1种激素,用来降低血糖,保持人体血糖平衡的,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糖尿病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将糖尿病主要分为4大类型: 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I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使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
I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注射胰岛素存活,否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II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数发病在35岁以后,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居多。
多数患者在饮食治疗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若病程较长、已出现胰岛功能衰竭的II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也需要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则一般都有特殊的病因可查。
如胰腺疾病造成的胰岛素合成障碍,或同时服用了能升高血糖的药物,或其他内分泌的原因等。
继发性糖尿病是指已有明确病因的糖尿病,如胰腺切除、急慢性胰腺炎、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
糖尿病药物分类糖尿病类药物包括胰岛素、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
血液中葡萄糖的转化靠2个重要分子来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血糖太高时,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血糖太低时,胰腺中的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
除控制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浓度外,还可通过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葡萄糖吸收等方式控制血糖。
各类药物作用机制二甲双胍类:二甲双胍是从山羊草发现的。
人们发现山羊吃了这种草药会低血糖。
初步发现,二甲双胍可抑制肝糖输出。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1,导致细胞内ATP下降,AMP升高,抑制糖异生,减少甘油到葡萄糖的转换。
七类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图表概括全掌握
七类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图表概括全掌握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中,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最方便、最广泛,了解和掌握口服降糖药物的各自药理特性和优缺点,对于指导临床使用很有帮助。
本文采用图表方式进行总结,力争做到一表概括全掌握。
口服降糖药分类。
可以简单地分为: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即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口服降糖药物的药理特性及其优缺点了解各类药物更多特性(一)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1、双胍类:一线首选,无低血糖风险。
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为二甲双胍,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为一线首选用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二甲双胍应保留在整个药物治疗方案中。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其还能改善血脂、不增加体重(或轻度减轻体重)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共同使用。
单用极少或无低血糖风险。
2、噻唑烷二酮类(TZDs):用于胰岛素抵抗,无低血糖风险,升高HLD-c,降低TG(吡格列酮),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是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常用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单独使用时不容易造成低血糖,但可致体重增加及水肿,并增加骨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骨折和心衰患者应禁用该药。
3、α-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血糖,改善空腹血糖,无低血糖风险。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该类药物降糖效果不会太强,所以也不容易导致低血糖。
4、SGLT-2抑制剂:新型降糖药。
糖尿病临床用药类别及应用
糖尿病临床用药类别及应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临床用药主要是用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途径,糖尿病药物可以分为口服药物和注射剂两大类。
一、口服药物1. 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有:(1) 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物质。
(2) 口服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如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
2. 胃肠动力药物: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胃排空延缓和食物滞留,胃肠动力药物可通过促进胃肠蠕动,加速食物通过,改善代谢紊乱。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使血管扩张,改善糖尿病合并的高血压、肾血管病变等疾病。
4. 血脂调节药物:合并高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口服调节血脂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
二、注射剂1. 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剂是必不可少的。
胰岛素根据初始和进展胰岛功能缺陷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作用,促进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降低食欲,从而控制血糖。
3. 肠激素样多肽-1(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可抑制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肽酶-4,延长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半衰期,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控制血糖。
4. 胰岛素促分泌素类似物:胰岛素促分泌素类似物可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临床用药主要有口服药物和注射剂两大类,口服药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胃肠动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脂调节药物等;注射剂主要包括胰岛素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素类似物等。
糖尿病用药分类及原理介绍四种降糖药物
糖尿病用药分类及原理介绍四种降糖药物
第一,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的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这种药物的主要原理是促进胰岛素,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抑制肝糖原的形成,降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增敏剂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血脂和血压。
很多患者在用药期间会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水肿等症状。
第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百平、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常见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减少食物中的淀粉,促进人体吸收,改善血糖,降低餐后血糖。
长期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第三,促进周围组织和细胞的葡萄糖代谢。
常见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可以减少肝糖原的产生,降低血糖。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引起乳酸酸中毒。
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是小剂量服用。
第四,胰岛素促分泌素。
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能刺激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每种药物的作用不同,起效时间也不同。
服用时,患者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和不良反应。
降糖药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
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二、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须知的三个技巧三、糖尿病常见药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1、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一:磺脲类药物
1.1、常见药物: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
1.2、作用机理:磺脲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它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胰岛β-细胞内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通道开放,Ca++内流并启动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二:双胍类药物
2.1、常见药物: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
2.2、作用机理:二甲双胍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减少肝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3、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1、种类: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本品可用于Ⅰ型、Ⅱ型糖尿病病人,可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的高血糖。
服用期间可出现腹胀,偶见过敏。
3.2、副作用: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
4、糖尿病如何合理用药。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_0
---------------------------------------------------------------最新资料推荐------------------------------------------------------糖尿病药物的分类糖尿病药物的分类降糖药(一)按给药方式分类:1.胰岛素2.口服降糖药主要有 5 类:磺脲类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双胍类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餐时血糖调节剂一、胰岛素 1 胰岛素分类1.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
本品注射后 10~20 分钟起效,40 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 3~5 小时,可餐前注射。
1.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
诺和灵 R、优泌林 R 和甘舒霖 R 为人胰岛素。
本品注射后 30 分钟开始作用,持续 5~7 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 30 分钟皮下注射。
1.3.中效胰岛素:1 / 13有诺和灵 N,优泌林 N 和甘舒霖 N。
本品注射后 3 小时起效,6~8 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 小时。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
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
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
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
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1.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 1.5 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 22 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
糖尿病常用药物分类及介绍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拜唐苹 卡博平 倍欣 药理作用: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不良反应:腹胀 胀气 腹泻 排气过多
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罗格列酮 卡司平 药理作用:通过增加骨骼肌 肝脏 脂肪组
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 糖的利用而发挥降低血糖的疗效,可明显 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不良反应:头痛 乏力 腹泻 水肿 贫血 与 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单用 时少见 女性使用避孕药者,可能避孕失效
磺脲类降糖药
不良反应: 1主要为低血糖(最常见的是 优降糖) 2消化系统反应:少数患者可 有上腹不适.恶心。腹泻 3过敏 注意:老年人慎用.个体差异 较大肾功能不全者大多 数药物禁忌使用.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代表药:诺和龙 药理作用: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类似于磺
脲类。与磺脲类的区别是药物与胰岛细胞的结 合点不同 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低血糖 总结:作用快,代谢快,可以有效的控制餐后血 糖.治疗剂量很少出现低血糖.由于由肝脏代谢, 所以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可以使用。不 进餐不服药,餐前即刻口服。
双胍类降糖药
代表药;二甲双胍 药理作用:对正常人不降血糖.糖尿病人血糖正
常后不再下降.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基本包 括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促进外周葡萄糖的利 用,尤其是肌肉;降低脂肪和葡萄糖的氧化;减 少小肠葡萄糖的吸收。 不良反应:1常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 胀 腹泻) 2乳酸性酸中毒 总结:适用于肥胖患者.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 糖.二甲双胍在治疗剂量基本不会引起乳酸性酸
糖尿病常用药物分类及介绍
磺脲类降糖药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
泌剂 双胍类降糖药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方案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一磺脲类:(一)作用机制:1、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胰腺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代表药物有: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副作用(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
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
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汰或撤市。
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因为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
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年占抗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年为4.08%,2005年增长到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年5月25日经FDA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
2000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脲复合制剂(Avandaryl)。
2006年,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已经获得SFDA批准在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达敏”。
复合制剂的推出减少了单药的剂量、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更重要的是使效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了协同和互补效验。
2005年,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4.19亿美元,成为抗糖尿病药物之首,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2005年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片剂“圣敏”、江苏黄河药业股份的胶囊“奥洛华”也得到许可生产上市,形成了原研药与国产药1:6的市场格式。
国产吡格列酮统领国内市场吡格列酮是日本武田/礼来开发的品种,1999年7月15日获FDA审批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ctos”。
在2005年全球性市场销售额22.97亿美元中,武田公司占据了79%的份额,礼来公司的份额仅为21%。
2005年,日本武田的原研药在我国获得注册,以商品名“艾可拓”上市。
供国内样本病院用药的吡格列酮生产厂商有12家,其中,排名前5位的北京太洋药业的“艾汀”、江苏恒瑞医药的“瑞彤”、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的“卡司平”、天津市武田药品的“艾可拓”、四川宝光药业的“贝唐宁”占据了98.27%的份额,而浙江康恩贝制药、上海凯宝药业、山东淄博新达制药等7家的产品仅占1.73%,尽管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今朝临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两大类。
临床上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缓胰岛素抵抗。
罗格列酮类的有: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每一片2毫克、4毫克(葛兰素史克);太罗(罗格列酮钠),每一片4毫克(太极药业);爱能(罗格列酮),每一片4毫克(成都恒瑞);维戈洛(盐酸罗格列酮),每一片4毫克(上海三维)。
吡格列酮类的有:艾汀(盐酸吡格列酮),每一片15毫克(太洋药业);卡司平(盐酸吡格列酮),每一片15毫克(中美华东);瑞彤(盐酸吡格列酮),每一片15毫克(成都恒瑞)。
以上药物均为医保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直接降低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起效时间较其他降血糖药为慢。
其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最抱负的疗效。
一般需数周乃至数月才气达到最高文用效验。
所以,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时,还必须达到足够的疗程。
只有在足量和足够疗程的情况下,才气更好地保护β细胞功能,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病情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因其减缓胰岛素抵抗,同时改善并保护β细胞功能,改善糖、脂代谢,因而具有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延缓疾病进程的效用。
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不肥胖但伴有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优先并尽早给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早期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决不仅仅象征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的下降和达标,更重要的潜在益处在于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改善,进而延缓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改善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慢性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哪些人适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⑴ 2型糖尿病患者。
⑵ 经由过程饮食和运动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单用胰岛素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哪些副效用?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效用主要有:肝功能异常,水肿,体重增加,轻中度的贫血。
与二甲双胍合用时贫血的发生率高于单用本品或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需注意以下事项:⑴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效用机制决定其仅在胰岛素存在的前提下才可发挥效用,故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⑵ 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前必须常规检测肝功,对有肝病或肝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
(3) 所有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者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最初一年每一二个月复查肝功,以后定期检查。
(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时,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可根据患者的实际血糖情况酌情味整合用药物的剂量。
本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5) 有肾功能损害患者单用本药无需调整剂量;因肾损害患者禁用二甲双胍,故对此类患者,本品不成与二甲双胍合用。
(6) 老年患者服用本药时无需因年龄而调整使用剂量。
(7) 对合并多囊子宫综合征的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有潜在的受孕可能。
(8) 1、2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本品。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哪些禁忌证?⑴ 已经知对本品或其中成分过敏者禁用。
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禁用。
(3) 不宜用于l型糖尿病患者。
(4) 水肿患者应慎用本类药物。
(5) 不适用于3、4级心功能停滞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
(6) 有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最大限度2.5~3倍者禁用。
(7) 不推荐18岁以下患者服用本品。
(8) 妊娠和哺乳妇女应制止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否可以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与其他效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经由过程机制互补起到更佳的降糖效验。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及各种类型的胰岛素均可合用,但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血糖情况酌情味整合用药物的剂量。
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可逐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啥子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比较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效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可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说明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哪些?今朝已经步入市场并在临床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主要有:拜唐苹(阿卡波糖),每一片50毫克(德国拜耳);卡博平(阿卡波糖),每一片50毫克(中美华东);倍欣(伏格列波糖),每一片0.2毫克(天津市武田);奥恬苹(米格列醇,miglitol),每一片50毫克(四川维奥)。
以上药物中拜唐苹及卡博平为医保药物,倍欣与奥恬苹尚未步入医保目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哪些独特的地方?⑴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外貌的α-糖苷酶。
⑵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3)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4)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停滞。
(5)药物与酶的结应时间大约是4~6钟头,此后酶的活性又可恢复。
(6)几乎没有对肝肾的副效用和蓄积效用。
(7)主要降低餐后血糖。
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哪些益处?服用α-葡萄糖苷酶有如下好处: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
餐后血糖升高是糖耐量受损(IGT)阶段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标志,餐后高血糖的葡萄糖毒性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当胰岛β细胞功能仅剩约50%时,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
因此,控制餐后高血糖是阻止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
餐后高血糖可引起血管紧缩和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粘贴性增加,造成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基础。
因此,控制餐后高血糖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
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证验实,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高危因素。
还可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哪些人适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⑴ 2型糖尿病患者。
⑵ 经由过程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单用胰岛素控制欠安的2型糖尿病患者。
(5) 1型糖尿病患者,可配合胰岛素治疗,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可不变血糖。
有哪些副效用?胃肠道反映:腹胀、腹痛、拉稀、胃肠痉挛性疼痛、顽固性粪便干燥等。
其他尚有肠鸣、恶心、吐逆、食欲消退等。
长期应用或减少剂量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