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隋唐士人与士文化.
什么叫士文化
什么叫士文化?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封建时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按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
新中国的国旗上,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五星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后两者就是传统的“士”、“商”阶层。
知识分子由此被划入小资产阶级。
在汉语里,“士林”之茂,多达数十。
如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士、壮士、志士、说士、名士、寒士、隐士、烈士,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他们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亦喻义而不言利;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他们能以身许国,“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文人无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士。
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无一不与经邦治国之道有关。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选拔思想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选拔思想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晋升和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以血统为依据的世卿世禄制度,更为后来宋代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即隋朝和唐朝。
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虽然设立了进士科,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直到唐朝的贞观年间,科举制度的真正影响力才被彻底释放出来。
在唐朝贞观年间,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选拔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对九品中正之外的人开放,还可以从各地选拔士人。
其次,考试制度更加科学,考试科目包括诗文、经义、音律等多个方面,不仅考察了士人对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也考察了士人的德行和品格。
最后,考试的公正性也得到了提高,严格控制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关系,防止了舞弊和贿赂行为的发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吏,更体现了士人选拔的一种思想。
在隋唐时期,士人选拔更加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士人阶层,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
这些士人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成为了唐朝的重要幕僚和文官。
隋唐时期的士人选拔思想,不仅体现在科举制度的建立上,还表现在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中。
在社会风气上,士人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提供智慧和智慧,在朝廷中效力,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们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被视为一种荣誉和成就。
在文化思潮上,士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选拔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更多有才华的人才,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运转。
其次,科举制度的开放性,使得士人的选拔范围更广,使得社会中流动性更大,男女平等的选拔也使得女性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朝的选举制度。
唐代初年,科举制度被正式确立,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以制取士人为核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僚阶层。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逐渐成熟,并在士人文化的影响下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形式与程序1. 科举考试的层级: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级。
乡试是地方性质的考试,会试是省级考试,殿试是国家级考试。
2. 考试内容与方式: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问和诗赋。
考试方式多采用笔试形式。
3. 考试标准与评判: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较为严格,注重对文化素养和才能的评估。
评判过程相对公正,但存在一定的人情因素。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1. 提升士人的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得原本边缘化的士人获得了进入官僚阶层的机会,提升了其社会地位。
2. 士人文化的传播和培养: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士人文化的传播和培养。
士人通过学习经义、作文等科目,培养了对文化的兴趣和学术追求。
3. 士人思想的影响力:科举制度使得士人成为社会精英,其对社会人文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士人的思想内容和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四、唐宋时期的士人文化1. 士人的学术追求:唐宋时期,士人普遍追求文化的提升和学问的积累,注重经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2. 诗词创作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高峰时期,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名家纷纷涌现。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诗歌传统,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成为代表。
3. 文人画的兴盛:唐宋时期,文人画兴盛起来,士人以绘画为乐,追求自由挥洒的艺术表达。
文人画成为士人展现个性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并在士人文化的影响下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官僚阶层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士人的学术追求和艺术创作,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历史小学六年级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
历史小学六年级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认识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一、引言古代的士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六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引入士人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将从士人的身份认定、士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士人的价值观等方面展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士人文化。
二、士人的身份认定1. 什么是士人?古代中国的士人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化修养,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士人是社会地位居高的群体,他们以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重要标志,被视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和道德楷模。
士人通常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主要学习诸子百家经典、礼乐制度和文学艺术等。
2. 士人的身份认定标准在古代,成为一名士人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官职。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这些考试,士人可以获得官员的职位,享受特权和社会地位。
然而,有些人虽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也被认可为士人,如高僧、道士等。
三、士人的生活方式1. 读书为先的生活方式士人的生活方式注重读书和学习。
他们通常居住在书院或私塾中,这种环境有助于培养士人们专注学问的精神。
士人平时会刻苦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尤其重视经典著作的研究和体悟。
通过阅读,士人们可以开拓眼界,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 礼仪与乐趣并重的生活方式士人注重礼仪和道德,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交聚会。
同时,士人们也会举办一些文艺表演和音乐会等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士人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四、士人的价值观1. 忠诚和孝顺古代中国士人有着忠诚和孝顺的价值观念。
他们认为忠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应该对朝廷和国家有忠心耿耿的态度。
孝敬父母也是士人所高度重视的品德,他们认为孝行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美德。
2. 仁爱和公正士人强调仁爱和公正,他们认为人应该心怀仁爱之情,关心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高度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隋唐时期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延续至清末。
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则是此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完善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等级:乡试、省试和制举。
首先是乡试,也就是在乡里举行的考试,本地居民可以前来应试。
考试主要是测试文化素养、识字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下一层级的考试——省试。
省试是在全省范围内举行的考试,通过省试的人可以参加最后一层级的考试——制举。
制举是最高层级的考试,也是最难的一层。
通过这一层级的考试,可以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
科举制度一方面可以选拔优秀人才,使人才得以流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争来激励人们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二、隋唐时期的士人文化士人文化是隋唐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科举制度和士人阶层的存在而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运作使大量的文学才子进入官场,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士人阶层。
这个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政治野心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也基本上相同。
士人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儒家学说的影响。
在士人文化中,儒家学说被普遍认为是最高的文化标准,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遵循礼仪、修身养性。
其次是对诗词歌赋的钟爱。
在隋唐时期,文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人们对于诗词歌赋的欣赏和创作达到了极致,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最后是对于自由的追求。
在士人文化中,人们往往有着反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于时政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三、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的重要性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是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们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人雅士的涌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而文人雅士则是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的一群人。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人雅士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选拔人才,推行了科举制度。
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盛唐和晚唐。
初唐时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文学为主,考察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词等。
盛唐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科目齐全、内容丰富的格局,考试科目包括经义、史书、诗词、文赋等。
晚唐时期,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科目更加细化,考试内容更加广泛。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文赋等。
经义是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史书是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诗词是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文赋是考察考生的文笔和写作能力。
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地设立的考场进行的,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需要在皇帝面前进行答辩和演讲。
三、文人雅士的地位与影响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的考生被称为文人雅士,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文人雅士不仅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文学才华和学识渊博而受到尊重,被视为社会的精英。
文人雅士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还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上。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影响着社会的思潮和文化的发展。
总结起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是相互关联的。
科举制度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智慧的舞台,而文人雅士则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得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士文化 演示文稿课件
? 1.春秋前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历史 时期。这一时期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乱 世,又被称为“轴心时代”。 社会各阶层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 现象。在这一时期,虽然传统的士人依然大量存 在,但传统的士阶层逐渐分裂, 新兴的士阶层开 始崛起 。
4
?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兴士人,事实上至迟在春秋早期就已经萌 芽。在春秋早期,已经有部分士人依靠一技之长脱离传统的 宗法制度而服务于卿大夫之家。
5
? 士人依靠技艺服务于贵族的事实。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士人在社会 身份和社会职业的选择方面,已 经有了新兴士人的雏形。 随着王 官失守和学术下移,新兴士人的 代表—孔子登上历史舞台,标志 着新兴士人阶层已经崛起。在这 一时期,“知识阶层与无可争辩 的权力发生了分离,学术思想在 这一时代与不证自鸣的真理发生 了分离” 。新兴士人在这一时期 见诸经传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 增加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 新兴士人阶层的崛起,他们所发 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在公元 前五世纪中期左右,春秋大夫集 团崩溃,士集团获得优势地位。 “
《左传》鲁文公二十四年记 载:“公子商人骤施于国,而多聚 士,尽其家,贷于公,有司 以继之。”
《史记 ·齐世家》亦云 :“昭公之弟 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 贤士,附爱百姓,百姓说。
《左传 ·哀公八年》 :“或谓季孙 曰:‘不足以害 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己也。”, 杨伯峻注 :“国士,有知识者。”
6
入仕 ? 从开春始秋发人人中生,中显,以后了有有儒年十家期重名人弟起大及曾子受为为,的业家例闻宰,士变见或“于邑这化自书宰子一。传,石”几已等虽在近右三三三级然十分十五之五
士仍然一有人数等。他级们的分别意是子义有、和子痕路、迹子贡,、宰 但己经我华逐、和子子步游夏、。演子变舆(曾为参)一、澹个台灭阶明层、子的贱、子 称谓。在春秋中后期,新兴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誉为“盛唐”。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也是唐朝朝廷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对于唐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概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唐贞观间置进士试,至德五载始立明经科。
唐世宗至德二载改进士科为明经科,万岁通天元年始设状元。
”简单来说,唐朝的科举制度从唐贞观年间开始设置“进士试”,到唐德宗时期开始设置“明经科”,到唐哀帝万岁通天元年时期首次设“状元”的制度变迁。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公平公正、资质优良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唐朝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革。
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对考试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没有成功。
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继任者唐高宗开始设立进士试,试图通过选拔人才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但是进士科试的比较局限,只选拔文人和高级官员,对于选贤任能也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唐德宗时期,科举制度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唐德宗首先取消了进士科试,正式引入了新的明经科试。
明经科试是以经义为主要内容的考试,能够选拔官员的文化水平。
通过明经科试的考试,选出的官员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基础,具备了更高的思想素质。
这种次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进士试的不足,使得选贤任能的管道更加畅通。
三、唐朝士人文化的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士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士人文化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是唐朝文化中的独特难以替代的精髓。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让士人们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对于唐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平凡的影响。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士人与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士人与文化的传承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是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士人与文化传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士人阶层不仅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推动者。
通过他们的杰出才华和不懈努力,各个时期的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士人是拥有高学识和道德修养的精英阶层。
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崇尚文化,注重修身养性。
士人们通常通过考取进士、贡士等科举考试来晋身官员,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士人们的活动和作品带动着文化的发展。
他们编纂了大量的诗文、历史、哲学和艺术著作,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唐代的文人墨客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感染了整个时代,他们的作品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宋代的士人主张儒学,注重理论研究,苏轼、欧阳修等文化名人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局面。
元明清时期,士人的思想更趋于多元化和开放,张岱、王阳明等人推崇诗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中国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士人们也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创办私塾院校,培养人才,传承经典。
唐代的韩愈、宋代的程颢等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独特发展。
在士人的倡导下,儒家思想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士人们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们还通过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出各种建议和方案。
士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稳定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士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士人通过继承和传承古代经典著作,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并传承给后世。
同时,他们又通过创作和创新,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士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中国的文化才得以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达到全盛状态,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唐代的士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唐代的士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唐代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瑰丽篇章。
在这个时期里,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唐代士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独特风貌。
唐朝的士人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以艺术、诗歌、书法、音乐、绘画等为载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核心在于“儒”,对于唐代的士人来说,儒学是一种最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学说,也是一种最具有人性化、仁爱主义和和谐人生观的学说。
唐代的士人视学问为至高无上的境界,他们不仅自身勤学苦读,更要让子孙后代跟随其后,接续家族学风、家族文化传承。
在唐代,诗歌被视为文人的表达和彰显自我风采的重要艺术形式。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唐人高度重视诗歌的创作和传承,许多诗人均以“诗鬼”、“诗人”之名著称于世。
唐代诗人徐坚有诗云:“五言长短巧呈章,诗家玉树夸荷花。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具有的鲜明特征:多运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作为基础,结构严谨、字句精炼、意境深刻、审美价值极高。
在唐代的士人文化中,学问和社交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文人云集,诗朋友、酒友、道侣、知己无数,这种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心境也影响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让思想交流和人际关系更加密切。
著名的严陵之才在其建中古堂中收取万卷古籍,重视与同人相交,分享学术和艺术成果,形成了中国古代“家珍”的文化现象。
唐代的士人文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人性自由的强调与追求。
唐代理学家陈宪章提出了“天下无价之宝似人”,倡导“才干与人无关,家世与人无关,唯有道德和风度才是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超越的标志。
”唐代哲学家韩愈认为,“诗文之上,德必先存。
俗话说:甘其食,温其衣,足其履,而忘其身之或缺也。
为人臣,有道如此,为世人,以孝为先。
”这一观点无疑在唐代士人价值观中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的士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士人文化追求卓越、追求人性自由,社会价值观则强调仁义、礼乐、等级服务和尊严的维护。
隋唐文学中的士人意识与官员形象描绘
隋唐文学中的士人意识与官员形象描绘简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隋朝和唐朝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文学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意识观念,士人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全唐诗》等经典作品为例,探讨隋唐文学中士人意识的特点以及对官员形象的描绘。
一、士人意识的塑造1. 士人自我修养示例:“青灯黄卷稀,声断风声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白居易《赋得双鲤鱼堂前池春晓曲》)该段描述了士人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修养的精神状态。
2. 士人风度与礼仪观念示例:“衣霞缓行不敢迟,邀我向丰城。
黄尘三千营帐外,一万家炊烟。
”(王之涣《出塞》)该段展现了士人的风度与礼仪观念,彰显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精神。
二、官员形象的描绘1. 官员无私奉公示例:“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青山空复情”(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官员视野开阔、志向高远、胸怀广阔,表现了士人对政治事务和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当。
2. 官员清廉正直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该段通过写景,传达了官员清廉正直的形象,强调他们不受贪婪与腐败的侵蚀,在履职中秉持公正与公法。
结论隋唐文学中士人意识的塑造及对官员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士人精神风貌和为国家、为民族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
作品中富有感知力与启示性的内容,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情感与思考的切身关注,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对隋唐文学作品中士人意识和官员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风貌,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群体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
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士人文化繁荣的阶段。
士人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高贵、学问渊博的象征,塑造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形象。
本文将从士人的品质、学识、审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唐宋时期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
一、士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士人的形象以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唐宋时期,士人忠诚、正直、谦逊、辞官不避责等品质被认为是士人的基本素质。
他们以忠诚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中强调“以德报怨”,反映了当时士人的高尚品质。
他们凡事追求公正,忠诚为政权效力,以助国家治理,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士人的学识和才华唐宋时期的士人受到高度的教育,他们秉承儒家思想,重视学术和文化的培养。
士人被期望精通经史子集,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才华。
他们熟悉儒家经典,擅长诗词曲赋,还涉猎音乐、书画等艺术领域。
士人的学识和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士人以优异的才华成为官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三、士人的审美观念文人墨客对美的追求是士人文化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士人对审美的关注体现在诗词歌赋、书画创作等方面。
他们挚爱自然,追求真实、自然和纯粹的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的山川美景,展示了士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士人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将其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士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优雅的生活态度。
他们注重修身养性、礼仪待人。
士人读书写字、陈设雅致的客厅和私室、举办诗会、雅集、赏花游园等都是士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琴竹一枝花》中表达了文人雅兴的追求,他追求幽静的环境,寻觅深山老树,以彰显自己高尚的文化品位。
总结而言,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表现出崇高的品质、渊博的学识、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念以及高雅的生活方式。
他们以德报怨,忠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为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隋唐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隋唐帝国的政治和文化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隋唐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隋唐政治1.隋代政治隋朝于581年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隋朝皇帝杨坚采用了大量的措施来巩固中央政权,比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完善了封建制度等。
科举制度是隋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为中国历代士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途径,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竞争机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2.唐代政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政治管治极为强悍,以唐太宗、唐玄宗为代表的贤能之君治理着整个国家。
唐太宗推行了仁政,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唐玄宗则实行了开元盛世,推行了变法改革,建立了兵、刑、礼、法、仪五部制度,加强了中央统一和管理。
同时,唐代的科技也非常发达,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唐代的文化繁荣。
二、隋唐文化1.隋代文化隋代文化的发展主要注重于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的《汉书》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其中清明上河图是隋代的一个著名作品,是中国古代以风景画为主的长卷之一,反映了隋代士人的生活景象。
隋代文学的特点是比较注重文辞华丽,遣词造句多采用了典故、古典诗句等,营造出一种优美的诗意氛围。
2.唐代文化唐代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唐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文言小说,唐代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以豪放自由、情感真挚而著称。
唐代的文言小说则是一种以斗争、爱情为主要题材,以进军遥远他乡、拯救苍生为中心情节的叙事类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总之,隋唐帝国的政治和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隋唐政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隋唐文化的发展,也成就了一批不朽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与士人文化密不可分。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士人文化的熏陶下,而科举制度又进一步塑造和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士人文化。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以及其与士人文化的相互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在隋唐时期。
当时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明法两个部分,明经科是选拔文学才子,明法科是选拔法律才能。
唐代后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设有明经进士和进士科,以及进士出身者可以参加的进士及第等级考试。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更加系统化,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选拔出士人候选人,会试是进行文学考试,而殿试是最终选拔官员的考试。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
二、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的相互关系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士人文化的影响,同时科举制度也进一步塑造和影响了士人文化。
1. 士人文化的熏陶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以文化才能为主,因此培养了一批文化修养较高的士人。
这些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社会地位和特权,进而影响了社会风气。
士人们注重文学修养,崇尚礼法道德,追求才德并重的人生境界。
科举制度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机会和竞争平台,激发了士人们向上求学和努力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士人文化的繁荣。
2. 士人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士人成为社会的精英,担任政府官职或从事文化活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士人们注重孝道、礼仪和仁爱,将这些价值观念传播给社会大众。
此外,士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弘扬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的建设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士人文化对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使得士人文化更加繁荣。
士人们以科举为目标,努力学习和进取,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和文化传统。
他们注重经典的研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古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唐代文学中的士人形象与文化身份
唐代文学中的士人形象与文化身份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士人。
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通过其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唐代士人形象与其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
首先,唐代士人以清雅高洁为主要特征。
他们注重修养和品德,追求内外兼修、道德操守与艺术修辞相结合。
例如,在《长恨歌》中描述了李白作为一个风靡一时的诗人所体现出来的豪放浪漫情怀,他热爱自由、无拘无束地行走于山水之间,并以此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其次,士人形象还体现在对乐府诗和音乐艺术的重视上。
在唐代,《乐府诗集》成为流传最广泛且最具影响力的民歌集锦之一。
而设计到乐府诗创作,则需要有深厚音韵知识作基础支撑;能够构思出能催人泪下的动情诗意。
士人们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使之成为了他们文化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士人对礼制仪节也非常重视。
在唐代社会中,士人必须遵守各种礼仪和规范,并以此来显示自己高尚的品德与修养。
例如,在《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中,王昌龄描绘了一个忠臣赴死以保家国安宁而始终坚持举止庄重、体现着传统礼制价值观念的形象。
同时,唐代士人对于政治事务也有所关注。
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并通过其文学才华发声表达自己对时局变迁和社会命运的看法。
如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借用个别实例反映整个民间大众生活困苦悲凉等问题;白居易则是以政治题材创作了许多著名诗篇,如《琵琶行》,通过描述战争带来的疾苦与灾难来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最后,唐代士人形象还体现在他们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
除了诗歌创作之外,士人们也热衷于书法、绘画以及鉴赏古玩等艺术形式。
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审美修养,同时也成为了建立其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一环。
总结起来,在唐代文学中,士人形象与其文化身份密不可分。
清雅高洁、乐府诗和音乐艺术、礼制仪节、政治事务参与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方面无一不彰显出唐代士人优秀而复杂多样的个性特质。
第六讲隋唐士人与士文化
• ③在数学方面,天竺关于“零”的使用法与笔算 法,也都在唐代传人中国。至于外国天文学家在 唐朝的司天监中担任官职,外国医生在中国各地 行医等更是非常普遍。 • ④在文化习俗方面,唐朝也大量吸收了许多外来 之物,无论是音乐舞蹈、石窟造像、绘画艺术与 俗讲变文。还是服饰饮食与体育娱乐等,都有很 多外来因素。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生 活,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某些习俗。 • ⑤在宗教信仰方面。除了佛教在唐代得到进一步 发展,并达于鼎盛外,其他宗教如麾尼教、景教、 火祆教与伊斯兰教等,也都先后传入中国。唐朝 对这些外来宗教均采取了“兼容兼蓄”的政策, 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寺庙教堂,在一定范 围内自由传教。
• 在对外输出优秀文化方面,唐朝亦毫无保留。当时,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影响。其中,影 响最大的当属所谓“东亚汉文化圈”内的国家,如日本、 高丽、新罗、百济和越南等。在这些国家,不仅其政治制 度、法律法规、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深受唐朝影响,而且,其使用的文字与学术思 想也都受到很大影响,朝鲜半岛三国和越南还直接使用了 汉字,日本虽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也是在汉字的基础 上改造而成的,有的则包括了不少汉文原字。有学者指出, 所谓汉文化圈内的各国,最大的特征是与中国同样实行了 汉字教育与儒学教育。此外,当时的中亚、西亚和南亚各 国甚至远至欧洲,虽然不如东亚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大, 但唐朝对它们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中国的造纸、丝织、 金银器制作及火药等生产技术就在唐代传到了西亚、欧洲 和非洲等地。
•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担任官职的士大夫身上,即使在民间也 能容忍对朝政的批评,甚至能够容忍对皇帝私生活的批评。 唐代尽管推崇儒学,但对其他学说亦允许自由传播,实际 上实行的是儒、道、佛思想兼容的多元化政策。在社会生 活与社会习俗方面,也实行了较大程度的开放。唐朝的节 庆假日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每逢假日,君 臣士民或结伙出游,或欢宴畅饮,或赋咏酬唱,或投亲会 友,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唐代妇女地位(无论是政治地 位、经济地位还是家庭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社会 禁忌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小。在唐代,妇女可以改嫁、着 男装,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甚至和男子一样追求新潮, 享受胡食、胡服与胡乐的乐趣,乃至有和男性交往的自由。 正是这种宽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促成了唐朝在其他各方面 的全面开放,促进了唐代经济与文化的高度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而严格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们可以获得官职,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社会的精英。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塑造了中国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完善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进行的,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会试是在府级考场进行的,考察的是文学才能和修养;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考察的是政治智慧和忠诚度。
通过这一系列考试,士人们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的流动成为可能。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获得官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机会公平性的存在,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为了通过考试,士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写作和辩论能力。
因此,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才俊,推动了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考试的参与者们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士人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科举制度对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性的选拔制度,士人们为了获得好成绩,常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种竞争意识和努力精神,使得士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同时,科举考试也培养了士人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们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只考察文学才能和修养,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才能。
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结构偏重文学,对其他学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唐宋文人与士人的区别与联系》
唐宋文人与士人的区别与联系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文人士子尤为崇尚的时代。
在唐宋时期,有许多具有卓越才华和学识的文人和士人,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文人与士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文人与士人的定义•文人(Literati):指以文学才能、学识渊博而闻名并且活跃于社会舞台上的一类知识分子。
•士人 (Scholar):指以品行高尚、修养良好并拥有一定教育背景或官职身份的知识分子。
区别与联系1. 社会地位和身份•唐代:在唐朝,当时社会地位较高者被称为"进士",表明他们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而一些没有功名却具备较高素养和才华的知识分子,则通常被称为"小儒生"或"逸民"。
•宋代:在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文人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地位的机会更多。
同时,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中选的士人,则常被称为"榜眼"或"秀才"。
2. 教育背景•唐代:在唐朝,文人通常需要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培养,掌握诗词、文章等文学技巧。
•宋代:宋代则重视儒家经典思想的教育,为了取得功名,士人们需要学习并深入理解儒家经典。
3. 文化修养与审美追求•唐代:唐代文人注重雅俗共赏,在艺术创作上以自身情感体验和享受为主,更加关注艺术实践和个人表达。
•宋代:宋代文化倡导儒家道德与义理的实践,在艺术创作上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并强调审美标准偏向于纯正、平和、温雅。
4. 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唐代:唐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杰出的文人在此时期产生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宋代:宋朝则以社会贡献为重,在治理国家和社会问题上尽力发挥作用,秉持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
5. 文化交流与传承•唐代:唐代文人注重对外文化交流,他们广泛学习各地风俗和文化,并在艺术创作中兼收并蓄,推动了多元文化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 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 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 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 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 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 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 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 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 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 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 进官场。
帖经
墨义
(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 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 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 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 思。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 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 以官,其次以类升"。
• ①在政治方面,唐朝坚持“华夷一体”的观念,不仅允许 世界各国之人到中国留学、传教、经商与居住,而且还吸 收了许多外国(日本、新罗、高丽、波斯、粟特与印度等 国)之人到官府做官。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也很多, 当时称之为朝贡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国家达70余国, 除了周边邻国以外。还包括了不少距离遥远的国家,如天 竺、吐火罗、拂冧、大食与林邑等。 • ②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同样敞开大门,接受并吸收了许 多先进的外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在天文、历法、医学、药 学与数学等方面,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译成汉文的外 国天文历法著作就达7种60卷,著录的外来医药学著作亦 达7种57卷。此外,还有大量外国的药物和医方在唐代传 入中国,如唐朝修撰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与《本草拾 遗》中就收录了不少来自天竺、拜占庭、阿拉伯等国和地 区的药物。中国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 台秘要》等收录了不少来自外国的医方。
• 唐代社会是一个宽容的社会,这种宽容不 仅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开放, 而且还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开放上。唐朝统 治者对言论控制是比较松弛的,可以说创 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君臣之间的关 系相对比较和谐,广开言路、善于纳 谏.甚至主动鼓励臣下进谏的皇帝时而有 之,除了唐太宗、武则天与唐玄宗等比较 英明的皇帝外,即使一些比较平庸的皇帝 也很少压制臣下提意见,更不用说大兴文 字狱了。
第六讲 隋唐士人与士文化
盛唐 中唐 晚唐 科举制
一、隋唐的历史背景
•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上承南 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 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 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 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 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 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 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 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 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 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 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 2 )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 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 当时的中国的强盛是十分明显的,美洲和非洲基 本上还是属于“沉睡的大陆”(北非例外);欧 洲正处于法兰克王国的草创时期,蛮族入侵导致 罗马帝国衰亡的创伤还无法修复。亚洲被视为富 庶的东方,由于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对拜占 庭、波斯、印度等国的长期战争,导致西亚与南 亚都无法平静。只有中国在公元7世纪赢得了空前 的统一,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 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 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 元盛世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 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 女桑不相失。 从诗歌中可以一窥开元时期的富足 和兴盛景象。
二、唐朝历史特点
• 唐代是一个社会开放的历史时期,正是由 于坚持了这种开放政策,才使得唐代社会 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 取得很大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 开放系指某一社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进 行双向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就此而 言。唐代的社会开放首先表现在对外开放 上.即吸收外来文化因子与输出自身优秀 文化同时并举。
• ③在数学方面,天竺关于“零”的使用法与笔算 法,也都在唐代传人中国。至于外国天文学家在 唐朝的司天监中担任官职,外国医生在中国各地 行医等更是非常普遍。 • ④在文化习俗方面,唐朝也大量吸收了许多外来 之物,无论是音乐舞蹈、石窟造像、绘画艺术与 俗讲变文。还是服饰饮食与体育娱乐等,都有很 多外来因素。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生 活,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某些习俗。 • ⑤在宗教信仰方面。除了佛教在唐代得到进一步 发展,并达于鼎盛外,其他宗教如麾尼教、景教、 火祆教与伊斯兰教等,也都先后传入中国。唐朝 对这些外来宗教均采取了“兼容兼蓄”的政策, 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寺庙教堂,在一定范 围内自由传教。
• 在对外输出优秀文化方面,唐朝亦毫无保留。当时,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影响。其中,影 响最大的当属所谓“东亚汉文化圈”内的国家,如日本、 高丽、新罗、百济和越南等。在这些国家,不仅其政治制 度、法律法规、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深受唐朝影响,而且,其使用的文字与学术思 想也都受到很大影响,朝鲜半岛三国和越南还直接使用了 汉字,日本虽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也是在汉字的基础 上改造而成的,有的则包括了不少汉文原字。有学者指出, 所谓汉文化圈内的各国,最大的特征是与中国同样实行了 汉字教育与儒学教育。此外,当时的中亚、西亚和南亚各 国甚至远至欧洲,虽然不如东亚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大, 但唐朝对它们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中国的造纸、丝织、 金银器制作及火药等生产技术就在唐代传到了西亚、欧洲 和非洲等地。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隋文帝
“分科举人”
开设进士科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一、隋朝 --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 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 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十 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 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 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 · 王制》篇,其 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 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 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 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 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 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 ③在经济方面,全国各地区之间也是开放的,而 且在有唐一代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不征商税,这 对各地间的经济交流是有极大好处的。内地与各 民族之间的互市贸易也非常繁荣,除了官方从事 这种贸易外,各民族之间的民间贸易也非常频繁, 大批的各族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仅在京师长安 就有大量少数民族商人存在。唐朝甚至对某些民 族的商人采取过特殊关照,如针对回纥曾帮助唐 朝平定过“安史之乱”的实际情况,决定除每年 必须进行的绢马贸易外,对于在内地经商的回纥 商人,“县官日给饔饩,殖货产,开第舍,市肆 美利皆归之”。经济上的这种频繁交流.有力地 促进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各民族在生 产技术、服饰饮食、文化艺术及社会习俗等方面 的相互影响,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胡化风 气一度风靡于内地各大城市。
•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担任官职的士大夫身上,即使在民间也 能容忍对朝政的批评,甚至能够容忍对皇帝私生活的批评。 唐代尽管推崇儒学,但对其他学说亦允许自由传播,实际 上实行的是儒、道、佛思想兼容的多元化政策。在社会生 活与社会习俗方面,也实行了较大程度的开放。唐朝的节 庆假日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每逢假日,君 臣士民或结伙出游,或欢宴畅饮,或赋咏酬唱,或投亲会 友,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唐代妇女地位(无论是政治地 位、经济地位还是家庭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社会 禁忌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小。在唐代,妇女可以改嫁、着 男装,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甚至和男子一样追求新潮, 享受胡食、胡服与胡乐的乐趣,乃至有和男性交往的自由。 正是这种宽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促成了唐朝在其他各方面 的全面开放,促进了唐代经济与文化的高度繁荣。
•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 大唐政治清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 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国际上拥有无与伦比的 美好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 人”。 • 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 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 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 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 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 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 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 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