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一《师说》原文: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5)氾( 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①《赤壁赋》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必修一语文书翻译文言文

必修一语文书翻译文言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为父,瞽瞍为兄,象为弟,此五人者,有疾病,则君子将吊之;有死丧,则君子将吊之。

一吊则不足,再吊则已矣。

曰:‘予有亲丧,不得与于礼事,则归宁。

’’孟子说:“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很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些,君子却保留着。

舜做天子,皋陶做士,瞽叟做父亲,瞽瞍做哥哥,象做弟弟,这五个人,如果他们生病了,君子会去探望;如果他们去世了,君子也会去探望。

探望一次就足够了,探望两次就太过分了。

他们会说:‘我有亲人去世,不能参与丧葬的礼仪,那就回家去哀悼。

’”翻译: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禽兽,差别其实并不大。

普通人往往忽略了这些,而君子却会坚守。

比如,舜做了天子,皋陶做了法官,瞽叟做了父亲,瞽瞍做了哥哥,象做了弟弟。

这五个人如果生病了,君子会去探望;如果他们去世了,君子也会去探望。

探望一次就足够表示关心了,如果探望两次就显得过分了。

他们会说:‘因为家中亲人去世,我不能参与正式的丧葬礼仪,所以我选择回家去哀悼。

’”在这段文言文中,孟子通过对比君子与普通人在对待亲人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上的差异,来阐述君子与普通人的道德修养之别。

孟子认为,君子会主动关心他人的疾苦,即使是在自己身有丧事的情况下,也会尽量抽出时间去关心他人,这体现了君子的高尚品德。

以下是对文中部分句子的详细翻译:1.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能够与禽兽区分开来,差别是非常小的。

2.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普通人往往忽略了这些,而君子却会坚守。

3.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为父,瞽瞍为兄,象为弟: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瞽叟是父亲,瞽瞍是哥哥,象是弟弟。

4. 一吊则不足,再吊则已矣:探望一次就足够了,探望两次就太过分了。

5. 予有亲丧,不得与于礼事,则归宁:因为家中亲人去世,我不能参与正式的丧葬礼仪,所以我选择回家去哀悼。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必修一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完整版)高中语文高考重点文言文必修一原文+译文

(完整版)高中语文高考重点文言文必修一原文+译文

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东汉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柯(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翻译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41),岂不痛哉!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

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不雅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国王、秦国国王围攻郑国,(理由是)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存)有贰心和楚国结交。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河南岸。

佚狐对郑国国王说:“国家危险啊,如果派烛武拜见秦国国王,敌军必然退兵。

”(郑国国王)按照他的话做。

(烛武)推辞道:“我在壮年的时候,就非常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没有能力做事了啊!”(郑国)国王说:“我不能早点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是我的过错啊。

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

”(烛武)答应了他。

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

(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

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

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

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

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原文、注释、翻译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原文、注释、翻译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原文、注释、翻译文档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的原文、注释和翻译。

第一部分:古文学原文以下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中所包含的古文学原文:1. 〈饮酒〉- 李白2. 〈静夜思〉- 李白3. 〈春怨〉- 李白4. 〈秋夕〉- 杜牧5. 〈登鹳雀楼〉- 王之涣6. 〈江雪〉- 柳宗元7. 〈游子吟〉- 孟郊第二部分:古文学注释下面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中原文的注释:1. 〈饮酒〉- 李白:该诗描述了作者豪放不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 〈静夜思〉- 李白: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自然题材的诗歌,描述了作者在静夜思考的状态。

3. 〈春怨〉-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离别情感的述说。

4. 〈秋夕〉- 杜牧: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在秋天的行为。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6. 〈江雪〉- 柳宗元:这首诗写道了江雪时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7. 〈游子吟〉- 孟郊: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古文学翻译以下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中古文学原文的翻译:1. 〈饮酒〉- 李白:我举起杯子,喝掉它。

喝了几杯,我感到兴奋,忧愁全无。

2. 〈静夜思〉- 李白:我独自一人深夜思考,明月高悬天空。

3. 〈春怨〉- 李白:春天来了,花儿盛开,可我却痛苦不已,思念别离之情难平。

4. 〈秋夕〉- 杜牧:秋夜佳节,月明星稀,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我登上鹳雀楼,远眺山河美景,真是壮丽非凡。

6. 〈江雪〉- 柳宗元:江上飞雪,凝结成片,美丽壮观,令人陶醉。

7. 〈游子吟〉- 孟郊:我是一个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无法平息。

以上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部分的原文、注释和翻译。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和表达对社会万象的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
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
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
走;
?何况
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

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
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

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
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
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着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
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内部中央有根
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
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④《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
)他
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

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
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
“好。


“这
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

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

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
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项王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说:
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
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

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
;
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